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草编
⑴ 草编有什么用
草编是利用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加工编制的工艺品。其原料生长地域广泛,而且易得易作,故草编工艺在我国民间十分普及。目前可见的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令据《礼记》载,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编制的莞席了,而且当时已有专业的"草工","作萑苇之器"。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用萱麻和蒲草编制的斗笠。
秦汉时期,草编已在民间广泛使用,品种有草鞋、草席、草扇、草帘及僧侣信徒打坐的蒲团等。汉代至盛唐,草编亦较发达。除了蒲草编制蒲衣、蒲鞋外,还有蒲草编制的蒲帆。
长江流域地区的草编原料多用野生的黄草、苏草、席草(水毛花)、金丝草、蒲草、龙须草、马蔺 草、蒯 草、荐草、竹壳、箬壳等,也有用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稻草为原料的。适于草编的用草,草茎光滑,节少,质细而柔韧,有较强的拉力和耐折性;采割来的草料先要挑选,梳理整齐,进行初加工后,方可编制。长江流域的草编以草席、草鞋和其它日用品类最具特色,分布于四川、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其中浙江为中国的草编生产基地,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就已远销国外。
(一)、草席类
江南苏席,仪征朴席,浙江宁席并称“全国三大名席”。朴席镇在历史上就有“三湾九井十八巷,家家户户织席忙”之说,所产朴席麻筋结实、织工考究、席面光洁、色泽一致,有着“直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坏”的美誉。目前当地已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草席交易中心———中华朴席城。
江苏朴席,产于江苏仪征朴席村,以选草严格、麻筋结实、织工考究、编排紧密、席面光洁、经久耐用形成特色。人称"站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坏"。苏州虎须席,产于清代,苏州虎丘附近蒯草编出的草席。顾禄《桐桥倚棹录》:"蒯席,出虎丘者为佳,见《姑苏志》。山塘只一二店而已。别有蒲席、篾席两种。昔年环山居民多种蒯草,织席为业,四方称'虎须席',极为工致,他处所不及也。今种蒯草织席者,浒关为甚,然虎丘地名尚有号席场弄者。湖南临武龙须草席、渌田草席、祁阳草席和湖北沔阳荐草地席(毯)亦很有名。
(二)、草鞋类
草鞋以稻草编就,是稻作文化的产物。草鞋的制作很简便,只需打出鞋底,再在脚头用草绳扭结,脚跟连底兜起后用草绳套住打结即成。此鞋价廉物美、走路轻快,上山下地日常劳作均可穿用,至傍晚鞋底如若穿破,多弃之,故又名"不惜"、"不借",一日一双,日日更新。据传,草鞋始于夏朝,至春秋战国,王公贵族也时兴穿此鞋。大思想家庄子不仅自己能织,还穿着破 草鞋去见魏王。东汉后,王孙贵族不再穿用,草鞋沦为粗俗之物,为下民专用。一落泊文人曾作草鞋词曰:“少日青青老来黄,十抠万结结成双。甫能打就同心结,又怕旁人说短长。云雨事,我承当,可惜不能进兰房;有朝一日肚肠断,弃旧恋新撇道旁”以草鞋自喻,发人生感慨。
长江流域的草鞋种类繁多,以布条代草编制的鞋称"布草鞋"、用麻编制的称"麻草鞋"、用葛藤编结谓"葛藤草鞋"。形状大同小异,均适于在陡峭石壁、崎岖山路、苔藓石道、泥泞田埂上行走。盛产毛竹的山区用箬壳编鞋,较尖挺,雨天耐穿,多为山民所用。用蒲草编制的称"蒲鞋",有船形鞋帮,比草鞋上乘,小商、店员多穿之。四川汉州草鞋起初用谷草为主要原料,几根麻绳为经,谷草作纬编制而成。后为了美观,将麻绳鼻改为彩色丝线,捆鞋的麻绳改成彩色丝带。据说这种舒适轻便的草鞋曾被乾隆皇帝看中,旧时当地每年夏初进贡丝耳子草鞋百双。从此,汉州编草鞋的妇女更多了,工艺也不断改进。汉州的知州还在衙门口左对面设了个草鞋市,方便当官的挑选贡鞋。南通产一种茅靴,又叫"蒲鞋",系用芦苇花搓成花绳编制而成,是具有良好保暖作用的实用工艺品。南通县五总乡的戏台墩村为"茅靴村",这里过去沟沟汊汊很多,泥土寒性强,碱气重。很适合芦苇的生长。作为芦靴的主要原料芦花垂手可得。由于制作芦靴材料易得、技艺简单,又能抵寒防潮,故很容易推广。这里男女老少都会编制。一般先于初春期间打制靴底。等到夏季芦花开了,采摘芦花晒干后,就开始把靴底都嵌上芦花绳,沿上蓝印花布边,一双厚实大方,手工精致的茅靴便制成了。茅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一大副业。
(三)其它
上海嘉定草编,以编制日用工艺品闻名。嘉定草编以黄草为原料。黄草属单子叶植物纲莎草科,原生于嘉定东澄桥镇一带的滩头河边,有所谓"名城宝产数黄草"之说。黄草茎杆光滑柔韧,自明代起,当地居民就用其编织蒲鞋。光绪时黄草编制就已十分发达。近代,黄草已发展到人工栽培。编织品种有帽、包、袋、毯等。花色朴素美观、价廉物美、轻便耐用。浙江慈溪长河、台州、温州、黄岩等地也盛产草编工艺,编织品种有日用品和各类玩具。
黄河流域的草编,以山东,河南为代表,其中山东尤为兴盛。
