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著名认证 » 著名战役简表

著名战役简表

发布时间: 2020-11-28 00:29:04

『壹』 寻二战战役简表和二战全史

你好。
1约翰内斯·埃尔文·尤金·隆美尔(erwin·rommel)
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当然,从政治角度来说,他们绝对是助纣为虐的法西斯帮凶,对别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是希特勒祸害天下的杀手。而从军事角度来看,他们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确实值得后人研究。与那些制造屠杀的纳粹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身为正规的德国国防军优秀将领的他们还算清白,他们虽在希特勒的战争中策划指挥,却反对纳粹的屠杀和灭绝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也许正因为这点,加上他们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们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中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次战争,尽管已经是50年前的旧事,但其经过直到今天仍然还是一种非常值得留恋的回忆。在大战中德国固然终于失败,但其军人在战场上的表现则真是可圈可点,所有其他交战国的人员也都无不自愧弗如。至少,在作战的层面上,德军真可以说是盖世无双。因此,他们的确是虽败犹荣,甚至于更可以问心无愧地说非战之罪也。
2富兰克林· 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美国第32位总统(1933年3月4日——1937年1月20日,1937年1月20日——1941年1月20日,1941年1月20日——1945年1月20日,1945年1月20日——1945年4月12日 ) 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第四届未任满)的总统。罗斯福在20世纪的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学者评为是美国最伟大的三位总统之一。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远房堂叔。
3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Иосиф.В.Сталин),(1879—1953),原姓朱加什维利,原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主要领导人,马克思主义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政治家,此外,斯大林还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的缔造者之一,以及共产主义五大人物之一。(其他四位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毛泽东),其所创立的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对20世纪的世界产生了影响。
安东尼斯库(Ion Antonescu),罗马尼亚总理(1940~1944),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独裁者,曾任总参谋长,国防部长,1940年卡罗尔二世(Carol II,1893~1953)退位后组阁,成为独裁者。当政期间,罗马尼亚于1940年加入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集团,次年参加侵略苏联的战争。1944安东尼斯库年在人民起义中被捕,后被处死。
雅科夫·朱加什维利是斯大林的长子,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于1941被德国俘虏,1943年希特勒曾企图用雅科夫交换在斯大林格勒被苏联军队俘获的德军元帅保卢斯,但被斯大林拒绝,斯大林让中立国的红十字会转告希特勒:“我不喜欢用一名将军交换一名士兵。”雅科夫后来牺牲。他较早开始独立生活,生活俭朴,坚定顽强,在法西斯面前英勇不屈,受到苏联人民的热爱。
(埃达·墨索里尼,生于1910年9月1日,卒于1995年4月9日):贝尼托·墨索里尼的女儿,1930年嫁给齐亚诺伯爵,生有3个孩子,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和她丈夫齐亚诺伯爵分居,1941年在意大利做护士,1943年同她丈夫和好,她父亲被推翻后在德国的支持下逃往巴伐利亚,将孩子们送到瑞士,试图营救她丈夫,在他被处决后逃到瑞士.1946年返回意大利,被短时间关押在利帕里岛上,要求归还家庭财产,取得部分的成功,不从事政治活动.

大日本帝国海军军人,海军元帅。幕府末期萨摩藩士的氏族。明治时代和大正时代的日本海军军人,他是初代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他也是众所周知的所谓左卫门,东史郎。号碧海。海军副子爵兵学的校长tasuku itou你是伊东佑享的兄弟,伊东佑享的兄弟tasuku itou是海军中将。
原 忠一
(はら ちゅういち、1889年(明治22年)3月15日-1964年(昭和39年)2月17日)
は、日本の海军军人。
最终阶级は海军中将。
岛根県松江市出身。
略歴旧制岛根県松江寻常中学校より海军兵学校第39期入校。入校时成绩顺位は150名中第53位、卒业时成绩顺位は149名中第85位。北部仏印进驻事件の际は第2遣支舰队参谋长として陆军强硬派干部との対応に追われる。人物像身长体重共に日本人离れした大柄な体格からあだ名が「キングコング」だったと言う。
古德里安 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当然,从政治角度来说,他们绝对是助纣为虐的法西斯帮凶,对别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是希特勒祸害天下的杀手。而从军事角度来看,他们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确实值得后人研究。与那些制造屠杀的纳粹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身为正规的德国国防军优秀将领的他们还算清白,他们虽在希特勒的战争中策划指挥,却反对纳粹的屠杀和灭绝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也许正因为这点,加上他们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们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

阿尔贝特·凯瑟林,1885年11月30日生于下弗兰肯的马克斯泰夫特,1960年7月16日卒于巴德瑙海姆):1904年参加巴伐利亚陆军,1906年为少尉,就读于炮兵工程学校,1913年为中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步炮兵巴伐利亚将军身边当副官,上尉,1917年起在某师参谋部,1918年起在第2巴伐利亚军团总参谋部,1919年被国防军接收.1921年为第7炮兵团炮兵连长,1922年转到国防部,1925年为陆军指挥部参谋室少校,1926年在防卫司,后担任各种高级参谋,1932年升上校,1933年转到空军.1934年升少将,1936年升中将,空军总司令,1937年升空军将军,第3空军司令,1938年担任第1空军部队司令,1940年担任第2空军部队司令,陆军元帅,1943年任南方集团军总司令(地中海地区,意大利),后任C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起任D(西方)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为英国俘虏,1947年被判死刑,后减刑为终身监禁,1952年被释放.
(台奥多尔·莫勒尔,1886年7月22日生于吉森附近的特赖斯明岑贝格,1948年5月26日卒于泰根塞):公立学校教师培训,1907年起学习医学,在巴黎上大学,191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913年为船医,1915年服兵役,在西线当外科医生,病后被派到帝国地区的各军医院,1918年以军医身份退役,1918年底在柏林开设泌尿科诊所,后将医疗范围扩大到性病.1933年加入国家社会党,1936年通过海因里希·霍夫曼的介绍,成功地为希特勒治疗胃痉挛,从此担任希特勒的私人医生,1941年起主要随希特勒生活在他的各元首大本营里,1945年4月在同希特勒商谈后逃出柏林,在巴伐利亚被捕,被关在多座俘虏营和医院,1947年因没有关押和受审能力被释放.
东条英机(とうじょう ひでき)(Toujou Hideki,1884~1948)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法西斯主犯之一
在日本战犯犯下的55条罪名中,占有率最高的日本战犯——东条英机

东条英机,日本陆军大将,日本统制派军官,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希特勒、墨索里尼齐名的三大法西斯头目之一,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亚洲、侵略中国的头号战争罪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任日本陆军大将和第四十任内阁首相(1941年10月18日-1944年7月22日),战后被定为甲级战犯,在其出任日本陆军大臣和内阁总理期间,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军队策动攻击美国夏威夷珍珠港,疯狂侵略、践踏亚洲10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数以千万计的生灵涂炭。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Chester Wiliam Nimitz,1885~1966年)。1885年2月24日,尼米兹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弗雷德里克斯堡。1901年9月,尼米兹考入安纳波利斯的美国海军学院。4年之后以优异成绩毕业,赴战列舰上实习。1907年1月实习期满即获海军少尉军衔,成为“帕奈”号炮艇艇长,同年7月又成为“迪凯特”号驱逐舰舰长。尽管曾因工作疏忽大意而受到警告处分,但仍于1909年越级晋升为海军上尉并改任潜艇军官,先后出任“潜水者”号、“甲鱼”号、“独角鲸”号等潜艇的舰长,晋升上尉
巴顿1885年11月出生于美国加州雷克维尼亚德。
1903年9月进入弗吉尼亚军校。
1904年6月考入了西点军校。
1909年在谢里登堡出任骑兵连少尉。
1913年自费赴法国学习剑术。
1917年成为美国第一名坦克指挥官。
1935年,晋升为陆军中校,并赴夏威夷军区出任情报处长。
1938年,调任迈尔堡要塞司令。
1940年9月,被任命为第2装甲师的代理师长,并被晋升为陆军准将。
1942年7月,被派赴欧洲参战。
1943年4月出任美国第7集团军司令。
1944年8月指挥第3集团军参加最后的决战。
1945年4月晋升为陆军四星上将。
(格特鲁德·荣格,父姓汉姆普斯,1920年3月16日生于慕尼黑,2002年2月11日卒于慕尼黑):贸易学校毕业,一家钢铁厂的办事员,1938、39年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秘书,1939年2月起在慕尼黑的《评论》出版社当编辑秘书,1942年9月起为总理府(元首总理府)秘书,1942年11月被派到“狼穴”元首大本营,1943年1月30日被安排为希特勒的秘书,直到1945年4月30日都呆在掩体里,突围和逃跑后被苏军俘虏,后同一位苏联军官一起生活.1946年逃往巴伐利亚,在那里被捕.1947年被释放,当秘书(如在《迅速》画报),后从事记者工作.
只能写这麽多了
二战全史http://ke..com/view/5338.htm

