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好朋友
『壹』 十则名人的友谊故事
1、范仲淹和王质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颖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过从甚室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
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在那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的封建社会里,王质能做到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真诚待友,和那些见利忘义之徒相比较,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
2、生死之交的故事
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忽悠赠答。郑少谷曾有诗赞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意思是:当王子衡讲评诗歌时,就是鲁国孔子的弟子听了,也会如春风。
后来郑少谷死了,王子衡惊闻噩耗,哀伤至极,他不顾千里奔波,特地赶到福建,为他办理丧事,宽慰亲属。
3、“元白”情深的故事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
4、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
“管鲍”指春秋时期的着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鲍步牙两个人。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之后,鲍步牙知道管仲家里十分贫困,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绝不认为管仲贪心;管仲帮助鲍叔牙做事时,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观条件所限。
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鲍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时机和运气问题……管仲深情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后来推荐管仲做了齐国之卿,帮助君大力推行改革,使齐国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现在,人们常以“管鲍之交”形容友谊笃厚。
5、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
青年的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行动,因而他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马克思长期的流亡,生活很苦,常常靠典当,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
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给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他们同住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一连几个钟头,讨论各种问题;分开后,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们之间的关怀还表现在时时刻刻设法给予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
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恩格斯从事着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非常动人的友谊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时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6、周恩来和张学良
周总理和张学良将军没有见过几面,可是他们却结下了终生的友谊。
在西安事变后,他们才见过第一次面,不过他们却是一见如故。当得知张学良准备和一起回到南京时,周总理心急如焚,赶忙跑到机场劝阻,不过当他到机场时,飞机已经起飞了。
在张学良被软禁后,周总理曾想尽办法营救,奈何没有成功。在周总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没有忘记张学良。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不能忘了两位张先生啊,他们都对国家做过贡献。
7、鲁肃和周瑜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
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
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
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
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贰』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朋友之间的绝交
从古至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历史上都有有名的朋友之间的绝交。而这三个例子--魏晋时期嵇康写《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山涛绝交,民国的鲁迅两兄弟绝交,以及近现代的杨振宁和李政道之间的绝交,分别是在中国某个历史阶段发生的有名的绝交。
1.魏晋时期--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1949年,杨振宁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始博士后的科研工作,也开始了和李政道一段长达十多年的合作。二人的合作成功丰硕,共合作发表论文32篇。但到了1962年,两人决裂,科学上不再合作,友谊也一笔勾销。他们两人的交恶是华人科学界的一大损失。
李政道在《破缺的宇称》中这样形容他们的关系:我们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但走着走着,我们两个都忘了初衷,只顾着和另一个人竞争。两人之间就只剩下争吵。
而在西方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最有名的就是卢梭与狄德罗绝交。
『叁』 历史上有关朋友的故事
最有名的莫过于钟子期、伯牙
春秋时,伯牙擅弹古琴,只是恨无知音。有次伯牙乘船外出,时值中秋之夜,偶遇一樵夫钟子期。伯牙每弹一曲,子期都能讲出乐曲的内容和演奏时的感情。两人在船上互诉衷肠,结拜为兄弟。并约定一年以后在此相会。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前来弹奏,岸上却不见钟子期的影子。后知钟子期已离开人世。死前他让人把他葬在岸边,好让他的灵魂依约到此相会。伯牙来到坟前,边哭边弹,看热闹者却拍手大笑,伯牙爷天长叹:“子期不在,谁是知音?”遂将古琴摔碎。这个知音相求、同心相依的佳话流传至今。
高山流水越千年,往事如烟叹逝川。 别鹤离鸾几绝调,
正声美曲倩谁传? 子期善听留佳话,俞伯碎琴有续弹
『肆』 世界历史上都有哪些友谊比较著名啊!~~~~
1)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2)刎颈之交--廉颇相如
3)胶膝之交--陈重雷义
4)鸡黍之交--元伯巨卿
5)舍命之交--角哀伯桃
6)生死之交--刘备、张飞和关羽
7)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8)忘年之交--孔融和祢衡 (范云和何逊)
1泛泛之交:普通的交情,并不是知心的朋友
2金石之交:比喻坚定的友谊.金石,以其材质之坚硬,来形容坚定不变的事物.
