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石广云美术作品欣赏
㈠ 如何欣赏一幅绘画作品
1、我们要了解哪些时期的画是注重透视关系,而哪些时期的是不那么注重的。例如古典主义时期的画特别注重透视,那么你欣赏画的时候,就应该把这一点考虑进去。在那些不注重透视关系的风格里面,你就不应该用透视来判断画的好坏。
㈡ 世界美术作品赏析
一、莫奈《印象·日出》。
这幅名画是莫奈于1872年在勒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 在送往首届印象派画展时, 两幅画都没有标题。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 只能给人一种印象”。莫奈于是就给这幅画起了个题目——《日出·印象》。它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 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 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 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
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当时有个批评家,在文章中借用莫奈《印象。日出》一画的标题,讥讽这个画展的画家是“印象派”。“印象派”最基本的一个特点,是由于他们吸收了当时一些科学家对于色彩的研究成果,通过自己的写生实践,发现了过去长期不被人们注意的一些色彩现象,从而在绘画的色彩上引起了一个重大革新。
㈢ 油画大师有哪些 油画大师作品欣赏
1、达芬奇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达芬奇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达芬奇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芬奇镇,他小时侯曾经拜佛罗基奥为师佛罗基奥首先让他练习画蛋一画就是几年然后才开始教他作画,由于达芬奇打下了坚实的素描基础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2、文森特·威廉·梵高
梵高是荷兰人但长年生活在法国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的画家,和他的同胞伦勃朗一样凡高也喜欢为自己画像。
3、丁托列托
丁托列托出生在威尼斯是一个染坊主的儿子,他长期生活在故乡用画笔装饰城市的庭院和教堂,他曾拜师提香追求提香般绚烂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般结实的形体是他的目标。
4、毕加索
毕加索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分为这样几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5、亨利·马蒂斯
马蒂斯与毕加索同为20世纪现代艺术的巨擘,而野兽派更引导了20世纪的绘画大革命。以马蒂斯为首的野兽派画家,利用红、蓝、黄、绿等色彩,表达简约物象的自然本质,描绘内在真挚的感情与装饰效果,创作出令人惊艳,极度自由、奔放、华丽、平衡的作品。
6、勃拉克
勃拉克与毕加索是立体派艺术的两位先驱代表人物。
他们曾携手作画,共同为自然界的视觉形式寻求新的定义,独特的理论与杰出革新的画作,在现代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㈣ 美术欣赏。 请问这些题的答案。
填空题
1.立体主义 2.浮世绘 3.后期印象派 4。马蒂斯 5.现代绘画之父 6.委拉斯凯兹
7.文艺复兴 8.新浪漫主义 9.现实主义 10 《呐喊 》《生命之舞》 《卡尔。约翰街的夜晚》
11 清明上河图 12洛可可艺术 13。 跟10重复了 14《大碗岛上的一个星期日》
15凡·艾克
多选题
1,。ABC 2.BCD 3.AB 4.AC 5.ACD
单选题
1.B 2.A 3.A 4.C 5.A 6.A 7.D 8.D 9.D
10.C
简要答题:
1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2.抽象艺术 抽象艺术源于西方流行的艺术流派.先流行于俄国,后传入西欧和美国.起始存在于绘画和雕塑,主张艺术可以脱离现实生活,运用抽象画面和离奇构思,去创作艺术品.后来繁衍到戏剧和影视作品.以抒发作家的精神世界.企图歪曲现实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从思想上占领艺术阵地,然而不是所有的抽象艺术都是糟伯,应当善于识别.
3.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开始是指用贝壳、石块等建造的岩状砌石,源于中国的假山,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艺术趣味,后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主题,成为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样式名称。
4. 印象派,也叫印象主义,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主义画家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褐色调子,彻底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统治,后来成为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美术运动的主流.早期印象派分为两派,以莫奈为代表的注重色彩,以德加为首的注重形体造型.后印象派认为绘画不应拘泥于客观自然主义的描写,强调主观理性和自我情感、个性的表现.
