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著名墓
『壹』 长沙最好的墓地是哪里
潇湘陵园太拥挤了。。。
『贰』 马王堆汉墓一二三号墓分别是
马王堆汉墓一号墓是利苍的夫人辛追。
马王堆汉墓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
马王堆汉墓三号墓是长沙丞相轪侯利苍的儿子利希。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三座汉墓。
马王堆三座汉墓墓主下葬年代不同,二号墓墓主轪侯利苍约下葬于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三号墓墓主利苍之子下葬年代是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一号墓墓主利苍妻下葬年代可能还要略晚一些 。
(2)长沙著名墓扩展阅读:
马王堆汉墓出土过程
1951年冬,考古学家夏鼐来到长沙进行考古调查,在长沙东郊五里牌发现了2个相连的土冢,他根据自己渊博的考古学知识判断是汉代墓葬。195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南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调查了这片土丘,确认此地是大型的汉代墓葬群。
1961年,湖南省政府将其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保护性标志,但并没有进行发掘。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1973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1973年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1971年底,为响应“战备”动员,位于马王堆附近的省军区366医院决定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施工中经常遇到塌方,用钢钎进行钻探时从钻孔里冒出了呛人的气体,有人用火点燃了一道神秘的蓝色火焰。被点燃的那神秘的蓝色火焰让人感到恐惧和不解。
最早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馆的侯良马上意识到,遇到的是一座古代墓葬,在湖南土话里把这样的墓叫火坑墓。1971年12月30日,有关考古专家向国务院提交报告和申请,希望对马王堆进行正式的发掘。1972年1月14日,国务院发文批准。
1972年1月,考古队正式对神秘的墓葬进行了科学挖掘,显示出这个墓葬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的古代墓葬。1月16日发掘工作正式开始。此次发掘主要由湖南省博物馆负责,长沙市多所大、中学校的学生以及当地驻军也参与进来。
首先是清理土丘,即墓葬之上的封土堆。先发现的是一个圆形的盗洞,笔直地朝着墓葬的下方插去,一直向下延伸了17米,盗洞消失了。人们挖到了一种粘糊糊的泥土,它的俗名叫白膏泥,常常用来保护墓葬,据说具有很好的封闭性。
在发掘工地上,忽然有工人在白膏泥中挖出了绿色的树叶,在随后的发掘中,人们又在填土中陆续发现了翠绿的树枝和黄绿色的竹筐。这是一个方形的墓,深20米,从上到下逐渐缩小,墓坑的底部摆放着4米多长、1.5米高的椁室,揭开椁板是地下宝库:
中央是巨大的棺材,四边的边厢里填满了珍宝。就在考古队员提取文物的时候,在东面的边箱里发现了一个漆器,打开盖子后发现下边是水,漂了一层藕片,是2000多年的藕片。
『叁』 长沙市有古代陵墓吗
长来沙马王堆比较有名了。源
马王堆位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西岸、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属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原属东屯渡乡)。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一个大土堆,根据马王堆2号墓中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仓”3颗印章,参考文献记载确定该墓墓主即为第一代软侯利仓,而1, 3号墓分别为利仓的妻、子之墓。可见,马王堆并非“马王”之堆,而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地。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两冢顶部平圆,底部相连,形似马鞍,故也有人称其为马鞍堆。
『肆』 长沙公墓
长沙最为出名的公墓就是唐人万寿园,特别那里的服务一流,特别是设计团队非常版出色,有着多权名专业设计师,特别是一位彭姓的设计师,曾经为天津永安公墓的首席设计师,如果你想要去选购,可以站内短我,我可以帮你联系!
