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谋逆
⑴ 历史上著名的丞相都有哪些
1、才高其天来谋深如海--秦源相李斯
功过昭著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伪饰地追逐功利权势。少年出道,研学帝王术,初投吕不韦,后宫帏进言,献剪诸侯,灭六国,成帝王之策,得始皇信赖,驰鹜于秦都。上《谏逐客书》、倡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创“小篆”一统文字。他也曾助秦始皇焚书坑儒,附赵高沙丘谋逆,最终为小人构陷,一代权谋大师腰斩于咸阳。
2、功冠群臣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萧何
初乃秦末一刀笔小吏,却能乘势而起,拥立沛公。劝刘邦避项羽锋芒,屈尊汉中王,徐图天下;慧眼独具,月下追韩信,使“汉兴三杰”到了刘邦一人手下。楚汉相争,留守后方,为刘邦提供充足支援;汉朝初定,治国安邦,颁法立规,更的“萧规曹随”之誉。
3、奇谋善变不下三杰--汉初名相陈平
年青俊美,偏纳他人之遗孀,六出奇计,助高祖解白登之围,王陈并相,结交周勃,终灭吕后势力。汉初三杰,韩信受谤,被擒于云梦泽,死于钟室;萧何遭谗,曾械于牢狱;张良惧祸,托言闲游。陈平却能久居相位,且得善终,足见他官场权谋之老到,远在三杰之上。
⑵ 历史上最忠诚的人物有哪些有哪些著名是事迹!
申包胥,事迹介绍:
春秋时代是“乱臣贼子”迭出的时代,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涌现出申包胥这样一个执着、忘我的爱国忠臣,正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个那个时代,更照亮了中国历史。
当好友伍子胥言“我必覆楚”时,申包胥则谓“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申包胥没有阻止伍子胥实现他的“义”,而是去践行一个更大的“义”——对国家的忠诚。
在楚国国都陷落、昭王出奔,申包胥“不受命”就一个人来到秦国请求援助
“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游川水,犯津关,躐蒙笼,蹶沙石,蹠达膝曾茧重胝,七日七夜,至于秦庭。”秦哀公没有立即答应,于是“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终于打动了“素沉湎,不恤国事”的秦哀公。可见,申包胥对于国家的忠诚是执着而又热烈的,到了完全不顾自己生死的地步。
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兴楚成功后,申包胥简单的以“非为身、非为名、非卖勇”婉拒昭王的赏赐并退隐。从申包胥先前的作为来看,断不会贪图名利,且楚昭王是一个较为贤明仁善的君王,申包胥功成身退,可知不是出于“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原因,而是出于真心。这表明申包胥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尽自己的一份职责,是出于对祖国的真心的忠诚。而在时隔近三十年后,又不辞劳苦出使越国,为越国灭吴做出了贡献。
在那个“礼乐崩坏”,臣弑君、子弑父的时代,在那个各国人才为了自己的恩怨或者施展抱负纷纷游走他国的年代,申包胥始终尽忠于自己的祖国——楚国,以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忠”的涵义,为后世确立了一个忠臣的典范。
⑶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宰相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宰相、有、吕布韦,刘
罗锅,张庭玉,左宗堂
⑷ 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宰相排行榜:古代名相有哪些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宰相:
1、才高其天谋深如海--秦相李斯
功过昭著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伪饰地追逐功利权势。少年出道,研学帝王术,初投吕不韦,后宫帏进言,献剪诸侯,灭六国,成帝王之策,得始皇信赖,驰鹜于秦都。上《谏逐客书》、倡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创“小篆”一统文字。他也曾助秦始皇焚书坑儒,附赵高沙丘谋逆,最终为小人构陷,一代权谋大师腰斩于咸阳。
2、功冠群臣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萧何
初乃秦末一刀笔小吏,却能乘势而起,拥立沛公。劝刘邦避项羽锋芒,屈尊汉中王,徐图天下;慧眼独具,月下追韩信,使“汉兴三杰”到了刘邦一人手下。楚汉相争,留守后方,为刘邦提供充足支援;汉朝初定,治国安邦,颁法立规,更的“萧规曹随”之誉。
3、奇谋善变不下三杰--汉初名相陈平
年青俊美,偏纳他人之遗孀,六出奇计,助高祖解白登之围,王陈并相,结交周勃,终灭吕后势力。汉初三杰,韩信受谤,被擒于云梦泽,死于钟室;萧何遭谗,曾械于牢狱;张良惧祸,托言闲游。陈平却能久居相位,且得善终,足见他官场权谋之老到,远在三杰之上。
4、一语可破天下事--初唐房玄龄
唐开国大臣,贞观名相,也是唐初居相位最久之人。他为人多智,有奇谋。被誉为“汉之萧何”武门事变是主谋,助李世民得帝位,可谓一策定乾坤,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终至辉煌,儿子当了附马,女儿作了王妃,如此功绩,如此殊荣,也不枉其为大唐天下谋尽一生。
5、千古诤臣--大唐名相魏征
以直谏扬名天下,玄武兵变,易主辅秦王,太宗时进为宰相。他有胆,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且不达目的不罢休,创了历史上君“畏”臣的先例,树立了历代君臣关系的典范。唐太宗有魏征,成就了天下盛世--贞观之治,难怪魏征一死,太宗大发感慨“魏征没,朕亡一镜”!
