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著名认证 » 汉朝著名古城

汉朝著名古城

发布时间: 2020-12-18 08:19:25

Ⅰ 列出中国古代十大战神

单挑厉害的
项羽,霍去病,英布,吕布,马超,冉闵,斛律光,史万岁,杨再兴,李文忠

http://hi..com/%B7%E7%C2%E5%C4%FD/blog/item/ade5f0882fd1fe96a5c272f5.html

打仗厉害的有
孙武
世界第一兵书《孙子兵法》的作者,中国乃至东亚军事学之父,帅三万步卒入郢,创造了军事史上罕见的奇迹。
吴起
亚圣,其治军思想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战国第一名将,军政两道奇才,战国早期改革家之一
李靖
唐初第一名将
《李卫公兵法》与《唐太宗李靖问对》的作者,骑兵战天才,其对突厥的决定性胜利间接导致了阿拉伯帝国的瓦解与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少了个成吉思汗,但老成是中国人么?可议。至少多数老外不这么想。
韩信
汉初第一名将,西汉的实际缔造者,古兵法的整理者之一(另一位是张良),(说实话,老韩实在很劲,但考虑到其缺乏国际影响,兵法也没传下来,只能委屈了。而且,老韩最恶劣的影响便是背水阵在后世成就了无数的失败者。
岳飞
长胜的名将,以少胜多的行家里手,南宋的救命恩人?至少挣下了和谈的资本,虽然他本人不这么看,可谓韩信后身,其岳家军组织严谨,开后世军阀部队先河
陈庆之
南北朝第一名将,小陈似乎比兵圣岳圣还嚣张,带着七千白骑便杀入了洛阳,期间陷城四十七,北魏数十万大军皆溃。虽则晚节不保,但考虑到纯属不可抗拒力(发洪水),且回到梁朝便以一万兵力全歼侯景的七万大军,只剩他老哥一个。
白起
战国四大将之首,杀人狂魔,一生征战无数,杀敌百余万,可谓战绩彪炳,一直没有打过败仗,但是最后还是被自己人杀了
卫青
汉朝名将,中国古代骑兵战的三大天才之一,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屡建奇功,虽然后来他的光芒被霍去病所掩盖,但他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将,从奴隶到大将军,从奴隶到驸马,他的传奇一生,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霍去病
中国古代最年轻的军事统帅,骑兵战的三大天才之一,上面已经提到他是一员猛将了,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位天才型的名将,当时汉军军中公认的无敌战神,可惜英年早逝,16岁从军,18岁首次出征,19岁独立率军出征,24岁病故,是汉武帝时期晋升最快的将领
李牧
战国四大将之一,赵国名将,他在边疆的军事活动,对后世戍边制度有重大影响,两次打退秦国的大规模进军,可惜到最后死在自己人手里,加速了赵国的灭

Ⅱ 《红星照耀中国》中。身着东北军官制服的青年来拜访我,带我去汉朝古城游览这一位军官是谁

《红星照耀中国》中。身着东北军官制服的青年来拜访我,带我去汉朝古城游览这一位军官是张学良 就是少帅

Ⅲ 汉朝乐浪古城在今天的朝鲜国首都平壤哪里有乐浪府城的遗址图

乐浪土城址00乐浪郡治遗址位于平壤南郊大同江南岸的平安南道大同郡大同面土城里台专地上,

平面不规则,属东西约长700米,南北约长600米。1935和1937年在城址东部发现柱础石、甬路、井和下水道等建筑遗迹。城址内出土的遗物相当丰富,历年采集所得的有砖瓦、封泥、陶器和铜铁器等。瓦当上除常见的云纹以外,还发现有“乐浪礼官”、“乐浪富贵”等铭文。特别是在封泥上,除“乐浪太守章”和“乐浪大尹章”之外,朝鲜等23县的令、长、丞、尉的官印都有发现。证明这里曾是当时的乐浪郡治址。蝉县治址位于平安南道龙冈郡城岘里,城略呈长方形,东西约1500米,南北约1300米。城东北遗有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的蝉神祠碑,碑铭内容为蝉长向山川之神平山君祈求百姓安宁五谷丰登。这是朝鲜半岛最早的石刻,也是确定蝉县址的依据。