『伍』 湖南被盗的最大的墓是什么墓
湖南邵阳市某县在二三年内被盗古墓的面积近全县2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一是比较严重的,还没发现大型古墓被盗的
出土最大的要数马王堆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蒂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马王堆汉墓遗址位于长沙市东郊,距市中心四公里。因传为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三座墓中以一号墓规模最大,墓坑南北长19.5米,东西宽大17.8米,深16米。现在一、二号墓坑已经填塞,三号墓坑经过整理加固,保存下来,并新建了大跨度的顶棚,供人们参观。
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长沙为汉长沙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双女”。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1973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1973年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长沙相利仓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仓” 3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即第一代轪侯利仓本人。 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骨质印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3号墓墓主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可能是利仓儿子的墓葬。3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1号墓在构建时分别打破2号墓和3号墓的封土,则其年代应再晚些。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编辑本段]墓葬形制
马王堆汉墓的地面上,原有大小相仿的两个土,东西并列,底径各约40米,顶部圆平,高约16米。当地原是一片四、五米高的土丘,造墓时先在土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再用版筑法夯筑出墓坑的上半部和墓道,入葬后填土夯实,筑起高大的坟丘。3座墓的墓坑,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1号墓的墓坑最大、 最深。墓口南北长19.5米, 东西宽17.8米,以下有4层台阶,再下则是斗形坑壁,直达墓底。墓底长7.6米,宽6.7米,深16米。另外两座墓的规模略小,墓坑较浅,墓壁只有3层台阶。2号墓墓底长7.25米,宽5.95米;3号墓墓底长5.8米,宽5.05米。
3座墓的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1号墓填木炭厚0.4~0.5米,总重量约达1万多斤,分布在木炭层外的白膏泥,厚1~1.3米,粘性甚强,渗透性极低,对于密封起决定性作用。1号墓的白膏泥堆积既厚又匀,封固严密,使深埋地下10多米的椁室形成高标准的恒温、恒湿、缺氧、无菌环境,基本排除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对各种物质的损毁作用,故墓内的多层棺椁、墓主尸体及随葬器物都完好地保存下来。另外两座墓,特别是 2号墓,则因白膏泥堆积较薄,分布不匀,密封程度不好,墓内的保存情况较差。
[编辑本段]棺椁结构
