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设计
Ⅰ 有关中国古代的和民族类的设计专业有什么
平面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
Ⅱ 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设计
有很多哦.
看完以后,你自己再到下面的网址上看看。
平步青云
图案:风筝高入云端。
解题:青云,指高空,司马相如《子虚赋》:「交错纠纷,上干青云。」也比喻高官显位。《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
「青云得路」亦叫「直上青云」比喻仕途得意,步步高升。
春风得意
图案:牧童放风筝。
解题: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年青时不愿为官,只爱写诗。四十岁后应试,连续两次未取,第三次才考中进士。一时兴奋,乃作此《登科后》诗。后来人们用「春风得意」称进士及第,也泛指功成利就,踌躇满志。
和合二圣
图案:和合神即万回。《太平广记》言万回仅一人。「和」、「合」为二神,始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一七三三年)、封天台山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的「合圣」。
解题: 民间年画常绘二圣,一持荷花,一捧圆盒,盒内盛满珠宝,并飞出一串蝙蝠,寓意财富无穷尽。荷、盒与「和合」同音,多比喻夫妻和谐,鱼水相得。「和合二圣」,寓意夫妻和睦、则福禄无穷,所谓「家和万事兴」者也。
三星高照
图案:寿星老人、鹿、蝙蝠、蟠桃。
解题:三星,即指福、禄、寿三星。
鹿,偶蹄类鹿科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在吉祥图案中多指梅花鹿。「鹿」与「禄」同音。禄,古代称官吏的薪给为俸禄,寓财富。蟠桃,泛指西王母所居处之仙桃。《山海经》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汉武帝内传》略云:「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以仙桃四颗与帝。」相传西王母寿辰常举行蟠桃盛会,各方神仙群往祝寿。所以蟠桃又称寿桃。「三星高照」寓意幸福、富裕、长寿。
翘盼福音
图案:童子仰望飞来的蝙蝠。
解题:翘盼,急切盼望。「翘盼福音」又叫「福从天降」。表示盼望获得好消息。
纳福迎祥
图案:童子抓蝙蝠。
解题:纳,收入、接受、容受之意。纳福、享福、受福。是旧时见面或通信常用的问好语。《红楼梦》第六回:「刘老老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纳福迎祥」,吉利词,寓洪福吉祥相继而来。
竹报平安
图案:爆竹或竹、鹌鹑。
解题:爆竹,据南北朝梁宗檩《荆楚岁时记》载,古时在节日或喜庆日,用火烧竹,爆裂发声,称为「爆竹」,以为能驱除山鬼。后人用多层纸密裹火药,接以药线,点燃即爆。唐时称「爆竹」。「爆竹」多指新年到来,「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竹报平安」寓意驱除邪恶,祈祷安康。
吉祥如意
图案:童子手持如意骑象上。
解题:象,见「万象更新」题解,骑象与「吉祥」谐音。
「吉祥如意」,喜庆吉利之词。如同古时人们互道「万福」一样,互致「吉祥如意」,祈祷合家安康,福禄长久。「吉祥」、「万象」、「吉庆」、「如意」等词为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祝颂之词
二狮滚绣球
图案:狮子、绣球。
解题:狮,哺乳纲猫科动物。雄狮壮硕雄健,颈有鬣。我国古代工艺中的狮纹样,是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提炼并加以图案化的结果,较真狮英武而活泼。绣球是用丝织品仿绣球花制作的圆球。古代视绣球的为吉祥喜庆之品。据《汉书·礼乐志》,汉代民间流行「狮舞」,两人合扮一狮,一人持彩球逗之,上下翻腾跳跃,活泼有趣。「狮子滚绣球」图案,来源于此。舞狮子为民俗喜庆活动,且寓意祛灾祈福。由绣球组成的图案又叫「绣球锦」、「绣球纹」等。
一品清廉
图案:荷花
解题:一品,古代最高官阶名称。《国语·周语》:「外官不过九品」。皇帝以下文武百官共分九级,是为九品;一品指最高一级。莲,荷花也。《尔雅·释草》:「荷,芙渠……其实莲。」莲与荷常混用。古来赞美荷花之诗文甚多。宋周敦颐《爱莲说》之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至今脍炙人口。「莲」与「廉」同音,「一品清廉」寓意居高位而不贪,公正廉洁,这是旧时老百姓对清官的赞颂之词。
参考资料:http://www.chnmuseum.com/index03.html
下面这个你自己看吧。http://cul.sohu.com/20050207/n224128732.shtml
Ⅲ 什么是民族艺术设计
就是带着民族色彩和民族理念的设计,能够体现民族的风采和观念!