以下是乐浪土城址的平面图

Ⅳ 古城遗址发现汉代墓葬,墓主为汉代的欧洲人。讲的是什么

在这座古城遗址还发掘出了一处前后两室的汉代墓葬,前室有4件完整的灰陶、陶灶和陶仓,后室遗体的头骨旁有一撮毛发,呈棕红色,遗体下面有一枚红色纽扣。

经考古论证,墓主为汉代的欧洲人。

在与者来寨邻近的杏树村,村民们曾挖出一根丈余长的粗大圆木,周体嵌有几根一尺多长的木杆,专家认为,这可能就是古罗马军队构筑“重木城“的器物。邻近的河滩村则出土了写有”招安”二字的椭圆形器物,专家认为,这可能是罗马降人军帽上的顶盖。

根据一件件出土文物,关教授及其合作者认定,甘肃永昌县的者来寨正是骊靬古城遗址,也正是罗马战俘的聚居地。

村民中很多人都有欧洲人的相貌特征。

在考察者来寨的过程中,关教授发现,尽管这里的村民们讲汉语,族系也为汉族,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有欧洲人的相貌特征:个子高大,蓝眼睛,眼窝深陷,头发呈棕色,汗毛较长,皮肤为深红色。

他对此进行了专门统计,结果发现,者来寨共有400多口人,其中有欧洲相貌特征的有200多人。他发现,这些被外人称为“黄毛”的村民很少出外做事,他们总有一种自卑感。因此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出外做事总要把头发染成黑色。

关教授及其合作者还对这里的民俗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们发现,当地民俗具有古罗马遗风。

当地人的葬俗与众不同,他们在安葬死者时,不论地形如何,一律头朝西方。

关教授等认为,这正是面向古罗马的方向。

他们还发现,当地人对牛十分崇尚,且十分喜好斗牛。

村民们在春节时都爱用发酵的面粉,做成牛头形馍馍,俗称“牛鼻子”,以作祭祀之用。

他们还习惯在村社和主要路口修牛公庙。

放牧时,村民们特别喜欢把公牛赶到一起,想方设法让它们角斗,比如将牛群赶到屠宰过牛的地方,牛群嗅到血腥后会发狂地突奔吼叫,或拼死抵斗,俗称“疯牛扎杠杠”。研究者认为,这正是古罗马人斗牛的遗风。

关意权教授等人找到的种种证据无疑支持了他们的推论,即,在公元前53年的卡莱尔战争中神秘失踪的古罗马第一军团,在东移的过程中曾被匈奴收留,在后来的汉匈郅支城之战时又被汉军俘虏,最后由西汉政府安置在骊靬城定居了下来。

Ⅳ 汉朝两位公主远嫁乌孙:所建的是汉城还是唐城

汉代有两位公主嫁到了乌孙,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先后在乌孙生活了多年。新疆伊犁河谷一带就是当年乌孙人生活的地方。
《汉书·西域传》记载,细君公主出嫁时,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侍御数百人,赠送其盛。”细君公主到达乌孙后,猎骄靡封她为右夫人,随从工匠为她建造了宫室。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乌孙人是逐水草而居的,没有留下什么建筑古城。但在伊犁河上游的特克斯河北岸,一座汉式建筑的古城被人发现,随后引起人们无限探究。
发现博斯坦古城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辖的特克斯县,是个深藏在天山深处有灵性的小城,城市按《易经》八卦建筑,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八卦城。
出特克斯县城西南不到10分钟的车程,就到了博斯坦村。再在村里的土路上行驶一段路,车就停在了一个缓坡上。
那些游荡的马匹和牛羊在树林的阴凉处安静地吃着草,丝毫没有发现我们。翻过一个高两米左右的铁丝网,再往前走上大约五百米,我们就站在了一片残缺不全的土墙面前。
随行的当地人告诉我们,这就是博斯坦古城了。古城现在的面积在一百亩左右,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博斯坦古城坐落在特克斯河北岸,坐北朝南。走进城内,已经无法看清楚任何城市的构造了,甚至连一丝痕迹都没有。放眼望去,城内满眼荒芜,野草丛生。只看到古城呈长方形,前门的痕迹非常清晰,而且轮廓较大。

