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注册证书 » 以成都起名

以成都起名

发布时间: 2020-12-16 05:22:41

A. 成都名字由来

成都,这座西南重镇,一直以其历史悠久和文化积淀雄厚而知名于世。然而,成都含义为何?古今学者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兹将诸家之说简述于下,以明关于此问题的学术渊源。最早对成都二字作出解释的是宋人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卷七二)。乐史认为成都的得名是“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宋人祝穆《方舆胜览》成都府路郡名条认为“盖取《史记》所谓三年成都之义”。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影响较大。今人王文才先生就赞同其说。他在《成都城坊考》中认为“史称:舜耕历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宋人因古语以释成都之义,亦无不可。”任乃强先生在《成都》一文中认为:“望帝杜宇新营过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义”。因为杜宇“认为建国功成,可垂久远,这个都城可以一成不变了,所以命名为成都。”李金彝、王家佑先生根据《山海经》有“成都载天”之山、“成侯之山”的文字记载,认为成都的“成”是古族名或国名,其字形为戊与丁的合体,戊是斧钺的形象,丁象箭或箭中靶形,“成侯就是以这个字来作为部落酋王的权力的象征。”“都”字在藏语中指两条河的交汇处 。按照他们的解释,成都二字的含义就应是成侯居住的(两河交汇的)地方温少峰先生则认为成都二字“不过是用中原华夏文字对蜀语‘成都’这两个音的一种对译罢了”。然后根据读音推论“成都之成是蜀人族称,其义为高原人”,“成”字是“蒲卑”二字的对译。又根据氐羌系统的普米族“很可能是古代蜀族先民的直接后裔”,在普米语中,地名末尾的“都”音是表示“地方”、“地域”,从而推测成都之“都”字也应是这个意思。由此得出结论:“‘成都’的蜀语含义是成族人的地方,换言之,即蜀族人的地方,或蒲卑人的地方刘冠群先生对于成都得名的由来提出了一种新看法。他认为:成都二字是蜀语音译的中原文字,“成都”的古蜀语读音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而蜀族的“蜀”字古代也读如现代汉语的“”音,那么,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 西禾先生在《蜀族的演进与成都聚落的形成》一文中,也对成都的得名作了考察。西文通过对古代西南地区民居形式和名称的分析,提出了成都古代的居住形式是一种称作“笼”的巢居,成都的“成”字就是重叠的“笼”,“都”字本意是水泽汇聚之地,古成都地势低洼,池沼密布,故称为“都”的新看法 沈仲常、黄家祥先生通过对考古材料的分析,特别是根据先秦至秦汉时期四川漆器铭文演变序列:成——成亭——成市——蜀郡工官,从而推测“‘成都’一名,在周秦以前不存在的可能性极大,而且也发生过变更,它是在秦汉之际出现,并在秦以后才普遍流行起来的。”至于“成都”二字的含义,沈、黄二先生未予明确的解释,只是说《华阳国志·蜀志》中有蜀王开明迁居成都的记载,“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因此,秦汉之际人们遂将开明氏建都这个地方称之为成都了

B. 成都名字的由来

不用写这么多吧?很简单的嘛!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C. 成都的别称

成都的别称是:Cheng、天府之国、芙蓉城、蓉城、锦城、锦官城。

成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古蜀文明发祥地,中国十大古都之一。周太王以“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名成都;先后有7个割据政权在此建都。

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汉为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唐为中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史称“扬一益二”;北宋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会,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拥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名胜古迹,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先后获世界最佳新兴商务城市、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国家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城市、中国城市综合实力十强、中国十大创业城市等。

(3)以成都起名扩展阅读

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属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区,以深丘和山地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3000米之间,最高处位于大邑县西岭镇大雪塘(苗基岭),海拔高度为5364米。

东部属于四川盆地盆底平原,为岷江、湔江等江河冲积而成,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主要由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组成,海拔高度一般在750米上下,最低处在简阳市沱江出境处河岸,海拔高度为359米。

