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是现代著名的什么家
Ⅰ 巴金是什么家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作品久被翻译成各国文字,1949年之后再无长篇小说面世。妻子萧珊,1944年5月结婚。1983年3月起,巴金连续五次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任职直到去世为止。
(1)巴金是现代著名的什么家扩展阅读:
巴金坚持真理与道德,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大陆知识分子的良心,正因为如此,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四人帮的非人道迫害,妻子萧珊于1972年被迫害致死。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但是后者至今都未实现。
巴金对中国很有爱心,希望像龚自珍一样“化作春泥更护花”,使中国继续成长。他为自己在文革时做了顺民感到内疚,认为谈论文革是要警惕我们自己,警告不要再搞偶像崇拜和强调要说真话,认为新文学能鼓舞精神,寄予很大期望。
Ⅱ 巴金是现当代的什么家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求学期回间参加了反封建答的进步刊物《半月社》活动。1927年旅法在巴黎读书并开始了文学创作。次年回国从事文学活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救亡工作,和鲁迅有了交往。抗日战争爆发后,和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是世界著名作家。
Ⅲ 巴金爷爷是我国著名的什么家和什么家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当代作家 。
1936年,巴金与上海爱国女学校学生陈蕴珍(萧珊)结识。1938年7月,萧珊高中毕业后追随巴金来到广州。1944年,与巴金在花溪结婚。1945年,女儿李小林出生。1972年,萧珊因患癌症去世 。
(3)巴金是现代著名的什么家扩展阅读
巴金的小说往往是站在“现在”的时间场域里,在对比中否定和诀别了过去而奔向充满希望的未来。巴金小说的时间定位在“时间的当前化”,即以“现在”为统摄,并将时间序列中的“过去”和“未来”拉到“现在”予以对比观照,在“过去”与“未来”的当前化中形成时间的漩祸,重点展示人物的即时性心理时间,
而小说结尾又往往扯开一道口子冲向未来,体现出一种“向前看”的进化论的时间意识。这是一种全新的、叠加的现在,它使文本在艺术表现上不仅关注人物性格与心理,还关注着人物背后和周边。另外,在小说文本中,作家对文本故事的叙事策略作为时间形式的一种特殊的修辞,体现着作家特定的心理结构,而文学意象作为时间的隐喻,也成为时间形式在文本中的重要呈现方式 。
Ⅳ 巴金是我国著名的什么
巴金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
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
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4)巴金是现代著名的什么家扩展阅读:
巴金的故事:
一个18岁的女中学生陈蕴珍几乎通读了巴金所有的作品,深为感动,于是经常给这位年轻的作家写信,这个女孩的信给巴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他们通信达大半年之久,却未见过面。
这个女孩叫陈蕴珍,即日后的萧珊。巴金和萧珊的恋爱长达八年。这8年中,他们在战乱的烽火中几度离散,几度相聚,天南地北,两情依依。患难与共的岁月,早已把他们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
1943年,巴金和萧珊结婚。婚后的巴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家,他与萧珊开始了相濡以沫的婚姻生活。婚后的四五年中,他们仅有两次小别,此外巴金就不曾离开过上海。
不曾离开过萧珊和女儿小林。1960年冬天,全国正陷于饥荒危机。巴金在四川老家被成都市长李宗林安排在省委招待所住了四个月修改《寒夜》等小说。
心中日日牵挂自己的妻儿。他每天都在积攒可以带回家的食品,最后,他为家人积攒了一些花生、花生糖和两瓶罐头。后来,在十年动乱的滔滔浊浪面前,巴金未能逃过此劫。
萧珊,以她东方女性特有的柔忍与无畏之躯和巴金一起熬过那段艰苦的日子,也许美好的事物永远是短暂的,1972年,萧珊被确诊为肠癌。一个月后,癌细胞扩散到了肝部。
最后只好接受手术。手术前夕,萧珊哭着对巴金说道:“看来,我们要分别了!”看着妻子饱受病魔摧残,两人相视无言,泪水相互交融,肝胆欲碎。手术结束后的第五天,萧珊离开了人世。
临终前她一直念着巴金的名字。萧珊去世后,巴金伤心不已,后来专门写了一本书《怀念萧珊》。8年恋爱加上28年的婚姻生活,他们共同拥有36个春夏秋冬。
在他的书桌上,放着萧珊生前的照片。床边放着萧珊的骨灰,后来巴金又独自生活了33年。他活了101岁。他们的爱情,支撑了他的一生,直到生命的尽头。他再没有感到孤单。
Ⅳ 巴金《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感谢邀请
巴金,鲁迅之后的大文学家。在享有盛誉的诸多作家中,巴金是我敬重的几个人之一。
一是“巴金先生作品中的人物属于一群真实的青年,而他的读者也属于一群真实的青年。他的心燃起他们的心。他的感受正是他们悒郁不宣的感受”——李健吾语
巴金晚年出版随笔集《再思录》、整理出版《巴金全集》(16卷)、《巴金译文全集》(10卷)等。由于在思想上和文学上的突出成就,也由于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道路探索上的典型性,80年代以后一直成为学术界研究中国20世纪文学和知识分子道路的重要对象,自1989年起,全国共召开过四届巴金国际研讨会,出版过十几种研究年谱、传记和理论专著。
Ⅵ 巴金是现代什么家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求学期间参加了反封建的进步刊物《半月社》活动。1927年旅法在巴黎读书并开始了文学创作。次年回国从事文学活动,“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救亡工作,和鲁迅有了交往。抗日战争爆发后,和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是世界著名作家。
Ⅶ 巴金是现代著名的作家,杰出的( )
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主要作品有《家》、《春》、《秋》、《雾》
Ⅷ 巴金是现代什么家和什么家,他创造的小说是什么丶什么、什么、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不是“创造”是“创作”。
巴金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他的创作的《家》、《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1990年,获得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获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11月,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2005年10月1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8)巴金是现代著名的什么家扩展阅读
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一。
在现代文学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许多作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但是,像巴金这样旷日持久地坚持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像《激流三部曲》这样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
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Ⅸ 巴金原名什么,字什么,现代著名的什么和什么,他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他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当代作家。
1936年,巴金与上海爱国女学校学生陈蕴珍(萧珊)结识。1938年7月,萧珊高中毕业后追随巴金来到广州。1944年,与巴金在花溪结婚。1945年,女儿李小林出生。1972年,萧珊因患癌症去世。
(9)巴金是现代著名的什么家扩展阅读:
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
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无政府主义思想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
Ⅹ 巴金代表作:现代____、_____、_____
巴金代表作:现代《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抗战三部曲》。
1、《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表现巴金是有革命精神的人。
2、《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表现巴金是感情丰富的人。
3、《抗战三部曲》又名《火》, 因书分三册,又被称为《抗战三部曲》。分为:《火》、《冯文淑》、《田惠世》。
(10)巴金是现代著名的什么家扩展阅读: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
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