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奢著名战役
㈠ ”纸上谈兵“这一成语典故源自的战役的交战双方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回比喻空谈不能答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近义词:华而不实。
㈡ 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十大名将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旷日之久的争霸战争,从春秋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诸侯,经过三百多年的兼并,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余家。三家分晋后,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除实力较强的七雄外,周王朝境内还存在着实力远不及战国七雄的宋、卫等国。只能在它们的夹缝中生存,最终为七雄所灭。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直至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
一、吴起
匡章(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齐国名将。公元前323年,率领齐军在桑丘打败秦军的进攻,公元前314年,率领十万军队趁燕国内乱,五十天就攻破燕国都城。公元前301年,联合韩国和魏国攻打楚国,在垂沙大败楚军,杀死楚将唐昧。公元前298年,率领齐、魏、韩三国军队 (后来加入赵国和宋国)攻破秦国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求和。
经典战役:桑丘之战——秦惠文王自称西藩之臣。
齐破燕之战——一度灭亡燕国。
垂沙之战——楚国从此由盛而衰,直至灭亡。
真正的勇士,敢于探索不为人知的历史。
㈢ 负荆请罪后,为啥老师没有说蔺相如和廉颇的后续
在《水浒传》第四十六回中有着这样一句话“将相和,国家兴。将相不和,国家败!”这是出自著名的“将相和”典故,也就是在我们小学课本里熟读的“负荆请罪”。廉颇勇于承认错误,向蔺相如请罪,最终互相和解的故事,让我们一直学习他们的勇于承担和宽宏大量,哪怕长大了之后也依然如此。
但是,在负荆请罪之后,蔺相如和廉颇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呢?为何语文老师从来没有提起过?这不禁引发了我们的好奇,而根据史书的记载,这根本不好说。
廉颇和蔺相如,一个死于君主的不信任和小人的谗言,一个死于突如其来的疾病。二人一文一武堪称战国一绝,却没能有足够的机会帮助赵国打天下,说到底还是未逢明主,造化弄人罢了,真是令人扼腕叹息不已。
㈣ 侠路相逢勇者胜是在哪次战役中的口号
来源:赵奢,抄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主要活动于赵惠文王时期。初为田部吏,以法治租,得平原君赏识,被荐举主管国赋收入,颇有成效。 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 269),因秦攻赵阏与(今山西和顺)甚急,诸将慑于道远险狭,不愿领兵往救,赵奢认为此种战势犹如“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遂受命为将率军救阏与。以攻其不备的方略,西出邯郸(今属河北)30里即滞留不进,就地筑垒,造成不敢与秦交战的假象,并借秦间之口使秦军难料赵军意图,反以赵军为怯弱。随即卷甲疾行二日一夜赶至距阏与50里地,严阵以待秦军,并抢先攻占北山高地,以有利地形发动反攻,大败秦军,解阏与之围(见阏与之战),因功受封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同位。近代:1947年千里跃进大别山,狭路相逢勇者胜 夜渡汝河 胜利挺进大别山刘邓创造了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