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著名认证 » 魏征唐朝著名

魏征唐朝著名

发布时间: 2020-11-30 14:35:14

⑴ 唐朝的魏徵的生平

魏徵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有大志。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拜谏议大夫、秘书监,寻晋检校侍中,封郑国公。以疾辞职,拜特进,仍知门下省事。徵性谅直,知无不言。太宗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尝以古名臣称之。校辑秘省群书,及撰齐、梁、陈、周、隋诸史,序论多出其手。卒谥文贞。集二十卷,今编诗一卷。

有感于魏徵

古代的皇帝,其地位都是至高无上的,往往也是自以为是的,只有他们下命令发圣旨,以教导或训斥大臣及子民,而绝少听到有臣子上疏规劝或批评皇帝的,唐代的魏徵,则是很特殊的一位。

魏徵,生于公元580年,字玄成,巨鹿曲城人。他先是太子李建成的下属,任太子洗马一职;而李建成与其弟李世民又是死对头,魏徵还多次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如何铲除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也擒拿了魏徵。李世民审问魏徵:“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说:“先太子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魏徵虽如此顶撞,但李世民觉得他是个人才,不仅没有杀他,还拜他为谏议大夫,专门给自己提意见。而魏徵,也老实不客气,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专挑已当了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毛病。

光从上面的叙述,就已感到这两位仁兄的可敬可爱了,唐太宗也真的是一位虚心的君主,他曾问魏徵:”做皇帝怎样才能明辨是非?“魏徵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真是一语中的,言简而意赅。魏徵不管那么多,只要看到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即直言诤谏,有时遇到唐太宗大发脾气,他也神色不变,唐太宗只好收敛怒气。如此一来,唐太宗真的怕了魏徵了。有一次,唐太宗准备到终南山游玩,行装都已整治好,但后来怕魏徵批评自己劳民伤财,因此没有去。唐太宗曾得到一只极好的鹞鹰,自己就把它架在臂上,正好望见魏徵来了,连忙把鹞鹰藏在怀里。谁知魏徵向他汇报的事情特别多,时间长了,那只鹞鹰竟闷死在怀里。当然,对魏徵的犯颜直谏,唐太宗有时也实在受不了。有一次,他退朝回宫中,愤怒地喊道:“总有一天要杀死这个乡下佬!”长孙皇后问杀谁,他说:“魏徵常常当众侮辱我!”长孙皇后当即向他道贺,说:“魏徵忠直,正因为陛下是明主。”他听了,怒气才消。他后来对群臣说:“人家都说魏徵态度粗暴,我看起来却觉得更加柔媚。”

后来,唐太宗的生活逐渐奢靡,魏徵很以为忧,几次上疏进谏,其中有一篇《谏太宗十思疏》的,最是有名。此疏告诫唐太宗,要从十个方面反思和约束自己,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做到这些,国家才能“垂拱而治”。 魏徵在职期间,据统计先后陈事凡二百余次。公元643年,魏徵病死,唐太宗大哭,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失一镜矣!”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国泰民安,史称“贞观之治”,这全仗有一位敢于直谏的魏徵,还有一位虚心纳谏的皇帝。由于在高中新教材中,选有《谏太宗十思疏》一文,我在教学之余,又常常引发出一些可能不必要的联想。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之一,但是,在过去的年代,这一优良作风也未能发扬光大,尤其在上层领导人之中。虽有敢于直谏的“魏徵”,却无虚心纳谏的“太宗”,以至党内的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形同虚设。其后,但见“最高指示”纷纷而下,并无一封谏疏敢于呈上,于是,招致了“十年浩劫”,一场恶梦。

在今天,依然很遗憾,我们随时可以看到各级领导人的各项指示和教导,却难以看到一篇劝谏或批评上司的文章。如果“上司”都是正派优良的分子,无事可谏无过可批,那也罢了,但偏偏许多“上司”,正是表面道貌岸然而暗地里男盗女娼之辈,如成克杰,如胡长青,如慕绥新等。这些人的变质,决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若干年,他们的下属难道会不知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干预、不揭发、不挽救,因为他们很明白,批评上司,等于自己打破自己的饭碗,自己砸烂自己的乌纱。只要不同流合污,等到上司东窗事发下台时,自己或许还有机遇呢。