6、中国历史上最受争议的宰相--王安石
北宋神宗时名相,他领导了一场轰烈而悲壮的熙宁变法,变法前被为“当世圣人”,变法后,司马光大骂其欲谋朝篡位的大奸臣。后徽宗对他推崇备至,钦宗却把他作为北宋灭亡的魁首;朱熹斥之为心怀叵测、沽名钓誉的伪君子,陆九渊赞其为“洁白之操,寒于冰霜”;而杨慎将之数落成“古今第一小人”,梁启超称他是“三代以下唯一的完人”;列宁赞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7、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北宋名相寇准
坚主抗辽,促成“澶渊之盟”,后补被奸臣与皇后倾陷,一代直臣“寇老西”郁郁而死。他“有官居鼎鼎,无宅起楼台”清正廉洁,为世代楷模。
8、北国卧龙--元代名相耶律楚材
人称“神人”,元太宗时,上谏针砭时弊的十八条,保证了江山的初步稳定,后改革税制,大力培养“治天之才”,终使“武功”盛极的蒙古统治者收到“文治”之效。
9、救时宰相--明朝宰相张居正
机巧善谋,治世有方:创考成法,整顿吏治,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治黄整淮,修整边防,功在社稷,名垂后世。主政十年,救了明王朝,而得“救时宰相”之誉。他身为帝王之师,力育天子,行非常之师德,可谓用心良苦。然其死后,被一帮小人“秋后”算帐,罢了相位,削了谥号,抄了家!舍家为国者,却成世间罪人。
10、文胆武略官场楷模--清朝名相曾国藩
一代名相,更是个官精。曾十年七迁,连跃十级,37岁就当上了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书、日记,广为流传;立功,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事事以身作则。他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洋务运动领袖”“圣相”“近代史之父”。他的一生是极其成功的,名誉地位,别人所有的,他皆有,别人没有的,他也有,成了毛泽东惟独佩服的人物,成了蒋介石心中完美的老师形象。纵观其一生,他那变化无穷的谋略智慧,他那独特的修身之道,他那行之有效的权术哲学,他那居官不败的当官真经,他那一眼见底的观人秘诀,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⑸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宰相有哪些﹖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宰相:李斯 萧何 陈平 房玄龄 魏征 王安石 寇准 耶律楚材 张居正 曾国藩
1、才高其天谋深如海--秦相李斯
功过昭著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伪饰地追逐功利权势。少年出道,研学帝王术,初投吕不韦,后宫帏进言,献剪诸侯,灭六国,成帝王之策,得始皇信赖,驰鹜于秦都。上《谏逐客书》、倡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创“小篆”一统文字。他也曾助秦始皇焚书坑儒,附赵高沙丘谋逆,最终为小人构陷,一代权谋大师腰斩于咸阳。
2、功冠群臣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萧何
初乃秦末一刀笔小吏,却能乘势而起,拥立沛公。劝刘邦避项羽锋芒,屈尊汉中王,徐图天下;慧眼独具,月下追韩信,使“汉兴三杰”到了刘邦一人手下。楚汉相争,留守后方,为刘邦提供充足支援;汉朝初定,治国安邦,颁法立规,更的“萧规曹随”之誉。
3、奇谋善变不下三杰--汉初名相陈平
年青俊美,偏纳他人之遗孀,六出奇计,助高祖解白登之围,王陈并相,结交周勃,终灭吕后势力。汉初三杰,韩信受谤,被擒于云梦泽,死于钟室;萧何遭谗,曾械于牢狱;张良惧祸,托言闲游。陈平却能久居相位,且得善终,足见他官场权谋之老到,远在三杰之上。
4、一语可破天下事--初唐房玄龄
唐开国大臣,贞观名相,也是唐初居相位最久之人。他为人多智,有奇谋。被誉为“汉之萧何”武门事变是主谋,助李世民得帝位,可谓一策定乾坤,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终至辉煌,儿子当了附马,女儿作了王妃,如此功绩,如此殊荣,也不枉其为大唐天下谋尽一生。
5、千古诤臣--大唐名相魏征
以直谏扬名天下,玄武兵变,易主辅秦王,太宗时进为宰相。他有胆,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且不达目的不罢休,创了历史上君“畏”臣的先例,树立了历代君臣关系的典范。唐太宗有魏征,成就了天下盛世--贞观之治,难怪魏征一死,太宗大发感慨“魏征没,朕亡一镜”!