成都市由于巨大的垂直高差,在市域内形成了三分之一平原、三分之一丘陵、三分之一高山的独特地貌类型;由于气候的显著分异,形成明显的不同热量差异的垂直气候带,因而在区域范围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分布又相对集中。

成都极端最低气温为-5.9℃,大部分区市县出现在12月,少部分出现在1月。成都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成都市常年最多风向是静风;次多风向:6、7、8月为北风,其余各月为东北偏北风。

成都市土地类型多样。按地貌类型可分为平原、丘陵和山地;按土壤类型可分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等11类;按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可分为耕地、园林地、牧草地等8类;平原面积比重大,达4971.4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0.1%。

D. 成都哪里起名好成都有专业的起名地方吗

一个好名字,不仅要实用,给人美好的印象,还可以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一定的心理内暗示,因此究竟容该怎样为宝宝取个好名字?

这多半是每一位新爸爸和新妈妈都会面临的问题,谢咏老师每天都会遇到很多人的求助,希望有人能帮忙为宝宝取个好名字。大名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标志和符号,中国人自古就非常重视起名,古人有云“赐子千金,不如授子一艺;授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可见对名字的重视程度。不过,取个好名字固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也要以放松的心情来对待,如果你正为此头痛不已,就赶快读读下面的谢咏老师的几个个起名建议吧!

(1)用神起名

谢咏老师说过,为人起名字,一定要坚持以八字用神为原则,喜用神是什么呢?

E. 成都名字的由来

成都,这座西南重镇,一直以其历史悠久和文化积淀雄厚而知名于世。然而,成都含义为何?古今学者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兹将诸家之说简述于下,以明关于此问题的学术渊源。最早对成都二字作出解释的是宋人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卷七二)。乐史认为成都的得名是“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宋人祝穆《方舆胜览》成都府路郡名条认为“盖取《史记》所谓三年成都之义”。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影响较大。今人王文才先生就赞同其说。他在《成都城坊考》中认为“史称:舜耕历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宋人因古语以释成都之义,亦无不可。”任乃强先生在《成都》一文中认为:“望帝杜宇新营过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义”。因为杜宇“认为建国功成,可垂久远,这个都城可以一成不变了,所以命名为成都。”李金彝、王家佑先生根据《山海经》有“成都载天”之山、“成侯之山”的文字记载,认为成都的“成”是古族名或国名,其字形为戊与丁的合体,戊是斧钺的形象,丁象箭或箭中靶形,“成侯就是以这个字来作为部落酋王的权力的象征。”“都”字在藏语中指两条河的交汇处。按照他们的解释,成都二字的含义就应是成侯居住的(两河交汇的)地方温少峰先生则认为成都二字“不过是用中原华夏文字对蜀语‘成都’这两个音的一种对译罢了”。然后根据读音推论“成都之成是蜀人族称,其义为高原人”,“成”字是“蒲卑”二字的对译。又根据氐羌系统的普米族“很可能是古代蜀族先民的直接后裔”,在普米语中,地名末尾的“都”音是表示“地方”、“地域”,从而推测成都之“都”字也应是这个意思。由此得出结论:“‘成都’的蜀语含义是成族人的地方,换言之,即蜀族人的地方,或蒲卑人的地方刘冠群先生对于成都得名的由来提出了一种新看法。他认为:成都二字是蜀语音译的中原文字,“成都”的古蜀语读音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蜀族的“蜀”字古代也读如现代汉语的“”音,那么,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西禾先生在《蜀族的演进与成都聚落的形成》一文中,也对成都的得名作了考察。西文通过对古代西南地区民居形式和名称的分析,提出了成都古代的居住形式是一种称作“笼”的巢居,成都的“成”字就是重叠的“笼”,“都”字本意是水泽汇聚之地,古成都地势低洼,池沼密布,故称为“都”的新看法沈仲常、黄家祥先生通过对考古材料的分析,特别是根据先秦至秦汉时期四川漆器铭文演变序列:成——成亭——成市——蜀郡工官,从而推测“‘成都’一名,在周秦以前不存在的可能性极大,而且也发生过变更,它是在秦汉之际出现,并在秦以后才普遍流行起来的。”至于“成都”二字的含义,沈、黄二先生未予明确的解释,只是说《华阳国志·蜀志》中有蜀王开明迁居成都的记载,“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因此,秦汉之际人们遂将开明氏建都这个地方称之为成都了

