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著名认证 » 湖南著名书院

湖南著名书院

发布时间: 2020-11-27 14:23:31

① 湖南有哪些最有名的旅游景点

1.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东麓,创建于北宋太祖开宝九年(976),真宗祥符八年(1015)山长周式以品学称著,真宗赐名岳麓书院。书院占地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30平方米。主轴线上依次为前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主体建筑左为文庙,右为百泉轩及园林建筑,大门两侧为斋舍。
书院大门上有一副楹联,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大意是说楚地的人才在此地会聚。上联是清代嘉庆年间任岳麓书院院长的袁名曜所出,下联是当时书院的一位学生张中阶所对,两句话分别出自《左传》和《论语》。在抗日战争中,这副对联被日机炸毁,现在悬挂的是1984年根据历史照片复制而成的。
交通:从火车站乘立珊专线到岳麓公园站下,步行5分钟即到。
门票:30元
岳麓书院历代名人:杨树达、程潜、王夫之、陶澍 、杨守仁、左宗棠、曾国藩、曾国荃、李元度、皮锡瑞 杨昌济、魏源、陈天华、蔡锷、范旭东
书院的学规:中国书院一般都有学规。所谓学规,是书院订的用以规范生徒学习、生活行为的规矩章法。岳麓书院的学规,最早源于朱熹的《书院教条》,到清代乾隆年间,欧阳正焕任书院院长时,提出“整、齐、严、肃”四字并撰诗,刻在碑上嵌于书院讲堂右壁,流传至今。这四个大字刚劲有力,令后人景仰不已。

2.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位于烈士公园西侧,这里陈列着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以及2100年前的西汉女尸。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有一件素纱样衣,薄如蝉翼,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非常高超。三号墓出土了10多万字的帛书以及外面已经失传的佚书。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绘制技巧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评价极高。
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是防腐学上的奇迹。
来到长沙不可不来博物馆一睹二千多年前的灿烂文明。
交通:博物馆位于东风路德雅路口,乘3路或113路公交车都可到达。
门票:50元
张家界好玩的景点有:张家界森林公园(黄石寨、金鞭溪、天子山、袁家界、十里画廊……)

周边有:凤凰古城(推荐)、猛洞河漂流、芙蓉镇、长沙、韶山…… 凤凰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
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的风景将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
这座曾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作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之一的“凤凰古城”建于清康熙时,这颗“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实的“小”,小到城内仅有一条像样的东西大街,可它却是一条绿色长廊。 张家界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景区、景点繁多。有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中国首批2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首批45个网络成员之一的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天门山、茅岩河凤景名胜区;"地下明珠"黄龙洞;"人间瑶池"宝峰湖;被誉为世界溶洞之奇、亚洲第一洞的九天洞;"江南名刹"普光禅寺;土家人的"圣地"土家风情园;"道教胜地"五雷山;贺龙纪念馆、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革命纪念地等等。
张家界从4月份开始,一直到10月份中,都属于旅游高峰期,4月-7月,比较热,穿短袖,可参加漂流,冬天适合摄影看雪景

② 北宋时期湖南的两个著名书院,一个是岳麓,另一个是什么

河南中州的嵩阳书院 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 湖南的岳麓书院 江西白鹿洞书院

估计你说的是这个: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

③ 湖南书院对联大全

双峰书院,位于湖南湘乡(今属双峰)。原为义学,清乾隆十年(1745)知县张天如建。二十五年知县张董达改建为书院,以前有双峰山,故名。嘉庆二年(1797)重修。道光五年(1825)知县胡钧率邑人程大闾修讲堂、后斋。二十二年邑人黄道炳捐建文昌殿、东西斋各15间。同治二年(1853)增建文塔于书院对岸。从学者日众。八年曾国潢、程以敬、朱尧阶等扩建斋舍16间、厅堂3间,规制大备。罗泽南、王龙文等曾肄业其中。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校士馆,次年改为高等小学堂,蔡和森曾就读于此。1941年改为湘乡县初级中学。1951年始置双峰县时,与湘乡第二女子职业学校合并为双峰县一中。