5.油画《格尔尼卡》,是立体主义的领导人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是表现战争题材且具有纪念意义的作品。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纳粹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作品以强音奏出了悲怆曲,在西方绘画史上第一次单纯的以造型标注经历过的事件,并使我们感到极端的恐惧。我们看到悲剧与诙谐,挖苦与怜悯,生命的颤动与死亡的静止。作品充分表现了法西斯暴行的残酷和人民受难的痛苦。
6.立体主义(Cubism)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象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乱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维空间错觉。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二维空间的绘画特色。
详细答题:
1.“巴洛克”(Baroque / Barock) ,源自葡萄牙文,为“变形的珍珠”之意,隐含有贬抑之色彩,此一术语其后在欧洲艺术史上系指一个时代之标志,即公元1600 年至1750 年间之艺术文化,它上承文艺复兴后期的矫饰主义,下接十八世纪的洛可可式艺术 。巴洛克建筑之风格在于建筑物外貌精美之装饰及雕琢,造就出一种轻盈流畅之动态感,并藉由外在光线营造出一种如幻似真的感受,配合着精美绝伦之工艺技巧,予人一种金碧辉煌之感。巴洛克艺术最早起源于意大利,意大利最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当属罗马的圣保罗大教堂及其广场,前面曾提及,圣保罗大教堂的圆顶穹窿为文艺复兴式建筑,然紧邻其旁、具有宏伟廊柱之广场及主教堂内部之精美装饰则表现出巴洛克式之风格;然而最具代表性的巴洛克建筑实为法国的凡尔赛宫,凡尔赛宫象征了当时绝对主义之专制王权的权威,将宣扬威望所需的一切雄壮及威严藉由凡尔赛宫的精美装饰而化为实际,可谓为巴洛克建筑一项特殊之风格。
2.摄影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摄影表现更多的是写实的画面,借助写实向氛围转化。摄影可以向绘画借鉴,但却不能像绘画一样自由的表达,很大程度上受到器材的约束,摄影必须借助客观存在去拍摄完成。
绘画的门类、画种众多,有写实、抽象之分,有西画、国画之分。即便是写实,也不是完全的描摹现实存在,一个人物、一棵小草、一根线条、一块色彩,都是经过画家的提炼升华,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创造,表现作者的内在精神。绘画可以画没有的东西、可以画未来的东西、可以画过去的东西,这是摄影所不具备的。
3.这张画最成功的地方在于画中人物微妙至极的表情。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似乎都在凝视着观者,嘴角微微向上翘起,所反映出来的心理状态更加令人难以琢磨,这也使得500年来人们一直对她的微笑争论不休。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画中人物交叠的双手是画面里另一个闪光点。这双柔嫩的手被画得是那么精确与丰满,完全符合解剖结构,充分展示了她的温柔,与神秘的微笑相映生辉,在庄重的坐姿上又增添了几分宁静与安详。 在绘画技巧上,达·芬奇精心处理了画面里所有物体的轮廓,以至于观者很难从中找到一条清晰而实在的边线。相反,在每一处形体发生转折的部位,却可以感觉到无数细腻而微妙的层次过渡。这是一种达·芬奇独创的画法,它如同给画面罩上了一层薄雾,在多少有些混沌的状态中带给人以生动而深邃的感受。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画中人物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人物背后的风景,并非只是人物的装饰或陪衬,而是透露着理解这幅作品的一些关键信息。有学者考证,背景中描绘的是远古时代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的阿诺河河谷的地貌风景,达·芬奇曾对沿河的阿斯卡那地貌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这种对自然地理的研究与对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在这幅画中得到完美结合。画面上,人物衣纹构成的弧线与折线同背景中流淌的河水交相辉映,而人物头发细小的波浪则宛如远处山崖瀑布上冲下的水流。更为重要的是,背景中的阿诺河河谷保持了它原始时的状态,而近处的人物也单纯朴素地摘除了所有装饰,除了头上那层薄薄的黑纱,它在当时的意大利含有“贞洁”的隐义。画中人物就像一位集人类众多美德于一身的圣母,端庄地坐于历史的原点之前,打动人心的不仅是她的美,还有一种蕴藏着宇宙感的宏伟壮丽。
