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1. 谁有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教学设计.急用
教材介绍了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认识到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说明了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物质。
学情分析
做好演示实验是完成本课题教学目标的关键,同时引导学生认真有序观察、记录、对比实验是突破难点的重要一环;学生的障碍点是观察实验准确描述现象,写出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认识硫、磷、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4、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掌握用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美,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演示实验。
2、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
1、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体验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 九年级化学绪言教案人教版
初三化学绪言九年级化学教案
-绪言
〔知识目标〕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科学素养目标〕
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灭的,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课型〕实验探究、总结、应用课
〔教学用时〕1课时
〔实验器材〕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等;
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表演魔术,引入新课:(魔术操作)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能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色);2.“魔棒点灯”;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
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1.变化前的物质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叫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
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
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 化。
3. 浅谈如何做好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浅议怎样做好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教学
化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化学学习需要学生具有理性思维,因此化学绝不是一门容易学习的学科。初中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阶段,教师必须重视这一时期的
4. 有多媒体应用的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径.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只是一个辅助作用,它不能够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工作,准确、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应从实际出发,遵循教学原则,合理分配时间,提高教学效益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原则,对教学环节做周密安排,精心设计.1、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在信息时代,有很多问题是传统理论所不能回答和解释的,需要我们具有探求新知识、新理论、敢于向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挑战的勇气和精神.上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五节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如果就凭教师按照书本内容直接讲解,学生很难想到氯化钠的结构情形,但做一个nacl形成的课件,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提高了教学效果.2、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为了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即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多年来我们培养出的大多是知识应用型人才,而比较缺乏创新型人才.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上****主席还进一步提出:要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上初中《化学》绪言这节时,如果单凭教师用语言描述,无论你怎样绘声绘色地讲解,学生只能凭自己的生活实践来理解,很难起到好的效果,但我们制作一个课件,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潺潺的流水能蒸发变成水蒸汽,水蒸汽可以变成天空的白云,白云可以变成雨滴或雪花重新降落在地面等有声有色的一段音乐片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进入开门教学的情境中,引人处胜,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相互联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即创新人才)的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3、要高度重视化学教学资源的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化学概念、原理大多数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例如:解释化学反应时,动画模似白磷分子和氧分子,再拆分为原子,最后,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又如:在做cuzn原电池的演示实验的同时,通过动画模拟,使学生地看到电子运动方向和两极电子得失的情况.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样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实际上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即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在一起.4、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的整合的方法怎样实施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课程的整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大课题,在整合的过程中又必须遵循若干共同的原则,否则将会事倍功半、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所以认识并遵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做好整合的前提条件.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整合,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工作中,密切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化学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理论,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素质必不可少的过程.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实验以其真实性和直观性,给学生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有利于教材内容的理解.所以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同时不能脱离实验的作用.同时,在教学中首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媒体,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应越简单越好,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化学教师的愿望.总之,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但是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而且可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把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按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水平把化学的预备知识及开阔视野所需要的扩展知识组成有机的整体,因材施教.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这样切实地把信息技术与化学进行整合,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真正目的.
5.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怎么写
1.教学目标;2教学重点、难点;3教具;4教法、学法;5教学过程;6板书设计;7教后记,
在前面也可加上教学内容,学情分析等。重点是2--6。
6. 九年级化学下册《几种常见的酸》教学设计之二
教案示例:几种常见的酸之二教学目标
1.掌握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了解它们的用途。
2.了解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等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溶液里的颜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3.理解复分解反应重点和难点1.重点
(1)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2)指示剂在酸、碱溶液里的颜色变化。
(3)复分解反应。2.难点
书写有关酸的化学性质的化学方程式。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以实验、讲解为主,配合一定的练习。第二课时以学生的阅读、自学为主,由学生发现、归纳并总结出其他酸的化学性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我们已经知道不同的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这在它们的化学性质上能否也表现出相同之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学习几种常见的、重要的酸。
【板书】 一、盐酸(HCl)
【实验】 观察浓盐酸注意观察打开盛放浓盐酸的瓶塞时的现象(为增加实验效果可在瓶口轻轻呵气)。注意闻气味时的操作。
【阅读】 课本。并回答下列问题:
【板书】 1.盐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酸味的无色液体。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板书】 2.盐酸的化学性质
(1)盐酸跟紫色石蕊、酚酞等物质的反应
[学生实验] 盐酸与指示剂反应,注意滴管的使用。
【板书】 紫色石蕊溶液遇盐酸变红色,无色酚酞遇盐酸不变色。
【板书】 (2)盐酸跟金属的反应
【板书】 Zn+2HCl=ZnCl2+H2↑(现象为:有气体生成,固体逐渐减小至消失或金属溶于酸)
【投影】 练习:写出镁、铝、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 (3)盐酸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7. 初中化学新课程有效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课标全国卷必考的范围是:化学必修1,必修2,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书目,但是必考)选考的模式:三道选考的大题,分别从:实验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中的知识中各出一题。考生根据自己选修的书目选择一题来回答,多答的按题号较前的计分所以要学的书是:化学必修1,必修2,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共4本书但有一点要注意:全国卷有时会在必考题中出现有机化学的知识,所以大多数学校会把有机化学基础作为必选书目来教学,所以多数情况是:化学必修1,必修2,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这4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