6、中国历史上最受争议的宰相--王安石
北宋神宗时名相,他领导了一场轰烈而悲壮的熙宁变法,变法前被为“当世圣人”,变法后,司马光大骂其欲谋朝篡位的大奸臣。后徽宗对他推崇备至,钦宗却把他作为北宋灭亡的魁首;朱熹斥之为心怀叵测、沽名钓誉的伪君子,陆九渊赞其为“洁白之操,寒于冰霜”;而杨慎将之数落成“古今第一小人”,梁启超称他是“三代以下唯一的完人”;列宁赞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7、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北宋名相寇准
坚主抗辽,促成“澶渊之盟”,后补被奸臣与皇后倾陷,一代直臣“寇老西”郁郁而死。他“有官居鼎鼎,无宅起楼台”清正廉洁,为世代楷模。
8、北国卧龙--元代名相耶律楚材
人称“神人”,元太宗时,上谏针砭时弊的十八条,保证了江山的初步稳定,后改革税制,大力培养“治天之才”,终使“武功”盛极的蒙古统治者收到“文治”之效。
9、救时宰相--明朝宰相张居正
机巧善谋,治世有方:创考成法,整顿吏治,清丈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治黄整淮,修整边防,功在社稷,名垂后世。主政十年,救了明王朝,而得“救时宰相”之誉。他身为帝王之师,力育天子,行非常之师德,可谓用心良苦。然其死后,被一帮小人“秋后”算帐,罢了相位,削了谥号,抄了家!舍家为国者,却成世间罪人。
10、文胆武略官场楷模--清朝名相曾国藩
一代名相,更是个官精。曾十年七迁,连跃十级,37岁就当上了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书、日记,广为流传;立功,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事事以身作则。他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洋务运动领袖”“圣相”“近代史之父”。他的一生是极其成功的,名誉地位,别人所有的,他皆有,别人没有的,他也有,成了毛泽东惟独佩服的人物,成了蒋介石心中完美的老师形象。纵观其一生,他那变化无穷的谋略智慧,他那独特的修身之道,他那行之有效的权术哲学,他那居官不败的当官真经,他那一眼见底的观人秘诀,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⑹ 晋朝时期著名的歌妓绿珠为何坠楼
绿珠是晋朝时期著名的歌妓,她的嗓音非常美妙动听。许多人不惜撒下千金,只为听她唱一曲。而且她人还长得非常美貌。
京城内达官贵人、巨贾豪商对她趋之若鹜。更有人曾以万金想要替她赎身,但绿珠扬言非有缘人不嫁而拒绝。谁都不知道这个有缘人,是怎么个有缘法,但是人人心中都想当这个有缘人。
一次,绿珠从外地回京。路上碰见三五歹徒,正是危急时刻。后方突然闯出一大队人马,把拦路抢劫的歹徒给吓跑了。
绿珠派人上前致谢,打听是谁家队伍。仆人禀告是散骑常侍石大人从野外打猎归来,且说三日后会来见绿珠。
这个石大人不是别人,正是晋朝有名的富豪石崇。他家的良田十几万亩,粮仓里的粮食每年都要清理,要不然粮仓根本装不下。至于宝库里的金银珠宝,府院里的亭台楼阁更是比一般人家多得多。
但是石崇非常好色,他在园子里养了许多美女,自己整天在里面嬉戏游乐。他本人非常喜欢绿珠的美色,所以找人演了一出英雄救美的戏。也不出他的所料,绿珠一见倾心投入他的怀抱。到绿珠出嫁的那一天,京城无数人伤透了心,羡煞了石崇。
石崇怀抱美人,正是开心欢乐得意之时。却没想到大祸即将临近。不久,赵王司马伦囚禁晋惠帝,自己坐上了皇位。司马伦手下有一个心腹叫孙秀,是个十足的小人。在司马伦自立后,他当上了丞相。开始疯狂报复以前欺辱过他的人。四大美男之一的潘安就是其中一个,他不仅杀了潘安,还夷了潘家三族。
一次,孙秀听人说富豪石崇家里的小妾绿珠,长得非常美貌。于是派人逼迫石崇交出绿珠,石崇却拒绝了。晋朝时权势人家,经常互换小妾或把小妾送人。孙秀被拒绝觉得很没面子,上告司马伦说石崇准备谋反,且他家中有大笔财物。
司马伦正愁没钱用,于是他派孙秀全权负责此事。孙秀得道旨意后,立马抓了石崇判了他谋逆之罪。且派兵围堵石府,全力搜索绿珠。
绿珠为了不受侮辱,含愤从楼中跳出而亡。是为一代节女。但是绿珠跳楼绝不是为了石崇。原因是石崇被抓前曾对绿珠道“我如今遭人陷害全都是因为你,当初真不应该把你娶回家。”
如此,绿珠跳楼是对命运的抗争。她在对石崇死心之余,又不愿再当人玩物,只好一死解脱。绝不是其他人所说为了什么爱情,又什么忠贞不渝。
⑺ 古代后宫有哪些著名的男宠
1.十大男宠之龙阳君
古称男色为“龙阳”,也是有渊源的。龙阳君是战国时魏王的男幸,象美女一样婉转媚人,得宠于魏王,后宫美女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
有一天他陪魏王钓鱼,钓得十条大鱼,不觉泪下。魏王问他何故伤心,他说:“我刚钓到鱼时很高兴,后又钓了一些大的,便想把前面钓的小鱼丢掉。如今我有幸能与大王共枕同 寝,但四海之内,美人甚多,闻知臣得幸于大王,必定打扮得花枝招展来向陛下献媚,臣就象前面钓到的小鱼一样,也会被抛弃,臣怎能不哭呢?”魏王听了很感动,便下令:四海之内,有敢向我绍美女的,我就灭其族!