F. 为什么成都市会取名为成都呀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一名即由此而来

成都,简称蓉,是四川省省会,四川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国务院规划确定的“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及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发现的金沙遗址,将成都的建城历史上溯到4000多年以前。

远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逐渐从川西北高原沿岷江河谷迁徙到成都平原,他们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垦殖,创造了灿烂的“蜀文化”。距今三四千年前,即相当于夏代纪年的早期阶段,在成都平原已形成了高度发达的三星堆文明,它是古蜀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西周时期,一些游牧部落开始从成都平原周边高阜丘陵逐渐向平原水洼地区迁移。周末,蜀王开明九世从郫县迁徙成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一名即由此而来。成都羊子山土台、十二桥的“干栏”式房屋遗址、商业街船棺遗址和金沙遗址,证明古蜀人活动的中心就在成都。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灭巴蜀,改蜀国为蜀郡,设成都县(县治在赤里街),作为蜀郡的治所。公元前311年,秦王接受张仪的建议,命令蜀守张若按咸阳格局兴筑成都城,城周12里,高7丈。市区范围不大,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大城,郡治、是蜀太守官司舍区域,政治中心;西为少城,县治,是商业及市民居住区,商业繁盛,是经济中心所在,故成都又有“少城”之称。大城和少城共一城墉,古人称为“层城”或“重城”。这一格局或显或晦地承续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国古代城市格局定式的一种类型。此后两千多年中,成都的城名从没变过,城址没有迁移,这在中国城市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间“移秦民万家实之”,传入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冶铁技术,秦孝文王时,李冰为蜀守,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华阳国志》描述说:“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成都属蜀郡,辖十二县。

汉承秦制,成都仍为蜀郡的治所。汉武帝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时,以巴蜀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成都成为益州刺史的治所。在以后的两千多年,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这一地位从未改变过。汉武帝时改筑成都城池,在原少城基础上筑南小城,与之相对的蜀王城则称为北小城,加上锦官城,三城连接成大城,称为“新城”。西汉时期,成都丝织业盛况空前,设置锦官,其办公处所日后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也就是成都得名锦城之始。汉景帝时,蜀郡守文翁在成都石室兴学,开我国地方公办学校之先河。此后出现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学家和学者,司马相如、扬雄和王褒代表了汉赋的最高成就,严遵的《老子指归》奠定了道教的理论基础,落下闳天文学成就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西汉后期,成都人口已增至7.6万户,成为仅次于长安的中国第二大城市。

到王莽时,益州改称庸部,蜀郡改为导江郡。公孙述据蜀称帝,以成都为国都(公元25-36年),辖十五县。三国鼎立时,刘备统一巴蜀,建都于成都,刘备即位于武担山之南。在以今青龙街为中心,穿城九里三的范围,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这个位置轮廓一直延续到解放前。三国时成都为益州郡制,辖七县。

西晋(公元265——316年)初期,把全国分为十九个州,成都仍属益州,州治仍在成都。公元304年,入蜀避难的秦、雍流民首领李特在成都建立了“大成”政权,辖六县。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消灭“大成”政权,下令拆去成都少城。在公元582——592年间,隋蜀王杨秀沿着旧城,扩大西南面,重筑成都城,周围四十里。这次筑城取土中,成摩诃池(今人民南路展览馆一带。后为五代前后蜀的宫苑)。隋时成都为益州蜀郡治,辖十三县。