1号墓和3号墓的棺椁都保存相当完整,结构大体一致,但规模有一定的差别。1号墓的庞大椁室和4 层套棺,采取扣接、套榫和栓钉接合等方法制作而成,约用木材52立方米。椁室用厚重的松木大板构筑,长6.73米,宽4.9米,高2.8米,下置垫木和两层底板,再树4块壁板和4块隔板,便形成居中的棺房和四周的边箱,上部覆盖顶板和两层盖板。4层套棺用梓属木材制作,内壁均髹朱漆,外表则各不相同。外层的黑漆素棺体积最大,长2.95米,宽 1.5米,高1.44米,未加其他装饰。第2层为黑地彩绘棺,饰复杂多变的云气纹及形态各异的神怪和禽兽。第3层为朱地彩绘棺,饰龙、虎、朱雀和仙人等祥瑞图案。第 4层为直接殓尸的锦饰内棺,盖棺后先横加两道帛束,再满贴以铺绒绣锦为边饰的羽毛贴花锦。3号墓的椁室南边箱多一纵梁。套棺3层,外棺和中棺的外表均髹棕黑色素漆,未加其他装饰,内棺则在加帛束之后满贴以绒圈锦为边饰的绣品。 2号墓从残存的痕迹看来,结构和 1、3号墓有所不同,椁内置2层棺。
[编辑本段]女尸及其衣衾
辛追1号墓的女尸经病理解剖表明,虽然经历了2100年,身体各部位和内脏器官的外形仍相当完整,并且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软骨等细微结构也保存较好,这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是十分罕见的。临床医学检验表明,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发性胆石症,以及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症、血吸虫病等多种病变,为研究尸体的保存以及古组织学、古病理学、古代疾病史和中国医学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而病理解剖时,在女尸肠道中发现的甜瓜籽也揭示了辛追的真正死因--食用甜瓜引起多种并发症,最终导致的心绞痛,让这位享尽荣华富贵的老妇人撒手西寰。
女尸身着丝绵袍和麻布单衣,足登青丝履,面盖酱色锦帕,并且用丝带将两臂和两脚系缚起来。然后包裹18层丝、麻衣衾,捆扎9道组带,又覆盖两件丝绵袍。女尸出土时,浸泡在约80公升的无色透明棺液之中(出土不久变成棕黄色)。这种棺液经多种科学分析判明不是防腐剂,而是土壤中的水分通过白膏泥和木炭层渗入墓室,经长时间的凝结而积聚棺内,具有微弱的抑菌、杀菌作用,但不是尸体得以保存的根本原因。(注:根据中央10台科学探索所述,棺内有40公升液体,并不是从棺外渗入,是女尸的尸水,因为六层柜都没有水渗入情况.并且六层棺外有五千公斤的木炭和白膏泥包裹导致水不能渗入,这也是尸体在无菌无氧的情况得以保存的原因)
[编辑本段]随葬器物
保存较好的1号墓和3号墓,随葬品都置于棺房周围的4个边箱之中,主要有满盛衣物、食品和药材等物的竹笥、漆器、木俑、乐器、竹木器和陶器,以及“遣策”竹简,均达1000余件。两墓的锦饰内棺上都覆盖彩绘帛画。3号墓还随葬有帛书和兵器。
[编辑本段]“遣策”竹简
详细记载了1号和3号两墓随葬品的情况,是目前发现的同类竹简中最完整的两批。1号墓出土312枚,3号墓出土410枚,内容均为逐件记录随葬物品的名称、 数量和各种物品的分类小计。1号墓“遣策”竹简所列器物清单的大概顺序是:用漆木制九鼎、七鼎和三鼎、二鼎盛放的各种羹,用竹笥盛放的肉食品(包括禽、蛋和鱼类),用陶器盛放的酱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粮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妆用品、丝织衣物、乐器、扇、席和土质、木质的,但没有提到尸体的衣衾和相当数量的木俑。简文所载与墓内所出实物虽有一定的出入,但两相符合者仍然较多,因而根据简文便可确定某些器物的名称。3号墓所出“遣策”竹简,除大部分内容与1号墓相同外,还记载有车骑、乐舞、童仆等侍从,包括所持仪仗、兵器和乐器等物,这些都能同出土的木俑及棺房两壁的帛画大体对照起来。
[编辑本段]彩绘帛画
1号墓和3号墓内棺上的彩绘帛画,保存完整,色彩鲜艳,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两幅帛画的构图基本一致,全长2米许,均作“T”字形,下垂的四角有穗,顶端系带以供张举,应是当时葬仪中必备的旌幡。画面上段绘日、月、升龙和蛇身神人等图形,象征着天上境界;下段绘交龙穿璧图案,以及墓主出行、宴飨等场面。整个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有人认为,“遣策”简文中的“非衣一长丈二尺”,即指这种帛画。两墓帛画的主要差别在于墓主形象,1号墓为女性,3号墓为男性。3号墓棺房悬挂的帛画,西壁保存较好,长2.12米,宽0.94米,绘车马仪仗图像,画面尚存一百多人像、几百匹马和数十辆车;东壁的帛画残破严重,所绘似为墓主生活场面。