衡峰叠嶂千层秀;
湘水潆波一派青。

清代吕南村题双峰书院


两派交流,好向此间寻活水;
双峰对峙,更从何处仰高山。

清代朱尧阶题双峰书院

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位于湖南茶陵。创建于元代,是宋末元初湖广影响最大的三家书院之一,也是湖南元代最大的私家书院。创建人陈仁子,字同甫,号古迂。是茶陵东山(今腰陂镇东山村)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中漕举第一名,授登士郎。五年后,南宋灭亡,元朝定鼎后,他屡拒朝廷征召,隐居东山,罄其家产,筑东山书院。此后聚众讲课授徒,著书立说、刻印图书。为元代著名私家刻书者之一,东山书院的刻书业为当时湖南第一家。东山书院是以刻印图书为主的书院,著名藏书家、学者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载:“(东山书院)有名为书院,实为私刻者。”东山书院又名陈氏古迁书院、陈氏家塾,以此名称刻印了大量图书。据历代诸家书目记载和现存传本统计:刻有《增补六臣注文选》六十卷、《梦溪笔谈》二十六卷、《文选补选》四十卷,《新刻续补文选纂注》十二卷、《牧莱脞语》二十卷、《二稿》八卷、《尹文子》二卷、《说苑》二十卷、《迂褚燕说》三十卷、《韵史》三百卷、《唐史卮言》三十卷、《叶十林诗话》三卷、《考古图》十卷等。其中《增补六臣注文选》为陈仁子校补,《尹文子》、《文选补遗》、《续文选补遗》、《迂褚燕说》、《韵史》、《唐史卮言》、《牧莱脞语》等系陈仁子编撰。《增补六臣注文选》、《文选补遗》、《牧莱脞语》、《唐史卮言》被清代的《匹库全书》辑录。东山书院刻印的图书印制精美,很有特色,纸张洁白有韧性,耐收藏,被历代藏书家视为珍品。多为历代朝廷内阁藏书,称之为“茶陵本”。如《梦溪笔谈》(东山书院刻本)自宫廷流落民间后,为清代著名藏书家汪士钟“艺芸精舍”珍藏秘本。嗣后散出,流落香港,为香港某收藏家所得。1965年,这位收藏家家道中落,要拍卖这部书和其它古籍善本。引起了学术界关注。这年11月,由周恩来总理批准,高价买回,由北京图书馆收藏。1975年12月,国家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了这部古籍图书,名为《元刊梦溪笔谈》。由此可见东山书院的刻本之珍贵。今存传世刻本在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和湖南、重庆、南京、浙江、河南以及台湾中央图书馆等大图书馆均有收藏。东山书院的图书刻印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两朝,茶陵私刻图书蔚然成风,成为当时湖南省三大刻书中心之一。即茶陵为全省私刻中心,长沙为全省官刻中心,宝靖为全省坊刻(商业性)中心。

万世纲常第;
六经道义门。

元代陈仁子题东山书院




观澜书院

观澜书院,位于湖南武武冈(今属洞口)。原为清武冈州同知驻地。清嘉庆十三年(1808,一作道光二年)邑人贡生袁敏捐钱万缗创建。置田162亩,实为义学。光绪间湖南新政时期,受湘水校经书院、时务学堂影响,士绅陆孝达、王佐龙等将观澜与鳌山、峡江书院“一律改课实学”,课程分为经义、史事、时务、舆地、兵法、算学、方言、格致8门,因师资及经费关系,实开前5门课程。

千重山势撑文笔;
一派川流见道心。

唐守中题观澜书院


无隐亦无言,俯察仰视,百物四季皆道妙;
善学还善晤,静存动会,落花流水尽文章。

佚名题观澜书院

濂溪书院

濂溪书院,位于湖南永明(今属江永)。原名宗元书院。明嘉靖中建于三元宫左,祀周敦颐。清康熙十四年(1675)知县侯绶重建,改名“濂溪”。二十二年教谕徐尊昆修葺,订学规16条,并置藏书,捐田亩。四十八年订《田租条议章程》,设总理、经管等管理院产。嘉庆二十二年(1817)知县杨耀曾重修。光堵十七年(1891)、二十六年两增学田。本县周兆龙、王明良、方正、周绍仪等曾为山长。清末废。有《濂溪书院惠政录》。

