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有哪些著名舞蹈
⑴ 汉代比较盛行的是哪种舞蹈
汉代经济的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为统治者的声色享乐和奢侈铺张提供了条件,加专之上层属社会浓厚的歌舞习俗,官宦人家往往蓄养着大量的女乐和歌舞艺人,其中有很多杰出的人才。据史书记载,汉代盛行一种注重腰功与袖式变化的舞蹈———“翘袖折腰”之舞。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就擅长表演这种舞蹈,汉高祖曾对戚夫人说:“为我楚舞,吾为苦楚歌。”(《汉书•张良传》)这种舞蹈风格源自先秦楚地,它的风行是汉代统治者欣赏音乐歌舞时倾向于“乐其所生”(《汉书•礼乐志》)的缘故。
⑵ 汉代的舞蹈有哪些特点
汉代有许多以武器为道具的舞蹈,如“剑舞”、“棍舞”、“刀舞”、“干舞”、版“戚舞”等应是古代武权舞的遗存。
汉代舞蹈已经脱离了“乐舞”的统一体,与歌唱、器乐一样成为了独立的艺术门类。不仅如此,当时的文人还用文学体裁来描述舞蹈活动———即创作所谓的“舞蹈赋”。东汉傅毅就有一篇直题作《舞赋》的文学作品,张衡的《观舞赋》、《南都赋》等作品中也真实地描写了当时的舞蹈盛况。
⑶ 试述汉代舞蹈发展的成就
汉代初年,高祖刘邦喜好民间的楚声、楚舞,并把俗乐舞用于宫廷祭祀。汉武帝扩大了“乐府”机构,任命李延年为协律督尉,大力采集民间乐舞,记录了吴、楚、燕、代、齐、郑各地歌诗 314篇,乐府中的乐工舞人有800余名。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还演出大角抵招待外国宾客。角抵年年增变,内容日趋丰富,因而又称为百戏。
百戏中包括的项目有:
①杂技──寻、跳丸、走索、冲狭等。
②幻术──吞刀、吐火、易牛马头等。
③武打──棍舞、剑舞、刀舞、对打等。
④假形舞蹈──凤舞、鱼舞、龙舞等。
⑤舞蹈──巾舞、舞、铎舞、舞、长袖舞、盘鼓舞、《巴渝舞》、建鼓舞、双人对舞。
⑥歌舞戏──东海黄公,总会仙倡。由此可知舞蹈在百戏中的比重是很大的。
汉代乐舞是一个广收并蓄,融合众技的时代,舞蹈受杂技、幻术、角抵、俳优的影响向高难度发展,丰富了传情达意的手段,扩大了舞蹈的表现能力,从《盘鼓舞》这一节目体现出来。它既有“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飘逸美妙的舞姿,又有“浮腾累跪,跗蹋摩跌”高超复杂的技巧。
《盘鼓舞》不仅注重舞蹈形式的提高,而且讲求以外在的舞容表现内在的诗意,对舞蹈的意境有所追求。融合众技的另一成果,是歌舞戏的出现。
《东海黄公》中有人物,有假形;巫师黄公厌服白虎,表演人与兽斗是角抵戏的典型套路。黄公的法术不灵,终为白虎所杀,富于讽刺喜剧色彩。另一出《总会仙倡》有虎、豹假形,有神人、仙女,是图腾舞蹈和巫舞的进一步发展。
