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著名认证 » 北齐知名人物

北齐知名人物

发布时间: 2020-12-03 14:26:41

Ⅰ 看了陆贞传奇,历史上真的有陆贞这个传奇人物吗

陆贞,年大型古装励志偶像电视剧《陆贞传奇 》中的女主角。人物原型为北齐 女官陆令萱 。

Ⅱ 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是什么人物

北齐高祖高欢(496年—547年),字贺六浑,原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出身于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兵户之家,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史称齐神武帝。

Ⅲ 庆余年小说各人物结局是什么

《庆余年》电视剧的剧情改编就是来自猫腻同名小说,小说人物的结局是有以下四条:

一、范闲厌倦了江湖恩怨,他带家人到江南隐居,如此同时,他的身边多了几位夫人,林婉儿是正室,她为范闲生下长子范良;思思为范闲生下长女范淑宁,战豆豆为他生下二女儿红豆饭,不过,战豆豆并未为了范闲放弃国家,她继续女扮男装还做北齐的皇帝。

小说中的人物结局与电视上出入不大,除了庆帝的结局,基本都符合小说的剧情。将范闲的一生贯穿在整个小说,把庆国的几十年风雨描绘出来,除了庆帝的结局,其他人物的命运都是符合小说剧情的。最终庆帝被杀之后三皇子登上皇位,三皇子成为最后赢家。

Ⅳ 有关历史人物兰陵王高长恭的所有资料!

高长恭,又名高孝瓘(-573年),北齐大将,世称兰陵王[1]。是北齐高祖高欢之孙,北齐文襄帝高澄之第四子[2],母亲姓氏不详(但是无论是《北史》或是《北齐书》皆对其余五王之母有所记载,独长恭“不得母姓”)。据说相貌柔美,为了在战场上能够威吓敌人,故戴面具上阵。其五弟安德王高延宗后来曾在576年称帝。

军事

高长恭曾经担任赠州刺史。当突厥攻入晋阳时,他尽力击退敌人。河清三年(564年)12月芒山之战时,北周攻击洛阳一带地区,围城却没有攻下。段韶、斛律光与高长恭奉命前往救援。段韶利用谋略打败北周军队,高长恭带了500名骑兵冲进北周的军队,到达被围的金墉(现今河南洛阳东北故城)城下,因为高长恭戴着面具,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或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面具脱下来让大家看到他的面貌,城中的人才开始放箭保护他,之后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北周军队最后放弃营帐撤退。这场战役是高长恭最受注目的战役。根据《北齐书》的记载,士兵们为了这场战役而歌诵他,后来就变成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3]。564年12月,他被任命为尚书令。

他后来历任司州、青州与瀛州的地方首长。武平一年(570年)7月,被任命为为录尚书事。武平二年(571年)2月担任太尉。571年3月,与太宰段韶、右丞相斛律光联合进攻跷谷[4],抵御北周宇文宪的攻击。5月,段韶包围定阳城,而北周汾州刺史杨敷坚守住城池,段韶久攻不下。段韶病倒之后[5],由高长恭接替统领全军,他成功的利用伏兵击败了从城中撤退的杨敷军队[6]。武平三年(572年)8月,他被任命为大司马,武平四年(573年)4月担任太保[7]。

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

死亡

在芒山之战后,北齐后主高纬曾问高长恭说,“这样冲进敌阵之中,如果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高长恭回答说,“国事就是我们的家事[8],在战场上我不会想到这个”,而后主因为他说的“家事”,又听到士兵们唱的《兰陵王入阵曲》,开始猜忌他会谋反。

定阳之战时,高长恭代替段韶的职务统率军队,但是常常收取贿赂,累积财富,属下尉相愿问他,“您既然受到国家的委托,为什么要如此贪心呢?”高长恭没有回答,尉相愿继续问说,“是不是因为芒山之战大胜,您害怕功高震主,遭受忌妒,而要作令人看不起的事情呢?”,高长恭说是的。尉相愿说,“如果朝廷真的对您有所妒忌,这件事情更容易被当成是罪名,不能避祸反而更快招来祸害。”高长恭流泪屈膝问尉相愿解决的方法,尉相愿说,“您之前已经立下战功,这次依然打胜仗,声望太大,最好之后都装病在家,别再管国家的政事。”高长恭同意他的说法,可惜没有办法成功退出。