2.十大男宠之李奕
北魏献文帝拓拔弘到皇兴四年已十六岁了,但冯太后对权力仍不肯放松,母子间的矛盾又因冯太后的不检点行为,更加尖锐起来。
冯太后平时对衣食住行都很注意节俭,所好唯有一个“男色”。她年轻守寡,不耐孀居,看中了朝臣中的三个美男子:吏部尚书王睿,南部尚书李冲和宿卫监李奕,常以奏事为借口,召他们入宫,轮流陪伴她。这三人同为太后男宠,几乎外廷内朝人人皆知,免不了背后议论,传入献文帝耳中,使他太失面子。这三人又倚仗太后权势,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更引起献文帝的憎恨。
一天,献文帝的丈人李惠提醒他:李奕兄弟拉拢党羽,培植亲信,恐会谋逆。建议找人告发李奕兄弟的不法罪状,由献文帝作主,将其一门一网打尽,趁势让太后收心,逼其归政。不久,有大臣弹劾李奕的族人李欣贪赃,献文帝派李惠找李欣,要他告发李奕与他同谋,就可免去死罪。李惠还四处帮李欣收集资料。过了几天,献文帝亲审李欣,李欣告发了李奕兄弟的三十条罪状,如纳贿贪污,买卖官爵,私纳宫女为妾等。于是李奕兄弟及党羽被问斩。冯太后营救不成,怀恨在心。
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冯太后在王睿、李冲等人的拨弄下,毒死了献文帝,并大开杀戒,报了旧仇。
3.十大男宠之和士开
北齐武成帝高湛的皇后胡氏可算是个少有的荡妇。高湛继承帝位后,胡氏以长广王妃册立为皇后。高湛****嫂嫂李祖娥,常常宿在昭信宫,胡皇后不耐宫闱寂寞,同高湛的亲信随从、给事和士开勾搭上了。和士开唇红齿白,翩翩有风度,又弹得一手好琵琶。高湛知道后,非但不责怪他,还有意成全他们。和士开善使一把铁槊,胡皇后说她也想学槊,高湛便命和士开教她。胡皇后与和士开眉来眼去,乘机调情。两双手摸来捏去,高湛只顾饮酒作乐,视而不见。 和士开为巩固地位,讨好太子高纬,劝高湛作太上皇,说这样可以进一步纵情享乐。高湛便让位于太子,从此深居宫中,一味淫乐,三年以后因酒色过渡过度而死。
高湛死后,胡太后和和士开的关系正式公开化,许多大臣不满,上奏和士开,而高纬年少昏庸,怕得罪太后,也不敢怎样。而和士开则排除异己,日益权重,封淮阳王。一班趋颜附势的大臣纷纷向他献媚,一时间,胡太后的姘头成了北齐王朝的大红人。
然而高纬的弟弟,琅琊王高俨却是个敢做敢为的人。他知道胡太后的妹夫冯子琮与和士开不合,便与其谋划,在深夜,埋伏士兵与神兽门外,次日和士开上朝时将其抓获,并派心腹杀死了他。胡太后知道后又悲又气,然而高俨拥兵三千,屯于千秋门外,连皇帝也不敢把他怎么样。但这件事以后,高纬认识到高俨的能力,十分不安,便秘密地谋划将其杀害了。
⑻ 请问有没有带“于”字的有名的中外人物!
