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著名小吃
① 南方有什么特色小吃
比如粉,还有肠粉,还有磁粑粑
② 南方有哪些特色小吃
螺蛳粉(柳州市来)、桂林米粉(源桂林)老友面(南宁)、过桥米线(云南全境名小吃)、滤粉(融安县)、马打滚(江南正宗)、姜糖(产自江南)、艾粑粑(广西正宗)、马蹄膏、龟苓膏(广西梧州市)、酸辣粉等等。
拓展:
1、特色小吃是中国饮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成为中国饮食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中国的每个地区都有着其独特的小吃,被称为当地的特色小吃。这种小吃,已经是一种在当地的饮食文化,绝非只是在三餐之间填饱肚子,追求不饿肚子的层次。通常地方小吃被当成当地的名片去吸引各地民众去品尝。特色小吃就地取材,而且小吃一般具有当地特色,通常能够突出反映当地的物质及社会生活风貌。
2、经过若干年的发展,特色小吃成为了美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比如河北保定的大慈阁素面、湖南平江的风味酱干、火培鱼、老北京豆汁、豌豆黄,四川的廖排骨、冒菜、棒棒鸡,东北地区发展起来的烧烤、福建沙县小吃,河北的驴肉火烧 、圣旨骨酥鱼、大慈阁香油、大慈阁酱菜,湖北精武鸭脖、河南烩面、陕西羊肉泡馍、等等。特色小吃迅速在全国各地发展,成为了中国特美街小吃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③ 南方特色的美食小吃有哪些
我们都抄知道各个地方总是袭会有各个地方的特色美食,而南北差异的关系很多的美食也不一样,很多的美食在不同地方的眼里都是会是不一样的味道呢,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吃过这些美食呢。

五色糯米饭
这种饭看上去是不是非常的诱人呢,五种颜色的饭组合在一起,不过不要小看这样的好看的饭它可不仅仅是好看而且还很好吃呢,而这些可都不是用色素做成的,而是用植物做成的呢,因为这样有非常好的药用价值呢。
玉米粥
这种玉米粥挺多地方有的呢,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她上面却有很多的配菜,这样就着吃是特别好吃的呢,早晨的时候来一碗这样的玉米粥是非常暖胃的呢。
④ 南方的什么小吃最有名
1.台北:鸳鸯火锅 很多香港艺人都为之疯狂,据闻郭富城在离开时就把火锅材料打包回去再过瘾。火锅最重要的是汤底,有多少店就有多少种汤底,但没有人知道汤底的材料和制作方法。跟吃川菜一样,火锅的麻辣程度是分等级的,鸳鸯火锅是一半辣一半不辣,任君选择。有别于其它火锅的是,材料里不可缺少的是鸭血,还有豆腐、牛肚、牛什、鸡肉等。价格丰俭由人,折合人民币100元到上千元。 2.高雄:蚵仔煎 蚵仔高雄特产,是壳类海产的一种。先用线粉搅拌蚵仔,然后把鸡蛋打散放油煎,让鸡蛋包着蚵仔,像鸡蛋饼一样。 3.台南:炒鳝鱼 台南特产。佐料有糖、盐,以及九王,虽然用炒的做法,但鱼依然可以保持鲜美,还带着淡淡的甜味。 4.香港:烧腊 烧腊包括烧鹅、乳鸽、乳猪、叉烧以及一些卤水菜式。一般是先用秘制的酱汁淹制一段时间再放到炉里烤,烧鹅、乳猪皮脆,肥美,口味略带广东人喜爱的甜味。深井烧鹅、花田乳鸽是其中的“老字号”。广东人逢年过节上香拜神都会带上乳猪,电影(视)开镜也喜切乳猪图吉利。卤水菜式相对清淡,卤水鹅掌(翼)、卤水鸭肾等。 5.哈尔滨:得莫利炖活鱼 哈尔滨郊区靠着马路边有一个叫得莫利的小村庄,村里人在路边上开了个小吃店招待路上歇脚吃饭的过路人。