日本女设计
⑴ 水手服是谁设计的,日本女高中生穿起来这么好看
水手服 服装的一种,水手服的起源来自于早期英国海军的服装,也叫海员服,甲板服。后来在英国国内作为儿童服装流行。当时的英国海军是世界最先进的海军,所以各国都纷纷效仿其制度、服装样式等。水手服最初在日本也只是海军士兵的服装,大约是1872年海军服制度制定时所导入。当时正值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人们都沉溺于富国强兵的思想之中,因此这种带有军事涵义的服装也就正对日本人的胃口。原本日本学生的制服为传统的和服,也就是所谓的裤裙,不管男女都是穿这种,现在也只有在大学毕业典礼看的到了。明治末期到大正初期逐渐洋装化运动后,日本的学校陆陆续续抛弃了传统的和装,采用的式样则是我们现在常见的黑色立领制服,这是用真正的海军军官的军装修改而成的,最早是在1879年由日本贵族学校学习院正式采用,之后就逐渐变成了中学以上学校的正式服装。
而对于女孩子来说,由于没有女兵专用的服装,所以就借用了水手服来代替。最早是福冈女学院先作为体操服采用,然后逐渐变成正式的制服,接着风行全国。在战前全日本的女学生全部都是穿用水手服,而又根据国情,原本下半部的裤子也被修改成了裙子。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从服装表现上,同样是穿着海军制服,但是男女却不相同,这是日本传统男尊女卑的文化使然。因为制服代表权威、服从的意义,男学生穿着代表管理者的军官制服,而女学生穿的却是代表被支配阶级的士兵制服,经由这种方式确定了整个社会秩序。后来在战争的岁月里,水手服也成为整个国家动员体制中的一个重要配件,象征了绝对服从。 后有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大陆部分地区、韩国引进,作为学生制服。而西方未继续将其作为学生制服,实可谓墙外开花墙内香。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日本女孩子都把穿水手服看成是一种时尚。她们会购入和学校校服不一样的时装水手服。有的日本年轻人也喜欢穿水手服扮Cosplay,水手服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象征、青春的标志。
该服装的特点是:男式为海军军服无特别之处,女式样式繁多,其均为大翻领,夏装浅色,秋冬装多为蓝黑。女子身着此装时,尤显清新可爱。
⑵ 为了满足日本女生什么都要可爱,这些设计也是拼了
总是很懂消费者心理的日本品牌felissimo,他旗下的「YOU+MORE !」每回都会推出许多以可爱动物为主的周边小物,不只外观古锥、实用性高、同时也趣味感十足,让人看了忍不住要剁手啊!
01
文鸟万用小包包
和风娘第一款要介绍的就是最近推出的胖胖的文鸟万用小包包!
喜欢文鸟的小伙伴们注意啦~这款包包不大不小,刚好可以一只手拿着,而且因为「底盘」很稳所以可以乖乖地坐着,不管是放在桌上、手上还是哪个地方都不会东倒西歪!
萌萌哒的样子好像拿在手里捏一捏,当然放在包包里面也相当治愈,文鸟宝宝坐在里面、宛如探出头来呆呆观望的模样,实在太融化人心了❤
02
鹦鹉笔袋
这款笔袋有四款颜色,为了要让摸起来的触感更真实,它除了刻意做成长条形外,也使用了大量的柔软绵花,一手紧紧握着(?)舒压效果十足!
另外大家应该也看出来这四款鹦鹉笔袋的大小不太一致吧?没错,大家可以依照自己需要的容量去挑选,小的可放两到三只笔、大的可放六到七只笔。
最后必杀技登场...将将~小鹦鹉放在口袋的模样也太Q!带出门瞬间变成众人目、光、焦、点。
03
柴柴收纳箱
这款伸缩式的收纳箱以柴犬作为主角,并采用与真实柴犬相近的比例站立于收纳箱的最前方,因此乍看之下,真的会以为有一只狗狗就坐在门口迎接你回家啊!(如果你家又刚好有养阿柴的话...XD)
除了拿来当收纳箱之外,也可以放在洗衣机旁边当洗衣篮,在外辛苦工作一天之后,脱下衣服时,还能看见柴柴的笑容,疲劳应该也会减去一些些吧?
