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著名人物
Ⅰ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出版背景
这次“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回物”评选活动的目的,答主要是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为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配合评选活动开展所作。
Ⅱ 朱偰的人物著作
朱偰先生是文化名人,有极深的国学修养,1926年8月,朱偰写了一论、再论《五言诗起源问题》刊于《东方杂志》,1930年写成50万言的《日本侵略满之研究》一书是国内研究东北问题的第一本专著。
其译作有《漪溟湖》、《燕语》等;小说有《泡影》、《怅望》、《流到人间去的红叶》等。他的文学作品(诗歌以外)有41篇(册),游记71篇,经济论文62篇,金融货币论文49篇,分别发表于《东方杂志》、《留德学志》、《国闻周报》、《国民公报》、《中央日报》、《财政评论》、《经济周报》、《外交评论》、《财政学报》、《申报》、《香港大公报》等报刊。新中国成立后的作品则多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日报》和《理论学习》上。《金陵古迹图考》,《金陵古迹名胜影集》,《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
解放后期间著有《南京的名胜古迹》、《中国人民开发台湾反对侵略斗争史略》、《郑和》、《玄奘西游记》、《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人民的友谊关系和文化交流》、《元大都宫殿图考》、《玄藏西游记 》、《郑成功——明末解放台湾的民族英雄》、《江浙海塘建筑史》、《苏州的名胜古迹》、《南京的名胜古迹》、《昔日京华:三种》、《漂泊西南天地间(现代名人游记精选)》。 作者:朱偰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6-8-1
页数:271
字数:50000
《金陵古迹名胜影集》,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共有图片三百一十七张,这些图片的底片或照片,经过战火、“文革”之后,毁损近半。此次出版,找到有底片或照片的图版约一百六十张。其馀图版,只能以原书扫描,由于原书纸张老化、图片模糊等原因,致使影响部分图片效果,敬乞读者见谅。
目录
(1)台城柳
(2)六朝故垒
(3)从景阳楼望台城
(4)台城下已塞之城门
(5)南齐铜佛
(6)狮凤柱顾(一)
(7)狮凤柱础(二)
(8)宋武帝初宁陵麒麟
(9)陈文帝永陵麒麟
(10)梁安成康王萧秀墓辟邪
(11)梁南录简王萧绩墓辟邪
(12)梁吴平忠侯萧晃墓阙
(13)淳化镇宋墅后村失名之墓阙
(14)梁南康简王萧绩墓阙
(15)梁南康简王萧绩墓全景
…… 作者:朱偰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06-8-1
页数:111
字数:45000
《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共有图片一0六张,这些图片的底片或照片。经过战争、“文革”之后,损毁不少。此次再版,找到有底片的图版共九十张。其馀图版,只能以原书扫描,原书纸张老化、图片模糊,影响了部分图片和效果,敬乞读者见谅。朱偰先生一直心系南京地区的文物出土和保护工作,关注六朝陵墓有关情况的进展,在本书出版后,又陆续撰写这方面的文章多篇。此次再版,我们除了改正原本刊误处,特别将朱偰先生五十年代写的《丹阳的六朝陵墓石刻》和《修复南京六朝墓古迹中重要的发现》两篇重要文章,作为附录,供读者参考。
目录
自序
一 泛论
二 希腊式之石柱与亚述之石兽
三 六朝陵墓之特点
四 丹阳之齐梁陵寝
五 栖霞山尧化门笆斗山间之六朝陵墓
六 麒麟门汤山句容间之六朝陵墓
七 青龙山淳化镇间之六朝陵墓
图版
附录 六朝陵墓选
附文一 丹阳六朝陵墓的石刻
附文二 修复南京六朝陵墓古迹中重要的发现
附表一 萧齐世系表
附表二 萧梁世系表
Ⅲ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这个概念的是以下哪个人物
最早使用出版一词的人黄遵宪,1879年
