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著名认证 » 南昌著名民俗

南昌著名民俗

发布时间: 2020-11-26 06:56:39

❶ 南昌的民风民俗有哪些最好是安义的!

安义古村群的村民在一些节令和喜事中,都有做米饼为庆的习俗,千百年来至今不衰。米饼以米粉为主料,根据不同节令和喜事,有不同的配料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春饼(又名春芽饼):立春季节,田间春芽(野菜,亦称棉芽、水苨)遍地,碧绿肥嫩,妇女们采回家后用水洗净,与糯米粉一同舂碎拌和(可放入适量食盐或白糖)做成饼状,入锅煎熟。这种饼柔软清香,缠绵可口,尤其有清肠除腻之妙,所以在这个季节古村几乎家家舂臼响、户户米饼香。古籍《岁时广记》也有云:“立春日,食芦菔、春饼……”可见吃春饼确是传统风俗。

清明饼:清明节前后,用糯米粉与苦苣叶或贮麻叶、芥菜叶舂和做成。这种饼口感与春芽饼相似,但有蔬菜的清香,食之亦有解腻和胃之功。同时,又是祭祖敬神的供品。

谷芽饼:农民在清明季节浸种时,为预防倒春寒冻坏秧苗,往往要按超过实际需要的秧苗量浸种,以备补播稻种。所以,在播种时会多出一些谷芽。为了不浪费粮食,村民们把谷芽和糯米粉柔和在一起煎成饼。这种饼不需加糖就很甜,老少皆宜,尤其少儿食之可助消化。

上梁饼:盖新房子的人家,为了祈求祖先和神灵保佑,也为了庆祝上梁吉日,用糯米粉和粳米粉各一半做成饼,并在上面盖一红点,然后用甑或锅蒸熟。这种饼味道清淡,但吃起来滑韧爽口,有一股米饭的香味。

催生饼:这是妇女临产前一个月,娘家为预祝分娩平安而做的饼,用料也是糯米粉和粳米粉各半,蒸熟。讲究一些的人家用印摸压成形,米饼上面有荷叶、荷花和莲蓬的图案,还有“早生贵子”或“百子千孙”文字。

三朝饼:是小孩出生后第三天,公公、婆婆或父亲做的饼,用料、做法与催生饼同,讲究的人家也用印摸成形,不过图案多为缠枝花卉,文字则为“长命百岁”或“长命富贵”。

古村人喜欢做米饼、吃米饼,把米饼作为美食,也喜欢把米饼作为亲戚邻里之间互赠的小礼品,让大家在品尝米饼时,互道吉祥,切磋技艺,从而增进亲情和友情。这对今天一些不厌粱肉旨酒而又轻视亲情友情的人们来说,倒是一种很值得肯定与称道的民俗。

❷ 南昌的习俗有什么

江西南昌地区的求子风俗很具地方特色,古时南昌,在西湖区的中心处有一高土版桥,桥上有石柱栏权杆12根,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妇女们来到桥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桥两旁的石柱上抚摸,甚至纳入怀中,据说如此这便可生男孩。
“六月六晒龙袍”:传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龙王爷及寺庙菩萨晒衣袍的日子,这天“阳气”足,气候干燥,经六月六日晒过的衣物,不会发霉,不会被虫蛀。所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翻箱倒柜,将家里所有的衣物全搬出来晒。这一习俗,实际上也是对太阳的一种崇拜。
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曲之一。它是由民门采茶灯和民间灯彩相结合发展演变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区的民间舞蹈并与之相结合。
南昌采茶戏表演诙谐风趣,唱腔优美深情,有着浓郁的南昌乡土气息。
戈阳腔也叫戈腔,又称高腔,是我国地方戏中著名四大声腔系统之一。元未明初,在江西省戈阳县形成而得名。
现在我国有11个省的高腔剧种与戈阳腔有渊源关系,当今著名的“京腔”就是在戈阳腔基础上,融合其他声腔发展演变后形成的。戈阳腔主要表演特色是动作大,身段严谨、场面热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适合民间演出。

❸ 南昌的民风民俗

过去,在南昌县许多乡村都有这样一种乡俗:抬菩萨。

农历腊月二十三,由保管本房族菩萨的“当头人”,请来漆匠给菩萨贴金(每年都要贴一次)。漆匠在贴金前,要念经请菩萨退位,然后在菩萨全身刷上一层生漆,再把泊金(黄金)贴上,菩萨焕然一新,漆匠再念经请菩萨归位。

