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潮
『壹』 简述中国近代建筑设计思潮1500字
我想建筑呢,它确实是一个文化的载体,那么作为中国土地上的建筑,中国的建筑师所设计出来的建筑,应该是有它自己中国的特点。
但是,建筑,它又是一个工程技术,那么它就要根据不同时代的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它有它的表现。所以这两者呢,要很好地结合起来,才是一个真正有意义的一个建筑。
那么,我们假如要是想,把这个做好的话,我觉得设计的人,应该对于中国的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因为只有当你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包括你对于中国历史传统各方面文化的了解,然后呢,你再和现代技术相结合以后呢,就比较更好地可以做出带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当然这个是一个很难的一个任务,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建筑师在追求这方面,也是如何体现这方面努力的一个方向。
『贰』 西方设计思潮对设计的影响
设计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展示设计无疑是设计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艺术,展示的设计其实便是一种展示设计的设计。博物馆陈列展示便是一种典型的展示艺术,这其中以世界上最大、最古老、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卢浮宫为鲜明例子。藏品四十万件的卢浮宫除了有《蒙娜丽莎的微笑》、《断臂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石像这三大镇馆之宝以外,其卢浮宫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也是卢浮宫一大瑰宝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由美籍华人贝聿铭主持建造,虽然在建造前法国舆论界给与贝聿铭很大的压力,但当落成的时候一度受到谴责的卢浮宫金字塔已然成为了卢浮宫的一大标志,其地位可与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相提并论。而每一个成功设计的诞生必然有其成功的理由,卢浮宫的金字塔也不例外。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成功是因为其对设计的四大内涵有这充分的体现。
(一)道德是根——“以人为本”的思想
道德是根,从道德的角度来说,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有着它独特的人文关怀。金字塔本是古埃及用石头为死人建造的坟墓,而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是以玻璃这一透明的材质建造的,这是一个为活人而设计的艺术品。一座透明的金字塔可以通过反应周围建筑物褐色的石头产生对旧皇宫、对历史、对艺术文化的足够敬意,同时它是充满生命力的、面向未来。在这个每年接纳百万游客的博物馆中,这座坐落在卢浮宫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可以容纳下更多的游客,这极好的满足了对实际生活的现实要求——即利于人,这一道德要求。也充分体现了金字塔这一设计概念的“合于理”的特点,即前文所说的既崇敬过去又面向未来的特点。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中不自觉的流露出来,这使得它虽然有着打破常规的新意却能够最终为人们所认可。
(二)艺术的枝桠——透体透明的符号
作为一项为大家所认可的设计,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极高的艺术性自然不言而喻。实在想象不出除了这座金字塔,还有任何固体的扩建部分能够和已经被岁月长河侵蚀的暗淡无光的旧皇宫浑然一体。广场的大水池被一个巨大的正方形切出了一个外宽里窄的梯形平面,被用作卢浮宫博物馆新的主入口。多个三角形在水池中旋转了90度,形成了精妙的平面组合,从线条、结构和布局上都独具匠心。水池围合着的玻璃金字塔主塔,塔身透出淡淡的蓝色,这正是巧妙运用光线和水产生而产生的效果。而塔身的蓝色正好又与卢浮宫主体建筑屋顶上的深蓝相呼应,产生了色彩上的协调的艺术效果。正三角形的建筑形态又与屋顶向内倾斜的态势协调了空间关系,使整个外部空间更加有美感。水池外的地下设施采光井也被三个小型玻璃金字塔遮盖,从不同的角度烘托了主塔,水池中喷涌的水柱增强了玻璃金字塔的动感效果,使得静止的建筑物有了生命力。巨大的玻璃金字塔内尽管是简明的现代建筑风格,但设计并没有拘泥一般的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经过局部的倒置、旋转、收放、进退加上高超的光学设计,让整个地下空间显得非常丰富而生动,毫无沉闷和枯燥之感。中厅的一角上,一个曲线优美,体型硕大的旋转楼梯直通从四周方柱上凌空挑出的平台,乳白色的大理石贴面,让平台保持了与周边展馆装饰风格的统一和协调,完成了向着钢构和玻璃的过渡。平台支座上精钢弦杆组合成金字塔巨大的空间网架,上面覆盖着大面积的本色玻璃,以三角形为主题形成了塔身优美的几何构图,透过金字塔的玻璃,可以清晰的看到地面上古典主义风格的卢浮宫优美的建筑形态。棱角分明的玻璃金字塔与周围厚重的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群形成了新与古、明与暗,轻与重之间的强烈对比,矛盾中形成了相对的统一,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叁』 简述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起源及发展
