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耶著名建筑
㈠ 理查德·迈耶是属于什么建筑流派
理查德·迈耶,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现代主义建筑“白色派”教父,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的“普立兹克”奖最年轻的获得者.
更多的资讯请访问网络“理查德·迈耶”。
㈡ 理查德·迈耶的生平简介
理查德·迈耶是年出生于美国纽泽西州的纽瓦克城(Newark)。他在幼年时便对建筑很感兴趣,在高中毕业之后,便进入康奈尔大学修习建筑。由于当时美国,才刚脱离欧洲独立不久,整个社会在经济或文化上还是依附欧洲大陆。因此理查迈耶在大学毕业,便是抱如此朝圣的心情,到欧洲大陆去探访欧洲传统建筑的根源,也曾拜访过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与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1898-1976),向他们请教,并畅谈建筑理念。这也对理查德·迈耶的建筑思想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结束欧洲之行后,他先后在SOM和马歇尔·布鲁尔(Marcel Breur,1902-1981)事务所任职,而后在1963年结束了和马歇尔三年多的宾主关系,便自行开业。
在事务所成立初期,理查德·迈耶所接的是一些如室内修复的小案子。之后,他的父母要求他替他们设计一幢住宅,为此理查迈耶特地跑到赖特所设计的流水别墅去体会那种水平的空间感,并试图将赖特那室内的空间延伸到外部环境的手法,运用到自己设计上。但由于两者基地环境的条件并不是全然相同,而使理查德·迈耶饱受挫折,在失望之余,他便转而研究其他大师的作品,而勒·柯布西耶的许多观念却恰巧与他的想法相吻合,于是便种下了理查德·迈耶早期的作品走勒·柯布西耶的路线。
而于1967年,理查德·迈耶设计出他的成名代表作史密斯住宅,在这个设计里表现出他对于自然环境的尊重,对于室外与户外光线的相互关系,理查德·迈耶也下了相当的功夫,例如,初升的日光准确的射入卧室中,轻柔的午后阳光则射入起居空间,让人不免赞叹建筑师的用心。
到了1970年,理查德·迈耶和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eal Grares,1934-)、查尔斯·加斯米、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en,1932-)及约翰·海杜克(John Hejk,1929-2000)等五人,由于理念相同,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见解也相近,所以他们便一同将作品集结出书,而由于其风格特殊,故人称纽约五人组。而他们的作品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即便是建筑物的外观多半是光滑且纯白,有着现代主义雕塑风格,因此他们亦被称为白色派(White)。
由于兴趣使然,理查德·迈耶对于“剪贴画”(Collage)也是相当有研究,迈耶本身也认为从“剪贴画”中他学到了许多启示,而事实证明在他的设计中,也不时可看出他运用了许多如“把物象经解析再重组”的剪贴画手法。迈耶本人亦承认,在造型上他并没有作什么创新,他只不过将前人所曾使用的语汇加以重组,而产生某种新的意义罢了;例如史密斯住宅,只不过是勒·柯布西耶的多米诺(Dom-ino)与西楚汉(Chitrohan)两种原型的重组罢了。
㈢ 英国建筑大师理查德迈耶
美国建筑师,现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曾就学于纽约州伊萨卡城康奈尔大学,早年曾在纽约的S.O.M建筑事务所和布劳耶事务所任职,并兼任过许多大学的教职;1963年自行开业。
迈耶的作品以“顺应自然”的理论为基础,他表面材料常用白色,以绿色的自然景物衬托,使人觉得清新、脱俗。他善于利用白色表达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在建筑内部运用垂直空间和天然光线在建筑上的反射达到富于光影的效果。他以新的观点解释旧的建筑语汇,并重新组合于几何空间。他特别主张回复到20年代荷兰风格派和勒·柯布西耶倡导的立体主义构图和光影变化,强调面的穿插,讲究纯净的建筑空间和体量。
迈耶的代表作品有法兰克福装饰艺术博物院、海牙市政厅及中心图书馆密执安州道格斯拉住宅(1974)、纽约州布朗克斯发展中心(1976)、新哈莫尼文艺俱乐部(1978)和亚特兰大高级美术馆(1983)等。
〔主要作品〕
项目名称:罗马千禧教堂Jubilee Church
项目地址:罗马,意大利Rome, Italy
建筑设计:理查德·迈耶 Richard Meier & Partners
建成时间:2003
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特别是三片弧墙的闪亮一笔,使建筑脱胎换骨,室内光线经过弧墙的反射,一定显得静谧和洒脱。
“白”是迈耶建筑不可缺少的元素,而白的墙就像画纸,光影就在其上自由的作着移动的图画。