[编辑本段]纺织品和衣物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各种丝织品和衣物,年代早,数量大,品种多,保存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史料。1号墓边箱出土的织物,大部分放在几个竹笥之中,除15件相当完整的单、夹绵袍及裙、袜、手套、 香囊和巾、袱外, 还有46卷单幅的绢、纱、绮、罗、锦和绣品,都以荻茎为骨干卷扎整齐,以象征成匹的缯帛。3号墓出土的丝织品和衣物,大部分已残破不成形,品种与1号墓大致相同,但锦的花色较多。最能反映汉代纺织技术发展状况的是素纱和绒圈锦。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重不到1两,是当时缫纺技术发展程度的标志。用作衣物缘饰的绒圈锦,纹样具立体效果,需要双经轴机构的复杂提花机制织,其发现证明绒类织物是中国最早发明创造的,从而否定了过去误认为唐代以后才有或从国外传入的说法。而印花敷彩纱的发现,表明当时在印染工艺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保存较好的麻布,发现于1号墓的尸体包裹之中,系用苎麻或大麻织成,仍具相当的韧性。
[编辑本段]帛书和医简
马王堆汉墓发现了大批帛书和两卷医简,均出自3号墓东边箱的长方形漆盒中。帛书大部分写在宽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叠成长方形;少部分书写在宽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条将其卷起。出土时都已严重破损,经整理,知共有28件。其中除《周易》和《老子》二书有今本传世外,绝大多数是古佚书,此外还有两幅古地图。这是中国考古学上古代典籍资料的一次重大发现。
医书简两卷200支,一卷内容与《黄帝内经》相似,讲的是养生之道,另一卷则为房中术。
[编辑本段]乐器
马王堆汉墓的乐器,1号墓出土有二十五弦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完整的西汉初期瑟,还出土二十二管竽和一套竽律。3号墓除出土瑟、竽外,又有七弦琴和六孔箫。这些都是首次发现的西汉实物。12支一套的竽律管,分别标明汉初的律名,为探讨中国早期律制增添了物证。
[编辑本段]漆器和木俑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共约500件,计1号墓184件,3号墓316件。这是各地发现汉代漆器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器类主要有鼎、匕、盒、壶、钫、卮、耳杯、盘、、奁、案、几和屏风等。漆耳杯占漆器总数的一半以上。漆器大部分是木胎,只有少数奁和卮是夹胎。装饰花纹多为漆绘的红、黑和灰绿等色。纹样则以几何纹为主,龙凤纹和草纹为辅。一些漆器书有“侯家”、“君幸酒”、“君幸食”字样,还有注明器物容量的。不少漆器有“成市□”戳记,说明是由成都官府作坊制造的。
此外,1号、3号两墓分别出土100多件木俑和30多个盛放肉食品、谷物、果品和香料的竹笥。
『陆』 湖南长沙公墓墓地陵园有哪些
91搜墓网长沙墓地陵园包含了长沙优质真实的墓地、公墓、陵园地址、电话、规模、价格等信息,各陵园公墓周边环境优雅,苍松翠柏鸟语花香。千家认证公墓陵园免费在线咨询。价格实在。让您安心选购墓地陵园。
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
陵园地址:湖南省长沙市伍家岭园 参考价: ¥0.50万起
唐人万寿园是长沙地区规模最大的陵园企业。自1993年成立以来,一直立足长沙,面向长株潭,服务广大市民,为社会各界所瞩目,宋希濂、钟增亚、杨五六、颜家龙等社会名人均安住于此。
湖南唐人万寿园座落的地点原名叫鳌鱼村。“鳌鱼”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四大吉祥神兽之一,“鳌鱼村”也因此充满了无数神奇的传说。在风水先生看来,鳌鱼村的山水相依气脉通畅,能生福泽无限;水藏于山木秀于林,可育生机无穷,所以,鳌鱼村是一处十分难得的风水宝地。
湖南长沙凤凰山陵园
陵园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 参考价: ¥0.28万起
长沙凤凰山陵园是经长沙县民政局批准的公益性、经济性、合法性公墓。地处长沙县跳马乡,交通便利,距长沙汽车南站20公里。此处山清水秀,藏风聚气,由香港著名风水大师张耀康先生和国内外其他大师多次勘测确定,实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凤凰山陵园立足于现代文化陵园,创陵园文化,顺应时代的发展,赋予陵园新的属性:公益性、文化性、经济性,形成了花园式陵园的新概念。
