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旅游设计
㈠ 农业观光旅游项目规划设计怎么做较好
农业观光旅游项目规划设计-绿维创景-是一家非常有经验的单位,绿维机构是以北京版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旅游权规划设计甲级资质)为核心,由北京中华建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甲级资质、城乡规划乙级资质)、北京绿维创景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实业开发机构、投资管理机构)共同构成的企业联盟组织。服务对象包括新城开发、新区开发、土地一级开发、旅游产业规划、旅游区、休闲区、度假区、景区、公园、主题公园、度假地产、休闲商业地产、养生养老地产、郊区地产、避暑地产、温泉地产、文化地产、创意地产、艺术地产等。对于农业观光旅游项目规划设计建议直接去他们的官网看看。
㈡ 发展农业旅游有什么作用
农业旅游是农事活动与旅游相结合的农业发展形式。主要是为那些不 了解农业、不熟悉农村,或者回农村寻根,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城市居民服务的,其目标市场主要在城市居民。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作为旅游资源,提供必要的生活设施,让游客从事农耕、收获、采摘、垂钓、饲养等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也叫观光旅游。远景设计院指出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丰富城乡人民的精神生活,优化投资环境等,而且达到了农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具体来讲,发展农业旅游有以下作用:
客户立场
有利于拓展旅游空间,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而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观光,旅游、度假活动增加,外出旅游者和出行次数越来越多。一些传统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在旅游旺季,往往人满为患,人声噪杂。旅游农业的出现,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们对宁静、清新环境和回归大自然的渴求。
商户立场
有利于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等目标。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发展旅游农业,有助于扩大农业经营范围,促进农用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调整,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又可以农业旅游为龙头,带动餐饮、交通运输、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农业生产的附加值。
农业立场
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旅游为招徕游客,除了在景点范围内营造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景观场所外,必须绿化、美化周围地区的田园和道路,维护农业与农村自然景观,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㈢ 观光农业规划设计有哪些经典案例
<<河北省赤城县环首都经济圈观光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项目背景
赤城县是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基础差、底子薄。“十一五”期间,赤城县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从无到有,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后劲,全县有各类大小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园5个,规划建设面积1万余亩,2010年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经营收入1000多万元,解决当地就业300多人。但由于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困难和问题依然很多。一是生态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建设起步较晚,各种配套设施建设还未完全到位,规模效益还未完全显现。二是生态休闲观光农业重量级品牌不多,农业节庆项目不多,市场吸引力不够,尚未形成凝聚人气的休闲观光农业体系。三是生态休闲观光农业资源相对松散。四是生态休闲观光农业设施条件、产业规模、人才队伍、消费水平等同周边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项目思路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本规划坚持“绿色、休闲、参与、体验”原则,重点把握“三个度”、围绕一个主题,即提高农业关联度、农民参与度、游客满意度,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坚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立意新、特色明、个性鲜,突出生产、生态、文化、科教、旅游、载体等多方面功能,建成具有赤城特色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㈣ 生态农业旅游规划是基于农业做的旅游规划
运用景观手法,打造生态休闲梦幻意境一、装点“梦境”
生态休闲,是以生态为背景、为环境、为内容,以休闲为目标的休闲、游憩和生活方式。作为一种迎合都市居民回归自然梦想的旅游形式,生态休闲拥有绝大的市场空间;而对此梦想实现地――生态休闲景区来说,如何装点这个“梦境”,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生态休闲景区往往处于山野郊外,以优质的自然生态条件为本底,既不同于都市旅游区和城市公园,又和传统的郊野景区在理念上有所差别,一些常用的造景手法,对于生态休闲景区并不适用。那么,如何打造生态景区的一些具体构件、设施、步道、活动、事件?是否应该极端或准极端地追求生态效果?
