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软件设计 » 建筑抗震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

发布时间: 2021-01-28 05:09:19

❶ 建筑的抗震设计类别 分为哪几类分类的作用是什么

抗震设计中,建筑根据其在地震时产生的后果及在抗震救灾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四类。

甲类建筑:特别重要的建筑。如遇地震破坏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建筑等,必须经过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

乙类建筑:重要的建筑。如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建筑和地震时救灾需要的建筑,应按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确定或经有关部门批准。

丙类建筑: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等。

丁类建筑:次要的建筑。如遇地震破坏不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经济损失的建筑等。

探讨建筑物于地震中受损倒塌的原因,并加以防范,从工程上建造经得起强震的抗震建筑是减少地震灾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是提高城市综合防御能力的主要措施之一,同时也是防震减灾工作中一项“抗”的主要任务。

(1)建筑抗震设计扩展阅读

设防标准

1、甲类建筑

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2、乙类建筑

地震作用应符台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3、丙类建筑

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台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丁类建筑

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但仍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❷ 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步骤是什么

1、重力荷载代表值对于底层就是基础上部到2层一半高度的柱墙梁构件的重量
对于标准层内就是一层的柱容墙梁构件的重量
对于顶层就是楼顶(包括保温、防水、保护层、女儿墙等)和顶层半层的柱墙梁构件的重量
上面说很清楚了,因此按体积算了来加就是了,钢筋混凝土重度是25
2、主要就是依据结构的重要性乘以不同的结构重要系数(好象不是这个名字,一下又想不起叫什么了),以此来加强结构对地震的抵御能力。

❸ 为什么要进行建筑抗震设计

为贯彻执来行国家有关建筑工程、防震减源灾的法律法规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能有效地减轻建筑遭遇地震破坏,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避免造成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则需进行建筑抗震设计,以提高建筑抗震设防、抗倒塌变形能力。

❹ 抗震设计三个标准是什么 答案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要求,建筑抗震以‘三个水准’为抗震设防目标, 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全球范围内采用装配式建筑的国家,房屋抗震能力都能满足抗震性能要求。不同国家的设计地震加速度、房屋高度、结构体系等不一样,采用的装配式建筑抗震设防理念也不尽相同。

(4)建筑抗震设计扩展阅读

我国的抗震设计:

总体来看,我国在抗震法律法规、国家标准上做得比较充分。

我国发布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等国家标准,对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责任划归、防灾规划均有具体划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第八条规定:当遭受多遇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正常;当遭受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时,城市一般功能及生命线系统基本正常,重要工矿企业能正常或者很快恢复生产;当遭受罕遇地震时,城市功能不瘫痪,要害系统和生命线工程不遭受严重破坏,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❺ 建筑抗震设计的《建筑抗震设计》(科学版)