泉陵山高峰耸翠,潇湘水两派澄清,胜地共居游,论大局比衡岳洞庭,高高在上;
李式贞攮第英流,陈文肃匡时硕辅,乡贤宜效法,愿诸君把状元宰相,早早安排。

佚名题濂溪书院

其它主要书院简介

明经书院位于湖南茶陵火田乡。宋绍兴二年(1132)岳飞率部攻曹成至茶陵火田,邑人尹彦德“犒以牛酒”。飞以其为君长“当以一经教子”,乃书“一经堂”,并奏请国子生教其子弟。尹氏因建明经堂,同知李庆远荐蜀人端木贤掌教其中。淳熙初,孝宗赐御书“明经书院”额。尹伯正、尹仲正、尹申等皆受业其中,并成进士。元初建双忠祠,祀岳飞及宋末为国尽忠的族人尹谷。延祐间改为长生观,尹氏子弟仍肄业其中,明、清皆然。1958年长生观拆建为火田卫生院,旧址今为民房。

濂溪书院位于湖南道州(今属道县)城西。道州为理学家周敦颐故乡,后人因建书院,以其号为名。宋景定三年(1262)知州杨允恭奏诸理宗皇帝赐御书“道州濂溪书院”6字,“以旌道学之源”。次年,请李挺祖为“濂溪书院掌御书臣”,“辟台门而摹揭”,并拓地扩建,“凡祠宇、讲堂、斋舍咸新之”。既成,集诸生肄业其中,又作记告以兴学之旨:“国家之建书院,宸笔之表道州,岂徒为观美乎?岂使之传习文词为决科利禄计乎?盖欲成就人才,将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时设山长、斋长、主祠掌书院事务。元至正十九年(1359)山长欧诚能等重新祠宇。二十二年通判吴宥率山长戴世荣修葺,建有应门、濂溪祠、杨公祠、两庑、诚源堂、光风霁月堂、清远楼、爱莲亭、瞻德亭等。又援例以周氏子孙之贤能者,世为书院山长,“以奉专祠”。欧阳玄为作《重修濂溪书院记》,戒师生“师道自树”,“善人自期”,成为“真儒”。明弘治间知州方琼重建。正德、嘉靖间知府曹来旬、御史姚虞、知州王公接等均有修葺。万历间毁于火,二十年(1592)御史大夫李桢重建,捐置祭田,参政吴中传作记,辟异说而“崇正学”。明末毁。清顺治十三年(1656)知州高攀龙重修正祠、礼厅。康熙二十五年(1686)康熙帝赐御书“学达性天”额,三十年司马史修御碑亭。乾隆十六年(1751,一作六十年)署知州李永埰、嘉庆二年(1797)知州龙舜耕均有修葺。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校士馆。位于湖南邵阳。宋治平四年(1067)周敦颐(号濂溪)以永州通判摄邵州事,迁州学于东山。后历代均建祠并祀濂溪。元末废为东山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参议杨逢春集诸生讲学其间,以“民居环列”,“遂迁僧众于别处”,三十一年改建为书院,名“东山”。有景濂堂、濂溪祠、会心室等,“日集诸生于景濂堂,教以习经读史。且讲明心性之学,所造士,本末皆可观”。崇祯末毁于兵火。清顺治十五年(1658)知府张惟养始复濂溪祠。康熙元年(1652)知县颜尧揆增修。“书院略有成规”。十一年,知府李益阳建讲堂等,“规制大备”,李又建希濂书院于东山。不久,并两书院为一,正式定名“濂溪”。然“无官师董治及置田膳养之法”。乾隆八年(1743)知县高应遴置学田382亩,收租谷603石。二十四年知府郑之侨重建,有三希、致道二堂,敦崇、实学二室,“进德”、“居业”二斋及濂溪祠、藏节楼、观澜阁等,“大观备矣”。又作《濂溪书院劝学篇》、《濂溪书院兴学编》等,大倡理学,以“明夫仁义礼智之性,以敦夫孝弟忠信之行”。后主讲如蒋载熹,余廷灿、邓显鹤等皆一代名师。咸丰九年(1859)毁于兵。

