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著名古村
A.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的古村落为何正在消逝
国家在进步 土地在流失 重要的 标志性的全部保留且严加保护 不太重要或可有可无的就会是你说的:“正在消逝”!望采纳
B. 徽州杏花村古村落介绍
给你徽州杏花村的导游词吧
各位游客:
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到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参观游览,我是景点导游×××。
池州杏花村以杜牧的《清明》诗而闻名,古有杏花村十二景,复建杏花村是池州几代人的梦想,这座牌坊就是杏花村复建的一个重要标志,牌坊上的“杏花村”三个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题写的。
大门两边有一幅对联:“旭日照池州出墙红杏引春风四时飘绿雨,晓钟惊世界耀眼琼花香碧宇千里醉丹霞”,寓意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池州优美的生态环境引来无数外商来池州投资兴业,也才有了杏花村复建的开始,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古井文化园就是旅欧华侨詹晓荣先生投资兴建的,下面就请大家随我进园参观,一起探寻杜牧笔下的杏花村。
我们正前方这座山,上面刻有杜牧的《清明》诗,是大书法家启功的手迹,让我们走近看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书写不是按照正常的四句诗进行排列的,其实古时候人写字很多都是这样的。传说古时候有个书法家用此诗为人题写纸扇,持扇者不知扇上为杜牧之诗,便把它读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一读便成了一首绝妙的好词,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艺术家的共同灵感,我们启功老先生写这首诗也是这样的。有关《清明》诗的有趣话题很多,相传清代大文人纪晓岚,就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觉得该诗不够精炼,便每句删去两字,成了五绝:“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后来也有不少人改过此诗,但真正流传到现在的还是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关于《清明》诗的传说还有很多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买一本我们公司编的《旅游指南》看看。)
接下来我们看山的另一侧,是公园的园记和杜牧的生平简介。下面我就把杜牧的生平作一下简单介绍:
杜牧,陕西人,靠近现在的西安市,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后人为区别杜甫称其为“小杜”。公元844年开始杜牧在池州做了两年的州官,当时叫刺史,足迹遍布池州美丽的山水。留下诗歌4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明》诗。杜牧在池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减轻赋税、抓社会治安、造计时器、修建一些颇有影响的建筑等等。但真正和旅游有关的还是保护九华山的寺庙,当时在845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杜牧对九华山刚兴起的寺庙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为后来九华山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然我们今天看到的九华山可能就是两样的,所以池州老百姓永远地记着他,现在池州市的很多地名也和他有关,如杜湖、杜坞大桥等。我们在规划中准备在公园的东侧建一座杜公祠(杏花村过去就有杜公祠,是杜氏后人所建,清代知府李暲撰写《建杜公祠记》,现在遗址早废。)