书名:建筑抗震设计(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薛素铎//赵均//高向宇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191779
开本:16开
页数:370页
出版时间:2007-07-01 第2版 本书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编写,主要阐述建筑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全书共分十章,主要内容包括:地震与抗震概论,建筑场地与地基基础,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多层及高层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单层厂房抗震设计,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简介。为便于学习,每章均给出学习提要、习题及思考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地震与抗震概论
1.1 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1.2 地震与震害
1.2.1 地震基本知识
1.2.2 地震震害
1.3 地震波、震级和地震烈度
1.3.1 地震波
1.3.2 地震动的三要素
1.3.3 震级
1.3.4 地震烈度
1.4 建筑抗震设防要求
1.4.1 三水准设防目标
1.4.2 两阶段设计方法
1.4.3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1.5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1.5.1 场地、地基和基础
1.5.2 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1.5.3 抗震结构体系
1.5.4 结构延性的利用
1.5.5 非结构构件
1.5.6 结构材料与施工
习题及思考题
第二章 建筑场地与地基基础
2.1 概述
2.2 建筑场地
2.2.1 场地土类型
2.2.2 场地覆盖层厚度
2.2.3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2.2.4 建筑场地类别划分
2.2.5 场地的卓越周期
2.3 地基基础抗震验算
2.3.1 一般原则
2.3.2 地基抗震承载力
2.3.3 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验算
2.4 地基土的液化
2.4.1 液化的概念
2.4.2 液化的判别
2.4.3 液化地基的评价
2.4.4 地基抗液化措施
习题及思考题
第三章 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
3.1 概述
3.2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
3.3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地震作用计算的反应谱法
3.3.1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
3.3.2 地震系数、动力系数
3.3.3 地震影响系数和抗震设计反应谱
3.3.4 建筑物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3.3.5 利用反应谱确定地震作用
3.4 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反应
3.4.1 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运动方程
3.4.2 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自振频率与振型分析
3.4.3 频率、振型特点
3.4.4 地震反应分析的振型分解法
3.5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5.1 多自由度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
3.5.2 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
3.6 底部剪力法
3.6.1 底部剪力法的基本公式
3.6.2 底部剪力法的修正
3.7 结构基本周期的近似计算
3.7.1 能量法
3.7.2 顶点位移法
3.7.3 基本周期的修正
3.8 平动扭转耦联振动时结构的抗震计算
3.9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3.9.1 高层建筑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3.9.2 大跨度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3.10 结构抗震验算
3.10.1 结构抗震计算的一般原则
3.10.2 截面抗震验算
3.10.3 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性变形验算
3.10.4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变形验算
习题及思考题
第四章 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
4.1 概述
4.1.1 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的必要性
4.1.2 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的方法
4.2 结构计算模型
4.2.1 按离散方式划分结构计算模型
4.2.2 按结构体系划分结构计算模型
4.3 时程分析法
4.3.1 时程分析法的概念
4.3.2 地震波的选取与调整
4.3.3 结构恢复力模型
4.3.4 根据时程分析结果对结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
4.4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
4.4.1 建立荷载-位移曲线
4.4.2 结构抗震能力评估
4.4.3 推覆分析法技术要点
习题及思考题
第五章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
5.1 震害及其分析
5.2 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5.2.1 不同类型结构体系的适用高度及高宽比要求
5.2.2 抗震等级的划分
5.2.3 结构平面和竖向布置
5.2.4 一般性抗震措施
5.2.5 结构材料
5.3 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
5.3.1 多遇地震下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及变形验算
