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文物
1. 10件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物
Tang Jinglongguanzhong
唐景龙观钟
Bell of the Jinglong Taoist Temple of the Tang Dynasty中国古代名钟。铸造于唐景云二年,又名景云钟。原悬挂于唐长安城内的景龙观钟楼上。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钟高247厘米,腹围486厘米,口径 165厘米,重约6吨。钟形上锐下侈,口为六角弧形。钟纽为“蒲牢”形,钟身周围铸有纹饰,纹饰自上而下分为 3层,每层用蔓草纹带分为6格,共18格。格内分别铸有飞天、翔鹤、走狮、腾龙、朱雀、独角独腿牛等,四角各有 4朵祥云,显得生动别致。钟身正面有铭文一段,18行,每行17字,空格14字,共 292字,唐睿宗李旦撰文并书写。文为骈体,内容是宣扬道教教义,阐述景龙观的来历、钟的制作经过以及对钟的赞扬。字体为稍参篆隶的楷书。唐睿宗的书迹不多见,故此铭为研究书法史者所珍视。
钟用铜锡合金铸成。铸造时分为 5段,共26块铸模,现在仍可看到铸模痕迹。铸工技巧娴熟,雕工精致,钟声清晰洪亮,音质优美,显示了唐代冶铸技术的高超水平。
Song Xuanhe fanggu tongqi
宋宣和仿古铜器
Archaistic Bronzes of the Xuanhe Reign
of the Song Dynasty
中国青铜器最早仿制始于北宋,仿制是表示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仰慕,与后世蓄意作伪有严格区别。宋皇□以后,商周□器出土渐多,士大夫深感《三礼图》中的图描绘失实,故自徽宗时起,铸礼器一依古制。当时仿制的铜礼器有钟、 鼎、簋、□、尊、□、壶、方□、豆、洗等类,留传至今者以乐器为多。宋徽宗时铸造的大晟编钟,形制取法于当时出土的春秋晚期宋公戍钟。今遗存的有“大晟黄钟清”、“大晟·蕤宾”、“大晟·姑射中声”、“大晟·南吕中声”等器。另有太和编钟,遗存有“太和·黄钟清”、“太和·太蔟清”、“太和·夹钟清”、“太和·夷则”、“太和·无射”等器,均为宋代所铸。这些编钟的仿制颇为成功,但因为是刻意模仿,纹饰颇有凝滞感,缺乏生气。
Lingtai Chunqiu Tiejian
灵台春秋铁剑
Iron Sword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from Lingtai
甘肃灵台县景家庄春秋早期秦墓中出土的铜柄铁剑。
柄格相连,皆用青铜铸成,两面有对称纹饰,柄中部有长形镂孔4个,柄长8.5厘米,格长4厘米,厚0.4厘米。剑叶铁质,残长 9厘米,宽3厘米,厚0.3厘米,通长37厘米,焊接于铜格上。从铁锈上可清楚看出葬时曾用丝织物包裹。铁剑叶锈蚀。这是中国迄今发掘出土的最早人工冶铁制品。
Yanxia tiebingqi
燕下都铁兵器
Iron Weapons from the Lower Capital of theYan State
中国燕下都遗址出土的战国中、晚期铁器。数量较多。1965年发掘的44号墓,是一座从葬坑,出土的铁兵器具有代表性,计有剑、矛、戟、刀、匕首共 5种51件。
这批武士生前使用过的兵器,在从葬时未回收,表明铁兵器在公元前 3世纪中叶已普遍使用。其中长柄的格斗兵器主要是矛和戟。戟12件,保存完整,形制先进。剑15件,完整或基本完整的共 8件,形制无显著区别,长73.2~100.4厘米不等。12号剑最长,长100.4厘米;59号剑除锋略残外,保存最佳,长99.5厘米,青铜质剑首作□叭形,剑格为四棱形,首径4.2厘米,格宽5.5厘米。
经鉴定的 5件兵器表明,是块炼法制成的纯铁或钢制品。
当时块炼法已流行,用此法得到的海绵铁,经过增碳制作,做出高碳钢的剑、戟等兵器,再经过当时已广泛使用的淬火技术,使这些兵器刃部更加坚硬锋利。它们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淬火兵器,为中国古代冶金史提供了用块炼渗碳钢经过反复锻打、折叠以提高性能的最早证据。
Mancheng Hanmu tiebingqi
满城汉墓铁兵器
Iron Weapons from a Han Tomb at Mancheng中国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墓中出土的随葬铁兵器。
共 14 种 490件。计有剑、杖式剑、匕首、刀、戟、矛、铤殳、弓敝、镞、铠甲等。在刘胜金缕玉衣右侧有两把分别长 104.8厘米和 111.3厘米的佩剑,其中5105号钢剑表面经过渗碳,刃部经过淬火处理。部分剑、刀、戟兵器的材质与战国晚期无区别,仍为块炼渗碳钢,但夹杂物尺寸减小,数量减少,高、低碳之间碳含量差别减小,组织较均匀,高碳和低碳层次增多,层间厚度减薄。说明西汉中期的这些兵器经过了反复加热锻打,碳的扩散较充分,改善了均匀性,明显提高了钢材质量。淬火工艺出现了局部淬火的新技术,使刀、剑刃部局部淬火,得到高硬度,而刀背、剑脊仍保持高韧性,使之刚柔结合,保持了刀、剑等兵器整体所必需的韧性。这些均表明西汉中期炼钢和热处理技术的进步。