3金兰之交:比喻朋友之间互相投合,后来指结拜兄弟.金,比喻其坚.兰,比喻其香.
4点头之交:见面时只点头打招呼.比喻很淡的交情
5患难之交:比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朋友
6贫贱之交:指贫苦微贱时所结交的朋友
7一面之交:只见过一次面.形容彼此没有深厚的交情.同「一面之雅」「一面之缘」「一日之雅」
8八拜之交:结拜的异姓兄弟.近「金兰之交」
9布衣之交:贫贱时所交的朋友.与「布衣之友」「患难之交」「贫贱之交」同
布衣,平民的服装,借指平民.
10竹林之交:本指魏晋竹林七贤游集於竹林之下.喻亲密的友谊
11再世之交:指两代以上的交情
12忘年之交:两人因学识志趣相投,不论年纪长幼,而结为好朋友
13杵臼之交:比喻结交朋友不以贵贱而有分别.近「车笠之交」
14苔岑之契: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15莫逆之交:指知心的好朋友.近「管鲍之交」「刎颈之交」.逆,违背.莫逆,同心相契.
16道义之交:指以学问或品行互相勉励的朋友
17势力之交:以金,权势,地位,或其他利益结交的朋友
18总角之好:谓幼年相契的好朋友.近「青梅竹马」
总角,原指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形如两角,后借指幼年
19市道之交: 指惟利是图,为利害关系而结交的朋友.
20乌集之交: 一时为了同一利益而结交为朋友
『伍』 历史上知名同学
希望对你有帮助八拜之交在宋代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有一段故事:文彦博听说国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对人说:“李稷的父亲曾是我的门人,按辈份他应该是我的晚辈,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训他不可。”有一次,文彦博任北京守备,李稷听说后,便上门来拜谒。文彦博故意让李稷在客厅坐等,过了好长时间才出来接见他。见了李稷之后,文彦博说:“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辈份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彦博拜了八拜。文彦博以长辈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气。成语“八拜之交”就由此出典。后来,人们用“八拜之交”来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 其他:[八拜之交]语出《紫钗记·吹台避暑》:“俺二人以八拜之交,同三军之事。”元曲《冻苏秦》:“你不知这张仪和我是八拜交有朋友。”又《西厢记·张君瑞闹道场》:“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俗称结拜兄弟为八拜之交;按古无八拜的礼,以互相四拜算为八拜 我知道的是以下八对: 羊角哀,左白桃; 俞伯牙,钟子期; 齐桓公,管仲; 孙策,周瑜; 张横,孔融; 廉颇,蔺相如; 陈重,雷义;(元伯,巨卿;); 最后,是三位古人大家都知道呵呵,就是刘、关、张八拜是方位即---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表示无论何地我们都生死与共.也有向古代八个结拜兄弟学习的意思. 羊角哀 左白桃-----生死之交 于伯牙 钟子期-----知音之交 廉颇 蔺向如-----负荆之交 孟良 焦赞 -----永伴之交 刘备 关羽 张飞---桃园之交 管仲 鲍叔牙 ----同命之交 忽子 公子寿 ----- 患难之交 程樱 公孙杵臼----拖孤之交 另外还有别的说法,例如: 刘备 诸葛亮------鱼水之交 介子推 重耳(晋文公)----切肤之交 以宋江为代表的梁山一百单八将--------忠义之交 以秦叔宝 罗成为代表的贾柳楼四十六友----- 合志之交
『陆』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人的友谊很有名
希望对你有帮助八拜之交