Ⅳ 出版人的人物
不同类别的出版人有不同的追求,形成不同的风格和面目。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有个人方面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体制和管理方面的原因。本分类难免有偏颇之处,请务必不要对号入座。
一、引领市场型出版人。他们专门以策划畅销书为业,而且已经在业内形成影响。他们在图书市场呼风唤雨,左右着畅销书的出版形势。白冰、金丽红、黎波、邓永标、安波舜等人应属此类人物。一方面他们专门出名人书,另一方面名人指名道姓要他们为自己出书。他们是出版界的英雄,是值得出版界学习的楷模。一些出版人专门盯着他们的动向,以便克隆他们的创意。但是他们面对的市场压力也比较大,要求每本书都成为畅销书,是十分不易的,必须时时保持对市场的高度关注。他们不靠关系和垄断吃饭,没有安闲的时候。现在的畅销书也不一定就能挣钱,宣传推广费用很高,加上盗版的影响,使得有些畅销书并不挣钱。这些都对畅销书出版人构成很大压力。
二、教辅发家型出版人。这些人专门以策划出版教材教辅为业,他们往往获益很多,是出版社的顶梁柱,被提拔成为出版社的领导。他们往往是为制造库存的出版人和获奖出版人提供资金的人。古今中外一些实力较强的出版社无一不是靠教材教辅出版发家的。他们与教材教辅管理的政府各部门之间保持很好的关系,对于通过什么关系发行什么样的教材教辅更是十分精通。
三、嗜好评奖型出版人。这些人专门或主要以出版获得各种奖项的图书为己任。他们不用考虑书出版后会不会卖掉,只要能评上奖,就万事大吉。加上出版社的上级部门以获奖书多少考察出版社负责人的业绩,所以出版社的负责人也愿意出版获奖图书。他们深深懂得各种奖项的操作规则,价值取向,专门策划相关图书。由于过去评奖偏重于大部头的图书,所以评奖图书投入一般较大,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甚至二三百万的都不稀奇。这些出版人得奖后,工资可以提高,职称可以顺利评上,真是春风得意。但是这些人往往为同事诟病,他们往往也是制造大量库存的人。
四、学术绅士型出版人。这些人专以出版学术著作为己任,认为出版大众化图书有损自己的学术品位。他们决不乱出书,出版的图书大多能保本微利,他们也是十分可敬的出版人,虽然没有给出版社挣到多少钱,但对国家和民族文化建设贡献良多。他们往往比较敬业,对专业了解很多,自己往往也是这方面的研究人员,甚至是专家。他们有很高的文化追求,有自己明确的文化和图书定位。但是出版社只靠这些人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五、理论研究型出版人。这些人一方面在出版社做编辑,另一方面对涉及的出版界的理论问题有浓厚的研究兴趣,能经常在报刊上见到他们的文章。他们往往超脱了本单位和地域观念的束缚,看问题往往从全国的角度考虑。关注点较高,研究的问题也不局限在一社一地,而是着眼全国的出版问题。这些人未必能策划出好书,但对理论问题的认识较为深刻。大学和科研机构里的出版专业的研究人员和部分出版社内的研究人员,都应该属于此类出版人。
六、制造库存型出版人。他们往往打着以俗养雅、社会效益第一等旗号,随意出书,只要自己感兴趣的书就出版,根本不管书能否卖得出去,靠的就是出版社有一些教材或其他高额收入作支撑。他们往往喜欢大书套书,成规模,摆起来气派、好看。选题大得让人害怕,这些人可谓有气魄,但造成海量库存,给出版界贻害无穷。据调查,某家出版社的一名编辑名下库存图书码洋高达几千万。
七、模仿跟风型出版人。这些人专以出版跟风图书或盗版为业。国有和民营出版业都有这样的人。他们不下功夫搞市场调查,专门靠寄生过日子。谁的书畅销了,马上模仿炮制一本类似的书,不仅书名相近,就连封面、版式设计都如出一辙,在市场上鱼目混珠。有的干脆就直接盗版。他们还出版伪书,假冒国外名牌出版社或著名作者,胡乱拼凑一些书稿,蒙混上市,欺骗读者。为了挣钱不择手段,什么事都敢干。
八、专挖墙脚型出版人。这些人策划编辑图书不是为了学术,也不是为了市场,而是为了自己,或为自己出名,或为了自己挣钱,而不管出版社赔了多少钱。这些人整日挖空心思研究出版社的管理漏洞,利用这些漏洞赚钱,甚至勾结社外人员从出版社捞钱。他们往往巧舌如簧,能把稻草说成金条,使出版社领导心动,成全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有时靠出版社的钱财和作者进行交换,自己从作者那里得到好处。