各年份大事记:
一九三九年

九月一日:德国首次使用闪电战术,入侵波兰。全世界首次了解到闪电战是甚麼一回事。
九月三日:英、法对德宣战。
九月十七日:苏联取得德国默契,从东面进攻波兰。
九月二十七日:波兰向德无条件投降。
十一月三十日:苏联军队侵略芬兰,轰炸首都赫尔辛基。

一九四○年

三月十二日:芬兰与苏联在莫斯科签署和约,割让领地予苏联。
四月九日:德国进侵丹麦与挪威,丹麦不予抵抗,挪威则奋起迎敌。
五月十日:德军席卷荷兰、比利时以及卢森堡。
英国首相张伯伦辞职,邱吉尔继任首相。
五月十四日:德军越过法国边境。荷兰军队停止抵抗。
五月二十八日: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下令军队投降。
五月二十六日:战局急转直下,约有三十四万英、法以及其他盟国的军队,开始自法国撤退到英国本土,亦即著名的敦克尔克奇迹。
六月十日:义大利对英、法两国宣战。
六月十四日:希特勒的军队进入不设防的巴黎。
六月十六日:法国总理雷诺辞职,具当元帅继任。
六月二十二日:法国接受纳粹征服者的一切要求,在康白尼与德国签署休战协定。
七月十日:德国首次大规模袭击英国本土,不列顚战役开始。
九日七日:伦敦第一次遭到德国飞机猛烈空袭。
九月二十七日:日本参加柏林 - 罗马轴心,缔结三国盟约。
十二月十五日:英军将义大利军队逐出埃及。

一九四一年

一月十日:美国国会提出租借法案,触动了孤立主义者与干涉主义者的激烈辩论。
三月十一日: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授权总统全面援助英国及所有对抗轴心国的国家。
三月二十七日:南斯拉夫领袖为防上国家加入轴心国组织,发动政变,推举保罗亲王的政权,推举彼得二世为国家元首。
三月二十八日:英国舰队於马塔班角大败义大利海军,夺得地中海的制海权。
三月三十日:希特勒的非洲军队在北非发动反攻。
四月六日:南斯拉夫的军队向德国投降,但游击战则继续进行。
五月十日:纳粹德国第二号头子鲁尔夫.赫斯,秘密飞抵苏格兰,企图私下与英国进行和谈。
五月二十日:德军进攻位於地中海东部由英国据守的克里特岛。
五月二十七日:德国重型战列舰「俾斯麦」号於北大西洋被皇家海军击沉。
六月一日:英军弃守克里特岛。
六月十四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冻结轴心国在美国的资产,国务院下令关闭所有德国驻美领事馆及宣传机关。
六月二十二日:德国对苏联宣战,沿著自波罗的海至黑海的一千六百公里长战线,进攻苏联。
七月二十六日:罗斯福总统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并停止对日贸易。
八月九日至十四日:邱吉尔与罗斯福在一艘船上进行秘密会议,随后发表联合声明,陈述战争的共同目标,是为大西洋宪章。
九月八日:德军开始围困列宁格勒,持续达九百天之久。
九月十九日:纳粹军队攻陷苏联乌克兰首都基辅。
十月十七日:军人极端领袖东条英机被委任为日本首相。
十月三十一日:美国驱逐舰「鲁本.詹娒斯」号,护送军火运输船的时侯,被德国潜艇击沉。一百一十五人丧生。
十一月十四日:日本特使来栖三郎从东京到达美国,商谈美、日关系。
十一月十八日:部署於北非的英国第八军,在利比亚的沙漠发动攻势。
十二月七日:夏威夷时间上午七时五十分,日本发动空中奇袭,猛炸停泊於珍珠港的的美国军舰,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日本对英、美宣战。
十二月八日:美国国会通过对日宣战。邱吉尔在英国国会宣布,英国即对日本作战。
日军入侵泰国和马来亚。
日本第一批部队登陆菲律宾,大规模空袭菲律宾群岛。当地守军由麦克阿瑟将军指挥

十二月十日:英国战舰「威尔斯亲王」号及「却敌」号在马来亚被日机炸沉。
十二月十一日:德国及义大利对美国宣战。美国国会声明该两国与美国已处於交战状态。
十二月十三日:匈牙利及保加利亚对美国宣战。
十二月二十五日:驻香港的皇家军队向日军投降。
魏莱特将军和少数美军撤退至柯里基多岛。
四月十八日:由杜立特上校率领的美国军机,轰炸东京。
五月八日:美、日双方均宣称在珊瑚海战役中大捷。美航舰「勒星顿」号和日航舰「祥凤」号沉没。
五月六日:魏莱特将军在柯里基多岛向日军投降。
六月六日:日本大批飞机袭击中途岛,在海空激战中损失惨重。
六月二十一日:德国隆美尔将军攻陷北非的土布鲁克。
六月二十五日:艾森豪将军被任命为欧洲战场的美军统帅。
七月一日:苏联的黑海要塞塞瓦斯托波被围困二十五天之后,终被德军攻陷。
八月七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所罗门羣岛的瓜达坎纳岛登陆。
八月十九日:英国及加拿大的突击队,袭击位於英伦海峡的法国海岸城市狄厄普,损失惨重。
八月三十一日:蒙哥马利中将指挥的英军,在埃及的阿蓝哈尔法战役中,击败隆美尔的非洲军团。
十一月五日:隆美尔部队在亚拉海恩战役中大败之后,朝突尼西亚方面撤退。
十一月八日:盟国海陆空三军部队在最高统帅艾森豪将军指挥下登陆北非。
十一月十一日:纳粹军队向尚未被占领的法国领土进攻。
十一月十三日:英军击退德军,夺回土布鲁克。
十一月二十二日:苏联军队在朱可夫将军率领下,在史达林格勒之战中反攻。

一九四三年

一月二十四日:罗斯福总统与邱吉尔首相会同军事领袖,在卡萨布兰加举行会议。
一月三十日:英国空军对柏林进行第一次白昼空袭。
二月二日:筋疲力尽的德军投降,史达林格勒之战结束。德军统师保禄斯在投降前两天被俘。
二月七日:日军从瓜达坎纳岛撤退,终止历时六个月的顽抗。
三月二日:新几内亚海岸对开的俾斯麦海发生海战,日本大部分舰只被摧毁。
五月十一日:美军在阿留申羣岛的阿图岛登陆。
五月十二日:轴心国军队在突尼西亚停止有组织的抵抗,显示盟军在北非取得全面胜利。
七月九日:盟国军队在最高统帅艾森豪将军指挥下,进攻西西里岛。
七月二十五日:义大利总理墨索里尼辞职,巴多格里奥元帅继任。
八月一日:美国「解放者」战机轰炸普洛耶斯的罗马尼亚油田。
八月十七日:盟军完全占领西西里岛。
九月三日:盟军越过麦西那海峡,进攻义大利南部。
九月八日:义大利宣布向盟军投降。
九月十日:德军炮轰并夺取罗马。义大利海军由盟国接管。
十月一日:美国第五军攻占那不勒斯。
十月十三日:义大利对德国宣战。
十日月十九日:联合国主要成员国的外交部长在莫斯科举行会议。
十一月一日:美军在所罗门羣岛的布肯维尔登陆。
十一月六日:苏联军队从德军手中夺回基辅。
十一月二十日:美军在吉耳贝特羣岛的塔拉瓦及马晋登陆。
十一月二十三日:罗斯福、邱吉尔及蒋介石在埃及首都举行第一次开罗会议。
十一月二十八日:罗斯福、邱吉尔及史达林「三巨头」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
十二月二十四日:艾森豪被委任为盟国远征部队的最高统帅,负责策划和指挥进攻欧洲大陆的行动。
十二月二十六日:德国的战舰「香霍斯特」号在北角被英国海军击沉。