2006年,为了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特克斯县向全县居民普及文物知识,希望居民提供各种有价值的文物线索。特克斯县第一中学校长塔西波拉提想起他家附近有一座古城,小时候他经常和伙伴们去那里玩耍。塔西波拉提说:“那时候,我们在古城里常能捡到一些陶片、瓦罐之类的东西,有时还能捡到骨头呢!”
塔西波拉提向县文物管理部门报告了古城的线索,引起文物管理部门和城建部门的重视,他们请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进行现场勘察。随后,根据考古学的命名原则,专家们将这座古城定名为“博斯坦古城”。
博斯坦古城遗址外城墙有三面保存完好,其中南、北城墙长206米,西城墙长162米。东面城墙的位置现存两米多高的阶地。西墙正中和南墙东头各有一个缺口,宽6米有余,似为城门之所在位置。
古城遗址的发现引发了人们无数的猜测与想象。蓝天白云,草原旷野,陌上烟雨千年,古城究竟缘起何处?古城紧邻特克斯河河畔,而古代乌孙人习惯住毡房,临河而居符合汉人“住房子”的生活习惯。看来,这极有可能是一座汉人的城池。博斯坦古城会不会就是当年为细君公主建造的宫室呢?
从古城的建筑模式上看,它应属于汉代。另外,20世纪有人曾在这座古城里发现一件风格别致的瓦当。瓦当中间类似八卦,而外部则像一朵莲花,特别像道教所说的“八卦鱼”,周围和莲花瓣的边缘都有连珠纹,极具汉代道教风格。
照此推测,古城以前应建有道教的建筑。道教的建筑很有可能是跟随细君公主远赴乌孙的工匠所建造的。
博斯坦古城的另一个秘密
就在几乎所有的物证都指向博斯坦古城是汉代所建时,考古人员发现了古城的另一个秘密:现存的博斯坦古城城墙高5到7米,基底宽18到21米,外墙面较陡直,存“马面”数个,里面有较大坡度。“马面”是我国自唐代开始使用的一种防御工事,既可对城墙起到加固作用,又可开阔眼界,抵御敌人。
种种迹象表明,博斯坦古城在唐代曾被当作军城而一度风光无限。唐代,突厥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少数民族,经常对唐朝形成威胁。因此,唐代有“行军”建制,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行军”多建有“戎城”,即军城。据史书记载,唐代有一种名为“萧乡军”的编制,相当于现代部队的一个营,就曾驻扎在特克斯河谷一带。
研究人员认为,从目前博斯坦古城的形制上看,这里即唐代萧乡军驻守的军城。全城用“版筑”方式修建,以木板和木棍支撑搭底,黄土填充。可它为何颇有汉代遗风呢?
不管怎么说,这座在伊犁河谷发现的建制完整、规模宏大的汉式古城,可能是特克斯八卦城之前的特克斯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它显示出唐代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行政管理,也是当时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证据。

