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著名认证 » 抗倭著名战役

抗倭著名战役

发布时间: 2020-12-09 14:35:29

① 在戚继光抗倭的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的战役

仙游之战

公元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二月,倭寇余党纠合一万多人围专攻仙游,打了三属天,戚继光率兵前往解围,倭寇败走,戚继光率军追击,追至王仓坪,斩首百余级,不少人都坠于悬崖摔死。余党数千人逃走占据漳浦蔡丕岭。

戚继光分五哨(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将士攀岩而上,与倭寇短兵相接,连俘带杀一百多人。剩下的倭寇劫掠渔船逃到海上,而后侵扰福宁,戚继光率领李超等前往将其击败,又乘胜追至永宁,杀死三百多人。

同年,潮州倭寇聚众二万,与海盗吴平互为犄角之势劫掠潮州,俞大猷率兵杀败倭寇,并将吴平招降,让吴平驻扎在梅岭。但不久之后,吴平纠合被明军击败的流散倭寇一万多人,伙同林道乾、曾一本先后在走马溪、泊浦澳登陆,洗劫南村堡和港口村。

戚继光即刻率军前来围剿,吴平得知后放弃之前据守的梅岭,集合大船一百多艘,逃入南澳,并修筑大寨防御。

公元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俞大猷率领水军,戚继光率领步兵,二人合力围剿吴平,吴平破败,孤身逃往凤凰山。

② 明朝抗日援朝战争,戚继光抗倭,抵挡后金的战争

当时的“神火飞鸦”可能是作为纵火,焚烧地方物资,房屋,战船等作用存在。当时携带的火药可能不足以对人或建筑造成破坏性爆炸。

③ 明朝时的哪次战役,十小时把倭寇团灭,被称为抗倭大捷

倭寇呈纵队向望海埚进发,刘荣命指挥使徐刚率步军埋伏在金顶山下,同时派指挥使钱真率骑兵绕到倭寇后面,切断倭寇的归路,派百户姜隆率百姓中的壮汉至倭寇弃舟登岸之处,准备烧毁倭寇船只。

刘荣与三路军将领约定:“旗举伏起,炮鸣奋击,不用命者,以军法从事。”

倭寇进入城堡,发现空无一人,怀疑明军有埋伏,正打算撤出的时候,忽然间炮声响起,明军伏兵四起,两翼包抄。

明军将士奋勇杀敌,倭寇抱头鼠窜、鬼哭狼嚎,顷刻间尸横遍野。

残余倭寇纷纷向樱桃园城堡逃窜。

明军士气大振,正打算乘胜追杀倭寇的时候,刘荣下令停止追击。

刘荣亲率将士从三面包围樱桃园城堡,故意在西北角不设防守,倭寇以为可以从此处逃走,相互推推搡搡挤出城堡。

刘荣率明军冲杀过去,将残余倭寇全部消灭。

一些逃窜出来的倭寇,全部被姜隆等人活捉。

此次战斗被史家称为“望海埚大捷”,共斩杀倭寇七百四十二人,俘获八百五十七人,刘荣率部以约10个小时的时间结束了战斗。

④ 求明朝时的几个重大抗倭事件,越详细越好

-- 作者:She
-- 发布时间:2006-3-20 22:42:27

-- [转帖]大明的最后辉煌-大明援朝抗日战争
【序言】
时间进入到公元一千五百九十二年,自1368年太祖朱元璋创立帝国以来,大明已经历了十四帝二百二十四年的时光,此时的帝国正处在一个大动荡年代的紧要关头。大明的属国朝鲜突然发生的一场战争,把没有任何准备的大明朝生生的拖入其间,风雨飘摇前夕的大明朝被迫倾全国之力参战,而大明朝的军人们为了信守帝国承诺,为了维护帝国的尊严,匆匆收拾行囊慷慨赴朝,浴血奋战七年,谱写了一曲帝国夕阳中最后的辉煌篇章......

