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是我国著名的
A. 我国的数学奇才——陈景润讲的是什么呢
陈景润是著名数学家,曾经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数学学报》主编。
陈景润从小喜爱数学,特别是受到一些数学教师的影响,对奇妙而充满魅力的数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厦门大学期间,经过刻苦钻研,他对数学大师华罗庚和维诺格拉朵丈等人的专著及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有了深刻的理解,写出了他的第一篇论文。调到中科院数学所以后,在良好的学术环境中,在严师的指导下,他的研究水平有了飞跃,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他共发表了学术论文50余篇、著书4本,在对近代解析数论的许多重要问题,如华林问题、球内整点和圆内整点问题、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题、小区间中殆素分布问题、三素数定理中的常数估计、哥德巴赫猜想、弈生素数问题等的研究中获得多项成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特别是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陈景润得到了(1,2)的辉煌成果,即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表示为一个常数和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2的整数之和。1966年,陈景润在《科学通报》宣布他证明了(1,2),但仅叙述了几个引理,未给出详细证明,因而当时没有得到国际数学界的承认,1973年,他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他的结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写进美、英、法、芬、日等国的许多数论书中。
由于这个定理的重要性,人们曾先后对它给出至少五个简化证明。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领域至今保持着世界纪录和领先地位。
陈景润曾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重大奖励。他的学术成就为国内外所公认。1974年,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介绍庞比尼获菲尔兹奖的工作时,特别提到了“陈氏定理”,作为与之密切关联的工作之一。陈景润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很高的殊荣,他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曾先后出访欧美,自1978年以来,他培养了多名博士研究生。
陈景润对数学的迷恋和热爱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数学研究几乎是他的全部生活和精神寄托。他并不是天才,却有着超人的勤奋和顽强的毅力。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数学研究,废寝忘食,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他的成就是用生命换来的。无论任何时候,他都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追求,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事迹和拼搏献身的精神在全国广为传颂,成为鼓舞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成为一代青少年心目中传奇式的人物和学习的楷模。
B. 陈景润数学家的故事有哪些
一切为了祖国——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陈景润成了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那里比较讲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时, 共节余了7500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他是怎么想的呢?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
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谦虚、正直的人,尽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C.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的研究成果被公认为"是当代在歌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方面最好的成果
陈景润(1933.5~1996.3)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里问题的一个结果作了改进,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先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再越级提升为研究员,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陈景润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帜,辉映三山五岳,召唤着亿万的青少年奋发向前。
D. 1966年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发表的论文证明了什么
在1965年5月,陈景润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版和》。论文的发权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终于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之谜,这一世界数学 “悬案”终于被陈景润所破译,皇后王冠上的明珠终于被陈景润所摘取。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一个未经证明的数学猜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 1+1”。这一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中国人运用新的方法,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摘取了此项桂冠,为世人所瞩目。这个人就是世界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人——陈景润。
E. 陈景润是我国有名的数学家。他不爱逛公园,不爱遛马路,就爱学习。他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当代数学家。
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举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陈景润 - 人物简介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生活(19张)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53年~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齿不清,被拒绝上讲台授课,只可批改作业。后被“停职回乡养病”,调回厦门大学任资料员,同时研究数论,对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科学实验、尖端技术、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也作了研究。1956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80年当选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现在的院士)。
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André 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贵阳民族学院、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
发表研究论文 25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F. 他说尊敬老师是起码的礼貌 我国住民的数学家陈景润从读书到现在一直很尊敬他的老师
( 6 )直到现在,来陈景润给老自师写信,字仍旧像当年那样工整
( 2 )他刚考入厦门大学不久,有一次,他写的作业字迹潦草,老师批评了他。
( 1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从读书到现在一直很尊敬他的老师
( 4 )他每次发表论文,总是要寄上一份给老师,并写上“请老师指正”
( 3 )第二天交上去的作业,就写得端端正正了
( 5 )他说:“尊敬老师是起码的礼貌
( 7 )有一年,陈景润听说他的老师方教授到了北京,他在百忙之中,利用晚上的时间,五次登门看望方教授 。 您说的应该是一道排序题吧,希望可以帮到你(⊙o⊙)哦
G.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后面原文