“后现代主义”本身是一个含混复杂、矛盾纠合的文化现象,不但中国对其没有具体的定论,就连国外对“后现代”的认识也还处在不断发展阶段。其实,在很多艺术领域“后现代”作品与设计作品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所以总的说来,探究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可以从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谈起。鉴于本人近来对一些有关后现代主义的文字记载及理论、评论文献稍微有所涉猎,加之自己对艺术及艺术设计颇有兴趣,因而决定借此机会谈一点很不成熟的想法。可能当中会有些偏激或不全面的观点,但正如伊娃•赫斯所说:“走极端总要比创造一些普通的、平凡的、标准尺寸的东西有趣得多。”虽敝帚千金,但难免粗陋,权作抛砖引玉之言。 dolcn.com
一
20世纪50~60年代是历史上较为痛苦的时期:残酷的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苏美霸权和冷战留给世人以难以名状的恐惧,新一轮科学技术革新一方面带来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却又给予人们倍受煎熬的心灵以巨大的苦闷、压抑、疯狂和动荡。技术其实已揭开其神秘主义者及恐怖制造专家的面纱,“于是,在一个地面铺满灰尘落叶、空气和水受到污染、资源大大损耗、充满着化学物品、放射性气体和太空碎石的世界上,进步已不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人类在未来能否生存下去”。①各式各样的哲学和美学思潮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但遗憾的是它们在激活人们思维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混乱。泛滥的运动及主义昙花一现式的各种论调使艺术丧失了所谓的恒定性客观标准。以崇尚理性为特征的现代主义在此间拖着疲惫的步伐缓慢移动着。自印象主义以来,科学的方法论和逻辑的推理形式就已开始在艺术界蔓延开来,现代主义也由此被断言“有光辉的、崭新的和更好的未来”。但到了60年代末及70年代初,现代主义前进步伐嘎然而止,越南战争、种族骚动、暴力冲突、示威游行成为以美国为首现代西方社会挥之不去的鬼魅,如影随形。“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也由于底气不足而越发软弱无力,好象所有的艺术家都陷于痛苦挣扎之境地,同时彼此心中渴望着另一扇大门的开启,以便使来自不同世界的一缕曙光能早日来临。
直到这时,也就是70年代的十年间,这扇大门终于被一些先知先觉的艺术家打开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已在德国、意大利、美国的艺术领域悄然兴起,并不失时机地冲击和影响着所谓的主流文化艺术。而它们的名称也不相同:“如德国:‘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e),意大利:‘超前卫’(Trans-Avantgarde),法国:‘新自由形象’(Nouvelle Figuration Libre),英国:‘新精神’(New Spirit),美国:‘新意象’(New Image)、‘新表现’(New Expression)、‘新具象’(New Figuration)、‘涂鸦艺术’(Graffiti)、‘图案与装饰’(Pattern-Deccration)等”。②但总的来说用最具概括及折衷色彩的“后现代”(Post-ModernArt)一称来统范这些新绘画则可谓最合适不过的了。
二 dolcn.com
但是,“后现代主义”并不只这么简单!如果说将黑暗的中世纪看作人性的抑制和封闭,以禁欲为上的时代;将文艺复兴称为人文主义复苏,人性解冻,享乐主义盛行的时期,那么,我认为后现代主义时期则可被视为天性的回归,反思、反省,自然优势,人与世界共存,多元、多中心时代。建筑开其设计思潮之滥觞。“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发表了称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宣言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并设计了‘栗子山住宅’,标志着后现代主义开始形成。”③而此后,美国的波特兰大厦则可被立为后现代主义的里程碑。
为什么后现代主义会由建筑开始呢?就个人的观点来说,我认为这是人对自身人性脆弱的再认识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生存与文明的再探讨。六七十年代是西方工业发展黄金时期,而人类对新事物总有莫名的恐惧。同样道理,面对迅猛发展的世界,人们像被抛进未知世界的皮球,毫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滚。这时,人总要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审视世界,寻求生存与文明的庇护所。建筑可被视为人类自身心灵空间的延伸,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安全特质。它不仅作用于人的肉体,还同时作用于人的灵魂。因此,一方面,它要反映实用的功能这是相对肉体而言(虽然就灵魂而言,建筑也需要反映实用功能,但总的说来肉体对这方面的需要相对多些。);另一方面,它要发挥自己对灵魂的特殊作用,也是最重要的作用:不但应抚慰处在郁闷和焦躁不安时代中干涸已久的人类心灵,而且必须打破阻隔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那道自文艺复兴以来风靡一时,甚至后来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人为律令(这是一种有关人与自然间的哲学观点,“强调人者[人的自我意识],尤重理性、主观以及人的天赋观念”④,特别体现在康德的人本主义思想中。他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写到:“头上有灿烂的星空,道德律在我心中!”虽然这种思想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道德律”最终导致人们在内心筑起一道自以为比自然律更伟大的人为律令。)。后现代主义讲求的隐喻、文脉和装饰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围绕着这层作用进行的。