Ⅳ 如何理解设计中的“民族性”
世界上每个民族,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习惯、道德、思维、价值和审美观念,因而形成民族特有的文化。设计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设计文化的观念层面上,它能直接反映整个民族的心理共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环境造成不同的文化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设计风格特征。 设计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在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该民族的设计会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这是因为设计首先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是该民族各个时期的设计文化的叠合及承接,是以该时代的现实的物质社会为基础,是传统设计文化的积淀和不断扬弃的对立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对立统一。 设计作为一项创造活动,联系于一个特定的时空和人群,于是不可避免带有这两个特性:民族性与时代性。将设计置于一个内向的纬度来看待其民族性与时代性,则意味着设计活动必须面对的身份认同问题及其与设计主题的关系。将设计置于一个外向的纬度来看待其民族性与时代性,则意味着设计活动必须面对它的商业、社会、文化价值。所以我们不妨就从这两个角度粗浅地来谈一谈设计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内向纬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民族性这个概念本来就是大而空的,甚至离开了一定的参照物就如同不存在了一样。试想如果没有一个外国来作为参照,哪里有中国这个概念,如果没有西方文明作为参照,东方文明也就弥散了。民族性就是建立在一个互相对照、区分、交流的基础上的一个国家、民族和人群所拥有的一些特性。同样,时代性即是以时间为参照来独立出一个历史阶段的一些特性。 从一个内向的角度来说,民族性和时代性对于设计来说,是与生俱来、水到渠成的一个过程。因为作为一个设计师,必然生活于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历史环境之中,民族性和时代性就是他无法回避的命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设计的终极使命是要表现一定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恰恰相反,一旦将民族性和时代性作为对象分离出设计师这个主体,就离开了与生俱来的“天然”状态。 举个例子来说,我是一个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这一点从我的相貌,我使用的语言,我的生活习惯,我的价值观念,等等细节中无一不渗透出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需要在我的脑门上另写上“中国”,或是“后现代”来标榜我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在设计活动中,将民族性和时代性作为一个孤立的对象来表现的,往往就是这样一个可笑的下场,那些零零碎碎的符号,就是写在脑门上的大字,唯恐他人看不见,故而用足了力气来描画一番。 除了设计师主动将民族性和时代性孤立开来作为主题来表现外,更多的时候,设计师本身被动地生活于一个民族和时代环境之中。民族和时代的群体特性不仅是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影响设计师这样一个个体,有时强大的民族和时代潮流甚至是一种强权,让设计师作为一个个体无法反抗。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作为设计师的个人性的创造还包含有反民族性和反时代性的特征。 总的来说,设计作为内向的创造活动,确实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在各种可能性的探索之中,需要一些反思,需要返本溯源。 外向纬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设计终究不是纯粹内向的精神创造活动,设计更多的立足点是与外部的互动过程,即设计需要考虑其商业、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这其中尤其以商业价值为要紧。 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符号常常为市场提供卖点,设计师不过是最大程度上实现这些卖点,实现设计的商业价值。比如现在流行复古风,那设计中就多用些古典元素,若流行国际主义,那么不妨摆出一个国际公民的派头。设计师常常抱怨“身不由己”,即便自己认为恶俗的设计,只是因为有客户喜欢,也就由不得自己的喜好品味了。 从设计的商业价值来说,一度流行的“中式”设计,未必出于设计师本身的身份认同问题,而是简单地出于市场的需求。中国的中产阶层正在日益壮大,有大量的消费者需要这样的身份认同,恢复一种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无可厚非。又有一度流行北欧风格,尤其受到小资品味的消费者追捧,于是“IKEA”,“北欧风情”这些家具品牌引领了白领阶层的消费和审美取向。作为设计师,不能舍这些潮流动向于不顾,总是在这些商业消费的潮流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 可见,一个国家的设计水平的提高,不仅仅依赖于设计师这个群体的努力,更有赖于这个国家整体审美素养的提高。 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师本身就是在内外两个方向的张力中获得一定的平衡,民族性和时代性之于设计师,既是他自己天然的特性,也可能成为他刻意表现的对象,或是他追赶市场潮流的标竿。无论如何,设计师既要维护他自身创造的尊严,又要维护设计的商业价值,这其中有坚持,有妥协,总之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当然我们乐于看到的将来,不是设计师卑微地屈从于强大的市场潮流,也不是设计师为了获得民族认同感而蒙蔽了对美的追求,而是设计师和整个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真正地充满尊严地从事美化生活的工作。
Ⅳ 以某一日本设计的发展为例,谈谈如何发展民族设计不少于1500字
没有现写,找到一篇你看看吧。
中国艺术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自觉
文/ 邓 政
