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著名认证 » 武汉著名史

武汉著名史

发布时间: 2020-12-05 16:30:59

『壹』 武汉历史 名人

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领袖徐寿辉建立天完国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时,第六子朱桢出生,因而在朱桢长大后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扩建,成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展实业救国运动。1906年,宋炜臣等人在汉口创立了“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民营公用水电企业
现代武汉的城市起源,是东汉末年的位于今汉阳的却月城、鲁山城,和223年孙权在今武昌蛇山(时称黄鹄山)筑夏口城。东汉末年,地方军阀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公元223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了望塔——黄鹤楼。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汉。当时的武昌是今天的鄂州。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

先古以来,孙权江夏筑城、岳飞屯兵武昌、崔颢黄鹤楼题诗等先贤足迹至今千古传诵。明末抗击后金统帅熊廷弼修江堤,造福人民。特别是进入近代史后,辛亥首义地武汉,产生了刘静庵、黄兴、孙武、蒋翊武等一批革命志士;张之洞治鄂兴办工厂,开创了中国乃至东亚领先的现代工业先河;特定的土壤,培育了大批文化名人,如: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地质学家李四光、文学家闻一多、哲学家熊十力等等数不胜数。 本世纪三大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都不止一次到过武汉,在史书上留下光辉篇章。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1894年、1912年两度来汉,对辛亥首义的武汉给予了"武汉一呼,天下响应","民国开创,武汉实为首功"的高度评价

『贰』 武汉历史上都有那些名称

武汉历史上都有江城,大武汉,九省通衢著称的。
1、武汉市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北效黄陂县有近几年才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三国时期,在武昌和汉阳筑有江夏和却月古城,唐代已是著名商埠,明清时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三镇遍布革命胜迹,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首义于此,现存有起义门旧址,武昌阅马场的红楼是当时的指挥中心,现存有孙中山的纪念铜像。最负胜名的景点有: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区东湖,以五百罗汉、玉佛及悠久历史著称的归元寺,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古琴台等。
2、☆江城的由来
和山城重庆、蓉城成都、春城昆明一样,武汉市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别致的名字——江城。 也许大家要问:长江从上至下,流经了大大小小为数不少的城市,为何此称独钟武汉?其原因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武汉游玩,与史郎中在黄鹤楼上饮酒,边饮酒边欣赏音乐,喝到了兴头上,李白诗兴大发,于是题下一首诗,诗名叫做《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诗是这样写的:“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汉人非常喜爱“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江城”这一佳名,于是自号为江城人。除江城之外,武汉还有一些其他的名称,这些名称的来源反映了武汉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源源。
3、☆武汉三镇的由来
武汉有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4、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同时,汉阳还是游览胜地,位于汉阳的归元寺是武汉市佛教丛林保护得最好的一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武昌和汉阳筑城起始于同一时期,约有1800年历史。 历史上,汉口,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汉水在历史上改道不下8次)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500多年的历史。汉阳、汉口很早就筑有城墙,分别被当作过县治之所在。
6、汉口后来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名声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武昌和汉阳,,明末清初,汉口已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海外誉为“东方芝加哥”。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居民填溢商贾辐楼,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5年在汉口修筑张公堤。这条堤对逐年降低后湖一带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陆地,对起初狭小的汉口扩建面积提供了方便条件,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7、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火炉之成因 这是因为武汉地区江河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大,白天太阳暴晒,水汽大量蒸发,空气湿度增大,团团热气像一个巨大的罩子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减慢,室内气温持续不降;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浆,闷热难耐,号称“火炉”。