(3)汉代有哪些著名舞蹈扩展阅读
在华夏舞蹈的艺术长河中,汉舞以其清新、苍劲、壮美的艺术风格独领风骚。在历经春秋战国那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大汉劲舞以其狂级之势,向世人展示了汉民族舞蹈艺术的泱泱风采。
同先秦乐舞的规矩雍雅和盛唐乐舞的华丽辉煌不同,大汉舞风洋溢着感性、豪放、质朴的艺术魅力,焕发着实现了大一统政治局面之后,中华民族的勃勃生机。
⑷ 汉代的舞蹈有哪些
那是在西汉时期,长安宫廷里出了一个舞技绝伦的女子,她叫
“赵飞燕”,原名宜主,是西汉汉成帝的皇后和汉哀帝时的皇太后。她因为容貌姣好,舞技出色,所以深受汉成帝刘骜的专宠,贵倾后宫。赵飞燕父亲赵曼是汉代宫府的家奴,日子过得穷困潦倒。赵飞燕生下来后,赵曼因为无力抚养,他便将赵飞燕送给别人家抚养。当天晚上,赵曼总是梦见婴儿在哭。赵曼不忍心,他又把赵飞燕抱回家中勉强养活。而赵飞燕因为家穷,很小去阳阿公主家做了一名歌舞伎。赵飞燕天资聪明过人,她练就迷人的歌喉和高超的舞技。
汉成帝刘骜喜欢游乐,他经常与富平侯张放出外游乐。有一次,汉成帝在阳阿公主家见到赵飞燕后,他大为欢喜,很快就召赵飞燕入宫,封为婕妤。
汉成帝极为宠爱赵飞燕,没多久就立赵飞燕为皇后,从此赵飞燕开始显赫一时了。
赵飞燕勾人魂魄的眼神、清丽动人的歌喉、婀娜曼妙的舞姿,一下子就倾倒了汉成帝。赵飞燕的秀丽姿容,轻盈身材和出众的舞技,使得她在后宫嫔妃中如鹤立鸡群。赵飞燕表演的一种舞步,手如拈花颤动,身形似风轻移,令汉成帝十分着迷。
当时,长安宫廷中有一湾清水,叫做“太液池”,中间有一个小岛,叫做“瀛洲”。汉成帝命人在上面筑起一个高约13米的台子。
有一次,赵飞燕身穿美丽透明的薄纱在瀛洲台子上跳舞,下面有乐队伴奏。汉成帝亲自指挥,看着高台上的赵飞燕飘飘欲仙的样子,汉成帝格外高兴。
赵飞燕玩得正在兴头上的时候,忽然一阵大风袭来,赵飞燕薄薄的衣袖也就随风飘舞起来了,好像她也要随风飘去一般。
汉成帝很是着急,他赶忙命人用力拉住赵飞燕的衣裙。自此以后,汉成帝怕大风把赵飞燕带走,他特意为赵飞燕建造了一个名为“七宝避风台”的住所。
还有,因为那一次意外,待到风停舞罢后,赵飞燕的裙子被人抓出了皱褶,从此以后,后宫中开始流行了一种有皱褶的舞裙,名为“留仙裙”。
甚至,汉成帝还为赵飞燕特制了一个水晶盘,他命令宫人托起盘子,让赵飞燕在盘子上起舞,这样倍增飘逸轻盈之美。赵飞燕还擅走一种特别的舞步,这种舞步叫做“踽步”,她走起来花枝颤然,姿势非常优美。
汉代宫廷舞女除了赵飞燕以外,还有一个舞技高超的女子李夫人。李夫人出身于世代从事音乐歌舞的乐人家庭,李延年是李夫人的哥哥。后来李延年因为擅长歌舞受到汉武帝喜爱。有一次,李延年在汉武帝酒宴前献歌道: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听了后叹息说:“好歌!但是世上真的有这样的绝色佳人吗?”