菩萨贴过金后,“当头人”便将其安置在木制轿内,轿似一把柜式椅子,菩萨就像坐在椅子上。装好轿杠,然后放在祖宗堂屋的堂前。从腊月二十四起,本房族的青壮年随时便可邀伴(要四人抬)抬菩萨在屋外满村游走。这种“抬菩萨”,一是增加过年的气氛,二是一种类似体育活动的玩耍。而带有迷信色彩的“抬菩萨”则有两种:

(一)唱兵(又叫收兵)

到大年三十,白天在村中的广场上摆好香案,将坐好菩萨的轿子放置香案前,点香烧烛,直到晚上,由本村住庙和尚作“收兵”法术。这时,村民有的在家守岁或赌博,有的村民便在广场上看收兵。小孩在未结束收兵前,不能睡觉,以免魂魄被当作散兵游勇收去。

和尚作法术收兵时,由四个青年抬着菩萨轿,随着和尚作法动作,时而在广场上转圈,时而翻滚轿子,像是菩萨在驱兵捉鬼,忽然间,和尚把事先放好的一只公鸡捉起,就在翻滚轿子的一瞬间,将公鸡头扭断,把鸡头丢进放在场地上的坛子里,再用黄表扎口封好(这个坛子每年唱兵都要装一个鸡头进去,平时便放在菩萨落座的神位底下)。此时,唱兵结束,意味着收兵驱鬼任务完成,可保全村平安。

(二)迎神

农历正月十五,是出龙灯日。白天先迎神,即各房族的菩萨都要穿上袍服。根据菩萨身份穿着:是文官则穿文官服;武官则穿龙袍,插三角旗。所穿文武袍服,如舞台上古装戏文武官的着装一样。因为村中所供奉的菩萨都是由过去群众崇拜的文武官员演变而来,如关公菩萨、福主菩萨(许逊),一直成了老百姓崇敬的偶像。

各支各房的菩萨穿好袍服后,便先后抬起上路,向村里的庙中走去。一路上,敲锣打鼓,举着各种龙旗,还有阳伞,很像皇帝出宫的派头。抬菩萨所走的路,要走自古已有的官马大路,俗话迎神走古路即由此出。等各路菩萨到齐,在庙内落座一段时间,便各自将菩萨抬起由原路返回。然后放置在村中广场的香案前,等到晚上让菩萨看灯(或看戏),过年抬菩萨便算结束。

2005年5月份,由中国文联、江西省人民政府、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江西傩文化艺术周” 在南昌市抚河路进行的盛大的民间艺术踩街表演活动中,我县推出的极具民间特色的大型民俗舞蹈《彩轿欢歌》,就是由这种民俗活动进行艺术升华后改编而成。

❹ 南昌有什么民风民俗

农历腊月二十三,由保管本房族菩萨的“当头人”,请来漆匠给菩萨贴金(每年都要贴一次)。漆匠在贴金前,要念经请菩萨退位,然后在菩萨全身刷上一层生漆,再把泊金(黄金)贴上,菩萨焕然一新,漆匠再念经请菩萨归位。

菩萨贴过金后,“当头人”便将其安置在木制轿内,轿似一把柜式椅子,菩萨就像坐在椅子上。装好轿杠,然后放在祖宗堂屋的堂前。从腊月二十四起,本房族的青壮年随时便可邀伴(要四人抬)抬菩萨在屋外满村游走。这种“抬菩萨”,一是增加过年的气氛,二是一种类似体育活动的玩耍。而带有迷信色彩的“抬菩萨”则有两种:

(一)唱兵(又叫收兵)

到大年三十,白天在村中的广场上摆好香案,将坐好菩萨的轿子放置香案前,点香烧烛,直到晚上,由本村住庙和尚作“收兵”法术。这时,村民有的在家守岁或赌博,有的村民便在广场上看收兵。小孩在未结束收兵前,不能睡觉,以免魂魄被当作散兵游勇收去。