573年(武平四年)5月,北齐后主高纬派遣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给高长恭,高长恭跟妻子郑氏说,“我对国家如此忠心,哪里有辜负皇帝,而要赐我毒酒?”,妻子回说,“为什么不亲自当面去跟皇帝解释呢?”,高长恭说,“皇帝怎么可能会见我”,之后就饮酒而死[9] 。妻子郑氏则进入佛门。

事绩

* 据说高长恭带兵时,事必躬亲,得到什么美食都会于士兵分享。
* 高长恭在瀛州时,属下阳士深因为列出高长恭收贿的证据而被免官。当定阳之战时,阳士深也在军队服务,害怕被怀恨报复。高长恭听到之后说,“我本来没有这样想”,于是故意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杖,让他之后不再担心。
* 有一次北齐武成帝高湛为了奖赏他的战功,命令贾护帮他买了20个女人送他,他只接受一个。
* 他死前将所有欠他钱的借据全部烧掉,据说总金额有千两黄金。

网络的版本是:
高长恭,一名孝瓘,是北齐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大丞相高欢之孙,封为兰陵王。
高欢长子高澄在父亲死后当上东魏第二任权臣。高澄政治上精明强干,却于29岁死在奴隶手里,丢下六个嗷嗷待乳的儿子,四子就是成为千古传说的兰陵王。值得一提的是,正史里忠实记录了另外五兄弟的母亲出处,就长恭例外:“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不知道是书史的遗漏,还是花花公子高澄自有隐情。高澄一死,其弟高洋继任,干脆一脚踢走皇帝,自己称帝,北齐建立。这是个出了名的野兽世家,群交乱性,酗酒暴虐,以杀人为乐。高长恭生在其中,人算很不错的,只留下一桩八卦:皇帝赏他20个侍妾,他只收下一个。原因是起原本就并非好色之徒,但若拒绝皇帝则会使皇帝有失颜面,遂只挑选了一个。
据《北齐书》讲,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应是有英雄气概之美男。
突厥入侵晋阳,他尽力反击。武成帝河清四年,北周军大举进攻,包围洛阳,高长恭为齐军中军统帅,他率五百骑冲入周军,直至金墉城(洛阳附近屯兵之城)下,城被周军包围甚急。城上人不识,高长恭免胄示之面,乃得进城,解除包围。大捷之后。武士共歌《兰陵王入阵曲》。后为太尉,讨柏谷,攻定阳,立不少战功。
以他多次战役所取得的战绩大体上可以推论,高长恭的智商应该是不错的。说他“音容兼美”,大约他也能以优美的声音高歌。武士们唱《兰陵王入阵曲》,他也可能是参加者之一。
高长恭骁勇善战,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注意,这里是个把脸遮了很大部分的头盔,而不是面具。兰陵王面具”的典故只是后来的编舞者编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掉下弓弩手数百名,前来接应。很快周军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
功高遭忌,后主武平四年,皇帝派人送来毒药,
由于高长恭的功劳很大,且威望很高,担心被皇帝猜忌。所以故意给自己弄些污点出来,在高长恭担任司州牧、青瀛州牧的时候,收受了很多财物。这一点被他门客相愿看了出来。相愿问他:“王既然俸禄那么高,何必如此贪?”长恭不答。相愿说:“朝廷如果猜忌王,这正好给他留了一条辫子抓。想求福反而招祸。”长恭泪下,跪膝,请他给个安身的法子。相愿说:“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养病,别干预政事了。” 长恭听了劝告,便偶尔装装病。完全隐退,又不甘心。正处盛年的男子,谁愿意退休?何况高长恭不是当隐士的个性。高长恭死之前有一个举动,“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把所有的价值千金的金券都烧了。在那个奢侈成风的时代,以他王子的身份“千金券”也实在“贪”得太少了点,想那严监生死前念念不忘多用了一根灯芯,而长恭却将那“千金券”都烧了,可知他的确不是一个贪财的人。
北齐末代皇帝高纬一天听了《兰陵王入阵曲》,对高长恭说:“入阵太深,毕竟危险,一旦失利,追悔莫及。” 长恭无心快语:“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高纬一听“家事”这两个字,心生警觉。叫人给他送去毒药一杯。皇帝杀人,连理由都没扯。高长恭对自己的妃子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但也没有要求见皇帝申述,就饮药自尽了。
高长恭死时的年龄没有记载,估计才三十出头。留下个悲痛欲绝的遗孀郑妃,守着佛门孤灯,度此残生。四年后,失去了支柱的北齐就为宇文氏所灭,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编辑本段正史记载
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
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栢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巨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芒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 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有疾不疗。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
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赠太尉。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安德王延宗,文襄第五子也。母陈氏,广阳王妓也。延宗幼为文宣所养,年十二,犹骑置腹上,令溺己脐中,抱之曰:“可怜止有此一个。”问欲作何王,对曰:“欲作冲天王。”文宣问杨愔,愔曰:“天下无此郡名,愿使安于德。”于是封安
德焉。为定州刺史,于楼上大便,使人在下张口承之。以蒸猪糁和人粪以饲左右,有难色者鞭之。孝昭帝闻之,使赵道德就州杖之一百。道德以延宗受杖不谨,又加三十。又以囚试刀,验其利钝。骄纵多不法。武成使挞之,杀其昵近九人,从是深
自改悔。兰陵王芒山凯捷,自陈兵势,诸兄弟咸壮之。延宗独曰:“四兄非大丈夫,何不乘胜径入?使延宗当此势,关西岂得复存!”及兰陵死,妃郑氏以颈珠施佛。广宁王使赎之。延宗手书以谏,而泪满纸。河间死,延宗哭之泪亦甚。又为草人以
像武成,鞭而讯之曰:“何故杀我兄!”奴告之,武成覆卧延宗于地,马鞭挝之二百,几死。后历司徒、太尉。