李延年便将自己的妹妹李夫人引荐给汉武帝。于是汉武帝便召见李延年的妹妹,他发现李夫人果真妙丽善舞,舞技高超绝伦。汉武帝非常喜欢李夫人的歌舞,便立她为夫人了。
后来,汉武帝在宫中时时欣赏李夫人的高超舞技,他也越发喜欢这个绝代佳人了。
但是好景不长,几年后李夫人去世,汉武帝无比怀念李夫人的舞技,于是他命令画师将李夫人生前的形象画下来,然后将画像挂在甘泉宫,这样他就可以时时回忆起李夫人昔日美妙的歌舞表演了。
汉代还盛行一种《剑舞》。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中原大地纷争不断,因此习武之风盛行。那时由于金属冶炼的技术不断提高,“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爱戴。
汉代人们大多佩剑,这也逐渐成为一代代文人武士的必备行头,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剑舞》流行于汉代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记载汉代《剑舞》表演情形的史籍中,最有名的当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了,其中《项羽本纪》就讲述了“鸿门宴”的故事,原文是这样描写的:
范增数目项王,举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王,庄不得击。
后来出土的画像石上也有关于此事具体刻画,在汉代,也许是剑器原本就充满了动作性,也许是汉代乐舞的表演者们对舞剑有特别的偏好,所以《剑舞》形象在出土的画像石上所见极多。
在河南出土的一块画像砖上,就有3人共同舞剑的生动景象。左侧一人坐胯虚步,右臂扬起,剑锋向下,似乎正在做出击准备。中间一人身形硕大,立掌待势。更加精彩的是画面右侧的舞剑者,手挥双剑,大弓步,与中间一人对峙,极富动感。
其他《剑舞》的形象,有横剑马步蹲裆者,也有平剑蓄势待发者,还有拔剑怒目而立者,这些形象各显神气,有的《剑舞》表演者手持一把剑,还有的表演者舞动双剑。
汉代的《干戚舞》,也被称为《盾牌舞》,这种流传于上古大神刑天的舞蹈在汉代也非常著名。后来山东微山出土的画像石上,就记录了这种盾牌之舞。
在画像右方有一对舞人左手执盾牌,右手执刀,做蹲裆步姿势,两人一攻一守,一进一退,正在对峙比武。两人的盾牌高近一米,宽约0.3米,为长方形。
右方舞人,头挽椎髻,精神抖擞,盾牌移在左侧,露出大半个身体,好像要进攻一样;而左方的舞人戴着面具,他拿着盾牌掩护,身体后躲,刀竖身后,明显他已经呈现败势了。
还有,汉代《建鼓舞》形象也非常多,除了《建鼓舞》之外,多数鼓舞都没有特定的名称,但是在后来出土画像中却极为常见。
《建鼓舞》,也称作《应鼓舞》,是汉代当权者召集号令以及开府问事时礼仪所用的鼓,这些鼓既代表着某种礼乐规格,又象征着使用者的权势地位。根据古籍《礼仪·大射》中记载:
建鼓在阼阶西。建鼓的形制一般是以两根立柱吊悬一面大鼓,立柱脚下有四足,如同卧狮之脚,立柱上方装饰着华盖,并有凤鸟的形象,很是好看。
《建鼓舞》舞者有的是在建鼓伴奏下起舞的,也有边击打建鼓边作舞姿的。
后来出土的画像砖石上与建鼓一起出现的舞者,大多数都是男性,这也许能够说明《建鼓舞》是一种很有阳刚之气的舞蹈表演吧!
《建鼓舞》的舞姿也是各种各样,有骑马蹲裆式,有大弓箭步的,有跨步跳击的,有击打之后向后折腰的。
⑸ 汉朝乐府有哪些舞蹈种类和名家
舞蹈种类:长袖舞、巾舞、七盘舞、剑舞、棍舞、刀舞、干舞、铎舞、鞞舞、相和大曲、百戏;
舞蹈名家:李延年、邯郸姬、戚夫人、赵飞燕、孙锁
⑹ 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舞蹈家
春秋战国时代的西施、旋波和提谟,汉代的戚夫人、赵飞燕,晋朝的绿珠和谢尚,南北朝的张静琬、孙荆玉、潘贵妃、张丽华、艳姿,唐朝的安叱奴、武廷及、关盼盼、肖炼师、韦氏、灼灼,宋代的菊夫人、严蕊,元代的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清代的魏长生、裕容龄等。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只介绍几位有代表性的著名舞蹈家,和他们创作和表演的代表作品。