从休闲角度看,景区的舒适性、安全性、游乐性、愉悦性是游客关注的焦点。具体到生态休闲景区,要想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在达到以上要求外,还应将生态融入其中,营造轻松自然的休闲生态环境。同时,无论是环境还是具体的旅游产品,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甚至唯一性。生态休闲景区的景观与事件打造,必须以这些要求为出发点。
二、景观与事件的打造思路
尽量保持原生态、与环境协调、环境的保护与恢复,这些是生态休闲景区应该遵循的大原则,而具体的景观与事件打造,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一步把握:
1、选择与提炼
生态休闲旅游景区一般都面积广阔、山水相依,有田舍、森林、草场、动植物、山崖巨石、江河湖海、大漠等。景区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皆可成景,景观既可以是山体、高崖、森林、草场;又可以是房舍、古迹、独树、小桥、荷池;也可以是民间工艺、歌舞、传说故事等风物;还可以是日出、月色、天光、云霞、雨雪等气候景物;而其中的组合更是千变万化。首先应该对这些潜在的亮点进行分析、取舍、整合、提炼,并赋予更高层次的内涵,而这种取舍提炼以及深加工的过程必要时需要多次重复。
2、有所牺牲
在景观的选择上,我们必须要有所取舍;而对于生态本身,我们也应该有所牺牲。当然,这种牺牲决不是以破坏生态来换取利益的“短命行为”,而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和谐。
可进入性怎么解决?接待设施、公共工程和配套设施如何配置?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要影响环境,但必须综合考量具体景观的观赏价值、可进入性、游人限量、季节频度、开发阶段性、经济性等限制,权衡利弊,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这一点上,生态旅游和生态休闲的区别很大。生态旅游是以特定的动物、植物、群落及整个生态环境为观赏对象,其前提是观赏对象不应受到损害;而对生态休闲来说,“生态”与其说是保护对象,不如说是一种背景和手段,完全可以在科学的分析和指导下,放开手脚,在更好发展、保护的前提下,破而后立。
当然,这种牺牲必须慎重,而且不能违反相应的文物古迹和生态的保护规定。对独特的景观、敏感性强的景观、脆弱的景观景物,必须加强原生原态的保护,如古树、古崖、奇石、奇景旁,任何建筑物、构筑物都应当规避,或饶道或架空或地设通过;对群生性、非唯一性的植物、山岩,可舍次而求精;对孤立的、有一定保留保护价值的树、花等植珠,则应以“当留则尽量留,当去则只好去”的原则处置,如游布道中的大树,因地形无法绕行时,则可去侧枝而留主干,或以创意设计来造景,使其与环境更为和谐,而不应为游道的宽畅将其砍伐。
3、添补修饰
对溪涧沟壑,应加些踏步的石柱、石桩,或是添制小桥、栏杆等;对于残缺但有保留价值的岩体、墙体、房舍、匾额、标语、名物等,则应在不破坏其文物价值的前提下慎重比较,请专家指导,按“修旧如旧”的原则予以修复。
对安全有隐患的高崖、危石、枯树、窄道、陡坡、深潭等,则应以“排危保安”、方便协调为原则,或补缺、或支撑、或封锁、或连接,或架桥以渡,或栈道以通,或攀缘而上,或引流而疏,或筑坝以囤,切实改善通行或观览条件。
对奇树、巨型奇石、小群石林、独特林群或草地沼泽,可去粗取精,深挖、刨显,让这些独特的原生态景物彰显出非常的景观魅力,这是生态休闲景区打造的秘诀之一。其景物的不可移动性和不可替代性,会让人耳目一新。
4、借移疏密
对进入景区和区内交通线路的绿化,必须站在景观和生态的双重角度考虑。从城里一路行来,则是一路清新和风景。车行山道或船行溪河,可资借用之景不在少数――上坡下坡、转弯抹角、极目远眺,可谓变幻无穷,一步一景。
生态休闲景区道路的绿化,绝不能模仿一般公路――为了绿化而绿化,为成林荫而两侧紧密植树――这种狭长的“胡同”并非佳景享受,应适当地留出空档,使游客在车内即可观赏远山、近景。此外,应该有意识间隔,区段式种植不同树种,或因季节,或据海拔,或缘树形,或由颜色,而错落有致,区别且协调,丰满而富有色彩旋律,配合大地艺术的造景,使景观变化而具备视觉冲击。
对游客集散地或宾馆、社区旁的小块绿化,应用本地植物及木石构件来打造。可有目的地从本地别处移来;或收集本地草种花苗进行集中种植,形成片、带、环、群的独特景观;有的还应是唯美的且在他处他时看不到的景观。
5、挖掘风物
在建筑、日常游乐项目、传统节庆仪式、专项会展事件的包装创作中,当地历史文化蕴有丰富的题材内容和创作空间,如文化传承、历史事件、当地名人、独特的劳作渔猎方式、民俗礼仪、山歌民谣、地方乐器、口头文化、图腾祭祀等。其挖掘整理及二次创作,如书刊、图片、歌舞、民俗活动、地方餐饮品种及原料等,既能够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可实际地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挖掘风物过程中,某种意义上可“无中生有”,甚至“拿来主义”。对于失传或濒危的事件风物,只要有渊源脉络,能言之有理,便可资发扬、衍生,精心设计打造;对于一些特殊的非本地风物,也可择优“拿来”。我们可以:
发散思维强调创新:对平淡无奇的石林、石崖、山石、山口、树林、草场、湖泊、岛屿、港汊、村寨、事件、物件的重新命名,化腐朽为神奇。
创新包装:对老地名、老故事、老事件,给以全新的创意包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游乐效果。对当地人千百年来熟视无睹的山脊轮廓线、群峰、石纹、崖廓的再欣赏和再发现,有时会有石破天惊的发现,并产生饶有趣味的审美兴奋。
6、生态休闲环境的营造