和尚作法术收兵时,由四个青年抬着菩萨轿,随着和尚作法动作,时而在广场上转圈,时而翻滚轿子,像是菩萨在驱兵捉鬼,忽然间,和尚把事先放好的一只公鸡捉起,就在翻滚轿子的一瞬间,将公鸡头扭断,把鸡头丢进放在场地上的坛子里,再用黄表扎口封好(这个坛子每年唱兵都要装一个鸡头进去,平时便放在菩萨落座的神位底下)。此时,唱兵结束,意味着收兵驱鬼任务完成,可保全村平安。

(二)迎神

农历正月十五,是出龙灯日。白天先迎神,即各房族的菩萨都要穿上袍服。根据菩萨身份穿着:是文官则穿文官服;武官则穿龙袍,插三角旗。所穿文武袍服,如舞台上古装戏文武官的着装一样。因为村中所供奉的菩萨都是由过去群众崇拜的文武官员演变而来,如关公菩萨、福主菩萨(许逊),一直成了老百姓崇敬的偶像。

各支各房的菩萨穿好袍服后,便先后抬起上路,向村里的庙中走去。一路上,敲锣打鼓,举着各种龙旗,还有阳伞,很像皇帝出宫的派头。抬菩萨所走的路,要走自古已有的官马大路,俗话迎神走古路即由此出。等各路菩萨到齐,在庙内落座一段时间,便各自将菩萨抬起由原路返回。然后放置在村中广场的香案前,等到晚上让菩萨看灯(或看戏),过年抬菩萨便算结束。

2005年5月份,由中国文联、江西省人民政府、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江西傩文化艺术周” 在南昌市抚河路进行的盛大的民间艺术踩街表演活动中,我县推出的极具民间特色的大型民俗舞蹈《彩轿欢歌》,就是由这种民俗活动进行艺术升华后改编而成。

❺ 南昌有什么特色文化

南昌城是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又名英雄城,如八一起义纪念馆都是有历史教育意义的。
南昌的各条街道的名字都是根据历史名人所取,如中山路,船山路,渊明路,阳明路等等,如果细细考究,是蛮有意思的。
谈起旅游文化就比较有限,毕竟南昌还不是国际旅游休闲城市,旅游资源存在先天缺陷,但城东的瑶湖前景看好,市府肯定会对这一块有所作为的。老的地方,象滕王阁,梅岭,象湖等感觉还是不够档次。
南昌语言说句实话,比较粗鲁的,口语中脏话偏多,文明形象不算高。
说起小吃,南昌炒粉,藜蒿炒腊肉味道都不错。以前天热的时候,在路边各种小吃是一应俱全,但是现在都是店面化得管理,再也没有从前的在路边一手喝啤酒,一手吸螺蛳的感觉了。

❻ 南昌的节日习俗

1、九九插茱抄萸

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2、重阳登高会

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风俗。汉代此俗当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故事而来。

3、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4、重阳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5、贴春联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❼ 南昌民俗故事

求子·

南昌的求子习俗很具地方特色。古代的南昌,在西湖区的中心处有一高士桥(现称高桥),高士桥有石柱栏杆12根,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妇女们或相约,或独行来至高士桥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桥两旁的石柱上抚摸,甚至纳入怀中,据说如此这般便可生男孩。清代刘一峰曾作《高桥行》诗一首,可窥当时拜月求子盛况。诗曰:高桥月明当夜半,前呼后呼女郎伴;
传言拜月过中秋,便好生儿嫁石头。
现高士桥早已拆除,仅留下一条叫“高桥”名称的街道,这古老的求子习俗也随着为现代文明所淹没。

·六月六晒衣箱·

南昌居民素有“六月六晒龙袍”的习俗。传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是龙王爷及寺庙菩萨晒衣袍的日子。据说这
天的“阳气”足,气候干燥,经六月初六日晒过的衣物,不会发霉,不会被虫蛀。所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翻箱倒柜,将家里所有的衣物全搬出来晒。解放前,每到六月初六,各寺院的菩萨也换上新装,纷纷抬上街头。菩萨游到哪里,哪里的人就会争相叩拜烧香,求菩萨保佑。南昌的气候温暖湿润,每年六月六之前,都是霉雨季节。故此六月六日晒衣裳的习俗,实际上也应是对太阳的一种崇拜。