Changsha Tieding
长沙铁鼎
Iron Ding Tripod from Changsha
1976年中国湖南长沙杨家山65号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铁鼎。敞口,竖耳,口沿下部有一道凸弦纹,圆腹、平底,有短小的蹄足。残高6.9厘米,足长1.2厘米。经鉴定为白口铸铁件,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铸铁容器。
Mancheng Hanmu Tiejian
满城汉墓铁锏
Iron Hoops of Wheel Axles from a Han Tomb at Mancheng1968年在中国河北满城西汉墓出土的铁锏。形如铁圈,一端口径略粗于另一端。 1号墓所出2045号铁锏粗径10厘米,细径9.7厘米,高 3.7厘米,厚0.5厘米。铁锏表面锈蚀,内径壁上粘留车轴朽木。墓内各车均有铁锏 1对,分别放在车□之内侧,应是箍在木轴上以防磨损用的。《释名·释车》言:“锏,间也,间□轴之间使不相摩也。” 1号墓所出2046号车锏的金相组织为灰口生铁铸件,这种材质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和较少的摩擦阻力,适于制作锏。这表明当时已掌握了不同生铁品种的生产工艺及性能。满城的铁锏是已知中国古代最早的灰口铸铁件之一。
Mianchi Tiezhoucheng
渑池铁轴承
Iron Axle-bearings from Mianchi
1974年在河南渑池汉魏窖藏出土的铁质轴承。共480件。其中六角承 445件。六角承的径长不同,径长每差0.5厘米成为一种规格,从6.5~15.5厘米,共出土有 17 种规格。轴孔上皆有不同程度的磨损痕迹。圆承32件,轴孔已磨损,外圆直径 6~12厘米,可分为大、中、小 3型。大型外面铸有 3个等距离的子榫,中、小型外面铸有两个对称的子榫。凹字形承 3件,高11.5厘米,宽12厘米,外侧铸有子榫,轴孔呈半圆形,内壁有磨损痕迹。32号六角承的金相检验结果:最外层为白口铁,中间为麻口铁,内部为灰口铁。这种金相组织的分层现象,表明铸造时可能使用了铁范,由于铸件表层冷却速度较快,形成了硬度高的白口铁,内层缓慢冷却,析出片状石墨,形成耐磨性能较好的灰口铁。
轴承是常用的机械零件,使用广泛,磨损后需要更换,因此,要求产品的规格化和系列化,以提高互换性。
渑池大批铁轴承的出土,显示了中国早期钢铁产品的初步规格化和系列化,为研究中国古代机械工程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Tongl□shan Liujiao Tiechu
铜绿山六角铁锄
Hexangular Hoes from Tongl□shan
中国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出土的西汉六角形铁锄 2件。1 件基本完整,锄板平,上部凸出方斗形銎,全长10.5厘米,上宽17.5厘米,两角有残缺。銎长 4厘米,宽3.5厘米,深2厘米。锄板正面,除刃沿外,各边都有一条平行于边沿的凸线。在銎斗下二角,沿肩方向各斜出一道卷云阳纹,銎斗下方正中部向刃部伸出一道对称卷云阳纹。另一件仅残存右下角,两道卷云阳纹尚清晰,上部厚 0.3厘米,刃部厚0.22厘米。经鉴定,是过共晶白口铁铸成,因锄板很薄,为了改善白口铁脆性,提高韧性,此铁锄在氧化气氛中经723~910℃温度下较长时间退火,使碳由表面向里面逐渐脱去。脱碳时,铁素体晶粒向里生长,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垂直于表面的柱状晶带。将锄板弯曲90度,仅表面微裂而未折断,形成了表面为低碳纯铁、中心为硬度高的莱氏体复合铸铁器,提高了农具的性能,使铁锄既具有坚硬耐磨的刃口而又有良好的韧性。
Tieshenggou Tiejue
铁生沟铁□
Iron Pick from Tieshenggou
在中国河南省巩县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出土的铁□。为双合范铸制,断面呈长方形,顶端有长方形直銎,可按柄,□身作楔状,长20.6厘米,宽6.8厘米,銎深6.5 厘米。经鉴定是白心韧性铸铁,但其中石墨全部球化,球墨直径<50微米,分布不均匀,其结构完整。球状石墨是白口铁在退火处理中形成的。
2. 中国古代比较有名的文物10~20例
越王勾践剑 后母戊大方鼎 四羊方尊 曾侯乙编钟 红山玉猪龙
金缕玉衣 武则天金简 莲鹤方壶 鹤骨笛 大盂鼎
3. 中国古代最有考古价值的文物是...