需要不断深入考证的古城
一座城,其实就是一个无法磨灭的故事;一座城,从它诞生到结束时间有短有长,但是发生在这里的许许多多的传说总让人们心动;一座城,当它成为废墟,成为一堆黄土时,或许记忆才刚刚开始。
据知情人介绍,这座古城以前不叫博斯坦古城。为了成功获得审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制作档案时就将此城划归博斯坦村了。而在20世纪70年代,这座城所属土地并不属于博斯坦村,它属于托特库勒村。“托特库勒”是哈萨克语,汉语意为“四个池塘”,也有人称为“四个盆子”。
当地人回忆,当时这座古城边上的池塘痕迹非常明显,而且不多不少刚好四个。而游牧民族是不挖池塘的,这从另一个方面再次印证了这座古城与汉代的关联。
新疆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吕恩国对古城进行考察之后认为,古城建筑模式属于汉式,距今1500年左右,应该属于唐代或早于唐代。而且吕恩国认为,这座古城应该是从中原地区到这里来的汉人所建造的。
对在古城中发现的那块瓦当,吕恩国认为它有可能是古代道观的装饰用品。吕恩国说:“这种物品在新疆还是首次发现,上面的连珠纹在新疆和中亚都发现很多,这种陶器在唐代非常普遍,所以由此得出这座古城应该建于唐代。按照推断,这座古城可能是唐代萧乡军的驻军之地。因为唐代有屯田制度,那时的屯田制度允许兵士带上家属,这样的话就应该形成一些建筑。有建筑当然就要形成城市,有人居住肯定会有宗教和相应的建筑。”
在博斯坦古城内外的地面上,考古专家们还发现大量细泥质红陶片、家畜碎骨、木屑等。陶片多为罐、缸、瓮之属,还有圆形石磨盘和较完整的陶瓮。从器物的口沿和陶片质地判断,多为唐代前后的遗物。
吕恩国认为,这座汉式古城,显示出唐代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行政管理。他同时否定了博斯坦古城可能是突厥人所建的“南庭”之说。
到底是两位汉代公主远嫁乌孙后留下的汉代古城,还是唐代的一座军城?目前尚无法作出定论,但博斯坦古城已经在特克斯河畔静静地坐落了1500多年。它还有众多的秘密等待着人们去探究去发现。但历史终究是历史,这里一定与中原有着密切而又自然的联系,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Ⅵ 中国10大古城是那些

中国四大古城(阆中古城、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荆州回古城答、徽州古城、加上大理古城、凤凰古城、镇远古城,以上八座古城具备大规模的古城风貌区,保存状况较好,有着极大的历史价值和古建筑价值,值得人们实地去游历一番。

还有两三座古城--大同古城、建水古城、商丘古城,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改造和修复。

建水古城预计在2020年--2022年古城内部基本修复完工,商丘古城预计2018年底--2019年古城内部基本修复完工。

(6)汉朝著名古城扩展阅读:

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共99座。

此后,分别于2001年增补2座,2004年增补1座,2005年增补1座,2007年增补7座,2009年增补1座,2010年增补1座,2011年增补6座,2012年增补2座,2013年增补4座。

2014年增补2座,2015年增补3座,2016年增补3座,2017年增补2座,2018年增补1座,截至2018年5月2日,总计13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Ⅶ 甘肃哪座神秘的汉代古城,曾经是一座军事要塞

有着几千年历史的甘肃省,是中国文化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的省份,更是中国早期文明最辉煌的地区之一,甘肃当地的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敦煌,天水,张掖,武威等城市,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都给外地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游客心中甘肃热门的旅游城市,不过在甘肃夏河县附近有座历史悠久的汉代古城,知道的外地游客就不多了。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很多城市中都年代久远的古城,不过像甘肃八角古城这样,外观奇特,而且当年还是一座军事要塞古城却并不多见,一座经过千年历史长河洗礼的古城,能保存得如此之完好也堪称奇迹,也许你去过敦煌莫高窟,也许你去过鸣沙山月牙泉,那么这座神秘的八角古城,你有到访过吗?

Ⅷ 扶余县汉代古遗址

石头城子古城遗址属聚落与废城遗址旅游类型,位于三岔河镇石头城子村,距市区3公里,内102国道2公里处。容遗址是辽金时代的古城,毁于战火。石头城子古城属辽金时期重要的文化遗址,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古城的形体呈长方形形态,方圆大约有25公顷。古城主要是以吉林省所立的重点文物保护的石碑为主要标志。圆通观坐落于古城遗址附近,主要是道教的活动场所,建有关圣殿、护法殿以及宅堂、三教祖师殿。