4.《梅杜萨之筏》 ,被看成是浪漫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作,标志着浪漫土义画派的真正形成。 这幅画引起了美术界和舆论界的热烈论战,它所反映的是法国巡洋战舰梅杜萨号在非洲海岸触礁 沉没的事件。1816 年 7 月,载有 400 余人的梅杜萨号,因政府任用对航海一窍不通的贵族为船长 而触礁,船长和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被撇下的乘客、水手在临时搭制的木筏上飘流 13 天,获 救时仅 10 余人。取自现实生活题材的这幅作品,表现了画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人道主义精神, 暴露了无能的法国政府的过失,从而使它具有强烈的政治引喻意义。作品中前倾与后倾的两个三 角形,光和影的强烈对照,把情景表现得怵目惊心,充满了悲剧性的力量;加之翻滚的海浪和云 雾,整幅画与新古典主义画派静止、肃穆的风格迥然有异。它的出现,使得被新古典主义束缚的 法国绘画耳目为之一新。
主观答题
4.一个学期的美术欣赏课结束了,我受益良多。这一学期的课程,对我来说是"美的历程",从以前的不懂美,对美的浅薄的外在认识,到现在的欣赏美,逐渐明白更重要的是看到美的本质。 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可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如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荣景象。其中对各色人的生动描绘已成为人们认识宋代社会、服饰、风俗、技术、建筑、市场等的第一手资料。就是在这种鉴赏活动中,是美术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种种与他人产生共鸣的经历与感受,能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并获得一种全新的洞察力。
㈤ 欣赏一件美术作品要把握哪些要素
首先要了解作者的背景,然后参考作品产生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当时流行的画风进行分析。总体说就是要了解画家信息及各时期的绘画特点。
美术欣赏以美术作品为对象,美术作品由结合为有机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进而整体地把握和理解美术作品 ——既体验审美感动又获得思想认识,既把握艺术价值,又理解社会价值。
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接受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这种作用主要来自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即内容)。美术作品的内容是美术家在作品中以一定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即美术形式是美术内容的存在方式。美术欣赏作为从视觉接受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美术形式无疑具有先行性,欣赏者必须通过对作品形式的感受、释读、体验,才能把握到作品的内在意蕴(即内容)。
注意,这里的 “内容”不是狭义上指一些主题性绘画中的故事、历史人物或情节,而是指所有美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的精神内涵。
欣赏活动的特点,决定了欣赏者在欣赏中应注意:
(1)恰当的心理准备和审美态度。欣赏美术作品首先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审美心理准备。恰当的心理准备和审美态度,不仅可以调动欣赏者已有的美术认识、文化修养和审美经验,而且是欣赏者艺术地、审美地与美术作品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
(2)调动积极的审美联想和想象。一方面美术欣赏之形象思维的特点要求欣赏者必须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另一方面,美术作品是美术家的联想和想象力的创造物,欣赏者要领悟其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的奥妙,也必须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的审美能力。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有助于将各视觉感受连结起来,以便完整地把握和领悟美术作品的美感和意蕴。
(3)融入真实情感把握审美体验。审美欣赏是饱含情感的体验活动,欣赏者只有融入真实的感情,才能获得审美感动和审美体验,欣赏者的情感一方面因作品的感染而发,另一方面也可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美术形象中,从而构成审美共鸣,达到强烈的审美体验。
(4)结合理性思维理解作品意蕴。美术欣赏不单是视觉感受的活动,同时也是理解美术形象与作品内涵的活动。对美术作品做深入完整的把握,只有结合审美感性感受的理性分析,才能达到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5)反复欣赏,深入体味。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通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反复感受、体验、玩味、认识的过程,直至达到全面把握作品形式和内容,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享受。总之,欣赏美术作品既要注意从视觉感受方面把握作品的形式和形象,又要品察和理解美术家赋予美术形象的内涵和意义;既要重视自己的欣赏感受,又要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和理性分析,获得独到的审美认识。