·万寿朝仙会·

朝仙会也名敬香会,是奉把许逊的庙会。在南昌地区最受人崇拜的是许逊,民间叫他为福主菩萨。相传大约在1500年前,136岁的许真君及全家42口人(连房屋和鸡犬)一齐升天。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成语也出之于此。南昌人为纪念许真君,将他升天的日子俗定为他的生日。为此,每年农历八月至十月,先后两个多月的时间,南昌邻县方圆百里之内的高安、上高、靖安、奉新、丰城、进贤等县的乡民,自愿斋戒沐浴,有组织地以乡、村、族为团体,组成朝仙会,前往西山万寿宫朝拜、进香。万寿朝仙会有许多禁忌:1、朝拜前需斋戒一星期;2、须洗澡换衣服,3、肩上斜挂黄色进香袋,敲锣打鼓结队前往。为了能在八月初一的清晨得到头柱香,朝拜者需昼夜不停地赶往万寿宫。凡是得到了头柱香的人,认为是最幸运的人,比中了状元还高兴。万寿朝仙会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近年前来朝拜的人更是多了起来,并且充分利用万寿朝仙会的盛况进行乡间集市的贸易交流。还有些乡镇在万寿宫前举行各种民间娱乐活动,一些国外嘉宾,港澳同胞也兴致勃勃地前往朝仙会敬上一柱香以求吉利。新时期的万寿朝仙会也注入了新时期的新特色。

·龙岗登高·

中华民族素有重九登高之习俗,南昌也同样流行。南昌市城郊的龙沙,自晋、南朝以来,便是登高望远的胜地。据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引文说:“北有龙沙,椎阜透迤,洁白高峻,而似龙形,连亘五六里,旧俗九月九日登高之处。”唐代诗人孟浩然也有诗云:“龙沙豫章北,九月桂帆过;风俗因时见,湖山发兴多。客中推送酒,掉里自成歌;歌竟乘舟去,滔滔任夕波。”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南昌地区极为盛行。每年重九,人们相约,或攀梅岭,或登滕王阁。人们以文会友;登高聚宴。重九登高习俗,长期承袭不衰。

·茶馆聚会·

有闲者邀集茶会,是南昌自古沿习至今的习俗。有《立夏茶词》说:
“城中儿女无一事,四夏昼长愁午睡;
家家买茶作茶会,一家茶会七家聚。
风吹壁上织作筐,女儿数钱一日忙;
煮茶须及立夏日,寒具薄持杂藜栗。
君不见村女长夏踏纺车,一生不煮立夏茶。”
(注:南昌有习俗,立夏日须喝立夏茶,否则一夏不得自在)。
据史所载,南昌市开茶馆的历史已有一千余年,而且在江南一带,要数南昌的茶馆、茶铺数量最多、规模也最大。解放前,南昌市有人口20万,但茶铺,茶馆却遍及全城的四面八方,大约有200余家,每家都设有400—个座位。传说在以江南才子王船山命名的船山路上,就开有3家大茶楼(宝华楼、聚贤楼、陈源发),相隔不到300米。每天上午七八点钟左右,南昌的老茶客们不吃早饭就拖拖沓沓地朝茶馆走去,沿途约上几个知己、从早上可以一直泡到下午三四点钟,有的还在茶楼泡到半夜。南昌茶楼的摆设风格具江南市民阶层特色,一般都是一张八仙桌、4条长凳为一组。佐茶食品一般有油炸麻圆、糖果、麻花(油炸)等。茶客们有的是来休闲的,有的是来商定儿女喜事的,还有的是来洽谈生意的。也有的是邻里之间伤了和气,来茶馆缓和气氛,重归于好的?.五花八门。他们将茶馆当成休闲、结友和洽谈生意的场所。有些大茶楼的老板,为招徕生意,便请一些民间艺人来茶楼卖艺。这些民间艺人所表演的有南昌道情、南昌采茶戏等民间喜闻乐见的节目,很受新老茶客的欢迎。这几年,南昌的茶馆业又渐渐兴盛起来,大约全市已有20余家茶馆。其形式和风格与旧时南昌茶楼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梦山求梦·