凤山书院位于湖南攸州(今属攸县)。元元贞二年(1295)邑人谭渊“以其里之士距州几二百里,庙学瞻仪讲肄之弗及”,乃创建书院。有讲堂名“明德”,燕居室奉孔子,东西序祀先贤,置田250亩以资廪膳费,凡里中之士皆得肄业其中。次年聘入元不仕之宋代进士黎桂肇任讲席,教诸生以德行为本,文艺为末,“善其相劝以扩充之,匿其自修以决去之”,谭氏“习闻理要”亦登坛讲学,大倡“理学节义之风”。“凤山”遂名闻遐迩,元末,江西吉安洪氏举族西迁以就书院。明代院废,崇祯间洪氏后人曾建金仙书院,“以继元之凤山”。

东莱书院位于湖南醴陵。原名莱山书院。相传宋代吕祖谦曾读书讲学于县境东冲铺简家村,后人因立书院祀之。元大德三年(1299)重修,宋渤作记,以倡其学。明正藩二年(1507)参议吴世忠迁至县署后,取吕氏之号,改名“东莱”。清顺治十七年(1660)知县张法孔重修。康熙二十年(1681)改为营署,书院遂废。

儒林书院位于湖南城步。其地“四山如屏,层环叠拱;一水涟漪,横练映带”,风景极佳。元皇庆二年(1313),武冈路总管延承直过此,叹其胜概,而惜其“未有申孝弟,明教化,以淑人心者”。绥宁苗族人杨再成因“捐己财,创建书室,招集团峒子弟,立师帅之”,并取其乡名名院。是为中国第一所苗族书院。有正殿、讲堂、门壁、斋庑、墙垣、厨湢,祀先师十哲,规制完备。时“冠带如云,弦歌盈耳,化其民为君子士大夫,易其俗为礼义廉耻”,实有“教成之效”。明弘治前,废为巡检司。万历三年(1595),知县元宗孔复建于隘头山。天启间废。

浯溪书院位于湖南祁阳。元(后)至元三年(1337)零陵尉曾圭命其子尧臣捐家资独建。规制宏伟,有大成殿、明伦堂、斋舍等,祀唐人元吉、颜真卿。割私田300亩,招多士肄业其中。元、明之际毁。明成化二十年(1484)中宫寺僧正禞募捐重建,副宪沈庆置田300亩以供经费。正德八年(1513)知府曹来旬游此,留有“朗读残灯夜,秋风共抑扬”诗句。嘉靖四年(1525)知府黄焯增建仰高亭。嘉靖末年废。清康熙七年(1668)知县王颐重建,然“书声寂寞樵歌杳”,已非教学之地。乾隆间废。同治元年(1862)知府杨翰再建,以为其退居之地。民国时邑人黄霦、唐茂栽等设经馆于此。1949年后,祁阳三中迁入,院舍改作女生宿舍。1984年原建筑全部拆除。

紫溪书院位于湖南东安。原名清溪书院。明嘉靖初知县陈祥麟改清溪寺而成。嘉靖中,知县吴允裕增建仰高轩,祀名宦乡贤。万历中,知县朱应辰改祀名宦乡贤于学宫,而奉周敦颐于院中,时“以例禁书院”,遂改为景濂精舍。置田产,年收租谷900斤。集诸生讲学其中,“县中文雅始盛”。后废。清康熙中守道朱士杰重建,改名濂溪书院,实为义学。后移建西门外。咸丰二年(1852)与创建于东门外的紫阳书院(祀朱熹)同毁于兵火。时院长周而溥合两院公费重建新院于城中,取名紫溪书院,自后兴学不断。本县罗澍昀等曾为院长。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小学堂。

洣江书院位于湖南茶陵。明弘治十七年(1504)知州林廷玉建于近狮口山地州学旁。有端教化、善风俗二坊,另有多贤祠、讲堂、吸秀亭及“主敬”、“行恕”、“修德”、“凝道”等四列号房,并撰记教诸生“由言语文字之末,钩深索赜,以求精微奥妙之理”。后废为民居。清乾隆六年(1741)知州张廷琛重建于南关内,有前后中3栋,计19间。置学田146.8亩,年收租156.85石,以供膏火。“举行修经明者为教学长”,招士子“日给其廪,月课其能,俾朝夕讲肄其中,养其心体,习其恭让”,“与其所可进,戒其所不率,务使人人复其性”。二十九年知州戴保豫改建于城南。三十七年知州陈廷柱谕令各都捐置田亩共600亩。五十九年知州王润迁建至西郊。嘉庆十三年(1808)知州鲍炳礼重建,有大厅、讲堂、御书楼、大成殿、院长室、崇道祠、斋舍等。道光二十九年(1849)监生周杨烈独力重修。咸丰八年(1858)知州刘如玉免征院田钱粮,并捐廉为奖赏之资。清代任山长者有长沙张启鹏、宁乡丁公路、本州尹学周、谭为坊等。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官立小学堂。今为茶陵一中。