进入唐代(公元618——907年),唐先后置成都为州、郡、府。其间为管理方便,成都人口稠密的东部曾被划为蜀县。唐明皇避“安史之乱”来到成都,蜀县改称华阳县,成都也改称“南京”,成了中原人士的避难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即天下城市,扬州第一,成都第二。诗人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中赞叹:“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能及此间无。”公元879年,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为加强防卫,又筑“罗城”。这是成都城第一次改用砖石建造。城内有大街坊一百二十个。

其后,前蜀的王建、王衍父子和后蜀的孟知祥、孟昶父子割据于成都,前后长达六十年之久,后被北宋所灭。其间公元927年,后蜀孟知祥在罗城之外,“发民丁十二万修成都城”,增筑羊马城,城周达四十二里。其子孟昶命人在城墙上遍种芙蓉树,一到秋天,四十里花开如锦,绚丽动人,称之为芙蓉城,即今成都简称“蓉城”的来由。

宋代(公元960——1279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四川地区被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简称川峡四路。益州路治所一直在成都。成都还是叫成都府,管辖成都、华阳两县。后李顺攻入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失败后,成都府被降为益州。

唐宋时期,成都的造纸业、印刷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北宋富商以纸印的“交子”代替笨重的钱币,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业不断发展,宋代成都产生了自由的集市。唐宋时期也是成都文学艺术发展的顶峰。李白、杜甫、陆游,以及高适、岑参、白居易、元稹、薛涛、刘禹锡、张籍、杜牧、李商隐、韦庄等人都在成都留下了大量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音乐、歌舞、戏剧、绘画已非常繁盛,有“蜀戏冠天下”之称。成都大慈寺的壁画被称颂为“天下第一”。

元朝初年,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省,治所先在重庆,不久移到成都。从此成都一直是四川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治所。当时四川共辖九路,成都居路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又分四川为四道,成都划为川西道,但成都仍是当时政治文化中心。

明代设四川布政司,下辖八个府,成都是首府,管辖两州十三县。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王府建在成都。朱元璋曾先后两次命大将李文忠和蓝玉以土筑成都城,后来都指挥使赵清用砖石重修成都大部城墙。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张献忠部队进入成都,改国号为“大西”,成都也改称“西京”,蜀王府的宫殿一度成为张献忠的皇宫。随后清军攻入四川,与张献忠的大西军在成都激战。清顺治三年(1646年),成都全城焚毁于战火之中,一座繁华似锦的名都会五六年间竟断绝人烟,成为麋鹿纵横、虎豹出没之地。

从康熙初年起,大量移民进入四川,经济开始回升,成都也随之逐渐恢复生气。经过康熙、乾隆年间的两次重建和扩建,一座宏伟的成都新城又屹立在两江环抱的旧城址之上。但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重庆的门户开放和川江航运的开辟,成都在四川和西南的地位逐渐被重庆所取代而渐趋衰落。

1911年源起成都的四川保路运动和武装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先导,为武昌起义的成功立下大功。民国初年,裁废道制,后废府,成都仍为四川省治所在地。成都市的正式建置是在1928年。当时建立成都市政府,把成都、华阳两县的城区部分合并为成都市,成、华两县只辖乡区。这一大变革,改变了1000多年来两县分治一城的格局,是成都城向近代化迈进的开始。

抗战爆发后,四川成为抗日的大后方,成都人民为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整个战争期间,全川出征和补充兵员总数达三百四十万人,阵亡、负伤、失踪者达六十四万余人,约占全国总伤亡官兵数的20%,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许多都是成都人民的子弟。解放战争中,成都人民一方面掀起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民主运动,一方面开展农村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人民革命战争。