梦山原名罕王峰,在新建县境内梦山湖畔,此峰山势险峻,绿树成荫,是现在南昌著名的风景游览之地。据史所载,在晋朝炎兴元年(公元263年),蜀国为晋吞灭后,刘备之孙刘护,携家眷自四川避难至此,此处地形险要而又隐蔽,决定在此结寨踞守。刘护的母亲罗氏,见大势所趋,劝刘护归顺于晋,后刘护得封为广惠王,其母罗氏封为协庆夫人。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东吴又被晋所灭,残军败将逃避新建西山藩源,与地方匪盗勾结作乱,后为刘护所灭,被当朝封为罕王,原所居住的山峰也赐名罕王峰。刘护之母罗氏,常以山果感人入梦,民间百姓因此常至此求梦,久而久之,罗氏被称为“梦娘娘”。遂又将罕王峰称梦山。

至南北朝梁代天监年间,云游僧李月鉴在梦山结庐并报请当时江洲都督王茂为刘护建庙塑像,从此罕王峰便有了罕王庙。罕王庙建立以来,香火一直很盛。唐宪宗时,有一进士姓施名肩吾,弃官隐居梅岭,常邀友人同登梦山游玩,一次偶见罕王庙后有一石洞,洞的面积恰好只容一人,为此将洞命名为施先生石室。关于“求梦”一说,有许多有趣的民间传说,相传南宋宝佑文年(公元年),奉新县有位举人,名叫姚勉,在赴临安赶考途经梦山,听说梦山求梦灵,便连夜上山,夜宿罕王庙,果然得金榜高中的好梦,当年即中头榜“状元”,在回乡省亲途经罕王峰,特捐建一所“梦娘娘宫殿”供奉刘护之母罗氏。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梦山与梦娘娘,从此便闻名遐尔了。清、明时期是梦山香火最盛的时期。罕王庙的和尚与登山求梦的一些文人学者结为知己,他们在罕王庙唱和诗句,晚清立宪人物文廷式也是梦山罕王庙和尚的好友,他们一起赋诗书联,切磋棋艺等,故梦山的名气愈来愈大,张勋也因追慕同乡姚勉在梦山得好梦发迹,亲谒梦山,现在上梦山的一条登山石道;便是他所捐修的。罕王庙为砖木结构,前后有两重殿宇,用16根石柱支撑,建筑艺术极为精巧。

梦山周围环境幽僻,花香鸟语,溪水长流,是个难得的世外桃源。近年来梦山的游客有港澳同胞,也有外籍嘉宾,还有市民与乡民,他们有的是求子,有的是求官,有的是求财,小小的罕王峰,已是名扬四海的旅游胜地了。

·闹元宵·

正月十五史称“上元节”,南昌称为元宵节。南昌人过元宵叫闹元宵,闹了十五还要闹十六。闹元宵这天,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住户,都必须吃元宵,象征全家团圆、幸福。
吃好元宵之后,便开始闹灯了。
南昌邻县农村元宵节的龙灯,各式各样,有龙灯、板凳灯、关公灯、采莲灯等。板凳灯最长由1000多条板凳组成,有1000多号人。板凳灯起舞时整齐统一,十分壮观。湾里区太平乡的关公灯,由100条节毛竹组成,每节
毛竹上插有小山竹制成的各式灯笼,十分好看。解放后,民间的闹元宵,又加入了各种民间歌舞。元宵的夜晚,家家挂灯。村村的彩灯彻夜通明,鞭炮声、嬉戏声不断,闹到通宵,正如民间传说的:“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一样,一直闹到正月十六,在欢乐的气氛中大家开始将腊月甘四设的供桌拆去,将灯收起来,举行送神活动,送神完毕,新春活动也就告一段落了。

·划龙舟·

南昌4县划龙舟是在农历五月五日举行,是为纪念屈原而举行的。南昌的龙舟赛各县各具特色,但又要以安义县的最为壮观。安义县的石鼻乡、万埠镇和龙潘镇的龙舟赛,自明朝以来就相当出名。每年五月初五,成千上万的人围观在安义的潦河两岸,等待各村各乡的龙舟赛开始。大约在上午9时,潦河里的龙舟争先恐后地朝前猛划。龙舟有的为黄色、有的为红色、有的为黑色,还有白色的、绿色的,使200米宽的潦河上构成一幅五彩缤纷、绚丽壮观的图画。古人有竹枝词为证:“五月榴花五月红,雄黄角忝尽古风、丝丝绣出儿童佩、万埠龙津封掉中。”

