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波著名的
A. 谁知道诗人兰波相关故事弱弱的问问
阿尔图尔·兰波(1854年10月20日—1891年11月10日)
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
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
生平与创作
阿尔图尔·兰波兰波出生于法国东北部夏尔维勒乡村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少年时代的兰波是一个好动而才华横溢的学生。15岁那年,他就能以拉丁文写作各种诗歌并赢得了很多奖赏。
1870年,兰波的老师乔治·伊森巴尔成为兰波在文学道路上的领路人。在他的指导下,兰波开始用法语写诗,其法语诗歌的创作水平进展迅速。兰波性格叛逆,屡次离家出走,甚至曾经参与过1871年的巴黎公社组织。他在诗歌《巴黎人的狂欢或巴黎的重生》一诗中描述了自己参与巴黎公社的这段经历。此外,从他的诗歌《扭曲的心灵》中可以看出兰波很可能曾经遭遇醉酒的巴黎公社士兵的性侵害。从1871年以后,兰波成为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他开始酗酒,并经常蓄长发、衣衫褴褛的招摇过市,以图嘲笑那些一本正经的中产阶级。他给他的老师伊森巴尔写信,系统阐述他的诗歌创作理论,即在“漫长的、庞大的、理性的骚乱中”加入幻觉的因素。
1871年9月底,兰波再次回到巴黎,不过这次是应著名象征主义诗人保尔·魏尔伦的邀请。魏尔伦曾读过兰波的著名作品《醉舟》,十分爱慕兰波的诗才。来到巴黎之后,兰波住在魏尔伦的家里。很快,魏尔伦便和这个17岁的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坠入爱河,他们成为巴黎诗坛著名的同性情侣。两人同居之后,生活挥霍而放任,酗酒和吸食大麻是家常便饭。他们的行为为巴黎的文学精英团体所不容,而兰波的恃才傲物更是引起许多人的反感。在这一时期,兰波创作了大量具有震撼力的诗作,他的诗歌成就甚至超过了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波德莱尔。
兰波和魏尔伦之间的同性恋情日益炽烈。1872年,魏尔伦甚至离开了他的妻子和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和兰波一同私奔至伦敦。1873年7月,两人在布鲁塞尔火车站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争吵,随后魏尔伦用枪打伤了兰波的手腕,一气之下兰波叫来警察,魏尔伦被逮捕。被捕期间,魏尔伦甚至被迫接收了一系列具有侮辱性的心理治疗,原因是魏尔伦的妻子指控他的丈夫和兰波之间不正常的“友情”。开庭审理时,尽管兰波一再宣称自己撤回对魏尔伦的控诉,法官还是判魏尔伦入狱两年。魏尔伦入狱后,兰波只身一人回到故乡夏尔维勒,在极度伤心中完成了一生最杰出的诗作《地狱一季》。这部作品是象征主义文学的精品。在诗中,兰波追忆他和魏尔伦共同生活的“地狱情侣”的岁月。他甚至以“悲伤的兄弟”、“疯癫的童贞女”来称呼魏尔伦,而自己则是他的“下地狱的丈夫”。1874年,兰波和诗人杰曼·努沃再次返回伦敦,并出版了他倍受争议的作品《彩画集》,其中包含了两首最早的以自由诗体写成的法语诗歌。
晚年生活
1875年,兰波和魏尔伦最后一次在德国相遇。此时的魏尔伦已经获释,并被迫皈依了天主教。这个时候,兰波已经受够了早年的放纵生活,基本放弃了写作生涯,而是开始从事一些能够给他带来稳定收入的工作。他开始徒步在欧洲大陆旅行。1876年夏天,他甚至加入了荷兰的军队,只是为了免费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去旅行。然而到了爪哇之后,他很快就厌倦了,并立即乘船返回法国。他曾游历塞浦路斯并最终在亚丁定居,并成为巴尔代公司的一名雇员。在这段时间,他没有再和男性产生同性恋情,而是和很多当地的女性相恋。
1884年,兰波辞去工作,开始独立在阿比西尼亚(今天的埃塞俄比亚)经商。他从事军火走私生意,并赚了不少钱。而在这个时候,兰波的右膝盖患上滑膜炎,并很快恶化为癌症。日益恶劣的病情迫使兰波于1891年5月9日返回法国。5月27日,兰波做了右腿的截肢手术,然而这还是没能抑制癌细胞的扩散。同年11月10日,兰波在马赛逝世,享年37岁。