山东的民间草编,据1959年发现的泰安市大汶 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看,早在6000年之前就已存在了。民间草编织工艺按料的不同可分为麦秸草 编、玉米皮编、蒲草编、琅琊草编、马拌草编、三棱草编、稻草编、麻编、山箭草(民间又称“油草”)编 等等。其中以麦秸草编、玉米皮、蒲草编最为普遍。按编织物的用途分类,属于用器类的有篓、筐、盒、盘、箱、茶垫、坐垫、箸笼、饭包、笊篱、菜筛、锅盖、扇子、花盆套、纸篓、信插、茶杯套、草玩具等等;属于衣着一类的有草帽(有礼帽、童帽、斗笠、太阳帽、麻帽种种)、草鞋(有传统的冬季穿用的 “蒲窝”,也有各式拖鞋与凉鞋)、蓑衣、玉米皮凉衫等等,家具一类的有草屏风等;建筑及室内装饰类有 草地毯、灯伞、墙壁装饰纸、草墙纸等等。此外还有作为半成品的各种各样的草辫儿。按工艺分类则有 编货、砌货、串货、钉货种种。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美术品和农家手工业产品,草编遍及于山东全省,较集中的几个地区是烟台市、潍坊市、滨州地区、聊城地区以及青岛市和济南市。
烟台市掖县沙河镇一带是我国草编织品早期的集散地,至今仍是草编生产很活跃的地方。这儿用麦秸草制成的草辫、草垫、草帽、草盒等仍然具有传统特色。草辫如“沙河黄”、“沙河白”以及数以千计的“花样辫”,工艺规矩,制作精美,在国内外都是很有名的。但近年来,烟台市的草编主要产品已由麦秸杆编织品转为玉米皮编织品,海阳、乳山等市的玉米皮地毯,海阳的“马莲垛”提篮,龙口的缠杆提篮,招远的玉米皮门帘,都是有特色的热销产品。潍坊市的昌邑县以手编草帽闻名,当地所产金丝草帽向称名贵,至今全县农村妇女多能手工编织多种形式的草帽。
临沂地区的郯城县,是榔琊草编织品的著名产地。琅琊草,也称黄草,因其主要产区郯城县为秦时的琅琊郡,因称“琅琊草”。琅琊草叶片细长柔软而富弹性,极宜编织,当地人世代用以编织草鞋。1913年,当地的杨锡堂等人根据民间编织的方法创造出以苘为经,以榔琊草为纬的编织草帽工艺,遂使琅琊草编织的草帽名扬天下。榔琊草编有各种技法:“风眼编法”韵律谐调,“鹰爪花纹”活泼而有动感,“绳草合编”格调空旷,几种编法相结合则具有虚实、疏密、明暗相比相济的效果,琅琊草制品于草帽之外还有拖鞋、提篮、茶杯套、果盒、花盒等。平度市也是山东草编生产的传统地区,产品以麦草辫和草茶垫最有特色。
滨州地区的博兴县以绞编工艺编织的蒲草茶垫、坐垫等,颇有独到之处,近年更以苇、蒲制作各种草墙席,使传统的草编成了现代建筑的室内建筑材料。
山东草编的工艺方法极为丰富,常用的有编辫、平编、绞编、编花(如“马蔺垛”、“套扣”、“链子扣”、“小浪花”、“十字扣”、“曲径扣”、“粽子扣”、“梅花扣”等)、锥砌法、串接、串钉、串连、缠扣、缠锯、缠边、缠画、包裹、拧编、卷折、缝绣、粘贴、割花扎勒种种。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种机械制品和人工合成材料制品充斥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既使草编工艺品遇到了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重大契机,因为一方面是机制品、人工合成材料制品在某些领域取代草制品;另一方面,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人民对机械制品普遍感到厌倦,对于应用自然原料的手工艺品的兴趣越来越浓,有的提出“回到大自然去”的口号,这使草编工艺品的身价倍增,并且日益广泛地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更多方面。山东草编这一富有深厚的历史和民间传统的工艺品,在富有创造性的山东人民的手里,将会成为富有时代风采的现代民间手工艺品,会为全人类的现代生活编织出幸福、和谐、美满。
⑵ 中国的民间艺术有那些
1、琴棋书画
在中国古代,弹琴(古琴)、弈棋(围棋)、书法(毛笔)、绘画(国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养性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合称琴棋书画。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围棋是由中国首创,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水墨画也是中国独有。所以,琴棋书画体现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
2、戏曲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
3、皮影戏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还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5、传统刺绣
中国的传统刺绣,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工艺精致程度的差别,分为民间刺绣和四大名绣。
6、编织工艺(中国结)
编织工艺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辽代已有了精美的编织生活用品。清代以后更是遍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其编织用材多种多样,有柳条编、藤条编、高粱杆编、草编、竹编、绳编、金属编等。其实,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始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是一种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传统吉祥饰物。
7、木偶
木偶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的木偶可能与奴隶社会的丧葬俑有关。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
8、民间印染