Ⅸ 甘肃省,庆阳县,石碳城是汉代的古城吗

甘肃省庆阳县有八大古城,没有石碳城。

甘肃庆阳八大古城
一、不窋城
不窋城,位于庆城县城南三里。夏孔甲末期(约前17世纪),不窋由于对以孔甲为代表的夏王朝的政治腐败、国力衰弱不满和发展周部族的需要,率本部族逃奔距夏朝统治区域较远的戎狄之间(庆城),团结各戎族,发展农业生产,修筑城池,名不窋城,距今约有3700年的历史,是省内最早的古城池,也是国内建立较早的古城池之一。

不窋城地处城南山湾半山台地,三面临水,一面靠山,两河抱城,地势险峻,雄伟壮观,可谓匠心独具。周先祖不窋以此城为基地,教民稼穑,树艺百谷,使不窋城成为农耕文化的奠基城。所以,周人称其为“我先王”建筑之北豳城。因不窋城在豳国(今宁县)之北,故称北豳。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孙公刘立。公刘到夏甲子年(前16世纪)帝发时,迁都于豳(今宁县城西之庙坪),在庆阳境内约百年时间。可惜不窋城的形制史无记载。

二、公刘邑城

周先祖不窋之孙公刘,是庆阳农耕文化的开拓者,《史记》载公刘“遂奔戎狄之间,复修后稷(农官)之业,务耕种,行地宜”,从而使“周道之兴自此始”。公刘为了使农耕文化向更广阔的范围发展,寻找并扩展适宜于农耕的地域,由庆阳向南发展。正如《诗经》所说“公刘南迁”、“公刘迁豳”和“乃陟南岗,乃觏于京”,就是讲的公刘由庆阳不窋城南迁于宁县城西一里庙嘴坪所建之(即称公刘邑)。公刘南迁建邑,年22年,系夏甲子年,距今3600余年,是省内建立最早的第二座古城池,也是全国建立较早的古城池之一。都城三面临水,一面靠山,利用地形斩削和板筑而成。与庆阳不窋城所不同的是在城北面塬头,建一形势险要的关城,作为都城的屏障,这是今庆阳市建立最早的关,城、关结合,是公邑独具匠心之处,为后来的建城设关开了先例。公刘邑自公刘开始到商康丁年(前12世纪)周祖古公亶父迁岐(今陕西岐山)为止,整整沿用了十代人,约400年,今遗址尚存,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义渠国城

义渠戎族属于西方姜戎后裔的一支少数民族,原居宁夏固原和六盘山、陇山一带。戎代,义渠戎已是一个有君主的部落方国。乘周部落力弱,逐渐向陇东地区迁移,占领了庆阳大部分地区,按定居的地名取名,分布在庆城县的叫郁郅戎,镇原县的叫大原戎,镇原与庆阳之间的叫彭戎,宁县的叫义渠戎。义渠戎发展最快,吞并了其他戎族方国之后,成为强大的部落方国。强胜时,管辖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及内蒙河套以南地区。义渠族有着农牧兼营的经济,手工业生产亦有一定的发展,能筑城以自守。且以其国都义渠城为基地,参与了中原诸国合纵连横之争,是西北少数民族中能与强秦抗衡的主要力量,也是最早融入汉族的少数民族之一。义渠国在同其他诸国竞争中,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它在中国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义渠民族从商代武乙年间建部落方国算起,至秦昭王灭义渠戎国为止,共800余年,其中在庆阳市建立奴隶制君国(前772年至前272年)达500年之久。

四、赫连城

赫连古城,位于镇原县城东10千米茹河北岸的祁家坪。古城规模宏伟,城垣坚固,峰环水绕,地形开阔险要,古称赫连城。当地盛传这里曾“立过王位”,是皇帝居住过的地方,茹河水绕城而过时,也不敢咆哮喧嚷;山坡上生长的酸枣刺也自避锋芒,而向内弯曲,足见这位皇帝之神明威严。赫连勃勃是羌人姚苌所建立的后秦政权将领,手握重兵,地位显赫,雄踞朔方(今内蒙杭锦旗北)。公元417年正月,赫以游猎为名,率众2万人安定郡高平川,杀高平守将高平公没弈干,据安定(今镇原),建立夏国,自称大夏王,在临泾城东筑赫连城,不久赫率兵攻下长安,继而又挥师北上廊延,在陕北横山筑城建郡,名曰统万城。赫连勃勃性格强悍残暴,制造兵器的工匠所造之弓箭不能穿甲都,斩工匠;甲胄为弓箭射穿者,甲匠处以死刑。对抓来筑城的民夫更是任意杀戮,夯过的城墙,用铁锨刺入寸许,夯筑者的性命就难保。