艺术设计是“以协调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为目的的文化活动。”(荆雷《设计概论》)中国的艺术设计经历了从工艺到设计的转化,这一转化经历了繁杂并混沌的过程,在过去的数千年间曾经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设计成就,从功能、艺术、审美等多方面体现了中国人杰出的创造力,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然而,今日之中国,城市设计的“曼哈顿”化,广告设计的“麦当劳”化,使中国的艺术设计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在经过代价巨大的社会实践后,我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是没有灵魂的设计。
作为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风俗习惯与文化传统,任何民族都不能完全照搬其它民族的文化发展规律。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但在现代设计中却很少能体现出来。当代中国的艺术设计如果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中国的设计将变得随波逐流。所谓自觉,“指人们正确认识并掌握一定客观规律时的有计划的、有远大目的的活动。”(《辞海》)中国的艺术设计发展到今天,将其置身于整体的文化背景中去思考已毋庸置疑。
自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用尽一切手段对自己生活和居住的周围环境进行改造,使环境更好的满足于人的各种需要。特别是在工业革命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对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人们的生活开始被淹没在隆隆的机器和工业化大生产下的人造环境之中。一座座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摩天大楼,一个个人为划分的工业区和住宅区,开放的城市中却充满了冷漠与陌生。这使人们的心理开始产生抵触和排斥的情绪。在现代设计中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变得至关重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关于人、社会、环境和谐方面的思想,如天人合一、贵和尚中、伦理本位等,都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由这些人文哲理所延续下来的文化思想以及审美理念始终主导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顾整体、求中和。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和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通过对自然万物的尊重、承认、包容,以及人与物、人与人的沟通、协调和人内心的自我调节而达到和谐统一。这种造物观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著作《考工记》中表现得最充分,据《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由此可见,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能工巧匠就认识到,设计生产不是孤立的人的行为。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本位″是传统中国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原则。在伦理化的社会组织中,每个人自觉地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义务,自觉地以对方为重。因血缘关系伦理首重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炎黄子孙”之称,其含义就是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是以情义维系的包含血缘与亲戚关系的“大家庭”,因此中国人具有极强的民族观念,也正是基于此,中华文化才得以包容万象且延绵万代、生生不息。这正符合现代设计“以人为本的”,注重的情感关怀的设计原则。
在现代设计实践中,经常提到创新,而对民族文化的不了解和不掌握又谈何创新。“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突然发生的,总是承受着先前的遗产。”(鲁迅《致魏猛克》)中国当代设计艺术发展中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去芜存正,弘扬民族文化并不断提高创新,提高中国本土设计艺术的地位。只有在设计艺术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艺术形式和设计手法来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设计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当代设计艺术走向成熟。
当代的中国艺术设计,正处在世界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碰撞的复杂环境中,当代的中国设计师也正处在各种矛盾之中。曾经导致了科技和工业高度发展的西方文化,固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处,近代西方艺术设计的东渐,也促进了中国艺术设计向现代形态的转化。但是,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的威力和作用都是有限的。“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既保持其文化传统又能充分吸收各种适应时代要求的外来文化,并且超越其传统文化”(刘小枫编《中国文化的特质》)
Ⅵ 什么叫民族性(室内设计)
指室内设计往往能折射出一个民族、区域的历史文化与人文情结,简单介绍了后现代主义设计,提出了室内环境中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几种创新手法,指出设计师要对民族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在现代室内空间中体现出民族神韵,以反映过去与今天的联系的一种风格.
就国内而言就是在当代设计的逐渐趋向多元化的时代,应该脱离西方的模式,回到自己的文化中去。以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视角,从不同侧面探究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民族性与创新性,进而对其在当代文化情景中的价值进行判断并引发人们的思考.