我们以波特兰大厦为例来说明一下这种有意识或潜意识中所包含的意图。格雷夫斯所设计的这幢建筑一直被称作“隐喻的建筑”,它蕴涵着比拟和隐喻的文化连续性。波特兰大厦是一座15层高的楼房,其外观较为敦厚,既非现代的又不是复古主义的。立面用台座、墙身、顶部三段式建筑,大的壁柱和拱心石使人联想到古希腊古罗马柱式,墙体的带饰和色彩具有市俗情趣,整个形象既质朴严肃又多变有趣。之所以这栋后现代里程碑以这样的外观示人,在我看来就是为体现一种稳定的情绪和肯定社会发展的观念。首先,波特兰大厦的整体外观使人联想到古典柱式,而古希腊、古罗马的柱式本身就是与人体崇拜有关。多利亚式是对刚强男性人体的模拟,伊奥尼亚是对柔和女人体的模仿,科林斯式则只是从伊奥尼亚式演变过来而已。这种对人体的模仿最能令人感到亲切并能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在形式上起到了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格式塔心理学派称其为“异质同构”。波特兰大厦的隐约意义则从这方面给人们提供了或多或少的亲切感以及平缓、稳定的情绪。其次,波特兰大厦所具有的市俗情调肯定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至少,它同意推动人类社会文化进步最基本的元素是平民大众,而并非就只是几个玩味所谓高雅和先进的,躲进象牙塔成一统孤芳自赏的卫道士。最后,在深层意义上说,波特兰大厦可能寓对自然的向往于关注人自身之中。因为对心灵的抚慰以及对社会的肯定都是在寻求一种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途径。诚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毕竟既是社会的动物,又是自然的物种。关注人及社会就必须关注与人密切相关的自然。
虽然人不可能赤条条地在原始环境中再生存下去,但他还是离不开自然的。建筑的含义在于担当一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沟通的信使,而并不是盛有一堆堆生物体地冰冷容器。现代主义建筑的冷漠已经被后现代主义者所察觉,其被取代的命运是必然趋势。 dolcn.com
70年代后,当后现代主义从建筑观念中移植到其他文化艺术领域时,同样也激起了层层涟漪。这时后现代主义“以艺术的大众性反对艺术的精英性,以粗俗、生活化反对精雅的艺术趣味;主张艺术各门类、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艺术品不仅作用于视觉,而且应该作用于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美学主张,以及艺术的目的是创造‘整体情景’等等,从而,促使了‘环境艺术派’、‘大地艺术派’、‘偶发派’和‘表演派’的出现”⑤。
三
但问题是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虽然它具有道格拉斯•戴维斯称作“快餐”系列的特点(一种晚期资本主义的现象。由于它的明白易懂、它的非正规性,它自我服务的谦逊态度和自我贬低的平凡性,无疑使它更象一种规模盛大的快餐,而不是现代艺术的那种正式筵席。)⑥,然而它那种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使艺术“生活化”和片面地强调观念的作用有时也让其陷入形式主义和低级趣味的泥潭。甚至,当后现代主义来到中国设计界时,有人从所谓传统的遗产中寻觅片言只字,拼凑出一幅又一幅玩味着所谓民族风格的艺术设计,但他们充其量只能被冠以“中国裁缝”的名衔。
在后现代主义出现的这么多年间,它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共同发展。它呈现给世人的是一派新气象,从一开始后现代主义就想突破审美规范,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主张多元承认多中心并关注少数民族及边远地区艺术形式,从传统艺术、现代艺术的形态范畴转向了方法论,表达多种思维方式。同时它又是矛盾的集合体,多种价值互相纠葛,后现代艺术家甚至常常自我否定,或相互否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后现代主义还是具有时代精神的,它出现时间不长却展现出了蓬勃生机。但是“要预言它是否将开辟艺术史上一个新纪元,或仅仅是为现代主义提供一个堕落的最终结局,现在还为时过早”⑦。
『肆』 近现代设计思潮列表,求高手搭救
工艺美术运动(the Arts & Crafts Movement)是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场设计改良运动,其产生受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建筑师A. W. Pugin等人的影响,参考了中世纪的行会制度。运动的时间大约从1859年至1910年。得名于1888年成立的艺术与手工艺展览协会(Arts and Crafts Exhibition Society)。
其起因是针对装饰艺术、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等,因为工业革命的批量生产所带来设计水平下降而开始的设计改良运动。当时大规模生产和工业化方兴为艾,工艺美术运动意在抵抗这一趋势而重建手工艺的价值。主要成员是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察尔斯·马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iosh)、C·F·A·沃塞(Charles Francis Annesley Voysey)和拉菲尔前派(Pre-Raphaelite)等。由沃尔特·克兰(Walter Crane)和C·R·阿什比(Charles Robert Ashbee)传到美国。工艺美术运动是英国19世纪末最主要的艺术运动。并影响了接下来的设计史发展。
没有一种思潮可以在一夜间形成并名震天下,结构主义也不例外。尽管结构主义思潮的黄金时代是20世纪60年代,但它并不是在60年代才形成,也不是诞生于法国,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岁月。当时西方有一部份学者对现代文化分工太细,只求局部、不讲整体的“原子论”倾向感到不满,他们渴望恢复自文艺复兴以来中断了的注重综合研究的人文科学传统,因此提出了“体系论”和“结构论”的思想,强调从大的系统方面(如文化的各个分支或文学的各种体裁)来研究它们的结构和规律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1922)中所表达的见解:世界是由许多“状态”构成的总体,每一个“状态”是一条众多事物组成的锁链,它们处于确定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就是这个“状态”的结构,也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这是一种最初的结构主义思想,它首先被运用到了语言学的研究上。