5.3.2 多遇地震下的框架内力计算
5.3.3 竖向荷载下的框架内力计算
5.3.4 内力组合
5.3.5 框架梁柱和节点的抗震设计计算与验算
5.3.6 罕遇地震下的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
5.3.7 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5.3.8 框架结构计算实例
5.4 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设计
5.4.1 墙体布置及其抗震性能
5.4.2 水平地震作用下抗震墙结构的结构分析
5.4.3 墙体的内力计算和内力组合
5.4.4 抗震墙截面抗震验算
5.4.5 抗震墙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5.5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设计
5.5.1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性能特点和抗震设计要求
5.5.2 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计算的简化方法
5.5.3 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5.5.4 框架-抗震墙结构计算实例
习题及思考题
第六章 多层及高层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6.1 钢结构房屋的震害与抗震性能
6.1.1 钢结构房屋的震害
6.1.2 钢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
6.2 抗震设计规定
6.2.1 钢结构房屋结构类型的选择及所适用的结构尺度
6.2.2 结构平、立面布置以及防震缝的设置
6.2.3 支撑、加强层的设置要求
6.2.4 楼盖的选择
6.2.5 地下室的设置
6.3 钢结构房屋的抗震计算
6.3.1 结构计算模型的技术要点
6.3.2 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6.4 钢结构房屋的抗震构造要求
6.4.1 钢框架构造措施
6.4.2 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6.4.3 钢框架-偏心支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6.5钢结构抗震技术的新进展
习题及思考题
第七章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7.1 震害及其分析
7.2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7.3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验算
7.3.1 计算简图
7.3.2 水平地震作用和楼层地震剪力计算
7.3.3 楼层地震剪力在各墙体间的分配
7.3.4 墙体抗震承载力验算
7.3.5 计算实例
7.4 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7.5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要点
7.5.1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7.5.2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抗震墙抗震计算
7.5.3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抗震墙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习题及思考题
第八章 单层厂房抗震设计
8.1 震害分析
8.1.1 屋盖体系震害
8.1.2 钢筋混凝土排架柱系统震害
8.1.3 围护结构震害
8.1.4 其他震害
8.2 单层厂房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8.2.1 厂房结构的总体布置
8.2.2 屋盖结构布置
8.2.3 排架柱和柱间支撑
8.2.4 围护结构与隔墙
8.3 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抗震设计
8.3.1 计算模型的选择与抗震计算的主要内容
8.3.2 横向抗震计算
8.3.3 纵向抗震计算
8.3.4 截面抗震验算
8.4 钢结构厂房抗震设计要点
8.4.1 结构计算模型和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选择
8.4.2 抗震计算要点
8.4.3 构件截面抗震验算
8.5 抗震构造措施
8.5.1 屋盖系统的抗震构造措施
8.5.2 钢筋混凝土排架柱的抗震构造措施
8.5.3 山墙混凝土抗风柱配筋构造
8.5.4 混凝土柱厂房柱间支撑抗震构造措施
8.5.5 混凝土柱厂房的结构连接构造
8.5.6 钢结构厂房柱的抗震构造措施
8.5.7 钢结构厂房的其他抗震构造措施
习题及思考题
第九章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
9.1 结构振动控制概述.
9.2 隔震设计
9.2.1 隔震的基本原理及设计要求
9.2.2 隔震装置简介
9.2.3 隔震结构的适用范围
9.2.4 隔震结构的设计与计算
9.2.5 隔震结构的构造要求
9.3 消能减震设计
9.3.1 消能减震原理
9.3.2 消能减震装置与部件
9.3.3 消能减震结构的设计
9.4 结构的被动调谐减震控制
习题及思考题
第十章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简介
10.1 概述
10.1.1 抗震设防的经验教训及对工程建设的最新需求
10.1.2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的背景及发展现状
10.1.3 本章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10.2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概念
10.2.1 几个基本概念
10.2.2 性态水准
10.2.3 设计地震水准
10.2.4 抗震性态目标
10.2.5 抗震性态目标的选择及对应的设计准则
10.2.6 抗震性态目标的检验方法及性态目标决策
10.3 《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试用)》概览
10.3.1 建筑按使用功能和重要性的分类
10.3.2 建筑使用年限与最低抗震性态要求
10.3.3 建筑抗震设计类别
10.3.4 场地类别评定
10.3.5 设计地震加速度
10.3.6 建筑场地地震影响系数与场地设计谱
习题及思考题
附录I 中国地震烈度表
附录Ⅱ 我国主要城市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附录Ⅲ D值法计算用表
附录Ⅳ 函数φ(ξ)计算用表
附录V 框架-抗震墙协同工作内力系数、位移系数计算图表
参考文献