最贴心的是,收纳盒的内部有设计两个钮扣,可以将塑胶袋固定住,所以也可以拿来当作垃圾桶喔!(但是你忍心吗呜呜)
04
亲子仓鼠束口袋
装满满的时候就像拎着一只双颊鼓鼓的小鼠儿出门!搭配森林系穿搭简直就是从童话故事中走出来的人物啦!
除了束口袋以外,曾经还推出了仓鼠造型的零钱包,小巧可爱又生动的造型更是让日本女孩爱不释手啊。
05
幽灵收纳袋
万圣节的时候推出的可怕指数0、可爱指数却是100的「幽灵收纳袋」,每一只小幽灵都可以刚好容纳一床单人被单。
把被单塞好之后,圆滚滚又蓬松的幽灵收纳袋不只超可爱,同时还可以拿来当作靠枕、抱枕等等使用,不管要放在沙发甚至地毯、木板上都是陪伴你日生活的最佳萌物啊!,脏了也可以直接洗涤,十分方便!
这系列的「幽灵收纳袋」一共有三款可爱表情可选择,以它们的可爱程度,相信就算把它们放进玩偶堆当中也是没有问题的。
06
猫尾巴触控手套
对于手机控来说最难过的就是冬天了,明明手被冻的冷冰冰的,但就是放不下手机,于是日本就推出了这款「猫尾巴触控手套」(猫のしっぽフリフリ手袋),不但保暖,更让你的食指变成毛茸茸的猫尾巴,就连玩手机都会不小心萌到自己啊!
手套的大拇指和食指指腹使用导电布,可直接触控手机或平板。
07
猫咪脚趾分隔套
柔软的设计材质让你穿上后即使五只脚趾分开也不会不舒服喔!当然大家最爱的肉球也有设计在脚底,让你就像真的有猫咪小脚丫一样~
只要穿上它,不管你要剪指甲还是涂指甲油都很方便。
08
兔子电脑刷
这款毛毛的兔子娃娃,下半部是能够吸附灰尘的布料,可以用来清洁电脑屏幕跟键盘。工作累了的时候,就把它拿起来清清电脑,放松一下心情吧!
购买这款兔刷的时候还会附赠手绘风的造型收纳盒,可以折起来变成一个马克杯,把兔子装在里面就是下面这个样子,超级可爱。
兔宝宝们殷殷期盼的眼神,还有那像是在对你祈求的姿势,彷佛在催促你赶快把它带回家,面对这波超强大的无辜攻势,你们有办法拒绝吗?