鳌山书院位于湖南武冈。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同知蒙大赉改城内鳌山祠为文昌宫,“萃弟子之秀者为文会其中”。四十三年同知昌应时始拓建为书院。中建堂礼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栻“五先贤”,后为瞻云楼,左右号舍30楹。崇祯末毁。清乾隆十一年(1746)知州童广式重建于旧州学地,有大门、二门、讲堂、正谊堂、惜阴堂,及进德、日新、修业、时习4斋,集诸生肄业其中,“文风一变”。又“酌定条规教十则,并取先贤学规备载于编”,成《鳌山书院志》,“俾后之学者宗以为法”。二十六年州学复归旧址,知州席芬迁书院于岷藩府故址。嘉庆二年(1797)、十年、同治九年(1870)均有修葺。历任山长有新化欧阳瑞、邓瑔,罗廷滟、武冈夏陈常等。光绪二十四年(1898)受时务学堂影响,士绅陆孝达、王佐龙等将其与观澜、峡江等书院一律改课实学,拟分经义、史事、时务、舆地、兵法、算学、方言、格致8门课程,因师资及经费关系,实开前5门课士。位于湖南蓝山。原名宗濂书院。明万历元年(1573)知县郑之韶建于先农坛侧,为“萃群秀士”、“考德问业之地”。以蓝山“密迩濂溪周夫子之乡,流风余韵,足以使人兴起,私淑而渐染之”,故名。四年教谕张朝臣作记,戒诸生“借书院为名利之阶”。后废。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李荣裕重建于东门外鳌山,改名“三蓝”。二十九年知县续相文改建。然“从未聘一山长,听邑人士假馆授徙,聚散无常”。五十六年知县史克信重建,有坊、门、讲堂、听事厅、过亭、燕室、培元阁、主敬、存诚二斋,计35间。请县学教官熊堂、汤礼秩“主其教,间尝临门而观”。五十八年改名“鳌山”。嘉庆初始专聘名宿主讲。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式南任主讲,一改“课八比试帖”之例,“日以子臣弟友诸大端”等“本原之学”教士。咸丰间增置田亩,并于十一年(1861)修《书院膏火志》。同治间仍以教谕、训导轮掌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知县王兆涵始购藏书。二十八年改为小学堂。1927年原建筑拆毁。旧址今为县人武部家属宿舍。

崇正书院位于湖南宁远。明万历元年(1573)(一作四年),知县蔡光忧于士民多迷信佛教,其“去父母离宗族者,岁不知若干人,至于7-8岁之童,负美质堪读书者,父母又遣去投佛为徒,故读佛书者较于读儒书者为多”,因拆毁西门外胜因寺,而建书院,以“明圣学,端士习”,故名“崇正”。有讲堂、斋舍,可居60人。后圮废。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知县詹尔廉以城东舂陵书院(建于乾隆十九年)“规模狭隘”,“地近市喧”,移建于城西火神庙左,仍名“崇正”。次年,聘门生曹雁主讲,“生童踊跃从游,潜修者已大逾于昔时”。咸丰十年(1860),山长欧阳泽闿增建佳士园、百二十峰草堂。同治二年(1863),山长杨象绳刊《崇正书院制艺》。光绪中,杨宗恕主讲其间,严学规、增膏火,旬日一讲,反复于义利之辨,作《交警铎言》,《秀才说》示诸生,成就甚众。二十八年改为小学堂。1912年改为县立高级小学校。