❻ 建筑抗震设计的《建筑抗震设计》(建筑版)

本书来是按照新发布的《建自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编写的。本书主要介绍了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动力反应新的计算方法,以及建筑结构抗震计算原理。内容包括: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场地、地基基础,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原则,以及常用建筑的抗震设计。书中特别对二阶段设计法和反应谱理论,以及双肢墙的内力、位移和等效刚度新的计算方法作了重点介绍,并给出了计算用表。
为了便于读者学习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主要内容及掌握书中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本书列举了一些典型例题和思考题,供读者参考。 主要符号
第1章 抗震设计原则
1 构造地震
2 地震波、震级和烈度
……
第2章 场地、地基与基础
1 场地
……
第3章 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
1 概述
2 单质点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
……
第4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与框架-抗震墙房屋
1 概述
2 震害及其分析
……
第5章 多层砌体房屋
1 概述
2 震害及其分析
……
第6章 底部框架-抗震墙、多层内框架砖砌房屋
第7章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
附录A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❼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

80年代,是中国高层建筑在设计计算及施工技术各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各大中城市普遍兴建高度在100m左右或100m以上的以钢筋为主的建筑,建筑层数和高度不断增加,功能和类型越来越复杂,结构体系日趋多样化。比较有代表性的高层建筑有上海锦江饭店,它是一座现代化的高级宾馆,总高153.52m,全部采用框架一芯墙全钢结构体系,深圳发展中心大厦43层高165.3m,加上天线的高度共185.3m,这是中国第一幢大型高层钢结构建筑。进入90年代中国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进入了新的阶段。不仅结构体系及建筑材料出现多样化而且在高度上长幅很大有一个飞跃。深圳于1995年6月封顶的地王大厦,81层高,385.95m为钢结构,它居目前世界建筑的第四位。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实际上是各国建筑抗震经验带有权威性的总结,是指导建筑抗震设计(包括结构动力计算,结构抗震措施以及地基抗震分析等主要内容)的法定性文件它既反映了各个国家经济与建设的时代水平,又反映了各个国家的具体抗震实践经验。它虽然受抗震有关科学理论的引导,向技术经济合理性的方向发展,但它更要有坚定的工程实践基础,把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容不得半点冒险和不实。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现代规范中的条文有的被列为强制性条文,有的条文中用了“严禁,不得,不许,不宜”等体现不同程度限制性和“必须,应该,宜于,可以”等体现不同程度灵活性的用词。
抗震设计的理论
1、拟静力理论。拟静力理论是20世纪10~4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它在估计地震对结构的作用时,仅假定结构为刚性,地震力水平作用在结构或构件的质量中心上。地震力的大小当于结构的重量乘以一个比例常数(地震系数)。
2、反应谱理论。反应谱理论是在加世纪40~6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以强地震动加速度观测记录的增多和对地震地面运动特性的进一步了解,以及结构动力反应特性的研究为基础,是加理工学院的一些研究学者对地震动加速度记录的特性进行分析后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
3、动力理论。动力理论是20世纪70-80年广为应用的地震动力理论。它的发展除了基于6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试验技术的发展外,人们对各类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线性与非线性反应过程有了较多的了解,同时随着强震观测台站的不断增多,各种受损结构的地震反应记录也不断增多。进一步动力理论也称地震时程分析理论,它把地震作为一个时间过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建筑物简化为多自由度体系,计算得到每一时刻建筑物的地震反应,从而完成抗震设计工作。 (一)高层建筑抗震措施
在对结构的抗震设计中,除要考虑概念设计、结构抗震验算外,历次地震后人们在限制建筑高度,提高结构延性(限制结构类型和结构材料使用)等方面总结的抗震经验一直是各国规范重视的问题。当前,在抗震设计中,从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及构造措施等三方面入手,在将抗震与消震(结构延性)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设计地震力与结构延性要求相互影响的双重设计指标和方法,直至进一步通过一些结构措施(隔震措施,消能减震措施)来减震,即减小结构上的地震作用使得建筑在地震中有良好而经济的抗震性能是当代抗震设计规范发展的方向。而且,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弱构件在提高结构延性方面的作用已得到普遍的认可。