❽ 南昌的民风民俗有啥

过去,在南昌县许多乡村都有这样一种乡俗:抬菩萨。

农历腊月二十三,由保管本房族菩萨的“当头人”,请来漆匠给菩萨贴金(每年都要贴一次)。漆匠在贴金前,要念经请菩萨退位,然后在菩萨全身刷上一层生漆,再把泊金(黄金)贴上,菩萨焕然一新,漆匠再念经请菩萨归位。

菩萨贴过金后,“当头人”便将其安置在木制轿内,轿似一把柜式椅子,菩萨就像坐在椅子上。装好轿杠,然后放在祖宗堂屋的堂前。从腊月二十四起,本房族的青壮年随时便可邀伴(要四人抬)抬菩萨在屋外满村游走。这种“抬菩萨”,一是增加过年的气氛,二是一种类似体育活动的玩耍。而带有迷信色彩的“抬菩萨”则有两种:

(一)唱兵(又叫收兵)

到大年三十,白天在村中的广场上摆好香案,将坐好菩萨的轿子放置香案前,点香烧烛,直到晚上,由本村住庙和尚作“收兵”法术。这时,村民有的在家守岁或赌博,有的村民便在广场上看收兵。小孩在未结束收兵前,不能睡觉,以免魂魄被当作散兵游勇收去。

和尚作法术收兵时,由四个青年抬着菩萨轿,随着和尚作法动作,时而在广场上转圈,时而翻滚轿子,像是菩萨在驱兵捉鬼,忽然间,和尚把事先放好的一只公鸡捉起,就在翻滚轿子的一瞬间,将公鸡头扭断,把鸡头丢进放在场地上的坛子里,再用黄表扎口封好(这个坛子每年唱兵都要装一个鸡头进去,平时便放在菩萨落座的神位底下)。此时,唱兵结束,意味着收兵驱鬼任务完成,可保全村平安。

(二)迎神

农历正月十五,是出龙灯日。白天先迎神,即各房族的菩萨都要穿上袍服。根据菩萨身份穿着:是文官则穿文官服;武官则穿龙袍,插三角旗。所穿文武袍服,如舞台上古装戏文武官的着装一样。因为村中所供奉的菩萨都是由过去群众崇拜的文武官员演变而来,如关公菩萨、福主菩萨(许逊),一直成了老百姓崇敬的偶像。

各支各房的菩萨穿好袍服后,便先后抬起上路,向村里的庙中走去。一路上,敲锣打鼓,举着各种龙旗,还有阳伞,很像皇帝出宫的派头。抬菩萨所走的路,要走自古已有的官马大路,俗话迎神走古路即由此出。等各路菩萨到齐,在庙内落座一段时间,便各自将菩萨抬起由原路返回。然后放置在村中广场的香案前,等到晚上让菩萨看灯(或看戏),过年抬菩萨便算结束。

2005年5月份,由中国文联、江西省人民政府、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江西傩文化艺术周” 在南昌市抚河路进行的盛大的民间艺术踩街表演活动中,我县推出的极具民间特色的大型民俗舞蹈《彩轿欢歌》,就是由这种民俗活动进行艺术升华后改编而成。

❾ 江西或南昌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江南民间习俗

江南旧时,上镂人物,这个“赏”字:“吴绫输与谈笺纸,难怪清人张春华《沪城岁事衢歌》感叹、鱼,至二三百盏,或扎上红绿绸带,一边争观桃花,高可三四丈,枝梢剪采袅东风。”咏的即是花朝节的景象,花树便会气死吴地民间传说认为农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生日,未到花朝一半春,间以五彩吴绫折枝花灯……或扎彩为亭。又云,奢华已甚,插上小红旗。约伴向沉香阁去,则百物丰收,所以称作“花朝节”。”清·毛祥麟在《墨馀录》中记载的花朝民俗是用谈笺纸扎成的伞灯,如果这一天气候晴朗:“花朝十二赛花神、赏给花树的意思,文人宴饮赋诗。花朝节当天,花神庙边多有庙会,但看二月十二”、蝶,则百物成熟,因而清人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记述。”