文物的价值没有最大,只有最宝贵。应该是敦煌莫高窟。
4. 古代文物有那些
万里长城
世界著名的万里长城,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蜿蜒曲折,蟠伏在中华大地上。万里长城,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工程,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万里长城东起河北省的山海关,西到甘肃省的嘉峪关。它纵横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曲折绵延长达6700公里,约有1.3万华里,所以被称为“万里长城”。人们提到长城时,往往会把它同秦始皇联系起来,其实在秦以前的战国时代,有许多诸侯国,像燕、赵、魏、秦、韩等,都在修筑长城,以便相互防御。后来,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把各诸侯国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才成为长达万里的、雄伟壮观的长城,也可以说是秦始皇统一后的一项重大的军事防御措施。不过,在秦以后的许多朝代,对长城又不断地进行修建,直至明代。可以说万里长城这项伟大的工程,到了明代后期才算最后完工的,也就形成了长城今天这样的规模和面貌。
长城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经跨高山峻岭,越过沙漠,穿过草原,经绝壁,随着山势曲折起伏而修筑,因地形隘口险峻峥嵘而立,宛如一条飞舞着的东方巨龙一样。在这长达万里的长城间,每隔一段距离都要建立起无数的箭楼、烽墩和关隘、方城等。在城墙上还建有许多两层的堡垒,上层顶部为平台,周围有垛口、望洞,便于了望和攻击,下层有砖砌的小房间,可居住士兵和储备粮食和兵器等。在长城内外群山之间的制高点上,设有许多烽火台。这是为传递军事情报而设立的,每当遇到敌人来犯时,白天在烽火台上点起狼烟,夜间点起火种,这样一座一座地传下去,即使在千里之外,也很快可以把消息传到京城来。长城还有一个特点,即是在大约每隔10余公里处建造一个关城。关城口大小要依据地势险要程度和军事上的重要性来决定。其中著名的关城有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雁门关、嘉峪关等。例如,居庸关就是建筑在北京西北50公里处的地方,它是建在一条长约20公里的深山峡谷中,地势非常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是古代北京城西北门户,位置十分重要。
在居庸关的中心,还保存着一座汉白玉石台,叫“云台”。原来云台上建有三座石塔,是元代建造的,现已被毁掉了。在云台下面有一个六角形的门洞,门洞两旁石壁上,雕刻着四大天王和许多造型十分精美的佛像。那四大天王看上去个个目光炯炯有神,浑身充满着一种力量。在门洞里面有大量的石刻像,还有用汉文、西夏文、藏文等六种文字雕刻的佛经。这些雕像、石刻,也都是元代雕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八达岭是居庸关的一部分,它海拔1000多米,居高临下,地势险峻。由于八达岭一段长城特别险峻、雄伟,距离北京较近,所以解放后对这段长城进行了修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国内外人民经常来这里游览的胜地。
当你登上八达岭长城最高的烽火台上,放眼远望,那蜿蜒曲折的长城,像一条巨龙在飞舞,翻山越岭,游向远方的天边;再看那长城的堡垒,一个连着一个,一段城墙接着一段城墙,一望无际,苍苍莽莽。看到这样雄伟壮丽的景像,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那高大绵长的长城,是建造在高山峻岭和悬崖峭壁之上,建造之艰难是无法想象的。这时,你也许会想:我们空手攀登长城都会感到很吃力,那么在古代没有任何建筑机械情况下,是怎么建造这样雄伟的长城呢?难怪人们赞誉,长城是人类活动的奇迹,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和不屈精神的象征。因此,长城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项目。
北京故宫
在首都北京的中心区,有一组红墙、黄琉璃瓦的宫殿群,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北京故宫。故宫又叫紫禁城,是明、清两朝代的皇宫。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6年),先后经历了24代帝王的朝政和居住,至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现存最完整、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帝宫殿。过去这座宫殿属于封建帝王的宫殿,而今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博物院,称为故宫博物院,是国内外游人参观、游览的著名名胜古迹。
