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著名字画
⑴ 中国古代著名画家代表作
1、《洛神赋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2、《送子天王图》
《送子天王图》(又名《天王送子图》、《释迦降生图》)是唐代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创作纸本墨笔画,一说宋人摹本。该作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全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描绘一位王者气度的天神端坐中间,两旁是手执筋板的文臣、捧着砚台的仙女,以及仗剑围蛇的武将力士面对一条由二神降伏的巨龙。
第二段画的是一个踞坐在石头之上的四臂披发尊神,身后烈焰腾腾。神像形貌诡异,颇具气势,左右两边是手捧瓶炉法器的天女神人。
第三段即《释迎牟尼降生图》,内容是印度净饭王的儿子出生的故事。从画面上,可以看到释迎牟尼降生时,他的父亲抱着他到寺庙朝谒见自在天神的情景。
此图写异域故事,而画中的人、鬼神、兽等却完全加以中国化、道教化,当是佛教与中国本土变化至唐日趋融合之势所致。此图意象繁富,以释迦降生为中心,天地诸界情状历历在目,技艺高超,想象奇特,令人神驰目眩。
3、《天女献花图》
《天女献花图》是刘松年在宋代所创作的国画,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
此图中天女手捧花蓝,边舞边散,对面菩萨神情安逸,微笑观看,周围几位罗汉则已被天女的舞姿所吸引,面露欣赏之色。图中除了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璎珞,保持了传统的造型特点以外,其余形象都似由凡尘中人脱胎而来,具有写实生动的效果。
4、《游春图》
《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图中展现了水天相接的情形,上有青山叠翠,湖水融融,也有士人策马山径或驻足湖边,还有美丽的仕女泛舟水上,熏风和煦,水面上微波粼粼,岸上桃杏绽开,绿草如茵。
画家用青绿重着山水,用泥金描绘山脚,用赭石填染树干,遥摄全景,人物布局得当,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该画是展子虔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
5、《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⑵ 什么是传统中国画
中国绘画的发展年代久远.传统中国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⑶ 中国传统绘画的特有哪些
国画从题材上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类,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工笔、写意两种。
中国画讲究形式美,构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画面空白的运用独具特色。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 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国画营造的空间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
⑷ 中国传统美术分为哪些
中国传统美术即指传统的中国绘画,按类型分工笔和写意,按内容分人物、山水、花鸟等这些
中国古代绘画起源很早,五六千年前的先民们就用矿物颜色在岩石上涂画拙朴的动植物纹样和人形图案,在陶器上描绘各种美丽的图案纹饰,之后又在青铜器上刻铸纷繁神秘的花纹及其他图形。这些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所保存下来的实属凤毛磷角,却使我们得以一窥早期绘画的面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绘制于纸绢上的独幅绘画作品,是出土于墓葬的随葬品,距今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
早期的中国绘画以作品的题材划分为若干画科,如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公元17世纪前后,欧洲绘画传入中国,为了与本土传统绘画相区别,舶来之欧洲绘画作品冠名为"西洋画",本土绘画自然就称为"中国画"。因此,中国画最初的称谓,是相对于西洋绘画(泛指欧洲绘画)而言的。
中国画是东方绘画艺术的主流,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无论在艺术内容、形式,还是表现手法上,中国画与西方绘画都有极大的差别。
工笔重彩画与水墨写意画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传统的中国画似乎就是水墨写意画,其实这是一个误会。中国画按照其技法及风格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工笔重彩画和水墨写意画。工笔画又称"细笔画"。其绘画风格工整细致,以规整并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并注重于细部的刻划,然后再敷以厚重、鲜亮的颜色。工笔画所用颜料大多以矿物质制成,历经多年,仍然可以保持原有的色彩;整个画面漂亮明丽,有着很强的装饰效果。正因为这部分绘画作品具有富丽堂皇的外观,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宫廷画家部采用此种画法,以表现皇家气派。