建国后,1950年成都为川西行署驻地,1952年起成为四川省省会,并列为中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1983年5月,国务院决定,温江地区(除广汉、什邡两县外)并入成都市,实行市辖县的体制。1990年以后先后实行了区划调整和撤县建市、建区。成都市现面积12390.6平方公里,2003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044.3万人。现辖9区(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4市(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6县(金堂、双流、郫县、大邑、蒲江、新津)。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大西南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的成都,历经20余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在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市场化进程及生态环境等各大领域成就卓著:府南河的改造,五路一桥的建设,西部物流中心的规划,城市商圈的衍变扩张,城乡环境的综合整治,三环路的建成通车,使成都日新月异,渐呈西部现代大都市风貌。西部大开发,又给成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使成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在联合国公布的当今世界各国城市发展指标及发展前景统计报告中,成都位居中国最具发展前途25个城市的第12位。成都的投资硬环境为全国城市40优之一。成都已发展成为一座综合性、多功能的特大型开放城市。2003年全年全市(GDP)生产总值187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2%。

成都这座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加上优越的自然条件、广阔的市场、较强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更使今天的成都活力澎湃。我们有理由相信,成都必将越来越美好,成都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

G. 成都名称的来历

“成都”系氐羌语,“成”为蜀人自称,意为高原人;“都”意为地区,地方。即“成”人的地方之意。

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往成都,构筑城池。

拓展资料:

关于成都名字的由来还有另外两种说法:

  1. “成都”两字是中原人对蜀语的一种音译。当时古蜀人称自己的都城(成都)为""”,也即蜀都的意思,因为古代的“蜀”字读音为""”。中原汉人把蜀都音译作“成都”,即意指那是蜀国最后的都市,虽然夕阳无限好,但是已近黄昏了一一就在古蜀开明王朝迁都不久,秦国的金戈铁马碾碎了开明王朝的美梦,古蜀国的历史也随之画上了句号,因此成都即“最后的都市”;

  2. 古代蜀地蚕丛氏发明了城墉,因而蚕丛这支部落又被称做“崇墉”。随着朝代的更迭,到古蜀国开明王朝时,其部族仍称“崇庸”或“庸成”,简称为“成”;而“都”的意思无外乎“人之所聚亦曰都”,所以就称开明王朝的首都为“成都”了。

成都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公元前4世纪以前成都就为蜀国的都城,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日成都。”秦置成都县。1930年设“成都市”。成都,简称“蓉”,因五代孟蜀后主时,成都城上遍植“木芙蓉”,因名“芙蓉城”,简称“蓉城”或“蓉”。

H. 成都以城市命名的路名

宁夏街,西安路,玉林巷,大庆路,洛阳路,武都路,同仁路......