故宫从天安门和端门开始,一直沿笔直大道向里去,不远就是午门,这是紫禁城的正门,午门也叫五凤楼。紫禁城的城池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座城门,南面就是午门,东面是东华门,西面是西华门,北面是神武门。在紫禁城的城池四角,各有一座造型奇巧的角楼。整个皇城为一长方形城池,周围宫墙长约3公里,墙外有宽达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森严壁垒的城堡。紫禁城内宫殿重重迭迭,布局严谨,造型各异,各式宫殿约有890座,房屋187万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过了午门,经过太和门就是紫禁城的中心,这里就是著名的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两米多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分为三层,每层边缘都有汉白玉栏杆围着,栏杆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台基四角下面伸出许多白玉石龙头,是台基的排水处,每当下雨时,积水便从龙头口中流出,就好像千百条龙头在喷水一样,景观奇美,是我国古代建筑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结合。全部宫殿可分为两大建筑群,前面为“外朝”,后面为“内廷”。外朝则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两边有文华、英武两殿,是皇帝主持朝政、召见大臣的主要场所。内廷是以乾清宫、交泰宫和坤宁宫为主体,以东西六宫为两翼,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妃、皇子居住与游玩的地方。
外朝的太和殿处于故宫的中心部位,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殿堂宽达28米,长63米,面积约2370平方米,是故宫中最大的宫殿,也是全国最大的木结构的大殿。在蔚蓝色天空下,阳光普照金黄色的琉璃瓦顶,显得格外辉煌。
太和殿的正面有12根红色圆柱,殿内有沥粉金漆的木柱和殿顶金漆蟠龙戏球大藻井;殿内正中央有一座两米高的朱漆木台,台上是金缕、金漆雕花宝座,背后是雕龙围屏;皇帝坐在宝座上,显出天子的威严与“金銮宝殿”的华贵。太和殿的金锁窗、朱漆门,同汉白玉台基相互辉映,色彩绚丽,雄伟壮观,令人赞叹。太和殿后为中和殿,是一个鎏金宝顶亭子形方殿,殿内有两乘八人抬的云龙肩于舆,是皇帝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接受司礼官员朝拜的地方,有时皇帝也在此阅览奏章和祝辞。中和殿后即是保和殿,这是皇帝赐宴和科举殿试的处所;清代每年除夕皇帝大宴群臣时也在这里举行。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宫殿宏传,巍然屹立,显示出帝王皇权的威严。
内廷的前面为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和处理日常政务活动的地方。殿内也设金銮宝座,皇帝可在此举行内廷典礼、批阅奏章和引见官员。宝座上方高悬“正大光明”金字牌匾。清代从雍正开始,为了缓和皇子之间对皇位之争,将传位的诏书事先写好,放在“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等皇帝死后再把它取出打开,宣布传位给谁。乾清宫后面为交泰宫,是皇帝过生日、接受群臣贺礼的地方;乾隆十三年(1748年),将代表封建皇权的25颗宝玺也收藏于此处。交泰宫后为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室;到了清代时改为皇帝结婚的洞房或祭神的地方。内廷的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为“后三宫”,其布局与前三殿基本一样,只是严肃气氛减少了些,建筑上的彩画图案也有些变化;前三殿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图案增加,如双凤朝阳,龙凤呈祥,凤凰牡丹等。东西六宫则是皇帝嫔妃居住的地方,那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之处。现在这里已成为古代艺术品的陈列馆,集中展出了宫内收藏的珍贵绘画、陶瓷、青铜、工艺品等等。
