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logo设计
A. 明国初年新闻由政论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原因及标志
1、重视新闻采访;
2、一批名记者脱颖而出~
B. 谁能帮设计个logo用pb两个字母做一个logo,pb是地名,希望能表达出新闻或及时性的意义。
别闹,设计里面logo设计这么复杂,你真以为可以分分钟做一个出来呢!还是花钱请人吧
C. 为什么周报和日报的出现是近代新闻事业诞生的标志
你是要史实还是要记忆的方法,楼上的说了史实的,我帮你分析下子吧……
报刊从普通书籍出版物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以报道新闻评论时事为主要业务的行业,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广泛的受众。在18C之前,交通基本靠走,长途基本靠马,信息的有效及时流传局限在事件发展地的周边,国家控制的邮政部门也没有向民众传达消息的职责,也就是说受众太少,无法形成新闻报道和评论流传,但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业活动的加速已经开始有报刊的雏形,简单的信息流传。18C中叶,瓦特的蒸汽机出现了,交通方式发生了改变,信息流传大大加速与扩大,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不断爆发,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不再是国家的专有物,邮政也开始为大众服务,报刊这种出版物遍借助这股东风,第一次在世界历史上形成这种大规模,大受众的新闻流通与信息交流。由于邮件一般是定期到达,最初是每周到达一次,因而最早出现的定期刊物多是周刊。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邮件传递的次数日益增多,由每周一次逐渐地改为每周二次、每周三次,以至每天一次,于是新闻印刷品的刊期也逐渐缩短,由周刊改为周二刊,最后出现了日报。 所以周刊日报的出现是近代新闻事业诞生的标志。
D. 新闻事业的标志
就西方社会来讲,十六到十八世纪是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时期,近代新闻事业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而产生。近代新闻事业它的形成标志有以下几点:
1,出现了专业化的传播机构和专业化的新闻从业人员。
2,形成了具有新闻需求的受众群,有了新闻市场。
3,出现了非手工操作的传播工具。
4,展开了规模比较大的和持续不断的新闻传播活动。
近代新闻事业的标志就是传播覆盖空间大,规模大,实现了传播方式是由原来的点到点,到近代新闻事业的点到面,就是由点到面的转变。这是近代新闻事业和古代新闻事业在传播模式上的区别,从点到点,到点到面,出现了一种深层次的进化和转变。
E. 标志世界新闻学走向成熟的著作是什么
中国新闻学走向成熟的三部代表性著作是:1918年,蔡元培决定在他任校长的北京大学开设新闻课程,同年10月14日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次年4月20年,研究会创办了学术刊物《新闻周刊》,它标志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正式开始,新闻学作为一门专门学说在中国开始形成。1919年徐宝璜的《新闻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1923年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业务新闻学著作。 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作。至此,标志着中国新闻学达到了成熟程度。
F. 给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新华网重庆频道记者2月24日从中华七大传统节日形象标志新
中华七大传统节日形象标志发布 |
G. 中国新闻社标志是什么字体
哇,楼上的太无耻了。强烈要求封他号!骗子骗子骗子骗子骗子骗子骗子骗子骗子骗子骗子骗子骗子骗子骗子骗子骗子骗子骗子骗子骗子骗子骗子骗子骗子骗子骗子骗子骗子大骗子!问题我也不知道,不过帮楼主补图一张
H. 17世纪定期报刊为什么是新闻事业近代化的标志
定期报刊与新闻信的三个区别:
近代新闻事业的初创阶段特点:信息载体形回式的变化——书、报、杂答志的分离
1) 报刊与一般印刷物的分离,同书籍区别开来,成为独立的报业
2) 报纸和期刊(杂志)也开始分流,形成报业中的两个分支。
报纸:刊期——短,日报或周报
形式——散张,两面印刷,分栏编排
内容——新闻、评论、广告
期刊:刊期——较长,周刊、半月刊、月刊
形式——成册装订的书本形式
内容——政治时事性、科学性、文艺性
6. 近代报纸应具备的条件
® 至少每星期出版一次(定期性/稳定性)
® 机械手段生产 (机械性)
® 形式上为纸而非册 (物理形态)
® 无论何人付钱即能得到 (可接近性)
® 刊登公众所感兴趣的事情(可读性)
定期报刊的特点
1)公开而非私下传播;
2)内容丰富而非单一;
3)定期出版而非随机传布。
定期性更是凝聚着现代文明的精神特质,没有定期观念的报刊是同现代文明的需求格格不入的。
I. 中国新闻学诞生的标志
论中国新闻学的启蒙和创立
现代新闻学在中国经历了启蒙和创立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有紧密的联系,但在观念体系上又有相当的差异梁启超时期的新闻学启蒙者,以儒家传统中的实用理性做为他们从事新闻学启蒙的出发点和归宿。梁启超所讲的“报馆有益于国事”这句话表达了中国新闻学启蒙者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认识。市场经济、自由理性、现代社会对精神交往的普遍需求等等问题,在他们的论述中或是空白,或是完全以中国的方式来理解。西方传教士创办的报刊在中国沿海城市出现以后,国人很自然地用中国的眼光看待这些外来事物。国人最早论证报纸意义的文献是上个世纪60年代洪仁干的《资政新篇》。他在《资政新篇》里写到:“要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内外适均而敷于众也,又由众下达而上位,则上下情通,中无壅塞弄弊者,莫善于准卖新闻篇或设暗柜也。”洪仁干并非没有谈到现代报纸其他方面“通”的作用,但现实政治的需要和传统的上下为序的意识,终于使他把“准卖新闻篇”的作用归结到“通上下”、“以资圣鉴”这一中国社会的交往模式上。通上下包括上、下两个方面。中国新闻学的启蒙者们大都来自中下层社会,不同程度地属于新派人物,因而多少都偏重“下”这一方面。于是,通达民隐和教化百姓成为这些人思考现代报纸作用的重要方面,出现了“辅教化之不及”、“对于国民而为其导向者是也”等等论证。然而,即使在最激进的维新派人物那里,这种认识仍然是一种上对下的俯视。试看谭嗣同《湘报后叙》的结尾:“人之所以能喻志兴事以显其灵,而万过于禽兽者,以其能言者耳。而喑之,而哑之,其去禽兽几何矣。呜呼,‘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此周之所以亡也;‘不毁乡校’,此郑之所以安也;导之使言,‘谁毁谁誉’,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吾见《湘报》之出,敢以为乡民庆,曰诸君复何忧乎?国有口矣。”在这段论述中,新的关于人的社会本性的认识和周召公、郑子产的治人之术融会贯通,崭新的改革结论与古老的社会阴影相伴生。也许谭嗣同真的像有的评论者说的那样,想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但他能够达到的水平,却是欲超出周召公、郑子产而不得超出。其结论“导之使言”即白话“让人说话”,“口”不属于人,而属于“国”。从民主政治角度讲,这里的语态显然颠倒了。 与谭嗣同一样,所有新闻学的启蒙者都不是在追求个体心灵自由的前提下,注意到现代报纸的。梁启超的著名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的结语,代表了这一代人的心态:“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正是这种儒家士大夫的政治胸怀,使他们时时处处把现代报纸与“国事”联系了起来,其逻辑推导虽然简单,却也颇具热情。例如吴恒炜的话:“报者,天下之枢铃,万民之喉舌也。得之则通,通之则明,明之则勇,勇之则强,强则政举而国立,敬修而民智。”(《知新报缘起》)在这里,报纸的政治实用价值受到极大重视,现代报纸得以产生的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背景则被忽略了,以致对西方报纸在社会中地位的描述,出现了不少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而带来的差误。时代背景的异质,决定了政治(图强、御辱、维新等等)在国人的新闻学启蒙中必然居主导地位。王韬、郑观应、陈炽、陈衍等等关于设新报馆、设洋文报馆、西人报馆只准用西字的论证,与其说是研究报业,不如说是一种图强御辱的政治活动。