今天是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诞辰77周年,写一篇《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趣事》的博文,以示纪念。
徐迟先生1978年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期的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至今仍被文学界和读者常常提及和谈论。32年过去了,这篇报告文学的作者徐迟和主人公陈景润皆已去世,他们曾经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人为“科学的春天”而奋斗,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而奋斗,两位先生长垂史册。让中国老百姓认识了一个叫“陈景润”的数学家。陈景润先生走路撞树之类的轶闻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
陈景润,福建福州人,1933年5月22日出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图书馆工作。1957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1973年发表的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与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即“1+2”),把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了一大步,被国际学术界推为“陈氏定理”。著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1996年3月19日于逝世。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父亲希望这个孩子的降生能给家中带来“滋润”的日子,因此给他起了个吉利的名字。
少年陈景润酷爱数学,数学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他不善言谈,不喜欢交际,在那些穿着整齐、欢声笑语的同学面前,总是自惭形秽。只有在上课和做作业的时候,他才把自己并列到全班几十个同学之中,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同学们才对他刮目相看。
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讲了一个故事:200 年前,有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一个猜想:凡是大于 2 的偶数一定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比如 4=2+2,6=3+3,8=3+5,……哥氏本人虽然对许多偶数进行了验证,都说明是确实的,但他本人却无法进行逻辑证明。他写信向著名的数学大师欧拉请教,欧拉花了多年的精力,到死也没有证明出来。从此这道世界难题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人能攻下来,因此,它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自从听了这个故事后,哥德巴赫猜想就时常萦绕在陈景润的脑海中。他常想:那颗明珠究竟会落到什么人之手?中国人,还是欧洲人?应该是中国人拿下这道难题。他暗暗下了决心,从此更加发愤学习数学,有时简直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
有一天,妈妈把米倒在锅里,添好水让他看着,然后就上街买菜去了。
景润头也不抬地答应了妈妈,却照样看书。他的思路完全沉浸在功课之中,饭糊了也没闻到。等妈妈从菜场回来,一锅米饭有一半已烧成黑炭。
陈景润不仅学习刻苦,还利用余时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他成了班里有名的读书迷。
正因为陈景润具有勇攀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他少年时代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他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数学王国的天空。
参加工作以后, 陈景润不爱玩公园,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38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38号!谁是38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38号吗?
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38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H.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的研究成果被公认为“是当代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方面最好的成果”
陈景润主要研究解析数论,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I. 你能大概说说我国数学家陈景明获得过的国际大奖吗
你说的应该是数学家陈景润吧
陈景润(1933年5月22 —1996年3月19日)福建省闽侯人,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陈景润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任职于北京一所中学,后任职于厦门大学图书馆。
陈景润曾从师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1957年,在华罗庚先生的推荐下,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陈景润的父亲是一位邮政工人,在众多的兄弟姐妹中,陈景润排行第三。1945年陈景润随全家从闽西北迁居福州市并进入英华中学读书。他从小内向而好学,因只知啃书本而被同学们起了一个绰号“booker(书呆子)”。此时,我国著名科学家沈元教授(后来任北京航空学院院长)由于抗战而南下,曾在该校兼课,他在一堂数学课中,讲了17世纪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的一个猜想。哥德巴赫在1742年曾经猜想任意的大偶数恒可表述为两个素数这和。别看这道题目外表简单,内涵却十分复杂。200多年来,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完全证明。在19世纪,德、法、俄、英等国的数学家对这一猜想做过无数次努力,但均未获得有价值的进展。许多人因此望而却步,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在这群富于幻想。思想活跃的高中学生中,大家一听而过,唯有陈景润陷入沉思。他暗下决心,要沿着长满荆棘的道路上攀登和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为了采摘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沿着极其艰难曲折的路不断攀登。他身患腹膜炎、肺结核等多种疾病,医生一次次给他开了病假条,可是他从早到晚不停笔,甚至连节假日也不停止工作。“二层半”的资料室,他坐的位置是固定的,靠窗桌子前的第一个位子,即使他没有来,人们也很少去坐它。人们已经深深了解他的习惯,一钻进资料堆中,就舍不得出来。每到下班时分,值班的同志都要细心地去搜寻一遍,以免重演把陈景润“反锁进资料室中过夜”的事情。他潜心思考,一心一意攻难题,甚至一边走路还一边苦思,有一次竟一头撞到了大树上。
经过几年的苦心研究,他终于登上一个关键性的台阶:1966年5月,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第17期上,宣布他已经证明了(1+2)。
可这样的成果是在怎样的条件下推算出来的呀!他在六平方米的宿舍里工作,掀起被褥在床板上运算;停电的时候,他就点起煤油灯继续夜战。
有志者事竟成。1973年发表的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与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即“1+2”),把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了一大步,被国际学术界推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终于彻底突破了(1+2)的难关,他的论文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了绝对的世界领先地位。至此,人类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探索,离(1+1)的“皇冠明珠”只有一步之遥了。
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德国数学家李斯特闻讯后,立即将他们已送印刷所印刷的《筛法》收回,然后在书里添加了第11章——“陈氏定理”。一位英国数学家写信祝贺陈景润说:“你移动了群山!”
J. 尊敬老师的学者陈景润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从读书到成为著名的数学家,一直很尊敬自己的老师。他刚考
1.
先总的写出数学家陈景润一直很尊敬自己的老师。
2.
选第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