赫连勃勃凶残空前绝后,他妄想“统万”,但事实上只传两代三帝,历时23年。死后葬于他当初发迹之地——安定洪河侧畔枕头山(今镇原南川乡镇)。

五、宁州府城

宁州府城,即今宁县县城,位于县域中西部,海拔950米。

北朝(420-581年)的北魏为豳州治,辖3郡9县;隋(581-618年)改为北地郡,辖8县,在区内辖4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为宁州,在州城置都督府,辖6县;唐大中三年(849年),在宁州城设邠宁节度使;五代、宋、金、元、明、清各代均为宁州;金初,宁州曾一度改为兴宁军节度;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宁州由相当于省府降为州府,归庆阳府管辖;民国二年(1913年)改州为县。

宁州府城坐落于黄土高原的残原河谷地带,梁峁辐辏,川流归集,四山围屏,三水奔汇。城垣盘亘的东山,为春荣原西端,后有东山大岘和安定古城,为城之凭依。城北部城北河切城而南。其西为庙嘴长坪,即公刘古邑。其后为安定古关。上为南义原端,谓之北山,是府城右翼。城南为南山,九龙河拍城而西,彼岸原端梁峁并出,而南山突耸,上有元代平章邠国公李思齐屯兵之处,直对郭内,府瞰南关,是府城之左翼。城西,川河开阔,水屏山蔽,马莲河自北而下,与城北、九龙两水相汇而南。西岸即董志塬侧,峁梁列峙,连绵不断。府城雄踞于山河之中枢。

六、庆阳府城

庆阳府城,即今庆城县城,位于县城东部。西汉在此城置郁郅县,属北地郡辖;东汉废县;隋置弘化郡,辖7县;唐置庆州,辖10县;五代仍为庆州,辖9县;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置庆州团练,隶属陕西路。乾德元年(963年)复置庆州。庆历元年(1041年)置庆环路。政和七年(1117年)改为庆阳军节度。宣和七年(1125年)改庆州为庆阳府,辖4县;金、元、明、清均置庆阳府;金在此城置庆原路总管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庆阳府复置安化县,并置庆阳卫;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宁州不再领县,隶属庆阳府。至此,庆阳府辖1州(宁州)、4县(安化、环县、合水、真宁)、1所(安边护卫所)。清代庆阳府辖1州4县和董志分县。北宋以来至1934年,庆阳府城是陇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交通要冲,是历史上一座有名的府城。

庆阳府城地处环江和柔远河汇流之阶地,沿川顺河呈带状形,南北长,东西窄、西北高、东南低、依山傍水,城周群山环绕,城下二水汇流。城内原为一岗阜,因势削建,其形似凤,故称凤城。城周七里十三步,南北长三里,东西高十三丈,南北高九丈。筑女儿墙二千九百丈。设五门,东曰“安定”,西曰“嘉会”,北曰“德胜”,南曰“平定”,东南“永春”。东、北、东南三门建有城楼、月城,并有重门,砖石砌筑。明宪宗成化初(1466年前后)参政朱英修筑城垣,副使曹洗复修。同期修筑小南门外的南关城,周长三里,后被水毁,遂以永春门外为南关。皇城(亦称北关城)周长七里,东北高十丈,西南高六丈,开设四门,南门括于凤城之内,故凤城北门有三城门洞。皇城北门外有田家城,传为古教场,城垣已毁。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和三十五年(1556年),参政汪尚宁、知府梁明翰先后修复郭城。明末兵燹,城墙、城门楼大部被毁。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分守河西道张元璘、庆阳知府杨藻凤重修府城,建门楼4座、敌楼8座、窝铺24座、女儿墙79堵。清乾隆初年又进行修复。光绪十五年(1889年)知府胡砺铎再行修复。宣统三年修补女儿墙,建警房34座。民国十年略事修复。民国十六年增建石箍窝警房64座,砖砌女儿墙。如今旧城遗址城垣周十余里,残缺不全。