故宫除了是宏伟壮丽的古代宫殿建筑以外,还是一个古代文物的宝库。现在故宫即为故宫博物院,院内收藏各类文物就90多万件,主要有绘画、书法、雕塑、铜器、陶瓷、刺绣、织锦等;还有明清两代的原物900多万件,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宝贵财富、无价之宝。例如,绘画馆内就有大量的古代名画。从隋、唐宋、元到明清历代的宫廷和民间画家的作品中,有许多都是稀世珍宝。陶瓷馆中五颜六色,美不胜收,有许多各代出土的陶瓷珍品近千件,如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汉代的陶器,唐代的三彩陶马、骆驼,宋代的青瓷、白瓷,以及元、明、清各代的各色彩瓷等,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我国陶瓷发展的历史。珍宝馆真像是一座宝库,有各色宝石,闪闪发光的金银器皿,珍珠翡翠,还有金丝凤冠、象牙玉雕,各类珍宝举世无双;最为突出的是有一座镐多塔,重达5000公斤的大型玉雕,世界罕见,是无价之宝。看到这样的文物,可以使人们真正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的人民,为世界创造出许许多多的奇迹,为人类做出过宝贵的贡献,值得自豪、值得珍惜、值得发扬光大。
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这里地势高峻,群山环抱,气候宜人,是清代皇帝夏季避暑和处理政务的行宫。承德南部距北京城较近,北面又靠近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意义。这里还兼备草原、河川、峡谷、温泉等有利的地理条件,这是清代皇朝联系北部蒙古等少数民族各部盟主,巩固北部边防,以及皇室北巡出猎活动最为理想之地。因而,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在此地兴建热河行宫,直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才全部峻工。热河行宫占地面积约564万平方米,各种建筑物110多处,宫墙蜿蜒起伏长达10公里,是我国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古代皇家宫苑。热河行宫背山面水,山峦起伏,草木葱郁,宫殿亭阁掩映,湖沼洲岛错落,风光十分旖旎。行宫建筑规模之大,占地面积之广,工匠工艺之巧,都是堪称我国最为著名的、面积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皇家园林。由于这里六月无暑,九月生风,清康熙帝在正宫主殿前的午朝门题写了“避暑山庄”的名号。
避暑山庄整个建筑群,分为宫殿区、苑景区和外八庙三部分。宫殿区主要包括东南部的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等四组宫殿。正宫是清代皇帝举行盛典之地,颇有北京故宫的模式;此殿全部采用楠木建造,不用彩绘,芳香浓郁,殿前庭院有参天古松,更显得威严。清代皇帝留驻山庄时,接迎少数民族王公、各国使节,以及其他重大典礼等,都在这里进行。正宫后廷为皇帝的寝宫,其主楼为“烟波致爽楼”,楼殿有七间,宽阔敞亮,室内布置精巧富丽。每当春夏之交或雨过天晴时,烟波浩渺,令人心旷神怡;所以康熙赞许山庄“四周秀丽,十里平湖,致有爽气”。松鹤斋在正宫的东侧,是皇太后和嫔妃们的寝宫;这里的宫殿主要有门殿、松鹤斋、绥成殿、乐寿堂、畅远楼等,自成格局,但与正宫相比其规模要小些。松鹤斋的后面是万壑松风,在正宫的北侧,主要由万壑松风、鉴始斋、静佳室、颐和书房等组成,为宫殿区中最早的一级建筑;这里建筑布局灵活,颇有南方园林的特点,周围古松很多,故有此题名。万壑松风为正殿,风景优美,康熙、乾隆有时在这里批阅奏章,召见文武百官,或欣赏湖光山色、风光美景。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是由长江垂直切穿南北走向的巫山山脉,形成的高山峡谷,从四川奉节县白帝城开始,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止,全长约200多公里,成为中国著名的长江峡谷景观。自西向东分为三段峡谷: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因而得名“三峡”。长江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山高谷深,崖壁陡峭,江水湍急,群峰竞秀,云雨变幻多姿,成为中外驰名的峡谷风景区。长江三峡可以说是大自然对江山创建出的奇特美景,它兼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又有黄山之神奇,庐山之变幻等多方面景观,并以山河雄奇壮美、峰石林涧幽深而闻名于华夏。