于是,在今天,无论在机关,在企业,在农村,在学校,既看不到“民主生活会”这一形式,也消失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传统,在“某某负责制”的堂皇的口号下,某些厂长、经理、总裁等敢于随意调用几百万、几千万元到澳门豪赌,敢于并不很高明地贪污受贿,甚至敢于明目张胆地包养情妇,却不见有谁敢去“谏”他一“疏”,于是,久而久之,他们已经目无法纪,还洋洋得意。报上披露的大小贪官,一般是自我暴露,或他人检举,鲜有下属揭发的。作为下属者,其实是心照不宣,都在目送着他们的上司走向坟墓!

位高权重者应该明白,身边没有“魏徵”,自己如同站在悬崖上,其实十分危险。你的下属对你处处逢迎,难道不是正在害你吗?

提起魏徵,其实还有许多话可以说的……

⑵ 问几个有关魏征和唐朝的问题

魏征问题:
魏征生前是有名的名臣,以讽谏著称~~~~开始的时候,太宗听之任之,是促成贞观之治的一大原因~~~树碑立传~~~~理所应当
但是,魏征死后,有人对生前的魏征极为不满,就当朝说魏征生前的过失,加上魏征老数落太宗,而且魏征以前还是李建成的人,策划玄武之变.就挖魏征墓,费婚约~~~~~~一直没有恢复,魏征家从此衰败~~~
悲哀~!

新罗问题:
高宗时期,国力甚强~~~号称开元盛世,那时朝鲜半岛主要是新罗控制,自古以来朝鲜半岛的国家就是中国的属国~~~就是中国罩着他们,他们向中国进贡,当然延续到大唐盛世也是如此,后来,由于安史之乱,这种关系依然存在,但不那么明显了,但是,从没有占领和驱逐的关系。唐和新罗友好往来哦,比较著名的就是新罗派留学生来中国,诗人崔致远就是著名一个~!(清朝晚期,清那么弱,朝鲜半岛的国家还要进贡呢,出事也要中国摆平,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就是很好一例)

吐番关系:
这个时候是邻邦关系,因为西藏地区,高寒冻土,中土士兵不善作战,唐朝几次讨伐,都是无果。还来松赞干布时,吐蕃最为强大,于是唐太宗时期就有了文成公主出嫁藏,带去了当时中原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吐蕃发展。还来还有穆宗时期的金城公主嫁于吐蕃赞普,和长庆会盟。
直到元朝,吐蕃才被收归中央统治~

⑶ 唐朝魏征是哪里人

  • 从大多数史册资料记载来看,魏征普遍被认为是巨鹿人,现在的邢台市。如唐朝《贞观政要》,五代《旧唐书魏征本传》,宋朝《资治通鉴》,明朝《魏征祠记》,清代《魏氏宗谱》都明确表明魏征是巨鹿人。

  •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 同年入凌烟阁。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⑷ 唐代诗人魏征著名的诗

著名的诗有《赋来西汉》《横吹自曲辞·出关》《暮秋言怀》《奉和正日临朝应诏》。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⑸ 魏征在唐朝时是什么官

魏征在唐朝时的来官职是自郑国公。

魏征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是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群书治要》总编、《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5)魏征唐朝著名扩展阅读: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非常悲痛的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这句话表明了魏征在唐太宗心目中的位置,就算房谋杜断也达不到如此的高度吧,既然二人的关系这么好,唐太宗为什么要在魏征死后,推倒了亲自为魏征写的墓碑?