Ⅳ 陆贞传奇有哪些人物

赵丽颖饰演:陆贞北齐女相
陈晓饰演:高湛北齐武成帝、郁久闾之子
乔任梁饰演:高演北齐孝昭帝、娄昭君之子
杨蓉饰演:萧观音高演贵妃、高湛初恋情人
吴映洁饰演:何丹娘陆贞好姐妹
唐艺昕饰演:沈碧女官、仰慕高湛
张可颐饰演:娄青蔷女官、娄昭君侄女
刘雪华饰演:娄昭君北齐太后、孝昭帝之母
白珊饰演:郁久闾柔然公主、高湛之母
岳跃利饰演:陆贾陆贞之父、商人
王琳饰演:赵夫人陆贞后母、陆贾之妻
恬妞饰演:周太妃先帝高欢的妃子
李彦希饰演:沈嘉彦沈国公之子、二品禁卫将军
习雪饰演:沈嘉敏沈国公之女、女官、沈嘉彦之妹
金巧巧饰演:杜司仪女官、陆贞之师
姜鸿饰演:王璇萧观音近侍、女官王
刘白茶饰演:阮娘萧观音近侍
李雯雯饰演:腊梅娄青蔷姐妹、宫女
李依晓饰演:高湘北齐长公主、郁久闾之女
张浩然饰演:元禄太监、高湛近侍
陶帅饰演:元福太监、高演近侍
麦迪娜饰演:都美儿异国公主
何显达饰演:高欢东魏丞相、高演的父亲
冯绍峰饰演:高长恭北齐兰陵王、高湛之侄
翟天临饰演:高纬北齐后主、高湛之子
彭静饰演:阿宁小宫女
田璐菡饰演:陈秋娘小宫女
刘一祯饰演:杨姑姑宫女长
巩小裕饰演:宋姑姑宫女长
郭萱饰演:琉璃宫女
刘佳媛饰演:玲珑宫女
佘心恬饰演:琳琅宫女
吕佳容饰演:越国夫人赵夫人侄女
栗梅饰演:齐司正女官
邓莎饰演:渔阳郡主皇室成员
周邵栋饰演:忠叔高湛侍卫
高云翔饰演:徐显秀长公主驸马
崔漫莉饰演:沈丽
韩栋饰演:李诚陆贞前未婚夫
江铠同饰演:玉翘高湛旧恋人