文昌书院位于湖南祁阳。明万历十二年(1584)(一作十六年),在天马山南麓(前临湘江),邑人、铜仁太守邓球倡建文昌塔于江滨,并建书院于塔前,故名。有石坊、讲堂等。堂前置三祠,一祀文昌神,一祀周敦颐、程颢、程颐,一祀前代寓贤与乡先达名流。集诸生日讲课其中。天启间,邑人陈朝鼐“误信形家邪说,倡众毁塔,而书院亦废”。清康熙九年(1670),知县王颐建文昌阁于文昌塔废址,“并于阁后仍构书院为肄业所”。后以“踵增无人”,阁犹存而书院则为僧院。至乾隆十年(1745),知县陈大受重建文昌塔于原址,迁文昌阁于塔旁山阜。十四年,知县李映岱重建书院于新阁,有讲堂、大成殿、文昌祠、正谊堂、官厅、雨亭等建筑。二十七年,知县李莳订立《规制》,聘师、招生、考课等均有规定。诸生分为内肄业、外肄业、与课三类管理。道光二十年(1840),知县易学超重建,以祁阳古称永昌,改名“永昌”,并以“遵岳麓、白鹿之规,体紫阳、南轩之训,黜浮华而崇实学,敦孝友以重人伦”为宗旨,昌明道学,丕振人文。咸丰九年(1859),石达开军曾驻此。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小学堂,两年后改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1912年改称学校。1930年改为乡村师范学校。今为祁阳师范校址。

资江书院位于湖南新化。原名梅溪书院。清康熙四年(1665)知县于肖龙建于城隍庙左(今县政府),实为义学。乾隆十年(1745)知县张宗衡迁建于庙右。十七年知县戴高扩建学舍,增辟考棚。二十七年知县王业欲另建书院,未果。四十年知县黄九叙别建于考棚旁,讲堂名“正谊”,众人即以“正谊”为院名。嘉、道间多有修葺,道光十二年(1832)知县林联桂置学田160亩。二十七年邑人以院小难容诸生,请知县李寅庵建于城南梅树村承熙寺,改名“资江”,“讲堂斋庑,高朗宏敞”,并增田租1000石以供经费。山长有王恒斋、周之瑞、黄联俊、游昌豫、晏德孚、谢玉芝等,皆本县名宿,陈天华、曾继梧、游范程等皆受业其中,为佼佼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小学堂。旧址今为县城关第三小学。

金城书院位于湖南新宁。原名清泉书院,又称青泉书院。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县牟国镇改城西北清泉庵而成。有学田206亩,年收租谷374石,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温元章迁建城西南莲潭之上,改名“金城”,未竟而卒。二十五年知县李腾渊继成,并建祠于后,祀周敦颐,命名“莲潭”。嘉庆十六年(1811)知县羊拱辰重修,改周子祠为文昌阁,遂改名“文昌”。道光二十九年(1849)毁于兵火。同治八年(1869)邑人重建于城东宝安寺求忠书院故址,复名“金城”。光绪十一年(1885)改革课程,专授经义、古文辞,生童正附课皆以10名为限。邵阳杨修职、益阳熊光珲等曾为山长。二十八年,改为小学堂。

洣泉书院位于湖南酃县(今炎陵县)。原名黄龙书院。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知县张瑶建于城西北。乾隆十九年(1754)知县周仕魁重修,并拨官田充实经费,改名“烈山”。嘉庆二年(1797)知县赵宗文增修斋舍,改名“洣泉”。道光五年(1825)知县沈道宽迁建至北门外校场坪,改名“酃湖”。同治二年(1863)邑绅万典璋迁回原址,复名“洣泉”。自后兴学不断,有学田272亩,年收租谷548石以供经费。山长有安仁周元和、宁乡王开琸等。清末改为第一高级小学堂。1928年3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到酃县,为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驻地,是年秋被毁,后经修复办学。1968-1971年作为草命纪念地,按同治时书院原貌修复,并增建陈列馆。

榜山书院位于湖南新田。清雍正五年(1727)知县高岳建于县城北门内。乾隆六十年(1795)知县罗为孝、教谕张国藩改建于东门文昌阁后,有讲堂、斋舍、魁星楼等,祀文昌帝君。嘉庆十年(1805)知县张厚郿率邑绅增修。石门梅峰等曾为山长。清末废。

