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的发布通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的通知
(88)建标字第383号
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第546号文的要求,由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对《砖石结构设计规范》GBJ3—73进行了修订,
改名为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并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J3-88为国家标准,自一九八九年九月一日起施行。《砖石结构设计规范》GBJ3-73于一九九一年一月一日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2. 砖混结构有哪些设计要求
砖混结构有哪些设计要求?
(1)在墙下条基宽度较宽(大于2米,部分地区可能更窄)或地基不均匀及地基较软时宜采用柔性基础。应考虑节点处基础底面积双向重复使用的不利因素,适当加宽基础。
(2)当基础上留洞、首层开大洞的洞口宽度大于洞底至基底高度时,如要考虑洞口范围内地基的承载力,洞口下基础应做暗梁。或将基础局部降低。
(3)素混凝土基础下不必做垫层,但其内有暗梁时应注明底部钢筋保护层厚为70,或做垫层。地下水位较高时或冬季施工时,不得做灰土基础。刚性基础一般300厚。
(4)建筑地段较好,基础埋深大于3米时,应建议甲方做地下室。地下室底板,当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时,可不再外伸。地下室内墙可采用砖墙,外墙宜用混凝土墙。每隔30~40米设一后浇带,并注明两个月后用微膨胀混凝土浇注。不应设局部地下室,且地下室应有相同的埋深。地下室顶板应考虑施工时材料堆积荷载。
(5)地面以下墙体如被管沟消弱较多,应考虑抗震的不利影响,地下墙体宜加厚。
(6)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7)新建建筑物基础不宜深于周围已有基础。如深于原有基础,其基础间的净距应不少于基础之间的高差的1.5至2倍。
(8)条形基础偏心不能过大,柔性基础必要时可作成三面支承一面自由板(类似筏基中间开洞)。一般情况下,基础底部不应因荷载的偏心而与地基脱开。
(9)当有独立柱基时,独立基础受弯配筋不必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除非此基础非常重要,但配筋也不得过小。独立基础是介于钢筋混凝土和素混凝土之间的结构。
(10)基础圈梁在建筑入口处或底层房间地面下降处应调低标高。当基础圈梁顶标高为-0.060时可取消防潮层。当地基不均匀时基底应增设一道基础圈梁。
(11)基础平面图上应加指北针。
(12)基础底板混凝土不宜大于C30.
(13)在软土地基上的建筑应控制建筑的总沉降量,在地基较不均匀地区应控制建筑的沉降差,砖混结构对差异沉降很敏感。因建筑的实际沉降和计算值是有差异的,很难算准,所以应从构造上入手,采用整体性强的基础形式。
(14)可用JCCAD软件自动生成基础布置和基础详图。应注意,在使用砖混抗震验算菜单产生的砖混荷载生成基础图时,其墙下荷载为整片墙的平均压力,墙体各段的荷载差异较大时,荷载较大处的墙下基础是不安全的,应人工调整。生成的基础平面图名为JCPM.T,生成的基础详图名为JCXT·.
