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软件设计 » 多的结构设计

多的结构设计

发布时间: 2020-11-26 16:47:36

1. 设计院做结构设计工作几年后有什么出路

作者:吃瓜群众

毕业两年,建筑设计院工作两年。
先说设计院工作感受,只针对我工作过的设计院,但其他类型的设计院了解到的差不多类似,对于一个小兵来讲,设计院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的,工作内容也比较“单纯”(就是画图)。
设计院的出路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咱们这行的职业规划,已经在设计院内工作的人和正在找设计院工作的人,我觉得不少人很少想这个问题,因为就目前而言,只要辛苦工作,有活干,还是有不少设计院的收入尚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过,设计院画图真的有点“磨人”,虽然这行非常看重经验,但实际上创造性不强,每天工作内容套路大体相同,大家是照着专家制定的规范去工作,很多人被磨的失去了棱角和激情,有些人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虽然人生变数是非常多的,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我觉得任何行业都需要有一定的职业规划。
从宏观上讲,个人认为建筑土木行业必然在未来紧缩,直观的感受就是找设计院工作难,招人少,降薪,甚至裁人和一些设计院倒闭。未来会不会有转机,我一个行业菜鸟,不负责任的说并不看好。行业需求人少,必然导致这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供应减少,这需要一个过程,最终达到一个动态平衡,那么这个过程中多余的新人和已经从业的老员工怎么办,我想有一部分人只能被迫转行甚至失业。
从设计院开始起步的从业者角度,我认为未来的路线是。
1、转行。越早越好,越年轻越好,越一无所有的时候越好。
2、事业编/公务员。尤其公务员,估计未来生活上至少是中产阶级。
3、坚持设计院路线。设计人不可能一辈子高效画图的,40岁之后要想保持住甚至超越一个成熟设计人的收入,甚至说的吓人点保住工作不失业,只有做上领导。要么身处在大院发展超越老员工和同事,熬到老前辈退休自己上位;要么在大院中锻炼到技术成熟,去小型设计院做个领导。我发现目前一些民营或者小型挂靠或分院的前辈大体走的是第二条路,但他们那个年代可是行业的黄金期,小型设计院遍地开花,所以第二条路行得通,但现在看来这条路在未来会很难,新人在设计院发展大体会走第一条路线了。
4、转甲方。工作这短时间感觉到设计院里有相当一部分人想要选这条路,大概是设计院工作5年左右去甲方做相关专业的工作,也有的人从设计院去了甲方后觉得不适应又回到设计,对于现在刚入行设计的人来说,未来5年后甲方的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5、转施工。从设计院出发选择这条路的少之又少,不了解。
6、创业,开设计院等行业相关公司。大环境不景气下很难,说到这条我们机电专业真是悲剧,也许未来会出现一批专门从事机电业务的事务所,如果谁开了设计院记得找我们悲剧的机电专业同胞去当负责人- -。
7、个体。包括不想再画图的,行业里被淘汰的,有志做个小买卖的人最后可能走这条路。甚至在二十多年后,从事底层体力劳动的人里面估计大概会有一部分当年的画图匠。
以上是大概能想到的各种情况了,有人提到考证,证是在一定程度增加了自身的价值,可以起到短时间增加收入的作用,本质上与提升技术水平等价,证明自身一定的技术水平,但对职业轨迹起不到本质的决定性作用。实际上是国家政策法规造成了这个证的核心价值,并且现在可以看到随着市场变化,政府政策也在变化,证有是最好的,可能未来会变成必须的,但绝对不是有了就高枕无忧,也许在未来这个证变成了从业证,届时考试难度降低,结果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国家对企业的规定,有证对于找工作大概等于四六级,少数骨干加上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才是老板最需要的。不过,目前来看,在这行混是一定要尽力拿证的,至少在未来应该可以保住饭碗,而且当下还可以靠这个赚一笔不小的收入,你懂得。在工程行业里,设计院的人习惯把技术至上,确实画的多赚得多,但即使在设计院,赚的多的人,大部分虽然是技术出身,却不是因为专业技术而迈入赚的多的行列(除了总工)。
如今进设计院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很多一般的单位招应届生都要研究生起步(这方面建筑专业同学好很多),在我看来只是因为行业不行用这个去强行筛选掉一部分人,读过研究生的同学去了设计院大概能体会研究生对于设计院工作的用处大不大,尤其是某些专业。一线工作的前辈们在短短二十年间把我们的大中国建立如此繁华也没有几个是硕士出身。硕士本职研究和创造跟设计院的实用科学完全两个路子。家里有关系一样普本上路。设计院工作三年出来一般比一个刚毕业的研究生水平要强得多。未来这行竞争加剧,保持自身先进性的同时最好锻炼和掌握一些其他技术或者能力,我觉得这是必要的,而这点很多设计院的同胞可能因为太忙容易忽略,貌似也是传统行业从业者的通病,对新技术新产业的关心不足,就像20多年前老国企里的员工对市场经济的到来茫然不知。想想万一哪天不行,除了画图,自己还能做什么。国家已经延迟退休,刚入这行距离退休还有30多年呢,未来会有多大变化,it对各个传统行业的渗透和冲击目前已经很显著了,这真是个既让人震惊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智能化自动化大概是未来趋势,只不过现在对土木行业影响还不多,不过5年,10年,15年后呢,总之在这个行业内生存,得有一定危机感,在设计院里靠画图赚的钵满盆盈的日子大概不会再来了。