一九四四年

一月二十二日:英、美军队在义大利安齐峩的德军阵地后方降落。
二月二日:苏联军队进入爱沙尼亚,并向拉脱维亚进军。
美国海军陆战队攻克马绍尔羣岛的洛尔拿穆岛,五天之后,美军又占领瓜加林岛。
二月二十一日:东条英机获任命为日本陆军参谋总长,成为军事独裁者。
三月二十日:纳粹为了解除巴尔干半岛所受的威胁,挥军进入匈牙利。
四月五日:戴高乐将军成为设在伦敦的法国临时政府领导人。
四月二十二日:麦克亚瑟将军率领美军登陆荷属新几内亚的荷兰第亚岛。
五月九日:苏联军队收复塞瓦斯托波海军基地。
五月十八日:纳粹军队从卡辛诺修道院撤退,为期三个月的大包围於是结束。
五月二十三日:盟军从义大利安齐峩的滩头阵地发动攻势。
五月二十五日:德军放弃由安齐峩至德拉西纳整段义大利海岸。
六月四日:英、美军队拿下未受德军摧毁的罗马。
六月六日:欧洲登陆日。以艾森豪为首的盟国大军登陆诺曼第,对希特勒的欧洲堡垒发动筹划已久的大攻势。
六月十三日:德军首次用V-1火箭攻击英国。
六月十四日:戴高乐将军巡视诺曼第。这是他四年以来第一次重临法国。
六月十五日:美国首次派出B-29型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轰炸日本。
六月十九日:在菲律宾海大战中,美国的舰载机袭击位於马利安纳羣岛与菲律宾吕宋岛之间的日本舰队。
六月二十七日:在法国瑟堡港的德军停止抵抗。
七月九日:经过二十五天的激战之后,美军攻占马利安纳羣岛的塞班岛。
七月十一日:苏联红军突破拉脱维亚及立陶宛两国的边境。
七月十八日:英国第二军在法国的康尼攻破德军防线。
七月二十日:拉斯敦堡的希特勒东普鲁士总部发生爆炸,希特勒仅受轻伤,行刺计划失败。
七月二十一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及步兵在关岛建立滩头阵地。
七月二十六日:美军在法国圣罗以西突破德军防线。
八月十日:美军苦战三个星期,终於占领关岛。
八月十一日:盟军迫近佛罗稜萨,德军弃守,该城安然无损。
八月十五日:盟军在法国南部的康城与土伦之间发动攻势。
八月二十一日:美军装甲纵队到达巴黎南面及北面的塞纳河地区。
八月二十三日:罗马尼亚向苏联投降,并加入盟国阵营。
八月二十五日:巴黎获解放,德军司令向勒克莱克将军投降。
八月二十七日:艾森豪将军在布德雷中将陪同下进入巴黎。
九月三日:陆军中将邓普绥麾下的英国第二军解放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九月四日:芬兰及苏联宣布休战。
九月五日:苏联向保加利亚宣战。
九月八日:德国发射第一批V-2火箭炮袭击英国首都伦敦。
九月九日:保加利亚与苏联签署双边休战协定。
九月十日:罗斯福与邱吉尔在魁北克举行大战期间的第九会议,也是两巨头在该城举行的第二次会议。
九月十七日:盟军空运部队深入荷兰。
九月二十四日:苏联军队从波兰出发,深入捷克三十二公里。
十月三日:在波科莫洛斯基将军指挥下的华沙抵抗军,经过两个月的苦战后,终於向德军投降。
十月二十日:美军在菲律宾中部的雷伊泰登陆。
十月二十三日:雷伊泰湾战役,日本舰队损失惨重,美国航空母舰「普林斯顿」号被击沉。
十一月六日:史达林宣布废除与日本签订的中立条约。
十一月七日:罗斯福连续四次当选美国总统。
十一月十二日:德国战舰「提匹兹」号在挪威特罗素对开海面被英国皇家空军炸沉。
十一月二十四日:驻塞班岛的美国B-29型轰炸机大炸东京。
十二月十六日:德军在阿登区发动大规模反攻,是为突出部之役。
十二月二十六日:在突出部之役的要塞巴斯托涅,麦考利夫少将指挥的美军由从南方推进的盟军先锋部队接替。

一九四五年

一月九日:麦克亚瑟将军麾下的部队在吕宋岛马尼拉以北大约一百六十公里的林嘉延湾登陆。
一月十七日:苏联派出军队攻占波兰首都华沙。
一月二十日:匈牙利临时政府与同盟国签署休战协定。
一月二十七日:立陶宛的麦美耳获得解放,苏联完全控制该国。
一月三十一日:邱吉尔与罗斯福在英属马尔他岛上会面,此次会谈是雅尔达会议的前奏。
二月三日:美军进入马尼拉。
二月四日:罗斯福、邱吉尔、史达林举行雅尔达会议,策划如何控制德国及其他已被解放的东欧国家。
二月十九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登陆距东京一千二百里的琉璜磺岛。
二月二十三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夺得琉璜岛的摺钵山。
三月四日:芬兰对德国正式宣战,实际的宣战日期则追溯至一九四四年九月十五日。
三月七日:美国第一军在里马坚渡过横跨莱茵河的鲁登道夫大桥。科隆落入盟军手中。
三月九日:空前庞大的B-29型机羣轰炸东京,炸平市内四十二平方公里土地。
三月二十六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稳握琉璜岛。
四月一日:美军进攻东京以南五百四十多公里的冲绳岛。
四月十二日:罗斯福逝世,杜鲁门继任为美国总统。
四月十三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落入苏军手中。
四月十六日:苏联军队沿著七十二公里长的战线推进,对柏林作最后一击。
四月二十五日:美国及苏联的军队在易北河畔的土高会师,互相庆祝此一历史性时刻。
四月二十八日: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妇,以及十六名笃信法西斯主义的亲信在义大利科木湖略的一小村默齐格拉。
四月三十日:希特勒於柏林总理公署地下室中自戕。苏联国旗在德意志帝国国会大厦顶上飘扬。美军从达豪集中营释放了三万三千人。
五月二日:柏林落入苏军手中;义大利北部的残余德军部队投降。
五月三日:英军收复缅甸首都仰光。
五月七日:德国在法国里娒斯举行的一项仪式中,向各同盟国及苏联正式无条件投降。
六月五日:美、英、苏、法四强,共同宣布德国战败。四强接管德国,将该国划分为四个占领区。
六月二十一日:冲绳岛战役结束,美军获全面胜利。
六月二十六日:五十个国家的代表在旧金山签署世界安全宪章,成立联合国。
七月四日:麦克亚瑟将军宣布菲律宾全国重光。
七月五日:邱吉尔在英国大选中失败,艾德礼领导的工党上台。
七月十六日:首枚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的亚拉摩戈多市试爆成功。
七月十七日:波茨坦会议在德国举行,社鲁门、邱吉尔(后由艾德礼取代)、史达林出席会议。
八月二日:发表波茨坦尼宣言,和平条款令德国人有来日维艰之感。
八月六日:美国的原子弹投落广岛,几乎毁灭整个城市。
八月八日:苏联对日本宣战,并且进军东三省。
八月九日:美国把另一枚原子弹投落在日本长崎。
八月十四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天皇裕仁向全国人民宣布日本战败。
九日三日:日本投降仪式在停泊於东京对开海面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外相重光葵及一些军事领袖签署投降书。