把豆腐、宽粉条子和乌苏里江里捞上来的鲤鱼炖在一起吃是老乡们吃个热乎的老做法。后来菜的做法不胫而走,传遍了城里的大街小巷。哈尔滨人说:要是外地朋友不喜欢吃西餐和东北大菜,咱们吃得莫利炖活鱼去。 6.大连:咸鱼饼子 咸鱼饼子从当地农村流入城市,现在所有小馆子大饭店都吃得上。鱼是秋天的海鱼,有棒鱼也有黄花,巴掌长,放了姜葱盐腌,腌好了用油煎的焦黄。饼子是陈年的苞谷面掺了豆面白面发的。把大锅烧上水,饼子贴在锅四周,想吃啊?等着熟吧! 7.梅州:客家酿豆腐 千年古城梅州,有“客都”之称,中原人“衣冠南迁”到这里,不但带来了读书皆上品的风气,也形成了自己的饮食文化客家菜。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炸成金黄色,把猪肉鱼肉做成的馅“酿”入其中,放进葱花,香油,盛在鸡汤瓦煲内焖着,直到香气四溢。想来到了梅州的客家人一时无麦可包饺子,才创出如此美味。 8.齐齐哈尔:杀猪菜 过年了,村里一户人家杀了头猪,这后腰腿的都是好东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么吃?这就有了杀猪菜了:自家腌的酸菜做的血肠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齐了。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腻,要切成片放进过锅里煮了过油,然后和酸菜、血肠一起炖。农村里灶膛火映着大娘的脸,锅里放了姜蒜的炖菜煮得咕嘟,咕嘟。等这杀猪菜传到了城市,城里饭店加多了工序,用足了料。 9.湛江:本地鸡 湛江旧称“广州湾”,与茂名、阳江等地饮食习惯相通,湛江菜属粤西菜之列讲究粗料精制,原汁原味。湛江本地鸡一度风行广州食肆。正宗的湛江鸡选自湛江信宜县吃谷米和草长大的农家土鸡,是生长速度慢或生下头一窝蛋小母鸡,这样的鸡肉质纤维结实,易积聚养份。做好的鸡外表金黄油亮,入口皮爽肉滑,香味浓郁,再加上一碟香油蒜汁蘸料,“惹味”得很! 10.延安:羊腥汤 延安好吃的东西很多:洋芋擦擦甘泉豆腐子长煎饼,最应该尝一尝的是羊腥汤。羊肉,羊杂加上作料熬的汤,原料做法简单的很。围着羊肚手巾的老乡蹲在一起,手里捧着冒着热气的羊汤,在四季平均气温只有9摄氏度的延安,这个冬天不太冷。 11.西安:凉拌驴肉 驴肉具有补气血,益脏腑等功能,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民谚。陕西关中盛产驰名全国的“关中驴”。自清代咸丰年间起就有凤翔腊驴肉,古时驴肉只有生熟两种吃法,现在又多了驴肉汤锅和驴肉炒菜,加入了川菜和药膳作法,肉美、味鲜。 12.湘潭:毛家红烧肉 毛家菜因毛主席故乡而闻名,毛家红烧肉主席赞不绝口。正宗的毛家饭店位于湘潭韶山冲,这里的红烧肉选的是五花腩,把五层三花的肚腩肉用冰糖八角桂皮先蒸再炸后入锅放豆豉作料,做法非常讲究和复杂。做好的毛家红烧肉色泽金黄油亮,肥而不腻,十分的香润可口。 13.广州:老火靓汤 煲汤是广州主妇的必修课。地道的广州人没有不喜欢喝汤的,不管是家里作的还是大小馆子里卖的,广州的老火靓汤不外乎一个目的——滋补!夏天冬瓜煲排骨加扁豆,赤小豆降火,冬天花旗参煲鸡祛寒。 如果你刚到广州,上了出租车司机大佬会告诉你:这里的水很热气呀,脸上会长痘痘,要喝汤吃凉茶……
⑤ 南方有名小吃都有哪些
南方太大了,你要说清楚是哪里的。
我按省来一个个给你说吧。
四川(重庆)版---夫妻肺片、龙抄手、钟水饺、权担担面、酸辣粉、灯影牛肉、宋嫂面
云南---过桥米线、气锅鸡、烧豆腐
贵州---酸汤鱼、羊肉粉、牛肉干
上海---小杨生煎、南翔小笼包小笼馒头、五香豆、蟹壳黄、排骨年糕、酒酿圆子、鸡鸭血汤