2. 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多高层结构设计

一注比二注多考基础课,基础科目考试一般本科毕业,稍加复习,考试通过没问题,都是单选题。 专业考试上,二级结构师,考试内容:1.钢筋混凝土结构 2.钢结构 3.砌体结构与木结构 4.地基与基础5.高层建筑、高耸结构与横向作用。

3. 多对多的数据库结构设计, 请求指点!

说得很复杂啊,觉得一般来说,建立多个分类表就是了。你看:
科目(subject):科目id,科目名称,。。。。。。,如你所说,这种分类表每张100多条记录。
版本(edition):版本id,版本名称,。。。。。。
地方表(place):地方id,地方名称,。。。。。
书籍(book):书籍id,书籍名称,所属科目id,版本id,出版地方id,。。。。。。,所属科目id,版本id,出版地方id等是外键。这个表记录可能比较多,看你有多少种书了,但一般也不会是100的8次方啊。
你的数据量大,防止同名等异常情况,用id来避免重复和同名。
然后用SQL进行多表连接查询似乎已经没什么问题了啊。甚至还可以做到许多你没提出来的查询呢。
希望能帮到你。

4.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

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有以下缺点:
(1)自重大。约25KN /立方公尺钢筋混凝土重力密度,大于所有的砖石和重型木材。虽然比重钢小,但更大的横截面尺寸的结构,并且因此远超过其在相同的跨度钢体重或身高体重。
(2)可怜的抗裂性。如前面提到的,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非常低,因此,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往往与裂缝工作。尽管裂缝的结构中的存在并不一定意味着破坏发生,但它影响结构的耐用性和美观性。当在大而宽的裂缝行为的数量,会造成不安全感。
(3)性质脆。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的脆性完善和提高。
摘要是很容易看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势比其缺点。此外,它已经开发了许多有效措施,克服其缺点。例如,为了克服钢筋混凝土自的主要缺点,已经开发了一些重量轻,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克服了普通钢筋混凝土容易的缺点开裂,它可以被施加预应力。为了克服混凝土的脆性,纤维制成的纤维增强混凝土所用的混凝土被并入。

5. 结构工程师多在哪工作

如是工程结构师那多在设计院、施工图审查中心、质量检测中心、质量监督站、结构鉴定所、施工企业等单位。

6. 国内常用的结构设计软件有哪些

平时用PKPM计算,一些特殊的结构特别是工业建筑结构还有一些特殊的计算软件另外理正工具箱计算单独的小构件也不错,还有探索者什么的画图多用Autocad,外挂软件有天正建筑,探索者等

7. 多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3.1.1
高层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应采用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地震基本烈度。

3.1.2 抗震设计的高层混凝土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的规定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注:本规程中甲类建筑、乙类建筑、丙类建筑分别为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中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的简称。

3.1.3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可采用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和筒体结构等结构体系。

3.1.4 高层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体系,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刚度和延性;
2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受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的能力;
3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3.1.5 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尚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结构的竖向和水平布置宜使结构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刚度和承载力局部突变或结构扭转效应而形成薄弱部位;
2
抗震设计时宜具有多道防线。

3.1.6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宜采取措施减小混凝土收缩、徐变、温度变化、基础差异沉降等非荷载效应的不利影响。房屋高度不低于150m的高层
3.3.1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应区分为A级和B级。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乙类和丙类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3.3.1—1的规定,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乙类和丙类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3.3.1—2的规定。
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最大适用高度宜适当降低。
3.4.1 在高层建筑的一个独立结构单元内,结构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质量、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宜均匀。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

3.4.2 高层建筑宜选用风作用效应较小的平面形状。

3.4.3 抗震设计的混凝土高层建筑,其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 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
2
平面长度不宜过长(图3.4.3),L/B宜符合表3.4.3的要求;
3
平面突出部分的长度l不宜过大、宽度b不宜过小(图3.4.3),l/Bmax、l/b宜符合表3.4.3的要求;
4
建筑平面不宜采用角部重叠或细腰形平面布置。

3.4.4
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其平面布置应简单、规则,减少偏心。

3.4.5
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l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注:当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本规程第3.7.3条规定的限值的40%时,该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平均值的比值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1.6。

3.4.6
当楼板平面比较狭长、有较大的凹入或开洞时,应在设计中考虑其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有效楼板宽度不宜小于该层楼面宽度的50%;楼板开洞总面积不宜超过楼面面积的30%;在扣除凹入或开洞后,楼板在任一方向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5m,且开洞后每一边的楼板净宽度不应小于2m。