『贰』 初一上学期历史 重要战役简表

炎黄与蚩尤-涿鹿之战(3课)
项羽刘邦与秦军-巨鹿之战(10课)
晋楚争霸-城濮之战(5课)
齐军与魏军版-桂陵之战、马陵之战(6课)
秦与权赵-长平之战(6课)
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14课)
曹操与刘备孙权-赤壁之战(14课)
前秦与东晋-(19课)
大概就是这些了
参考资料:书本

『叁』 初一上学期历史 重要战役简表

炎黄与蚩尤-涿鹿之战(3课)
项羽刘邦与秦军-巨鹿之战(10课)
晋楚争霸-城濮之战版(5课)
齐军权与魏军-桂陵之战、马陵之战(6课)
秦与赵-长平之战(6课)
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14课)
曹操与刘备孙权-赤壁之战(14课)
前秦与东晋-(19课)
大概就是这些了

参考资料:书本

『肆』 三国演义的著名战役的简介(或说明)

1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占据黄河中下游以南的地区,控制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优势,势力迅速发展。公元199年,北方的最大军阀袁绍率10万精兵南下攻许(今河南许昌东),企图一举消灭曹操。当时,曹操兵少将寡,率主力2万北上迎敌。第二年,袁、曹两军相峙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决战迫山眉睫。当时,袁绍的军队占有明显的优势。曹操采用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奇袭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南)袁军,斩袁绍的大将颜良。然后,曹操又诱敌深入,斩袁绍的大将文丑。两战皆败,损失两员大将,袁军士气非常低落,但袁绍自恃兵多粮足,定要同曹操决一死战。监军沮授劝袁绍说,曹操兵少粮缺,只求速战,难于持久,不如跟曹军长久相持,等曹军兵疲粮绝,再进行攻击。袁绍不听,决意急速进攻,谋士许攸献计说:曹兵固守官渡,后方必然空虚,可分兵偷袭许,一定会成功。袁绍又不听,坐失了良机。许攸献计不被采纳,又遭到袁绍的排斥,就投奔了曹操,向曹操献计,建义偷袭袁绍屯集军粮的乌巢(今河南延津县东南),说如果此举成功,不出三天,袁绍就会大败。同年农历十月,曹操率5000人马,伪装成袁军,偷袭乌巢,把袁绍的军粮全部烧毁。袁军听说军粮被烧,顿时大乱,曹军乘势出击,大败袁军,歼灭袁军7万多人,袁绍仅带800奇拴逃脱。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袁军主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2 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表病重,孙权于是加紧时机向荆州进攻;投靠刘表、驻扎新野的刘备也借口抵御曹操和孙权,把所属军队扩充到几万人,并命令关羽于樊口大力训练水军,准备抢夺荆州;刘表长子刘倚为后母蔡氏家族所逼,进驻夏口。8月,刘表病死,次子刘宗在实力派舅舅蔡瑁兄弟、张允、蒯越等的支持下,任荆州牧。曹操于是率领大军迅速从叶、宛的小路南下,击败刘备守军,占领新野;刘宗在王粲、蒯越、蔡瑁等人的建议下投降曹操。刘备企图占领南郡(江陵),依靠那里大量的物资抵抗曹操;曹操得知刘备意图后,自己亲自率领5000精锐骑兵星夜追击刘备,由于大量百姓跟随刘备南下,曹军于当阳长坂为追上刘军,而关羽、诸葛亮已经事先撤退到夏口,刘军大败,刘备、赵云等“仅以身免”;刘备无奈只好改变主意,退回夏口。曹操取江陵后,又攻取、招降了荆州8郡,受降刘宗水、陆军达10万人;刘备于是派诸葛亮与孙权结盟,孙权在听取了周瑜、鲁肃、诸葛亮的分析后,决定抗曹,并命令周瑜、鲁肃、程普带3万多水军与刘备回合。11月,曹操率领10余万大军,进攻夏口的刘备;曹操水军在赤壁与孙刘联军遭遇交战失礼,曹操领主力到达后,大军在乌林驻扎;由于水土不服,曹军大量染上血吸虫病。为了克服曹军不适应水战的缺点,曹操命令把大部分船只用铁索连起来,形成为日后惨败致命的“连环船”。周瑜、黄盖等人发现连环船有不易躲避火烧的致命弱点,决定利用火攻;通常冬天吹北风,而江南由于气候问题,每年在12月有几天是反常吹东南风;为方便纵火,周瑜、黄盖使出“苦肉计”,曹操被蒙骗上当。在一个北风转东南风的夜晚,黄盖诈降,成功纵火,曹军大乱,联军乘机进攻;曹军大量烧死、淹死、投降,曹操在亲卫队的保护下,仓皇从华容道逃回江陵;为避免战船落入联军手中,曹操命令放火烧毁其他营寨的所有战船。同时孙权在南方进攻合肥,曹操无奈命令张辽、乐进、李典星夜驰援合肥;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自己退回许昌。一年后,曹操命令曹仁、徐晃退出江陵,防守襄阳、樊城,荆州大部分于是落入刘备、孙权手中。209年,孙权从东线进攻合肥,于合肥为刘馥所挡。曹操10余万大军,败给了只有5——6万的孙刘联军,主要的原因是血吸虫病的流行和水土不服令北方军队丧失了战斗力,而曹操过于骄傲轻敌是主要的主观原因;而联军充分的利用了各个有利的条件,所以赢得胜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赤壁之战,曹操的所有水军全部丧失,而刘备、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实力大大增强,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中国的机会,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

3 夷陵猇亭之战(火烧连营)

三国时期决定蜀国命运的彝陵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兵败猇亭,这次战役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后汉末年,三国鼎立。吴、罗两国,实力不相上下、魏国最强。刘备为报东吴袭取荆州、杀死关羽的仇恨,不听诸葛亮、赵云的劝告,起兵七十多万,亲征东吴。

孙权先派年轻的孙桓、 后派年老的甘宁等将领阻挡刘备, 都被刘备打败。 孙权急得没有办法, 就把杀害张飞的凶手范疆、 张达送给刘备,还愿让出荆州求和。刘备不答应, 非要灭了东吴不可。

之后,孙权便任命陆逊为大都督。

刘 备 的 部 队 从 春 天 出 征 直 到 夏 天, 也 没 打 败 东 吴 主 力, 当时正是盛夏季节,天气异常炎热,蜀军士兵忍受不了蒸人的暑气,叫苦连天。刘备只得让水军离船上岸,和陆军一起,靠着溪沟山涧、树林茂密的地方,扎下互相连接的四十多座军营,以便躲避暑热,休整军队,等到秋凉后再向吴军大举进攻。 马良感到不妥, 劝刘备说:“这样安营,是不是征求一下丞相的意见?”刘备说:“我很懂兵法,何必问孔明。”

陆逊看到了蜀军战线拉得过长,兵力分散,士卒疲乏,土气低落,认为进行反攻的条件已经成熟。

为了使反攻有把握取得胜利,陆逊先派出一小部分兵力,对蜀军的一个营寨进行试探性进攻,战斗结果吴军吃了亏,可陆逊已经找到了攻破蜀军的办法,那就是用火攻。陆逊命令水路士兵,用船只装载茅草,迅速运到指定地点;陆路士兵,每人手拿一把茅草,在茅草里藏着硫磺、硝石等引火物:一到蜀营,就顺风纵火。

吴军又是火攻,又是突然袭击。蜀军毫无防备,顿时乱成一团。各路吴军乘着大火,同时发起反攻,接连攻破了蜀军的四十多座营寨。蜀将张南、冯习抵挡不住,被吴兵杀死。在慌乱中,刘备拨马向夷陵马鞍山逃走。刘备逃到马鞍山。陆逊的大队人马把马鞍山团团围住,从四面放火烧山。刘备只得带着残兵败将,杀开一条血路,向西逃跑。吴军紧紧尾追,刘备赶忙命令沿途驿站的人员,集中军用物资和士兵抛弃的盔甲,堆在要道上,放火烧着,堵塞山道,阻挡追兵。担负断后的蜀将傅肜,坚持战斗,率领部下往来冲杀,身受重伤,奋力死战,才使刘备摆脱追兵,逃到白帝城(今四川省奉节县)。没多久,刘备也身死白帝城。