江苏---桂花糖藕、枣泥麻饼、板栗、葱油火烧、汤包、三丁包子、蟹黄烧麦
浙江---小笼包、千层饼、羊角笋、芋艿头
广西---桂林米粉、螺丝粉、老友面、
建---蚵仔煎、油葱果、鱼丸汤、花生汤、土笋冻、圆仔汤、韭菜盒
湖北: 三鲜豆皮、云梦炒鱼面、热干面、东坡饼
湖南---臭豆腐
广东---牛腩饭、叉烧包、还有广式早茶中有很多,虾饺等
安徽: 腊八粥、大救驾、徽州饼、豆皮饭
江西:南昌拌饭炒粉、瓦罐汤、清汤、萝卜饼、油糍、米粉蒸肉
⑥ 中国南方名小吃 (资料及图片)
湖南小吃 (资料及图片)http://www.chinacity.net/5104/5180/8737/index.htm
广州小吃 (资料及图片)
http://www.chinacity.net/5104/5180/8729/index.htm
福建小吃(资料及图片)
http://www.chinacity.net/5104/5180/8726/index.htm
更多南方名小吃 (资料及图片)请看下面的网址
http://www.chinacity.net/5104/5180/index.htm
⑦ 我国的南方小吃
杭州方言称乞丐为叫化子,叫化童鸡这佳肴是叫化子将童子鸡用烂泥包裹, 置于火上煨烤良久,俟封泥干裂,将泥层连同鸡手一齐剥脱而食,故以为名。由于密 封煨烤,保持了鸡的原汁原味,又加以绍酒与荷叶的清香,各种辅料香气的沁入,故食 时异香扑鼻。且鸡身保持完整,鸡肉酥烂,食时不嵌齿,亦为一大特色。叫化童鸡做法
酸辣豆花:酸辣豆花是四川成都、乐山等地有名的地方小吃。豆花在从前多以摊担形式经营,普遍流行于城市和农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小吃。
制作豆花需要选用上等黄豆,用井水或河水浸泡充分后细磨为浆,过滤豆渣后烧沸倒入木桶待用;取上釉青砂缸放入用水调好的红苕淀粉和石膏水,冲入烧沸的豆浆,静置让其凝成豆花。
酸辣豆花是豆花的一个品种,用酱油、醋、辣椒面、味精调成味汁,放入事先熬烫的豆花,撒上芽菜末、油酥黄豆、大头菜末和葱花即成。酸辣豆花口味酸辣咸鲜,豆花细嫩,配料酥香,味浓滚烫,别有风味。
川北凉粉:清朝末年创立于南充。创始人谢天禄在南充渡口搭棚卖凉粉,其凉粉细嫩清爽,佐料香辣味浓,逐渐卖出了名气,谢家便世代相传专卖凉粉,后正式办起川北凉粉店。现已流传全省,成为著名小吃。
阆中是川北凉粉的家乡。它品类多,佐料考究,细嫩爽口。
凉粉采用优质豌豆去壳,用水浸泡后,磨成细浆,然后过滤去渣,沉淀脱水,制成豆粉。再经加热搅拌成糊状,装入盆、盘待用。吃时,将凉粉切成薄片,或用旋于族成筷子粗细的条丝,装人碗里,再加上精盐、蒜泥、花辣面、味精和酱油等,再淋上色彩鲜红的辣椒油,即食用。特点:细嫩绵软,鲜美滑爽,香辣利口。还可用“黄粉”制成黄色凉粉,用绿豆制成绿色凉粉。既可单独食用,还可装入锅魁或“薄饼”(精白面摊成如纸样厚薄的饼)套食。
⑧ .南方的小吃最火的是什么
烧烤来,麻辣烫,炸串,臭豆自腐,大米面皮,米线,卤汁凉粉,沙锅,豆腐脑,臊子面(陕西最火),蒸碗,煎饼,酱大骨头,麻辣粉,火锅,锅贴,麻辣鱼,包子,蒸饺,麻虾(麻辣龙虾),灌汤包子,烤鸭,大盘鸡,塘坝鱼,白切鸡,肉夹馍,糊辣汤,甑糕,小炒,跳水鱼,炒海瓜子,歧山面,牛肉拉面,梆梆面,羊肉面,腊汁肉揪面片,蒜蘸面,牛肉面杂羔汤,羊汤,汉中热面皮,呛锅鱼,千层油油酥饼,钵钵鸡,串串香,凉粉,凉糕,凉皮,凉面,牛骨髓油炒面,辣炒螺蛳,酸汤鱼鱼,浆水面,石头馍,八宝粥,卤汁凉粉,炒凉粉,涮肚,大盘鸡,麦饭,荠菜卷子,油塔,油茶,桂花稠酒,水盆羊肉,蒜拌羊血,梆梆肉,冻冻肉,刀削油泼面,酸菜炒米,麻酱烧饼,羊肉杂面,芦台饽饽熬小鱼,绿豆小煎饼,煎饼果子,锅巴菜,杀猪菜,油炸卤制花干,过油肉,肠粉,云吞,油氽馒头,毛豆,糯米塞藕,鸡肉生煎馒头,响油鳝糊,纳仁,拉条子,烤包子,油馓子,帕尔木丁,包谷粑粑,大救架,铁板鱿鱼,芋包,米冻和米冻糕,真心豆腐丸,沙县鱼丸,沙县馄饨,沙县烧卖