『伍』 设计思潮流派有哪些各个流派的简介!
买本王受之的书,照着抄
他的书全是图,不能导成txt格式的,我是在淘宝上买的,4块钱一本,要的话去我网络消息里留邮箱
『陆』 如何理解后现在设计思潮
你的名字写错了吧 是不是后现代? 我也写过这个作业,以下是我写过的 你看一下,要是合适的话自己改改: 首先,我们要明白后现代主义的概念。 后现代:是时间的概念,指后期资本主义时期,又称跨国资本时期,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即工业化之后的时代。 后现代性:是社会学概念,指后现代时期的社会特征,涉及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 后现代主义:是风格概念及文化现象,指后现代时期文化艺术表现的特点,包括建筑,文学,哲学,绘画,音乐,电影等各个门类。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这是由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决定的。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这一概念具有多重含义。后现代主义对当代人的精神冲击是全方位的,在思维理论论层面上可以肯定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否定精神和异质多样的文化意向,后现代主义室内设计只有在其“异样事物”中,才会获得自身的规定和理念。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并无明确的界定和严格的分界,后者将现代主义的观念重新予以选择和评估,使其部分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重新发展,后现代主义空间、玄学和隐喻等,也包含了现代主义的风格和面貌,所以也称之为“激进的折衷主义”。 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学术性课题,在设计多元化的今天,室内设计也产生了更多的新风格,但可以确定的是,当前仍处于后现代主义时期。解析后现代主义室内设计理念是寻找经典的设计原则和对历史不断提出质疑的学术性探讨方式之一。。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概念首先出现在于建筑领域。美国建筑家、理论家罗伯特·文丘里最早明确提出了反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1966年,他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首先肯定了现代主义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贡献,同时他又提出现代主义已经完成了它在特定时期的历史使命,国际主义丑陋、平庸。千篇一律的风格,已经限制了设计师的才能的发挥,并导致了欣赏趣味的单调乏味。他相信,现代主义已经过时了,现代主义大师们所创造的辉煌变革已经成为新的桎梏。文丘里的这本书堪称是一本反对国际主义风格和现代主义最早的思想的宣言。在这本书里,他鼓吹一种杂乱的、复杂的、含混的、折衷的、象征主义和立时主义的建筑设计观。 后现代主义设计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文化、历史的装饰主义。后现代主义室内设计运用了众多隐喻性的视觉符号在作品中,强调了历史性和文化性,肯定了装饰对于视觉的象征作用,装饰又重新回到室内设计中,装饰意识和手法有了新的拓展,光、影和建筑构件构成的通透空间,成了大装饰的重要手段。后现代设计运动的装饰性为多种风格的融合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环境,使不同的风貌并存,以这种共享关系贴近居住者的意义和习惯。 后现代主义设计主张新旧融合、兼容并蓄的折衷主义立场。后现代主义设计并不是简单地恢复历史风格,而是把眼光投向被现代主义运动摒弃的广阔的历史建筑中,承认历史的延续性,有目的、有意识地挑选古典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意义的东西,对历史风格采取混合、拼接、分离、简化、变形、解构,综合等方法,运用新材料、新的施工方式和结构构造方法来创造,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形式语言与设计理念。 后现代主义设计强化设计手段的含糊性和戏谑性。后现代主义室内设计师运用分裂与解析的手法,打破和分解了既存的形式、意向格局和模式,导致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将现代主义设计的冷漠、理性的特征反叛为一种在设计细节中采用的调侃手段,以强调非理性因素来达到一种设计中的轻松和宽容。 后工业社会的设计是以后现代主义为主要特征的,英文中,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内容是不同的,“后现代”在设计上是指现代主义设计结束以后的一个时间阶段,自70年代以后的各种各样设计探索都可以归纳入后现代时期,而后现代主义,则是非常清晰的,而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一种装饰性的发展,主张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特征是大量采用各种历史的装饰,加以折中的处理,娱乐性,以及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后现代主义开创了新装饰主义的新阶段。 后现代主义的四个基本特征 1 .主体消失。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2 .深度消失。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3 .历史感消失。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 4 .距离消失。在现代主义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应该看到,由于政治的和文化的原因,后现代主义对东方文化的影响更多地是理念上的启迪。