『叁』 武汉有什么历史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有1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及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6处。景观多集中在城区,郊区较少,著名的景点有天下第一楼黄鹤楼、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中国最大城中湖东湖、佛教圣地归元寺、亚洲民主之门红楼、百年老街江汉路等。自从明朝汉水改道后,位于两江交汇处的汉口陆续出现了大小码头。在这些码头的附近形成了汉正街商品集散地, 黄鹤楼从而武汉成为中国当时重要的贸易及物流中心。码头文化从此在武汉扎根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武汉成为中国最有市井气息的城市之一。
主要城区休闲及人文景观
东湖风景区[9](听涛景区-九女墩-行吟阁-寓言雕塑园-梨园、磨山景区-楚天台-梅园-樱园、落雁景区、白马景区、吹笛景区-马鞍山森林公园、珞洪景区、东湖鸟语林、武汉植物园、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艺术馆、九峰山森林公园、关公卓刀泉、放鹰台、东湖海洋世界、东湖梅岭)
琴台周围景点(琴台大剧院、龟山-龟山电视塔-龟山三国城、月湖-古琴台、晴川饭店、归元寺、墨水湖-武汉动物园、晴川阁、琴台大剧院、汉阳江滩、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
黄鹤楼周围景点(蛇山、黄鹤楼公园(武汉唯一的5A级景区)、首义广场-首义园、“武汉名小吃街”户部巷、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红楼、起义门、长春观、黄兴拜将台、紫阳湖公园、武昌江滩、武汉长江大桥、、洪山公园-施洋烈士陵园、宝通禅寺、莲溪寺)
汉口城市景点(解放公园、中山公园、武汉市博物馆、龙王庙观江台、汉正街、江汉路步行街、吉庆街、汉口江滩、武汉美术馆、八七会议会址、堤角公园、湖北省群众艺术馆、武汉二七纪念馆、上海路天主教堂、古德寺)
其他景点(万里长江第一隧道、张公堤、洪山广场、光谷广场、青山公园、中山舰博物馆)
主要郊区休闲及人文景观 ...

『肆』 武汉历史上都有那些名称

武汉市的历史悠久。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的省一级)的治所。明清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时,第六子朱桢出生,因而在朱桢长大后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扩建,成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在此后274年中,朱桢以后的历代楚王都选择在今市郊江夏区的龙泉山为陵地,使龙泉山形成了有“三龟九寝十二景”之称的古建筑墓群。由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来自徽州、山西、陕西、江西等各帮商人纷纷前来经营,以盐、典当、米、木材、棉布、药材为六大行业,发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规模,主要街道汉正街上起硚口,下到堤口(四官殿)。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中国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美誉。货物山积,居民填溢,商贾辐辏。晚清1858年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包括汉口。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以英国为首的各国外商经营长江航运和茶叶等农产品出口业务。汉口的对外贸易很快远远超过广州,几乎可以与上海并驾齐驱。一时间,汉口经济高度繁荣,有“东方芝加哥”之称。1864年,汉口自西向东修建了一条城墙,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称作后城。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在张之洞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特别是兴建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张之洞在鄂期间,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兴办教育,创建了两湖书院等新式学堂,推动教育。武汉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经济地位成为中国内地的首要经济中心而名闻中外。1905年,为了解除汉口后湖的水患,保障芦汉铁路的安全,张之洞筹措白银80万两,修筑了后湖长堤,建成后堤内干涸土地10万亩。为纪念张之洞,后湖长堤被武汉人称作“张公堤”。1907年,张之洞将后城城墙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的后城马路,成为汉口第一条近代马路,是今中山大道的前身。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展实业救国运动。1906年,宋炜臣等人在汉口创立了“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民营公用水电企业。1909年,该公司为调节供水,在中山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修建了汉口水塔,成为当时武汉最高的建筑。民国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宣布脱离清朝,建立武昌起义军政府,即著名的武昌起义。 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废汉阳府留汉阳县,改夏口厅为夏口县。三镇鼎立,以武昌为湖北省省会 。 1914年属江汉道。 1926年,北伐军攻占武汉三镇,划武昌县城区为武昌市,改夏口县为汉口市,并辖汉阳县城 。 1927年元旦,国民政府自广州迁至武汉。1月5日,数十万群众冲击了汉口英租界,2月19日,国民政府正式收回该租界。4月,武昌市与汉口市(含汉阳县城)合并为武汉特别市 。 1927年四·一二事件后,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8月7日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追究陈独秀的责任,决定中国共产党今后的斗争诉诸武力。 1928年5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决定建立国立武汉大学,从此武汉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基地之一。 1931年夏,长江中游发生特大洪水,湖北省内多处长江干支流漫溢决口,致使武汉市被水淹长达100日之久。 1938年,中日双方投入百万兵力,进行长达数月的武汉会战。同年10月,武汉会战以中方失败告终,武汉沦陷。 1949年5月15日,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司令长官白崇禧乘飞机逃离武汉。16日中国共产党军队进入汉口市区,次日分别进入武昌市区和汉阳县。至此,武汉三镇均由共产党军队接管。22日中国共产党成立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次日中共武汉市委员会新建成立。合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城为武汉市,由中央直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年武汉市由中央直辖改为湖北省省会。6月25日,武汉关26.30米警戒水位被洪水突破。8月18日,武汉关水位上涨到29.73米,为有水文纪录以来的历史最高值。10月3日洪水水位退至警戒线以下。此次特大洪水虽未导致武汉城区严重渍水,但武汉郊区及周边一片汪洋。 1955年9月2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桥全面施工。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相连。

『伍』 武汉历史上有哪些名人,详细点,最好列个表,拜托!