B. 诗人兰波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有很多人之所以对兰波有兴趣,只是因为他是GAY,而且中国喜欢兰波的人似乎也不多,看完这篇文章应该对他有一定了解了,比较全的文章:
归来,少年兰波,我们的波希米亚者——纪念法国诗人阿尔蒂尔·兰波诞辰150周年
150年前的10月20日,法国北部的夏尔维勒,在一个普通的农家,一个小男孩诞生了,他便是阿尔蒂尔·兰波,全名吉恩·尼古拉斯·阿尔蒂尔·兰波。那一刻,这对农人夫妇不会晓得这个生命与“兰波”之名,在一个半世纪之后依然被人们恒久的记忆,且将继续下去。
今日人们怀念他,如仰望苍穹一轮骄阳,就像当年魏尔伦所追念“对他的记忆有如太阳照耀我,永不熄灭”。然而,他们都忘记了天才少年诗人阿尔蒂尔·兰波曾经这样冷冷地写到:“何必怀念那永恒的骄阳,既然我们已决心发掘神圣之光,——远离死于季节轮回的人群。”确实,即便是曾经相伴诗人左右的魏尔伦,也不能全然深刻理解少年在那个“平庸的时代”的孤寂。因为这个时代的孤儿,是诗歌王国的王子,是一个王国中的精灵。
若是你发自内心的纪念这位19世纪法国少年诗人,那么就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坐在河岸,或者站立在窗前,轻轻地朗诵那首《醉舟》:“沿着沉沉的河水顺流而下,我感觉已没有纤夫引航;……”只有这样久远的他才会复活,才会走近,因为在诗歌中迸发着他的个性,他的生命张扬。是的,兰波的艺术基于个体的创造力,他不愧是同性诗歌的先驱。
人们总是这样开始回忆兰波“他自小就是超常而叛逆的孩子”,其实他的超常来自他对世界和生命的敏感,他的叛逆来自内心压抑。他很早就开始写诗,最先是用拉丁文,之后用法文。他的第一首法文诗名为《孤儿的礼物》( The Orphans Gifts ,1869年)。在良师乔治·伊扎姆巴德的鼓励下,兰波在1870年写了20首诗,16岁的时候,他的若干诗作在期刊《Le Parnasse Contemporain》上发表。
1870年,兰波初次离家前往巴黎,他的第一次性经历可能就是与巴黎城那简陋的兵营驻地的士兵们(1871年),诗作《丢失的心》(The Stolen Heart)可能就描述了那段经历,也或许可被解释为性的诱惑,或性的初醒。
就是1870年巴黎之行中,兰波遇到了诗人保罗·魏尔伦(Paul Verlaine)。1871年9月他收到魏尔伦一封信,邀请他再度去往巴黎。当时魏尔伦已经结婚,且年长兰波十岁,但他们彼此仍然产生同性恋情。之后的一年半中,他们双双出入来往于Latin Quarter、咖啡馆和文学沙龙。
他们俩到布鲁塞尔、伦敦旅行。在他们二人在各自诗作中彼此都称道对方,如兰波在他的名诗《元音》(1871年),以玩笑的口吻暗指魏尔伦的眼睛(注:“奥米茄眼中紫色的幽光”);而另一首诗作《地狱之季》中,这对伴侣同样也出现其中,标题以“Délire I”:愚蠢的维吉尔:阴间的新郎。
无可置疑,兰波所有成熟作品几乎都是在与魏尔伦的热恋期完成的。在伦敦魏尔伦鼓励他创作了《地狱之季》(A Season in Hell)和《彩图》(The Illuminations)(1873年)。然而,兰波和魏尔伦的恋情很快就终结了。那是1873年,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魏尔伦开枪击伤了兰波的手腕,兰波由此彻底地放弃了诗人生涯。
1873年10月,一名布鲁塞尔书商出版了兰波的《地狱之季》,并热情帮助他把书邮寄给巴黎的朋友,但此时的兰波已对自己作品完全索然无趣了。1874-1875年兰波周游于欧洲,1876年春季,他入伍丹麦军队,可不久就退伍;他更向往到瑞典、丹麦、希腊、埃及旅行。1880年兰波当起咖啡贩商,1887年又成了武器商人。
1891年11月10日,法国南部的马赛,兰波如流星一般离了人世,年仅37岁。后人时常把他描述为一个过早因人生世事而放弃诗才的天才诗人。兰波最知名的诗作是《醉舟》(The Drunken Boat),该诗创作于1871年,时为他十七岁生日前夕。诗中赞美了意志张扬,特别是兰波的个性释放,显然它来自于诗人与魏尔伦恋情方始。
兰波的艺术世界里充满了符号、幻想、梦境和视觉幻象。以《地狱之季》和《彩图》为例,他在诗中公开宣称自己的技艺是“一种感觉癫狂”。1871年5月的兰波的两封书信,可谓是他文学观的宣言。信中他道,诗人承担着“预言家”、“炼金术士”和“艺术家”的角色任务。
此外,兰波在自己的艺术中给人性做了种种假面。1871年5月13日,兰波在写给恩师的信中出现了小说概念——“我也是他者”(I is someone else)。我们不禁提问,这个所谓“他者”是创造性艺术家、角色还是其他人?还是他性身份的“假面”?