现在我们向前走,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是一颗古老的树,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是樟树,樟树是我们池州市的市树,那你们知道我们池州市的市花是什么花吗?是杏花(池州市树市花是2002年3月29日池州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八项会议通过的)。
大家请随我这边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杏花村千年古井遗址所在地,这座颇具唐朝风格的建筑就是黄公井院,(指着对联)“红杏花开泉香一井,黄垆酒熟诗醉千秋”,很有气势吧。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口井吧,这口井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井的内壁四周都是青砖砌成的,深有9米,据文物部门考证确是唐代古井,有1000多年的历史。大家再看一下井边“杜刺史行春处”这块碑,是由明代大文人李歧阳题写的。(指着雕像)这是黄公的雕像,旁边一副对联:“幸得仙人传绝技,欣将名酒醉奇葩。”传说当年黄公酿得一手好酒,供不应求,仙人铁拐李路过此处,看到黄公夫妇忠诚勤恳,就暗中点化井水帮助他,后来在酒供不应求时井水都可以当酒卖,黄广润的夫人说:“酒虽好,猪无糟。”
现在我们从后边走,去实地看看酒是怎样酿出来的,酒糟又是什么样的。(手指酒坛)这块空地上的大酒坛,有4米多高,是贮藏黄公酒用的,黄公酒是我们公司注册的商标,那个小井样的标志是我们公司的徽标。现在我们可以闻到酒香了,(走进酿酒坊)这位就是黄公的后代黄师傅,这是发酵池,这是煮熟的饭,酿酒要用米和糠,100斤大米要兑20斤糠呢,现在我把工艺流程向大家介绍一下:首先将大米隔锅蒸熟,待熟饭冷却至40℃左右放入酒曲等发酵材料,再入发酵池发酵,10天后起池再上锅蒸,利用循环水加热后出酒。
这黄公美酒大家要不要品尝一下,当年杜牧就是喝了黄公酒才诗意大发写下那首《清明》诗的,现在请我们现代杏花女把杜牧第一次品黄公酒的故事和大家说一遍,愿意品尝的就动手吧。(杏花女叙说这个典故)在清明这一天,杜牧一人私离刺史府,他久闻黄公酒的名气,于是慕名而来,到了黄公酒垆,当时没有什么客人,只有杏花女一人在那,杜牧让杏花女拿酒,但杜牧喝了之后觉得酒不好,不够香醇,说:“有没有好酒呀”,杏花女说:“好酒是有,但我要出一个上联,你若能对上来,就给你喝”然后,杏花女出了一个上联:“白锡壶腰中出咀”,杜牧没对上来非常后悔,当看到杏花女锁门,突然灵光一闪,对出了下联:“黄铜锁腹内生须”,杏花女就给他喝了黄公酒,杏花女要杜牧把这幅对联写下来纪念,不过杜牧在题名的时候没有直接把他的名字题上去,而是用了“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杏花女一看,大吃一惊,慌忙跪下,说到:“不知杜大人到此,多有得罪,还望大人海涵。”其中“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指的就是杜牧,而如今,这铜锁,还有杜牧喝酒的酒壶,都保存在杏花村村志馆里。
(继续向前走)这是贮藏黄公酒用的酒窖,这里面的黄公酒有几十年的历史。大家请这边走,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吟诗台,过去村里有个小亭子,专为文人吟诗作赋用的,自从当年杜牧留下《清明》诗后,杏花村名声大振,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作赋,赏花沽酒。据《杏花村志》记载,共有300多位诗人留下诗词1000多首,所以杏花村又被称为“天下第一诗村”。现在的吟诗台不但定期举办诗会,还举行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主要以我们家乡黄梅戏、傩戏、傩舞、民歌为特色。
这匹石马传说是铁拐李的座骑,相传当年酒仙铁拐李,一天酒瘾大发,于是便骑马来到杏花村,大过酒瘾,喝了三天三夜,终于醉倒在一个小池边,后人称这个池子为“醉仙池”,大家看这个池子象不象个酒葫芦。
前面的这个亭,我们称它为“杏花亭”,这个亭子呢,就是当年为一些文人墨客来这里会友观景而特别建造的,此亭最早在嘉靖四年(1525年)由山西蒲州人张邦教兴建的,并撰联“胜地已无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后来此亭又于崇祯年间由时任池州知府的顾元镜重修。亭内书有杜牧《清明》诗中的石碑而成为杏花村的象征。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粉墙青瓦的建筑呢,就是陆舫,据历史记载最初是一座小桥,由于风景优美引得无数才子佳人来此赏景叙情,到明朝时贵池县令成都人张灿垣修建了一下,取名“陆舫”。