4.汉巴之战

5合肥之战

曹魏方(守方):
主将:张辽 副将:乐进,李典 兵力:七千

孙吴方(攻方):
主将:孙权 副将:可以确定的有凌统,甘宁,其余不详。 兵力:十万

战前形势:
孙权举倾国之力,对合肥势在必得,双方的兵力对比为14:1,而曹操远在汉中,远水救不了近火。
战斗进程:

一:前哨战:
本来前哨战一般是指双方试探性的相互攻击,但由于本战的特殊性,使得前哨战成了整个合肥之战的关键。
张辽在接到曹操指示之后,分析了当前形势,之后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主动出击。他募集了八百勇士,第二天向吴军发起突击,造成吴军一时混乱,无法应战。后来虽将张辽团团围住,但无奈对方勇猛难当,数次突破重围。激战半日,锐气尽失。而曹军则稳定了军心,提升了士气。

分析:
对于曹军来说,此战有以下几个特点:
1:必要性:此战必须要打,因为双方实力相差太大,己方援军遥遥无期,军心动摇,若不能有效打击对方士气以稳定己方军心,即使守城也一定守不住。所以张辽说“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2:危险性:此战对于张辽及八百勇士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因为此战是正面突击,不是偷袭,对方毕竟是十万大军,己方突击队还不到对方百分之一的兵力,稍有差池,就会全军覆没。而且,此战只能胜,不能败。一旦失败,就意味着整场战役的失败。
3:可行性:对于张辽来说,此战也并非没有取胜可能。其一:“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对方兵力远胜于我方,难免会产生轻敌思想,防范必定会比较松散。只怕从主将到士兵,谁也不会想到只有十几分之一兵力的敌人居然敢主动出击。而且包围未成,阵脚未稳,这就给了张辽可乘之机。其二:吴军在如此优势兵力下,一定会自认为己方必然能获胜,在这样的思想下,将领士兵缺乏力战甚至死战的决心,战斗力打了折扣,反观我方,自张辽以下,突击队员个个抱着必死的觉悟和必胜的决心(两者缺一不可),战意旺盛,战斗力强。
而最后,张辽凭着八百勇士,打赢了这场困难重重的战斗。其结果就是:敌方“吴人夺气”,而己方则是“众心乃安,诸将咸服”。

二:相持阶段:
这一阶段较为简单,孙权围攻合肥十余日,不能破城,只能撤退。
由于张辽打赢了前哨战,使得双方在气势上此消彼长,孙权空有十万大军,却不能攻破这只有区区七千守兵的合肥城,可见士气战斗中的重要作用。

三:尾声:
孙权撤退,各队人马皆以就路,唯有孙权,凌统,甘宁在后,张辽却在此时突然率军追击,打散了吴军的后队,几乎就捉住了三人。孙权跃马逍遥津,而凌统部下全军覆没,自己死战才逃脱。
张辽可谓极善于把握战机。而反观孙权,在这里差点又犯下了一个致命的失误。如果说开始时是由于轻敌的缘故,那么在这里就完全是指挥上的失误了。己方可以说是战败而归,居然完全不堤防追兵。

战后评价:
曹操:太祖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
曹丕: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
东吴:闻张辽大名,小儿不敢夜啼。

总体分析:
此战可以说是三国历史上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张辽在极端不利的形势下,冷静分析情况,作出正确决策,并且身先士卒,勇猛作战,使己方最终挫败强敌,获得胜利,确实体现了“智勇双全”的名将风范。而孙权在己方实力占优的情况下,产生轻敌思想,对于对方的突袭缺乏正确的应对方法,在指挥上又犯严重失误,可以得出结论:孙权并不擅长军事。

6.兖州之战

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在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中,东郡太守曹操在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地区击败黄巾军的作战。

青州黄巾军进入兖州境内东平、任城一带,声势浩大,锐不可当。兖州刺史刘岱轻敌,不听济北相鲍信劝阻,贸然出战,被黄巾军所杀。曹操部将陈宫建议,刘岱被杀,兖州无主,可据为霸业之基,以争天下,并自荐前去说服刘岱部众,邀请曹操主持州政。鲍信原与曹操友善,其济北相之职即为操所表荐,遂到东郡(治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迎接曹操为兖州(治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南)刺史。曹操即向寿张黄巾军进攻,失利。于是,曹操明令尝罚,激励将士,针对黄巾军无后勤辎重,唯赖抄掠供应的弱点,采用奇袭战术,昼夜袭击,使其无所抄掠,终于反败为胜,每战必获。黄巾军被迫北撤,曹操跟踪追击,在济北(治卢县,今山东长清南)又败之,黄巾军势穷愿降。当年冬,曹操受降卒30余万,家属数十万人,遂将其健壮精锐者编组为军,号为青州兵,将老弱妇孺安置屯田。

点评:此战,曹操以少胜多,不仅取得了兖州根据地,而且收编精兵数万,成为曹操的基干部队,为曹操尔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伍』 中国 战争 顺序表

1,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闭关锁国后的清朝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贸中,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英国国会也通过对华战争的拨款案。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2,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中国战场是二战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7,解放战争: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二阶段。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统一了中国大陆。

8、对越自卫反击战,指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期间在中国和越南之间的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便宣称取得胜利。随后解放军开始对越南北部的基础设施进行系统毁灭后撤出越南。越南人民军在中方撤出之后也宣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直至最低点。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中国近代史

『陆』 七次反法同盟和拿破仑指挥的著名战 役简表 求七次反法同盟和拿破仑指挥的著名战役

时间——1796年4月12日
地点——蒙德诺特
兵力——法军:30000余人。联军:奥军30000人,萨军25000人,另有英舰队一部在海上配合。
简述——拿坡仑挥军越险阻,中间突破。奥军伤亡1000,被俘2000;法军伤亡不详。

时间——1796年5月10日
地点——罗地
兵力——法军:6000人,骑兵一部。奥军:15000人,炮36门。
简述——拿坡仑亲自率军强攻夺桥。奥军伤亡2000余,丢炮15门;法军伤亡亦不少。

时间——1796年8月3日
地点——罗纳托
兵力——法军:42000人,实际参战小于此数。奥军:47000人,实际参战18000人。
简述——法军先败,后胜。

时间——1796年8月5日
地点——克斯迭罗
兵力——法军:30000人。奥军:24000人。
简述——法军佯退诱敌,侧翼攻击。奥军损失3000,炮20门;法军伤亡不详。

时间——1796年9月4日
地点——罗维雷多
兵力——法军:33000人,实际参战小于此数。奥军:50000人,实际参战20000人。
简述——发军拂晓暗袭,俘奥军7000人,得炮20门。

时间——1796年11月15日至17日
地点——阿科尔
兵力——法军:40000人,参战20000人。奥军:50000人,参战30000人。
简述——法军与奥军激战,相持不决。奥军因受一部骑兵袭扰,先行退却,法军坚持最后五分钟 而获胜。双方伤亡均8000以上。

时间——1797年1月14日、15日
地点——利沃里、拉法沃里塔
兵力——法军:42000人,大部参战。奥军:45000人。
简述——法军主力利用雪夜,拂晓突击利沃里奥军主力,使之大败;旋即回师夹击,迫降拉法沃里塔奥军。奥军伤亡6000人,被俘25000人,丢炮60门;法军伤亡亦不少。

时间——1797年2月2日
地点——曼图亚
力——法军:40000余人。奥军:10000余人。
简述——曼图亚奥军被围六月,乌色尔率军投降,仅带卫队500人、马200匹、炮6门出城。守军20000人、炮500余门均为法军俘虏。

时间——1797年4月3日
地点——纽马克
兵力——法军:50000人。奥军:50000人。
简述——法军主力击败奥军主力。4月6日晚,奥帝弗兰西斯遣使向拿破仑求和。

时间——1798年7月21日
地点——开罗(金字塔之战)
兵力——法军:远征埃及兵力为35000人,战舰13艘,巡洋舰14艘,小型舰72艘,运输船300余艘。参战为一部分步兵及舰船。马美琉克:约5000骑兵。
简述——法军击败马美琉克骑兵,溺死于尼罗河的有数百之多。