『柒』 求名词解释: “现代主义设计思潮”
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就是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的,20 世纪20 年代前后,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建筑家形成一个强力集团,推动所谓的新建筑运动,这场运动的内容非常庞杂,其中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改革―设计的民主主义倾向和社会主义倾向;也包括技术上的进步,特别是新的材料―钢筋混凝土、平版玻璃、钢材的运用;新的形式―
反对任何装饰的简单几何形状,以及功能主义倾向,从而把千年以来的设计为权贵服务的立场和原则打破了,也把几千年以来建筑完全依附干木材、石料、砖瓦的传统打破了。
『捌』 艺术设计概论:简述当代西方设计思潮
1,符号学理论。根据符号学的理论,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交往都离不开符号,而人的意识过程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思维无非是对符号的一种组合,转换,再生的操作过程。符号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媒介,符号又是表达思想情感的物质手段,简言之,人类的意识领域就是一个符号的世界
2,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理论是一种社会学方法,其目的在于给人们提供理解人类思维活动的手段。
3,解构方法。按照结构主义理论,我们可以运用科学的符号学原理来分析图像,并且分别说明其视觉的,文化的,以及语言的意义,这一分析过程被结构主义理论家称之为解码。
4,混沌理论。混沌理论是要像我们说明,我们才刚刚开始理解自然的复杂性,即自然现象及其事件的连锁反应。
5,绿色设计。起自于旨在保护自然资源,防止工业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一场运动,虽然它迄今仍处于萌芽阶段,但却已成为一种及其重要的新趋向。
6,信息技术。对于设计学而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这两大领域的发展,已经改变了20世纪以来设计的过程和产生。
『玖』 如何理解后现代设计思潮
后现代主义首先出现在建筑领域,是发端于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特别是对现代主义理性的反叛。在20世纪50年代现代主义日渐衰落的情况下,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开始逐渐盛行。受60年代大众文化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表现出对现代主义风格中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后现代主义风格强调设计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探索创新造型手法,讲究人情味,追求个性化。在设计中常把夸张变形的,或是古典的元素与现代的符号以新的手 法融合到一起,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及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融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非此非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双重译码的设计风格,重现历史文脉,文化内涵及对生活的隐喻。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
“江山待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被现代主义设计奉若神明的经典原则“功能决定形式”,“使用与功能无关的形式等于犯罪”。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关于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提出了质疑,而以形式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设计文脉,来代替现代主义设计中的理性主义、现实主义及功能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强调时空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历史的互渗性、及人性的主导作用。后现代主义追求设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原则,一切以人的存在为中心。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设计的不仅只是物品,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在很大程度上现代主义设计过于遵循功能决定形式的设计原则,严重忽视了人的情感和审美需要。同时也改变了设计的初衷:“设计是为人创造更合理的生活方式”,致使现代主义设计走向衰落。在对于设计的核心问题上现代主义强调“合理性”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 “合情性”。后现代主义把自己的理论建立在融功能与形式于一体的审美体系上,认为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二者统一的自由形式,现代主义强调前者,走向极端冷酷的客观派,使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遭到严重忽视。后现代主义针对这一点强调人的目的性的重要性,认为设计是人的意志的自由表现。
『拾』 现代艺术设计思潮论文
去榕树网找,也许会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