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话剧
A. 中国有哪些著名的话剧
中国著名的话剧有很多,仅我知道的多数出自鲁迅,郭沫若,矛盾,巴金,老舍,曹禺的笔下,当然也有很多其他著名的话剧,如果你想搜索一些著名的话剧,建议你还是从作家这个角度出发去寻找,不然都要总结出来的话,那真是太多了,一些专业人士恐怕也不能一下说全
B. 中国有哪些话剧作家
20世纪初,话剧传入中国,导演制度也同时传入并渐渐提高和加强。也造就了一些著名的导演艺术家,如欧阳予倩、熊佛西、洪深、应云卫、焦菊隐、黄佐临等。
C. 中国话剧的文明戏
文明戏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要想植根于中华 民族的文化土壤,必然要经历一个磨合、适应的过程。 在其初期,它既要面对本土文化的排异性,又必然寻求 一定的依托物,作为立足之点;但是,它又要防止被民 族文化所消融,丧失其独立的品性。
因此,我们看到,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文明戏的形态成为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揉混合的过渡形态。”它在艺术上,既不像西方戏剧,又杂以戏曲的表演;在内容上,往往也是中西杂取并收,缺乏自己的东西。同时,也没有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它犹如飘于水面的浮萍,还没有扎下根来。 乘革命之浪潮而兴起的文明戏,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逐渐衰落。辛亥革命的果实为军阀所篡夺窃取,中国社会现实一如既往,黑暗而腐败,贫困而虚弱。为革命所鼓舞的从事新剧的人士,面对残酷的现实:有的从狂热走向消沉;有的则把戏剧作为生存之手段;有的则去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
一些商人见演文明戏有利可图,于是,便一拥而上,一时间新剧团林立而起,所谓新剧目也纷纷出台。到1914年,按中国旧历为甲寅年,此类家庭戏居然十分兴盛,故被称为“甲寅中兴”。
其实,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危机。看似新剧从业人员增多,表面上壮大了队伍,实际上鱼龙混杂,降低了素质。只顾赚钱,曲意媚俗,使本来没有站稳脚跟的文明戏艺术质量急剧下降,最终,反倒失去了观众。
后来的家庭戏,一味展示家庭的丑恶,把玩男女私情,如《雌老虎》、《贪色报》、《妻妾争风》之类纷纷登场。很快,观众厌弃了这种戏,自此走向一条自毁的末路。 导致文明戏衰落的原因,除了思想的贫乏,还有演出的粗疏。许多剧团在商业演出中,多采取幕表制的方式。所谓幕表制,即演出前根本没有剧本,演出组织者只是提供一个人物名单、出场次序、大致情节或主要台词,便由演员自行排演,有时连必要的排练也没有,或将故事梗概画成连环画,或缩写在纸条上,张贴于后台,供演员上场前看上几眼。至于到了台上怎么办,那全凭临场发挥了。
显然,这种“台上见”的做法,根本无法保证艺术质量,甚至也无法保障戏剧情节的整一性。一些“言论正生”的即兴演说,常常是天马行空,信口道来,而一些丑角则是插科打诨,卖弄噱头,总之皆为片面追求剧场效果。一位新剧的倡导者欧阳予倩,曾经回忆当时的演出情景:一次他扮演的小姐与一位先生正在花园里倾诉爱情,小姐由于婚姻无法自主而痛心低泣,此时两个扮演丑角的人,在场边肆意耍丑,闹得观众哄笑不止。小姐与先生的爱情戏没法演下去,弄得扮演先生的演员挥舞文明棍,把两个丑角追打到后台去。
幕表制的盛行也反映了戏剧文学的薄弱,文明戏的衰落同戏剧文学的未能确立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后来的新剧,到1928年,经著名的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定名为“话剧”。从此,这个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剧种,才有了一个大家认可的正式名称。 在文明戏误入歧途时,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军突起。
南开学校是一座民办的新式学校,位于渤海之滨的城市天津。校长张伯苓受过西方教育,他把学生演剧纳入学校教育之中。早在1909年,他就自编自演过新剧《学非所用》。虽为社会守旧人士斥为“有失体统”,但他却不改初衷。
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被张伯苓誉为“南开最好的学生”的周恩来,是剧团的置景部长。他不但参加演出,还积极探讨新剧的理论。之后,在周恩来的革命活动中,都同话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6年,张伯苓的胞弟张彭春(1892-1957)自美国学成归来,他将在美国所学到的西方现代演剧的经验和知识,全部用于指导南开新剧团。他们编演的《一元钱》、《一念差》以及《新村正》等,采用西方写实主义的方法,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他们坚持按照剧本排练,杜绝随意的矫饰的表演,演出风格力求真实,自然。南开新剧团的演出为当时的剧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受到观众的好评。一些大学教授也曾撰文,给予高度评价。
南开学生演剧活动,不仅传达了时代变革的先声,而且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先驱者之一,培养了不少优秀的戏剧人才。
D. 代表中国话剧的最高成就的一部作品是
《茶馆》 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话剧剧本,经由中国著名导演焦菊隐执导,北京人民艺回术剧院的答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参与演出。多年以来,这出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它已成为中国当代话剧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80年代初期,《茶馆》曾赴联邦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国演出,反响强烈,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E. 郭沫若的最著名话剧有哪些
《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棠棣之花》、《屈原》、《虎符》、《孔雀胆》、《蔡文姬》、《武则天》、《郑成功》
郭沫若生平著作超过百万字,集结为《郭沫若全集》38卷,分为文学编(2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历史编(8卷,人民出版社出版)、考古编(10卷,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然仍有大量佚文未能收录。
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先锋、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以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首任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
(5)中国著名话剧扩展阅读:
郭沫若以书法闻名,风格独具特色,有“郭体”之称。在中国许多名胜地点的招牌和学校校名都采用郭沫若的题字,如故宫博物院、北京四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沈阳四中、遂宁中学、浙江省桐庐县中学、中国银行、香岛中学、荣宝斋、中国书店、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沈阳故宫、华清池、黄帝陵、半坡遗址、吉林大学、福州大学、牡丹江医学院、西南师范学院、成都武侯祠、济南李清照纪念堂、承德一中、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州白云山、峨嵋山《峨嵋天下秀》、都江堰《天府源》、陕西韩城《司马迁祠》等。
F. 中国话剧成熟于什么时代、标志是什么
中国话剧成熟于20世纪30年代,三十年代曹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话剧走向成熟。曹禺剧作是借鉴西方戏剧、根植于中国民族文化传统和五四新文化传统土壤中的。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我国话剧是应社会变革需求而生,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在这漫长的百年中,我国话剧日益走向成熟,形式也逐渐多元化。
(6)中国著名话剧扩展阅读:
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激发起了1928年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1929年秋,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
1930年8月,又联合辛酉、南国等剧社成立了上海剧团联合会,后改为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中国左翼剧作家联盟,成为30年代最为有名的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重要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话剧开始了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
1938年10月第一届戏剧节上演曹禺、宋之的《全民总动员》,可谓这时期剧目的代表。1939年后话剧重心转入城市,中国万岁剧团、中央青年剧社等有影响的专业剧团在重庆成立。
话剧的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当代中国话剧事业还面临着挑战。因此,话剧仍需要进一步关注自己的时代,深入新的生活。
G. 老舍中国现代著名的( )、( )、杰出的( ),著有话剧什么什么什么
老舍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杰出的(著名作家),著有话剧(《四世同堂》)(《茶馆 》)(《龙须沟》)。
供参考。
H. 中国四大话剧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I. 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最早出现的话剧在当时被称为什么
“春柳社”是1906年底中国留日学生成立的一个团体,被公认为中国话剧创始期的奠基者。它设有戏剧、音乐、诗歌、美术等多个部门,其中演艺部成立最早,主要成员有才智过人的李叔同,他是开创中国现代文化新时代的先行者之一,后来出家成为一代高僧“弘一法师”。
1907年2月,春柳社在东京尝试性地演出了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李叔同男扮女装饰演了茶花女。这是中国人用汉语演出的第一个话剧。
第二年6月,春柳社正式公演了根据比彻·斯托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反对种族歧视的五幕剧《黑奴吁天录》,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话剧艺术形态(诞生了中国话剧第一个创作剧本,同时也是中国完整话剧的第一次演出)。
一开始,作为舶来品的“话剧”并不叫此名,而是被称为“新戏”、“新剧”或“文明戏”。“‘文明戏’是中国话剧最早的一个形态,也可以叫‘早期话剧’,它的出现首先是对当时的中国传统戏曲比较脱离现实的一个反拨,使得社会变革、百姓心声都能够在一种新的戏剧形态里面表现出来。”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授丁罗男指出。
上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民众深处苦难;随着中国封建帝制的日趋衰败,一批有志之士将目光转向西方,希望从中寻求疗救中国社会的药方,正是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改良传统戏曲、从西方引进话剧的直接动力,以顺应政治、文化变革的社会需求,从而应运而生了中国话剧。应该说,这是中国人的一种主动的文化选择,呼应了反对帝制、建构新的民族国家、革旧鼎新的社会氛围,也是一次历史的遇合。其时,李叔同、欧阳予倩、郭沫若、田汉、洪深等一批留学日本、欧美的青年知识分子,利用先后引进西方的戏剧观念与样式,使话剧成为人们直接表达政治情感、社会诉求、启发民智与唤起民众的锐利武器。
当时,一支出自学校的新剧团异军突起。异常活跃。天津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倡导“练习演说,改良社会”,从1908年到1922年,就上演剧目近50个,全部为学校师生自己创作,颇受观众好评与捧场。
从一开始,“南开”新剧团就采用了西方话剧的一整套编演形式,同时吸收了中国传统演剧艺术中有活力的部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从欧美直接移植,形成以天津为中心的流行于北方的话剧,与春柳社从日本移植的、主要以上海为中心的流行于南方的新剧,共同构成了中国早期话剧的整体。
进入20年代,日后成为人民共和国国歌词作者的田汉开始进入戏剧界,以自己的戏剧创作确立了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历史价值,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他创建的“南国社”,以“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的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为宗旨,也是中国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话剧团体之一,把话剧由校园推向了社会。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四十年间,他一直是中国戏剧运动的重要领导人。
与田汉同期登上剧坛的中国第一个专习戏剧的留学生洪深(1919年考入哈佛大学戏剧训练班),回国建立了正规的导演制,实行严格的排练,并实现男女合演,将舞台布景由原来的平面改为立体,这一系列做法在当时国内尚属首创,使正处于由“文明戏”向现代戏剧过渡的中国话剧完成了历史性转化。1928年4月,他建议将英文“drama”译为“话剧”,并提出“话剧的生命就是对话”,以与西方歌剧(Opera)、舞剧(Dance Theater)相区别。从此,这个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剧种,有了被大家认可的正式中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