“白”是迈耶的作品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尽管白色派的建筑未必白,就迈耶而言,这个称号却是名副其实的,在以色彩浓艳的墙,红黄蓝绿的管线,眼花缭乱的装饰为标志的种种时髦设计面前,他的白色建筑自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派。与二战后开始流行的暴露材料本色的设计相反,他做的白色光洁表面具有明显的非天然效果。这就是迈耶建筑的特点,也是他建筑的魅力所在——纯净。然而,纯净不等于单调,精练的设计可以同时是一个富于艺术表现力的设计,如果说密斯(Mise Van der Rohe)后期那些钢加玻璃的大空间给人于冷峻之感,那么迈耶的作品却有另一番情调。虽然他的局部素材来自于现代建筑,整体却没有枯燥的气氛,原因在于内外某些部分的体量被巧妙地增减,赋予建筑明显的雕塑风味。
一个个新颖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以直线为主,不时穿插曲线的几何体中,透过比例优雅的玻璃墙面,清楚地显现出内部的景象,这些又纵深感的空间与白色实墙的交替更迭,产生了某种特殊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它们不是出自同一构图因素的多次重复,也不是出自单方面强调水平或垂直感,而是通过某种内在的呼应起作用,使他的建筑充满了某种艺术的品味,让人有一种舒适,柔和的感觉,也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㈣ 理查德·迈耶的建筑风格是什么
理查德·迈耶设计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永远有自己的特性而不是在风格上受别人的影响而迷惑。由于其大胆的风格和值得称颂的忠诚,迈耶创造出颇为独特的粗壮风格。
㈤ 这是理查德迈耶的什么建筑,叫什么名字
韦肖普特会议中心
㈥ 著名建筑家的资料
世界建筑设计界的四位大师。
勒·柯布西埃
(l887~1965)被誉为开创现代主义建筑的鼻祖、20世纪最富激情的建筑师。他一生致力于现代高层建筑的设计,留下了众多的经典传世之作:1946年~1957年相继建造的“马赛公寓”体现了柯布西埃对单元型住宅的理解,这是第一个真正单元型的住宅建筑,包含了复式住宅的概念,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性;而其在后期创作的“朗香教堂”,则完全是充满激情的创世之作,简直是一座让人充满想象的雕塑。为纪念这位建筑大师,在柯布西埃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联合国曾以他的名义将那一年定名为“国际住房年 人们说:“如果不理解柯布西埃的话,就很难理解现代建筑”,但要想真正理解这位建筑大师似乎并非易事柯布西埃提出的理论本身就存在着许多矛盾。柯布西埃提出的“住宅是居住的机器”道出了建筑要满足功能要求的重要性:建造一座建筑、住宅,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但他又说:建筑往往被“贬低到仅仅有功能用途的水平”,“这仅仅是构筑物,不是建筑。建筑只有在产生诗意的时刻才存在,建筑是一种造型的东西。”再有柯布西埃的《走向新建筑》一书发出了民主乃至于民粹的精神号召,被称为“建筑中民主和科学的宣言”,但柯布西埃又倡导把他的“新建筑五原则” 尽量适用于任何建筑地段条件,使其成为通用的建筑模式。迄今为止对柯布西埃其人及其作品的诠释和评价褒贬不一。虽然柯布西埃的《走向新建筑》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经典著作,但此书也引发了许多批评文章,这些文章将其讽刺为狂热大言、芜杂混乱。
格罗皮乌斯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Walter Gropius,1883-1969)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是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1883年5月18日生于柏林,1969年7月5日卒于美国波士顿。
1903~1907年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1907~1910年在柏林建筑师P.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任职。1910~1914年自己开业,同A.迈耶合作设计了他的两座成名作: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在科隆展览会展出的示范工厂和办公楼。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1928年同勒.柯布西耶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9~1959年任副会长。纳粹德国期间,他受到迫害和驱逐,他所创建的包豪斯学校几经辗转后于1932年被纳粹强行关闭。