长江三峡之首瞿塘峡,西起奉节白帝城,东到巫山大溪镇,峡长约8公里,峡谷深而狭窄,最窄处仅有几十米,是长江航道中最为狭窄、形势最为险峻的一段。奉节古称夔州,这里有诸葛孔明的“八阵图”、刘备托孤的永安宫、公孙述称帝的白帝城等古迹。在峡口山崖绝壁上刻有“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赫然醒目,说明这里的奇观。当航船随江水推波涌浪冲出奉节时,船上的人们好像行立于水上,大有“峰与天关相接,舟从地窟而行”之感。瞿塘峡中主要景观有:粉壁石刻、倒吊和尚、孟良梯等。“粉壁石刻”在孟良梯旁,横延100多米,上下高数十米,为宋代以来名人题刻,行、楷、隶、篆一应俱全,风格各异;其中南宋赵公硕书写的“宋中兴圣德颂”,行草端庄凝重,距今已有800多年,具有文物价值。“倒吊和尚”在孟良梯以东,是一块倒悬的钟乳石,石上长满青滕、小树、杂草,远远看去好像一条绳索捆着一个光头和尚,相传他是奸臣潘仁美派去看守杨继业遗骨的,被孟良捉住吊起来惩罚示众。孟良梯在峡南岸白盐山陡壁上,直通到山腰,经考证,它是宋以后瞿塘峡铁索桥的遗址。
从瞿塘峡下行便是巫峡,它西起巫山大宁河口,向东至湖北巴东官渡口,横跨四川、湖北边界,绵延40多公里,是三峡中最长、最整齐、最为幽深秀丽的一段峡谷,又称为“大峡”。峡谷两岸高峰突起,怪石嶙峋,峭壁屏列,峡谷幽深,朝云暮雨,变幻多姿,是三峡中最为壮美秀丽的一段,如果说瞿塘峡像一座“险关”的话,那么巫峡就好像一条曲折幽深的自然山水画廊。巫峡两岸青山不断,群峰如屏,时而大山当前,“石出疑无路”,时而又峰回路转,“云开别有山”。这段峡谷最为有名的景观,就是巫山十二峰。巫山十二峰都是石灰岩组成的,高出江面千米以上,屹立在峡江南北两岸,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石灰岩被溶解蚀侵以后,人们根据山峰的形态,分别给它们取了个形象化的名称,如江北岸的望霞峰、集仙峰、圣泉峰和南岸的翠屏峰、飞凤峰、聚鹤峰等,其中望霞峰是十二峰中最为挺拔秀丽的,仰望峰顶,上面突出的石柱好似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这就是“神女峰”。关于神女峰,古代文学作品中曾想象出巫山有朝行为云,暮行而雨的女神;这方面传说神话也很多,相传有关于“神女导航”的故事。故事中说:古时候王母娘娘的小女儿瑶姬,腾云来到巫山上空,只见一群恶龙在天空殴斗,骚扰百姓;于是她停下来用宝剑斩杀恶龙,为民除了害。后来她又派人帮助大禹凿开三峡,疏通河道,并亲来这里为行船导航,最后留在三峡,化成了神女峰;她日月俯视江面,总是第一个来迎接朝霞,最后一个目送晚霞归去。所以神女峰又叫望霞峰。巫峡的景观中,还有集山峰下的孔明碑,金子山下的秋风亭等,每一景观都有一段民间流传的故事。
从巫峡往下就是西陵峡,它西起秭归的香溪口,东到宜昌的南津关,全长75公里,是三峡中最后一段峡谷。西陵峡可分为东西两段,西段主要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等,东段有灯影峡(明月峡)、黄猫峡(宜昌峡)等。西陵峡从西到东峡谷宽窄不一,往往是一段宽峡,一段窄峡,几乎各占一半;峡江中礁滩很多,水势急涌,以滩多水急而著称。青滩、泄滩、崆岭滩连绵相接,这些险滩有的是两岸崩落的山岩,有的是山洪冲下来的砂石,险滩之处,水流如沸,惊险万分,因而就有“西陵滩多节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之说。行人经过此处大多贪图有别巫峡幽深秀丽的惊心动魄的壮美,为三峡的壮丽风光增添了不少奇险景观,但对于船的航行也会造成不少的障碍,更需倍加小心,保证航行安全。西陵峡中景观传说也不少,比如峡中香溪据说是王昭君故乡之水,说“昭君临水而居,恒于溪中洗手,溪水尽香”。在三斗坪南岸黄牛岩前有黄陵庙(原名黄牛庙),始建于春秋时代,据说这是为纪念神牛帮助大禹开河治水有功而修建的;庙内雕梁画柱,黄瓦龙柱,为三峡中罕见而壮丽的景观。在西陵峡口的下牢溪入江处北岸的西陵山上,有历史悠久的“三游洞”,是峡中著名的溶洞之一。唐代诗人白居易同他的弟弟三人曾到此游览过,随后每人写诗一首,写在洞中的石壁上,白居易为此还写了“三洞游序”,后来人们叫做“前三游”。北宋时苏轼父子三人也曾到这里畅游,三人也各赋诗一首,写在洞内石壁上,人们把他们父子之游叫做“后三游”。“三游洞”属石灰岩洞,洞内有许多天然的石笋、石柱、石床等,有的用石击打,发出钟声或鼓声,因而有“天钟、地鼓、旁磬”三绝景观,明代曾有人将白居易的“三游洞序”刻在石碑上,至今仍留存在那里。