相对于工笔画的就是写意画,又称 "粗笔画"。其画风简略,通过尽量简练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神韵相意态,而并不十分在意所画对象的逼真与形似。画家在画中多采用概括、夸张的手法,运用丰富的联想,最大限度地抒发自己的情绪,张扬不同的个性。因此,写意画作品带有一定的即兴性、随意性和偶然出现的意外效果,较难临仿和描摹。它们几乎部是用水墨完成的,有着素淡、清雅的外观。这类作品在后期中国画坛上占有很大的比例。
从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来看,早期的(公元12世纪以前)画幅均为工笔重彩画。晚期的作品则多是水墨写意画;再从作者的情形来看,工笔重彩画的作者大都是职业画家或工匠画家,水墨写意画的作者则大多兼有文人的身份。
当然,在工笔画和写意画之间还有一片开阔地带,供画家们在两端取舍,从而形成折中的即半工笔半写意的画法。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传统的中国画离不开诗词。题款。篆刻,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表述。
早期中国的许多文字,是根据对象的形状或意义,用简练的 线条描绘出来的象形艾宇。这与使用线条画画相似。中国文字的这一特点,加上书写文字的形式本身带有很强的艺术创造性,因而与绘画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人谓之"书画同源"。中国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在作画的过程往往十分自然地将写字的笔法运用到绘画中去;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很多时候以诗句的形式——直接题在画面上;并按中国文人的习惯,在画的落款处盖上刻有自己名号的朱砂红印章。强调线条的表现力,强调绘画笔墨的书法情趣,是品评中国画作品格调高下的重要标准。
中国绘画非常讲究画家综合的艺术修养,画家在下笔之先,一般已经将题诗的内容、宇体及印章在画面中的位置作了通盘的考虑。画中的诗何与图像相辅相成,对画面意境和构图起到了某种补充和平衡的作用;印章的红颜色义与黑白的(水墨)图画形成色彩的差异。将诗、书、画、印四个分割的因素融为一体,组成一幅统一的画面,是中国画一个很重要的特色。
从画面布局上看,中国传统绘画与欧洲绘画有一个明显不同,就是中国画很注重在画面留有空白。空白处并不是空无一物,它可以是山中的云蔼,可以是江面的晨雾,也可以是日月的光华,甚至可以什么都不是。有人认为,"布白"是中国画中最为人关注的要点。画家强调画面诗意的传达,那些空白处也许正是诗意的不确定性、模糊檬拢的象征,留给观赏者想象的余地。公元11世纪时的中国大画家、大文学家苏拭(1036-1101)曾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主张,这也是后来历代画家追求的境界。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足鼎立
在中国画中,人"物、山水、花鸟是三个最大的科目,也是最常见的题材。它们大致可以和欧洲绘画中的人物、风景、静物相对应。
以人物形象为赛主体的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各科目中出"现最早的,美术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原始社会的先民"们用白茎、红矾土、霸炭黑在岩壁上画的人寨形和动物图案,可以"说首开人物画的先霸河。至大约1500年前的魏昔南北朝时期,人物画的艺术发展逐渐成熟。这一时代的霞著名画家、艺术理论家顾档之(348-409)提出了人物画应"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主张,认为画家不仅应当正确地描绘人物的外形,而且要注意刻划人物的精神、气质,即内在的东西。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几乎无一例外地依循这一认识,从事创作和品评。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发展的前期有极其辉煌的历史。
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称为山水画,是中国画中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科目。它的兴起比人物画要晚得多,大约在唐代(618-907)趋于成熟,此后名家辈曲 名作不断,盛极一时。山水画的兴盛,有其中国传统文化上的深层的原因。中国古代哲人崇尚"天人合一",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赋能感知自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赋能感知自然。即便人在官场市井,心也向往着山水林木;亲近自然、融人自然,成为中国文人 (包括画家)最大的愿望。画家们在描绘自然景色中寄托内心的感情和追求,同时给予观赏者以许多联想与启示。纵观中国古代的绘画史,山水画画家在所有画家电 所占比例是最大的。