Ⅵ 齐国历史有名人物有哪些

1、齐桓公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上古五霸之一,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

齐桓公时代国力富庶强盛,当时的人们为更好的纪念太公望的美誉,传承姜太公餐饮文化,并深得传统历史名吃“太公望红焖鸡”的精髓,把主料鸡内杂与太公望膳食古方中的辅料,完美结合,创制出了“卤煮鸡杂”这道历史名吃,至今依然传承在日照市安氏一派。

2、高湛

高湛,即北齐武成帝,小字步落稽,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齐神武帝高欢第九子,北齐第四任皇帝,太宁元年到河清四年在位。

河清元年(562年)二月,高湛将迎立他有大功的族叔祖平秦王高归彦外放为冀州刺史。高归彦到了冀州心不自安,于同年七月在冀州起兵谋反。高湛命大司马段韶、司空娄睿讨伐并擒获高归彦。七月二十七日,在邺城都市诛杀高归彦及他的三个儿子和二十多个党徒。

3、乐毅

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燕国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乐毅认为单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领了齐国,也无法巩固。

所以他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等收 服人心的政策,欲从根本上瓦解齐国。

4、田单

田单,妫姓,田氏,名单,临淄(今山东临淄市)人。战国时期齐国名将,齐国远房宗室。初任市掾,管理临淄市场秩序。乐毅率领五国军队,攻打齐国。危亡之际,田单坚守即墨,以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失地七十余城,拜为相国,封为安平君。

5、姜子牙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智囊、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纵观姜子牙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为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

Ⅶ 历史上,北齐有个文学家庄墨韩吗

没有抄。
庄墨韩不是庄子,是北齐袭的文坛大家。《庆余年》中,范闲是一名穿越人士,他从现代穿越到架空王朝,接触的人物与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人物并不一样。

第27集中,南庆举办国宴,庄墨韩以文坛大家身份出席。当着王公贵族的面,他展开一副卷轴,指责范闲抄袭他师傅的诗句。看到卷轴上写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几句诗,立刻有人附和,称范闲欺世盗名。

范闲不卑不亢与庄墨韩对峙,表示这首诗确实不是他所写,真正的作者是上陵野老杜甫。庄墨韩从来没有听说杜甫的名字,认定范闲是在说谎。范闲回应,杜甫不存在于这个时代的史书中,他属于另外一个文采耀目的世界。

之后,两人又你来我往说了几句。范闲狂饮一口酒,开始背诵李白的名作《将进酒》,以及其他大诗人的著作。庄墨韩被范闲气得吐血。

国宴结束,长公主私下会见庄墨韩,范闲躲在屋顶偷听二人谈话。原来,一切都是站公主的主意,庄墨韩只是听她的命令行事。被范闲毁掉声誉,庄墨韩反而松了一口气。

我们熟知的历史上,庄子本名庄周,是宋国王室后代,先祖为宋国第十一位国君宋戴公。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的思想,代表作品包括道家著作《庄子》,周庄梦蝶这个典故就源于他。