于谦 石灰吟作者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http://..com/link?url=1R-0kXbDnAcV-Kuzdb5EkQuLb1W645BHtF_C0aDXeQJi3-_Qq
⑼ 谈谈对北宋著名政治家赵抃的认识
赵抃(1008-1084) 字阅道,号知非子,北宋衢州(今浙江衢县)西安人。宋仁宗佑年间进士,曾为江原县令。宋仁宗嘉佑年间,赵抃入蜀时,没有前呼后的随从,单人独骑,仅携一琴一鹤赴任。到职后,经常微服查访间疾苦。他严惩坑害百姓衙役,处决罪行累累的不法僧道和地痞流氓。又曾教育和释放因受蒙骗、被裹胁而参加“妖祀”的群众。放监那天,百姓欢声雷动,呼他为“赵青天”。官龙图阁学士,资政殿大学士,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谥“清献”。擅豪翰,笔迹劲丽。他为政相当清简,不喜欢繁文缛节。他同时也是个相当重视自身修为,学道有成的人,每到夜晚,必先沐浴、焚香,再将日间作为恭谨地秉告上天。宋神宗立,召知谏院,并对他说:“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
赵抃任江原县令时,十分注重教育。为了勉励县学生员苦学成才,他除亲自授课外,还写了一首《劝学示江原诸生》的七律“古人名教在诗书,浅俗颓风好力扶。口诵圣贤皆进士,身为仁义始真儒。任从乏味笑原思病,莫管时讥孟子迂。通要设施穷要乐,不须随世问荣枯。”其为学、为人、为官的主张尽在诗中。赵抃为官,“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示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任殿中御史时,“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明朝时,崇庆人民怀念赵抃,特为他和曾任蜀州通判的陆游共建一“赵陆公祠”,大门悬“琴鹤梅花”匾额。“琴鹤”乃颂扬赵抃的清正廉洁,“梅花“乃赞誉陆游的高洁情操。 《宋史》有传。
赵抃工诗善书,与他同时代的苏辙就曾称颂他:“诗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他的作品传世不多,台北故宫收藏就有两件,也都称得上是劲丽之作。但不同的是:在第一件的《致知府阁下尺牍》中,用笔端正严谨,点画润泽,取法北宋初期书坛所流行的颜体,是偏向“丽”的书风。而在另一件《致知郡公明大夫尺牍》中,结字则较宽散,用笔也朴质得多。细韧的笔画加上倾侧的字态,显得清劲而古雅,可说是偏向“劲”的书风。
《宋史》卷三一六《列传第七五 赵抃传》,
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进士及第,为武安军节度推官。人有赦前伪造
印,更赦而用者,法吏当以死。抃曰:“赦前不用,赦后不造,不当死。”谳而
生之。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州。濠守给士卒廪赐不如法,声欲变,
守惧,日未入,辄闭门不出。转运使檄抃摄治之,抃至,从容如平时,州以无事。
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
目为“铁面御史。”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
而绝之;君子不幸诖误,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温成皇后之丧,刘沆以参
知政事监护,及为相,领事如初。抃论其当罢,以全国体。又言宰相陈执中不学
无术,且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生所为及奉使不法;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
李淑不称职;皆罢去。吴充、鞠真卿、刁约以治礼院吏,马遵、吕景初、吴中复
以论梁适,相继被逐。
抃言其故,悉召还。吕溱、蔡襄、吴奎、韩绛既出守,欧阳修、贾黯复求郡。
抃言:“近日正人端士纷纷引去,侍从之贤如修辈无几,今皆欲去者,以正色立
朝,不能谄事权要,伤之者众耳。”修、黯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
请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改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
馈饷。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部无不至,
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召为右司谏。内侍邓保信引退兵董吉烧炼禁中,抃引文
成、五利、郑注为比,力论之。陈升之副枢密,抃与唐介、吕海、范师道言升之
奸邪,交结宦,进不以道。章二十余上,升之去位。抃与言者亦罢,出知虔州。
虔素难治,抃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
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
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召为侍御史
知杂事,改度支副使,进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时贾昌朝以故相守魏,抃
将按视府库,昌朝使来告曰:“前此,监司未有按视吾藏者,恐事无比,若何?