景区是景观与事件的集合体,对于生态休闲景区来说,单独的景观虽然重要,但整体的生态休闲环境更符合都市人回归自然的要求。如何用游线将不同类别的景观景物串联起来,必须用心设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间置式步道的步辐、梯高、梯宽、路宽、栏高、季节性、方便性、可视度、重复性、可进入性、代步工具选择、上下坡的重复率等。业界的“五分钟一个兴奋点,十五分钟一个小高潮,半小时一个大高潮”的游览节律固然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方向,但这并不是生态休闲景区的唯一选择,轻松、自然、回归的环境营造更值得我们努力。
此文源自旅游策划规划专家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http://www.lwcj.com 绿维创景版权所有
这样可以么?
㈤ 生态农业旅游的模式
农业资源占优势的特色产业带动模式(观赏+学习+参与型)
对于那些拥有特色农产品的生态农业区来说,可以以农产品为核心,进行围绕某一种或几种特色农产品展开的主题辐射发展模式。也就是指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特色的生态农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专业村镇是这种模式的代表,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具有生产某种特色生态农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市场需求旺盛;需要有带动者通过产业集群形成一定的规模 。
例如:我们把以果园、育种种植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推向市场,把果品作为核心,关联带动果园的观光休闲、科技园区果苗培育种植的科技学习、农家的果品品尝节、工厂的加工包装参观等果旅消费,这样不仅可以打通果品销售的呆滞环节,也盘活了所有资源和资产,带动了当地农副产业的快速发展。桂林永福县的罗汉果就可以借用其“罗汉果之乡”的美名,打造一条“三高”生态农业与旅游相联动的模式。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生态农业建设从1983年就开始起步了,这20多年来,通过抓沼气建设来解决农村能源问题,通过科学探索找到了沼气与养殖、种植的内在联系,最终建成了“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恭城瑶族自治县开展以“三位一体”生态农业为重点和核心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问题,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切实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要求,对广大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2000年5月,联合国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研讨会”在桂林召开,37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位专家到恭城参观,称赞恭城县生态农业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近几年,恭城县把生态农业的发展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又被有关部门连续列为“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等。当地从生活到生产,从种植到养殖,从农业到副业都达到了高科技、高产量、高效益的三高标准,应该充分挖掘生态农业的观赏性、学习性、参与性,让现有生态农业资源的利用价值最大化。
这类农业资源占优势的地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更加注重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全面改造传统种养技术,发展更完善的生态农业,在大力扶持和发展旅游的同时一定不能脱离了农业这一根基;并且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发展未来的生态农业,使传统经济型农业向现代旅游型生态农业转变。游览区内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示范园、科学普及示范园,应该以浓缩的典型农业模式,展示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展示特色农业生产景观与经营模式,让游客了解足够系统的农业生产进步的知识,使游客与当地农业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情感联系。
自然旅游资源占优势的“观光+体验”模式
对于那些拥有一定的农业资源,和其他地方相比特色不够鲜明规模也存在着差距的地方,如果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清新的山水自然环境、美丽的田园风光、整洁舒适的乡村居住环境等),就可以通过观光游的模式将旅游作为创造更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途径。游览区内的农田果园、花卉苗圃、动植物饲养场应精心包装,让游客找到返归乡村的真实感受,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勃发的自然生机中享受回归自然的快感。