时间——1798年8月1日
地点——亚历山大港
兵力——法军:战舰13艘英军:战舰13艘

简述——法舰在无戒备状态,受英舰突袭和夹击。法舰毁沉11艘。

时间——1799年2月至6月

地点——叙利亚

兵力——法军:15000人。叙利亚:土耳其、英国、阿尔巴尼亚军及法国逃亡贵族军,兵力不详。

简述——法军2月11日由开罗出发,24日攻占加萨;3月4日至11日攻雅法,阿尔巴尼亚守军4000人投降;3月19日攻打亚克,数攻不下。因天热,疫病,法军撤退,沿途损失5000人。

时间——1799年7月25日

地点——亚堡基尔湾

兵力——法军:在埃兵力30000,参战小于此数。土军:12000人。(英海军一部掩护)

简述——法军大败土军。土军伤亡1000余,被逼进大海淹死有6000人,其余大部被俘。

时间——1800年6月14日

地点——马伦哥

兵力——法军:102000人,参战34000人。奥军:100000人,参战30000余人。

简述——拿破仑率军越过圣伯纳德山口,直插米兰,切断奥军退路。双方战于马伦哥,法军败而不乱,反败为胜。奥军伤亡近万,被俘数千;法军伤亡6000余。

地点——特拉法加

兵力——法西舰队:33艘(法18艘,西15艘),炮为2626门。英舰队:34艘,炮2480门。

简述——法舰队大败,被击沉19艘,被俘4艘,伤亡7000余;英舰损失不到法舰的三分之一。

时间——1805年10月10日至20日

地点——乌尔姆

兵力——法军:244000人,参战180000人。联军:奥军190000人,俄军120000人,实际参战为奥军90000人。

简述——法军运动迅捷,不待俄军到达与奥军会合,即迂回、包围乌尔姆附近奥军。马克率军30000、炮60门投降;法军伤亡1500人。

时间——1805年12月2日

地点——奥斯特利茨

兵力——法军:70000余人。联军:80000余人(俄军70000;奥军10000余人)。

简述——法军暂弃要地,诱敌分兵,造成主要方向上的兵力优势,击敌获胜,再各个击歼。俄军伤亡21000余,奥军伤亡6000余;法军6800余,获炮180门。

时间——1806年10月14日

地点——耶拿

兵力——法军:200000人,参战54000(内骑兵8500,炮108门)。联军:普军集中180000人,参战53000人(内骑兵10500,炮175门);俄军50000在开进,另有82000在继续,均未及参战。

简述——法军集兵各个击破,以散兵战对付普军线式战术,因获大胜。普军被歼40000,法军损失5000余人。

时间——1806年10月15日

地点——奥尔施泰特

兵力——法军:27000余(骑兵1700,炮44门)。普军:50000余(骑兵9200,炮230门),实际参战约30000人。

简述——法军达武军团顽强作战,击败奥军。奥军损失军官320人,丢炮150门,伤亡7000以上;法军伤亡7000余,内军官为58人。

时间——1806年12月26日

地点——普尔土斯克

兵力——法军:九个军团,参战为拉纳军团。俄军:十个师,参战三师约40000人。

简述——两军激战,俄军击退法军,但法大军续至,俄军退却。

时间——1807年2月8日

地点——艾劳

兵力——法军:六个军团,参战四个军团约64000人。俄军:五个军团,参战76000人,炮230门。

简述——双方激战,胜负难分。俄军先行退却,法军乘势而胜。此又一坚持最后五分钟获胜之例。俄军伤亡26000人;法军伤亡22000人。

时间——1807年6月14日

地点——弗利德兰

兵力——法军:210000人,参战87000人。俄军:100000人,参战46000人;另有普军一部。

简述——法军以优势兵力击败俄、普军。俄军伤亡、被俘者30000余,普军亦溃退。

时间——1808年11月3日至1809年1月6日

地点——西班牙

兵力——法军:250000人(拿破仑亲自指挥100000人)。西军:115000人;英军30000人。

简述——法军八路进攻,西军在马德里北设防。拿破仑采取中央突破,直进马德里,西军降。遂又在科洛那击歼英军6000人。

时间——1809年4月18日至23日

地点——累根斯堡

兵力——法军:200000人,参战小于此数。奥军:180000人。

简述——两军在累根斯堡附近交战。法军迅速集兵,并迂回奥军左翼切断其联系。奥军兵力分散,行动迟缓,失去战机。奥军伤亡40000人;法军损失亦不小,获炮百门。

时间——1809年5月21日、22日

地点——阿斯佩恩、爱斯林

兵力——法军:77000余人(步兵96营,骑兵96连)。奥军:105000人(内骑兵15000人,炮288门)。

简述——法军渡河准备不足,后续难继,背水为阵。奥军半渡击,获胜。法军死7000人,另29793人受伤和被俘;拉纳受致命重伤,几天后死去;奥军死4200余人内,内高级军官87名,伤16300人。

时间——1809年7月4日至6日

地点——瓦格拉姆

兵力——法军:200000人,参战170000人(内骑兵30000人,炮584门)。奥军:210000人,参战137000人(内骑兵15000人,炮410门)。

简述——法军正面佯渡,调动奥军主力奔波;右翼充分准备后,乘雷雨夜渡,迅即展开,攻击、迂回,最后中间突破,大败奥军。奥军死伤23000人,被俘7500人;法军伤亡20000。

时间——1812年6月22日至1812年12月

地点——俄国

兵力——法军:600000人(步兵500000人,骑兵100000人,炮1350门);另有680000人等说。最初入俄兵力为450000人。俄军:430000人,第一线兵力200000人。

简述——法军远征莫斯科,动员欧洲许多国家兵力、物力,先后在维尔纳、威德比斯克、斯摩棱斯克、博罗迪诺等地作战。后以失败告终。

时间——1812年8月17日

地点——斯摩棱斯克

兵力——法军:185000人,参战140000人。俄军:120000人。

简述——法军与俄军激战,俄军坚壁清野,火烧城市后撤退。双方均损失甚重,各约20000人。

时间——1812年9月5日至7日

地点——博罗迪诺(莫斯科之战)