请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和各地方的地基基础规程。
暖沟图及基础留洞图:
(1)沟盖板在遇到楼梯间和电线管时下降(500),室外暖沟上一般有400厚的覆土。
(2)注明暖沟两侧墙体的厚度及材料作法。暖沟较深时应验算强度。
(3)基础留洞大于400的应加过梁,暖沟应加通气孔
(4)基础埋深较浅时暖沟入口底及基础留洞有可能比基础还低,此时基础应局部降低。
(5)首层有门洞处不能用挑砖支承沟盖板
(6)湿陷性黄土地区或膨胀土地区暖沟做法不同于一般地区。应按湿陷性黄土地区或膨胀土地区的特殊要求设计。
(7)暖沟一般做成1200宽,1000的在维修时偏小。
楼梯详图:
(1)应注意:梯梁至下面的梯板高度是否够,以免碰头,尤其是建筑入口处。
(2)梯段高度高差不宜大于20,以免易摔跤
(3)两倍的梯段高度加梯段长度约等于600.幼儿园楼梯踏步宜120高。
(4)楼梯折板、折梁阴角在下时纵筋应断开,并锚入受压区内La,折梁还应加附加箍筋
(5)楼梯的建筑做法一般与楼面做法不同,注意楼梯板标高与楼面板的衔接。
(6)楼梯梯段板计算方法:当休息平台板厚为80~100,梯段板厚100~130,梯段板跨度小于4米时,应采用1/10的计算系数,并上下配筋;当休息平台板厚为80~100,梯段板厚160~200,梯段板跨度约6米左右时,应采用1/8的计算系数,板上配筋可取跨中的1/3~1/4,并不得过大。此两种计算方法是偏于保守的。任何时候休息平台与梯段板平行方向的上筋均应拉通,并应与梯段板的配筋相应。
(7)注意当板式楼梯跨度大于5米时,挠度不容易满足。应注明加大反拱。
梁、柱详图:
(1)梁上集中力处应附加箍筋和吊筋,宜优先采用附加箍筋。梁上小柱和水箱下, 架在板上的梁, 不必加附加筋。
(2)折梁阴角在下时纵筋应断开,并锚入受压区内La,还应加附加箍筋
(3)梁上有次梁时,应避免次梁搭接在主梁的支座附近,否则应考虑由次梁引起的主梁抗扭,或增加构造抗扭纵筋和箍筋。
(4)有圆柱时,地下部分应改为方柱,方便施工。圆柱纵筋根数最少为8根,箍筋用螺旋箍,并注明端部应有一圈半的水平段。方柱箍筋宜使用井字箍,并按规范加密。角柱应增大纵筋并全柱高加密箍筋。幼儿园不宜用方柱。
(5)原则上柱的纵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宜大于200.梁纵筋宜小直径小间距,有利于抗裂,但应注意钢筋间距要满足要求,并与梁的断面相应。布筋时应将纵筋等距,箍筋肢距可不等。
(6)梁高大于300,并与构造柱相连接的进深梁,在梁端1.5倍梁高范围内箍筋宜加密。端部与框架梁相交或弹性支承在墙体上的次梁,梁端支座可按简支考虑,但梁端箍筋应加密。
(7)考虑抗扭的梁,纵筋间距不应大于300和梁宽,即要求加腰筋,并且纵筋和腰筋锚入支座内La.箍筋要求同抗震设防时的要求。
(8)反梁的板吊在梁底下,板荷载宜由箍筋承受,或适当增大箍筋。梁支承偏心布置的墙时宜做下挑沿。
(9)挑梁宜作成等截面(大挑梁外露者除外)。与挑板不同,挑梁的自重占总荷载的比例很小,作成变截面不能有效减轻自重。变截面挑梁的箍筋,每个都不一样,难以施工。变截面梁的挠度也大于等截面梁。挑梁端部有次梁时,注意要附加箍筋或吊筋。
(10)梁上开洞时,不但要计算洞口加筋,更应验算梁洞口下偏拉部分的裂缝宽度。一般挑梁根部不必附加斜筋,除非受剪承载力不足。梁从构造上能保证不发生冲切破坏和斜截面受弯破坏。
(11)梁净高大于500时,宜加腰筋,间距200,否则易出现垂直裂缝。挑梁出挑长度小于梁高时,应按牛腿计算。
(12)梁应按层编号,如L-1-XX,1指1层,XX为梁的编号。
3. 框架结构中,构造柱的设置一般是墙长超过5米,宜设置构造柱(新版《砌体结构工程设计规范》6.3.4)与
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称《抗规》)13.3.4中第四条这样表述:墙长大于5m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8m或层高2 倍时,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超过4m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新版《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以下称《砌规》)6.3.4中第二条第三小点这样表述:填充墙长度超过5米或长度大于两倍层高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措施,墙体中部应加设构造柱;
其实,不管是构造柱或者圈梁的加设,其作用无非是增加砌体的稳定性,增加砌体的抗震能力。对于以上两本规范在相同位置表述的理解,我觉得是可以读通的,首先我要说的一点事《抗规》大于《砌规》,就是说《抗规》在结构抗震的角度上是涵盖《砌规》的,《砌规》在砌体抗震的方面其实是引用《抗规》内容的,在《抗规》125页有其引用规范目录,其中第四本便是《抗规》。引用并深化,更严格,更具体的说明。墙长超过8米或大于两倍层高设构造柱,与墙长超过5米设构造柱的要求并不矛盾,这里应该提到的一点事当墙长超过8米,应每隔4米加设构造柱,其中心思想是不能有长度超过5米而不与结构上下连接的墙体。
4.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3-201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03-2011