3.4.7
艹字形、井字形等外伸长度较大的建筑,当中央部分楼板有较大削弱时,应加强楼板以及连接部位墙体的构造措施,必要时可在外伸段凹槽处设置连接梁或连接板。

3.4.8 楼板开大洞削弱后,宜采取下列措施:
1 加厚洞口附近楼板,提高楼板的配筋率,采用双层双向配筋;
2
洞口边缘设置边梁、暗梁;
3 在楼板洞口角部集中配置斜向钢筋。

3.4.9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宜调整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避免设置防震缝。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

3.4.10 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震缝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二者均不宜小于100mm。
2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
3 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可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4
8、9度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层高相差较大时,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并可根据需要沿房屋全高在缝两侧各设置不少于两道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
5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6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7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不宜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否则应采取可靠措施。

3.4.11 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本规程第3.4.10条关于防震缝宽度的要求。

3.4.12 高层建筑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3.4.12的规定。

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
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筑;
4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5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5.1 高层建筑的竖向体型宜规则、均匀,避免有过大的外挑和收进。结构的侧向刚度宜下大上小,逐渐均匀变化。

3.5.2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相邻楼层的侧向刚度变化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γ1可按式(3.5.2—1)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7,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

3.5.3
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
注: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是指在所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上,该层全部柱、剪力墙、斜撑的受剪承载力之和。

3.5.4 抗震设计时,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宜上、下连续贯通。

3.5.5
抗震设计时,当结构上部楼层收进部位到室外地面的高度H1与房屋高度H之比大于0.2时,上部楼层收进后的水平尺寸B1不宜小于下部楼层水平尺寸B的75%(图3.5.5a、b);当上部结构楼层相对于下部楼层外挑时,上部楼层水平尺寸Bl不宜大于下部楼层的水平尺寸B的1.1倍,且水平外挑尺寸a不宜大于4m(图3.5.5c、d)。

3.5.6 楼层质量沿高度宜均匀分布,楼层质量不宜大于相邻下部楼层质量的1.5倍。

3.5.7 不宜采用同一楼层刚度和承载力变化同时不满足本规程第3.5.2条和3.5.3条规定的高层建筑结构。

3.5.8
侧向刚度变化、承载力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连续性不符合本规程第3.5.2、3.5.3、3.5.4条要求的楼层,其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乘以1.25的增大系数。

3.5.9 结构顶层取消部分墙、柱形成空旷房间时,宜进行弹性或弹塑性时程分析补充计算并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
3.6.1
房屋高度超过50m时,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结构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

3.6.2 房屋高度不超过50m时,8、9度抗震设计时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6、7度抗震设计时可采用装配整体式楼盖,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无现浇叠合层的预制板,板端搁置在梁上的长度不宜小于50mm。
2 预制板板端宜预留胡子筋,其长度不宜小于100mm。
3
预制空心板孔端应有堵头,堵头深度不宜小于60mm,并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混凝土浇灌密实。
4
楼盖的预制板板缝上缘宽度不宜小于40mm,板缝大于40mm时应在板缝内配置钢筋,并宜贯通整个结构单元。现浇板缝、板缝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高于预制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5
楼盖每层宜设置钢筋混凝土现浇层。现浇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并应双向配置直径不小于6mm、间距不大于200mm的钢筋网,钢筋应锚固在梁或剪力墙内。

3.6.3
房屋的顶层、结构转换层、大底盘多塔楼结构的底盘顶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过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一般楼层现浇楼板厚度不应小于80mm,当板内预埋暗管时不宜小于100mm;顶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宜双层双向配筋;转换层楼板应符合本规程第10章的有关规定;普通地下室顶板厚度不宜小于160mm;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

3.6.4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楼板厚度可按跨度的1/45~1/50采用,且不宜小于150mm。

3.6.5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板设计中应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小主体结构对楼板施加预应力的阻碍作用。

8. 做结构设计前景如何

贵在坚持,其实没一行若只是三脚猫的工夫,都是要面对几许的困难的,所以关键是自己的本领要学高些,做结构,做好,也会混的不错的。贵在精,和不放弃……还有,自己要衡量下,自己是不是适合做结构,喜不喜欢做结构,如果是的话,建议可以去试试,刚开始遇到的困难是暂时的,相信自己,也相信未来。如果是觉的不适合,也可以考虑去做其他的,因为其实工作嘛,主要是自己可以因此而开心的,而不是不开心的工作。怎么选择,估计自有分寸……愿无论做什么行业的,都要付出努力

9. 结构工程师一般在哪些省份比较多

设计单位比较多的城市,一般北京、深圳、上海,这样城市较多!

10. 设计院结构设计专业,一个较熟练的结构工程师画一套高层结构施工图需要多长时间多层呢

我只想说。我当初毕业设计后面熟练的时候,多层我一下午。都可以画几次。

至于结构设计专业的,速度你可以想象。其实消耗时间的计算书。如果说PKPM可以生产就当我没说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