兵力——法军:160000人,参战135000人,内骑兵40000人,炮587门。俄军:120000人,内骑兵30000人,炮640门。

简述——法军佯攻博罗迪诺,主力攻击俄军左翼,双方激战,法胜俄败。俄军损失42500人;法军损失32000人。

时间——1812年10月24日

地点——莫洛亚罗斯拉维茨

兵力——法军:主力约100000人。俄军:主力超过100000人。

简述——双方激烈争夺,八次易手。法军虽夺占阵地,但南进之路仍被俄军遮断。法军损失5000人;俄军损失亦甚重。

时间——1812年11月14日

地点——克那斯尼

兵力——法军:15000人(近卫军团)。俄军:80000人。

简述——拿破仑率军抗击库图佐夫优势兵力,掩护法军撤退。俄军未敢断然攻击。

时间——1812年11月25日至29日

地点——别列津纳河

兵力——法军:30000余人,参战17000人。俄军:65000人,参战29000人。

简述——法军在下游佯渡诱敌,而在上游架桥渡河。俄军受惑使法军渡河成功,后在两岸相战,俄军攻击不力,双方损失不多。但法军毁桥断敌,使万余掉队人员被俘。

时间——1813年5月2日

地点——吕岑

兵力——法军:200000人,内骑兵10000人,参战90000人。联军:俄、普军100000人。

简述——联军在法军在法军行进中,出其不意,法军回兵复战。联军溃退,伤亡11500人,参谋长沙恩霍思特负重伤后身死;法军伤亡18000人。

时间——1813年5月21日

地点——包岑

兵力——法军:200000人,参战120000人。联军:96000人(俄军64000人,普军32000人)。

简述——法军先攻敌左翼,又攻右翼,乘两翼无暇接应,主力中央突破,但因兵力不足未能迂回、追击。法军伤亡20000人;联军伤亡12000人。

时间——1813年8月26日

地点——卡兹巴赫

兵力——法军:110000人(麦克唐纳军)。联军:100000人(布吕歇尔西里西亚军)。

简述——联军诱引拿破仑回兵,乘麦克唐纳追击、疏于戒备之时进行袭击。法军伤亡30000人,丢炮百门;联军伤亡25000人。

时间——1813年8月27日

地点——德累斯顿

兵力——法军:70000人,一说130000人。联军:150000人。

简述——拿破仑闻联军大举进攻,迅即率主力回兵德累斯顿。法军左右出击,乘雨而攻,击败联军。联军伤亡50000余人;法军伤亡20000余人。

时间——1813年10月16日至19日

地点——莱比锡

兵力——法军:256000人,有炮784门,参战155000人。联军:295000人,有炮1466门。

简述——联军四面集兵合攻莱比锡,法军先胜后败。联军伤亡54000余人;法军伤亡38000余人,被俘虏者不少。法军将官死6名,伤12名,被俘36名。

时间——1814年1月29日

地点——布里埃纳

兵力——法军:50000人。普军:80000人。

简述——两军遭遇,法军迂回攻击普军侧背,遂破敌。普军伤亡3000人,主将几乎被俘。

时间——1814年2月1日

地点——拉罗提尔

兵力——法军:40000人。普军:130000人(内有奥军)。

简述——奥普军以优势兵力攻击,但因诸将意见不一,行动迟缓。法军沉着应战后撤退。法军伤亡6000人;奥普军伤亡不详。

时间——1814年2月10日至14日

地点——马奴河畔

兵力——法军:70000人。联军:80000人。

简述——法军击俄、普、奥军,在波伯、蒙米拉、狄里、伊图吉等地,连战连捷。

时间——1814年2月15日至21日

地点——塞纳河畔

兵力——法军:100000余人。联军:200000人。

简述——法军与俄奥军在马蒙、蒙特鲁、洛戎等地交战,法军屡胜,联军退巴尔。

时间——1814年3月7日至9日

地点——克那恩、拉翁

兵力——法军:40000人。联军:120000人。

简述——联军虽屡遭失败,但兵力甚多,仍向巴黎前进。法军分路迎击,破普、比军于克那恩和拉翁。法军伤亡10000人;联军伤亡数不详。

时间——1814年3月13日

地点——莱姆

兵力——法军:30000人。俄军:20000人。

简述——法军击退俄军。但联军众多,3月25日,联军250000人迫近巴黎,法守将马尔蒙投降。拿破仑欲整军再战,许多将帅反对。

时间——1815年6月

地点——比利时

兵力——法军:总兵力284000人,另辅助部队222000人。在比利时方向124500人(内步兵89415人,骑兵23595人,炮344门)。联军:总兵力700000人(英荷军团93000人,普军117000人,奥军210000人,俄军150000人,奥意军团75000人。在比利时方向为英、荷、普军210000人,内步兵169544人,骑兵26361人,炮兵17526人,炮508门,工兵1240人)。

简述——拿破仑由厄尔巴岛回巴黎再掌政权,重组军队,以攻为守,率兵至比利时与普军和英、荷军在里尼、滑铁卢等地相战。

时间——1815年6月16日

地点——里尼

兵力——法军:68000人,实际使用58000人。普军:87000人。

简述——法军迅速运动攻击普军,并切断英、普联系。普军溃退伤亡16000人,布吕歇尔负伤;法军伤亡10000余人。

时间——1815年6月17日

地点——夸特里—布拉斯

兵力——法军:50000人(内依指挥)。英军:31000人。

简述——英军败退,伤亡6800人;法军伤亡5000人。

时间——1815年6月18日

地点——滑铁卢

兵力——法军:71947人(骑兵15767人,炮兵7237人,炮246门)。联军:英荷军67661人(骑兵12408人,炮兵5645人,炮156门);普军三个军团。

简述——英军依山设防,法军三路进攻,经激战突破英军防线。后因普军突入战场,英军反胜为败。法军伤亡25000人;英荷军伤亡15100人,普军伤亡7000人。

『柒』 世界最著名的战役

⑴“大战中的大战”———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堑壕前的大厮杀。双方共伤亡130多万人。“陆战之王”初显神威。

1916年,德军对通往巴黎的门户和法军阵地的枢纽———凡尔登进行重点进攻。英法联军为减轻凡尔登所受压力,在索姆河发动支援性进攻战役。2月21日,德第5集团军担任凡尔登主攻。德法两军前线兵力3∶1,火炮对比7∶1。为求胜利,双方不断加大兵力投入。在正面15~30公里、纵深7~10公里战场上,双方共150万人的军队进行了激烈厮杀。战役第一天,德军就发射了200万发炮弹。7月1日,英法军队向驻守索姆河地区的德第2集团军发起进攻。双方共投入了153个师,约一万门火炮、1000架飞机。英军在作战中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在由堑壕和支撑点配系的3道防御阵地上,德军进行了顽强抵抗。英法联军以伤亡61.5万人的代价仅推进了5~12公里。德军损失65万人,失去240平方公里阵地,但打破了英法联军的计划。此役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阵地消耗战成为主要的作战形式。此战德国大伤元气。战争向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

⑵激战英伦———不列颠空战

飞机问世后最大规模空战。“千里眼”帮忙。德国损失飞机1700余架。

为对抗希特勒发动的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英德之间爆发了空军诞生以来最大的空战。德空军此战严重受挫。丘吉尔评价说:“战争史上,从来不曾有过如此众多的人(英国民众)从如此少的人(皇家飞行员)那里获得如此多的好处。”

此役德空军出动了约1300架轰炸机、900架单引擎攻击机和120架双引擎歼击机。英国空军参战飞机最多时约650架,但掌握了先进的雷达技术,借助雷达帮助,使德军始终未能夺取制空权。

1940年7~10月“不列颠之战”最紧张激烈的4个月,英国共损失作战飞机915架。纳粹德国损失飞机1733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以来第一次严重受挫。其入侵英国的企图被挫败。

⑶大漠“猎狐”———阿拉曼战役

非洲战场转折点。德军作战密码被破译。希特勒非洲军团残部被迫开始大撤退。

阿拉曼战役是二战时非洲战场转折点。由蒙哥马利统率的英第8集团军迎战号称“沙漠之狐”的隆美尔率领的德意军队组成的非洲军团。此后,盟军完全掌握了非洲战场的主动权。

1941年6月,非洲军团连败英军,进抵阿拉曼防线。整个北非几乎垂手可得。但连续作战使非洲军团成了强弩之末。英军速调8个旅在阿拉曼一线严阵以待。1942年6月30日,隆美尔发动进攻。到7月3日,4次大规模进攻均告失败。双方形成僵持状态。8月中旬,蒙哥马利接任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此时,英空军对德空军比例达5∶1,坦克数量超德军一倍。8月30日,孤注一掷的隆美尔发动第二阶段攻击。但英国人已破译德军密码电报,知其进攻计划的每一个细节。结果,隆美尔的这场豪赌变成了德、意军队的自杀性攻击。1942年10月23日夜,第8集团军展开反攻,对德军形成围歼之势。11月4日,隆美尔不顾希特勒的死守命令,带着仅剩5万余人的非洲军团,从阿拉曼开始了大撤退。

⑷航母时代的号角———中途岛海战

双方海上编队在炮火射程外以舰载机实施突击。日本损失航母4艘、飞机285架。以战列舰为主力的巨舰“大炮主义”成为历史。

1942年4月18日美军空袭东京后,日本决心夺取中途岛,诱歼美国太平洋舰队,以保障本土安全。此役,日动用了包括8艘航母(舰载机400多架)在内的舰船200余艘,由山本五十六海军上将指挥,分南、北两个编队对中途岛发起攻击。由于美军破译了日海军密码电报,掌握了日进攻意图,美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指挥特混舰队在中途岛附近,隐蔽待机。6月4日,日海军中将南云忠一率队进至中途岛西北海域,派出飞机108架轰炸中途岛。美岸基机升空迎战。南云下令已挂上鱼雷准备攻击美舰的第2波飞机改装炸弹攻击中途岛。此时,美特混舰队接近。南云急忙命令第2波飞机卸下炸弹重挂鱼雷。此时美舰载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连续攻击南云的航母。日机未能迎战,摆在甲板上未及入库的炸弹和鱼雷机接连爆炸。日损失航母4艘、飞机285架。中途岛海战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航空母舰的实力对比。双方海上战斗编队在炮火射程之外以航空兵实施突击,宣告以战列舰为主力的巨舰“大炮主义”已成历史。空海一体战开始主导海上战场。