抃曰:“舍是,则他郡不服。”竟往焉。昌朝不悦。初,有诏募义勇,过期不能
办,官吏当坐者八百余人。抃被旨督之,奏言:“河朔频岁丰,故应募者少,请
宽其罪,以俟农隙。”从之。坐者获免,而募亦随足。昌朝始愧服。加龙图阁直
学士、知成都,以宽为治。抃向使蜀日,有聚为妖祀者,治以峻法。及是,复有
此狱,皆谓不免。抃察其亡他,曰:“是特酒食过耳。”刑首恶而释余人,蜀民
大悦。会荣諲除转运使,英宗谕諲曰:“赵抃为成都,中和之政也。”
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
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及谢,帝曰:“闻卿
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未几,擢参知政事。抃感
顾知遇,朝政有未协者,必密启闻,帝手诏褒答。
王安石用事,抃屡斥其不便。韩琦上疏极论青苗法,帝语执政,令罢之。时
安石家居求去,抃曰:“新法皆安石所建,不若俟其出。”既出,安石持之愈坚。
抃大悔恨,即上言:“制置条例司建使者四十辈,骚动天下。安石强辩自用,诋
天下公论以为流俗,违众罔民,顺非文过。近者台谏侍从,多以言不听而去;司
马光除枢密,不肯拜。且事有轻重,体有大小。财利于事为轻,而民心得失为重;
青苗使者于体为小,而禁近耳目之臣用舍为大。今去重而取轻,失大而得小,惧
非宗庙社稷之福也。”奏入,恳乞去位,拜资政殿学士、知杭州,改青州,时京
东旱蝗,青独多麦,蝗来及境,遇风退飞,尽堕水死。
成都以戍卒为忧,遂以大学士复知成都。召见,劳之曰:“前此,未有自政
府往者,能为朕行乎?”对曰:“陛下有言,即法也,奚例之问?”因乞以便宜
从事。既至蜀,治益尚宽。有卒长立堂下,呼谕之曰:“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
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畏戢以率众,比戍还,得余赀持归,为室家
计可也。”人喜转相告,莫敢为恶,蜀郡晏然。剑州民私作僧度牒,或以为谋逆
告,抃不师畀狱吏,以意决之,悉从轻比。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
皆与法合。茂州夷剽境上,惧讨乞降,乃缚奴将杀之,取血以受盟。抃使易用牲,
皆欢呼听命。
乞归,越州。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
以全。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复徙杭,以太子少保致仕,而官其子屼提举两
浙常平以便养。屼奉抃遍游诸名山,吴人以为荣。元丰七年,薨,年七十七。
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
抃长厚清修,人不见其喜愠。平生不治赀业,不畜声伎,嫁兄弟之女十数、
他孤女二十余人,施德茕贫,盖不可胜数。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
不可告,则不敢为也。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在虔与成都,尤为世所
称道。神宗每诏二郡守,必以抃为言。要之,以惠利为本。晚学道有得,将终,
与屼诀,词气不乱,安坐而没。宰相韩琦尝称抃真世人标表,盖以为不可及云。
屼字景仁。由荫登第,通判江州,改温州,代还,得见。时抃已谢事,神
宗命为太仆丞,擢监察御史。以父老请外,提举两浙常平。元佑中,复为御史。
上疏言:“治平以前,大臣不敢援置亲党于要涂,子弟多处管库,甚者不使应科
举,与寒士争进。自王安石柄国,持内举不避亲之说,始以子雱列侍从,由是循
习为常。资望浅者,或居事权繁重之地;无出身者,或预文字清切之职,今宜杜
绝其源。”又言:“台谏之臣,或稍迁其位,而阴夺言责;或略行其言,而退与
善地;或两全并立,苟从讲解;或置而不问,外示包容。使忠鲠之士,蒙羞难退,
皆朝廷所宜深察也。”傅尧俞、王岩叟、梁焘、孙升以事去,屼言:“诸人才
能学术,为世推称;忠言嘉谟,见于已试,宜悉召还朝。”所言皆切时务。
避执政亲嫌,改都官员外郎,出提点京东刑狱。元符中,历鸿胪、太仆少卿。
曾布知枢密院,将白为都承旨,蔡卞摭其救傅尧俞事,遂不用。未几卒。
初,抃庐母墓三年,县榜其里曰“孝弟”。处士孙侔为作《孝子传》。及
<山兀>执父丧,而甘露降墓木。屼卒,子云又以毁死,人称其世孝。
⑽ 十六国南北朝有哪些著名将领
宇文泰(505—556),北周皇朝的奠基者,南北朝著名的政治家、西魏军最高统帅,曾任西魏大丞相、太师、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柱国大将军。其先出匈奴,自后燕归魏,徙居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泰子宇文觉称帝后,追尊其为太祖,谥文帝。北魏末年六镇起事中,参与鲜于修礼和葛荣的起事军,后隶尔朱荣部将贺拔岳麾下。由于魏孝武帝与高欢不睦,入关就宇文泰,并任命其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次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文帝,改元大统,是为西魏,但政权实际掌握在宇文泰手中。