⑶ 为什么日本女生的校服那么短是谁先设计这种校服
日本女生的校服原来没那么短、是女生们自己往上免短的。像中国以前流行迷你裙一様。
校服在日本是由服装公司设计各様后、由各学校来选的。
⑷ 日本设计留学
日本
东京艺术大学(Tokyo National University of Fine Arts and Music)
由东京艺术学校和东京音乐学校两所专科学校合并而成。这两所学校都成立于1887年,1949年两校合并成立了东京艺术大学。1963年学院开始成立研究生院。最初只能授予硕士学位,1977年以后开始授予博士学位,自此以后,学院的教育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整体的提升。该校现开设的艺术与设计相关的课程主要有:日本画,油画,雕塑,工艺品,一般设计,建筑,美学和艺术史,媒体艺术,文物保护等。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绘画、雕塑、工艺、设计、建筑、艺术学、文化遗产保护。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美术、文化遗产保护。
千叶大学工学院工业设计系(National University Corporation Chiba University)
千叶大学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日本国立综合大学,包括文学院、教育学院、法经学院、理学院、医学院、药学院、看护学院、工学院、园艺学院、教养部等10个学院。工业设计系所在的工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21年的东京高等工艺学校。工学院由设计工学科、城市环境系统学科、电子机械工学科、情报画像工学科和物质工学科组成。属于设计工学科的工业设计系由工业意匠计划讲座和传达意匠讲座构成。工业意匠计划讲座包括:人机工程学、材料计划、设计系统计划、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五个专业研究领域。传达意匠讲座包括:设计文化计划、设计造型、视觉传达设计、设计心理学等四个专业研究领域。
京都市立艺术大学(Kyoto City University of Arts)
其前身为京都府绘画学校,建于1880年。是近代日本最早的美术专门学校。后改名为京都市立绘画专门学校,又改名为京都市立美术专门学校。1950年以日本画、西洋画、雕塑和工艺设计4个专业为基础,成立了京都市立美术大学。1953年成立研究生院,1969年又增设音乐系,故又改称为京都市立艺术大学。美术系设有美术专业(日本画、雕塑、版画、构思设计)、设计专业(视觉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工艺专业(陶瓷设计、漆艺、染织设计)。招收4年制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绘画(日本画、油画、造型构思、版画)、雕塑、设计(视觉设计、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和艺术学。
筑波大学艺术系(University of Tsukuba,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其前身为日本最早的国立学校——东京师范学校手工专修科,设于1899年。以后在其基础上成立了东京教育大学教育系艺术专业。曾培养出一大批造型设计教育工作者和设计师,在各企业、学校中发挥作用。1975年,它成为新组建的筑波大学艺术系的母体。艺术系设有艺术学专业、美术专业(西洋画、日本画、雕塑、书法)、构成专业(构造、综合造型)、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招收4年制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美术和设计。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艺术学、艺术教育学、美术论、构成学、设计学。
女子美术大学(Joshibi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日本私立大学。其前身为私立女子美术学校,建于1900年,是日本最早的女子美术教育学府。1929年改名为女子美术专门学校。1949年升格为女子美术大学。1950年增设了短期大学(大专)。近百年来为日本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女性美术人才。1965年在艺术系增设了设计专业。艺术系招收4年制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专科生。本科生设有绘画专业(油画、版画、日本画)、设计专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和环境设计)、工艺专业(染织品设计、陶艺、玻璃工艺)、艺术学专业(美术史、色彩学、造型理论)。专科生设有:服饰专业(服饰设计、服饰文化、刺绣)、造型专业(绘画、雕塑、信息设计、空间设计、生活设计)。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美术、设计(视觉造型、环境造型、色彩计划)。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美术史、色彩理论、造型表现。