⑸决定性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惊心动魄大决战。逐条街道逐间房屋反复争夺。德军150万人被歼。

莫斯科战役失败后,德军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切断苏军战略补给线。1942年7月17日,苏德战场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开始。苏军的顽强抵抗使德军伤亡惨重。9月13日,德军攻入市区。市区防御战斗极为激烈。双方对每一块土地都进行了反复争夺,对火车站的争夺竟达13次之多。尽管德军占领了市区,但其攻势已是强弩之末。11月19日,苏军拉开了反攻帷幕。装备着当时最先进的喀秋莎火箭炮的苏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110.6万人对德军及其仆从国军队101.1万人发起反攻,对德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22个师33万人构成了“钳形攻势”。经过两个月的相持,德第6集团军投降,司令官保卢斯元帅被俘。斯大林格勒战役打破了德国法西斯灭亡苏联、称霸世界的狂妄企图,消灭了德军近150万人,成为二战的历史性转折点。

⑹“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战役

计划周密,规模宏大。陆海空联合登陆作战。声东击西,巧妙运用电子欺骗。

代号“霸王行动”的诺曼底登陆战役是二战期间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登陆战役。战役从1944年6月6日至7月24日历时49天。

为这次登陆作战,盟军集中了近300万人、5000余艘舰船(其中登陆运输舰艇4000余艘、作战舰艇1000余艘)和一万余架飞机。战前盟军声东击西,巧妙运用电子欺骗。6月6日凌晨,美英联军第1梯队5个师在法国海岸82公里宽的正面突击登陆。德军未能组织起强有力的反击。两天内,盟军上陆部队达17.6万人、车辆两万辆。德军只进行了几次谈不上协同的局部反冲击。6月30日,盟军夺取瑟堡港。至7月初,盟军已上陆100万人、车辆17万辆。7月24日,诺曼底登陆战役胜利结束,转入陆上突破战役。此役,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

诺曼底登陆战役加速了纳粹德国的崩溃,是现代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斯大林曾称赞说:“这次行动按其计划的周密、规模的宏大和行动的巧妙来说,在战争史上还未有过类似的先例。”

⑺逐鹿中原———淮海战役

两个主力,3个阶段。“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解放军一役歼敌55万人。

淮海战役作为战争史上极为罕见的一个战例———60万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功围歼80万人的国民党军,被写进了许多国家的军事教材。

1948年秋,蒋介石为防备解放军进攻南京,在黄淮地区展开了60万重兵。中央军委令华野和中野配合组织淮海战役。11月6日,华野向敌战区发动强大攻势。11月8日,国民党第3“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起义。黄伯韬兵团被包围在碾庄附近。国民党军第6、第8兵团全力北援,被华野一部阻在蚌埠附近。此时,国民党军加入会战兵力已达80万人。

11月22日,黄伯韬兵团悉数被歼,黄伯韬被击毙。黄维兵团孤军冒进,被包围在双堆集附近。杜聿明指挥的3个兵团西撤时又于陈官庄附近落入包围。这样,整个淮海战场,华野与中野两大主力“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刘伯承语),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12月15日,黄维兵团被全歼。第二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团被全歼。两人均被生俘。至此,这个以少胜多、被毛泽东称为“吃夹生饭”的淮海战役以人民解放军全胜而结束。国民党军5个兵团55万余人被歼灭。

⑻扭转战局———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

诱敌深入,迂回包围,断敌退路。一场赛战斗意志、赛指挥艺术的较量。一举歼敌3.6万余人。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误认为中国只是“象征性出兵”,狂妄叫嚣要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分东西两线发动总攻势。志愿军示弱于敌,诱敌深入。西线志愿军于1950年11月25日黄昏发起进攻,歼灭李承晚军第7师、第8师主力,并迫使美军一个建制工兵连共115人投降。敌军纷纷向南逃窜,遭到我38军截击。12月3日,“联合国军”向“三八线”以南全线败退。12月6日,志愿军收复平壤。东线9兵团在长津湖地区发起进攻,至12月24日,志愿军收复元山、兴南。至此,第二次战役以志愿军大获全胜而结束。

这次战役,志愿军共歼“联合国军”3.6万余人(其中美军2.4万人),收复了“三八线”以北(除襄阳外)的全部敌占区,并解放了“三八线”以南的延安、瓮津两半岛,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气焰。这次战役的胜利大大超出了志愿军预定的计划,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半岛的战局。

⑼风卷残云———海湾战争中的地面作战

陆、海、空、天、电全方位协同。大纵深迂回包围重点打击。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面战役。

经38天空中打击,伊拉克的核设施和生化武器制造厂、指挥通讯、交通设施和机场、导弹阵地等被毁坏殆尽。1991年2月24日凌晨“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内的伊军发动了地面进攻。交战双方在200公里长的战线上投入120余万人。“多国部队”采取“声东击西、正面进攻、侧翼迂回”战法,让美第18空降军和第7军空中机动到伊军侧后,利用装甲突击力优势,在海空军支援下实施“左勾拳”计划,经钳形攻击和战略迂回,将伊军合围于巴士拉以南地区。到26日,伊军基本失去抵抗力。萨达姆接受停火。此战是二战结束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面战役,系统使用了20世纪先进的高技术武器装备,成功实施了战役欺骗、海陆空协同、大纵深迂回包围,重点打击了对方重兵集团,是现代化条件下高技术局部战争之典型战例。

⑽疯狂的天火———科索沃空袭战

以远程和高空打击为主要作战样式。78天投掷炸弹、发射导弹约2.3万枚。空袭成为达到战争目的的惟一手段。

为将巴尔干地区纳入西方战略体系,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发动了一场代号为“联盟力量”、历时78天的大规模空袭战。战役第一阶段,北约B-52、F-117、B-2轰炸机对南军70个目标发动了90次大规模攻击,平均每天50~70架次,摧毁了南50%的空防能力;第二个阶段北约每天出动近300~600架次,打击包括南总统府、塞军和内务部队总部、电台、电视台、铁路和公路桥梁等在内的各种目标。北约方面是零战斗伤亡,南斯拉夫损失惨重。整个空袭北约共出动飞机3.8万架次,投掷和发射了约2.3万枚炸弹和导弹,其中精确制导武器占35%。是一场典型的航空兵与导弹战役,是高技术对中低技术的“非对称作战”。整个战役远程和高空打击成为主要作战样式,并主导了战争进程,空袭是达到战争目的的惟一手段。

『捌』 国内著名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从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在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圩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从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以3.9万人的伤亡为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玖』 七次反法同盟和拿破仑指挥的著名战役简表

1805年8月,奥地利、英国、俄国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于是在9月24日离开巴黎,亲自挥军东进,到10月12日法军已经占领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兰西共和国和奥地利帝国在乌尔姆激战后,反法同盟投降。之后法兰西共和国又取得了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并且迫使奥地利帝国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拿破仑随后联合了德国境内各诸侯国组成“莱茵邦联”,把它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次年秋天,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俄国、普鲁士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军同时在耶拿和奥尔斯塔特击溃敌军,普鲁士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拿破仑因此取得了德国大部分地区。1807年6月法军又在波兰大败俄国军队,拿破仑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会面,双方签订了和平条约,在此前一年拿破仑颁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陆封锁政策,禁止欧洲大陆与英伦的任何贸易往来。自此,法兰西共和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确立。拿破仑一世兼任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并分别封他的兄弟约瑟夫、路易、热罗姆为那不勒斯、荷兰、威斯特伐利亚国王。

转折:入侵西班牙、奥地利帝国共和国与俄罗斯

1807年末西班牙爆发内部动乱,西班牙国王遭到人民的唾弃。拿破仑于是乘机入侵了西班牙,并让其长兄约瑟夫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