湖南长沙潇湘陵园
陵园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河西岳麓 参考价: ¥1.78万起
长沙潇湘陵园是长沙市岳麓区人民政府于1993年创建的大型花园式墓园,隶属长沙市岳麓区民政局,全民事业单位,经营性合法永久性公墓。陵园位于岳麓区望岳街道谷峰村谷山,占地五十万平方米,交通十分便利,距市区仅两公里。
陵园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形乘势来,形以势得,驻远势以环形,而求得精神发越”,使山川之气势与人性之归真浑然一体。潇湘陵园在建造园林式墓园的过程中,深刻发掘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的内涵,充分体现了人类对生命永恒追求的信念,使陵园建设向人文纪念公园的主题方向发展,从而成功地营造三湘大地之第一福地。
『柒』 长沙王陵墓的盗墓事件
“著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墓主是臣,天马山上的汉墓墓主是王,一仆一主,可见天马山王陵的价值”
长沙天马山下一派平静安详。这是一条连接湖南大学教学楼到公寓的平淡无奇的大马路,马路边除了挨挨挤挤的小吃店、小超市、小旅馆,就主要剩下来来往往的大学生。
而恰恰是这里,过去几年中,一队队职业盗墓人或自河南南下,或自江西西进,不远千里奔波至此,藏身于小旅馆,觊觑着身后的天马山。
这些旅馆多系长沙本地农民自建房,一些房间仅仅用木板隔断。单间一张床,标间两张床,房价每天低至40元,高不过80元。
职业盗墓人极有可能在这里一住十天半月。白天,他们窝在旅馆,看一台小得可怜的10多寸的电视机,到了夜间,他们“干大事”的野心却能放大到无边无际。
“我们不断发现有人盯着这个古墓,2011年底是一个5人团伙,2013年又打了两个团伙,光这两个加起来是26人。”2013年5月20日,长沙市文物局局长曹凛说,“上周又打掉了一个团伙,他们是盗窃一个清朝古墓。”
天马山盗墓之猖獗,已到使用雷管炸药的程度。手法张扬至此,这恐怕是盗墓小说所不能想象的情景。 2013年1月22日,天马山沉睡在冰冷的夜色中,一团黑影仿佛幽灵一样在山坡潜行。
这正是一伙盗墓贼,手提洛阳铲、矿灯、铁锹、鼓风机。他们先分出一股留在山脚,另一股进到山腰才停下,简单休整后,即向山上的一处古墓靠近。
在这次挖掘之前,团伙中有一名年长的“大师傅”已多次上山查看风水,他断定山中有一两座体量庞大且不同寻常的古墓。
在盗墓这一行,“大师傅”是盗墓团伙里“德高望重”的人,深得一众成员信赖。在具体盗墓行动中,他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大伙相信,只有他能测算出墓室的位置、价值以及墓室开挖选点。
这次,“大师傅”把挖点选在了山腰。于是,一部分人挖洞,一部分人装土,其他人将挖出的土石装进蛇皮袋,一袋袋背到数十米之外,倒进一座土坑---俨然一个施工班组。
这天晚上,一伙人挖了好一阵,泥土挑了好几堆,才见下面尽是砂石、石砾,之后再往深处挖,依旧是石头。
“大师傅”犯了难,他只好修改方案,不得已提议转战山顶,从山上打洞至墓顶。
由于时间已经不早,一伙人只得将挖开的洞口回填掩盖,匆匆下山。
与该盗墓团伙有着特殊关系的人士透露,“大师傅”在盗墓一行中的作用十分关键,一座古墓是否具备开挖价值,能否顺利开挖,先要请“大师傅”看风水、勘地形,做一整套技术分析。
“但这次请来的‘大师傅’好像不怎么行,点都没踩准,真要是厉害的‘大师傅’,拿根棍子在山上扫几下,就知道下面是什么级别的古墓。”
2013年1月26日晚,团伙再次上山,开始实施从山顶凿洞的方案。因为之前施工已有教训,发现盗墓常用的洛阳铲掘土虽易却对付不了石头,所以他们在这期间研制出了新型钻头。
这种钻头配合钢管朝墓室打洞,加上洛阳铲深入,效果很明显。前述熟悉该盗墓团伙的人士说,该团伙研制的钻头系对传统洛阳铲的一次改进,这一次“技改”很快就在行业里传开,并被认为“推动了盗墓技术一大步”。 据警方后来查实,该盗墓团伙成员主要来自河南,他们最早从2012年12月就开始策划这次盗墓。
最先是河南禹州人张朴雨听妹夫李二俭说长沙有一座古墓,里面堆满宝贝。手头正缺钱花的张、李遂找来同乡李大俭、王彪商量,决定同赴长沙干一票。
张朴雨、李二俭一伙盗墓贼,就这样成为2013年天马山汉王陵的首批不速之客。而此时在盗墓行内,一条消息早已传得神乎其神,“天马山汉王陵里至少藏有一吨黄金!”