兰波通过爱、音乐、神秘幻想、记忆、神话、青春梦境等主题升华他的诗歌创作。在《地狱之季》中“词语的魔力”(Alchemy of the Word)一章呈现了兰波相关学说:炼金术、魔力或者魔法术。这一章节极具诗语的强势,创造了魔咒一般的效果。
有评论认为《彩图》一诗是兰波的心灵自传。这部诗作采用自由韵脚和散文体,描述了一系列的内容,创造一个以时间、空间、历史、想象和美组成的神秘世界。诗人用“精灵”归结这首诗。是的,这个精灵就是诗人的理想,它间于人与超自然力之间,融入友情、爱、理智和乐观主义。这呈现了19世纪象征主义的风格,极具有诗语色彩,用象征表达意念、具象和情势。
尽管在19岁前兰波就放弃了诗歌,但他还是被尊为“少年诗王”,他的诗歌王国充满了他的想象,他带着友人进行神秘之旅,前往一个神秘国度,那里居住着魔法士、仙人、神、天使和精灵。
兰波重新定义艺术,重新用艺术和自我释放解释爱情,因为兰波的写作强调释放。阅读他的诗歌,你总会体会到一种冲力,因为诗人梦想通过语言来欢悦生命,他几乎回避开生活,不去触及现实世界,他反叛一切虚伪的形式,如同他反抗传统的爱情、道德、宗教和艺术观念一样。作为现代同性诗歌的鼻祖,他影响了身后一批诗人,如安德烈·纪德、吉恩·考克图、弗德里科·劳沙、哈特·克莱恩、吉恩·热内等。
魏尔伦画笔下的兰波——最好的刻画了一个现代诗歌之灵。兰波说“我将远去,到很远的地方,就像波希米亚人”。是的,在1830-1914年恰恰是波希米亚思潮的黄金时期。波希米亚思潮源于一种政治失望和浪漫主义理想,一个永恒的波希米亚者反抗一切僵化制度,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创造他们全部的生活,以此作为一种反抗的宣言,厌恶唯金钱主义的社会建构,反对逐渐抬头的一体化和单调乏味的生存状态。或许这是兰波在个性释放中透射出的历史现实性。
归来,少年兰波,我们的波希米亚者。
C. 兰波给魏尔伦的诗歌有哪些代表作
《地狱一季》题解 序诗 坏血统 地狱之夜 谵妄1 疯狂的童贞女/下地内狱的丈夫 谵妄容2 言语炼金术 不可能 闪光 清晨 永别 通灵者书信题解 兰波致乔治·伊藏巴尔 兰波致保罗·德莫尼 兰波的《地狱一季》
兰波和魏尔伦那段毁灭式的爱情崩溃之后,魏尔伦于1874年续写了兰波的诗:
魏尔伦为兰波写下的《泪流在我心里》
泪流在我心里,
雨在城上淅沥:
哪来的一阵凄楚
滴得我这般惨戚?
啊,温柔的雨声!
地上和屋顶应和。
对于苦闷的心
啊,雨的歌!
尽这样无端地流,
流得我心好酸!
怎么?全无止休?
这哀感也无端!
可有更大的苦痛
教人慰解无从?