这背后当然是有原因的,在探寻原因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下唐太宗和魏征这两个人,其实唐太宗和魏征是一类人,他们都非常的自律,而且为了一个目标能够坚持到底。

他们从步入政治生活开始,就为自己设定了人设,唐太宗的人设是明君,魏征人设是名臣!两人为了各自的人设而努力奋斗。

⑹ 唐朝著名谏臣魏征说君子所用明者,

君子所以明者,谦听者;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其实就是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⑺ 唐朝魏征的铜镜之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说的[原文]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征亡后,朕遣人至宅,就其书函得表一纸,始立表草,字皆难识,唯前有数行,稍可分辩,云:“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其遗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今译] 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保持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征去世了,就失去一面镜子了!魏征去世后,我派人到他家中,从他的书箱里找到一页奏疏,刚刚写成草稿,字迹都难以辨认,只是前面有几行,还稍微可以看清楚,这几行字写道:“天下的事物有善也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得以安宁,任用恶人国家就会动乱.朝廷大臣之中,君主对他们的感情有爱有憎,对憎恶的人往往只看到他的缺点,而对喜爱的人往往只看到他的长处.爱憎之间,是应该仔细慎重的.如果喜爱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缺点,憎恶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长处,斥退邪恶的小人毫不迟疑,任用贤良之臣没有二心,国家就可以兴旺了.”他留下的奏疏就是这样说的.而在我想来,恐怕难免犯这样的错误,公卿侍臣们可以把他的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我的过失就一定要规谏呀
人类胜过动物的主要优点就在于我们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

⑻ 唐朝“魏征”简介

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极言直谏
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李世民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34]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魏徵书法
首次出自《孟子·公孙丑上》。魏徵鉴于隋末人口流亡、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事实,力劝李世民偃革兴文,实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休养生息政策,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致化”思想。李世民即位初,曾与群臣谈及教化百姓之事。李世民认为大乱之后,恐怕难以教化。魏徵则认为:“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他举例说,犹如“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一样。他还批驳大臣封德彝的“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盖欲化而不能”的说法,认为商汤灭夏桀,周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他又进一步说:“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明德慎罚,惟刑之恤
明德慎罚,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
文史
史书编撰
魏徵出任秘书监之职,主管国家藏书之事。上书言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图书。李世民令他领写四部群书。置雠校者20人,书手100人,校写秘阁图籍。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灿然具备。他改职之后,与虞世南、颜师古等硕学名儒续任秘书监之职。主撰《隋书》,其《经籍志》虽出于于之宁、李淳风等众人之手,但总领其书。《隋书·经籍志》参考了阮孝绪《七录》体例,以《汉书·艺文志》之法,利用隋代遗书14 466余部,89 666余卷,与《隋大业正御书目录》核对,按经、史、子、集四部,下分40类,著录存书3 127部,36 708卷,佚书1 064部,12 759卷。对考南北朝、隋代的藏书有帮助。在著录方法上,每类下录书名、卷数、作者、时代、官衔、内容提要、真伪、存亡或残缺。以究学术之发展、考流别之变迁。为我国现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录,是研究古代书目史的重要文献。他在《隋书经籍志·总序》中,对古代藏书的兴亡更替作了历史的总结,丰富了藏书史研究的内容。贞观七年(633),任侍中,封郑国公。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
个人诗篇
《赋西汉》《横吹曲辞·出关》《暮秋言怀》《奉和正日临朝应诏》
郊祭文
《五郊乐章·肃和》《五郊乐章·黄帝宫音》《五郊乐章·黑帝羽音》《五郊乐章·舒和》《五郊乐章·青帝角音》《五郊乐章·肃和》《五郊乐章·雍和》《五郊乐章·赤帝征音》《五郊乐章·雍和》《五郊乐章·白帝商音》[15]
太庙文
《享太庙乐章·永和》《享太庙乐章·长发舞》《享太庙乐章·大基舞》
《享太庙乐章·肃和》《享太庙乐章·大成舞》《享太庙乐章·雍和》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可是在魏征死后,一切都发生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魏征在死之前曾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才能。可是在魏征死后,杜正伦因为负罪被罢免,候君集因参与谋反而被斩首。李世民开始就怀疑魏征这位他认为很老实的人在朝廷有因私营党的嫌疑。

后来,唐太宗又得知消息: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书稿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唐太宗怀疑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