城内古代建筑较多,自唐、宋以来,城内广建庙宇、祠堂、亭台、楼阁、廨署和牌坊等。较大的庙宇有12座、寺院4座、砖塔3座、宫和观各1座。庙宇有马王庙、吕祖庙、风神庙、隍庙、西关庙、玉泉庙、关帝庙、八腊庙、菩萨庙、玄帝庙、太白庙、庆阳府文庙。寺院有普照寺、善庆寺、慈云寺、觉照寺。楼阁有镇观楼、魁星楼、升官楼、钟楼、小关楼和嘉会阁。砖塔有普照寺砖塔、文笔峰砖塔、兴教寺砖塔。宫、观即王母宫、古德观。还建有庆阳府署、府教授署、训导署、凤城书院、孝院和表彰忠、孝、义达官司显贵的各类牌坊95座。

七、彭州府城

唐肃宗皇帝曾驻跸过的彭州府城,坐落在今庆阳市彭原乡政府以东二公里处的塔底下村、庆阳民航机场的东北侧,南距庆阳市10公里,是董志塬上修建最早、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州、郡、县古城。

据史料载,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五月,安禄山攻克潼关,京师大骇,玄宗奔蜀,留守太子李亨率军平定“安史之乱”,从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境内)回军北上,渡渭水、经永寿,夜驰300里,士卒失亡过半,沿路斩杀弃郡而走的新平太守薛羽和安定太守徐瑴国。太子至彭原,彭原郡太守李遵出迎,献衣物粮食,并召募士数百人。又在泾州、原州等地召诸监牧马,募甲士5000余,军势振。七月,太子即位于灵武城(今环县城东北灵武台城)南楼,尊玄宗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是为肃宗。十二月“上发顺化(即弘化),癸末,至彭原”。这是肃宗二至彭原,并在彭原处理了许多军政要务。次年,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肃宗在彭原受朝贺,各路兵马云集陇东等地,谋求复国讨贼事宜。唐大历年间(776-779年),大将郭子仪、李怀光曾屯兵于此,抗击吐蕃入侵。郭、李当年的点台至今犹存。

彭原在古代曾是北方边陲的军事重镇,也是邠、宁等州通往北地的交通要冲,远在先周时代(即夏商时期),彭原就是诸候国彭国的都城,距今约有3600余年,是省内建立最早的古城之一。商代后期,彭国参加周武五伐商的战争。后彭国战胜了卢国,改国号为彭卢国,国都迁往彭阳(今镇原县彭阳)。西周末年,义渠戎国占领了整个董志塬地区。东汉建武六年(30年)在彭原置富平县,属北地郡管辖;北朝的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年),置赵兴郡、西北地郡,西北地郡治所在富平县域;隋置彭原县;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彭州,领彭原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废彭州,彭原县划归宁州管辖;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彭原县划归庆阳府管辖;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废县。