中国传统的民间印染有扎染、蜡染、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前三者都是以印和染的方法着色、显花的工艺,以植物蓼兰中分解提炼出的靛青为染料,民间也称为蓝染和蓝印。
(2)著名草编扩展阅读
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
它们以天然材料为主,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与生活密切相关。一年中的四时八节等岁时节令、从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礼仪、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民间艺术的陪伴。
⑶ 草编的主要品种
有河北、河南、山东的麦草编,上海嘉定,广东高要、东莞的黄草编,浙江的金丝草编,湖南的龙须草编及台湾省的草席等。 草席是指用柔韧的草茎编织的席子,一般草席不能折叠,只能卷起来。但经过改良的草编凉席,能够折叠储藏。草席吸水能力比较强,草编艺品(草席子)江南苏席,仪征朴席,浙江宁席并称“全国三大名席”。亚草席是采用高科技将天然草本植物经粉碎、烘干、防霉、杀菌、拉丝处理,编织成草席的。朴席镇在历史上就有“三湾九井十八巷,家家户户织席忙”之说,所产朴席麻筋结实、织工考究、席面光洁、色泽一致,有着“直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坏”的美誉。目前当地已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草席交易中心———中华朴席城。
江苏朴席,产于江苏仪征朴席村,以选草严格、麻筋结实、织工考究、编排紧密、席面光洁、经久耐用形成特色。人称站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坏。苏州虎须席,产于清代,苏州虎丘附近蒯草编出的草席。顾禄《桐桥倚棹录》:蒯席,出虎丘者为佳,见《姑苏志》。山塘只一二店而已。别有蒲席、篾席两种。昔年环山居民多种蒯草,织席为业,四方称'虎须席',极为工致,他处所不及也。今种蒯草织席者,浒关为甚,然虎丘地名尚有号席场弄者。湖南临武龙须草席、渌田草席、祁阳草席和湖北沔阳荐草地席(毯)亦很有名。 草鞋以稻草编就,是稻作文化的产物。草鞋的制作很简便,只需打出鞋底,再在脚头用草绳扭结,脚跟连底兜起后用草绳套住打结即成。此鞋价廉物美、走路轻快,上山下地日常劳作均可穿用,至傍晚鞋底如若穿破,多弃之,故又名不 惜、不借,一日一双,日日更新。据传,草鞋始于夏朝,至春秋战国,王公贵族也时兴穿此鞋。大思想家庄子不仅自己能织,还穿着破草鞋去见魏王。东汉后,王孙贵族不再穿用,草鞋沦为粗俗之物,为下民专用。一落泊文人曾作草鞋词曰:“少日青青老来黄,十抠万结结成双。甫能打就同心结,又怕旁人说短长。云雨事,我承当,可惜不能进兰房;有朝一日肚肠断,弃旧恋新撇道旁”以草鞋自喻,发人生感慨。
长江流域的草鞋种类繁多,以布条代草编制的鞋称布草鞋、用麻编制的称麻草鞋、用葛藤编结谓葛藤草鞋。形状大同小异,均适于在陡峭石壁、崎岖山路、苔藓石道、泥泞田埂上行走。盛产毛竹的山区用箬壳编鞋,较尖挺,雨天耐穿,多为山民所用。用蒲草编制的称蒲鞋,有船形鞋帮,比草鞋上乘,小商、店员多穿之。四川汉州草鞋起初用谷草为主要原料,几根麻绳为经,谷草作纬编制而成。后为了美观,将麻绳鼻改为彩色丝线,捆鞋的麻绳改成彩色丝带。据说这种舒适轻便的草鞋曾被乾隆皇帝看中,旧时当地每年夏初进贡丝耳子草鞋百双。从此,汉州编草鞋的妇女更多了,工艺也不断改进。汉州的知州还在衙门口左对面设了个草鞋市,方便当官的挑选贡鞋。南通产一种茅靴,又叫蒲鞋,系用芦苇花搓成花绳编制而成,是具有良好保暖作用的实用工艺品。南通县五总乡的戏台墩村为茅靴村,这里过去沟沟汊汊很多,泥土寒性强,碱气重。很适合芦苇的生长。作为芦靴的主要原料芦花垂手可得。由于制作芦靴材料易得、技艺简单,又能抵寒防潮,故很容易推广。这里男女老少都会编制。一般先于初春期间打制靴底。等到夏季芦花开了,采摘芦花晒干后,就开始把靴底都嵌上芦花绳,沿上蓝印花布边,一双厚实大方,手工精致的茅靴便制成了。茅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一大副业。 上海嘉定
以编制日用工艺品闻名。嘉定草编以黄草为原料。黄草属单子叶植物纲莎草科,原生
于嘉定东澄桥镇一带的滩头河边,有所谓名城宝产数黄草之说。黄草茎杆光滑柔韧,自明代起,当地居民就用其编织蒲鞋。光绪时黄草编制就已十分发达。近代,黄草已发展到人工栽培。编织品种有帽、包、袋、毯等。花色朴素美观、价廉物美、轻便耐用。浙江慈溪长河、台州、温州、黄岩等地也盛产草编工艺,编织品种有日用品和各类玩具。
黄河流域
以山东,河南为代表,其中山东尤为兴盛。
山东的民间草编 ,据1959年发现的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看,早在6000年之前就已存在了。民间草编织工艺按料的不同可分为麦秸草编、玉米皮编、蒲草编、琅琊草编、马拌草编、三棱草编、稻草编、麻编、山箭草(民间又称“油草”)编等等。其中以麦秸草编、玉米皮、蒲草编最为普遍。按编织物的用途分类,属于用器类的有篓、筐、盒、盘、箱、茶垫、坐垫、箸笼、饭包、笊篱、菜筛、锅盖、扇子、花盆套、纸篓、信插、茶杯套、草玩具等等;属于衣着一类的有草帽(有礼帽、童帽、斗笠、太阳帽、麻帽种种)、草鞋(有传统的冬季穿用的 “蒲窝”,也有各式拖鞋与凉鞋)、蓑衣、玉米皮凉衫等等,家具一类的有草屏风等;建筑及室内装饰类有 草地毯、灯伞、墙壁装饰纸、草墙纸等等。此外还有作为半成品的各种各样的草辫儿。按工艺分类则有 编货、砌货、串货、钉货种种。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美术品和农家手工业产品,草编遍及于山东全省,较集中的几个地区是烟台市、潍坊市、滨州地区、聊城地区以及青岛市和济南市。