中国画的另一门类,以描写花卉、竹石、鸟兽,虫鱼为主体,其中最常见的是将花、鸟组合在一起,故称之为花鸟画。花鸟画给人一种特殊的观赏情趣,其兴起较山水画为早,起先用于工艺品的纹样上,到唐代开始成为中国画中的一个独立门类。中国古代文人喜好梅、兰、竹、菊,认为它们清雅高贵,表现了文人清高脱俗的气质。因此,梅兰竹菊是花鸟画中常见的题材。
⑸ 什么是传统中国画的笔墨
墨法基础:墨法包括调墨方法、用墨方法和渲染方法三大部份内容,不同的墨法其效果亦不同。
调墨方法包括
焦墨法:用浓度最高的墨作画,画面凝重。
水墨法:用掺水的墨作画,画面滋润。
设色法:设一定的色彩,画面艳丽。
镶金法:镶上部份金粉,画面堂皇。(图16)
图16
用墨方法包括
蘸墨法:将笔洗净,在笔尖上蘸一点墨或色,使笔尖浓,笔肚淡,笔根是水,用此法作画,一笔下去,浓淡分明,过渡自然。
混墨法:笔上不同部位分别蘸上不同墨或色,用此法作画,一笔下去,多色俱备,过渡自然。
泼墨法:将墨或色直接泼在绢纸上作画,大写意常用。
破墨法:用墨破水或水破墨,破墨法又包括干破湿、湿破干、淡破浓、浓破淡、色破墨、墨破色等。干破湿是先湿纸,再上墨,借助墨遇水会晕散的特性让墨散开,形成晕化效果。湿破干相反,先上墨再上水。淡破浓,浓破淡,色破墨,墨破色亦同。
宿墨法:宿墨指隔夜墨,此种墨不易晕化,有特种效果,但山水画不常用。
留白法:绢纸上并不沾墨,一片空白,以白代景,起此地无声胜有声之效,画云雾、湖水多用此法。(图17)
图17
渲染方法包括
平染法:将墨色均匀的平涂在画面上曰平染。
分染法:将墨色涂在画面上,然后用清水笔将边缘染开,形成浓淡自然过渡效果。
刷染法:用枯笔在画面上扫刷,形成飞白效果。所谓飞白,指笔毛运行后,自然形成空白区域。(图18)
图18 分染与刷染
积墨法:先用淡墨平染,在需要加深的区域重复上墨若干次,形成累积效果,直到满意为止。(图19)
图19 积墨染
混染法:用墨色混合渲染,有墨混色、淡混浓等多种混法。
点染法:常用淡墨点染树叶类。
罩染法:主要用于熟宣,指全部画完并等画面干透后,再喷上清水用清水笔普遍染一遍。
这些方法要根据不同的纸质和风格要求选择实施。(图20)
图20 点染
笔者就墨法总结为淡、变、水、韵四字
淡:指用墨宜淡,淡则出韵味,淡则可改救,墨色太浓易成脏画死墨。
变:指用墨要有变化,不同环境、纸质、景色、画法要用不同的墨法。
水:国画就叫水墨画,其墨中水、笔中水、纸中水掌握适度很是关键。
韵:用墨的关键是体现出水墨的韵味来,体现出浓淡干湿的墨韵变化。
笔墨运用:笔墨运用有四个原则应牢记。
宁草勿刻,除工笔外,大小写意画运笔宁愿潦草勿要刻板。所谓刻板,指放不开手脚,下笔运笔不果断,而是小心翼翼的去画。
宁枯勿湿,运笔宁愿干枯慎用湿笔。枯笔是指笔上蘸墨极少,山水画许多场合宜施枯笔,且不易出败笔。
宁散勿聚,运笔宁用散锋慎用聚锋。元人倡以书入画,好用聚锋笔以书法线条绘画,但大多不理想。
宁淡勿浓,用墨宁用淡墨慎用浓墨。先从淡墨起,可改可救,一旦过浓就不容易改正了。
注意事项:
跑墨,是刚入道的艺人在使用生宣作画时,遭遇最头痛的问题。所谓跑墨,指墨浸染到画面外去了,破坏了画面的整体美。防备方法有三,一是先染后画,根据浸染程度进行修正。二是染边线用枯笔,动作要快,且不要反复涂抹。三是染后马上用吹风吹一下,驱除些水份。
如果出现了跑墨,补救方法有二。一是在跑墨的地方点画一些丛树予以掩饰。二是在跑墨的地方染成云雾予以掩饰。
败笔,是指作画时不慎使画面出现了瑕疵,通常有构图瑕疵,用笔瑕疵,用墨瑕疵等。预防方法主要是画前要思考成熟,作到胸有成竹,最好要起草画稿,反复修正确定后再画,那种提笔就画的并非能士,古人有三日一石,十日一水之说,意即即便是画一块石头,一片水面也要思之再三,因为许多瑕疵尤其是构图瑕疵是无法补救的,只有撕掉重来。
风格,许多艺人急于创立自我风格,但又不知从何入手。其实,一个人的风格是在事画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刻意去创立的。事画最关键的是要努力去研究和实践如何画得好画得精,这涉及到许多传统笔墨技法问题,只有吃透了传统,才能从中变法出自已的独特技法,从而自然形成独特的风格。
以书入画,许多艺人热衷于以书入画,事实上,画史上也只有倡导以书入画的赵孟頫及其子弟黄公望采取了这种画法,因为单纯用书法线条构画效果并不理想,其后真正继承这种画法的人也不多,因此,只能将其看作是若干种画法中的一种,切不可太过盲从。
形神之争,此争论从未断过,笔者以为,以形传神和以意传神同等重要,绝不能厚此薄彼,文人画派反对形似其实主要是不提倡太过追求写生真景入画,如现代的写真山水、彩墨山水等很逼真,但缺乏意境美和情趣美,与文人画要求不合,但反对形似与主张形态美是两码事,任何艺术作品都应注重形态美,作到形神兼备才能成为优秀作品。
逸笔草草,文人写意水墨画是中国画的标志,讲究逸笔草草,用率性的笔墨写胸中逸气。有的人将逸笔草草解为简洁、清淡、草率、潦草而故意画得潦草不堪,将文人画引进了死胡同。应当明白,构图简洁、题材率性、画面诗情、笔墨意趣、形态优美才是文人画的真谛,不可不深究。
⑹ 中国传统绘画有哪些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 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代表了东方民族特殊的艺术审美观念。纵观中国绘画史,我们会清醒地发现,创新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问题。从隋代的展子虔到清代“四僧”再到近代的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等,哪一个不是在创新中崛起、发展、壮大的呢?艺术贵在创新。对于这一点,中国画家似乎没有太大的分岐。但关于中国画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怎样把握、如何去创新等问题倒是众说纷纭,因此,我们很有探讨的必要。