既无爱又无憎,
我的心却这般疼。
如果你不了解兰波和魏尔伦,你就不知道这首诗有多么的悲哀。在他们短暂的旋风一般的恋爱中,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高的强度经历了恋人可能经历的一切。
D. 诗人兰波相关故事
阿尔图尔·兰波(1854年10月20日—1891年11月10日)
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
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
生平与创作
阿尔图尔·兰波兰波出生于法国东北部夏尔维勒乡村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少年时代的兰波是一个好动而才华横溢的学生。15岁那年,他就能以拉丁文写作各种诗歌并赢得了很多奖赏。
1870年,兰波的老师乔治·伊森巴尔成为兰波在文学道路上的领路人。在他的指导下,兰波开始用法语写诗,其法语诗歌的创作水平进展迅速。兰波性格叛逆,屡次离家出走,甚至曾经参与过1871年的巴黎公社组织。他在诗歌《巴黎人的狂欢或巴黎的重生》一诗中描述了自己参与巴黎公社的这段经历。此外,从他的诗歌《扭曲的心灵》中可以看出兰波很可能曾经遭遇醉酒的巴黎公社士兵的性侵害。从1871年以后,兰波成为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他开始酗酒,并经常蓄长发、衣衫褴褛的招摇过市,以图嘲笑那些一本正经的中产阶级。他给他的老师伊森巴尔写信,系统阐述他的诗歌创作理论,即在“漫长的、庞大的、理性的骚乱中”加入幻觉的因素。
1871年9月底,兰波再次回到巴黎,不过这次是应著名象征主义诗人保尔·魏尔伦的邀请。魏尔伦曾读过兰波的著名作品《醉舟》,十分爱慕兰波的诗才。来到巴黎之后,兰波住在魏尔伦的家里。很快,魏尔伦便和这个17岁的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坠入爱河,他们成为巴黎诗坛著名的同性情侣。两人同居之后,生活挥霍而放任,酗酒和吸食大麻是家常便饭。他们的行为为巴黎的文学精英团体所不容,而兰波的恃才傲物更是引起许多人的反感。在这一时期,兰波创作了大量具有震撼力的诗作,他的诗歌成就甚至超过了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波德莱尔。
兰波和魏尔伦之间的同性恋情日益炽烈。1872年,魏尔伦甚至离开了他的妻子和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和兰波一同私奔至伦敦。1873年7月,两人在布鲁塞尔火车站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争吵,随后魏尔伦用枪打伤了兰波的手腕,一气之下兰波叫来警察,魏尔伦被逮捕。被捕期间,魏尔伦甚至被迫接收了一系列具有侮辱性的心理治疗,原因是魏尔伦的妻子指控他的丈夫和兰波之间不正常的“友情”。开庭审理时,尽管兰波一再宣称自己撤回对魏尔伦的控诉,法官还是判魏尔伦入狱两年。魏尔伦入狱后,兰波只身一人回到故乡夏尔维勒,在极度伤心中完成了一生最杰出的诗作《地狱一季》。这部作品是象征主义文学的精品。在诗中,兰波追忆他和魏尔伦共同生活的“地狱情侣”的岁月。他甚至以“悲伤的兄弟”、“疯癫的童贞女”来称呼魏尔伦,而自己则是他的“下地狱的丈夫”。1874年,兰波和诗人杰曼·努沃再次返回伦敦,并出版了他倍受争议的作品《彩画集》,其中包含了两首最早的以自由诗体写成的法语诗歌。
晚年生活
1875年,兰波和魏尔伦最后一次在德国相遇。此时的魏尔伦已经获释,并被迫皈依了天主教。这个时候,兰波已经受够了早年的放纵生活,基本放弃了写作生涯,而是开始从事一些能够给他带来稳定收入的工作。他开始徒步在欧洲大陆旅行。1876年夏天,他甚至加入了荷兰的军队,只是为了免费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去旅行。然而到了爪哇之后,他很快就厌倦了,并立即乘船返回法国。他曾游历塞浦路斯并最终在亚丁定居,并成为巴尔代公司的一名雇员。在这段时间,他没有再和男性产生同性恋情,而是和很多当地的女性相恋。
1884年,兰波辞去工作,开始独立在阿比西尼亚(今天的埃塞俄比亚)经商。他从事军火走私生意,并赚了不少钱。而在这个时候,兰波的右膝盖患上滑膜炎,并很快恶化为癌症。日益恶劣的病情迫使兰波于1891年5月9日返回法国。5月27日,兰波做了右腿的截肢手术,然而这还是没能抑制癌细胞的扩散。同年11月10日,兰波在马赛逝世,享年37岁。
影响
兰波对现代文学、音乐和艺术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他在巴黎的生活经历曾经于1995年被拍成电影《心之全蚀》,由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
兰波的创作是法语诗歌历史上的重大变革。他本人是象征主义运动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也被公认为是其后的超现实主义的鼻祖。二战后诞生于美国的“垮掉的一代”的诗风也深受兰波影响。今日人们在追忆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时,兰波的名字都是绝对不会忽略的。就连恐怖小说作家托马斯·里戈蒂也曾在不同场合表示自己是兰波的忠实追随者。
重要作品
《诗集》
《醉舟》 (1871年)
《地狱一季》 (1873年)
《彩画集》(1874年)