烟台市掖县沙河镇一带是中国草编织品早期的集散地,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至今仍是草编生产很活跃的地方。这儿用麦秸草制成的草辫、草垫、草帽、草盒等仍然具有传统特色。草辫如“沙河黄”、“沙河白”以及数以千计的“花样辫”,工艺规矩,制作精美,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盛名。
烟台市的草编主要产品已由麦秸杆编织品转为玉米皮编织品,海阳、乳山等市的玉米皮地毯,海阳的“马莲垛”提篮,龙口的缠杆提篮,招远的玉米皮门帘,都是有特色的热销产品。潍坊市的昌邑县以手编草帽闻名,当地所产金丝草帽向称名贵,至今全县农村妇女多能手工编织多种形式的草帽。
临沂地区的郯城县,是榔琊草编织品的著名产地。琅琊草,也称黄草,因其主要产区郯城县为秦时的琅琊郡,因称“琅琊草”。琅琊草叶片细长柔软而富弹性,极宜编织,当地人世代用以编织草鞋。1913年,当地的杨锡堂等人根据民间编织的方法创造出以苘为经,以榔琊草为纬的编织草帽工艺,遂使琅琊草编织的草帽名扬天下。榔琊草编有各种技法:“风眼编法”韵律谐调,“鹰爪花纹”活泼而有动感,“绳草合编”格调空旷,几种编法相结合则具有虚实、疏密、明暗相比相济的效果,琅琊草制品于草帽之外还有拖鞋、提篮、茶杯套、果盒、花盒等。平度市也是山东草编生产的传统地区,产品以麦草辫和草茶垫最有特色。
滨州地区的博兴县以绞编工艺编织的蒲草茶垫、坐垫等,颇有独到之处,他们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着重以苇、蒲制作各种草墙席,使传统的草编成了现代建筑的室内建筑材料。
山东草编的工艺方法极为丰富,常用的有编辫、平编、绞编、编花(如“马蔺垛”、“套扣”、“链子扣”、“小浪花”、“十字扣”、“曲径扣”、“粽子扣”、“梅花扣”等)、锥砌法、串接、串钉、串连、缠扣、缠锯、缠边、缠画、包裹、拧编、卷折、缝绣、粘贴、割花扎勒种种。
山东草编这一富有深厚的历史和民间传统的工艺品,在富有创造性的山东人民的手里,将会成为富有时代风采的现代民间手工艺品,会为全人类的现代生活编织出幸福、和谐、美满。
⑷ 草编的历史是什么
草编是利用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加工编制的工艺品。其原料生长地域广泛,而且易得易作,故草编工艺在我国民间十分普及。目前可见的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令据《礼记》载,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编制的莞席了,而且当时已有专业的"草工","作萑苇之器"。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用萱麻和蒲草编制的斗笠。
秦汉时期,草编已在民间广泛使用,品种有草鞋、草席、草扇、草帘及僧侣信徒打坐的蒲团等。汉代至盛唐,草编亦较发达。除了蒲草编制蒲衣、蒲鞋外,还有蒲草编制的蒲帆。
长江流域地区的草编原料多用野生的黄草、苏草、席草(水毛花)、金丝草、蒲草、龙须草、马蔺 草、蒯 草、荐草、竹壳、箬壳等,也有用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稻草为原料的。适于草编的用草,草茎光滑,节少,质细而柔韧,有较强的拉力和耐折性;采割来的草料先要挑选,梳理整齐,进行初加工后,方可编制。长江流域的草编以草席、草鞋和其它日用品类最具特色,分布于四川、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其中浙江为中国的草编生产基地,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就已远销国外。
(一)、草席类
江南苏席,仪征朴席,浙江宁席并称“全国三大名席”。朴席镇在历史上就有“三湾九井十八巷,家家户户织席忙”之说,所产朴席麻筋结实、织工考究、席面光洁、色泽一致,有着“直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坏”的美誉。目前当地已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草席交易中心———中华朴席城。
江苏朴席,产于江苏仪征朴席村,以选草严格、麻筋结实、织工考究、编排紧密、席面光洁、经久耐用形成特色。人称"站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坏"。苏州虎须席,产于清代,苏州虎丘附近蒯草编出的草席。顾禄《桐桥倚棹录》:"蒯席,出虎丘者为佳,见《姑苏志》。山塘只一二店而已。别有蒲席、篾席两种。昔年环山居民多种蒯草,织席为业,四方称'虎须席',极为工致,他处所不及也。今种蒯草织席者,浒关为甚,然虎丘地名尚有号席场弄者。湖南临武龙须草席、渌田草席、祁阳草席和湖北沔阳荐草地席(毯)亦很有名。
(二)、草鞋类
草鞋以稻草编就,是稻作文化的产物。草鞋的制作很简便,只需打出鞋底,再在脚头用草绳扭结,脚跟连底兜起后用草绳套住打结即成。此鞋价廉物美、走路轻快,上山下地日常劳作均可穿用,至傍晚鞋底如若穿破,多弃之,故又名"不惜"、"不借",一日一双,日日更新。据传,草鞋始于夏朝,至春秋战国,王公贵族也时兴穿此鞋。大思想家庄子不仅自己能织,还穿着破 草鞋去见魏王。东汉后,王孙贵族不再穿用,草鞋沦为粗俗之物,为下民专用。一落泊文人曾作草鞋词曰:“少日青青老来黄,十抠万结结成双。甫能打就同心结,又怕旁人说短长。云雨事,我承当,可惜不能进兰房;有朝一日肚肠断,弃旧恋新撇道旁”以草鞋自喻,发人生感慨。