(二)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理念
中国《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1)对建筑的抗震设防提出“三水准、两阶段”的要求,“三水准”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当遭遇第一设防烈度地震即低于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时,结构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因此,要求建筑结构满足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极限状态验算,要求建筑的弹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性变形限值。当遭遇第二设防烈度地震即相当于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基本烈度地震时,结构屈服进入非弹性变形阶段,建筑物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因此,要求结构具有相当的延性能力(变形能力)不发生不可修复的脆性破坏。当遭遇第三设防烈度地震即高于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时,结构虽然破坏较重,但结构的非弹性变形离结构的倒塌尚有一段距离。不致倒塌或者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从而保障了人员的安全。因此,要求建筑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其弹塑性变形不超过规定的弹塑性变形限值。
三个水准烈度的地震作用水平,按三个不同超越概率(或重现期)来区分的:多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63.2%,重现期50年;设防烈度地震(基本地震):50年超越概率10%,重现期475年;罕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2%-3%,重现期1641-2475年,平均约为2000年。
对建筑抗震的三个水准设防要求,是通过“两阶段”设计来实现的,其方法步骤如下:第一阶段:第一步采用与第一水准烈度相应的地震动参数,先计算出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与风、重力荷载效应组合,并引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进行构件截面设计,从而满足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第二步是采用同一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使其不超过抗震规范所规定的限值;同时采用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从而自动满足第二水准的变形要求。第二阶段:采用与第三水准相对应的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特别是柔弱楼层和抗震薄弱环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使之小于抗震规范的限值。并采用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从而满足第三水准的防倒塌要求。
(三)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中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对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应采用的方法作了以下规定:1、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2、除1款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限制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关于高层建筑防火安全问题
人类的高层建筑的火灾已经成为重大的灾害,它涉及的范围较广,业主的财产以及人身安全受到重创。预防高层建筑的防火安全性问题已成为重中之重。现代高层住宅建筑的高度不断延伸,往往是一层受灾殃及整体建筑。如何解决高层建筑的火灾防范问题是当今建设者们首当其冲面对的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近年来,由于住宅小区火灾的防范不到位,导致火灾事件数量逐年攀升,对于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也逐步扩大。消除这一安全隐患,应当是政府和建设部门的头等大事。
一、高层建筑的火灾因素
(1)天然气设施气体泄漏造成的火灾蔓延。
(2)家用电器使用不当而引起的火灾。
(3)人为的火灾因素。
(4)烟花爆竹燃放引起的火灾。
(5)民用电线短路造成的火灾。
(6)间接引发的火灾。
二、高层建筑防火材料及其技术规范问题:
(1)高层建筑墙体的防火材料有质量问题。
(2)室内防火安全监控装置失控,产品的技术性能不达标。
(3)建筑材料的防火设施扩展使用问题没有得到建设部门的支持。