【战争序幕】

大明援朝抗日战争是四百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也是中、日、朝三国首次大规模的冲突。中国称之为万历朝鲜战争,朝鲜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而日本史书则把这次战争分为两次来说,分别叫作文禄之役(文禄元年)和庆长之役(日本在庆长2年发动了第二次战争)。整个战争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一直到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这场战争,史书记载大明朝是“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共计消耗银近八百万两,出兵数十万,反复与日军拉锯战,最终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战争的惨烈,局势的复杂和多变,过程的曲折,常常让人唏嘘不已,为之动容!这也是大明朝历史上有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

这场战争按明朝军队大规模出兵朝鲜的次数可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援朝,若按照战争的进程又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日军战略进攻阶段,在短短的时间日军迅速占领朝鲜全境;第二阶段是明军的反攻阶段,明军通过一系列战役,最终收复了平壤、王京、开城等地;第三阶段是相持和议和阶段;第四阶段是日军再次入侵,明军第二次大规模入朝,展开战略总反攻,最终日本军队被全部赶出了朝鲜。

还在公元四世纪时,日本的大和政权就在朝鲜半岛的任那地区建立了最早的一块殖民地,而到了大和倭五王时期甚至先后向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宋派遣了几批使节,要求南朝的宋封其为朝鲜和日本的总督。日本在朝鲜的势力时进时退,最盛时也曾一度攻到平壤附近。日本在地理位置上孤悬海外,要向大陆发展只有朝鲜最便捷,所以说历来日本的侵朝包括丰臣秀吉,固有个人野心的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传统的因素。

丰臣秀吉还在日本战国时代征讨毛利时,就曾写信给织田信长说待到大军平定本州后就要进发九州,然后图朝鲜以窥大明。到了征服高野寺以后,在给一柳末安的信中丰臣秀吉更是说“日本国之事自不待言,尚欲号令唐国。” 为了备战甚至他还曾委托欧洲传教士购买了两艘欧洲战舰,准备加以仿造。

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丰臣秀吉致书朝鲜国王李昖,要求假道朝鲜进攻明朝,并要朝鲜国王率兵作为前导,书中说道:“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予入大明之日,将士卒临军营,则弥可修邻盟也,予无愿也,只显佳名于三国。” “秀吉入明之日,王其率士卒,会军营为我前导。” 其意图建立“三国为一”的大帝国的梦想昭然天下。 视大明为父国的朝鲜国王宣祖李昖断然拒绝。

1591年在征服了奥羽的诸大名后终于完成了日本统一的关白(宰相)丰臣秀吉,亲自坐镇在肥前新修筑的名护屋城,并将其作为侵朝日军的总指挥部,不顾黑田如水等人的强烈反对着手备战。他还把关白一职交给了那个日后的杀生关白秀次以备不测。在战略上丰臣秀吉采用了德川家康“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提案,九鬼嘉隆的水军保证陆军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短时间内一举占领全朝鲜。在将领和军队的配备方面,秀吉共调动了近五十万人,其中三十万用于作战,十五万人是先遣队。先遣队分为八个军,宇喜多秀家为总司令官,小西行长率第1军,加藤清正率第2军,黑田长政率第3军,同时还有号称“海贼大名”九鬼嘉隆的四万水军和七百艘舰船。另外还有德川家康、蒲生氏乡、前田利家、伊达正宗、上衫景胜统帅的十万人马驻在名护屋做为预备队。一时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可都是日本战国混战出来的精英集团,是日本当时的最豪华阵容。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正式开始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战争过程】

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4月12日,丰臣秀吉命宇喜多秀家率小西行长的第1军(1万8千人)、加藤清正第2军(2万2千人)、黑田长政的第3军(1万1千人)以及九鬼嘉隆的战舰七百余艘,入侵朝鲜,攻破釜山,日军后续主力(8万人)和其余舰队相继入朝,日本举国之力意在短时间内控制全朝鲜。日军进展顺利两个月就占领了王京(汉城)、开城、平壤三大城市,“朝鲜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江”,这就是朝鲜称之的“壬辰倭乱”,天皇还特别做诗给丰臣秀吉以表庆祝。

明军进入朝鲜前,朝鲜军队同日军已在乌岭天险、忠州、临津江一线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最激烈一仗是临津江之战,基本都是全军覆灭。临津江之战是朝鲜军队同日军的一次最大的决战,参战兵力为日军主力15万,统率为宇喜多秀家,其他将领有小西行长、加腾清正、黑田长政等,朝鲜军共计集结了王军和临时拼凑的义军近18万,主将为朝鲜都体察使柳成龙和备边使李溢,日军以大军团强攻,结果朝鲜军大败。

朝鲜军连战连败的原因很多,朝鲜在李朝所统治下,一向重文轻武,在东人党和西人党的争斗以及号称南、北、老、少四党激烈的争权夺利中,屡次发生政变。造成国内武备松弛,元末以后“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君臣上下对日本的虎视耽耽和精心战备一无所知,可以说是毫无反应。明朝获悉了日本将要入侵朝鲜的情报,特意派使臣去提醒朝鲜国王李昖,李昖竟然置若罔闻。