桂林阳朔是我国发展乡村旅游最早的县城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精辟地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的特征。 依托阳朔及周边各镇的自然田园风光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如历村、福利古镇、兴坪渔村等,都可以满足体验型游客的要求,“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体验农事活动,组织游客与农民一同采摘品尝,或参加四时农事活动;农家访问,考察生态农业生态村等活动。
当地乡村的特色民居、乡村工艺作坊、乡村农事活动场所应为游客提供能够深入乡村生活的空间,使游客参与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农机具的使用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等,亲身体验农产品生产过程。游览区内提供的可采摘的直销果园、农产品集市等,既让游客有机会购买乡村旅游产品,又充分体验收获的愉悦。
㈥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设计方案怎么写
去网络文库里面找。找不到再找我帮你
㈦ 如何打造具有休闲农业旅游的特色田园小镇
中农富抄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结合多年规划经验认为:特色田园小镇规划应结合现代农业进行统筹规划,融合农业产业发展,把农业产业的规划布局,发展方向,重点项目内容,在全域范围进行城镇空间协调,市政基础设施协调规划。田园小镇即具有田园方式的生活集聚区,在生态景观、环境打造上体现田园生活,田园风光的空间视觉效果。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专家认为特色田园小镇规划应结合现代农业进行统筹规划,融合农业产业发展,把农业产业的规划布局,发展方向,重点项目内容,在全域范围进行城镇空间协调,市政基础设施协调规划。通过现代农业+小城镇,构建产城一体,农旅双链,区域融合发展的生态发展经济态势,打造具有特色休闲农业田园小镇。
㈧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设计模式
个体农庄
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专的旅游景属区(点),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工作。将手工艺、表演、服务、生产等形式加入到服务业中,形成以点带面的开发设计。
主题农园
形成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承载农旅结合的农事参与、自然教育和DIY创意空间等功能。
企业庄园开发
承载企业董事会议、商务谈判、员工奖励度假和旅游景观房产等功能。
产业庄园发展
集生产、研发、销售、交流、教育和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庄,如薰衣草庄园等,产业庄园既要体现产业化生产特点,又要满足服务性企业的需要。
当然除了以上模式外,还有以民俗村、农家乐、特色村寨及其群落、生态环境和科普教育等为基础的乡村旅游开发设计形式,但无论哪种形式的开发设计,“乡村性”是其灵魂,“可持续性”是其原则,既要遵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内在要求,又要依据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现有基础,合理开发,科学开发设计。
㈨ 发展休闲农业型旅游景区的基本设计原则是什么
生态作为农业和旅游两个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全过程体现“田园性”、“乡村性”和“生态性”,是农家生态旅游区主题选择的基本出发点,发展休闲农业型旅游景区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能源的利用。尽量使用太阳能和沼气,物资能量大循环,基本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质大部分指标可以达到一级标准。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排放到氧化塘,通过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进一步进行生物净化,从氧化塘出来的水经灌溉明渠引入沙床再次进行过滤,沙滤后的水引到农业区,用于灌溉农田、菜地,养殖鱼塘和饲养家畜家禽。还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开发湿地,起到丰富生态多样性的作用(图4-5)。
(2)种养的循环圈。水稻收割后,稻草制成蔬菜大棚冬季保温防冻的草帘,稻谷加工成优质生态大米,稻壳、稻糠酿制成醇酒;酒糟喂猪,猪肉供饭店游客食用,猪粪运到沼气池,经高温发酵后成为无毒、无菌的有机肥。
(3)以园养店,以店促园,旅游与农业相结合。该农家生态旅游园区按照“以(农业)园养(旅游)店、以(旅游)店促(农业)园”的经营思想,在布局上采取“前店后园”的方式,“园”有种植园区、养殖园区、科技园区;四季可垂钓的区域;综合性大型康乐宫;特色农家小院客房和仿古农庄;各种动物观赏的“宠物乐园”;夏日室外冲浪的海景水上乐园以及各类农家民俗表演、农业观光、采摘、自捡生态蛋等项目。“园”塑造绿色的旅游环境,提供消费的产品,是成本中心,“店”是消费场所,为园的产品提供顾客,是利润中心。前店后园的布局格式保证了农业与旅游的互补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