一、西施,是春秋时代著名的宫廷舞人。越王勾践为向吴国复仇使美人计,把西施送给错庸好色的吴王夫差。夫差得西施后,终日沉溺在歌舞和酒色之中,不理朝政。据记载,为西施表演《响屐舞》,夫差在御花园的一条长廊中,命人把廊挖空,放进大缸,上面铺木板,取名“响屐廊”。西施脚穿木屐,裙系小铃,在婀娜优美舞姿中时,木屐踏在木板上,发出沉重的“铮铮嗒嗒”回声和裙上小铃清脆欢快的“叮叮当当”声相互交织,别有一番迷人的风味。吴王为西施所迷,荒废了政务,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越王勾践趁机发兵打败了吴国,夫差被迫自杀。
二、赵飞燕,原名宜主,汉代的著名舞人。为阳阿公主家的婢女,她聪明伶俐、身材窈窕,学习歌舞时精心、刻苦,所以出人头地。由于她的舞姿特别轻盈,故人称“赵飞燕”。后被汉成帝看中,召入宫中,封为“婕妤”(女官名),数年后立为皇后。
赵飞燕,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相传汉成帝为赵飞燕造了一个水晶盘,令宫人用手托盘,赵飞燕则在水晶盘上潇洒自如地舞蹈,由此可见其舞蹈的功力。还有一个传说:“汉宫中有个太液池,池中突起一块陆地,叫瀛洲,洲上建高榭(音谢。是修筑在高土台上的敞屋),高达四十尺。赵飞燕穿着南越进贡的云英紫裙,碧琼轻绡(音肖,薄纱),表演歌舞——《归风送远之曲》,成帝以文犀箸(或作簪)敲击玉瓯(音欧。玉瓯是玉盆或玉盂)打拍子,冯无方吹笙伴奏。歌舞正酣,忽然起了大风,飞燕随风扬袖飘舞,好像要乘风飞去。成帝急忙叫冯无方拉住赵飞燕。一会儿,风停了,赵飞燕的裙子也被抓皱了。从此宫中就流行一种折叠有皱的裙子叫“留仙裙”。据传汉成帝怕大风把赵飞燕吹跑,还特地为赵飞燕筑起了“七宝避风台”居住”。(王克芬:《赵飞燕》,载《中国古代舞蹈家的故事》)
三、杨玉环,唐代著名的舞蹈家,她生得丰满艳丽,是盛唐典型的美人。她音乐素养很好,会演奏多种乐器,歌舞尤为出色。据传她除了擅长表演《霓裳羽衣舞》外,她跳的《胡旋舞》也有很高的舞蹈技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霓裳羽衣歌》记述了这个舞蹈给予他的深刻印象,其中“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云欲生。”描写了《霓裳羽衣舞》的舞蹈动态美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天宝四年,唐玄宗封杨玉环为贵妃,自此对她宠爱到极点,她的全家也都当上了大官,他们自由出入宫廷,十分专横跋扈。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起,唐玄宗逃往四川,杨贵妃同行。当时潼关失守,人们对唐玄宗穷奢极欲引起的战乱非常愤慨,路过陕西马嵬坡时,六军不发,逼迫唐玄宗下诏令将杨贵妃缢死。(参见董锡玖:《“飘然转旋回雪轻”——唐代舞蹈家杨玉环》,载《中国古代舞蹈家的故事》
四、公孙大娘
公孙大娘是开元盛世时的唐宫的第一舞人。善舞剑器,舞姿惊动天下。以舞《剑器》而闻名于世。她在民间献艺,观者如山,应邀到宫廷表演,无人能比。她的《剑器舞》风靡一时。她在继承传统剑舞的基础上,创造了多种《剑器》舞,如《西河剑器》,《剑器浑脱》等。 世事浮云,以公孙娘子盛唐第一的技艺,最终结局却是流落江湖,寂寞而终。然而,她的盖世技艺是与中国历史上的两座文化高峰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因为她,我们才有幸看到了草圣张旭的一卷绝妙丹青,才有幸读到了诗圣杜甫的一首慷慨悲凉的《剑器行》,就连画圣吴道子也曾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1]成就三圣之道,这位绝代佳人当再不寂寞。
⑺ 汉朝的舞蹈文化
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它的内涵和功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展变化,中国文化古籍里就有“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等有关原始舞蹈的记载。我们在殷商甲骨文中便见到了“舞”这个最早的文字,它描绘出一人双手执牛尾和鸟羽而舞的形象。青海出土的马家窑类型舞蹈纹彩陶盆,则再现了早期集体舞蹈的风采。西周初期制定的雅乐体系,标志着乐舞文化进入了成熟期。春秋战国时,诸侯征战,“礼崩乐坏”,民间舞蹈蓬勃兴起,表演性舞蹈有了新的发展。大批专业歌舞艺人的出现,成了推动当时歌舞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统治阶级对声色享乐的追求是这支队伍存在和壮大的主要原因。著名的“楚舞”以细腰为美,细腰一时成为审美的时尚,以致出现了“楚灵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的众人饿饭减肥的现象。这种审美观一直延续至汉代,纤瘦苗条是汉代妇女对美的追求。