在宋代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有一段故事:文彦博听说国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对人说:“李稷的父亲曾是我的门人,按辈份他应该是我的晚辈,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训他不可。”有一次,文彦博任北京守备,李稷听说后,便上门来拜谒。文彦博故意让李稷在客厅坐等,过了好长时间才出来接见他。见了李稷之后,文彦博说:“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辈份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彦博拜了八拜。文彦博以长辈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气。成语“八拜之交”就由此出典。后来,人们用“八拜之交”来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
其他:
[八拜之交]语出《紫钗记·吹台避暑》:“俺二人以八拜之交,同三军之事。”元曲《冻苏秦》:“你不知这张仪和我是八拜交有朋友。”又《西厢记·张君瑞闹道场》:“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俗称结拜兄弟为八拜之交;按古无八拜的礼,以互相四拜算为八拜
我知道的是以下八对:
羊角哀,左白桃;
俞伯牙,钟子期;
齐桓公,管仲;
孙策,周瑜;
张横,孔融;
廉颇,蔺相如;
陈重,雷义;
(元伯,巨卿;);
最后,是三位古人大家都知道呵呵,就是刘、关、张
八拜是方位即---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表示无论何地我们都生死与共.也有向古代八个结拜兄弟学习的意思.
羊角哀 左白桃-----生死之交
于伯牙 钟子期-----知音之交
廉颇 蔺向如-----负荆之交
孟良 焦赞 -----永伴之交
刘备 关羽 张飞---桃园之交
管仲 鲍叔牙 ----同命之交
忽子 公子寿 ----- 患难之交
程樱 公孙杵臼----拖孤之交
另外还有别的说法,例如:
刘备 诸葛亮------鱼水之交
介子推 重耳(晋文公)----切肤之交
以宋江为代表的梁山一百单八将--------忠义之交
以秦叔宝 罗成为代表的贾柳楼四十六友----- 合志之交
『柒』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知己朋友,最好中外
外国的有马恩。中国的有伯牙钟子期
『捌』 中国古代有哪些有名的好朋友
中国古代十大知音排行榜
http://www.80.hk/bbs/viewthread.php?tid=1321
一曲古流水,千载以下,牵动人们多少情思。相传先秦时期的琴师俞伯牙在荒山野岭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他琴中蕴含的真意:“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喜地感叹说“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失去了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再操琴。知音这个词语从此成为对能赏识自己的知己的代称。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在中华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其中不乏相互知音者,这里,我们就将列出中国古代十大知音排行榜,在莫逆之交的情谊和同声共气的知遇中,去品味一下中国古代文化人的才情与友情。
刘禹锡,字梦得,早年与柳宗元交住密切,人称“刘柳”,后来与白居易交谊深厚,并称“刘白”。
白居易,与刘禹锡同岁。
宝历二年,任和州刺史的刘禹锡返回洛阳,白居易也正好从苏州回洛阳,两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即席赋诗一首赠刘禹锡,对刘禹锡被不幸贬职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慰藉,刘禹锡也回赠了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白居易听后称之为“神妙”之句。
白居易曾写《春词》,刘禹锡也曾原韵相和,并有“蜻蜓飞上玉搔头”的名句。开成二年,白居易和刘禹锡都在洛阳任职,两人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白居易的诗《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感慨二人以67岁高龄把酒论诗,展望重阳佳节两人能再“一醉一陶然”。白居易还有《赠梦得》诗说“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刘禹锡71岁逝世,白居易写了《哭刘尚书梦得二首》,诗中说“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白居易对刘禹锡的诗非常推崇,称他为“诗豪”。白居易写过《忆江南》词三首,刘禹锡也和了两首,刘禹锡在《白太守行》诗中称赞白居易政绩斐然,离任时“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亲情指数:9