九、无欲无求型出版人。这些人虽然在出版社内,整日碌碌无为,不思进取,混天熬日月。不少人是因为出版业收入较高,通过各种关系进来的,对出版业很难谈得上什么感情,更不要说热爱了。编辑的图书既无市场价值,也无学术价值,两边靠不上。自己也不研究业务。虽然他们事业平平,但一般也不研究如何坑害出版社。
Ⅳ 在小说中谩骂著名历史人物能否出版
谩骂的话当然不可以,即使是小人,伪君子也不可以,略微责骂可以,不能太严重。
Ⅵ 哪个出版社的人物传记比较好
外国名复著要看名家翻译的制,最好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如李玉民,宋兆霖,王振孙,杨武能,高莽,傅雷,金人,傅惟慈,罗新璋,吕同六等等国内知名翻译家的译著.
有些作品有特好的版本,<约翰克里斯朵夫>傅雷译本好,<静静的顿河>金人译本好,<布登勃洛克一家>傅惟慈译本好,萧乾的<追忆逝水年华>,曾胡的<荆棘鸟>,星灿的<好兵帅克>,纳训的<一千零一夜>等等都很好.
Ⅶ 杨兆龙的人物著作
作者:杨兆龙 著,艾永明,陆锦璧 编
出 版 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4-1
内容简介
东吴法学是中国现代法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时有“南东吴,北朝阳”之美称。自1915年开设始,东吴大学法科以英美法和比较法为特色,云集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法律人才,如王宠惠、吴经熊、盛振为、倪征燠、李浩培、杨兆龙、孙晓楼、丘汉平、潘汉典等等,他们的著述为中国现代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资源。本套丛书就是对这一宝贵资源的保存、整理和传播。
著名法学家杨兆龙教授是东吴法学的杰出代表之一。杨兆龙先生精研两大法系,学贯中西、博通众科而又经世致用,于学术和实践两途均有杰出成就。本书收入杨兆龙先生的专著、论文、译作、草拟之法律法规以及撰写的判决书,共计100余万字,对今日之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目录
导读:追求民主与法治的先驱 陆锦璧
专 著
中国司法制度的现状及问题研究——与外国主要国家相关制度之比较
(译文,1935年哈佛大学法学博士论文)
商法概论
证据法概论
大陆法与英美法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论 文
民国时期
法治的评价
公证制度之探源
中国法律教育之弱点及其补救之方略
意大利今日之法律学校(译文)
关于司法改革:
改革现行诉愿制度之商榷 作者:杨兆龙著,郝铁川,陆锦碧编出 版 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2-1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是中华文化经受空前巨大、深刻、剧烈变革的伟大世纪。在百年巨变的烈火,包括法制文明在内的新的中华文明,如“火凤凰”一般获得新生。大体上讲,二十世纪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世纪。这一个世纪的历程,不仅仅是移植新法、开启民智、会通中西的法制变革的历程,更是整个中华文明走出传统的困局、与世界接轨并获得新生的历程。百年曲折坎坷,百年是非成败、得失得弊,值此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亟待认真而深该的反省。
这一反省,不仅有助地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深入,亦有助于推进新世纪中国民不与法治社会的形成。这一反省,是一项跨世纪的伟大工程。作为为一工程的起始或基础,我们应全面系统地检视、总结二十世纪中华法学全部学术成就,并试图作初步点评。
为此,我们特郑重推出“二十世纪中华法学文丛”。本“文丛”选印的书籍或选编的论文,纵贯二十世纪始终。凡能代表本世纪不同时期法律学术水平、法律特色,有较大影响且为当今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所需要者,均在选印之列。本“文丛”之选印,旨在集二十世纪中华法学之大成。为体现历史真实,我们将恪守“尊重原作”的原则,不作内容上的任何更动。
目录
法律的阶级性和继承性
一、法律的阶级性
(一)国内法的阶级性
(二)国际法的阶级性
二、法律的继承性
(一)法律中的遗产
(二)法律继承的性质