白云书院位于湖南城步。原为白石庵。清乾隆七年(1742)知县张方佳改作书院,“以圳苗俗”。有门楼、讲堂、书屋、斋舍、方亭、八角亭等。拨官田30余亩以作膏火,延名师课迪生童。嘉庆二十四、五年间(1819-1820)知县梁如钢、署知县施均重修,增辟后堂祀孔子,外建文昌阁、奎星楼。训导文运升作记,教诸生“敦诗说礼”,“佩实衔华”,以成“功臣名儒”。道光十四年(1834)知县戴鸿恩取青云直上之意改名为“青云”,并置田亩。至咸丰、同治间,学田增至599亩,收入分作束修膏火、馆课奖赏等费用。山长如长沙胡隶萼、华容吴中孚、宁乡程寿林、益阳段立敏、桃源文运升、本县萧燧等,皆一时名俊。“邻邑闻而负笈者”尝至数十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小学堂。三十一学堂迁至城内,院舍拆毁。今仅存遗址。

虎溪书院位于湖南绥宁。原名万峰书塾。清乾隆七年(1742)知县董琰建于虎溪山。十四年知县程际泰增修,置学田80余亩,因绥邑古为崇宁,遂改名“崇宁”。五十七年署知州叶鸣冈、嘉庆三年(1798)知县越宗文重修,五年知县李方谷改名“虎溪”。十五年署知县唐古特复名“崇宁”。道光八年(1828)知县林联桂、十年知县胡岩、咸丰二年(1852)知县黄淳熙、六年知县舒明皆有修葺。十年毁于兵。同治五年(1866)重建,仍改名“虎溪”。山长有广东吴川林联桂、本县吴醇等。清末废。

连璧书院位于湖南湘乡(今属娄底)。清乾隆十年(1745)知县张天如率邑绅彭华翥等倡建于望湘门之东,取庄子“以日月为连璧”之义,故名。每年仅支“学田修金20两,师生住斋者少”。嘉庆十八、九年(1813-1814)邑绅议移建,“以基地构讼”未果。二十一年知县李世经重修。道光四年(1824)知县胡钧率邑绅迁建于观化门左侧,有门堂、斋舍、藏书楼、大成殿等,“规模之大乃更十倍”于前。九年山长谢琇、二十三年邑人李仁棠、咸丰二年(1852)刘象履、七年李竹航、同治三年(1864)颜次豪等或捐田,或增修,计有学田251亩,钱284.5千文,藏书万余册。

④ 在长沙的四大书院是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初期。北宋开宝六年(973),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鉴于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静环境,接受了刘鳌的建议,在原有僧人兴办的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其中“讲堂”是老师讲学道的场所,“斋堂”则是学生平时读书学习兼有住宿的场所。岳麓书院的这种中开讲堂、东西序列斋舍的格局一直流传至今。初设讲堂5间,斋室52间。 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则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继续扩建书院的规模,增设了藏书楼、“礼殿”(又称“孔子堂”),并“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一方面积极取得了朝廷对岳麓兴学的支持,以促进书院的更大发展。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赐书岳麓书院,其中有《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等经书。当时书院学生正式定额六十余人,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经学家周式担任山长主持岳麓书院后,书院得到迅速的发展,学生定额愈百人,周式本人还得到宋真宗的召见和鼓励。,赐“岳麓书院”题额,于是“书院称闻天下,鼓简登堂者不绝”, 到南宋的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著名理学家张木式主持岳麓书院,他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面,提出“循序渐进”、“博约相须”、“学思并进”、“知行互发”、“慎思审择”等原则;在学术研究方面,强调“传道”、“求仁”、“率性立命”。从而培养出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湖湘学派多数学者也在岳麓书院学习过。一时间,大批游学的士子前来书院研习理学问难论辩,有的还“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当时的岳麓书院成为全国闻名的传习理学的基地。南宋淳熙七年(1180),张木式去世后,朱熹、真德秀等人对岳麓书院的办学和传播理学,也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教条》人微言轻正式的学规,颁于岳麓书院。,朱熹曾两次来此讲学,当时学生达千人,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地方并称。 从元、明至清初,由于战乱,岳麓书院曾两度遭到焚毁,后来虽然得以重建和恢复,已不复旧观。清初。书院被禁。后康熙为了表彰理学,放宽书院政策。康熙二十六的(1687)御书“学达性天”匾额,并以十三经、二十一史、经书讲义等遣送至岳麓山,乾隆九年(1744)又御书“道南正脉”匾额送至岳麓山,岳麓书院又得以复兴。复兴后的麓书院,除了对斋舍屡加扩建外,其书院性质也由民办而逐渐演化为官办。随着乾嘉考据学的兴起,岳麓书院往往由从事诂经考史的著名汉学家主持,学习的内容也由理学转向经史考证,特别是在王文清主院期间,更以“群经教授诸子”。此后罗典任山长,“唯以治经论文,启诱后进”。道光年间巡抚吴荣光在岳麓书院增设“湘水校经堂”,专以研习汉学为主。岳麓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是王先谦,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经学家。 清代的岳麓书院,集聚了一代常识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师,培养出诸如王夫之、陶树、魏源、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藩、郭嵩涛、李元度、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等著名的湖湘学者。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新政之议的呼声中,延续了近千年的岳麓书院正式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 书院大门横匾“岳麓书院”四个大字,两边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讲堂正中悬清乾隆御书“道南正脉”匾,左右壁有石刻“忠、孝、廉、节”四个高1.6米、宽1.2米大字。左右两廊有清欧阳正焕所书“整齐严肃”石刻。讲堂屏风正向刊张村撰《岳麓书院记》。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⑤ 湖南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为北宋年间潭州太守谁所创