1.0.1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坚持墙材革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合理选用结构方案和砌体材料,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工程的下列砌体结构设计,特殊条件下或有特殊要求的应按专门规定进行设计:
1 砖砌体:包括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灰砂普通砖、蒸压粉煤灰普通砖、混凝土普通砖、混凝土多孔砖的无筋和配筋砌体;
2 砌块砌体:包括混凝土砌块、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的无筋和配筋砌体;
3 石砌体:包括各种料石和毛石的砌体。
1.0.3 本规范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规定的原则制订。设计术语和符号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GB/T 50083的规定采用。
1.0.4 按本规范设计时,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执行;墙体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GB 50574的规定执行;混凝土材料的选择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要求;施工质量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的要求;结构抗震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有关规定。
1.0.5 砌体结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6.2.4是什么内容
《GB50003-201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6.2.4 在砌体中留槽洞及埋设管道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1、不应在截面长边小于500mm的承重墙体、独立柱内埋设管线;
2、不宜在墙体中穿行暗线或预留、开凿沟槽,当无法避免时应采用必要的措施或按削弱后 的截面验算墙体的承载力。
注:对受力较小或未灌孔的砌块砌体,允许在墙体的竖向孔洞中设置管线。
6. 砌体结构设计应注意哪些参数
最好先看规范~~~当你真正设计过几个工程,就清楚了,一时也说不清,下文可以参考!谢谢
. 砌体结构应注明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2. 多层砌体结构,在抗震设防地区,楼板面有高差时,其高差不应超过一个梁高(当错层楼盖高
差不大于1/4层高且不大于700mm),超过时,应将错层当两个楼层计入房屋的总层数中。 当错层
楼盖高差不大于1/4层高且不大于700mm,错层交界的墙体,除两侧楼盖处圈梁照常设置外,还应沿
墙长每隔不大于2m增设一根墙中构造柱。
3. 在抗震设防区,多层砌体房屋墙上不应设转角窗。(对于剪力墙结构,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不应
在角部剪力墙上开设转角窗。抗震设计时,8度及8度以上设防区的高层建筑不宜在角部剪力墙上开
设转角窗;必须设置时,应进行专门研究,并采取措施。见《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
构》P220)
4. 底框(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设计中要特别注意:a.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
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b. 底框房屋的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度可分别按三、二级采用。
5. 托墙梁侧向腰筋不满足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7.5.4(3)条。即:沿梁高应设腰
筋,数量不应少于2Ф14,间距不应大于200mm。
6. 对小墙垛的强度和梁端支承处砌体的局压的计算重视不够。
7. 阳台挑梁有时与墙中的烟道矛盾。
8. 顶层挑梁有时为两层板荷载,不能选用标准层的挑梁。
9. 挑梁外露部分与墙内部分标高不同时应注意梁在折角处的宽度及钢筋的锚固。
10. 构造柱设计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较大洞口(内纵墙、横墙>=2m,外纵墙
>=2.4m)两侧应设构造柱,特别要注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011—2001第7.3.2.5条)
房屋高度和层数接近限值时,纵、横墙内构造柱尚应符合下列要求:a.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
于层高的二倍;下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减小。B.当外纵墙开间大于3.9m时,应另设加强措