才华指数:刘禹锡9 白居易9.5
综合指数:9.2
列中国古代十大知音第一位
作者: 李可先 2007-3-16 01:05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中国古代十大知音排行榜
李清照,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
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
说起古代文坛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多,但如果说到志同道合的夫妇,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李清照和赵明诚。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学者,母亲也很有文学修养,自幼在良好艺术氛围里成长起来的李清照有着过人的文学造诣,赵明诚身为宰相之子但毫无纨绔习气,精通考古等艺术门类,是名满天下的金石学家,李清照十八岁时与二十一岁的赵明诚成婚,是一对志趣相投的爱侣,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赏心乐事在于学问方面的共同研究,赵明诚编著的《金石录》,便是由两人长期共同搜集整理古籍器皿精心考证而完成的,李清照在后记里叙述了编书的情形,同时也描写了他们夫妇的情趣高雅的生活,他们常会进行些促进彼此技艺的小竞赛,比如,指着一堆史书说出某一件事出在某书某页甚至某行,谁说错了必须要煮茶献奉,赌书比赛中胜的往往会开怀大笑反而把茶杯倾翻在了怀中,这别具风趣的闺中乐事,是历代称颂的佳话。李清照赵明诚携手游赏相从赋诗,在创作上也相互砥砺,毫无疑问地,这样的生活氛围对李清照在词学上取得突出成就有非常大的帮助。赵明诚亡故后,李清照留下了许多情真意切的诗词,终生追念着和赵明诚一起度过的二十九年美满知心的生活。在那个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时代里,这样意气相投的知心爱侣的确是珍贵的。
亲情指数:10
才华指数:李清照10 赵明诚7
综合指数:9
列中国古代十大知音第二位
作者: 李可先 2007-3-16 01:05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中国古代十大知音排行榜
纳兰性德,字容若,原名成德,满洲最杰出的诗人,清代第一词人。
顾贞观,字华峰,号梁汾,江苏人。
康熙十五年,顾贞观四十岁,容若二十二岁,容若为相国长子,顾贞观一介寒儒,但容若一向扶困济贫古道热肠对境遇坎坷的落迫才士一腔真诚平等结纳,与顾贞观更是志趣相投相见恨晚,慷慨挥洒写下传诵不衰的《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然诺重,君须记。”词中率真地表露了对荣华利禄的冷眼蔑视、对黑暗现实的清醒认识的和对高尚情操的执着追求,同时披肝沥胆地表达了对朋友生死不渝的真挚友情。他们相互倾慕彼此的才华和品格,文学见解和创作上也十分契合,二人的“性情说”是清初词坛上的重要文学主张,他们二人作品风格也相似,一样真纯清新,容若的《饮水词》和顾贞观的《弹指词》被视为当时的词坛双璧,名扬海内外。在腐朽的官场里容若更是不顾自身安危保护着挚友,贞观的好友诗人吴兆骞曾被清初冤案牵累流放塞外二十多年,容若得知此事后,毅然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和真诚历尽艰难营救了吴兆骞回京,不仅维护了正义,也为挚友贞观完成了极力想实现但无力实现的心愿,一时传为美谈。有生之年,容若以生命的高尚和心地的纯洁印证了他与顾贞观的知音深情,而顾贞观也同样倾注全部真诚珍惜这份友情,成为容若生平第一知己,容若英年早逝,贞观撰写了那篇感人肺腑的祭文,笔端吐露的是无尽的哀思,还有对容若价值的最深刻理解。
亲情指数:9.5
才华指数:纳兰性德9 顾贞观8
综合指数:8.8
列中国古代十大知音第三位
作者: 李可先 2007-3-16 01:05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中国古代十大知音排行榜
李白,唐代大诗人,世称诗仙。