岳麓书院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专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属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中华民国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

⑥ 湖南出名的书院有哪些

岳麓书抄院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袭位,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享有“千年学府”美誉。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长沙市湘江畔岳麓山下,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公元958年)智睿等二僧办学。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南宋理学家朱熹等曾在此讲学,据说,鼎盛时期从学有千人之众。 从岳麓书院至湖南大学的千年办学历史,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⑦ 北宋时期,湖南的两大著名书院是 [ ] A.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B.石鼓书院、应天书院C.岳

搜一下:北宋时期,湖南的两大著名书院是
[
]
A.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B.石鼓书院、应天书院C.岳

⑧ 北宋四大书院的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南岳衡山七十二峰最后一峰的岳麓山脚。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初期。北宋开宝六年(973),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鉴于湖南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静环境,接受了刘鳌的建议,在原有僧人兴办的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其中“讲堂”是老师讲学道的场所,“斋堂”则是学生平时读书学习兼有住宿的场所。岳麓书院的这种中开讲堂、东西序列斋舍的格局一直流传至今。初设讲堂5间,斋室52间。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则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继续扩建书院的规模,增设了藏书楼、“礼殿”(又称“孔子堂”),并“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一方面积极取得了朝廷对岳麓兴学的支持,以促进书院的更大发展。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赐书岳麓书院,其中有《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等经书。当时书院学生正式定额六十余人,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南宋淳熙七年(1180),张木式去世后,朱熹、真德秀等人对岳麓书院的办学和传播理学,也表现出极大的热忱。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教条》人微言轻正式的学规,颁于岳麓书院。,朱熹曾两次来此讲学,当时学生达千人,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地方并称。从元、明至清初,由于战乱,岳麓书院曾两度焚毁,后来虽然得以重建和恢复,已不复旧观。清初。书院被禁。后康熙为了表彰理学,放宽书院政策。道光年间巡抚吴荣光在岳麓书院增设“湘水校经堂”,专以研习汉学为主。岳麓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是王先谦,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经学家。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新政之议的呼声中,延续了近千年的岳麓书院正式改为湖南中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

⑨ 北宋四大著名书院有哪些

中国古代书院之岳麓书院

岳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就是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的岳麓书院。
这块令湖南人骄傲了几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会觉得太过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会默然承认,这座静静的庭院实在是有这样的资本。单就清季以来,书院便培养出17000余名学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那一个不是一等一的杰出人物?
· 中国古代书院之白鹿洞书院

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也就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今尚存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 中国古代书院之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大至而言,除今天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 中国古代书院之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l009年,宋真宗正式将该书院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在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扩展。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

⑩ 长沙三大书院

包括: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湖南长沙岳麓书院 湖南衡阳石鼓书院 (抗日战争中为日军所毁,1998年由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接替其四大书院头衔) 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应该是四大学院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