对于传统,多数画家仅把画史上几个著名画派的技巧及风格当做传统的本质而加以继承。画派的技巧和风格是形成与发展传统的重要因素,是传统的具体体现,但绝不能代替传统。所谓传统,笔者认为,指的是对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观点、艺术方法、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等的概括,具有本质性。什么是中国画的传统?根据中国画发展的特点,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五点: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画讲究气韵、追求意境。一个画家应具备“画得像”的功夫。但如果作品有形无神,那么即使画得再像也不是中国画所要达到的目的。有形无神的画是存在的,而有神无形的画是不存在的。写形是为了传神、为了畅神。形可在“似与不似之间”。我们要知道,“以形写神”的最终目的是“达意”。苏轼曾言:“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没有“形”的支架,“神”无处依附。相传五代荆浩为松写生的画集达几万册,所以用笔能够“运转变通”、“如飞如动”,用线既不专以浑朴胜,也不专以娟丽胜,而是达到了所谓“神化”的境地。中国画历来要求以“形”这个支架表现“神”。这个“神”指的是客观对象的生命力、生动气韵和本质特征。“形”是次要的,而“神”是主要的。现代大家齐白石、黄宾虹都提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画才算是好画。也就是说,画得太像就太俗了;画得一点儿也不像,更不是中国画。所谓“意象造型”就是这个道理。而从西方绘画史来看,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以后的绘画着重于形的逼真再现;发展到现代派,则走上了另一极端。现代派画家主张绘画是“自我表现”的凭借,因此,可以随意摆弄“形”。既然如此,“神”就更谈不上了。二、中国画以线、墨为主,讲究笔法,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讲究骨法用笔。这些都是对笔墨内涵的要求。“骨法”又作“骨力”,指书写点画中蕴蓄的笔力。它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也是表现神情的依凭。画家以挺劲的笔法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到形象中,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在造型过程中,画家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在一起。笔所到之处,留下的尽为画家感情活动的痕迹。用笔中的“骨法”、“骨力”也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画的重要特征。虽然西方画家也用线条,现代派绘画更追求曲线美,但西方画的线条不像中国画这样具有丰富的变化,同时又有严格的用笔规律和用笔方法。黄宾虹这样总结中国画的用笔:“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坠石。”这是对中国画笔法的高度概括。中国画中虽然有“没骨法”,但此法在着色过程中仍然很注重笔法。要知道,点是有体积的,点是力量的积聚,积力而成的线也有内在之骨。三、中国画在色彩上以墨为主,强调“墨分五色”、“尚纯而戒驳”。中国画虽也讲究随类赋彩,但最重要的是画面整体效果。为了整体的需要,对象的色彩可以做大的变动。在中国画中,无论是平涂的重色,还是晕染的轻色,都“尚化而戒驳”。墨是中国画必不可少的基本色。墨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种。每一种墨色若运用得巧妙、适当,则会呈现丰富的变化。创作中国画时,如何继承传统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创新的前提是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当然,对传统绘画的继承并不是不加思考地继承,而是有选择地继承,且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关于这一点,“扬州八怪”认为,绘画“不能死摹、死守古法”,对于前人的绘画,应该“师其意不迹象间”;或者说,要“学一半,撇一半”。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四、中国画的构图讲究气势,不受透视规律束缚。画家取景时,要步步移、面面观;要善于利用纸的空白,做到疏中有物、密而不闷。“画意”是画家精神感受的传达。构思“画意”是创作的开始。它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画意”在构思之后并不是不可变化,而是可根据需要在作画过程中不断调整。画家边作画边改变自己的“画意”,在逐步完善绘画中寻找创作的乐趣。因此,作品的“画意”产生于作画前,完善于创作中。构图是因得势而称尽善的,是因所欲得之势不同而变化的。构图、布势有两种,一张一敛。张的力量是向外扩散,呈辐射状,能给人一种画外有画的感觉;敛的力量是向内集结,能给人一种画中有画的感觉。一张一敛以求其变、求其势。宋王微《叙画》载:“夫言绘画者,意求容势而已。”而西方画的构图有严格的透视规律,不太讲究对画家情感的抒发。