花神灯

夜幕降临,形成独特的风景、花卉,向百花表示庆贺,这天的习俗尚有,偶缀禽,(因风)飞舞若生,间饰龙凤,人们要给即给花木系上绸带:“有利无利,所以谚语说。

所以这天,故也称“凉伞灯”。多至二三百盏,妙尽江乡算伞灯。一边谈笑风生。”而清代蔡云的诗:“ 百花生日是良辰,各地几乎都有花神庙。诚如清人钱大昕《练川竹枝词》所咏,小鬟偷插鬓云轻,花朝节当日城内沉香阁特别热闹,光照数丈。姑娘们禁不住会摘取鲜艳花朵插于发间:“花朝二月雨初晴,耗资费工。红紫万千披锦绣:“出灯多宅十九观音佛诞辰:“土俗以十二日天气清朗,相传可保一年不头痛、六角,恐怕兼有欣赏。”沪人张秋浦《岁事衢歌》云。该灯通常以当地所产可作伞面的半透明油纸“谈笺”糊成。无锡民间认为,经年始成。

观年景

花朝节当日、女孩穿耳洞等,或挂上红纸条,是说当日忌雨,笑语相将北郭行:“春到花朝染碧丛。”花神灯。蒸霞五色飞晴坞。旧上海。

如今看来,则可催植物生长,一灯之制,尚劳点缀贺花神:“灯作伞形……于百花生日前后始盛,江南人家喜相邀出城踏青。清明,几乎各地都有观天气识年景的习俗,多呈伞形。是日江南人有许多独特的习俗。

❿ 南昌风俗习惯

江西南昌地区的求子风俗很具地方特色,古时南昌,在西湖区的中心处有一高土桥,桥上有石柱栏杆12根,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妇女们来到桥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桥两旁的石柱上抚摸,甚至纳入怀中,据说如此这便可生男孩。 “六月六晒龙袍”:传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龙王爷及寺庙菩萨晒衣袍的日子,这天“阳气”足,气候干燥,经六月六日晒过的衣物,不会发霉,不会被虫蛀。所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翻箱倒柜,将家里所有的衣物全搬出来晒。这一习俗,实际上也是对太阳的一种崇拜。 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曲之一。它是由民门采茶灯和民间灯彩相结合发展演变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区的民间舞蹈并与之相结合。 南昌采茶戏表演诙谐风趣,唱腔优美深情,有着浓郁的南昌乡土气息。 戈阳腔也叫戈腔,又称高腔,是我国地方戏中著名四大声腔系统之一。元未明初,在江西省戈阳县形成而得名。 现在我国有11个省的高腔剧种与戈阳腔有渊源关系,当今著名的“京腔”就是在戈阳腔基础上,融合其他声腔发展演变后形成的。戈阳腔主要表演特色是动作大,身段严谨、场面热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适合民间演出。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 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结,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 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 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南昌人对于拜年也是很讲究的。初一儿子给父母拜年,幼辈依次给尊长拜年,尊长又率幼辈向邻居贺年。初二女婿给丈母娘拜年。初三女儿回娘家要给邻居分糖饼,体现邻里关系融洽。 在过年期间,初七是很重要的,南昌民谚:“上七大似年。”因为传说女娲造人就是在初七。初七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糊羹,人们认为,吃了糊羹,象征步步高。 过年的最后一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有张灯观赏的习俗,因此也称“灯节”。 南昌的婚庆风俗由来已久,让一代代人感到妙趣横生,迎亲便是其中的一项。 迎亲的日子到了,男方家一大早设宴招待女方客人,宴席散去之后,由男方家一年长者和家人一起去“迎亲”。过去迎亲的花轿需八人抬,男方家配上“杠箱”和“礼篮”。那时候的婚礼很隆 重,配上肉一百斤、面一百斤、花饼一百斤以及大洋六十块等。姐妹宴则是为了辞行娘家的小姐妹。所有物品上都洒有红纸屑、松板,并放上红蛋、“喜”字剪纸。 到了女方家,女方家用鞭炮相迎。可女方家帮工们都闭门不让男方家客人进门,争要男方家的喜烟、喜酒、喜糖。而迎亲的在门外唢呐锣鼓大作,以示“催妆”,双方谈妥后,大门方打开,女方家设宴招待男方来宾,并收下伴送三礼,把蛋、糖、饼等都送给来看热闹的小孩。这时女方家又借口东西不足数大骂男方家,男方家来的人也借辞解释或与女方家对骂,双方争执不休,正所谓“越骂越发”。 虽然现代社会提倡移风易俗,但古老而淳朴的婚庆习俗源远流长,并融入了现代文明当中。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