在继承前代舞蹈艺术的基础上,又通过对西域乐舞的交流吸收,汉代把中国古典舞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后世中国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综合性的大型舞蹈——百戏,以及多人共舞、双人对舞等多种舞蹈形式都很流行,加上伴奏的队伍和各类乐器道具的陈列,丰富多彩,气势恢宏。歌舞成了人们生活中的普遍需求,不仅是女性,男性能歌善舞者也很常见,“马步”“弓箭步”等英武舞姿一直流传至今。一块汉画像石上刻画的一对双人舞,简朴传神、刚劲潇洒。这种形象和当代的舞蹈几乎没有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汉代留下了许多杰出的舞蹈艺人的姓名,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因她那出神入化的舞技而被汉成帝所宠爱的“学歌舞,号曰飞燕”的赵飞燕了。传说她“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河南郑州出土的汉画像砖上的舞女正是这种身轻若燕的舞蹈形象,特别有意思的是画砖左上角雕刻的一只飞燕,明白向人们表明了它的主题。除赵飞燕外,高祖的宠姬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武帝宠爱的李夫人“妙丽善舞”等等,都是名噪一时的舞蹈家。由此也不难推断玉舞人在汉代广为流行的原因了。统治阶级上层对歌舞的爱好和支持是汉代舞蹈繁荣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史籍记载,高祖刘邦在平定了淮南王英布叛乱之后的返回途中,于其老家的沛宫设宴,召集乡亲们饮酒,并亲自击筑,高唱他本人创作的《大风歌》。在歌唱中起身舞蹈,慷慨抒怀,还激动地流下了眼泪。皇室亲王们对歌舞的迷恋,后妃们本身便是舞蹈高手,这些对汉代舞蹈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汉代舞女的舞蹈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舞袖”,古谚“长袖善舞”,可见古人对舞袖的欣赏和喜爱。运用道具作舞,是我国传统舞蹈的一大特点,汉代舞蹈几乎都以长袖作舞,舞袖凌空飘逸,如行云流水,曼妙灵动,千姿百态。舞袖技艺的发展提高,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舞蹈的表演功能。“巾舞”是加长了的舞袖,从而使其更多变化,更具表现力。除“舞袖”外,另一特点是“舞腰”。腰是牵动人身的枢纽部位,它的扭动变化,既舞动了上身,又带动了下肢,使动作前俯后仰,左右倾折,丰富善变,绰约多姿。“舞腰”动作要求舞人练就一身柔功,做到“绕身若环”“柔若无骨”,是很不容易的。“翘袖”“折腰”是当时舞蹈技巧中具有代表性的尖端技术,二者组成了美妙的舞姿,一直传承至今。
⑻ 汉代舞蹈的特点是什么
汉代舞蹈的特点是博采众长,技艺向高难度发展,结合舞蹈与杂技的《盘鼓舞回》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此答外,以长袖为特征的《袖舞》,双手执长巾而舞的《巾舞》,也是汉代著名的舞蹈。
丰富多彩的汉代舞蹈,都是各种乐舞艺人的辛勤成果,但由于他们被社会贱视,史籍中很少留下他(她)们的名字和事迹。我们较熟悉的汉代著名舞人赵飞燕和戚夫人,虽然能靠出色的舞艺爬到统治阶层中,但最后都落得悲惨下场,从中我们亦可了解到一般歌舞伎人的辛酸。
⑼ 汉代以舞具为名的四舞的内容是什么
汉代以舞具为名的四舞的内容是什么?可以从历史书上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