五、诗书画印有机结合,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一个特征。传统的形成,取决于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经历和生活习惯,以及特殊的审美观念。它是在历代画家的不懈努力下演变而成的。而这种传统反过来又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是民族的东西,才越是世界的。中国画之所以被许多国家的人民所喜爱,也正基于这一点。若用以上的传统精神来审视我国绘画史上的各种流派,我们可以发现,一切优秀流派的画家都在艺术上既继承了传统精神,又有独特的画风,正所谓“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家之生面”。而守旧派大多是把前人的技法当做传统来继承,以此代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表现,使艺术失去了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正所谓“只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传统就像大树的主干,一切创新的流派是它无数的分枝。这些创新的分枝一方面从主干获取水分和养料,另一方面又从外界获得阳光和空气,在光合作用下形成更丰富、更充足的养分提供给主干,使其成为葱郁茂盛的参天大树。因此,当代画家要创新,不能仅从传统的技法和表现形式出发,而是要结合中国的绘画理论,紧跟时代步伐,并融入自己的审美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
⑺ 传统中国山水画分为哪四类
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来类型。第源一部分是表现高原的风云,奇特的地貌,南疆的小院清溪,戈壁雪山的晨光晚照等作品。这部分作品是他长期写生积累的素材中整理创作出来的,比较注重写实的生动直观性。第二部分是具有宗教的虔诚、深邃乃至神秘意味的作品。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是一种普遍和有影响的信仰,宇宙建筑宏大壮丽,位置显要,是善良而虔诚的信徒们心灵的依归。在严峻的大自然和历史形成的生存重压的背景下,这是可以理解的。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寺庙与群山融合成一整体,宗教印记处处可见,作品中洋溢着关于人生信仰的表述。这部分作品是经过沉思酝酿后加工而成的,蕴涵着画家对人生、自然和宇宙广阔空间富于哲理的思考。第三部分是他在国内写生的作品。像长城和北京游览胜地,云南风情一类作品,一般都画得优美和注重情趣意境。如《长城》、《碧云低垂寄情思——纪念孙中山》,《梦回版纳》等。第四部分是他去国外访问时对异国风情的写生与创作,所占比例较小。
⑻ 中国画和中国书法,哪个更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
绘画在中西方都有一定的历史,也代表了各自的文化,西洋画和国画就像是并行的选手,很版难评权定哪个厉害,那个更有内涵。
而书法则不太相同,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在书法创作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篆隶楷行草,无不充满着韵味,中国书法很讲求意境,书由心造,书法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各朝代更迭而越发光彩,同时流派也越来越广泛。
最早阐述书画同源这个道理的是赵孟頫 ,曾有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在这个时候在绘画创作中大量使用以写代描,用书法的笔法来创作,这与宋朝的宫廷画是有很大区别的。再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画被赋予了更多的魅力,两者相互丰富彼此,成就了彼此。
“文化”的定义,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琴棋书画,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我认为中国书法更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基于上面的两点,我们听过西洋画,却很少听说西洋书法,书画本同源,书法有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形式,所以我认为中国书法更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
⑼ 中国的传统画 是什么
国画即是水墨画,分工笔和写意
⑽ 中国传统文化 国画的来历
中国国画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绘画表现形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表现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因此在世界画坛自成一个体系。其历史久远可追溯于象形文字,历夏、商、周各朝,图文渐见于青铜器上,而战国时的绵画已具线条的特色,西汉后期古墓中的壁画更是丰富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