京都工艺纤维大学(Kyot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其前身为京都高等工艺专科学校,建于1902年。是日本传统的高等工艺学校,日本高等工艺设计教育的先行者。二战后,该校与京都纤维专业学校合并,成立了国立京都工艺纤维大学。招收4年制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该校工艺系本科生造型工学专业的课程有:造型艺术理论、产品设计、视觉设计、图像设计。建筑设计专业的课程有:居住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建筑城市规划、环境工学及构造学。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造型设计学、造型系统学。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造型科学、机能设计学。
武藏野美术大学(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私立大学。其前身为帝国美术学校,建于1929年。1948年该校改名为武藏野美术学校,1962年升格为武藏野美术大学,是日本屈指可数的私立美术单科大学。该校设有美术专业、设计专业(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空间设计)、生活设计专业。招收4年制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本科生学习课程有:日本画、油画、雕塑、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空间设计、摄影、基础设计。
多摩美术大学(Tama Art University)
私立大学。其前身为多摩市国立美术学校,建于1935年。1937年设立女子部。1953年升格为多摩美术大学。1964年,在日本的私立美术大学中率先成立了第一个研究生院,并开办了夜间大学。该校美术系设有绘画专业(日本画、油画、版画)、雕塑专业、工艺专业(陶艺、玻璃工艺、金属工艺)、平面设计专业(广告设计、传达设计、表现设计)、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纺织品设计)、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信息设计专业(多媒体技术、人机系统)、艺术专业(戏剧美术、场景美术设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绘画、雕塑、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室内设计、工艺品设计、染织品设计、建筑设计)。夜间大学的学习内容有:视觉传达设计、图形图表表示方法、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课程。
金泽美术工艺大学(Kanazawa College of Art)
其前身为金泽美术工艺专门学校,建于1946年。1950年改为3年制的金泽美术工艺短期大学(大专)。1955年升格为金泽美术工艺大学。同时增设了设计专业。招收4年制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设置的专业有:美术专业(日本画、油画、雕塑、艺术学)、设计专业(视觉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和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绘画、雕塑、工业设计、艺术学。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美术、工艺设计。
桑泽设计研究所(Kuwasawa Design School)
该设计研究所实为一所私立大学,成立于1954年,是由日本著名现代设计师、设计评论家桑泽泽子创立的二年制设计专门学校。以包豪斯的机能性、合理性作为办学的基本理念,使学生能学到最先进的设计知识和技术。1966年在东京又设立了一所东京造型大学。桑泽设计所招收2年制夜间大学生。该研究所设有服饰设计专业、设计专业。进修生的课程有:服饰设计、平面设计、摄影、包装、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夜间大学的课程有:视觉设计、空间设计、产品设计、服饰设计。
大阪艺术大学(Osaka University of Arts)
私立大学。前身为浪速艺术大学,始于1964年。1966年改名为大阪艺术大学。招收4年制大学本科生、研究生。艺术系设有美术专业(绘画、雕塑)、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信息设计、空间设计、工业设计)、工艺专业金属工艺、陶艺、染织与纺织品设计)、环境设计专业(都市规划、环境设计、园林规划)、映像专业(映视、映像广告、映像表现)、艺术计划专业(造型表现、语言表达、映像表现、音响表现、信息科学)。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美术、美术史、环境艺术学、艺术行为学和艺术文化学。
九州艺术工科大学(Kyushu Institute of Design)