长江流域的草鞋种类繁多,以布条代草编制的鞋称"布草鞋"、用麻编制的称"麻草鞋"、用葛藤编结谓"葛藤草鞋"。形状大同小异,均适于在陡峭石壁、崎岖山路、苔藓石道、泥泞田埂上行走。盛产毛竹的山区用箬壳编鞋,较尖挺,雨天耐穿,多为山民所用。用蒲草编制的称"蒲鞋",有船形鞋帮,比草鞋上乘,小商、店员多穿之。四川汉州草鞋起初用谷草为主要原料,几根麻绳为经,谷草作纬编制而成。后为了美观,将麻绳鼻改为彩色丝线,捆鞋的麻绳改成彩色丝带。据说这种舒适轻便的草鞋曾被乾隆皇帝看中,旧时当地每年夏初进贡丝耳子草鞋百双。从此,汉州编草鞋的妇女更多了,工艺也不断改进。汉州的知州还在衙门口左对面设了个草鞋市,方便当官的挑选贡鞋。南通产一种茅靴,又叫"蒲鞋",系用芦苇花搓成花绳编制而成,是具有良好保暖作用的实用工艺品。南通县五总乡的戏台墩村为"茅靴村",这里过去沟沟汊汊很多,泥土寒性强,碱气重。很适合芦苇的生长。作为芦靴的主要原料芦花垂手可得。由于制作芦靴材料易得、技艺简单,又能抵寒防潮,故很容易推广。这里男女老少都会编制。一般先于初春期间打制靴底。等到夏季芦花开了,采摘芦花晒干后,就开始把靴底都嵌上芦花绳,沿上蓝印花布边,一双厚实大方,手工精致的茅靴便制成了。茅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一大副业。
(三)其它
上海嘉定草编,以编制日用工艺品闻名。嘉定草编以黄草为原料。黄草属单子叶植物纲莎草科,原生于嘉定东澄桥镇一带的滩头河边,有所谓"名城宝产数黄草"之说。黄草茎杆光滑柔韧,自明代起,当地居民就用其编织蒲鞋。光绪时黄草编制就已十分发达。近代,黄草已发展到人工栽培。编织品种有帽、包、袋、毯等。花色朴素美观、价廉物美、轻便耐用。浙江慈溪长河、台州、温州、黄岩等地也盛产草编工艺,编织品种有日用品和各类玩具。
黄河流域的草编,以山东,河南为代表,其中山东尤为兴盛。
山东的民间草编,据1959年发现的泰安市大汶 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看,早在6000年之前就已存在了。民间草编织工艺按料的不同可分为麦秸草 编、玉米皮编、蒲草编、琅琊草编、马拌草编、三棱草编、稻草编、麻编、山箭草(民间又称“油草”)编 等等。其中以麦秸草编、玉米皮、蒲草编最为普遍。按编织物的用途分类,属于用器类的有篓、筐、盒、盘、箱、茶垫、坐垫、箸笼、饭包、笊篱、菜筛、锅盖、扇子、花盆套、纸篓、信插、茶杯套、草玩具等等;属于衣着一类的有草帽(有礼帽、童帽、斗笠、太阳帽、麻帽种种)、草鞋(有传统的冬季穿用的 “蒲窝”,也有各式拖鞋与凉鞋)、蓑衣、玉米皮凉衫等等,家具一类的有草屏风等;建筑及室内装饰类有 草地毯、灯伞、墙壁装饰纸、草墙纸等等。此外还有作为半成品的各种各样的草辫儿。按工艺分类则有 编货、砌货、串货、钉货种种。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美术品和农家手工业产品,草编遍及于山东全省,较集中的几个地区是烟台市、潍坊市、滨州地区、聊城地区以及青岛市和济南市。
烟台市掖县沙河镇一带是我国草编织品早期的集散地,至今仍是草编生产很活跃的地方。这儿用麦秸草制成的草辫、草垫、草帽、草盒等仍然具有传统特色。草辫如“沙河黄”、“沙河白”以及数以千计的“花样辫”,工艺规矩,制作精美,在国内外都是很有名的。但近年来,烟台市的草编主要产品已由麦秸杆编织品转为玉米皮编织品,海阳、乳山等市的玉米皮地毯,海阳的“马莲垛”提篮,龙口的缠杆提篮,招远的玉米皮门帘,都是有特色的热销产品。潍坊市的昌邑县以手编草帽闻名,当地所产金丝草帽向称名贵,至今全县农村妇女多能手工编织多种形式的草帽。
临沂地区的郯城县,是榔琊草编织品的著名产地。琅琊草,也称黄草,因其主要产区郯城县为秦时的琅琊郡,因称“琅琊草”。琅琊草叶片细长柔软而富弹性,极宜编织,当地人世代用以编织草鞋。1913年,当地的杨锡堂等人根据民间编织的方法创造出以苘为经,以榔琊草为纬的编织草帽工艺,遂使琅琊草编织的草帽名扬天下。榔琊草编有各种技法:“风眼编法”韵律谐调,“鹰爪花纹”活泼而有动感,“绳草合编”格调空旷,几种编法相结合则具有虚实、疏密、明暗相比相济的效果,琅琊草制品于草帽之外还有拖鞋、提篮、茶杯套、果盒、花盒等。平度市也是山东草编生产的传统地区,产品以麦草辫和草茶垫最有特色。
滨州地区的博兴县以绞编工艺编织的蒲草茶垫、坐垫等,颇有独到之处,近年更以苇、蒲制作各种草墙席,使传统的草编成了现代建筑的室内建筑材料。
山东草编的工艺方法极为丰富,常用的有编辫、平编、绞编、编花(如“马蔺垛”、“套扣”、“链子扣”、“小浪花”、“十字扣”、“曲径扣”、“粽子扣”、“梅花扣”等)、锥砌法、串接、串钉、串连、缠扣、缠锯、缠边、缠画、包裹、拧编、卷折、缝绣、粘贴、割花扎勒种种。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种机械制品和人工合成材料制品充斥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既使草编工艺品遇到了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重大契机,因为一方面是机制品、人工合成材料制品在某些领域取代草制品;另一方面,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人民对机械制品普遍感到厌倦,对于应用自然原料的手工艺品的兴趣越来越浓,有的提出“回到大自然去”的口号,这使草编工艺品的身价倍增,并且日益广泛地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更多方面。山东草编这一富有深厚的历史和民间传统的工艺品,在富有创造性的山东人民的手里,将会成为富有时代风采的现代民间手工艺品,会为全人类的现代生活编织出幸福、和谐、美满。
乡村农民利用农闲时间,以蒲草、芦苇、麦杆、高梁杆、玉米皮等作原料,手工编结蒲窝(鞋)、门帘、蒲团(座垫)、斗笠、席子等。多系自编自用,或在就近集市交易。1900年,南洋华侨商人在平度等地组织草编生产,使草编业开始兴盛起来。其产品有麦杆草辫、劈草辫、花样草辫等。不久,又从国外运进金丝草在当地加工草帽。而利用草辫制作的草帽,少数在国内市场销售,大部分产品销往德国、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澳门地区。
草编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开始将草辫漂白、染色,并利用机器制成各式草帽。