(三)法律继承的重要性
我国重要法典何以迟迟还不颁布--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立法问题
一、立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二、苏联及欧洲人民民主国家立法的经验
(一)苏联和保加利亚
(二)欧洲其他人民民主国家
三、对我国立法应有的基本认识
我谈几点意见
…… 作者:杨兆龙著,陈夏红编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0-1
内容简介
杨兆龙先生是中国著名法学家,“东吴法学”的代表性人物,在民国时期便已确立起广泛的国际声誉,曾被海牙国际法学院评为全世界50位杰出法学家之一。杨兆龙一生著述甚多,但后半生因政治原因,命途多舛,学术成果也多数散落失轶,不行于世。
后经杨兆龙先生之女儿杨黎明、女婿陆锦碧多方收集整理,得回百万余言。考虑文稿内容较为庞杂,编者从中精心采选那些能够超越时空,于今仍有很大学术阅读与参考价值的作品,汇为此集,以飨有心之读者诸君,亦表对那一代学人的敬意与怀念。
目录
大陆法与英美法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中国司法制度之现状及问题研究——与外国主要国家相关法制之比较
法治的评价
宪政之道
《新法学》诞生的前夕——法学界的贫乏
中国法律教育之弱点及其补救之方略
司法改革声中应注意之基本问题
由检察制度在各国之发展史论及我国检察制度之存废问题
法律的阶级性和继承性
部分章节
大陆法与英美法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一、本文的目的与范围
在本杂志的创刊号我曾发表“新法学诞生的前夕——法学界的贫乏”一文。在那篇文字中,我曾谈到国内一部分学法之士对于大陆法与英美法之区别所发生的误解。当时因为限于篇幅,对于二者之区别究竟在哪里,未能作详尽的说明。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对于这个问题作一个比较详细的研究,使读者们放弃几种错误的概括、肤浅的观念。
这个问题初看似甚简单,可是仔细研究起来,却相当复杂。我们要对于它有正确的了解,必先对于大陆法与英美法二者的历史背景及所包含的成分作一番检讨。所以本文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大陆法与英美法之意义及其形成的过程与包含的成分;第二部分研究大陆法与英美法的不同之点。兹为研讨的便利起见,将其所包含各点分别论列于后。
二、何谓大陆法与英美法
大陆法(Continental Law)之大陆(Continental)本含有欧洲大陆本土之意,所以别于欧洲另一部分的英伦三岛或英格兰等处。但是大陆法既不能包括广义的欧洲法(即所有欧洲本土及海岛各国的法),又不能包括欧洲大陆本土的法(即所有欧洲本土各国的法)。照几位学者的看法,它不过是以欧洲古代罗马法为主要根据而演变成功的一种近代法,即近代罗马法(Modern RomanLaw)。罗马法在欧洲的各国法制的演变过程中曾与寺院法或教会法(Canon Law or Church Law)对立过,学者们因此又称之为非教会法(Civil Law),所以近代罗马法又称为近代非教会法(Modern Civil Law)。
……
Ⅷ 十大新闻出版人物评选人物资料
■黄书元 人民出版社社长
入选理由:建立数据库,成立读书会,作为政治性、公益性出版单位的领头人,他赋予主题出版更丰富的内容、更灵活的解读、更鲜活的形式。
■童健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董事长
入选理由:他牢记文化企业社会责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集团构建了“双效统一”的考核体系,把出版导向、内容质量、党风廉政、队伍建设真正落在实处。
■龚曙光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
入选理由:创建出版传媒业首家财务公司、首家基金管理公司,以“线上与线下结合,文化与金融结合”的发展路径,他带领中南传媒一直走在文化和金融融合的前沿、不断转型升级的前列。
■陈贤义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
入选理由:他组建了专业的数字出版团队,搭建了全国第一个医学慕课平台,推出了全国首套医学数字教材,探索出了具有特色的医学数字出版模式,使人卫社数字出版风生水起。