I. 成都市的名字:成都。由来是什么什么意思

1958年3月4日,毛主席下车就问:“成都是怎么来的?”同志们不能回答。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期间,他批阅《华阳国志》《四川通志》等大量典籍,圈出成都由来的文章,印发与会人员。谨循主席足迹,拓宽渠道回头瞧。
一、文献渠道 蜀国应有史册,西汉司马相如、阳成子玄、严君平各有《蜀本纪》。扬雄《蜀王本纪》:“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至于得名时间和理由,言人人殊。
两说蜀国奠都成都时间:一说蜀王杜宇将蜀都由郫邑迁到赤里,就是成都北门将军碑一带;一说开明氏九世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都成都西门将军衙门一带,《华阳国志?蜀志》:“开明氏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
五猜成都得名由来:第一,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取周太王从梁止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含义命名;第二,任乃强认为杜宇定名成都,昭示建国功成,可垂久远;第三,刘琳认为春秋末年,蜀国迁到成,改名成都,温少峰认为这是成侯部落居住过的地方,成族人的都城叫成都,解人甚至混同《山海经》成侯之山、成都载天山,成是生息在成都的族名或国名,成是戊与丁的合体,而戊为斧钺,丁象征箭或箭射中靶子;第四,中原人对蜀语的音译,蜀人称自己的都城为,也即蜀都的意思,蜀方音,中原汉人把蜀都音译作成都,秦国的金戈铁马碾碎了开明王朝的美梦,蜀国破灭,因此成都即最后的都市;第五,蜀地蚕丛氏发明了城墉,因而部落叫崇墉,到开明王朝部族仍称崇庸或庸成,简称成,所以就称开明王朝的首都为成都了。
第一说,陕西的周太王怎么建都邑,和蜀都得名毫无关系,无非是乐史以封建大一统的中原笼头去套奴隶制的西南夷的马嘴,是典型的文化意淫症;第二说,更不成立,杜宇之前,蜀地早有城邦,不是建国才完成,哪个民族国家建立不是成功,不指望永存呢;第三说,有可能;第四说,以中原耳朵为主体,西蜀口音为客体,犯了本末倒置的毛病;第五说,蜀王蚕丛氏发明了城墉,哈哈,地球上哪个日光扫瞄的有生角落发展到蚕丛活动时不会建立高墙城池呢,再说,城墉、崇庸或庸成,乃是殷商以后的词语,和老早的蚕丛氏有什么瓜葛,岳飞能帮张飞取乳名?
书本上你争我吵,莫衷一是,从传闻到想当然,无论晋宋民共人,没有一个打钢鞭。
二考古发现,西蜀地望大本营在沱江,四万年前有资阳人。蜀国远古文明应该是南下干部、北伐将军两大走向,在成都碰出耀眼的文明火花:粗犷的山民蜀人由四川、甘肃、青海交界地带千山万壑跨黄河,下岷江,在川西平原来回建都,广汉市三星堆、彭州市竹瓦街、新都县水观音、马家大墓、双流县、崇州市、新津县宝墩、温江县鱼凫乃至成都金沙,历史久远;二万五千年前,资阳有鲤鱼桥文化,共初发掘旧石器、新石器,有六千年的陶罐,比三星堆陶器还要早,后来建立资国,势力北伸成都平原,和南下的蜀族在成都相消长。
蜀国、资国共饮沱江水,沱江好比平衡木,成都是它的支点。原始社会解体了,蜀人、资人猛打跷跷板,此起彼伏,你高我低,显山露水。
奴隶制时代,蜀人冲下崇山峻岭,千百年在成都周边兜圈子建都,为什么不直奔主题,应该是资国掣肘。高歌猛进的岷江,裹胁着浑碧的岷峨雪浪,蜀人强悍,居高临下,攻城略地,进占成都坝;浅唱低吟的沱江,荡漾着清澈的丘陵暖波,资人文弱,以卵击石,损兵折将,退守龙泉山。冷兵器时代,北方厚重的族群,往往征服南方轻灵的部族。秦灭巴蜀,成都置蜀郡、立成都县,资阳坝上设资中县,往后两千多年,资阳多次归隶蜀郡、成都府。1951年,成渝铁路筑路当中,资阳县城挖出“蜀郡作”篆字墙砖。
三、讨论
清轻上扬成天,重浊下沉为地。女娲补天时,城市就有性别,汉子重庆、女郎成都,作风两样。水灵灵成都,城市发展怎么来的?
万五千年前,成都原始人采集渔猎,1956年北郊羊子山发现他们使用过的旧石器。《山海经》产生于三代,《海内经》记载的广都野,就是成都平原,核心在双流县;《大荒南经》描述夏朝初年四川脱离松散的氏族游团、建立酋邦的情景;《大荒西经》提到黄帝族颛顼曾孙在若水(大渡河)有沃国,炎帝族建氐人之国,还提及鱼妇,学者说就是蜀王鱼凫;《海内西经》最早,虽有成都坝子的影子,却连地名也没取,只说“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从社会经济特征看来,《山海经》各篇内容,《海外》《海内》四经时代最早,成都先民摇摆着旧石器时代的尾巴,采集狩猎为生;《大荒》四经较晚,进入新石器时代了,可是一些地方还停留在采集经济阶段;《海内经》最迟,有夏商时代气息了,内容跨度好几千年:“西南黑水流域,有广都原野,后稷埋葬在本处。广都城邦管辖范围有三百里沃土,它是天门地户的中枢,有名的素女仙姑,她就在这里升降出入。地方上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各种各样的谷物都是当地培育,不论冬天夏天都可以点播下去。鸾鸟自由自在地唱歌,凤鸟无拘无束地飞舞,灵寿木到时开花结果,丛生百草,繁盛树木,品类众多的鸟兽,成群结队和睦居住。”成都平原一直保持的原生自然生态,天人合一,体现出西蜀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安的生态农耕文明景象。
成都平原的灿烂城邦文明,夏商时代在成都郊区有五大都城。《山海经?
中山经》中央第五列山系言及成侯之山、《大荒北经》“有山名曰成都载天山”,都在黄河流域,论者却望文生义为华西成族、成都,试想华北山水远阻华西,怎攀得上成都;《海内东经》提到“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城都西,入海”,倒是四川成都。《山海经》对成都原名城都的记载,可以纠正开明氏蜀王梦见郭移迁都,一年成邑、二年成都的牵强附会。先秦时代,成都经历了三次治水,赢得二江环抱,水旱有收。
四、结论
蜀是蜀,成归成,夏商以前各不照闲,成不是蜀的分店,而和资有联系。
杜宇
“教民务农”,率蜀族人由山区转向平原,委派由荆楚迁来的部族首领鳖灵为相。鳖灵凿玉垒山,开金堂峡,消除水害,民得安居,后鳖灵取代杜宇政权,建立开明王朝,号丛帝。蚕丛、柏灌、鱼凫之后,广汉、郫、广都、新都、成都都是蜀都。
蜀族入主成都以前,成族早就在这里世居。因此,要找成族、成地、成邑、成都乳名,不能揪剥深山杀出的蜀族的尾巴探消息。
资阳人北上,蜀民还在陕甘钻山洞,成都是资国地盘,资人与成人都在沱江文化圈,汉唐锦江鹊起,沱风未歇,裴鉶《题文翁石室》:“更叹沱江无限水,争流只愿到沧溟。”资氏为资国国姓,资阳南郊有资山,新都清流场附近尚传有白虎夷王资伟的陵墓,新津有宝资山,广汉又有资伟山。后世政区分合,人口屡换,然而资阳、成都口音、习俗一直十分接近。可见,探问成都,蜀不是唯一的、孤立的存在。
总之,《山海经》高山在城都西,才是成都得名真源,距今五千年了;成都因成族得名,成的族名源于定居陆海上、水旱有收成;蜀族奠都成都后,成族被融合,史迹归于消灭。