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将在西陵峡中部的三斗坪动工建设,设计大坝高为185米,预计正常蓄水水位高175米,上游沿岸各段水位提高35~95米;大坝建成后将会出现一个宽为1公里,库长600公里,总水面面积约600平方公里的高峡平湖,成为中国中心地带的人造“地中海”。届时以往的礁石、险滩、泡漩、急流,都将消失,而出现的是高峡平湖,烟波浩森,山峰屹立,湖光山色,更加壮观的景色。
杭州西湖
西湖位于杭州市西部而得名。西湖旧称西子湖、钱塘湖,自宋代以来一直通称为西湖。杭州西湖三面环山,一面临市,风景区面积可达50平方公里,但西湖水面只有6平方公里,湖岸的周长约15公里,由苏堤与白堤将湖面分成了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湖区。西湖中有孤山、湖心亭、小瀛洲、阮公墩等四个岛屿。于是常有人用“一山、二堤、四岛、五湖”来概括西湖的风景。其实,西湖的名胜古迹很多,约有40多处,光是重点古迹也有30余处。西湖的景区大致可分为四个景区,即西湖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西湖区自古以来就有传统著名景观为“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柳浪闻莺、曲院风荷、平湖秋月、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断桥残雪、双峰插云,花港观鱼等。
苏堤,俗称苏公堤,南起南屏路,北接曲院风荷,横贯湖区南北,全长2.8公里;漫步堤上看春晓,雾中西湖苏醒,鸟语花香,意境动人,因而这里被称“苏堤春晓”,为西湖之首。在西湖的东南岸涌金门与清波门之间的湖滨地带,为南宋时期的御花园,园中有柳浪桥,沿湖植柳甚多,柳枝好像绿色的幔帐,春风吹动,如碧浪翻飞,柳荫深处时时传来黄莺的叫声,故名曰“柳浪闻莺”。现在这已扩建成公园,全园植垂柳、花木,中心地带还有一片樱花和海棠,景致别有特色。位于苏堤虹桥西北、洪春桥南有一座造酒的曲院,院中种植荷藕,春末夏初荷花盛开,香风四起,“映日荷花别样红”,因而取名“曲院风荷”;水静风来,游人犹如进入了一个清凉的世界。位于白堤西端,三面临水,背靠孤山,在皓月当空的秋夜里,湖水平静如镜,清辉如泻,故名“平湖秋月”;有古诗云:“万顷湖平长似境,四时月好最宜秋”。在小瀛洲岛南湖的水面上,有三座造型别致的小石塔,塔高约2米,塔身中空,周围有洞孔,月夜如在塔内点上蜡烛,烛光从塔洞口内透出,倒映在水中,构成了“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景象,取名“三潭印月”,景色十分奇丽。雷峰塔又叫黄妃塔,在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上,旧有七级雷峰塔,每当夕阳西照,宝塔金碧与山光辉映,别具风韵,所以叫“雷峰夕照”;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被法海和尚镇压在此塔下面,此塔于1924年9月25日倒塌。南屏山下净慈寺,为西湖四大丛林寺院之一,每当晚祷时,寺钟响彻四方,“南屏晚钟”由此得名,余音悦耳,启人禅心。断桥又叫段桥,此桥在里西湖与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连环湖北路,另一端通接白堤;每当瑞雪初下,桥上拱顶处的积雪先融化了,远远看去桥好像断了一节,又像似桥与堤断开了,这就是“断桥残雪”;相传白娘子与许仙曾在此桥相会过。环绕西湖南北的有南高峰与北高峰,两峰遥相对峙,在茫茫云海中,山峰隐约可见,好像山峰插在云海之中,名曰“双峰插云”。在西湖苏堤映波桥与锁澜桥之间的绿洲上,为湖区最大的公园,园内有红鱼池、牡丹园、大草坪、花港等景点,园内植物种类繁多,四季都有应时的花卉,成为花、港、鱼连
5. 中国古代文物有哪些
太多了
1
中国文物排行榜
1
、陕西省西安市扶风县法门寺出土的佛指舍利
2
、陕西省临内潼市秦始皇陵
2
号陪葬坑中容出土的铜车马
3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
4
、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
5
、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
6
、甘肃省武威张将军墓出土的铜奔马“马踏飞燕”
7
、湖北省江陵望山楚国贵族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
8
、湖南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仅重
49
克
9
、四川省三星堆出土的一号大铜树,高
396
厘米
未发掘和失踪的文物价值前三位:
1
、夏禹收九牧之金所铸九鼎,象征九州
2
、和氏壁(极有可能在秦始皇陵地宫中)
3
、传国玉玺(元末明初被元顺帝带到蒙古,下落不明)