相传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经常带着他的官妓程氏到这一带饮酒作诗,程氏能歌善舞,懂诗作词,深得杜牧的喜爱。在唐代,县令、县尉都在全国范围内调动,不能带家属,杜牧当时四十多岁,许多生活料理都是官妓程氏长期服侍,这样,就成了他的次妾,当时唐代明文规定,所有地方官不能取民间的女子作妻妾,杜牧只好将已怀孕的程氏嫁给了石埭县长林乡乡绅杜筠,生下了杜牧的儿子杜荀鹤,后来人们改称程氏为鹤娘。
现在在我们池州市石台县长林乡和贵池茅坦生活的杜氏的家族便是杜牧的后裔。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个古建筑呢是村志馆,大家请看这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村在池阳杜诗物候能为证”,下联是“志存馆内赵客图文足释疑”。这里的“村”指的就是我们的“杏花村”,“池阳”就是贵池的别名,“杜诗”指的就是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物候”指的就是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致。“志存馆内”的“志”指的就是“杏花村志”这本书,“赵客”指的就是《杏花村志》的作者郎遂,“图文”指的就是我们《杏花村志》里的图文介绍,《杏花村志》是唯一被收入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献《四库全书》的村志。现在就让我们进去看看,这里有一块石碑刻的是古杏花村全景图,另外我们准备把杏花村志共12万多字,全部刻在墙上。虽然杏花村的争论由来以久,其中以山西的汾阳和安徽贵池为最,多数人也认为“酒是山西的好,村是贵池的真”,但我们还是希望通过史料让更多的人知道真正的杏花村在我们贵池。
各位游客,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焕园,据记载,宋朝末年有位大官郎文韶因不愿入元朝为官,到杏花村隐居,建数间房屋,郎氏家族逐渐成为杏花村望族。到了清代,郎遂为纪念先祖在遗址上复建了焕园,今天我们又重新修建了这座名宅。大家请看这门上的对联“焕珠还异彩,盛世扩名园。”焕园又名“郎遂故居”。郎遂是贵池杏花村人,清代文学家、诗人。康熙时上过太学,从20岁开始起稿撰修《杏花村志》前后共十一年。现在就让我们进去参观一下。(介绍屋内陈设、郎遂的挂像、对联等)
各位游客,杏花村古井文化园的游览到此就全部结束了,欢迎下次有机会再来杏花村。
C. 地处文房四宝之乡的徽州古村值不值的游客前去游玩
徽州,一片独具魅力的土地,虽然早已经不复存在,却一直活在人们的心里。提及一座县城、一个景区,只要和“徽州”二字有些许关系,似乎便会变得更加吸引人,细数国内诸多地方,似乎也没有第二个名字有这样的魅力,也许这便是汤显祖为何形容徽州为一生痴绝处的缘由。曾经的徽州,早已经四分五裂,去过黄山的游客一定都有所了解,而我这个生于皖南长于皖南的半个徽州人,也对徽州有着莫名的情愫。
徜徉在铺着青石板的水街、漫步于散发着古香的胡氏宗祠、闲坐在河风徐徐的如心亭,沿着溪流一直溯源而上便来到了登源河。一架犹如彩虹形状的圆拱桥横跨河面之上,仔细一看原来在那圆拱桥前方还有一座简易的木桥,这座桥名为上官桥,古人喜好风水学识,而这座桥便是整个古村落风水的点睛之笔,横跨河面的木桥将村子的财富锁住。
D. 中国最美古村,曾经的古徽州,如今的世外桃源,你知道在哪里吗
如果想要去旅行,不要去繁华落尽的大都市,也不要去那繁花般惊艳的小镇,不如去关麓,感受这繁华岁月中的纯真。提起这个村庄,可能老人会有一些印象。曾经作为官方道路的时候车来人往,好不繁华。如今它却在那里孤独地伫立着,仿佛被人遗忘。繁华的闹市街头无法宁静致远,不如去容纳寒士的草屋体验一番。
在关麓不需要你有多快的脚步,只需要你慢慢来,悠然地走在街头。由于它不被人们熟知,所以你可以慢慢观赏。当你来到这里,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每一块砖头,每一条小巷都拥有你想要寻找的味道。
ps: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中国最美的50个古村镇,美到极致!