Ⅷ 请问你如何评价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宣皇帝——高洋这位历史人物

高洋来(529年-559年),字子自进,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固阳)人,因生于晋阳,一名晋阳乐。南北朝时期北齐政权的开国皇帝。他是东魏权臣、北齐神武皇帝高欢次子,文襄皇帝高澄的同母弟,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的同母兄。母亲为娄昭君[1]。出生时有异兆,体貌丑恶不堪,为其母所讨厌。幼时其貌不扬,沉默寡言,看似痴傻,其实大智若愚,聪慧过人,又明静英达,深沉有大度,虽常被兄弟玩弄和欺负,但其才能甚得父亲欣赏,谓乎:“此儿意识过吾。”[2]公元550年,高洋迫东魏孝静帝禅位,遂登基称帝,国号齐。在位初期,高洋励精图治,厉行改革,劝农兴学,编制齐律,又征伐四克,威振戎夏,投杯而西人震恐,负甲而北胡惊慌,怀有圣主气范,号曰:英雄天子[3]。然而执政后期却变得暴虐无度,最终饮酒过度而暴毙,年仅31岁[4],庙号显祖,谥号文宣皇帝。北齐开国皇帝。

Ⅸ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人物

1、孔子(前551-前479),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中国的“千古圣人”。孔子是中国历史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式人物,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行为规范的制定者。他的思想和学说是古代社会长期的意识形态和官方哲学。在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2、秦始皇(前259-前210),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秦朝开国皇帝,实质也是中国的开国皇帝。“百代都行秦政法”,他创立皇帝制度,并完成了中国一系列的统一,“废分封,设郡县,修驿道”,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的时代,这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誉为“千古一帝”。

3、老子(约前571-前471),中国历史最伟大的哲学家,世界着名的文化名人,其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中国历代统治阶级奉行“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政治理念。道教在其学说的影响下产生。老子所着的《道德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着。

4、蔡伦(61?-121)。如果纸是他一个人发明的,他的影响力将在人类历史中排名第一!“纸”大大的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鉴于纸在文化传承和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蔡伦作为纸的主要发明者之一,将彪炳史册!可以说,蔡伦是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

5、汉武帝(前156年-前87),他是使中国汉民族和汉人王朝确立及壮大的划时代巨人!他构建文明体系,为中国独尊儒术两千年奠下基础,影响力可谓至深之极。汉武帝实质是汉人的第一大民族英雄,他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汉武帝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并确定以正月为岁首。

6、毛泽东(1893-1976),新中国的缔造者,他的巨大影响包括统一中国、独立自主、破除迷信、灭绝匪患、打倒孔家店、建立平等观念和共产主义信念!新中国的影响,就是毛的影响。毛的革命、政治、经济、国防、外交、工业、民族和人口等方针政策和措施,以及毛的思想、军事和文学才能,都影响至今!

7、孟子(前372-前289),中国古代着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其《孟子》一书是中国古代的“四书”之一。孟子的仁政学说和人类性善论,是中国不会出现宗教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孟子加速了中华文明的成熟和强大。

8、隋文帝(541-604),五胡乱华使中国汉民族陷入了类似欧洲黑暗时代的年代,且长达三个半世纪。隋文帝这时统一中国,他使中国避免了蛮夷化!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首先他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再次是废除酷刑,最重要的是建立了影响巨大的科举选士制度。“读书做官”的历史动力和影响力大得无法估量。

9、朱熹(1130-1200),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继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儒学的大师。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朱熹给中国人带来了更严格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其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其“存天理,灭人欲”等观点,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10、邓小平(1904-1997),现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真正使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不是孙和毛,而是邓小平。他使国家在唐朝之后,又一次真正的走向富强,走向开放,走向世界!改革开放带来了现代工业和现代文明,这改变着中国的命运,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影响深远!邓小平实际上是中国历史最成功的改革家之一!

Ⅹ 南北朝北齐高氏皇族兰陵王

求助编辑网络名片
兰陵王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 573年),又名高孝瓘,骁勇善战。北齐乾明元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故名兰陵王。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戴上狰狞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很快敌人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以此为题材的作品有诗词、电影、书籍和游戏。