恽代英 (1895~1931) 1895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祖籍江苏武进县人,中国共版产党政治活动家、教育家,中国早期青年运动的领权导人之一。早期革命家
项英(1898—1941)原名德隆,湖北武昌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

『陆』 武汉历史景点有什么

1、黄鹤楼
黄鹤楼是蜚声海内外的名胜,濒临长江之滨,雄踞蛇山之首,登楼远眺,极目千里;俯瞰江汉,气势磅礴。楼姿之雄伟,居江南三大名楼之首。自古享有“天下绝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2、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麓,月湖东畔,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古琴台湖景相映,景色秀丽,幽静宜人,文化内涵丰富,是武汉的著名音乐文化古迹,也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文物。

3、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的樱花道,位于前理学院和老图书馆的下方。道两旁的樱花树枝干壮实、排列整齐。每年的3 月至4 月初,繁花满枝。樱花花期仅为一周,每到落花时节,落英缤纷的樱花又为大地铺上了一层浅浅的“花毯”。每年开花时节,赏花的游人络绎不绝。

4、东湖
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比西湖大三倍,素有“春兰、秋桂、夏荷、冬梅”之美誉。三月兰花四月樱,湖面平如镜,鸟雀唱山林;七月流火,湖水之浸润,秋高气爽,桂蕾绽放, 隆冬严寒,瑞雪纷扬,磨山百亩梅花吐蕾绽放。

5、汉口江滩
汉口江滩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休闲广场,临近的汉口江滩与武汉长江大桥,龟山电视塔一起交相辉映,夜景尤为迷人。在武汉三镇的水景中,武汉江滩是这座滨江城市中一道最美丽的风景。正应了一位诗人对武汉江滩美景的赞颂“两江四堤八林带,火树银花不夜天”。

6、武汉长江大桥
整座大桥异常雄伟,上层是公路,下层是铁路,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万吨巨轮也能通行无阻。底层有电梯可直达公路桥面,站在桥上可以全览武汉三镇,气势非常豪迈。

『柒』 武汉的古今名人有哪些

以下这个表单是摘抄自网络“武汉”字目的,但是我看了下,有部分是武汉工作,不是武汉籍的,而我整理的那些人是网络里没有提到的,希望有所帮助。

武汉籍名人:
政治界:春申君黄歇、黎元洪、黎绍基、吴仪、项英、熊廷弼、孙必干、费胜潮、彭孟缉、李焕、张茜等;
体育界:李娜、姜山、潘兵、朱本强、吴迪、李婷、余丽桥、周弈妙、伏明霞、周继红、于芬、童辉、肖海亮、胡佳、王鑫、高崚、田秉毅、韩爱萍、杨维、王晓理、陈静、乔红、刘黎敏、石晓铭、赵菁、蔡晟、张军、郑斌、邓卓翔、荣昊、曾诚、谭斯、周燎、梅方、吴龑、张稀哲、雷腾龙、柳大华、洪智、汪洋、李智屏、李喆、鲁佳、郑李辉、黄力平、郑攀、田源等;
娱乐界:韩箐清、徐小凤、任贤齐、李玟、徐帆、刘亦菲、许晴、袁弘、余少群、邵兵、李宗翰、朱桦、田原、彭坦、周觅、莫艳琳、李琼、贾一平、唐一菲、刘雨欣、程莉莎、范立欣、姚贝娜、缪杰、吴婷等;
戏剧界: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夏菊花、关栋天、何祚欢、田克兢、陆鸣、周锦堂等;
主持界:撒贝宁、朱轶、曾子墨、官琳等;
美术界:唐一禾、吴伟、曾梵志等;
文学界:熊伯龙、文泽尔、郑明娳、当年明月、蒋方舟、严文井、岳建一等;
哲学界:程颢、程颐等;
科学界:田长霖、黄锷、李培根、涂长望、朱光亚、桂希恩、王小村、恽子强、王承书、陶宏开、刘永坦、石元春、杨弘远、龙乐豪、胡文瑞等;
企业界:刘歆生、黄有龙、陈一舟、孟凯、吴圣、孟庆南等;
宗教界:释本焕、智宗等。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朱简章 :五代时期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工画人物故实及屋木,有禹治水、神仙传、胡笳十八拍、凤楼十八怨、烟波渔父等图传于世。《图画见闻志》、《图绘宝鉴》