参考: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hanxjz200719147.aspx
http://www.china-designer.com/home/76002_4_13237.htm
http://www.abbs.com.cn/ad/6year/c/
Ⅶ 1浅谈设计的民族性
世界上每个民族,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习惯、道德、思维、价值和审美观念,因而形成民族特有的文化。设计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设计文化的观念层面上,它能直接反映整个民族的心理共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环境造成不同的文化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设计风格特征。
设计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在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该民族的设计会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这是因为设计首先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是该民族各个时期的设计文化的叠合及承接,是以该时代的现实的物质社会为基础,是传统设计文化的积淀和不断扬弃的对立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对立统一。
设计作为一项创造活动,联系于一个特定的时空和人群,于是不可避免带有这两个特性:民族性与时代性。将设计置于一个内向的纬度来看待其民族性与时代性,则意味着设计活动必须面对的身份认同问题及其与设计主题的关系。将设计置于一个外向的纬度来看待其民族性与时代性,则意味着设计活动必须面对它的商业、社会、文化价值。所以我们不妨就从这两个角度粗浅地来谈一谈设计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内向纬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民族性这个概念本来就是大而空的,甚至离开了一定的参照物就如同不存在了一样。试想如果没有一个外国来作为参照,哪里有中国这个概念,如果没有西方文明作为参照,东方文明也就弥散了。民族性就是建立在一个互相对照、区分、交流的基础上的一个国家、民族和人群所拥有的一些特性。同样,时代性即是以时间为参照来独立出一个历史阶段的一些特性。
从一个内向的角度来说,民族性和时代性对于设计来说,是与生俱来、水到渠成的一个过程。因为作为一个设计师,必然生活于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历史环境之中,民族性和时代性就是他无法回避的命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设计的终极使命是要表现一定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恰恰相反,一旦将民族性和时代性作为对象分离出设计师这个主体,就离开了与生俱来的“天然”状态。
举个例子来说,我是一个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这一点从我的相貌,我使用的语言,我的生活习惯,我的价值观念,等等细节中无一不渗透出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需要在我的脑门上另写上“中国”,或是“后现代”来标榜我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在设计活动中,将民族性和时代性作为一个孤立的对象来表现的,往往就是这样一个可笑的下场,那些零零碎碎的符号,就是写在脑门上的大字,唯恐他人看不见,故而用足了力气来描画一番。
除了设计师主动将民族性和时代性孤立开来作为主题来表现外,更多的时候,设计师本身被动地生活于一个民族和时代环境之中。民族和时代的群体特性不仅是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影响设计师这样一个个体,有时强大的民族和时代潮流甚至是一种强权,让设计师作为一个个体无法反抗。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作为设计师的个人性的创造还包含有反民族性和反时代性的特征。
总的来说,设计作为内向的创造活动,确实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在各种可能性的探索之中,需要一些反思,需要返本溯源。
外向纬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设计终究不是纯粹内向的精神创造活动,设计更多的立足点是与外部的互动过程,即设计需要考虑其商业、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这其中尤其以商业价值为要紧。
大部分设计作为商业设计,面向的不是设计师自己,而是市场和客户。设计师不能自说自话来决定他的设计,而是要尽可能地满足甲方的需求。有人说,有什么样的甲方客户,就有什么样的设计师,反之亦然。市场和设计师之间是一个互动的关系,有时设计师或许能引领一个市场的潮流,更多的时候,市场的动向影响了设计师的创作。
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符号常常为市场提供卖点,设计师不过是最大程度上实现这些卖点,实现设计的商业价值。比如现在流行复古风,那设计中就多用些古典元素,若流行国际主义,那么不妨摆出一个国际公民的派头。设计师常常抱怨“身不由己”,即便自己认为恶俗的设计,只是因为有客户喜欢,也就由不得自己的喜好品味了。
从设计的商业价值来说,一度流行的“中式”设计,未必出于设计师本身的身份认同问题,而是简单地出于市场的需求。中国的中产阶层正在日益壮大,有大量的消费者需要这样的身份认同,恢复一种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无可厚非。又有一度流行北欧风格,尤其受到小资品味的消费者追捧,于是“IKEA”,“北欧风情”这些家具品牌引领了白领阶层的消费和审美取向。作为设计师,不能舍这些潮流动向于不顾,总是在这些商业消费的潮流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
可见,一个国家的设计水平的提高,不仅仅依赖于设计师这个群体的努力,更有赖于这个国家整体审美素养的提高。
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师本身就是在内外两个方向的张力中获得一定的平衡,民族性和时代性之于设计师,既是他自己天然的特性,也可能成为他刻意表现的对象,或是他追赶市场潮流的标竿。无论如何,设计师既要维护他自身创造的尊严,又要维护设计的商业价值,这其中有坚持,有妥协,总之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当然我们乐于看到的将来,不是设计师卑微地屈从于强大的市场潮流,也不是设计师为了获得民族认同感而蒙蔽了对美的追求,而是设计师和整个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真正地充满尊严地从事美化生活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