■吉西平 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入选理由:他带领读者出版人六年磨一剑,成功打造出版传媒业西部第一股,让资本的力量成为推动读者发展的新引擎。
■杨杪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入选理由:2015年的“双11”,文轩网单日访客过百万、销售图书300万册、销售额过亿元的佳绩,使以发行屡创辉煌的新华文轩在他的带领下,再次成为新华系电商中的旗帜。
■李学谦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
入选理由:在少儿出版融合发展的路上,他披荆斩棘,带领团队打造了数字图书馆、全媒体出版平台、全媒体推送平台等多个数字出版平台,这些都标志着由他布局的中少社数字出版已由实验室走向市场,成为少儿板块引领发展的新期待。
■孟鸣飞 青岛出版集团董事长
入选理由:他巧借壳、善运作,成功打造城市出版第一股,成为城市出版社转型升级新样本,让一直稳固发展的青岛出版集团实现了一次全新的跨越发展。
■王斌 中信出版集团总裁
入选理由:让企业在市场里游泳,让产品在内容上发力,让出版在理念上创新,让集团在创新中发展。他通过不懈探索,将中信出版打造为新三板首家国有出版股,并致力于将中信出版转型为内容互联网公司。
■张克文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入选理由:他以“主业升级、产业转型”为发展理念,带领安少社着力开发少儿出版上下游产业,打造主业“升级版”,并组建了全国首家以出版为主体的跨国少儿文化产业集团,为中国少儿出版的转型树立了一个“安少”样本。
望采纳
Ⅸ 鲁迅有哪些作品 要出版时间、主要人物、主要内容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
Ⅹ 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的挂帅人物
集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管理委员会负责制。
第一任领导:
2003年12月22日,张胜友挂帅中国作家出版集团,被任命为党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
张胜友:福建永定人。中共党员。编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8年回乡,1977年考取复旦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历任《光明日报》记者、主任记者、记者部主任助理、作品版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作家出版社常务副社长、社长、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张胜友是中国出版界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1993年他出任光明日报出版社老总,在一年内还清360万元外债,向报社上缴利润80万元。 1995 年9月他调任作家出版社社长,仅一个月,作家出版社的月图书发行码洋从39万元跃升至276万元。一年后发行码洋即从1200万元达到3859万元。 2001年则飙升1.7亿元,经济总量相当于改革前的14倍,甚至曾经有一个月份控制中国文学畅销书市场的2/3份额。
挂牌仪式上,张胜友说,《人民文学》《诗刊》《文艺报》等报刊社曾经为培养作家与作者、推出优秀文学作品做出过重大贡献,但近些年来有些报刊社已陷入经营困境。出版集团的成立就是要将它们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重塑品牌,走出困境。不仅如此,出版集团将来还要实行对外扩张,建立影视、发行公司,形成产业链,壮大集团力量,以扶植纯文学刊物。
集团现任领导: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建明为现任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艾克拜尔·米吉提、葛笑政为集团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