公立大学,成立于1968年。其教育宗旨是:使科学与艺术有机结合,更合理地为人类服务,并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设计师。招收4年制大学本科生、研究生。艺术工学系设有环境设计专业(环境论、环境规划、环境系统设计)、工业设计专业(人机工学、产品设计、机能工学)、图像设计专业(视觉学、视觉艺术学、图像工学)、音响设计专业(音乐文化学、音响环境学、音响信息学)、艺术信息设计专业(艺术文化论、媒体设计学、情报环境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生活环境和信息传达。
神户艺术工科大学(Kobe Design University)
私立大学,成立于1989年,是一所新型的设计教育、研究的高等学府。其设计教育理念是“艺术”与“工学”的融合,提倡以人为本,在人与环境、人与物体、人与人之间建立的良好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招收4年制大学本科生、研究生。艺术工学系设有环境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视觉信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综合设计。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艺术工学。
⑸ 以波波点为设计主题的日本女设计师是谁
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
网络名片
草间弥生草间弥生(1929年3月22日-)被称为日本现存的经典艺术家,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在1956年移居美国纽约市,并开始展露她占有领导地位的前卫艺术创作,现居住在日本东京。她曾与当代卓越的艺术家如安迪·沃荷(Andy Warhol)、克勒斯·欧登柏格(Claes Oldenburg)、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一起联展。
目录
个人经历
作品特色
其它评论
编辑本段个人经历
1939年,草间弥生约10岁时,开始被大量幻觉困扰,因而时常有自杀企图。她留有当时为母亲画的铅笔画,画中就已充满了小圆点。 青年时就读日本长野县松本女子学校,毕业后到京都市立工艺美术学校(现在的京都市立铜驼工艺美术高等学校)主修日本画。 1954年,草间在绘画作品《花(D.S.P.S)》中曾有下列的表达:“某日我观看着红色桌布上的花纹,并开始在周围寻找是不是有同样的花纹,从天花板、窗户、墙壁到屋子里的各个角落,最后是我的身体、宇宙。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被磨灭、被无限大的时间与绝对的空间感不停旋转着,我变的渺小而且微不足道。刹那间,我领会到这不是只有我的想像、而且是现实中的状况、我被吓到了。于是我对于红色桌布和上面的花纹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我认为它就像是咒语,正在剥夺我的生活,我冲上阶梯企图逃离,但阶级却在我脚下散开,于是我从上面跌下来,脚腕也扭伤了。” 1955年,与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通信,也寄自己的水彩画给她,并开始准备到美国。 1957年,移居美国,大部份时间都在纽约市创作,并开始有“前卫的女王”之称。 草间弥生作品
1960年代参加了许多反战运动。 1962年,在纽约市的绿艺廊参加了七人联展,展出作品是软雕塑,参展艺术家包括了安迪·沃荷、克勒斯·欧登柏格。 1965年,在纽约展出《无限镜屋》(Infinity Mirror Room),个人特色(白底红点、大面镜、艺术家站在中央)相当引起注意。 1966年,作品《无限的爱》(Love Forever),使用小圆灯泡和大面镜无限反射的空间装置,造成了相当视觉迷幻的作品,可说是草间的成名作。该年受邀参加了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作品名为《那克索斯的花园》(Narcissus Garden),以1500个金色镜球(内部是塑胶制)装置组成,放在Italian Pavilion户外展场上,草间本人穿着金色和服端坐其中。并立牌告示一个金球价格美金2元。由于她作品中强调艺术应如超市可销售的概念,引起了不少的争议。 1968年,创作短片“消灭自己”(草间の自己消灭)得到了比利时第四届国际短片大奖与第二届日本联合树下电影节(アン・アーバー映画祭)的银奖。 1973年,返回日本。 1978年,在日本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曼哈顿企图自杀惯犯》(マンハッタン自杀未遂常习犯) 1983年,新小说《克里斯多夫男娼窟》(クリストファー男娼窟)获得日本第10届野性时代新人文学奖。(此书在1999年有中文翻译,由皇冠出版社出版,ISBN:9573316374) 1993年,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1998年,参加了台北双年展。 1998年出版的草间弥生作品集,收录了她在1958年到1968年间的当代艺术作品1951年,青年时的绘画作品《彷徨的梦》(Zanmu)获得日本第二届创作奖入选。 2000年,参加澳大利亚雪梨2000双年展。作品是1965年的《无限镜屋》(此作品在1998年用同样的材质复制,原作已毁损。整个作品空间为250 x 500 x 500 厘米) 2001年,获得日本朝日赏Asahi Prize。 2002年,出版自传《无限的网》。 2003年,在日本与美国展开了长期的巡回回顾展。并获法国文化部颁发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Chevalie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 今日她住在东京的心理治疗所中,并以七十多岁的高龄继续从事艺术创作,她的工作室离治疗所不远,她曾经常对媒体表示“如果不是为了艺术,我应该很早就自杀了。”