宇文泰善于谋略和指挥,曾与东魏多次作战,互有胜负。他又使西魏文帝娶柔然公主为皇后,并废原来的皇后为尼,最后赐死,以取悦柔然。对于突厥,则遣使通好。对南朝则采取攻势,先后夺取了益州和荆雍之地。政治改革方面,在大统元年采纳苏绰建议,制定公文格式,以朱色、墨色区别财政支出与收入,定出户籍册和胪列次年课役大数的计帐制度。大统七年,又制定地方官必须遵守的六条诏书:即清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他又建立府兵制,扩大了兵源,此制后更为隋唐所沿袭。以后又令卢辩仿照周礼更改官制,政府文告也要仿先秦文体。又恢复鲜卑旧姓,命令汉族部将资历高者袭三十六姓,次者袭九十九姓,所将士卒也改从主将的鲜卑姓。
史书评价:
太祖知人善任使,从谏如流,崇尚儒术,明达政事,恩信被物,能驾驭英豪,一见之者,咸思用命。沙苑所获囚俘,释而用之,河桥之役,率以击战,皆得其死力。诸将出征,授以方略,无不制胜。性好朴素,不尚虚饰,恒以反风俗,复古始为心。
史臣曰:水历将终,群凶放命,或威权震主,或衅逆滔天。咸谓大宝可以力征,神物可以求得,莫不窥窬九鼎,睥睨两宫,而诛夷继及,亡不旋踵。是知巨君篡盗,终成建武之资;仲颍凶残,实启当涂之业。天命有底,庸可滔乎。
太祖田无一成,众无一旅,驱驰戎马之际,蹑足行伍之间。属与能之时,应启圣之运,鸠集义勇,纠合同盟,一举而殄仇雠,再驾而匡帝室。于是内询帷幄,外仗材雄,推至诚以待人,弘大顺以训物。高氏籍甲兵之众,恃戎马之强,屡入近畿,志图吞噬。及英谋电发,神旆风驰,弘农建城濮之勋,沙苑有昆阳之捷。
取威定霸,以弱为强。绍元宗之衰绪,创隆周之景命。南清江汉,西举巴蜀,北控沙漠,东据伊瀍。乃摈落魏晋,宪章古昔,修六官之废典,成一代之鸿规。德刑并用,勋贤兼叙,远安迩悦,俗阜民和。亿兆之望有归,揖让之期允集。功业若此,人臣以终。盛矣哉!非夫雄略冠时,英姿不世,天与神授,纬武经文者,孰能与于此乎。昔者,汉献蒙尘,曹公成夹辅之业;晋安播荡,宋武建匡合之勋。校德论功,绰有余裕。
独孤信(公元502年——557年)本名如愿,后宇文泰赐名为信.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时期云中(今大同)人,史称“美容仪,善骑射”。少年时代喜爱修饰,讲究穿戴,故在军营之中享有“独孤郎”之美称。
他初投葛荣帐下为将,后投北魏,曾经匹马单枪生擒渔阳王袁肆周。因屡立战功,先后历任别将、员外散骑侍郎、新野郡守、荆州防城大都督、武卫将军、浮阳郡长、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军事兼尚书右仆射、荆州刺史、车骑大将军、河内郡公、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加授太子太保、大司马、柱国大将军。隋文帝即位后,赠太师、上柱国、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封赵国公,邑一万户,谥曰景。
独孤信风度翩翩,雅有奇谋大略。宇文泰初启霸业之时,他镇守陇右之地,史称“及信在州,事无拥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人愿附者数万家。”“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由于他执政期间惠政颇多,因此,很受百姓爱戴。
独孤信一生共有六子七女,六子俱任官职。其女:长女为周明敬后;四女为元贞皇后;七女为隋文帝皇后。
史书评价:
信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太祖初启霸业,唯有关中之地,以陇右形胜,故委信镇之。既为百姓所怀,声振邻国。东魏将侯景之南奔梁也,魏收为檄梁文,矫称信据陇右不从宇文氏,仍云无关西之忧,欲以威梁人也。又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高欢(496~547), 中国南北朝时期东魏权臣,北齐的实际创建者。小字贺六浑。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东)人。其子高洋称帝后,追尊为高祖。高欢的先祖因犯罪徙居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世居北边,生活习俗鲜卑化。六镇起义爆发后,他先后投靠杜洛周和葛荣;后脱离义军投尔朱荣,受到宠信,任晋州刺史。葛荣失败后,他收编葛荣余众,以山东的冀、定、相诸州(今河北及河南北部)为自己的据点。同年,尔朱荣被魏孝庄帝杀死后,尔朱氏族人控制朝廷。普泰元年(531),高欢起兵声讨尔朱氏,在信都(今河北冀县)拥立元朗为魏帝(后废帝)。永熙元年(532)夺取邺城,大败内部不和的尔朱氏联军,进入洛阳,废尔朱氏和他自己所立的两个皇帝,另立孝武帝元修。高欢任大丞相、太师、世袭定州刺史,随即平定并州,在晋阳建立大丞相府。东魏的建立,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高欢为人深沉,富于机谋。善用人,不问地位高低,唯才是举。治军严明,将士乐为效死。孝武帝想依靠据有关陇的宇文泰以消灭高欢,计划不成,于永熙三年逃奔长安。高欢在洛阳立孝静帝元善见,是为东魏。535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文帝元宝炬,是为西魏。东西魏皇帝,实际是高欢、宇文泰分别操纵的傀儡。