交通:从黟县到关麓有私营中巴车前往,价格为2元-3元之间。乘坐出租车则15-20元左右。
E. 徽州古村落西递、宏村介绍。
网络里很详细,懒得复制给你了,自己去看吧
F. 走进徽州古村落,感受迷宫一样的南屏村,感觉怎么样
徽州的古村落比较多,今天小旅带大家走进南屏村,南屏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在清代到达发展的鼎盛时期,南屏村不是很商业化,饭店商铺很少,村里大部分都是原住户。现在应该凭吊古人遗风,而不是埋首铜臭!安徽省黄山市南屏村,在黟县汽车站搭乘直达南屏的中巴就可以到达,南屏村,被称为迷宫村,村内保有规模宏大的明清建筑,由纵横交错,号称有72巷道的巷子连结。我在巷子里走的迷迷道道的,索性就慢慢绕吧。
原创声明:本文由旅游之后编辑小旅原创,感谢分享,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 亲爱的爱旅游的小伙伴,很高兴今天给大家分享新一期的旅行趣闻,虽然你们不能跟小旅一起体验旅行过程中激动和快乐,但是小旅会用最真实、最真情的感受,写出更好的文章,让你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乐趣; 在合适的时间,到合适的地方去旅行,你会收获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凉,若是常驻,小旅愿陪你走完这一场!
徽派建筑基本特色,粉壁黛瓦马头墙。 粉壁:徽派建筑外墙用白色石灰粉粉刷。由于皖南山区的潮湿,出于防潮的需要。石灰粉墙可以大量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以保持建筑物墙体的干燥度,使墙体不致于因雨水的冲刷而坍塌。最喜欢看经历岁月,被雨水氤氲的墙面,有中国水墨画墨分五色,变幻无穷的韵致。 黛瓦:以当地黏土烧纸的小青瓦。 马头墙:原本是为了防止火灾蔓延相邻的房屋, 又称封火墙。随房屋走势的高低跳落,马头墙演绎视线的舞蹈。
早晨的南屏村,有点小雨,空气清新。远山青黛,飘着云雾,村口一条小径,两边绿色田野。感觉南屏似乎比西递还要安静,原住居民也更多。我们停在了稍远的新停车场,步行前往雨雾中的小村落。游客不多,多的是组团过来的学生,人欢马炸,但都挺礼貌的,问路、打招呼,都非常客气。喜欢这里安静的街巷,湿漉漉的石板,凉凉的空气。
随意拐进一处老宅,小小的天井,雨幕如织。房主人冲我们微笑点头,也不言语,扶一下花镜,翻着一本线装书。一切都很安静,好奇的碰碰天井里的水缸,撩一捧雨水,看水珠在指缝里滑落,一脸的兴致盎然。 向村口走去。安静的近乎压抑的气氛逐渐淡化,人声、叫卖声慢慢涌入耳边,放佛是从历史中走到了现在。南屏,给我的感觉是小清新与百年徽州老宅混搭融合。 如果你喜欢安静,不喜欢喧闹, 想多住几天,想放松,想放空,都可以来这里。
这里还是著名的影视村,很多部电影都在这里取景拍摄,比如卧虎藏龙,菊豆等,几个老祠堂叶氏宗祠,叶氏支祠等,虽然这里游客比较少,但文化氛围浓厚。有一部分人之所以想来南屏村,也是因为这里是张艺谋早期经典电影《菊豆》的拍摄地,对于已经看过好几个徽派古村的人来说,仿佛更能理解那生在封礼教社会下的菊豆所被迫承受的压抑与禁锢。
南屏因村南有尤如屏障的南屏山而得名。宗祠规模宏大,家祠小巧玲珑,古祠堂、古民居,层层叠叠、回还往复的巷弄,像迷宫一样,很美!在一处山路的观景台上,能够俯瞰整个南屏村的油菜花景象,蔚为壮观。一处油菜花地里,有心的村民还裁剪出了星星的形状。如果你去的季节小花开得正旺,他们会带着一些油画的色彩,在徽州这片大地上争奇斗艳。你也可以体验一下扎染艺术,在扎染对面的小河边。一群美院的学生正在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