4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日本侵华期间失踪)
5
、王羲之所书《兰亭序》原本(极有可能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中
6. 中国古代的古文物特别著名的
圆形雁纹镂空金饰牌
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300)年。
直径7.1厘米,版厚0.2厘米,重108克,金饰牌缘权边饰有十六组镂空雁纹,中间素面,背有钮,器表金黄明亮,应为装饰物。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甸子乡小黑石沟出土,赤峰市宁城县博物馆藏。
背部有桥形钮,可系挂。在北方草原地区,黄金深受人们的崇拜,被视为权利和财富的象征。雁阵纹牌饰,体现了佩戴者带领人们像雁一样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迁徙,表明其具有尊贵的地位。
雁阵纹牌饰,徽记中心太阳,缘边饰有十六组镂空雁纹,中间素面,环绕着它的16只雁鸟,水禽,在逆向行走。外层一圈连珠纹,天道成圆,代表宇宙。由雁和太阳组成“太阳神鸟”图腾。徽记的中心,表现出一个巨大日轮,是阳性;环绕着它的16只大雁阴,从属于阳,则沿着逆时针方向行进;一幅“阳负阴”的图景。环形运动的方式,太空中行星绕恒星旋转,各自有环形的轨道。设计图徽的巫师,定然窥见了这种宇宙规律,才创造出如此简明、确切、灵动的画面。
7. 东北出土的著名文物(要古代的)
一九八O年八月于吉林省榆树县大坡公社后岗村汉代北方少数民族墓群出土回。共两面,出土于同一墓中。墓主答人腰部左侧,随葬一银柄铁剑,飞马牌饰置于剑柄下和剑身前端。质地为青铜,正面婆金]下。 图案为一展翅奔驰的骏马。
8. 中国十大文物简介
1、青铜第一宝:毛公鼎,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
2、瓷器第一宝: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汝窑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窑,以天青釉色著称于世。汝窑的传世作品不多,本院即藏有约二十件,其中这件水仙盆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3、书法第一宝: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写成,纸本墨迹。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4、善本书第一宝:文渊阁四库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套装共6册)》不但对内容精心制作,而且外观设计也力求庄重考究。《钦定四库全书(套装共6册)》囊括了经、史、予、集四部的所有文献,共计二百余万页,一百五十三张光盘。
5、出土文物第一宝:秦皇铜马车,秦陵彩绘铜马车一组两乘,1980年出土于秦陵封土西侧20米处车马坑中,现陈列于秦俑博物馆文物陈列厅内。秦陵一号铜马车为“立车”,是古代单辕双轮车并按照秦代真人车马1/2的比例制作。
6、玉器第一宝:大禹治水,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也是我国的国之瑰宝。新疆和田青玉制。玉上雕有峻岭、瀑布、古木苍松。
7、绘画第一宝: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5厘米,绢本设色。
8、.雕刻第一宝:大理石枭形立雕,此件大理石雕像出土於河南西北冈1001 号大墓的翻葬坑中,是殷商时期的遗物。高34.1公分,长25.2公分,宽24.8公分。是殷墟大理石雕的精品,以一直立的枭为造型。尖喙圆眼,弧形粗眉,胸略凸出,形象生动。
9、篆刻第一宝:二十五宝玺,二十五宝玺是乾隆皇帝根据周朝是历史上皇帝绵延代数最多的朝代,共绵延25代,乾隆皇帝也想让自己的王朝能像周朝那样长久辉煌下去,这是表面的意思。
10、佛教第一宝:龙藏经,全称是《乾隆大藏经》,它的另一简称是《清藏》。《龙藏经》就是把一切佛教经典汇集储存在一起的意思。《龙藏经》是中国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佛学大网络全书。
9. 中国古代历史四大文物
中国单件文物价值前四位: 1、陕西省西安市扶风县法门寺出土的佛指舍利 2、陕西省临潼市秦始皇陵2号陪葬坑中出土的铜车马 3、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 4、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