⑨ 分享一下南方有什么代表性的美食小吃
南方代表性的美食小吃就是有传统的米饭,米粉,米线,有代表性的食物是烧卖。
⑩ 南方和北方的小吃有什么特色它们为什么不一样
南方的小吃<br> <br> 吃小吃还是要到南方去。南方的小吃才是真正的小吃。北方适合大吃大喝,如同《水浒传》里梁山好汉的风格:“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而南方的小吃之小,首先是从餐具开始的:小碟,小碗,小调匙,小酒盅……做工都很精致,描龙绘凤,把玩于掌心,简直像艺术品。<br> <br> 小吃的品种繁多,大多是袖珍的食物:小包子,小锅贴,小汤圆……样样都突出一个小字。在北方人看来,只够塞牙缝的。但吃起来可不是这么一回事。络绎不绝地端上来,很快摆满一张桌子,令人目不暇接,像一桌微型的满汉全席。只好边上边吃,边吃边撤,最终记不清有多少种类了。<br> <br> 吃小吃有时比吃大菜还要累、还要忙碌,眼前的碗碟走马灯般地调换着,像用望远镜看一台武打的京戏———堪称饮食文化的缩微景观。幸好服务的小姐人数不少(长得也都很秀气),你来我往,似乎要全体出动才能照顾好一桌客人。真正辛苦的是她们。南方的小姐,说话的声音也要比北方的轻柔半拍。在这样的氛围里吃饭,再粗鲁的人也会变得文雅一些———生怕失手打破了这精致的世界。 <br> <br> 在南京的夫子庙请一位北京来的朋友吃小吃。人高马大的他,面对小如孩童巴掌的碗碟既有点惊奇,又有点尴尬。当他发现端来的小碗里只盛有一只两只水饺或小花卷———有一件小碟甚至只装了两块小豆腐干和三粒茴香豆(孔乙己吃过的那种)时,哑然失笑了。<br> <br> 我知道,他是小看南方的小吃了。他甚至觉得可以从这一细节证明南方人的小气了吧。他一开始还囫囵吞枣地打发着纷至沓来的小吃,摆出一种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大将风度,但渐渐被南方小吃千差万别的滋味吸引了,不住地咂舌:“这简直像万花筒,转得我头都有点晕了。但确实别有风味。”<br> <br> 等上满几十道的时候,他有点力不从心了,额头冒出细汗:“还有多少道呀?快叫服务小姐别再上了。否则我的肚皮快破产了。”小吃的诱惑力就在这里,令你担心自己停不下来。当他离席的时候,面前的小蒸屉里还剩有一只拇指大小的烧卖———他实在对付不了了。 <br> <br> 所以说南方的小吃才是真正的小吃,重在品种与滋味。如同神农尝百草,浅尝辄止。如果每一道的量稍大一点,你就难以尝遍了。小吃不可以小看。在南方吃小吃,甚至还有某种游戏的感觉:面对小巧的餐具和袖珍的食物,你会恍惚觉得,仿佛世界都缩小了。参观那种汇集各国著名建筑缩微景观的世界公园,你也会有类似的心情。 <br> <br> <br> <br> 北京的小吃<br> <br> 对于北京的传统小吃,文人自有不同的态度。譬如梁实秋与周作人,就各持褒奖与贬斥之一端。周作人处世为文都以超脱与宽容自命,偏偏对北京的茶食倍加挑剔(几近于吹毛求疵):“北京建都已有五百余年之久,论理于衣食住方面应有多少精微的造就,但实际似乎并不如此,即以茶食而论,就不曾知道什么特殊的东西”,并且丝毫不对这座名城掩饰自己的遗憾,“总觉得住在古老的京城里吃不到包涵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我们只能猜测,他对饮食的要求太苛刻了———已上升到历史与文化的高度,世俗生活中又有什么事物能经得起如此的考验呢?