J. 用“诗意成都”命名一篇文章

李白来了,说:“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中。”杜甫来了,说:“晓看红湿出,花重锦官城。”陆游来了,说:“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p花溪。”张艺谋来了,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而我伫立在城市的中央说:“成都你触动了我的心灵。”

城市古韵尚存,都市繁华已有。这就是如今成都的真实写照。

古韵之成都

成都是一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都,这里坐落着见证三国历史的武候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故居杜甫草堂以及一些川西民居,当然也有我们不能忘记的府南河。当远归的游子在次踏上这遍土地时,他们感激的不仅仅是家人更多的这古蜀成都;当成功的商人再次踏上这遍土地时,他们感激的也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这古蜀成都;……所以成都你的伟大触动了一颗渐渐成熟的心。

繁华之成都

有着古韵的成都也不失去繁华。春熙路,盐市口,……这些都是繁华的代名词。这里每天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有如这是人间天堂般美妙。当然一座繁华的城市总有一些引领时尚的人物,成都当然也是如此。还记的他们吗?从普普通通到大名鼎鼎,他们一夜成名。张杰、苟伟、张靓影、李宇春……他们就从成都走出去的。如今,他们虽红,但同样没有忘记这座养育他们的繁华大都市。他们用成绩回报着成都,而成都也用欣欣向荣回报给他们。成都你挑起的重担,托起一轮轮新的红日。所以成都你的伟大再一次触动了一颗渐渐成熟的心。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