㈥ 美术作品的赏析
《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代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的丽莎·乔宫多的肖像画。它的拥有者法国政府把它保存在巴黎的卢浮宫供公众欣赏。另外,《蒙娜丽莎》也有同名电影,同名歌曲以及同名剧本。
㈦ 任选一幅明清时期和中国近现代的美术绘画作品赏析
白雪石,原名增锐,斋号何须斋,北京市人,生于1915年6月
白雪石的山水画回匠心独运,自出一格,用笔答多以侧锋,故其山石树木皆有瘦硬爽朗之气。此幅《奇峰耸翠》,便是他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这件作品布局明显地分成远、中、近三段景色,远山笔墨较淡,景色朦胧,只有大概轮廓;近景之山石树木,笔墨浓重肯定,各具姿态;中景之山筋脉络随山体布色走线,虽有隐隐约约之感,但整座山峰独立水中,呈奇秀竞耸之状。再加上淡着的青绿等色,更使山峰生机勃现,春意盎然。
㈧ 美术作品赏析
荷兰的蒙得来里安始源终想象着用最简单的美术语言要素——直线和纯色组成他的画。他想让他的艺术去揭示在主观性的外形不断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的永恒不变的实在。他自己说:“我一步一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作品最后只由直线和横线构成,形成十字形,……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的力量的表现;这类对立物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他从大大小小的原色块和矩形直角形状的组合中寻求所谓“表里平衡,个性和集体平衡,自然与精神、物质与意识的平衡”等。他认为这才是反映了宇宙最本质的客观法则。人们称他的这种抽象画为“冷抽象”,也称几何风格派。《百老汇的爵士乐》是蒙德里安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极少直接来自现实感受的作品之一。在这幅作品中,蒙得里安把他对纽约百老汇音乐的感受和认识用他自己的语言方式表现出来,创作出了一种视觉音乐。像铜管乐器一样明亮的黄色线,在霓虹灯光般的红色、蓝色、灰色小点的闪烁下,呈现出一种爵士乐的节奏感。我们还能感受到纽约最繁华的百老汇夜晚的嘈杂。密如蜘蛛网的垂直和水平的线条,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百老汇街都是直角相交的道路。
㈨ 随便赏析一幅美术作品(急!!!!!!)
1872年克洛德.莫乃的这幅名为《日出印象》的油画首次展出,这幅画描绘了法国勒阿佛尔港口黎明时分的情景,港口作业区的大致轮廓--起重机、吐着烟的烟囱、建筑--透过浓密的晨雾和满画面的匪夷所思的破碎笔触,观者所能辨出的就是这些。
这幅画儿当时在大多数人眼中简直是一团糟。批评家们更是大为恼怒,他们将这幅画的作者莫乃以及与之画风相近的画家的称为“印象主义”。指责莫乃画风太幼稚,其画作不过是小儿涂鸦而已,与勒阿佛尔港日出时的情景何尝有半点相似。
几年后艺术评论来了个180度转变,好象莫乃好得不能再好了,仿佛印象派画家不仅长与用笔而且捕捉视觉真实的技巧已臻化境,令当代画家相形见拙。
为何莫乃笔下的勒阿佛尔港先被说成一团糟,后来又被称为对港区日出情景了不起的再现?
我们该如何理解此种戏剧化的转变。
莫乃背弃了关于勒阿佛尔港传统的种种表达方法,而更趋向于表现真实的自我感受,传达出自己对日出的鲜活印象,将常识之类搁置一边,竭力捕捉最初朦胧印象,并将其凝固在画布上。
他试着画出的是我们打量世界时实际看到的一切,而不是我们料想我们会看到的东西。
因此开始的时候人们自然会抗拒,勒阿佛尔港的日出怎么是这样的呢?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观察,人们发现,当船衬着城市的背景出现时,在特定的光线下从特定的角度看去,船似乎真的是在城里行驶,有时海天会浑然一色,我们实难分辨何为大海,何为天空。
每件成功的艺术品不可或缺的东西究竟为何,那就是--一种能令我们重新发现现实中遭歪曲、忽略的一面的能力。
㈩ 中国美术作品欣赏哪些画家被称为画圣他有哪些作品
吴道子(约680年—759年),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内
代表作:
故实人物
:《送子容天王图》
《梁武帝》
《郗后》
《明皇受篆图》
《金桥图》
《朱云折槛图》
《汉光武帝燎衣图》
人物写真
:《玄元真》
《孔圣像》
《孔子按几 坐像》
《司寇像》
《颜子像》
《仲由像》
《李林甫像》
《陈希烈像》
《杨国忠像》
《一行大师真》
宗教壁画
:《地狱变相图》
《托塔天王图》
《大护法神像》
《孔雀明王像》
《十指钟馗图》
《宝积宾伽罗佛像》
《万国咸宁》
《云行雨施》
《江海奔腾图》
《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图》
山水及其他
:《南岳图》
《双林图》
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