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楼梯设计
A. 教学楼楼梯设计规范有哪些
1. 楼梯间应有直接天然采光。
2. 楼梯不得采用螺形或扇步踏步。
每段楼梯的踏步,不得多回于18级,并不应少于答3级。梯段与梯段之间,不应设置遮挡视线的隔墙。楼梯坡度,不应大于30°。
3. 楼梯梯段的净宽度大于3000mm时宜设中间扶手。
B. 建筑工程大二学生一名,楼梯设计问题
不是很容易啊,在房屋建筑学里的要求吧,依葫芦画瓢吧,坐下来也不是很难
C. 房屋建筑学楼梯设计
层高3000,楼梯间长度5100,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做到: 对于层高3300的问题不会比这个回更难,但是肯定比题目答所问的是更好的方案化成品。
注意:1.两个平台的梁一个叫做平台升起,另一个叫作构造下伸。即一个上反梯梁,一个下垂楼梯梁,即下挂的梁。反正术语不要被他们误导。
2. 这是通过楼梯升起150的整数倍和宽度上300的整数倍达到的。3m层高,5.1开间。
3. 之前的设计错误一是平台梁有一个没有上反,二是认为开间应该与楼梯踏步的比例有绝对数字关系,但是又是用着简单的数学即没有品威的数学来完成的估打。
4.楼梯段搁在平台上,可有一段作为平台梁;另一端深入平台下挂梁中,与平台无关,所以梯段的矩形形状和其踏步比例成比例为1:1=1;而这个矩形和其楼梯间立平面的矩形不成比例,因此每一个单位升起1个单位高度,可以有一种延伸性可复制回归与结束。
D. 楼梯设计在什么位置 楼梯风水学讲解
楼梯有一个禁忌,就是梯口不宜面向正门之入口方向,这样气运会变成由上向下顺流向外,是一种退败之现象。
风水中,运气和财气其实就是空气,室外的新鲜空气进入室内,与室内的空气形成交换、对流,空气流动起来并不断更新交替,这是运气与财气进门的基础。楼梯作为人通往二楼的唯一通道,室外新鲜空气可在这一通道得到加强。楼梯是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越走越高,因此有“家有楼梯,步步高”的说法。
E. 方法教学:楼梯尺寸是如何设计和计算的
方法教学:楼梯尺寸是如何设计和计算的?
建筑设计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楼梯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一方面是工程师的绘图的精密、严谨,其次就是建筑施工人员拿到图纸灵活的运用。
F. 我是刚刚学习楼梯设计的新手,现在要画CAD螺旋梯的效果,该怎么画啊!
可以用ar命令
先做一个踏步然后 用ar做环形阵列 注意做好阵列的圆心
也可以用定距等分 和定数等分
如果你是说3dmax效果图的话 也用阵列这个工具,选择360度阵列
注意调节y轴的阵列高度
G. 幼儿园教学楼要设计楼梯
幼儿园楼梯设计 1.踏步尺寸 幼儿迈步的幅度和抬腿举高都比成人小,因此,幼儿使用的楼梯踏步尺寸相应减小。其踏步高度不应大于0.15m,一般为0.13-0.14m较为适宜;每个梯度的踏步一般不应超过18级,亦不应少于3级。踏步宽度不应小于0.26m。在踏步面前缘宜作防滑处理。 2.栏杆与扶手 幼儿园的楼梯要同时兼顾成人与幼儿使用的要求。按成人使用的要求,栏杆高度不宜不应小于1.05m。 3.在幼儿安全疏散和经常出入的通道上,不应设有台阶。必要时可设防滑坡道,其坡度不应大于1:12 一、楼梯除设成人扶手外,并应在靠墙一侧设幼儿扶手,其高度不应大于0.60m 二、楼梯栏杆垂直线饰间的净距不应大于0.11m。当楼梯井净宽度大于 0.20m时,必须采取安全措施 三、在严寒、寒冷地区设置的室外安全疏散楼梯,应有防滑措施。
H. 楼梯设计的楼梯力学
楼梯主要有受力的曲梁、踏步、扶手及栏杆组成的,聪明的设计师将这些主要构
件有机地连接起版来,互相受力设计权出各种优美的造型。如木制的旋转梯,每步踏步板的受力在两端。一力点在中间柱体上,另一力点是在盘龙的扶手上,上下力点整体后达到受力及护围两个目的。木制直角形楼梯,踏步板受力在中间的一根斜梁上,而稳定踏步板的力一头传递在墙体上,而另一头的力侧传递在扶手上。图为漂亮的玻璃踏板楼梯及其多变的弧形梯,它主要受力在曲梁上,而栏杆则起到护栏和装饰的作用。有些楼梯将踏步悬吊在上面的横梁上,还有一种单梁悬臂踏板楼梯则是将力传递在上下横梁上,这些楼梯设计均是造型和力学优化组合的典范。
I. 教学楼楼梯有哪些设计要点
1 楼梯来间应有直接天然采光。
2 楼梯源不得采用螺形或扇步踏步。
每段楼梯的踏步,不得多于18级,并不应少于3级。梯段与梯段之间,不应设置遮挡视线的隔墙。楼梯坡度,不应大于30°。
3 楼梯梯段的净宽度大于3000mm时宜设中间扶手。
4 楼梯井的宽度,不应大于200mm。当超过200mm时,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5 室内楼梯栏杆(或栏板)的高度不应小于900mm。室外楼梯及水平栏杆(或栏板)的高度不应小于1100mm。
楼梯不应采用易于攀登的花格栏杆。
J. 有图!请学室内设计的高手帮我看看这么小的主卧怎么设计,还有就是这个楼梯怎么设计。
额这样看不到卧室全局不好布置东西,还有你需要什么要求,你的那个飘窗挺大的可以好好利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