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晚去世八年,唐代大诗人,世称诗圣。
李杜诗篇万口传,李白与杜甫齐名,号称李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李白杜甫的交情也尤为深厚,二人中年时在洛阳相见,结为知交,此后长期分别几乎没有机会重逢,但两人的友情却历久弥珍,杜甫怀念亲友的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写下了不少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作为知己对李白最深的理解和认知,杜甫在诗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还有诸如“昔年有狂客,尔号‘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样字字千钧的评价更是成为文学史上对李白诗风的定论。唐肃宗年间李白被流放夜郎,杜甫对李白的生死存亡魂萦梦系,写下《梦李白》两首,流传千古,“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悬挂叮咛,一往情深。这首诗完全是深切思念和默契友情凝结而成,被誉为“笔笔神来”,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的同时,也将李杜的友情深深印在了后世文人的心中,赢得了“千秋万岁名”。
亲情指数:6
才华指数:李白10 杜甫10
综合指数:8.7
列中国古代十大知音第四位
作者: 李可先 2007-3-16 01:06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中国古代十大知音排行榜
苏轼,北宋文坛第一人,诗文俱佳,同时又是著名的书法家。
黄庭坚,字山谷,比苏轼小八岁,早年出自苏东坡门下,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但与苏轼交情深厚,文才与苏东坡齐名,同时书法成就与也相并列。
两人在京城为官时经常诗酒唱和,其乐融融。苏轼写了《送杨孟容》诗,自称仿效黄庭坚,黄庭坚用原韵和诗一首,在诗的末尾幽默地开起了玩笑,说自己的才华不及苏轼,如果自己的小儿子能到苏家当女婿实在是件幸事。黄庭坚老家盛产双井名茶,他得到后马上分送给苏东坡,并写诗相赠。苏东坡作画黄庭坚也有题画诗赠送,苏轼病逝后黄庭坚十分怀念,写有悼念苏轼的诗。苏轼黄庭坚都名列于宋代书法四大家,又都情性放达,熟不拘礼,互为戏言成为文坛韵事,苏轼书法字体肥厚饱满,黄庭坚取笑为“石压蛤蟆”,苏轼听后反唇相讥戏称黄庭坚书法中字体的长撇大捺为“树挂死蛇”。苏轼的《寒食贴》为天下行书第三,而《寒食贴》的后序就是黄庭坚写的。
亲情指数:6.8
才华指数:苏轼10 黄庭坚9
综合指数:8.6
列中国古代十大知音第五位
作者: 李可先 2007-3-16 01:06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中国古代十大知音排行榜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文才出众,倡导古文运动,诗文风格险怪,自成一体。
孟郊,字东野,性情狂放耿直,与韩愈交情深厚。
孟郊一生穷困潦倒,早年曾经在嵩山游学,学成后游历京城为韩愈所赏识,两人诗风也是一致的。孟郊四十岁后进入仕途,到江苏任职,韩愈作诗相送,有“物不平则鸣”的名句,把孟郊列在陈子昂、元结、李白、杜甫等大名家之后,可见对孟郊诗的偏爱,孟郊也将自己与韩愈相提并论“诗骨耸东野,诗涛涌退之”。两人唱和的诗为数不少,孟郊的孩子不幸夭折,韩愈写诗安慰他,充分表达了对孟郊的理解和关心,孟郊有许多诗都表示对韩愈知遇之情的感激与敬意。孟郊亡故后,韩愈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亲情指数:8.5
才华指数:韩愈9.5 孟郊7.5
综合指数:8.5
列中国古代十大知音第六位
作者: 李可先 2007-3-16 01:06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中国古代十大知音排行榜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字稼轩。
陈亮,字同甫,世称龙川先生。
辛弃疾和陈亮相交于风雨飘摇的南宋孝宗年间,都是力主北伐收复山河的积极倡导者,并且都上书主张抗金救国,相同的爱国主义情操是二人友谊的基石,同样文武全才,同样才气横溢。