张朴雨一众到了长沙,马不停蹄上天马山踩点,却发现这里似已有人捷足先登。
按盗墓行业规矩,已经盗挖的墓绝对不挖,可是查看古墓之后,发现墓地并未完全打开,价值犹存,因此张不甘心就此放弃。
就在张朴雨、李二俭两人上山顶踩点时,竟看见两名神秘男子也在山上走走停停。
张、李遂主动上前搭讪,原来此二人系本地人氏,一经深入交谈,知是同道中人。
张朴雨心想,如果撂开本地人,或许大家都做不成事,不如合作。
盗墓贼在天马山打洞盗墓一般要十天半个月,于是一些当地人发现古墓信息后,有的会将信息提供给犯罪份子,或与之合作牟利。
盗墓计划随即展开。两帮人中,张朴雨负责整体部署,并安排前期资金筹集和人力召集;两名本地人负责望风、报信。
双方约定,事成之后四六分成,张一方得六,本地人得四。
待计划商定后,就等着大干一场,不料赶上盗墓一行最忌讳的事情---细雨绵绵。雨水天气不宜动工,极易暴露痕迹,张朴雨一行只得暂时折返河南,再等时机。
直到2013年1月26日前后,张朴雨、李二俭再度来到长沙,与当地人商定后,认定时机已经成熟,盗墓计划遂再次启动。
这次,张、李各出资一万元,再次明确的分成方案为:张、李各占所得利润的15%,当地人占40%,另外30%分给其他人员。
方案一经敲定,张、李即刻从长沙发出指令。河南方面集结的人马上了一辆面包车,其他人员赶高铁,一齐往长沙天马山“会盟”。
与此同时,前期驻守长沙勘察地形的人马并没闲着,他们在长沙市面上精心采购了绳子、铁锹、带子、手电筒、望远镜、钢丝、雷管、炸药、鼓风机、电瓶、电缆线、安全帽、头灯、通风管等工具和装备。
随后,全部人员汇集长沙,分别入住。据警方掌握的案情,主要负责打洞、搬运的盗墓人入住了一家早已租好的四合院,该四合院内常年居住外地人,流动性大,相互不熟。其他望风和后勤保障人员则分别住进两家宾馆。
一切准备就绪,就有了前述盗挖古墓的一幕。 据警方后来调查的情形,此次除李二俭等少数人负责供水、送饭、望风等后勤及设备保障外,主要力量统统上山,部署在打洞、挑土、运土、装土、锯木、开棺等盗墓流水作业线上。
这样,十多人分批次轮流打洞,待天亮再将洞口掩好下山。他们通常是上山、下山各一套衣服。如此日复一日,一切顺风顺水。
为了加快打开墓室的速度,其中一名王姓成员联系远在江西的朋友,提出弄一批炸药,爆破山石。
2013年1月27日,一名万姓江西人将70斤炸药和两支雷管运到长沙。1月28日晚上8时许,团伙在古墓上端洞口里灌满炸药。10点左右,炸药被引爆,山洞被炸出8米深坑。
正当一步步逼近墓室之时,“大师傅”才又看出来,墓室竟是“黄肠题凑”的墓葬结构。
“黄肠题凑”是用异常坚固的木头层层平铺、叠垒而成的棺椁,一说用于西汉帝王陵寝,一说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只是一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但经天子特许,诸侯王和重臣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
作为一种特殊的墓葬结构,“黄肠题凑”向来是盗墓行业的克星,而据前述知情人士介绍,一名挖墓男子曾对他说,当继续深挖时,发现这种层层平铺的木头至少有7层以上。
这显然是炸药不能轻易攻克的难题,但一伙人又不甘心,他们一度运来更多炸药实施爆破。然而,直到2013年1月29日凌晨3点多钟,费尽心力,依旧未能伤及墓室筋骨。
第二天,当团伙实施爆破作业将天马山汉墓炸出盗洞准备继续挖掘时,接到举报的公安部门四路抓捕小组出现在了现场,随后其他藏身酒店和出租屋的盗墓成员悉数被抓获。
『捌』 盗墓笔记长沙老九门排行
排行如下:
1、老九门之首 —— 张启山
坐镇老九门的“上三门”之首,任职国民党长沙分区布防军官,而且他也是盗墓世家的传人,家道殷实,家族势力庞大,不管从威望、家族能力、城府各方面都在老九门中数一数二。性格大开大阔、有胆识。
因为家里有一尊不知道从哪里运来的大佛,因此得了个外号叫大佛爷。
2、老九门 —— 二月红
老九门排行第二,长沙花鼓戏名旦角,表面是个班主,白天唱戏,晚上却干些盗墓的勾当。二月红出身戏曲世家,唱旦角,行二,所以艺名二月红。因唱红了,所以“二月红”久而久之取代了真名,被人尊为二爷、红爷。
二月红在老九门中人缘最好,他财如山海,广交天下文豪戏子,耳目众多。
3、老九门 —— 半截李
老九门排行第三,老九门中半截李是最为狠厉的存在,他是一个残疾人,也是受了很多的苦才走到最后的人。在他还在当学徒的时候,他被同伙打断了腿,他是靠着喝棺材里的水才活下来的。仿佛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变得异常的狠辣……
4、老九门 —— 陈皮阿四
本名陈皮,因在老九门中行四,遂被称为陈皮阿四。二月红的徒弟,因天资极高,被破格收留。老九门里身手最好的一个,一手铁弹子打得比枪还准,九爪勾可以勾回十几米外的生鸡蛋。
5、老九门 —— 吴老狗
老九门排行第五,吴老狗是吴家的当家人,他在年轻的时候十分出名,但是之后在长沙倒斗界吃了大亏,从此之后不再轻易相信别人。因为他养了几十条狗,所以人送外号“吴老狗”。
6、老九门 —— 黑背老六
老九门排行第六,孤独的刀客,九门唯一一个打手出身的人。他是一个非常少言少语的人,和其他人的关系都不是十分密切,十分神秘!