施。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2m。(规范地7.3.2.5的“接近”是指达到《抗规》第7.1.2条
表中限制的层数或差一层。)
11. 砌体房屋伸缩缝的间距超过《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的规定要求(特别还应
注意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和混凝土砌块房屋应按表中数值乘以0.8的系数),且未采取有效
措施。《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第6.3.1-6.3.9条有许多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措施。
12. 多层砌体住宅应设置不少于三道承重纵墙,每道纵墙还应沿各自轴线对齐、贯通。同一轴线上
的窗间墙宜等宽,且房屋的局部尺寸宜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7.1.6条
的要求。
13. 在冻胀地区,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不宜采用多孔砖,如采用时,其孔洞应用水泥砂
浆灌实。当采用混凝土砌块砌体时,其孔洞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b20的混凝土灌实。(《砌体结
构设计规范》第6.2.2条 强条)。
14. 砌体结构挑梁埋入砌体的长度不满足规范要求。《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既挑
梁埋入砌体长度L1与挑出长度L之比宜大于1.2,当挑梁上无砌体时,L1/L之比宜大于2。
15. 圈梁兼过梁时,过梁部分的钢筋应按计算用量另行增配。(《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
2001第7.1.5.4条。)
16. 采用已禁用的实心粘土砖。
17. 楼板计算时,砖混结构房间外墙(包括楼梯间墙)按固接计算不对,此处楼板边支座应按铰接
计算。
18. 砌体结构的大梁,应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第6.2.5条设计。既:
当梁跨度大于或等于下列数值时,其支承处宜加设壁柱,或采用其他加强措施。
对240mm厚的砖墙为6m,对180mm厚的砖墙为4.8m;
对砌块、料石墙为4.8m。
19. 外凸窗台板抗倾覆不够问题:
20. 突出屋面的屋顶房间何时可按突出屋面的屋顶计算而不算做一层。
一般认为当出屋面的屋顶房间面积小于楼层总面积的30%时,该部分可按突出屋面的屋顶间计算而
不算做一层。
21. 多层砌体房屋不应采用砌体墙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墙混合承重,如采用这种做法,属于超规。
22. 若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低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表7.3.1的最低层数,如6度
区层数为三层及以下的房屋,对于构造柱的设置规范不做要求。此时是否设置构造柱可由设计人员
根据实际情况掌握。
23. 坡地上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计算有何要求?
高度、层数也应从低处算起,
7. 砖混结构用什么规范
砖混结构设计用《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另外如国际标准《配筋砌体结构设计规范》ISO9652-3 一些砌体结构的施工验收标准 施工技术规程等。
砖混结构建筑的墙体的布置规范如下:
1、横墙承重。用平行于山墙的横墙来支承楼层。常用于平面布局有规律的住宅、宿舍、旅馆、办公楼等小开间的建筑。横墙兼作隔墙和承重墙之用,间距为3~4m。
2、纵墙承重。用檐墙和平行于檐墙的纵墙支承楼层,开间可以灵活布置,但建筑物刚度较差,立面不能开设大面积门窗。
3、纵横墙混合承重。部分用横墙、部分用纵墙支承楼层。多用于平面复杂、内部空间划分多样化的建筑。
4、砖墙和内框架混合承重。内部以梁柱代替墙承重,外围护墙兼起承重作用。这种布置方式可获得较大的内部空间,平面布局灵活,但建筑物的刚度不够。常用于空间较大的大厅。
5、底层为钢筋混凝土框架,上部为砖。
(7)砌体结构设计规范扩展阅读:
砖混结构的优点:
1、便于就地取材。砖是由粘土烧制而成的,能制砖的粘土及烧砖的燃料如煤炭和柴草几乎到处都有。因此砖瓦厂可以说到处都有,制砖技术也比较普及,各地都能制砖。砂、石也是地方材料,可以说有山的地方都有砂石原料,有的江河湖海中也可捞取到砂子。
2、便于施工。砖墙的砌筑只需要技术熟练的工人进行手工操作,当楼板采用预制多孔板时就更不需要特别的机械设备。它适宜于山区和小城镇建造,也适宜于旧城的街坊改造。
3、造价低廉。与现浇钢筋混凝土相比,砖混结构可节约大量的水泥、钢筋和木材。寒冷季节可以采用成本最低的冻结法施工,它所用的地方材料多、运输距离短、价格便宜。
4、耐火、耐久。砖石具有良好的耐火性和较好的耐久性,所以,就发展趋势而言,砖混结构依然是不可取代的一种建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