<br> <br> 粱实秋则与之相反,对北京的小吃是大加赞美的———甚至连小贩的吆喝声在他听来也抑扬顿挫、变化多端,类似于京剧情趣盎然的唱腔。他还专门写过一篇《北平的零食小贩》,完全凭借记忆罗列了数十年前北京城里的风味小吃:灌肠、羊头肉、老豆腐、烫面饺、豌豆黄、热芸豆、艾窝窝、儿糕、豆渣糕、杏仁茶……我边读边数,计有数十种之多。但他仍然强调:“以上约略举说,只就记忆所及,挂漏必多。”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首声情并茂的赞美诗———或理解为对北京传统小吃执拗的敬礼,简直不像出自一位大学者之手。他回忆遥远的零食时肯定怀着一颗顽固的童心。 <br> <br> 我很纳闷:都是一代文豪,对待同一事物的看法,为什么却有天壤之别?联系到他们各自的身世,才得出答案。周作人是从风物世情皆滋润雅致的江浙鱼米之乡远道而来,即使是评判京华的小吃,也无法调整其外乡人的视角———自然是挑剔的食客。<br> <br> 南北风味本身即不可调和,何况淡淡的乡愁又不时触动他对异乡食物的偏见或不相适应,在饮食习惯上也就很难移情别恋、入乡随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已是他内心固执的信条,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结果:“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对故乡的偏爱至少是一半的原因———否则不足以对京都的事物有如此抵触的情绪。<br> <br> 他在《故乡的野菜》一文中也流露过:“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在别的城市里与家乡的特色(哪怕是野菜)陌路相逢,也会滋生出类似于他乡遇故知的惊喜抑或惆怅。人类的心情是五味俱全的。 <br> <br> 至于梁实秋,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推荐旧北京城里沿街贩卖的各色零食时自然如数家珍———那里面维系过多少儿时天真的快乐,已成为记忆中最久远的财富。况且他写《北平的零食小贩》时已是暮年,又远在千里之外的台湾,哪怕是最粗糙的往事,也会被岁月消磨得光滑可鉴———更别提是故乡口味独特、堪称传统的美食了。可以说是故乡的美食促成了他这篇美文。<br> <br> 他谈论北京的零食自始至终都洋溢着主人的自豪,对故乡特有的食物如此(譬如他强调“面茶在别处没见过”,或“北平的酪是一项特产”),对各地俱有的也如此———他会进而辨别各自滋味的高下,譬如“北平的豆腐,异乡川湘的豆花,是哆哩哆嗦的软嫩豆腐,上面浇一勺卤,再加蒜泥”,以及“北平油鬼,不叫油条,因为根本不作长条状……离开北平的人没有不想念那种油鬼的。外省的油条,虚泡囊肿,不够味,要求炸焦一点也不行”。“北平酸梅汤之所以特别好,是因为使用冰糖,并加玫瑰木樨桂花之类”,甚至杏仁茶也是“北平的好,因为杏仁出在北方”。<br> <br> 至于沿街兜售的切成薄片的红绿水萝卜,“对于北方煨在火炉旁边的人特别有沁人脾胃之效”,梁实秋特意用了八个字来形容:“这等萝卜,别处没有。”这很明显有一种爱屋及乌的情绪了———思乡而兼及于故乡的一切。在他那篇美文中,我不知道北京的美食是否是他不吝笔墨美化的结果———但仅仅作为读者,我已油然有向往之情。通过他的介绍,我真希望能身临其境地与北京的各色零食一一相识。 <br> <br> 后来我也遵循周作人的路线,由南方移居北京。东华门、隆福寺等几处专门为外地游客推销特色小吃的地点,我都曾徒步勘探,街两边炊烟袅袅的大排档,确实令人步步回头。