(4)没有建立高层建筑自动灭火装置的设计性规范条文。
(5)施工单位对于住宅装饰材料的选型没有统一的定性标准。
(6)没有颁布完全禁止高层建筑以及住宅小区烟花燃放法令。
(7)天然气终端使用设备的安全性检查不到位。
(8)没有设立预防天然气泄漏的安全监控装置。
(9)季节性的安检宣传工作不到位。
三、关于高层建筑的火灾防范措施
(1)健全高层住宅火灾的防范网络安全自动控制系统。
(2)缩减住宅建筑的高度,以减少财产及生命的损失及伤害。
(3)降低高层建筑的密集度。
(4)完善建筑材料的防火性措施,加快研制新型的防火涂层材料和建筑材料。
(5)研制新型的民用防火产品,加大推广使用家用防火材料生产力度。
(6)防火安检期的不定性检查和教育宣传。
(7)加快研制家庭民用快速自动灭火器材。
(8)制定社区防火责任人制度并落实到位。
四、建设预防火灾的新型高层智能建筑
建议设计院校以及建委的相关部门尽快设计出完全能够防范火灾的高层智能住宅建筑。
(1)居民住宅应当安装自动灭火装置。
(2)门窗以及玻璃采用抗高温防火材料。
(3)家用电气设备的外壳使用防火材料制成。
(4)禁止使用木地板材料,加快研制新型的防火保温地板材料。
(5)民用电路所使用的电线绝缘层必须采用耐高温防火材料。
(6)严格要求住户安装天然气泄漏报警装置。
(7)加快研制小户型的高压灭火简易装置,做到每户安装一部灭火设备。
(8)做到群策群防,建立防火安全员安全监察宣传责任制度。
(9)地方政府设立预防火灾安全委员会。
(10)设立小区消防安全救灾小组,由火警辖区统一领导指挥。
(11)门窗墙外的上方设立防火隔离延伸罩,防止火苗窜到上一层建筑。这项可纳入建筑设计规范。
(12)加大电力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天然气能源的高层住宅引入,或禁止城区使用天然气。
(13)加快新型安全的综合性能源开发。
如果按着上述建议进行火灾防范,基本上高层住宅的火灾防范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和谐社会一定要建立在群策群防基础上。火灾可防,关键在于政府的执政保障和人民的全力支持。
关于高层建筑坠落物体的安全防范问题
现代楼宇建筑高度不断提升,城市范围不断扩大,高层建筑密度不断加大,防范高层建筑坠落物体对人身的伤害,应当纳入设计安全规范。高层住宅户外附加物体安装工程的安全标准、安全防盗网栏、门窗玻璃等都应当规定使用年限。物体紧固装置的使用期限、材料的选择、防老化工艺等一定要有严格的规定。不然,一旦发生高空物体坠落事故,会危及行人的人身生命以及财产安全,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一、高层建筑的主要户外设施
随着现代化大都市的高速发展和人口密度的不断增长,建立高层建筑坠落物体对人身造成伤害的安全防范措施已迫在眉睫。城市高层住宅建筑外加附属物体包括:
(1)居民使用的户外空调主机。
(2)防盗门窗护网。
(3)门窗玻璃。
(4)企业的户外广告、招牌匾额。
(5)户外照明及通讯装置。
(6)户外门窗遮阳遮雨用具。
二、易碎易坠落物品
(1)门窗及玻璃。
(2)户外照明灯具。
(3)户外广告的照明灯具。
(4)企业招牌匾额的易老化针织类物品。
(5)易老化遮阳遮雨材料。
三、户外施工过程中易坠落的物体
(1)户外空调以及固定金属架。
(2)户外广告金属架。
(3)企业户外广告招牌匾额的金属框架。
(4)施工过程中的攀爬吊装以及装修设施。
(5)施工过程中起吊的户外工程物体(户外空调,防盗门窗护栏,户外广告金属结构架)。
(6)户外遮阳遮雨金属架。
四、高层建筑顶端的通讯发射接收设施
(1)企业通讯专用设备。
(2)信息产业收发信息设施。
(3)卫星通信接收设备。
(4)户外民用天线。
五、高层建筑的水暖设备
(1)原高层建筑供暖系统的终端设备。
(2)冷却塔,高水位水箱。
六、高层建筑所安装的太阳能装置
(1)民用以及企业用太阳能供暖设备。
(2)民用及企业用太阳能供电装置。
二、高层建筑户外物体坠落的主要因素
关于高层建筑附加物体的高空坠落安全防范措施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纳入高层建筑的设计规范。大自然的风灾和人为的事故以及氧化作用是导致高层建筑附加物体坠落的主要原因,包括:
(1)高等量级别的飓风灾害,可导致高层建筑的门窗玻璃以及广告匾额坠落。
(2)户外空调系统的主机,由于固定结构在长时间的氧化学反应下失去作用,从而造成物体坠落事故。
(3)高层建筑外加附属设备的金属部分,在大自然有害气体的侵蚀下,产生老化损坏坠落。
(4)由于施工质量低劣而造成的人为物体坠落。
在自然灾害中,风灾所造成的物体坠落是主要因素。
高层建筑户外附属设施坠落的安全防范措施
(1)设立高层建筑户外附属设备安装标准。
(2)加强高层建筑玻璃幕墙以及门窗玻璃的安全防护规范措施。
(3)在高层建筑最底层的四周,增加预防高空物体坠落的外延结构,或增加每一栋高层建筑的底层四周防坠落物体的金属结构设施。
(4)将用于户外附属设施固定的金属防腐材料纳入高层住宅设计规范。
(5)增加空调外挂主机的预留外延建筑结构平台或体外凹式墙体空间。
(6)设立高层建筑地面的墙体四周外延防护栏,建筑墙体与外延防护栏的安全距离标准为3米。
(7)在可能的情况下,统一实施中央空调制冷采暖系统。
(8)设立城区高层建筑物体坠落安全防范巡查机构,制定高空物体坠落安全防范条例。
(9)城市居民社区委员会实施高层建筑物体坠落安全防范责任制度,健全施工企业档案登记工作。
根据调查,中国在高层建筑设计标准中,还没有制定出有关高层建筑附属设施坠落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随着人类住宅建设的不断增高,预防高层建筑附加设施坠落的安全事故问题已迫在眉睫。国家建委、房管机构、设计院所、人防工程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应当尽快制定出关于中国城区高层建筑预防坠落物体的安全应急方案和设计标准,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将高层建筑物体坠落安全因素纳入建筑设计规范,或纳入城市安全管理防范监理系统。