编辑本段作品特色
草间弥生的创作被评论家归类到相当多的艺术派别,包含了女权主义、极简主义、超现实主义、原生艺术(en:Art Brut)、普普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等。但在草间对自己的描述中,她仅是一位“精神病艺术家”(obsessive artist)。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企图呈现的是一种自传式的、深入心理的、性取向的内容;草间所用的创作手法则有绘画、软雕塑、行动艺术与装置艺术等。 草间在相当早的创作时期就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她善用高彩度对比的圆点花纹加上镜子,大量包覆各种物体的表面,如墙壁、地板、画布、家里会出现的物品(还有裸体的助理)。她自己的打扮往往也与作品有很高的同质性,并以短上衣和非常强烈的眼影妆闻名。草间曾说明这些视觉特色都来自于她的幻觉,她认为这些点组成了一面无限大的补捉网(Infinity nets),代表了她的生命。 此外,草间也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繁殖”特色,她有许多作品都以蕈类聚生的造型出现。在1990年代之后,草间加入了商业艺术的领域,与时装设计界合作,推出了带有浓厚圆点草间风格的服饰,并开始贩卖许多艺术商品。 草间也算是日本当代作家之一,自她在1978年回到日本定居之后,陆续出版了含自传在内有10几本书籍。除了前面生平提到的几本重要小说之外,还包括了《圣马克教堂的燃烧》(1985年)、《天地之间》(1988年)、《拱形吊灯》(1989年)、《樱冢的双重自杀》(1989年)、《如此之忧》(诗集,1989年)、《鳕鱼角的天使》(1990年)、《中央公园的毛地黄》(1991年)、《沼地迷失》(1992年)、《纽约故事》(1993年)、《蚂蚁的精神病院》(1993年)、《堇的强迫》(1998年)、《1969年的纽约》(1998年)
编辑本段其它评论
草间弥生——这个名字听起来相当古典和优雅,但是任何看到其作品的人都会得到截然不同的感受----无穷无尽的圆点和条纹,艳丽的花朵重叠成海洋,混淆了真实空间的存在,只有阵阵眩晕和不知身处何处的迷惑。 重复性的圆点对于草间弥生与其被当作她与世界沟通的途径,不如说是一种治疗。1929年生于日本本土的草间是一个孤独的孩子,在幼年时代她就对现实生活视域中的圆点充满兴趣。镜子,圆点花纹,生物触角和尖端都是草间弥生后来作品中重复出现的母题,她对斑点的迷恋源自幼年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这场疾病使她看到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层斑点状的网。 于是她开始画这些斑点,它们像是细胞,种族,分子,那些生命最基本的元素,草间弥生把它们看成是来自宇宙的和自然的信号。“地球也不过只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她用它们来改变固有的形式感,在事物之间刻意地制造连续性,来营造一种无限延伸的空间,置身其中的观众无法确定真实世界与幻境之间的边界。 《来和我说话》是草间弥生最喜欢的一首歌,也许她忘记了在年轻在纽约玻璃残缺的房间里度过的冬天,虽然有20年的精神病史,虽然是当今最著名的前卫艺术家,但她仍然喜欢一个人在家,端坐在自己标志式的圆点做成的沙发上,面无表情弹着钢琴哼唱: 拆掉幻想的大门 在沉痛的花朵中 现在从未终结 在通往天堂的路上 我的心沉陷于温柔 向天空呼喊 它蓝色的影子变得透明 拥抱虚幻的阴影 云升 眼泪的声音淹没玫瑰的色彩 我变成石头 不是在永恒的时间里
⑹ 日本比较有名的女装设计师的一些介绍
川久保 玲(かわくぼ れい;英文:Rei Kawakubo;1942年10月11日-)是一位日本的服装设计师,出生于专东京,毕业于庆属应义塾大学。1980年代前期,她以不对称、曲面状的前卫服饰闻名全球,受到许多时尚界人士的喜爱。此外,日本的知名服装设计师当中,川久保玲是少数几个未曾到国外留学,而且未曾主修过服装设计的特殊设计师。
⑺ 一个日本籍女服装设计师是谁
川久保玲(かわくぼれい)
1942年10月11日-)是一位日本的服装设计师,出生于回东京,毕业于庆应答义塾大学。
1980年代前期,她以不对称、曲面状的前卫服饰闻名全球,受到许多时尚界人士的喜爱。此外,日本的知名服装设计师当中,川久保玲是少数几个未曾到国外留学,而且未曾主修过服装设计的特殊设计师。
川久保玲擅于使用低彩度的布料来构成特殊的服饰,其中有许多是单件同一色调的设计,特别是黑色可说是川久保玲的代表颜色。
⑻ 日本设计的特点
日本建筑的特点