《兰波书信集》
E. 兰波的‘生活在别处’是出自他哪首诗谁有这首诗的原文加翻译啊不胜感谢.....
阿尔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1854/10/20‐1891/11/10),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
“生活在别处”这句话 出自兰波的 诗作《巴黎狂欢节》里的一段
在红色的城墙上
将阴森的光线抛向高高的天穹。
在那片野性与皎洁的黑色大陆,
诗人在星光下,
去寻求采集完美的神所撒下的花朵。
诗人
生活在别处,
在沙漠/海洋,
纵横他茫茫的肉体与精神的冒险之旅。
洪水的幽魂刚刚消散
但也有人提出质疑
本人一点也不懂法语,不对之处请见谅,这是找到的他们说的
La Vraie vie est absente.Nous ne sommes pas au monde
(The true life is absent. We are not in the world)
法语“生活在别处”,Život je jinde
但就个人而言,我是觉得“生活在别处”翻得没有错,这话是能很好概括兰波一生的,他是一位很棒的诗人。
可以看下他的《《地狱一季》
F. 谁可以谈谈兰波这个人
忽有一日失宠缪斯女神,只留一副仍叫兰波的臭皮囊,投笔从商,远走他乡,渴望一夜暴发,与灿烂的黄金相伴,在无人的非洲沙漠看着自己双腿渐渐坏死
G. 求兰波有名的诗句 法汉双语的
乌鸦
当寒冷笼罩草地,
沮丧的村落里
悠长的钟声静寂……
在萧索的自然内界,
老容天爷,您从长空降下
这翩翩可爱的乌鸦。
冷风像厉声呐喊的奇异军旅,
袭击你们的窝巢,
你们沿着黄流滚滚的江河,
在竖着十字架的大路上,
在沟壕和穴窟上,
散开吧,聚拢吧,
在躺满着新战死者的
法兰西隆冬的原野,
你们成千上万的盘旋,
为着引起每个行人的思考!
来做这种使命的呐喊中吧,
啊,我们,穿着丧服的乌鸦!
然而,天空的圣者,
让五月的歌莺
在栎树高处
在那消失在茫茫暮色的桅杆上,
给那些人们做伴,
一败涂地的战争
将他们交付给了
树林深处的衰草。
H. 法国诗人兰波有哪些代表作
法国诗人兰(1854—1891)波是19世纪后期象征主义流派的主要代表,共出版3部作品:《诗集》(1869—1872)、《地狱一季》(1873)和《启示录》(1886)。兰波最著名的一首象征主义名诗《醉舟》被收录在早期的《诗集》中。诗人以醉舟为自我的象征,写诗人自由灵魂的远航和理想追求。全诗富于幻想和象征色彩。
I. 寻找兰波的资料
阿尔蒂尔·兰波(Arthur Rimbaud)(1854~1891)法国诗人。他用谜一般的诗篇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吸引了众多的读者,成为法国文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诗人之一。
兰波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天才辈出的时代。1854年10月20日,阿尔蒂尔·兰波出生在法国香槟区夏尔维尔市的贝雷戈瓦大街上。他的父亲长期服役在外,喜欢冒险,在兰波六岁时离家出走;母亲却呆板孤僻,对子女管束十分严厉。家庭的不和造就了兰波矛盾不安的灵魂,这对他日后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幼年时就喜欢将自己扮成先知的模样,少年时期便显露出来令人震惊的诗才,后来多次不辞而别前往巴黎,渴望着漂泊。这个被“缪斯的手指触碰过的孩子”,从14岁开始写诗,到19岁完成《地狱一季》,短短的5年时间就完成了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全部作品,实现了他在文字上“我愿成为任何人”的狂想。在向往已久的巴黎,兰波结识了魏尔伦,并得到魏尔伦的赏识和推荐,从此跻身诗坛。