❽ 建筑抗震设计的内容与要求有哪些

提高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设计思想与方法
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是社会抗震防灾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建筑物的倒塌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大体决定了震害的严重程度。
因此,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特别是抗地震倒塌能力,是地震区抗震防灾能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文中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介绍了提高建筑结构整体抗震能力的设计思想,结合汶川地震中建筑震害的教训,重点针对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讨论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建筑结构系统的安全储备分为基本安全储备、整体安全储备与意外安全储备三个层次。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和抗地震倒塌能力取决于整体安全储备和意外安全储备,意外安全储备不足是汶川地震建筑结构震害严重的主要原因。结构系统的意外安全储备主要来自其鲁棒性、整体稳定性和整体牢固性。目前对于结构系统的整体安全储备和意外安全储备的研究很不够,结构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九品论文网,论文发表的首选平台!更多资料请进九品论文。

❾ 建筑抗震设计原理是怎样的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1(2016版)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公告

现批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 - 2011 局部修订条文自 2016 起实施经修改原条文同废止
局部修订条文及具体内容刊登我部关网站近期版《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
华民共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67月7
关于发布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公告
现批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家标准编号GB 50011 - 2011 自 2011 12 起实施其第1. 0.2 、1. 0. 4、3.1.1、3.3.1、3.3.2、3.4.1、3.5.2、3.7.1、3.7.4 、3.9.1、3.9.2、3.9.4、3.9.6、4. 1.6、 4. 1.8、 4. 1.9、4. 2.2、 4. 3.2、 4. 4. 5、5. 1. 1、5. 1.3、 5. 1.4、 5. 1.6、 5. 2.5、5.4.1、 5.4.2、 5.4.3、 6. 1.2、 6.3.3、 6.3.7 、6.4.3、 7. 1.2、7. 1.5、 7. 1.8、 7.2.4、 7.2.6 、7.3.1、 7.3.3、 7.3.5、 7.3.6、7. 3. 8、7. 4.1、 7.4.4、 7.5.7、 7. 5.8、 8. 1.3、 8.3.1、 8.3.6、8.4.1、 8.5.1、 10. 1.3、 10. 1. 12、 10. 1. 15、 12. 1.5、 12.2.1、12. 2. 9条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 2001 同废止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建筑工业版社版发行
华民共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15月 31
前言
本规范系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 〈2006 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批) 〉通知》(建标 [2006J 77 号)要求由建筑科研究院同关设计、勘察、研究教单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 - 2001 进行修订
修订程编制组总结 2008 汶川震震害经验灾区设防烈度进行调整增加关山区场、框架结构填充墙设置、砌体结构楼梯间、抗震结构施工要求强制性条文提高装配式楼板构造钢筋伸率要求继续展专题研究部试验研究调查总结近内外震(包括汶川震)经验教训采纳震工程新科研考虑我经济条件工程实践并全范围内广泛征求关设计、勘察、科研、教单位及抗震管理部门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试设计经审查定稿
本修订共 14章 12 附录除保持 2008 局部修订规定外.主要修订内容:补充关于7度 (0. 15g)8度(0.30g) 设防抗震措施规定按《震参数区划图》调整设计震组;改进土壤液化判别公式;调整震影响系数曲线阻尼调整参数、钢结构阻尼比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隔震结构水平向减震系数计算并补充跨屋盖建筑水平竖向震作用计算:提高氓凝土框架结构房屋、底部框架砌体房屋抗震设计要求;提钢结构房屋抗震等级并相应调整抗震措施规定;改进层砌体房屋、混凝土抗震墙房屋、配筋砌体房屋抗震措施;扩隔震消能减震房屋适用范围;新增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原则及关跨屋盖建筑、建筑、框排架厂房、钢支撑-混凝土框架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筒结构抗震设计规定取消内框架砖房内容
本规范黑体字标志条文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强制性条文解释建筑科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执行程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意见建议寄交北京市北三环东路 30 号建筑科研究院家标准《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管理组(邮编: 100013 , E-mail: GB 50011-cabr@163. com)
主编单位:建筑科研究院
参编单位:震局工程力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电工程设计院、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南
建筑设计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设计研究院、云南省设计院、四川省建筑设计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建际(深圳)设计顾问
限公司、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机械工业集团公司、元际工程公司、清华、同济、哈尔滨工业、浙江、重庆、云南、广州、连理工、北京工业
主要起草:黄世敏 王亚勇(按姓氏笔画排列)
丁洁民 泰 邓 华 叶燎原 冯 远 吕西林 刘琼祥 李 亮
李 惠 李 霆 李军 李亚明 李英民 李强 杨林德 苏经宇
肖 伟 吴明舜 辛鸿博 张瑞龙 陈 炯 陈富 欧进萍 郁银泉
易民 罗海 周华 |周炳章 周福霖 !周锡元 柯华 委 宇
姜文伟 袁金西 钱基宏 钱稼茹 徐 建 徐永基 唐曹明 容柏
曹文宏 符圣聪 章萍 葛礼 董津城 程才渊 傅怡 曾德民
窦南华 蔡益燕 薛彦涛 薛慧立 戴莹
主要审查:徐培福 吴敏 刘志刚 (按姓氏笔画排列)
刘树屯 李 黎 李兰 陈义 侯忠良 莫 庸 顾宝 高孟谭
黄坤 程懋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1(2016版)[附条文说明] 共526页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自载看才知答说明白