目录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一、扑朔迷离的身世
二、柔美的容貌与狰狞的面具
三、骁勇善战及威名美誉
四、最后悲惨的命运
五、流传至今的千年古曲
人物面具
入阵歌曲
词牌《兰陵王》定格
例词
赏析
宋词《兰陵王》原序
注释
电影《兰陵王》演员
剧情
书籍《兰陵王》相关书籍
电视剧人物:兰陵王《终极一家》兰陵王(古拉依尔·兰陵王)
超能力:
有关兰陵王的歌
在线观看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一、扑朔迷离的身世
二、柔美的容貌与狰狞的面具
三、骁勇善战及威名美誉
四、最后悲惨的命运
五、流传至今的千年古曲
人物面具
入阵歌曲
词牌《兰陵王》 定格
例词
赏析
宋词《兰陵王》 原序
注释
电影《兰陵王》 演员
剧情
书籍《兰陵王》 相关书籍
电视剧人物:兰陵王
《终极一家》兰陵王(古拉依尔·兰陵王) 超能力:有关兰陵王的歌在线观看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兰陵武王高肃(公元?年-573年,生年历史无记载),南北朝北齐王室,一名孝瓘,字长恭,文襄帝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
?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 :“吾本无此意 。”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一、扑朔迷离的身世
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北齐书》中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兄弟六个中,史书载老五安德王的母亲陈氏为“广阳王妓也”,但尚知明确姓氏,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不知是谁。由此,人们推断,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这样,在讲究血统门弟的士族时代,兰陵王虽然贵为帝胄皇孙,处境却十分尴尬。他“莫名”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每天忍受别人鄙视的目光,低声下气地生活,可能就是他小时候的人生境遇。
二、柔美的容貌与狰狞的面具
正面
《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置移、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后人猜想,他的美也许正是来自于他那出身卑微的母亲。如果不是母亲的容貌异常惊艳,又怎能引来地位相差悬殊、贵为帝胄的父亲的垂幸呢。 但是,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在那个地方割据、连年战乱的岁月里,作为王公将相家的子弟,时刻都要接受战争的考验。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为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由此可见,兰陵王经常着狰狞假面出征并非道听途说、无籍之谈。后来,京剧中出现的“脸谱”,也许与兰陵王的面具及舞曲《兰陵王入阵曲》的影响不无关系。
三、骁勇善战及威名美誉
史载,兰陵王是北朝时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名将。有的说他“有胆勇,善战斗”,有的说他“勇冠三军,百战百胜”。这表明,他的英勇善战绝不仅是因为戴着狰狞的面具。光靠威吓,肯定是吓不退敌人的,关键还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战斗本领。狰狞的面具,只是为他的神勇无敌增添了一抹传奇的光环。兰陵王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北齐书》书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又有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北齐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 兰陵王不仅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而且忠以侍上,和以待下,在士兵和当时社会中广有威名。北齐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作为那个混乱王朝的皇亲国戚,能够做到没有架子、与将士同甘共苦确实难得。即使是对自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史载,当初长恭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高长恭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杀害自己。为此,高长恭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中仍不踏实,非要央求惩罚。高长恭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北齐书》还记载了他一个非常“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高长恭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由此可见,他平常对待下人,是非常宽厚仁慈的。在北齐那样“不把人当人”、动辄砍头杀人的疯狂时代,他宽厚仁和的一面独具风范,焕发着温暖的人性光辉,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四、最后悲惨的命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人生辉煌的顶点,往往可能是悲剧开始的起点。对兰陵王
而言,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齐自建国以来,短短二十八年间,就换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间彼此折磨,兄弟之间相互惨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疯狂。尽管兰陵王容貌柔美、军功显赫,终其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避祸自保,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 《北齐书》载:长恭“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门口常有行贿的人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说三道四。但贪人钱财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据他自己讲,是为了自污其名,免遭朝廷忌恨。邙山大捷后,武成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二十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又载:长恭“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也就是说在他临死前,烧掉了别人所有欠他债的借据。从他待人处事、宽厚仁义的性格特征来看,不象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不少史家认为高长恭是故意贪财自污,以求避祸。 