1981年,生产出口产品:草帽38.59万顶、草茶垫30.34万件、玉米皮拖鞋37.28万双、草编提篮68.16万个、机钉草提篮62.30万个、草座垫20.25万件,总产值为574.79万元。1986年,生产出口各式草提篮30万个,出口交货值达117.8万元。
花样辫花样辫分为圆草辫和劈草辫两大类2000多个花色品种。花样辫是草制工艺品的原料,可以加工成各种草制工艺品,如提篮、草帽、墙席、灯罩、门窗帘等。同时,也可以直接出口,销往联邦德国、东南亚和港澳地区。80年代,历年出口量达4000包左右。
手编草提篮 解放以来手编草提篮有2000多个花色品种。草提篮可用于装带物品,同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青岛生产的手编草提篮,大部分产品出口外销。
草帽 当时,手工艺工人利用从菲律宾运进的金丝草加工草帽,除销往沈阳、天津等地外,主要供出口。解放后草帽有手编帽、手串帽、机钉帽三大类。其主要原料是琅琊草、麦杆、红麻、玉米皮等。草帽具有实用和观赏双重价值,深受消费者称赞。
草茶垫 一是实用性的,多为4~18寸大小;另一种是观赏性的装饰挂垫,可根据需要设计大小和图案。草茶垫少量内销,大部出口,外销达20余个国家。1986年,年产量约50万打左右。
草座垫 其主要原料是玉米皮和蒲草,分软、硬两大类。主要产品有沙发座垫、椅凳座垫、汽车座垫等。
草门帘 ,主要原料是玉米皮,有草编条状分垂式和条状横连网式两种产品。产品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
草地毯 青岛生产的草地毯,主要原料是玉米皮、蒲草、茅草等。产品分单纹样和连续纹样两大类,可使用于地面铺设和墙面装饰。
草杂品 有草编筐、盘、纸篓、墙席、贴画等几百个花色品种。草杂品兼有实用和观赏双重性。1986年,年产在20万件左右,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
除上述各种草编工艺品外,其他草杂工艺品,主要有筐、盘、篓、画等,
⑸ “草”字头的字有哪些
草【cǎo】,艾【ài】,劫【jié】,芙回【fú】,芍【sháo】,药【yào】,带【dài】,花【huā】,芹答【qié】,苏,【sū】茄【qié】,英【yīng】,苗【miáo】,莓【méi】,荷【hé】,茉【mò】,莉【lì】,茶【chá】,艺【yì】
⑹ 陕西著名工艺品
布艺、泥塑、脸谱、剪纸、皮影,草编
http://www.fxsgy.com/
这个网址有很多相关的东西哦
⑺ 中国民间工艺品中,有名的有哪些
手工艺品的品种非常繁多,如宋锦、竹编、草编、手工刺绣、蓝印花布、蜡染、手工木雕、泥塑、剪纸、民间玩具,铁画等。
⑻ 草编的原料工匠
[嘉定的黄草] [山东的蒲草] [浙江金丝草] [杭州水毛花] [各地马兰草] [湖南龙须草] [东北马蔺草] [江浙的苏草] [台湾的席草] [苏州的蒯草] [云贵的荐草] [安徽玉米皮] [四川的竹壳] [云南的箬壳] [陕西的麦草] [山东的麦草] [四川棕榈叶] [云南鸡广藤] [古永水厂藤] [盈江刮皮藤] [云南的黄藤] [贵州的红藤] [河北红皮柳] [四川青神竹] [湘南攸梨藤] [汝城的灰藤] [湖南盘山藤]
地域不同,原料也不同,长江流域的草编原料多用野生的黄草、苏草、席草(水毛花)、金丝草、蒲草、龙须草、马蔺草、蒯草、荐草、竹壳、箬壳等,也有用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稻草为原料的。黄河流域,比如河北、河南、山东的草编,多为麦草,另外还有东莞的黄草,浙江的金丝草,湖南的龙须草等。 草编
巧媳妇李咏梅搞柳编 每年换回一辆桑塔纳:
宁阳县东疏镇小王庄村27岁的农家妇女李咏梅,有一套精致柳编的绝活,普通的柳条在她手里可以变成2000多种诸如花篮、水果篮、食品盒之类的工艺品,全部销往国外。李咏梅对记者说:“俺用柳条一年能挣回来一辆‘桑塔纳’!”
竹编
艺人马富进、何福礼、卢光华简介
1、马富进【竹编状元】
马富进(1860~1933年),曾名马府君,佐村谷岱村人。11岁学艺,竹编技艺超群,是清末民初东阳竹编杰出代表、著名匠师,创造了许多珍品杰作,名声流传于世。
他为吴宁清朝翰林李品芳家制作的1对3层托篮。化工3年半,油漆3个月。构思奇妙,编织精巧别致。该托篮于1952年由省文化局选购去送北京,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
他在50岁时创作的竹编神像“魁星点斗”,造型生动,气势雄浑,色彩典雅,编织精细。“魁星”左脚踩在鳌鱼头上,右脚向后踢,一手持斗,一手执笔,上身俯倾,呈点状元之势,炯炯有神,姿态逼真似生。1915年,被选送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1929年,参展于“西湖博览会”,获得“竹编状元”匾额1块和奖金,名声大振。
他创作的竹编工艺品还具有实用价值。如竹编小酒杯,玲珑精巧,美观别致,盛酒功能可与瓷杯媲美。
展品“八角提篮”创作于1906年,是东阳竹编老一辈艺人硕果仅存的稀世珍宝。
2、何福礼【中国竹工艺大师】
何福礼,中国竹工艺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男,1944年生,1958年入东阳竹编厂学艺,现任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东风竹编厂董事长、总工艺师。
大师出身寒苦,14岁为谋生进厂学艺,长期在竹艺编织第一线摸爬滚打,数十年磨一剑,终于从一个小篾匠成长为一代竹工艺大师。
大师业精于勤,功底深厚,经验丰富,一直是原东阳竹编厂的业务骨干和技术权威。1983年由其主持编织技法处理的绝世珍品《九龙壁》,独创多种编法,被载入《东阳市志》,成为竹编工艺的一个里程碑。大师为香港特制的《工艺长龙》,全长达2500米,1997年由港首董建华亲自点睛,并创世界最长舞龙吉尼斯纪录。大师年过六十仍勤劳不缀,不断有新作精品问世。大师致力于培育新人,先后收徒数十人,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为东阳竹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卢光华【中国竹工艺大师】