今日的兰波被奉为象征派的代表,甚至被贴上“第一位朋克诗人”、“垮掉派先驱”的标签,他的作品对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小说也影响深远,但真正的兰波是难以归类的,因为“他是众多流派之父,而不是任何流派的亲人”。兰波16岁不到就写出了名诗《奥菲莉亚》,据说参加过巴黎公社运动,曾为法国那个反抗的时代留下了许多充满战斗激情的诗篇。但当巴黎公社失败后,年轻的诗人十分失望和愤怒,狂野得要与现实中的一切决裂,包括诗歌。他告别了旧作中那些带有浪漫派痕迹的抒写和咏叹,尝试将诗的语言“综合一切,芬芳,声音,颜色,思想与思想交错”,变成“灵魂与灵魂的交谈”。在1871年那两封著名的《通灵者书信》中,兰波表达了他对诗歌革新的看法:“在无法言喻的痛苦和折磨下,他要保持全部信念,全部超越于人的力量,他要成为一切人中伟大的病人,伟大的罪人,伟大的被诅咒的人——同时却也是最精深的博学之士——因为他进入了未知的领域。”自此,兰波以“通灵者”的身份开创了一种求索于潜意识和幻想的力量的自由诗风,他的《元音》和《醉舟》成为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而在其最后两部散文诗作品《彩画集》和《地狱一季》中,兰波更是化身为“任何人”轮流登场,自导自演,自问自答,在身心俱裂的矛盾中探求存在与超越。天才都是个人主义者,他们具有超乎常人的自我意识,但此时的兰波已经将自我意识完全释放出来,勇敢地脱离了某种依靠而存在,他可能是最早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极端的自我意识的天才,所以当他愿意成为任何人时,他也能够成为任何人。
这时的兰波己成了魏尔伦的挚友,两人难舍难分,并结伴去国外漫游。但旅途中两人发生争吵,最后酿成惨剧,魏尔伦枪伤兰波,锒铛入狱。胳膊受伤的兰波挂着绷带,独自从比利时的医院步行回家。在苦闷和失望之中,他闭门不出,埋头写作,以排遣心中的惆怅。《地狱一季》就是在这种情景下写出来的。2个月后,这部不朽的散文诗宣布出版,兰波宣布告别诗坛。此后,19岁的诗人停止了诗歌的写作,在欧洲各地游荡数年之后,辗转至亚洲、非洲多国度过了12年,变换多种职业,直到1891年因治疗脚部肿瘤才回国,却在做截肢手术后去世,年仅37岁。
后来有传记作家以“强烈的表演欲”来解释天才诗人不可思议的后半生,认为兰波从小就喜欢被关注,甚至不惮做出疯狂和极端的姿态。穿奇装异服、留长发、言语粗野是一种方式,挑选有同性恋倾向的诗作寄给魏尔伦是一种方式,与魏尔伦的惊世恋情是一种方式,当他在被魏尔伦枪击后2个月就出版《地狱一季》时,写作也被看做一种方式。兰波沉醉于多变的人生,如此执着地尝试着成为“任何人”,却不愿也不能在任何地方多做停留。
兰波的传奇,为后来的世界确立了一种生存和反叛的范式,20世纪后“兰波族”成为了专有名词,崇拜、模仿兰波的群体越来越壮大。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著名作家亨利·米勒就曾预言:在未来的世界上,兰波型将取代哈姆雷特型和浮士德型,其趋势是走向更深的分裂。在1968那个反叛的年代,法国巴黎反叛的学生就将兰波的诗句写在革命的街垒上——“我愿成为任何人”、“要么一切,要么全无”!青春的灵魂如此相似,自由的生命从来就不甘于平庸的人生。即使兰波转向了现实的生活,即使“雅皮士”最终回归了主流,“成为任何人”依然是他们的梦想之翼和实践之根,他们就是新世界的创造者。
我是被天上的彩虹罚下地狱,
幸福曾是我的灾难,我的忏悔和我的蛆虫:
我的生命如此辽阔,不会仅仅献身于力与美。
——阿尔蒂尔·兰波《地狱一季·言语炼金术》
这里有他的诗集:http://www.lingshi.com/yishi/rimbaud.htm
J. 奥菲莉亚的兰波作品
让·尼古拉·阿蒂尔·兰波(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1854年10月20日-1891年11月10日),或译阿尔图尔·兰波、韩波、林包德,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
现存的兰波的诗有140首左右,主要在16至19岁期间所写。在兰波早期的诗中可以看出帕尔纳斯派的影响,后期诗作加强了象征主义色彩。主要诗集有《地狱的一季》和《灵光集》。 版本一
1.