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共商抗金大计,两人携手同游鹅湖,诗酒唱和了十几天时间,意犹未尽,又相约拜访朱熹,因为没有遇上朱熹陈亮告辞回家,辛弃疾第二天又想念老朋友,马上起程一路追赶,最后因为雪深泥滑不能前行才作罢。两人先后为此用《金缕曲》词牌相互酬唱,一连唱和了五首之多。两人在词中历数了彼此的深厚友谊,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现状深怀感慨,对侫臣当道苟且偷安非常愤恨,表达了“男儿到死心如铁”立志恢复神州的雄心,荡漾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千古传扬。陈亮的词不仅题材、感情基调和大体的风格与辛弃疾相似,写作技法也很相似。
亲情指数:8
才华指数:辛弃疾9 陈亮8
综合指数:8.3
列中国古代十大知音第七位
作者: 李可先 2007-3-16 01:06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中国古代十大知音排行榜
皎然,唐代第一诗僧,世居湖州,著有诗歌评论集《诗式》。
陆羽,字鸿渐,湖北竟陵人,《茶经》作者,民间尊为茶圣。
安史之乱后陆羽避难来到湖州,结识皎然,开始了一段长达50年的僧俗忘年友谊,陆羽在皎然的引见下,结交了江南名士刘长卿、颜真卿、李冶、张志和等人,并帮助陆羽完成了《茶经》的写作和各地茶叶的考察工作。大历四年,皎然为陆羽建成苕溪草堂,亲自远赴苏南把陆羽请回湖州,并以诗相赠“欲赏芳菲不待辰,忘情人访有情人。西林岂是无清景,只为忘情不记春。”大历十年,陆羽移居颜真卿为他新建的青塘别业,皎然再次造访,写下五律《寻鸿渐不遇诗》。建中年间,陆羽远赴江西上饶开山种茶,皎然想念陆羽,不顾自己已70高龄,亲自到上饶邀请,陆羽也随皎然重回湖州,不久后皎然圆寂。后来陆羽病逝,也葬在杼山,坆茔与皎然的砖塔隔山相望。
亲情指数:10
才华指数:皎然8 陆羽6
综合指数:8
列中国古代十大知音第八位
作者: 李可先 2007-3-16 01:06 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中国古代十大知音排行榜
王维,唐代大诗人,精通音律书画,27岁时因为侫臣李林甫执政,他隐居终南山,在蓝田建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裴迪,比王维小15岁,青年时期与王维一起居住在终南山,互相唱和,他们两人的《辋川集》五言绝句,被后人所推崇,在艺术造诣上几乎超凡入圣了。
王维的赠裴迪的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脍炙人口,尤其是“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一句,大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香菱之口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由于志趣相同,裴迪的诗风格意境都与王维十分相近,王维的名作《竹里馆》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裴迪的同名诗中写道“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另外,王维的《辛夷坞》和《漆园》,裴迪都有同题目同体裁的诗。
亲情指数:7
才华指数:王维9 裴迪7.5
综合指数:7.8
列中国古代十大知音第九位
作者: 李可先 2007-3-16 01:07 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中国古代十大知音排行榜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八大家”之一。
梅尧臣,又称梅宛陵。
两人的交往从诗文革新运动开始,欧阳修是诗文革新领袖,而梅尧臣是积极拥护者,欧阳修《六一诗话》中对梅尧臣的文学主张十分赞同。庆历元年梅尧臣到湖州担负税监,欧阳修专门设宴饯行,梅尧臣写了《醉中留别》诗相赠。不久后,欧阳修被贬,梅尧臣也专门寄诗劝慰好友。两人在飘浮尘世的聚散离合中总是相互挂念着,梅尧臣曾采了家中的银杏不辞千里寄给欧阳修,欧阳修睹物思人,作诗《梅圣俞寄银杏》以答谢,诗中说“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物*以人贵人贤弃而论”。拳拳之意,尽在诗中。欧阳修还有诗称赞梅尧臣的诗如吃橄榄,越品越有厚味。
亲情指数:7
才华指数:欧阳修8.5 梅尧臣7.5
综合指数:7.7
列中国古代十大知音第十位
『玖』 历史上著名的好朋友有什么
钟子期和鲍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