7、老九门 —— 齐铁嘴
老九门排行第七,老九门中的一个奇人,他一生神神叨叨,虽为算命先生,却从不信鬼神。什么东西看一眼,说半句,藏半句,但就是他说的那半句,别人都要千金去买。齐铁嘴没有身手,完全靠嘴皮子和算命声名在外,善用各类道具小玩意,常常能在危难关头派上用场。
8、老九门 —— 霍锦惜
老九门排行第八,霍锦惜身为霍家人,与张大佛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她倾心于二月红,以美色诱之不成,依旧在二月红被关押时趁机放走了他。随后不得不与陈皮阿四被动结盟,组成下墓团队与张大佛爷抗衡。
9、老九门 —— 解九爷
知识分子,据说他还曾经去过日本地区留学,在当时的《老九门》中已经十分厉害了,他在《老九门》中的排行第九,特别稳重。
(8)长沙著名墓扩展阅读:
老九门分上三门,平三门和下三门。
1、上三门:张启山(张大佛爷),二月红(解雨臣的师傅),半截李。
上三门都是家道殷实的老家族,而且正式身份大体已经漂白,有着门面上的正当买卖,而且在官面上势力庞大,倒斗主要靠自己的伙计。上三门的三位老当家,都是赫赫有名的老瓢把子,当时道上说一不二的人物。说他们是土夫子,可能有点屈就,因为当时他们家族的势力已经类似于小军阀。
2、平三门:陈皮阿四,吴老狗(主角吴邪的爷爷),黑背老六。
如果说上三门的传说大部分都是英名、美名或者是市井八卦,平三门的传说大部分就是恶名了。平三门是夹喇嘛的主力,都是些孤胆英雄,手下最多几个徒弟,整天在山里走的就是这些人,这些人都比较年轻,而且贪欲很重,杀人掠货什么都干,名声是靠拼杀出来的,所以也没什么顾虑。
3、下三门:霍仙姑(霍秀秀的奶奶),齐铁嘴,解九爷(解雨臣的爷爷)。
下三门是故事比较少的一门,都是已经往古董商靠的商人,主要以倒卖为主,虽然功夫不弱但是不太自己活动。下三门和平三门的来住关系密切(比如吴家跟解家就是姻亲),而上三门和下三门,因为无利益瓜葛往来相对少。
『玖』 长沙为什么是盗墓比较火热的地方
汉代以来长沙一直是藩王封地的都城,被封在这的藩王就叫长沙王,如著名的马专王堆女尸就是长沙属王的丞相夫人。一直到明代都一直是藩王的封地都城所在,是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中心。达官贵人云集,死后也都葬在长沙的周边区域,到目前为止,长沙县跳马附近还有几座长沙王墓没有发掘,还不包括没有发现的其他达官贵人的,平民的古墓,这就自然而然引起的盗墓人的注意。
且长沙市盆地,有限的,好的风水的山丘基本都有古墓存在,自然被盗墓分子发现的几率也就更大,加上远离人群,被盗也就更相对容易些。自然盗墓分子蜂拥而至。
『拾』 长沙哪里有墓地
现在比较好的有 :湖南湘水缘陵园与唐人万寿园的服务管理价位都很好,很适合。可以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