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知名度
A. 蒋介石为什么不杀李敖
李敖多次发文抨击国民党,也确实有人认为国民党当年不杀李敖致使谤书流传于后世。
经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蒋介石当局对文人重点采取争取策略,杀心不重。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台,蒋介石时期台湾情况复杂,本省人与外省人矛盾尖锐,官僚阶层与人民大众矛盾尖锐,蒋介石又实行独裁统治。介于这样的情况,任何一件公众事件处理不妥都会威胁社会稳定。李敖关押期间国民党当局强迫李敖只读孙中山和蒋介石的著作,想同化争取,不过没能成功。
2、李敖当时的知名度使蒋介石有所顾虑。台湾1958年颁布的台湾新闻出版法规定的“事后审查制度”,这使得李敖的反国民党文章得以发表,并成就了李敖的名声。公众人物在人民大众中有一定影响力,这点蒋介石必定有顾虑。
3、当时台湾当局怀疑过李敖通共,且国民党经过认真调查,李敖确实不是共产党,这一点也使蒋介石杀心大减。
B. 北碚都有那些名人啊 急
名人:老舍、梁实秋、卢作孚
老舍在北碚写下第一页
“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这是著名作家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第一句话。
而今,用毛笔写成的《四世同堂》第一页手稿躺在北碚区老舍旧居(四世同堂纪念馆)的陈列台上。稿纸虽已泛黄,但工整的字迹、谨慎的涂改,彰显着老舍对这部作品的珍爱。
北碚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1938年,老舍来到重庆;1943年,他的夫人胡絜青带着3个孩子来到北碚,一家人定居在北碚蔡锷路24号,即今天的四世同堂纪念馆,直到1946年离开。胡絜青在沦陷后的北平滞留时的种种见闻,成为老舍创作88万多字的《四世同堂》的最佳素材。
当时,老舍因贫血经常头晕,又刚割完盲肠,但仍然坚持写作。在这间因为老鼠众多而被他昵称为“多鼠斋”的小屋里,他写完了《四世同堂》的第一二部。
C. 孙中山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直到今天还有那么多人怀念他、崇敬他
孙中山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他主要的贡献是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由于孙中山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认识西方世界较深,通晓外语,有医生学历,在中国内外都享有知名度;是故被多数外国人视为革命领袖。而在国内,多数革命者也认为他的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革命组织的代表人物,也因此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后顺利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领导他创建的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在名义上完成中国的统一。由于当时参与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特别是蒋介石、汪精卫两人,均为孙培育出来的领导人物,故当时的国民政府当以孙为最高的精神领袖,并推举三民主义为治国的最高指导。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成为蒋介石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建设和将士作战。因此到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D. 曹操和蒋介石谁的名气和知名度大点
曹操、孙中山、蒋介石这三个,对于中国人来讲(接受教育的),孙中山与蒋介石的知名度比较大,其中蒋介石的影响力更大。(这两位在中国近代历史、影视中都很出名,经常出现,而蒋介石更频繁出现)而曹操,其实是由三国演义才真正让大多数中国人了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