在世界建筑发展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三者结合的产物,日本当代建筑创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日本的当代文学、美术、音乐似乎还没有日本当代建筑这样高的成就。中国建筑界一直关注日本建筑界的发展动向,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马国馨院士的《日本建筑论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就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
《日本建筑论稿》包括《日本建筑文化浅析――吸收与创造》和《日本建筑国际化的第四次浪潮》这些很有分量的长篇论文,还有关于丹下健三、黑川纪章及日本女建筑师的专题研究,还涉及日本的野外博物馆、日本桂离宫及其大修、日本的村山水、赖特和日本等问题,内容十分丰富,显示了作者的渊博学识。本书最吸引人的当然是作者对日本建筑近现代步伐和新时代新发展的精彩论述。马国馨认为: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的传统文化,有着固有的独特的建筑观,同时又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在创作方法上,日本存在着多种理论和流派,比如老一辈建筑家村野藤吾就始终和现代建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丹下健三则一直致力于日本的的现代建筑运动,使之逐渐在日本建筑界占统治地位;矶崎新使用的视觉语言,是在世界的文脉中找出他认为适当的语言;黑川纪章则要在东洋的思想中表现现代日本的主题;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最简洁的质感体现了低技――高手工技术。这些建筑家各有不同的立场和方法,主要观点有三:其一是努力研究和提炼日本的特点,然后用现代的手法来加以实现。其二是追求“无形”的普遍性,也就是如何把日本的精神用一种暧昧的形式来加以表现。其三是一种新的和洋折中的方法,但有时一看就完全是日本的风格,又都只是表层的内容。在实际创作中,日本的建筑家常常在这些观点之间摇摆、彷徨,从中努力寻找新的结合点,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本书论述的“日本建筑国际化”亦是读者感兴趣的问题。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泡沫经济”,出现了一时的建筑热潮。国外建筑师尤其欧美建筑师大量涌入日本建筑市场,随之出现了日本建筑国际化的“第四次浪潮”(日本建筑史学家铃木博之语)。马国馨在本书中讨论了日本建筑国际化的第四次浪潮,分析了其中深刻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从世界级大师到后起之秀,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从欧洲到美国,最引人注目的大师如美国的格雷夫斯、埃森曼、屈米、贝聿铭,英国的福斯特、罗杰斯、斯特林,意大利的皮阿诺、罗西,瑞士的波塔等都在日本留下了作品,表明日本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有数的建筑活动的中心和热点。这次浪潮,如铃木博之认为追求的是一种“同时代性”,即不仅是追求一种异国情调而是和别的国家“现时”同一水准的内容,是日本建筑和外国建筑的“平起平坐”。马国馨则认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尚没有完全达到“平起平坐”的地步,引进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就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次浪潮将深刻影响到日本建筑界。这种外来建筑文化和日本本土建筑文化之间包含着复杂的内容。他们既有彼此在一定时期内共存的一面,也有产生激烈冲突的一面,由此将引起日本建筑系统整体结构的变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建筑界在吸收与创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值得中国建筑界思考。在西方建筑文化占主流地位的情况下,日本建筑界作出了有力的回应,日本建筑文化因此成为当代世界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丹下健三、矶崎新、安藤忠雄等也成为国际知名的建筑家。而中国,虽经过长期的奋斗,但似乎还未能在国际建坛上起主要作用。整个20世纪,能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名字的中国建筑师恐怕只有戴念慈一人,他是具有保守倾向的古典主义大师(这里的“保守”指一种文化态度,没有贬义)。而力图创造中国现代建筑的建筑师,则因为没能解决世界性的难题而不为国际建坛所关注。追求创新的建筑师,有时却只能落得“勇敢的牺牲”的结局。面对中国建筑的现状,日本建筑的发展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参考资料:书名:日本建筑论稿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学术丛书)
⑼ 求问这日本女设计师的名字
日本设计师ShihoshiYokohama和女儿的街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