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著名的诗句
❶ 贾岛的诗句有哪些
1·题李凝幽居
[唐代]贾岛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2·《题诗后》
[唐代]贾岛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3·《寻隐者不遇》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晚春
[唐]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5·春雪
[唐]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6·听颖师弹琴
[唐]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
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❷ 推敲的故事来自于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贾岛,其中最著名的诗句是什么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❸ 关于贾岛的诗句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贾岛《剑客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贾岛《寻隐者不遇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贾岛《题诗后》
❹ 贾岛的诗句什么结识了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什么和什么之称
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派诗人,关于“推”和“敲”的渊源,来自专于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属》时,因沉思“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句中措辞,骑驴误闯官道,适逢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韩愈问明缘由之后,只与贾岛探讨“推”与“敲”,并不追究冲撞之失。二人也由此起,结交一段友谊。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语,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❺ 鸟宿池边树,真高升桥月下盟誓唐代著名诗人贾岛的著名诗句这首诗具有一个见过这个典故是什么一这个点估计
此句出自贾岛《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在讲诗词推敲字句”炼“字“时,常用此句范句,”僧敲月下门“倘用“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附:贾岛推敲
(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斟酌、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情况。)
原文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译文:
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成语是:反复推敲
❻ 贾岛的最著名的诗有那些
一、《剑客》
1、原文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2、翻译
十年辛苦劳作,磨出一把利剑,剑刃寒光闪烁,只是未试锋芒。如今取出,给您一看,谁有不平之事,不妨如实告我。
二、《寻隐者不遇》
1、原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翻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三、《题诗后》
1、原文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2、翻译
这两句诗我构思三年才得来,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
了解我思想情感的好朋友如果不欣赏这两句诗,我将隐迹故,以度残年,再不作诗了。
四、《望山》
1、原文
南山三十里,不见逾一旬。
冒雨时立望,望之如朋亲。
虬龙一掬波,洗荡千万春。
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霪一以扫,浩翠写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谁家最好山,我愿为其邻。
2、翻译
终南山三十里的景色,我差不多有十几天没见到了。
冒着雨久站着凝望,看见你如同看见亲朋好友一样。
虬龙掬手扬波,人间万里春色如洗。
只是每天春雨不断,让爱山人心情发愁。
阴暗的天气不会太久,虽然现 在的狂风来的非常猛烈。
久雨新晴,坏心情一扫而光之后,终南山翠色欲流,如美景如画泻于一国之京城的长安。
如同在长安百万人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
谁家的山最好看,我愿意成为他家的邻居。
五、《题李凝幽居》
1、原文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翻译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不久就将归来,相约共同归隐,到期绝不失约。
❼ 王安石与贾岛推敲的诗句有哪些故事
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当然,还有一种回答:
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心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情况.
【来 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典故
推敲
原文: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字词解释:
1.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2.京师:京城,此指长安
3.炼:锤炼,这里指反复思考,写诗的人叫“炼字 ”
4.吟哦:吟咏
5.引手:伸手
6.讶:对……感到惊讶
7. 韩退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在文学城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8.权:临时代理.
9.车骑:车马
10.已:停止.
11.俄:不久,指时间短.
12.具:全部
13.神游象外: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游,离开.象,眼前事物.
14.立马久之:让马停下来许久
15.辔:驭马的缰绳,这里指马.
16.并辔而归:骑着马一同走.9.与为布衣之交:跟贾岛结交为朋友.
17.留连:舍不得离开
❽ 贾岛的比较好的诗句
当然是著名的推敲。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❾ 与贾岛有关的诗句
与贾岛有关的诗句有: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❿ 贾岛推敲诗句出自哪里
贾岛推敲诗句的典故,语出后蜀何光远的《鉴戒录·贾忤旨》,反映了创作诗歌过程中对字句的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