1934年离德赴英开业。1937年到美国定居,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1952 年起任荣誉教授,参与创办该校的设计研究院。格罗皮乌斯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促进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他在美国还从事设计实践。最初同学生合作成立建筑事务所,设计住宅;1945年又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师为主的设计事务所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学界所推崇。50~60年代,他获得英国、联邦德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建筑师组织、学术团体和大学授予的荣誉奖、荣誉会员称号和荣誉学位。
赖特简介
(Frank Lloyd Wright ,1869-1959)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位最重要的建筑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通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
赖特于1869年出生在美国威斯新州,他在大学中原来学习土木工程,后来转达而从事建筑。他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开始芝加哥从事建筑活动,曾经在当时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等众的建筑事务所中工作过。赖特开始工作的时候,正是美国工业蓬勃发展,城市人口急速增加的时期。十九世纪末的芝加哥是现代摩天楼诞生的地点。但是赖特对现代大城市持批判态度,他很少设计大城市里的摩天楼。赖特对于建筑工业化不感兴趣,他一生中设计的最多的建筑类型是别墅和小住宅。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最初的十年中,他在美国中西部的威斯康新州、伊利诺州和密执安州等地设计了许多小住宅和别墅。这些住宅大都属于中等阶级。坐落在郊外,用地宽阔,环境优美。材料是传统的砖、木和石头,有出檐很大的坡屋顶。在这类建筑中赖特逐渐形成了一些特色的建筑处理手法。
剌赖特这个时期设计的住宅即将有美国民间建筑的传统,又突破了封闭性。它适合于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赖特这一时期设计的住宅建筑被称为“草原住宅”,虽然他们并不一定建造在大草原上。
赖特的青年时代在十九世纪渡过,那是惠特曼(W.Whitman,1819-1892)美国诗人)和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美国作家)的时代。赖特的祖父和父辈在威斯康星州的山谷中耕地土地,他在农庄上长大,对农村和大自然有深厚的感情。他的“塔里埃森”就造在祖传的土地上,他在八十岁的时候谈到这一点还兴奋地说:“在塔里埃森,我这第三代人又回到了土地上,在那块土地上发展和创造美好的事物”,对祖辈和土地的眷恋溢于言表。
但在建筑艺术范围内,赖特确有其独特的方面,他比别人更早地解决了盒子式的建筑。他的建筑空间灵活多样,既有内外空间的交融流通,同时又具备有安静隐蔽的特色。他既运用新材料和新结构,又始终重视和发挥传统建筑材料的优点,并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同自然环境的紧密配合则是他的建筑作品的最大特色。赖氐慕ㄖ
㈦ 理查德·迈耶的代表作品
2003年10月26日,理查德·迈耶事务所设计的千禧教堂(Jubilee Church)在罗马正式开放。这座地标性的建筑将成为教堂设计的一个典范。
教堂所在地距离罗马市中心6英里,附近是一片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中低收入居民住宅楼以及一座公共花园。教堂建筑面积108414平方英尺,包括教堂和社区中心,两者之间用4层高的中庭连接。建筑材料包括混凝土、石灰华和玻璃。三座大型的混凝土翘壳高度从56英尺逐步上升到88英尺,看上去像白色的风帆。玻璃屋顶和天窗让自然光线倾泻而下。夜晚,教堂的灯光营造出一份天国的景观。
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特别是三片弧墙的闪亮一笔,使建筑脱胎换骨,室内光线经过弧墙的反射,一定显得静谧和洒脱。
这座引人注目有特色的千禧教堂,外观上仍具传统教堂予人的那份崇高和令人敬畏之意,然而,在这一片只有一般公寓的郊区里,并不会显得过于夸大或让人感到畏惧不可亲近。尤其教堂内部,由于天窗的设置,人们可以沐浴在阳光里,再加上看似突兀即将倾倒的高墙(不论由外或由内观看),使得人们就好像在户外作礼拜一样。
圣殿旁那三座曲面墙是用三百多片预先铸好的灰白色混凝土版所制成的。墙在这栋建筑里占有决定性的因素,并具有许多功能。空间上来说,这些墙以极简的方式勾勒区隔内外,并于内部分隔出了礼拜室。这三面墙高耸入云的线条强而有力的展现了哥德式教堂的垂直风格;靠近内侧的两面墙隔出的不稳定的方形空间也令人联想到传统的哥德式圣殿。天主教廷更是视这三座墙为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象征,虽然Meier本人予以否认。