熊廷弼(1569~1625):明代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飞百,亦作非白,号芝冈,湖北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楚党。熊廷弼有胆略,知兵事,且善射,为明末“辽东三杰”之一。

注:这个人,我希望您能够认真了解下,因为他是非常优秀的民族将领,我对他的军事才能非常敬仰

张裕钊(1823~1894):中国清代书法家。字廉卿,湖北武昌人。精诗文,善书法,其书写魏碑成就最突出。他学习北魏《张猛龙碑》、东魏《凝禅寺三级浮图碑》和隋《淳于俭墓志》,更刻意于北魏《吊比干文》等。他的书法,结体方整险峻,用笔外方内圆,浑穆逋峭;但有时稍兼行书笔意,转折方硬,变化较少。康有为对张裕钊书法评价极高,后来也有人认为康有为的推崇有过誉之嫌。著有《濂亭文集》、《濂亭遗文》、《濂亭遗诗》等,后人重刻,合为《濂亭集》。

于鹄:大历、贞元间诗人也。隐居汉阳,尝为诸府从事。其诗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可人;题材方面多描写隐逸生活,宣扬禅心道风的作品。代表作有《巴女谣》、《江南曲》、《题邻居》、《塞上曲》、《悼孩子》、《长安游》、《惜花 》、《南溪书斋》、《题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谣》和《江南曲》两首诗流传最广。

徐海东:武汉人,建国后认定的解放军36个军事家之一,尤其擅长游击战。他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高超的指挥艺术,毛泽东高度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注:这个我不太认为与政治有关

张裕钊(1823年-1894年):字廉卿。湖北武昌东沟镇龙塘张村人。近代散文家、书法家。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举,考授内阁中书。后入曾国藩幕府,与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合称曾门四弟子。工书法,用笔外方内圆,学北魏《张猛龙碑》、《吊比干文》,东魏《凝禅寺三级浮图碑》以及隋《淳于俭墓志》。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说:“湖北张裕钊,其书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皆绝痕迹,而意态逋峭特甚。其神韵皆晋宋得意处。真能甑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有日本弟子宫岛咏士。著有《濂亭文集》、《濂亭遗文》、《濂亭遗诗》等。

胡戈(1974年7月13日-):湖北武汉人,电子音乐和视频作者。2010年后,从事商业广告制导与演出,最出名广告系列作品为七喜。著名制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严文井(1915年10月15日-2005年7月20日):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著名童话作家。

彭修文(1931年-1996年12月28日)”:湖北武汉人,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指挥家,现代民族管弦乐团的奠基人之一。

李绪鄂(1928年10月-2001年4月):湖北武汉人,中国的航天技术与导弹技术专家。他曾是中国洲际战略导弹及固体潜地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曾任航天工业部部长,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

磐龙缠炉 整理复制,欢迎追问

『捌』 武汉有哪些著名的历史建筑有何历史意义呢

武汉简称“汉”,因地处江汉平原,长江穿城而过,故又称江城。武汉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发祥地,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座城市,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洋务运动重要基地,“枪杆子里出政权”重要论断也发源于此。虽然几经战乱,一些重要的历史遗迹损毁殆尽,但建国以后,很多历史建筑陆续得到修复和重建,荆楚大地厚重芬芳的历史底蕴再度焕发。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侵扰了这座历史古城、华中重镇,在荆楚人民的不屈“抗争”下,在全国人民的驰援鼓励下,武汉经过短暂的沉寂,即将迎来全新的绽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武汉,看一看那些深藏历史的建筑地标——黄鹤楼、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起义门、红楼、八七会议纪念馆,记录着近代历史不凡的进程;户部巷、归元寺、江汉关向人们展示不同的文化……

黄鹤楼——公元223年的军事瞭望台

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是东吴夏口城的一座“瞭望楼”。晋灭东吴后,黄鹤楼的军事作用逐渐淡化,演变成受文人墨客追捧的观赏楼。特别是盛唐时期,很多历史文人在此留下千古绝唱,李白留下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户部巷——从民生衙门到美食小巷