梁启超、严复、谭嗣同、汪康年、吴恒炜、唐才常等等围绕报馆的“通”所展开的通上下(这是主要的)、通中外、开民智、造新民、监督政府、出版自由、第四种族等等议论,无不直接服务于维新运动。他们看到了世界大通,却只想到这种世界性精神交往的趋势与“国事”的关系,给予现代报纸以不堪承受的重大责任。把实现政治抱负的期望,相当程度上寄托于现代报纸。梁启超的一段论述很典型地说明了一代新闻学启蒙者的视角。他说:“今日吾国政治之或进化,或堕落,其功罪不可不专属诸报馆。” 梁启超代表了中国新闻学启蒙时期的最高认识水平,他走到了从新闻学启蒙到新闻学创立的边缘,但一步之差的距离他始终没有跨过去。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一代中国新闻学的启蒙者,尚逃不过只在政治方面体验人生、在政治生涯中追求自我价值的命运。政治唤起并强有力地推动了新闻学在中国的启蒙,但达到一定程度,它又阻碍新闻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确立。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新文化运动中新闻学的特点,那么邵飘萍所讲的“以新闻为本位”,是最为恰当的,因为中国的新闻学回归到了学科建设自身,而新文化运动中先后出现的《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实际应用新闻学》、《新闻学总论》、《中国报学史》等代表著作,则标志着中国新闻学的真正创立。无论这些著作的框架设计、论证水平和内容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新文化运动开放的心灵使它们具有了相同的视角:将以往睁开眼睛看世界,转变为从现代世界交往体系看中国。将世界交往体系作为独立的系统来认识,使中国的新闻学者们有可能在新闻学自身范围内为新闻学下定义了。徐宝璜最先作了如下定义:“新闻学者,研究新闻纸之各问题而求一正当解决之学也。”在加上其他的一些定义反映出一个共同的现实:中国的新闻学已经着手自身领域的建设。新闻总要触及政治,仅仅强调以新闻为本位并不能摆脱政治对新闻的浸润,况且中国的新闻学创立者们是过问政治的,都站在反帝爱国运动一边。但是,当他们研究新闻学时,他们是学者,不是政治家。学术与政治保持距离的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蔡元培倡导的兼容并蓄的北大校风,使他们在学术品格上保持了明显的独立性。他们的学术著作并不回避政治,字里行间尚可感受到微弱的政治倾向。但这时他们讲的是新闻工作的职业使命和道德,而不是政治义务。这二者的表现似乎相同,其出发点是迥异的。 在中国新闻学启蒙者那里,报业与政治是同一个意思,故有“以言报国”、“以言救国”等等表现士大夫气概的豪言壮语。梁启超讲:“吾侪手无斧柯,所以报答国民者,惟此三寸不烂之舌,七寸之管。”他归纳了“尽报馆之天职”的“八德”,无不是进行政治灌输的技术。同样讲到“天职”,梁启超指的是政治义务,而徐宝璜等讲的是职业使命。 中国新闻学的创立,表现为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新闻学的创立者们对西方现代新闻学都很熟悉,徐宝璜是我国第一位在西方学习过新闻学的留学生,任白涛、邵飘萍在日本新闻学会听过课,戈公振当时虽没有出国,却是中国全面掌握世界新闻学研究现状的第一人。他们同时又是中国现代新闻业的从业者,其中邵飘萍和戈公振分别是著名的北京《京报》和上海《时报》的主编。西方的新闻学基本理论与中国当时最高水平的新闻实践相结合,是创立时期新闻学的特色。 新闻学的创立者们站在新闻学启蒙者和洋人的肩上进行工作,因而像言论出版自由、舆论监督之类已经讲过的问题,虽然是他们著作的理论基础,但都一带而过。他们的任务是回归到以新闻为本位,进行纵深研究,于是有了关于新闻定义的几乎是学究式的论证,有了关于新闻价值的理性与经验相结合的分析,有了对新闻生产商品化的讨论,等等。这里多说一句,重视新闻生产商品化,是中国新闻学成熟的标志之一。中国是在列强大炮的威胁下面对外部世界的,其现代化的新闻事业并不根植于自身市场经济的发展。借助五四新文化运动造就的人文环境,中国的新闻学诞生了。但是,几本新闻学著作对中国新闻事业所发生的影响,真有点像沙漠中布道;以后又经过对“[/ft]荆
J. 国家新闻总署的建设和撤销标志什么
新闻总署的成立标志着国家开始有计划有措施地贯彻执行党和政府有关新闻事业的政策方针和执行法令,并召开全国性新闻工作会议,调整和发展新闻事业,研究指导新闻业务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