关于建筑刊物曾形容这三座墙相似于Jorn Utzon设计的悉尼歌剧院的“帆”,Meier说:“这三座墙与悉尼歌剧院极为不同,他们从地面向上伸出,而不是如悉尼歌剧院的帆般本是建筑延伸的一部分。就建筑体系与空间而的规划言,这完全是不同的想法。”
由于三面墙各是三个半径相等的球面的部分,前来礼拜的民众会惊讶地发现,自己正置身在三个大小相同、虚幻又彼此交叉的巨大球体中。然而,北侧的活动中心却又是严谨的方形混凝土构造体。就像Meier自己形容的:“圆形是圆满,意在表现天穹。方形则展现大地,也是理性的象征。”另外,当身处教堂内部那好像正被神所拥抱的感觉也不仅是空想。一旦人们克服了那种一瞬间好似被冻结的震撼:这些不可思议的墙到底是如何矗立而不坍塌?当下他们就会强烈地感觉到他们正在一种伟大力量的羽翼下,被保护着。
通往教堂南侧的回廊为了不轻易受外界打扰﹝教堂每日只固定开放几小时﹞,以六尺高的栏杆围在两侧,令人感到死板而有些多余。建筑师本欲建一个广而浅的水池,池中的水可以别具特色地倒映出三座墙,这设计也被教廷主权者严重忽略了。
然而,教堂最大的败笔在于教堂的音效。Meier说,他非常注重声音的问题,极力避免教堂关于麦克风或扩音器的需求。但教区的人却随后加装了音效设备,也许是为了顾及现代性,造成了这种幽静的地方,神职人员及朗诵者的声音听起来却像从便宜的烂广播里传出的一样。Meier批评道:“我们有许多问题是由于原本的设定被恣意更改,被来自各方的礼物代换。”音效系统便是礼物之一。
Meier被认为是史上第一位受委托建造天主教教堂的犹太建筑师,这也源自于教皇增进天主教与犹太教间和平的信念。“我认为能被挑选上是一个莫大的光荣。”Meier说道:“这对教廷与犹太人间的历史而言是和平的象征,因此是很重大的责任。 格蒂中心(Getty Center)。坐落于洛杉矶,是世界上收藏最丰富的私人博物馆,由亿万富翁格蒂捐赠建立,由洛杉矶建筑师理查德·迈耶设计。
格蒂中心是一个集展览、研究、行政、服务于一体的建筑群,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博物馆之一。它坐落于一座小山丘上,建筑共8.8万平方米,面向洛杉矶市区和太平洋,周围景色优美。
整个中心由6组建筑综合体组成,从中可以看到几乎所有迈耶个性化手法,堪称迈耶设计生涯的里程碑之作。从形体到光线,从空间到环境景观,迈耶无不全力以赴。格蒂中心设计最成功之处在于建筑群的组织与环境的完美结合。平面布置,用清晰的轴线关系组合圆形和方形将他们分离、合并、交叉、扭转产生明确的几何构图,使人想到理性的思维;在造型上,仍然是几何立体的排列、穿插、迭合、扭转、凹凸,并在墙面的设计上多样变化,墙面、玻璃、柱子、石材相互作用产生统一的立体构图。
格蒂中心的主体是由大厅和一组独立展厅组成的美术馆,依山就势的展厅被的楼群,六幢展厅建筑造型巧妙地分为两组不对称风格相近,但却又各具变化,方向形态错落有致,楼群中间则是露天庭院和水池。各展厅由天桥、楼梯和过廊相连接,空间的转换自然而流畅,观众在看完一个厅后,可以间歇地回到室外环境中,让身心得到调整。
外墙面大面积采用了白色的金属铝板和来自意大利的大理石,金属外墙板的不同形式表示了建筑群中各种建筑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博物馆部分是重要的公众要素采用劈裂的大理石覆盖墙面,传达一种永恒和对艺术尊重的情感并且在山脊上与山体融合及过渡。主要的建筑物均采用这种来自意大利罗马的大理石,使得整个场地统一连贯起来。
格蒂中心1997年底在美国洛杉矶落成并向公众开放。该建筑自1984年国际竞赛至建成历时14年耗资10亿美元。有人认为,它同另外两座建筑,即东京国际论坛(Tokyo International Forum)和西班牙的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 in Bilbao Spain)是本世纪90年代三大杰出建筑。 从史密斯住宅已经可以看到成熟的迈耶设计风格,这座独立式住宅通体洁白,由明显的几何形体构成。在许多方面,如几何形态、坡道、色彩以及上下贯通的客厅等都延续了现代建筑的语言。但是迈耶独特的风格在于他丰富了建筑语汇,吸收了立体主义的精髓,将建筑与场地、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在一片宜人的环境中,迈耶首先由基地的特征确定了住宅的轴线关系:入口从浓密的树林和演示中进入,而主立面直接面向沙滩与大海。
住宅本身以功能关系划分为实体的和开敞的两大部分,以区分家庭成员各自的私密生活空间与家庭的公共空间,而住宅的结构系统和空间组织系统正好也与之吻合。
住宅形成了清晰地形式逻辑关系:一条长坡道从丛林引向住宅,入口切入住宅实体部分,与住宅内部的水平走廊了连接,水平走廊又在没个层面连接了两个成对角布局的楼梯,交通流线就这样将住宅私密与公共两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㈧ 。。。。急。。。。关于理查德。迈耶大师的作品
http://www.bookuu.com/kgsm/ts/2006/04/06/08434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