据考,府城址西接原面,东、南、北皆环沟,城依地形而就,不拘泥于规矩方圆,断断续续的城墙依然存在,古城的轮廓仍可辨认。城址东西长800米,南北宽600米,呈长方形,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现存城墙高9米,宽2米,基部宽4.2米,系夯土板筑,夯层厚分别为6、8、9、14厘米不等,夯窝直径8厘米。城墙外围有宽30米、深3米的护城壕,易守难功,有关隘要塞之雄伟。今地表上散布有残砖碎瓦和陶瓷碎片。唐元和初年(806年),城内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浮图寺。寺内除了有大雄宝殿、罗汉堂等建筑外,还特别建了一座高大的浮图宝塔。塔凡十三级,高十三丈,一色青砖砌就,拔地参天,高耸凌霄,颇为壮观。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宝塔经过修葺,又以琉璃瓦盖顶,更平添了一番风韵。据传,每当夕阳西坠之际,你若站在萧关古道上眺望,眼前便出现一幅奇景:广阔无垠的田野上,树木参天;一条古道,直指朔方;古道两旁的林木丛中,闪露出三三两两的茅房草舍,茅房项上,炊烟袅袅,远处古城古寺,在烟霞在忽隐忽现。那高大的浮图宝塔,傲然不群,昂首挺立,把一切抛在脚下。塔顶上的琉璃瓦在夕阳余辉的映照下,光芒四射,灿烂夺目。这便是后人称道的“彭原晚照”。明人杨立程曾有诗赞美其胜状曰:

野旷天低眼界空,彭原道上夕阳红。

晚烟影起平畴外,樵唱声归远树中。

路指萧关通驿马,晖余塔顶送征鸿。

肃宗即位来灵武,曾向荒城驻玉骢。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荒城石寺早已塌毁,浮图宝塔在清同治年间的大地震中坍塌,剩下四层在“文化大革命”中误当“四旧”被毁,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八、环州府城

环州府城即今环县县城。位于县城中南部、环江东岸川台阶地。是古代关中通往宁夏的要道,今国道211线穿城而过。

环州战国时期归秦北地郡辖;西汉置方渠县;东汉属北地郡三水县辖;三国、两晋属羌胡辖;隋开皇十九年(599年)置环州,大业三年(607)废环州,并入庆州;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方渠县,第二年升为会州,贞观六年(632年)复置环州;五代改环州为威州,后周广顺三年(953年),为避郭威伟,改威州为环州,显德四年(957年)改环州为通远军;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环州领通远县;金、元均为环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环州降为县。

环州府城,何时由何人所筑,无史可考。真正有史可考的是唐代修筑之唐城,在今城北一里许,为唐贞元十三年(797年)邠宁节度使杨朝晟军队所筑。元末,李思齐部将杨黑哥重建,城南北长1里271步,东西宽1里93步,周长5里350步,高5丈5尺,城壕深2丈,开三门,南曰“崇义”,西曰“安定”,北曰“朝天”。城上建有大角楼4座,巡捕房89座。

明嘉靖二年(1523年)知县王鉴、千户曹钰重修。二十八年(1549年),推官拦云复修。三十五年(1556年),知县刘宗舜又修。时城内东南有正亭、后亭二重,大门、仪门二重。正亭东有幕官、典史署一所,南有戎万亭一座,六房左右分列;仪门东南有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公廨一所;正亭西南有吏舍20间;仪门外西南有监狱一所;大门外旌善申请亭东西分列。明末,遭战火焚劫,荡为丘墟。

清顺治五年(1648年),知县滑仑赴任后暂住南城楼,召集流亡,恢复归治。康熙末年,知县申玮于旧城东北建二堂3间,三堂5间,仪门、宅门各一;二堂南建六房,左右分列;其他房舍25间。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县高观鲤捐建大堂5间,东西科房12间、仪门3间、东西角门2座、大门3间、左右角门2间、二堂左右厅6间、宅门一座、书房3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知县鲁克宽于老城南修筑新城,周长4里97步,墙高3丈,宽7-8尺不等。墙基厚3丈,顶宽1丈5尺,内外女墙2609丈。建城门楼3座,南曰银夏孔涂,北曰萧关古道,西曰临威严疆。咸丰四年(1845年)五月,知县延龄、训导沈发恒、典史周乐复修。内建戏楼1座(3间),钟、鼓楼各1座,过亭3间,土地庙三间,昭忠寺3间,东西两厢各建阎君殿5间。另有卷棚式城隍庙正殿3间,书匾“钟灵毓秀”,殿后有寝宫3间。古城西侧曾筑有城郭,北接古城,南连翁城。宋代砖塔建在城北福景寺院内。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