关于户部巷的相关记载最早出现在明朝嘉靖年间,在清朝时期因为地方户部衙门建在此巷内而正式得名。户部巷虽然不大,但是名气很响,因为临近港口,往来熙熙,久而久之形成小吃聚集地,因为粮食充足、海品鲜美,声名鹊起,经久不衰。户部巷的延续,也是对汉味美食文化的传承。

2003年,武昌区根据历史渊源,将户部巷打造成为汉味早餐巷,受到广泛认可,后来有“早尝户部巷,夜吃吉庆街”的说法。


晴川阁——楚天第一名楼

晴川阁始建于嘉靖年间,与黄鹤楼隔江相对,因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一句而取名。晴川阁曾多次被毁,多次重建,最近一次是武汉市政府于1983年比照光绪年间样式重建。

『玖』 武汉的历史

武汉历史概述
武汉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和古籍记载,远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市郊黄陂区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都邑,保存完整,也是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唯一一座商代古城。周初属鄂国,秦属南郡,西汉属江夏郡。东汉以后,江北先后置沌阳县(公元25年)、石阳县(三国时期)、曲阳县(公元280年)、曲陵县(公元305年)、汉津县(公元597年)、汉阳县(公元606年)。江南先后置沙羡县(公元25年)、汝南县(公元378年)、江夏县(公元589年)。

武昌之名,源于孙权以鄂城为都时,改其名为武昌,寓"因武而昌"之意。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江夏郡为武昌郡,治所在江夏县,即今武昌城区。江北有汉阳,故有"双城"之称(元代诗人余阙诗)。"武汉"一词,在明代《重修晴川阁记》中,即有出现。至清代,曾国藩、胡林翼等在信札中,更是经常使用。由于明代以后,汉阳县所属之夏口镇商业发达,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首,又有"楚中第一繁盛处"之称。故双城演变为三镇,亦有"武阳夏"的说法。1898年,张之洞奏请将阳夏分治获准,1899年,夏口从汉阳县治下划出,成立夏口厅。而夏口开始有县的建制,是在民国元年(1912年)。然市民习惯称夏口为汉口,故"武汉"之名顺理成章成为三镇的统称,因武昌、汉阳、汉口皆有一字在其中。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先后建立汉口市政委员会、武昌市政厅和汉阳市政委员会,12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宣布"确立国都,以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大区域作为'京兆区',定名为武汉", 1949年5月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三国时期,武汉是魏、蜀、吴三方鏖战地。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汉口正式开埠对外通商,至1889年英、德、俄、法、日5国先后在汉口开辟租界。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创办近代工厂,兴建新式学堂,修筑铁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辛亥革命首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1921年夏,董必武、陈潭秋作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武汉江岸车站成为罢工总指挥部所在地,2月7日罢工失败后,林祥谦、施洋等工人运动领袖在汉就义。1926年12月,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1927年2月7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由毛泽东主持,恽代英、瞿秋白、李立三等都曾来校执教。1927年2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2月南京沦陷后,武汉曾一度成为全面抗战的指挥中心,国民政府在武汉周围组织了规模巨大的武汉保卫战。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武汉光复,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

历史沿革

武汉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和古籍记载,远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市郊黄陂区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都邑,保存完整,也是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唯一一座商代古城。周初属鄂国,秦属南郡,西汉属江夏郡。东汉以后,江北先后置沌阳县(公元25年)、石阳县(三国时期)、曲阳县(公元280年)、曲陵县(公元305年)、汉津县(公元597年)、汉阳县(公元606年)。江南先后置沙羡县(公元25年)、汝南县(公元378年)、江夏县(公元589年)。