卢光华,中国竹工艺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男,1948年生于浙江东阳,长在竹编世家,系雅溪卢氏竹编传人。现为中国竹子博物馆技术顾问、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市竹艺精品有限公司总设计师。
由其独创的大型竹编《兰亭序》开千古竹编艺术之先河,1989年后创作的竹编立屏《清明上河图》、《百马图》等40余件作品先后获国家级、省级金奖和银奖,两件作品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30余件大型作品为博物馆或国内外行家和知名人士收藏。他的竹编书画艺术被权威部门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和“中国竹编书画第一家”。
卢光华大师独创的竹编书画艺术品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具独特的编织技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流派,被人们誉为“古今中外竹编艺术的新高峰”。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竹编企业通过改制全面推进,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发展得生机勃勃、如火如荼,其中东阳竹编之花开遍城乡,涌现出了一大批竹编工艺能人和精品杰作。
近10多年来,随着市内几个原大集体竹编企业的改制解体,一批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跌打滚爬中锻炼成长的民营竹艺企业应运而生。如市东风竹编厂等均为我市竹编企业的新生排头兵。它们或以动物器皿细竹编称长,或以平面中国书画竹编工艺品著称,或以江南民俗风情为竹艺精品题材,或以实用竹编工艺品作大批量生产,或采用新工艺制作竹编移影系列产品,或专门生产古代弓箭等健身新产品,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将东阳竹编工艺水平提到一个新的境界和新的高度。围绕着这些排头兵转的,还有一大批分散在各乡各村、家家户户的竹编个体经营户,他们将东阳竹编工艺产品市场搞得又活又红火。
据不完全统计,东阳竹编有家具、灯具、文具、浴具、花具、容器、动物器皿、装饰品、健身器皿、仿古品、竹丝镶嵌(竹木结合)、竹编书画艺术品、竹艺园林建筑、竹艺室内外装饰、竹编墙纸、竹根雕、留青雕等25大类,300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从业人员6000余人。中国竹工艺大师2名,省工艺美术大师2名,高级工艺美术师4名,中级工艺美术师百余名。2002年全市竹编工艺品总产值达2亿元,出口创汇1.5亿元。
⑼ 草编源于何时何地有哪些
草编,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艺品。是利用各地所产的草,就地取材,编成各种生活用品,如提篮、果盒、杯套、盆垫、帽子、拖鞋和枕席等。有的利用事先染有各种彩色的草,编织各种图案,有的则编好后加印装饰纹样。既经济实用,又美观大方。
草编在中国分布很广,主要产区有山东、浙江、广东、河南等地。农民和艺人利用当地的玉米皮、席草、茅草、麦秸等丰富的地方资源。编成帽、篮、拖鞋、提包、地毯、睡席等日用品,品种花色繁多,质量优良,富有朴素雅致的风格,在国内外盛销不衰。
草席是指用柔韧的草茎编织的席子,一般草席不能折叠,只能卷起来。但经过改良的草编凉席,能够折叠储藏。草席吸水能力比较强,草编艺品(草席子)江南苏席,仪征朴席,浙江宁席并称“全国三大名席”。亚草席是采用高科技将天然草本植物经粉碎、烘干、防霉、杀菌、拉丝处理,编织成草席的。朴席镇在历史上就有“三湾九井十八巷,家家户户织席忙”之说,所产朴席麻筋结实、织工考究、席面光洁、色泽一致,有着“直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坏”的美誉。目前当地已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草席交易中心———中华朴席城。
江苏朴席,产于江苏仪征朴席村,以选草严格、麻筋结实、织工考究、编排紧密、席面光洁、经久耐用形成特色。人称"站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坏"。苏州虎须席,产于清代,苏州虎丘附近蒯草编出的草席。顾禄《桐桥倚棹录》:"蒯席,出虎丘者为佳,见《姑苏志》。山塘只一二店而已。别有蒲席、篾席两种。昔年环山居民多种蒯草,织席为业,四方称'虎须席',极为工致,他处所不及也。今种蒯草织席者,浒关为甚,然虎丘地名尚有号席场弄者。湖南临武龙须草席、渌田草席、祁阳草席和湖北沔阳荐草地席(毯)亦很有名。
草鞋以稻草编就,是稻作文化的产物。草鞋的制作很简便,只需打出鞋底,再在脚头用草绳扭结,脚跟连底兜起后用草绳套住打结即成。此鞋价廉物美、走路轻快,上山下地日常劳作均可穿用,至傍晚鞋底如若穿破,多弃之,故又名"不 惜"、"不借",一日一双,日日更新。据传,草鞋始于夏朝,至春秋战国,王公贵族也时兴穿此鞋。大思想家庄子不仅自己能织,还穿着破草鞋去见魏王。东汉后,王孙贵族不再穿用,草鞋沦为粗俗之物,为下民专用。一落泊文人曾作草鞋词曰:“少日青青老来黄,十抠万结结成双。甫能打就同心结,又怕旁人说短长。云雨事,我承当,可惜不能进兰房;有朝一日肚肠断,弃旧恋新撇道旁”以草鞋自喻,发人生感慨。