对照梁实秋的《北平的零食小贩),有些小吃终于一识庐山真面目———并无悔意,难怪老先生描述得美不胜收呢。但也有少数,怎么也找不见,譬如所谓的儿糕之类,不会已失传了吧?我只能永远靠想象去体会了,体会其被文字渲染的风采。<br> <br> 梁实秋本人也承认:“数十年来,北平也正在变动,有些小贩由式微而没落,也有些新的应运而生,比我长一辈的人所见所闻可能比我要丰富些,比我年轻的人可能遇到一些较新鲜而失去北平特色的事物……这些小贩,还能保存一二与否,恐怕在不可知之数了。但愿我的回忆不是永远的成为回忆!”对于那些确实消失的小吃,应该感谢文人忠实的记载。文字毕竟比记忆要长寿与持久———否则我辈如何知晓它们曾存在过呢,并且抚慰过一代人的忆念? <br> <br> 跟周作人不同,我对北京的大多数小吃都能接受,且很欣赏。有些还令我念念不忘———譬如梁实秋没提及的炒肝,系用切碎的肝尖、猪肠等加芡粉、蒜瓣等大锅熬煮,轻啜一口,鲜美无比———但必须是老字号店铺里制作的。有时两家毗邻的店面里卖的炒肝,其口感却大相径庭———如果失望的话,只证明你迈错门槛了。按照当地老人的引荐,我常去前门附近的一家品尝(风传那是北京第一),顾客盈门,没有空余的座位,许多人都站着吃———一手托碗,边转悠着碗沿,边嘬起嘴唇使劲地吸溜着。<br> <br> 据说这才是行家的正宗吃法:不用筷子与调匙,全靠口吸,转动碗沿是为挑冷却的下口,像喝烫粥似的———吃炒肝真正是“君子动口”。满屋都是嘴唇吸溜的声音。事后我常寻思:为什么不用方便筷呢———那多方便呀,难道一用筷子,炒肝的味道会变吗?难道我觉得的方便恰恰是老顾客们所认为的麻烦?但一走进那种氛围,我便不得不下意识地模仿周围人的动作,否则会闹笑话的。我只能把它认定为老北京的传统———没准那里面还埋藏着什么不便与外人道的典故呢。北京的炒肝,令我赞不绝口。 <br> <br> 豆汁被老北京夸耀为好东西,系用发酵的绿豆汤熬煮的既酸又带霉味的稠粘的热汤,常喝的人像上瘾似的,对此孜孜不倦。豆汁在北京本地小吃中最有代表性,在清朝与民国年间极流行。只可惜我总不习惯。虽多次尝试,那怪异的口味最终使我望而却步。它成为北京小吃中我惟一不能接受的一种。 <br> <br> 后来想起梁实秋对豆汁倒是大加推崇:“佐以辣咸菜,即棺材板切细丝,加芹菜梗,辣椒丝或末。有时亦备较高级之酱菜如酱萝卜酱黄瓜之类,但反不如辣咸菜之可口,午后啜三两碗,愈吃愈辣,愈辣愈喝,愈喝愈热,终至大汗淋漓,舌尖麻木而止。”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他的评价:“北平城里人没有不嗜豆汁者,但一出城则豆渣只有喂猪的份,乡下人没有喝豆汁的。外省人居住北平三二十年往往不能养成喝豆汁的习惯。能喝豆汁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北平人。”<br> <br> 豆汁居然还有类似试金石的功效:它是北京人的专利,又是外地人无法培养的嗜好。看来我无福成为真正的北京人了。虽然生活在北京城里———直至终老,我也是永远的外省人。因为我接受不了豆汁的考验。对于外省人而言,豆汁是老北京最后的城门,也是最难跨越的门槛。我被拒之门外,徒有羡鱼情。 <br> <br> 我除了了解自身之外,还可以肯定:周作人也是喝不惯豆汁的。虽然他在批判北京的茶食时并未提及豆汁。正因如此,周作人与梁实秋在评点北京的饮食时,才表达出泾渭分明的两种态度。这是他们各自的血统造成的———传统与血统有最密切的关系,继他们之后,我也要给北京的小吃写一篇新的文章———作为一个不会喝豆汁的人。我并不为自己喝不惯豆汁而自卑抑或自傲。这丝毫不能影响我对北京真正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