“武汉”的由来
武昌之名,源于孙权以鄂城为都时,改其名为武昌,寓"因武而昌"之意。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江夏郡为武昌郡,治所在江夏县,即今武昌城区。江北有汉阳,故有"双城"之称(元代诗人余阙诗)。"武汉"一词,在明代《重修晴川阁记》中,即有出现。至清代,曾国藩、胡林翼等在信札中,更是经常使用。由于明代以后,汉阳县所属之夏口镇商业发达,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首,又有"楚中第一繁盛处"之称。故双城演变为三镇,亦有"武阳夏"的说法。1898年,张之洞奏请将阳夏分治获准,1899年,夏口从汉阳县治下划出,成立夏口厅。而夏口开始有县的建制,是在民国元年(1912年)。然市民习惯称夏口为汉口,故"武汉"之名顺理成章成为三镇的统称,因武昌、汉阳、汉口皆有一字在其中。
近代史上的武汉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先后建立汉口市政委员会、武昌市政厅和汉阳市政委员会,12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宣布"确立国都,以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大区域作为'京兆区',定名为武汉", 1949年5月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重大事件概要
三国时期,武汉是魏、蜀、吴三方鏖战地。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汉口正式开埠对外通商,至1889年英、德、俄、法、日5国先后在汉口开辟租界。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创办近代工厂,兴建新式学堂,修筑铁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辛亥革命首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1921年夏,董必武、陈潭秋作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武汉江岸车站成为罢工总指挥部所在地,2月7日罢工失败后,林祥谦、施洋等工人运动领袖在汉就义。1926年12月,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1927年2月7日,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办,由毛泽东主持,恽代英、瞿秋白、李立三等都曾来校执教。1927年2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2月南京沦陷后,武汉曾一度成为全面抗战的指挥中心,国民政府在武汉周围组织了规模巨大的武汉保卫战。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武汉光复,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

历史人物

作为"九省总汇之通衢"的武汉,可谓群贤毕至、才俊荟萃。

先古以来,孙权江夏筑城、岳飞屯兵武昌、崔颢黄鹤楼题诗等先贤足迹至今千古传诵。明末抗击后金统帅熊廷弼修江堤,造福人民。特别是进入近代史后,辛亥首义地武汉,产生了刘静庵、黄兴、孙武、蒋翊武等一批革命志士;张之洞治鄂兴办工厂,开创了中国乃至东亚领先的现代工业先河;特定的土壤,培育了大批文化名人,如: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地质学家李四光、文学家闻一多、哲学家熊十力等等数不胜数。

本世纪三大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都不止一次到过武汉,在史书上留下光辉篇章。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1894年、1912年两度来汉,对辛亥首义的武汉给予了"武汉一呼,天下响应","民国开创,武汉实为首功"的高度评价。在他编制的《建国方略》等巨著中,曾为武汉专门作出建设规划。伟大领袖毛泽东曾在武昌农讲所、"八七"会址、东湖梅园等留下历史性脚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等诗词手迹,炳蔚江城;17次在汉畅游长江的实践更深深地激励着武汉人民奋勇前进。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巨轮加速前进,1992年初南巡首站抵达武汉,发表了"发展是硬道理"著名论断,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又一个春天。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豪迈步伐,武汉已经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重镇、商品贸易中心、交通枢钮和教育、科研基地。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文化名城更添活力。

在这跨世纪的交替中,武汉人正以改革者的魄力和创新者的勇气,锐意进取,再创辉煌。为把武汉建设成为中国钢铁、汽车、高新技术三大产业基地和金融、流通、运输、信息、科教五大聚散中心,塑造并充分展示开放式、多功能、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奕奕风采而团结奋斗。

武汉的城市文明可追溯到3500年前的盘龙城。
盘龙城位于现在黄陂县境内,是在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在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地区长期隶属楚国,楚文化也因此成为今日武汉文化的渊薮。武汉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水运,历来就是商贸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十八世纪的汉口,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1861年开埠后,汉口成为当时中国内陆最大的通商口岸。1911年,武昌城上空响起辛亥革命第一枪,由此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帝王统治,翻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

『拾』 武汉有哪些著名的历史建筑呢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城市,武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的盘龙城遗址,不过在上千年的朝代更替后,在武汉遗留下来的最古老的建筑(1840年以前),如今只剩下了“四塔二桥一牌坊”,昔日的文化构成了历史的记忆,并且会对后来人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不妨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武汉最古老的七座建筑吧。

1.无影塔

位于汉阳阳新路的岔路共勉街,建于清中叶,“共勉街”原是汉阳县学旧址,明清时为科举考场,因而又称“贡院”,有贡院乡试,中举者进京考进士。三年一次应考,学生云集此街,故名“贡院街”,原县学前的青石牌坊则被称为“贡院坊”。

民国时期,贡院街改名共元街,20世纪40年代又改为共勉街。共勉街牌坊为四柱三间式石牌坊,每间下开一矩形门洞,坊柱顶有石雕饰。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