《北齐书》载: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生活在这样恐怖的帝王家庭,不紧张也不行。从此,长恭每遇战事,便称病不出。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自己的脸打肿冒充病人。 北齐后主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杀起自己的亲人来,却毫不手软。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听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激动、热乎,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为他招致了杀身之祸。史载:“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因为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看来,家事是我高纬的,不是你高肃可以随便说的。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陵王说错话后,深感大难将至,整日惶恐不安,尽管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终是躲不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兰陵王,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死前烧掉所有债券。其时,兰陵王仅30岁出头(具体不明),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今邯郸临漳县境内)以西。重要军事统领兰陵王的遇害,预示着北齐王朝的行将终结。四年后,失去了军事支柱的北齐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邕灭掉,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五、流传至今的千年古曲
也正是在“邙山大捷”中,北齐武士们持假面歌舞庆祝胜利,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后该曲定格为着假面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诞生后,在民间流传很快,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为“非正声”,下诏禁演。后渐渐褪去武曲本色,演变为“软舞”。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用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毛开在《樵隐笔录》里说“至末段,声犹激越”,还有“遗声”可寻。而大石调演唱的《兰陵王慢》,则分前后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鸡漫志》说法,已经“殊非旧曲”了。以后,该曲在我国渐渐失传。幸运的是,唐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保留了几份真实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赛马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时,都要反复演奏此曲。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独舞表演节目。日本人将其视为正统的雅乐,格外珍视,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使得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1986年,河北磁县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该曲问世后的1428年,在邯郸市文管人员马忠理组织下,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的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兰陵王入阵曲》从此又得以回归故里。 兰陵王高肃墓位于今邯郸市磁县城南5公里处。墓冢高大,周围建有透花围墙,墓地建有碑亭。1920年,当地村民在修公路时取土时,挖出了《兰陵王高肃碑》。碑额篆阳文四行十六字:“齐故假黄钺右师右慰公兰陵忠武王碑”。碑文真实记载了兰陵王高肃的生平经历和立碑年份。字迹虽然驳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劲、古朴,因其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被称为北碑第一品。1988年,兰陵王碑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面对兰陵王墓前那英武的塑像及后面高大的封土,每次走到跟前,不仅让人忆往追昔、扼腕叹惋、浮想联翩。一段传奇的人生,一个混乱的年代。 英雄的悲剧也许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编辑本段人物面具
日本奈良东大寺所藏(1259年)
兰陵王的面具,不是仿照兰陵王的面容所造。 其二舞蹈的面具也未必是兰陵王佩戴的面具造型。 其三唐代一些舞蹈的面具是源自胡人的风俗,而且鬼怪的面具造型也往往以胡人为形象。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说:‘《苏莫遮》,西戎胡语也,正云“飒?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象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或以泥水沾洒行人,或持绢索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止。土俗相传,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苏莫遮》也是一种面具戏。《一切经音义》卷一曰:‘……《苏莫遮》帽,覆人面首,令诸有情,见即戏弄。’今日本所见《苏莫遮》古歌舞图像也是戴兽面,并有古面具遗存。
编辑本段入阵歌曲
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入阵曲》是起源于北齐,盛行于唐代的假面舞蹈,又称《代面》、《大面》。此舞是表现北齐兰陵王高长恭作战英姿(兰陵王指挥击刺之容),带有简单情节的男子独舞。 日本保留的大唐雅乐表演场景
唐代将此舞归入软舞类。(唐代的伎乐舞蹈有健舞、软舞两大类,如健舞类的《胡旋》、《胡腾》、《剑器》、《柘枝》,软舞类的《兰陵王》、《鸟夜啼》等) 此舞属宫廷燕乐东传日本,倭人将其列属雅乐舞蹈,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节目表演独舞。在日本奈良寺正仓院还存有一件题款为‘东寺唐古乐《罗陵王》接腰’的服装,署年为‘天平胜宝四年四月九日’,即唐代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日本不但保存了《兰陵王入阵曲》,还保留了历代《兰陵王》歌舞面具64件,最早的两件有1211年(宋代)铭文。另外,日本古画《信息古乐图》(约画于12世纪,相当于宋朝)里也绘有包括《兰陵王》在内的一批唐代歌舞图。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