长江流域的草鞋种类繁多,以布条代草编制的鞋称"布草鞋"、用麻编制的称"麻草鞋"、用葛藤编结谓"葛藤草鞋"。形状大同小异,均适于在陡峭石壁、崎岖山路、苔藓石道、泥泞田埂上行走。盛产毛竹的山区用箬壳编鞋,较尖挺,雨天耐穿,多为山民所用。用蒲草编制的称"蒲鞋",有船形鞋帮,比草鞋上乘,小商、店员多穿之。四川汉州草鞋起初用谷草为主要原料,几根麻绳为经,谷草作纬编制而成。后为了美观,将麻绳鼻改为彩色丝线,捆鞋的麻绳改成彩色丝带。据说这种舒适轻便的草鞋曾被乾隆皇帝看中,旧时当地每年夏初进贡丝耳子草鞋百双。从此,汉州编草鞋的妇女更多了,工艺也不断改进。汉州的知州还在衙门口左对面设了个草鞋市,方便当官的挑选贡鞋。南通产一种茅靴,又叫"蒲鞋",系用芦苇花搓成花绳编制而成,是具有良好保暖作用的实用工艺品。南通县五总乡的戏台墩村为"茅靴村",这里过去沟沟汊汊很多,泥土寒性强,碱气重。很适合芦苇的生长。作为芦靴的主要原料芦花垂手可得。由于制作芦靴材料易得、技艺简单,又能抵寒防潮,故很容易推广。这里男女老少都会编制。一般先于初春期间打制靴底。等到夏季芦花开了,采摘芦花晒干后,就开始把靴底都嵌上芦花绳,沿上蓝印花布边,一双厚实大方,手工精致的茅靴便制成了。茅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一大副业。
上海嘉定以编制日用工艺品闻名。嘉定草编以黄草为原料。黄草属单子叶植物纲莎草科,原生于嘉定东澄桥镇一带的滩头河边,有所谓"名城宝产数黄草"之说。黄草茎杆光滑柔韧,自明代起,当地居民就用其编织蒲鞋。光绪时黄草编制就已十分发达。近代,黄草已发展到人工栽培。编织品种有帽、包、袋、毯等。花色朴素美观、价廉物美、轻便耐用。浙江慈溪长河、台州、温州、黄岩等地也盛产草编工艺,编织品种有日用品和各类玩具。
黄河流域以山东,河南为代表,其中山东尤为兴盛。山东的民间草编 ,据1959年发现的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看,早在6000年之前就已存在了。民间草编织工艺按料的不同可分为麦秸草编、玉米皮编、蒲草编、琅琊草编、马拌草编、三棱草编、稻草编、麻编、山箭草(民间又称“油草”)编等等。其中以麦秸草编、玉米皮、蒲草编最为普遍。按编织物的用途分类,属于用器类的有篓、筐、盒、盘、箱、茶垫、坐垫、箸笼、饭包、笊篱、菜筛、锅盖、扇子、花盆套、纸篓、信插、茶杯套、草玩具等等;属于衣着一类的有草帽(有礼帽、童帽、斗笠、太阳帽、麻帽种种)、草鞋(有传统的冬季穿用的 “蒲窝”,也有各式拖鞋与凉鞋)、蓑衣、玉米皮凉衫等等,家具一类的有草屏风等;建筑及室内装饰类有 草地毯、灯伞、墙壁装饰纸、草墙纸等等。此外还有作为半成品的各种各样的草辫儿。按工艺分类则有 编货、砌货、串货、钉货种种。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美术品和农家手工业产品,草编遍及于山东全省,较集中的几个地区是烟台市、潍坊市、滨州地区、聊城地区以及青岛市和济南市。
烟台市掖县沙河镇一带是中国草编织品早期的集散地,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至今仍是草编生产很活跃的地方。这儿用麦秸草制成的草辫、草垫、草帽、草盒等仍然具有传统特色。草辫如“沙河黄”、“沙河白”以及数以千计的“花样辫”,工艺规矩,制作精美,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盛名。
烟台市的草编主要产品已由麦秸杆编织品转为玉米皮编织品,海阳、乳山等市的玉米皮地毯,海阳的“马莲垛”提篮,龙口的缠杆提篮,招远的玉米皮门帘,都是有特色的热销产品。潍坊市的昌邑县以手编草帽闻名,当地所产金丝草帽向称名贵,至今全县农村妇女多能手工编织多种形式的草帽。
临沂地区的郯城县,是榔琊草编织品的著名产地。琅琊草,也称黄草,因其主要产区郯城县为秦时的琅琊郡,因称“琅琊草”。琅琊草叶片细长柔软而富弹性,极宜编织,当地人世代用以编织草鞋。1913年,当地的杨锡堂等人根据民间编织的方法创造出以苘为经,以榔琊草为纬的编织草帽工艺,遂使琅琊草编织的草帽名扬天下。榔琊草编有各种技法:“风眼编法”韵律谐调,“鹰爪花纹”活泼而有动感,“绳草合编”格调空旷,几种编法相结合则具有虚实、疏密、明暗相比相济的效果,琅琊草制品于草帽之外还有拖鞋、提篮、茶杯套、果盒、花盒等。平度市也是山东草编生产的传统地区,产品以麦草辫和草茶垫最有特色。
滨州地区的博兴县以绞编工艺编织的蒲草茶垫、坐垫等,颇有独到之处,他们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眼光,着重以苇、蒲制作各种草墙席,使传统的草编成了现代建筑的室内建筑材料。
山东草编的工艺方法极为丰富,常用的有编辫、平编、绞编、编花(如“马蔺垛”、“套扣”、“链子扣”、“小浪花”、“十字扣”、“曲径扣”、“粽子扣”、“梅花扣”等)、锥砌法、串接、串钉、串连、缠扣、缠锯、缠边、缠画、包裹、拧编、卷折、缝绣、粘贴、割花扎勒种种。山东草编这一富有深厚的历史和民间传统的工艺品,在富有创造性的山东人民的手里,将会成为富有时代风采的现代民间手工艺品,会为全人类的现代生活编织出幸福、和谐、美满。
“东阳竹编”以马富进为代表的传统编织技法有:挑一压一法、挑二压二法、挑三压三法、挑一压二法、挑一压三法、挑一压四法、经疏纬密法、编串法、翻黄阴雕法、竹雕装饰法、翻簧雕空嵌丝法、翻簧据花胶合法等16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竹编艺人组织起来以后,坚持继承传统、古为今用,和发展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新的技法和花色不断产生。首先从传统的六篾起头法中创造出九篾起头法;接着根据花瓶和动物的生产需要,改革创新了插弹法;1968年生产仿古产品时,创造出贴片法;1974年生产手提包和端盘时,又创造出综合编织 法;1983年创作“九龙壁”时,在技法创新上有了新的突破。
独创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