❿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主要有如下几点:
1 .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场地,宜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 甲、乙、丙类建筑。对于不利地段,结构工程师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 效措施,这就考虑了地震因场地条件间接引起结构破坏的原因,诸如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陷、 地震引起的地表错动与地裂。
2..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应符合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方案。不规则的 建筑,在结构设计时要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 构造措施。借鉴国际的通行做法,参考外国规范,使我们的设计更加完善合理。
3..结构材料选择与结构体系的确定应符合抗震结构的要求。采用哪一种结构材料,什 么样的结构体系,经技术经济条件比较综合确定。同时力求结构的延性好、强度与重力比值 大、匀质性好、正交各向同性,尽量降低房屋重心,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并提出了结构两 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 (周期和振型 )相近的抗震概念。4.尽可能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地震有一定的持续时间,而且可能多次往复作用,根据 地震后倒塌的建筑物的分析,我们知道地震的往复作用使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而最后倒塌则是结构因破坏而丧失了承受重力荷载的能力。适当处理构件的强弱关系,使其形成多道防线,是增加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例如单一的框架结构,框架就成为唯一的抗侧力构件,那么采用“强柱弱梁”型延性框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梁的屈服先于柱的屈服,就可 以做到利用梁的变形消耗地震能量,使框架柱退居到第二道防线的位置。
5.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以及与之匹配的延性。提高结构的抗侧移刚度,往往 是以提高工程造价及降低结构延性指标为代价的。要使建筑物在遭受强烈地震时,具有很强 的抗倒塌能力,最理想的是使结构中的所有构件及构件中的所有杆件都具有较高的延性,然 而实际工程中很难做到。有选择地提高结构中的重要构件以及关键杆作的延性是比较经济有 效的办法。例如上刚下柔的框支墙结构,应重点提高转换层以下的各层的构件延性。对于框架和框架筒体,应优先提高柱的延性。在工程设计中另一种提高结构延性的办法是结构承载 力无明显降低的前提下,控制构件的破坏形态,减小受压构件的轴压比 (同时还应注意适当 降低剪压比 ),提高柱的延性。
6.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必须可靠,符合下列要求 :1 )构件节点的承 载力不应低于其连接构件的承载力,当构件屈服、刚度退化时,节点应保持承载力和刚度不变。2 )予埋件的锚固承载力不应低于连接件的承载力。3 )装配式的连接应保证结构的整体 性,各抗侧力构件必须有可靠的措施以确保空间协同工作。4)结构应具有连续性,注重施 工质量,避免施工不当使结构的连续性遭到削弱甚至破坏。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是一种基于震害经验建立的抗震基本设计原则和思想。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