他统治时期,梁虽有北伐,但与东魏的关系仍以频繁通使为主。高欢害怕北方士大夫望梁朝为正朔所在而投奔江南,也无意南向扩张疆土。魏分东西后,彼此抗争,柔然的倾向对东西魏有举足轻重之势。高欢娶柔然公主,表示对柔然结交求和。孝静帝即位,高欢即决定迁都于邺,他多次与西魏作战,双方各有胜负。
武定四年(546),高欢悉举山东之众攻西魏,围攻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50余日,士卒战死病死者7万人,被迫退军。高欢智力皆困,而发病。次年高欢卒。
史书评价:
神武性深密高岸,终日俨然,人不能测。机权之际,变化若神。至于军国大略,独运怀抱,文武将吏,罕有预之。统驭军众,法令严肃,临敌制胜,策出无方。听断昭察,不可欺犯。知人好士,全护勋旧。性周给,每有文教,常殷勤款悉,指事论心,不尚绮靡。擢人授任,在于得才,苟其所堪,乃至拔于厮养,有虚声无实者,稀见任用。诸将出讨,奉行方略,罔不克捷,违失指画,多致奔亡。雅尚俭素,刀剑鞍勒无金玉之饰。少能剧饮,自当大任,不过三爵。居家如官。仁恕爱士。始,范阳卢景裕以明经称,鲁郡韩毅以工书显,咸以谋逆见擒,并蒙恩置之第馆,教授诸子。其文武之士尽节所事,见执获而不罪者甚多。故遐迩归心,皆思效力。至南威梁国,北怀蠕蠕,吐谷浑、阿至罗咸所招纳,获其力用,规略远矣。
尔朱荣字天宝,北秀容人。世为酋帅,神龟末袭爵梁郡公。正光中以功封安平县侯,进封博陵郡公,累迁车骑将军、右光禄人、仪同三司。孝庄即位,进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开府、兼尚书令、领军将军,封太原王,进柱国大将军、兼录尚书事,以平葛荣功进大丞相,又进位太师,以平元颢功进天柱大将军。永安三年杀之于明光殿。前废帝即位,赠假黄钺相国、司州牧、晋王,加九锡,谥曰武,配享高祖庙。
史书评价:
尔朱荣缘将帅之列,藉部众之用,属肃宗暴崩,民怨神怒,遂有匡颓拯弊之志,援主逐恶之图,盖天启之也。于是上下离心,文武解体,咸企忠义之声,俱听桓文之举。劳不汗马,朝野靡然,扶翼懿亲,宗祏有主,祀魏配天,不殒旧物。及夫擒葛荣,诛元颢,戮邢杲,翦韩娄,丑奴、宝夤咸枭马市。此诸魁者,或据象魏,或僭号令,人谓秉皇符,身各谋帝业,非徒鼠窃狗盗,一城一聚而已。苟非荣之致力,克夷大难,则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也。然则荣之功烈,亦已茂乎!而始则希觊非望,睥睨宸极;终乃灵后、少帝,沉流不反;河阴之下,衣冠涂地。此其所以得罪人神,而终于夷戮也。向使荣无奸忍之失,修德义之风,则彭、韦、伊、霍夫何足数?至于末迹见猜,地逼贻毙,斯则蒯通致说于韩王也。
侯景原为东魏大将,于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率部投降梁朝,驻守寿阳。
南朝后期,门阀士族统治开始走向衰落。士族已经变为一个失掉统治能力的腐朽、寄生阶层,对于任何政治风浪的冲击,士族往往都缺乏起码的应变能力。侯景投降后不久即起兵反叛,于三年(549年)攻破建康,梁武帝被困饿死。侯景进入建康后,「悉驱城市文武,僳身而出」,「交兵杀之,死者三千人」,又「纵兵杀掠,交尸塞路」(《南史·侯景传》)。长期的腐朽寄生生活,造成了士族的极端脆弱和无能。他们「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颜氏家训·涉务》)。侯景又陆续派军在三吴地区大肆烧杀抢掠,直到简文帝大宝二年(552年),才被陈霸先、王僧辩所击败。
侯景之乱使南朝士族遭到沉重打击,「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馀家」,「至是在都者,复灭略尽」(颜之推《观我生赋》注);而乱事更令南方的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破坏,六朝古都建康「千里烟绝,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南史·侯景传》)。南方政权损失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北强南弱之势已不可避免。
陈庆之,中国南朝梁将领。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人。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后为武威将军,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梁大通元年(527),与寻阳太守韦放合攻魏之涡阳(今安徽蒙城)。魏遣征南将军元昭率数万步骑来救,陈庆之乘魏军远来新至,仅率200骑击破其前锋。后又与诸将连营而进,背涡阳城与魏军相持。自春至冬,交战频繁,将士疲惫。有的将领建议退兵,他力主决战。魏军筑就13垒以控制梁军,他领兵夜出,破其四垒,涡阳城主王纬乞降。梁军乘胜强攻,俘斩甚多,其余九垒皆溃。中大通元年(529),奉命护送降梁的魏北海王元颢北还,以数千之众自铚县(今安徽宿县西南)进军洛阳。在四个多月内,取32城,经47战,均获胜利。不久,魏大军反击,攻陷洛阳,他因兵少失败,潜返南方。大同五年十月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