雪白的奥菲莉亚宛如一朵圣洁的百合花,
漂流在引得繁星入梦的平静而阴郁的波涛上,
飘飘悠悠地渐渐远去,安眠中裹着长长的轻纱……
——她从遥远的树林里听见猎人的号角回荡。
一千多年了,满面愁容的奥菲莉亚素衣缟服的幽灵
从这漫长而忧伤的大河上飘然而去。
一千多年了,她温柔狂热的爱情
迎着黄昏的微风悄悄的唱起她的浪漫曲。
晚风亲吻着她的胸脯,吹开她柔美地轻纱,
这花冠般的轻纱因波浪而舒缓地飘动:
微微颤抖的柳丝扑在她的肩头泪如雨下,
芦苇向她耽于沉思的高贵的面容频频鞠躬。
被碰伤的睡莲纷纷在她的四周叹息;
她偶尔从一株沉睡的恺木中唤醒
某个鸟巢,从巢中只听翅膀一阵轻微的战栗;
——一片神秘的歌声于是从金灿灿的繁星中降临。
2.
啊,脸色苍白的奥菲利亚!你有白雪般秀美的姿容!
你果然隐去影踪,姑娘啊,你竟被大河卷走!
——正是从挪威那高大的山峰上飘来的风
向你轻声谈起顽强的自由;
正是吹拂着你浓密的长发的一阵微风
把奇怪的声音传向你沉思的灵魂;
正是从树木的呻吟与黑夜的叹息中,
你的心谛听着大自然的歌声;
正是发狂的大海的吼声,那无边的嘶哑的喘气声,
撕碎你这少女过于仁慈又过于温柔的心;
正是四月的一个早晨,有个可怜的狂人,有位英俊
而脸色苍白的骑士,坐在你的脚下,保持着沉静!
苍天!爱情!自由!可怜的疯姑娘啊,多美的梦幻!
你隐没在梦中,宛如雪化在火中;
你庄严的幻影抑制住你的呼喊,
——可怕的无限偏又害得你的蓝眼睛流露出惊恐!
3.
——诗人说:借着繁星的闪光,
夜里你总来寻找你所采撷的鲜花;
他曾看见像一朵圣洁的百合花似的从波涛上
飘然而过的裹着长长的轻纱安眠的奥菲莉亚。
版本二
奥菲利娅
黑暗沉寂的波浪上安睡着群星,
洁白的奥菲利娅像一朵盛大的百合;
随风飘动,枕着长长的纱巾,缓缓漂着……
远处的森林传来猎人的号声。
千年就这样过去,自从忧伤的奥菲利娅,
这白色幽灵在黑暗长河上漂移;
千年就这样过去,自从她温柔而疯狂地
在夜风中低吟着那支古老的谣曲。
微风吻着她的前胸,绽开花朵,
她那长长的纱巾被河水浸湿;
柳枝颤抖着,在她肩头哭泣,
芦苇在她多梦的额上轻轻弯曲。
低垂的睡莲在四周叹息,
熟睡的桤木间,她偶尔惊醒;
一只鸟在巢中窸窣颤栗,
神秘的歌声降自金色群星。
哦,苍白的奥菲利娅,美丽如雪!
是的,孩子,你已葬身于汹涌的河流!
——因为那从挪威高山上吹来的风,
曾向你倾诉过苦涩的自由;
因为一阵微风吹乱了你的头发,
在你精神的幻梦中发出奇异的声音;
在树木的呻吟和夜的叹息中,
你的心听见自然的歌吟。
因为那疯狂的大海发出的丝丝喘息,
撕裂了你那过于柔弱的孩童之心;
因为四月的一天清晨,一位英俊苍白的骑士,
默坐在你的膝下,那个可怜的疯子!
苍天!爱情!自由!噢,这是怎样的幻梦,可怜的痴心人!
他融化于你,就像雪融于水;
伟大的幻梦窒息了你的言语,
——而可怕的无限又使你的眼睛惊慌失措。
——诗人说,你在长夜的星光下,
来找寻你采撷的花朵;
说他曾在水上看见,枕着长长的纱巾的
洁白的奥菲利娅随风飘动,像一朵盛大的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