日军能够迅速获胜的原因在自身方面主要有三点:
1. 武器装备优于朝鲜军。日军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火器,主火绳枪射程能达到一百米左右,作战时采用三排轮换射击方式,排与排的射击间隔很短(有资料说是7、8秒左右),临阵时给朝鲜军带来很大的杀伤力,同时日军少量配备的火炮的射程虽然也不超过一二百米,但对此时还是以冷兵器为主朝鲜军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
2. 战略战术的运用上远远高于朝鲜军。日军习惯以偷袭、强攻等闪电式战术打的朝鲜军猝不及防、晕头转向;并且日军在与朝鲜军相遇时尽量打歼灭战,可以起到彻底歼灭朝鲜正规军的作用,也达到了迅速瓦解朝鲜军队斗志的目的。

战斗中,朝鲜军队虽然也表现的很英勇,无奈的是无论在装备,阵法和单兵格斗能力等各个方面都远远不如在日本延续百年的战国混战中磨练出来的日军,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本水军连连的受挫。日本水军统帅九鬼嘉隆其实也是一位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将,被誉为“海贼大名”,但是他和他的水军不幸遇上了世界海战史上的一个不世出的天才-李舜臣,此人时任朝鲜全罗道水军节度使。大家如果玩过有关日本战国的游戏,一定知道九鬼嘉隆在海战中的属性一般都是S,那么李舜臣如果出场的话,最少也是S+++的等级,可以说两人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能力和指挥艺术上差距太大,在日本威风八面的九鬼嘉隆遇上李舜臣只能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正是由于李舜臣所率领的被击溃后重新编组的水军的游击战,严重打击了丰臣秀吉“水陆并进”的企图,日本陆军的补给开始出现危机。李舜臣的龟船舰队一个多月的时间先在玉埔海面击沉击伤了日本水军战船近50艘,朝鲜水军仅仅一人轻伤;随后又转战露梁海面连破日军龟井兹矩的补给舰队,击毙龟井兹矩,并将九鬼嘉隆水军的主力舰队黑岛舰队完全催毁。这样的战果令狂妄自大的九鬼嘉隆颜面尽失,更令戎马一生的丰臣秀吉目瞪口呆,制海权又回到了朝鲜手中,但水军的胜利并不能挽回整个大局。

日本陆军在占领王京后兵分两路:加藤清正的第2军攻打咸镜道,直扑中朝交界的会宁;小西行长的第1军经开城向平安道进发。釜山登陆不到两个月,日军就已经控制了除平壤以北,全罗道沿海以外的全部朝鲜半岛。正是因为水军的惨败造成的补给缺乏,无法扩大战果,恐怕朝鲜不等明朝出兵就已经灭亡了(其实和亡国也没什么区别了)。

朝鲜国王李昖逃到鸭绿江边的义州,派遣使臣向明朝求援,大明神宗皇帝朱翊钧深知:“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非止为属国也。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矣”“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应朝鲜国王的请求,决定立即派兵援朝。大明朝出兵驰援即将亡国的朝鲜,拉开了起于1592年结束于至1598年长达七年的援朝抗日的战幕。

至1598年战争结束,明军联合朝鲜军同日军进行了大大小小许多战役战斗,其中陆战海战都有,大家一般对露梁海战等海战的映象更深,了解的更多一些。但我认为海战的最终胜利是明军在陆战中不断战胜日军的必然结果,陆战才是决定明军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本,因此我想着重简述一下一些著名的陆战,并谈谈我对这些战役以及这场战争的一些看法。

我个人认为明军援朝战争中有八次陆战和一次海战,无论从规模和影响,还是在战术技法上来说都是最有代表性的,最能真实反映那个年代大明朝军队战斗力的以及朝鲜军、日军的水平。他们分别是:第一次平壤攻防战、第二次平壤攻防战、碧蹄馆遭遇战、王京战役、南原保卫战、稷城和舒川阻击战、蔚山会战、顺天攻防战、露梁海战,我就重点谈谈这九次战役。并不是说譬如闲山岛海战、青山之战、鸣梁海战以及晋州、泗川拉锯战等这些战役就没有什么可谈的,只是根据战役在战争中影响力的大小和是否具有代表性而定,还有一点就是明军在战役中是否具有主导地位。

【明军第一次入朝作战(第一次平壤攻防战、第二次平壤攻防战、碧蹄馆遭遇战、王京战役)】

由于日本陆军给养的不足,宇喜多秀家连连向丰臣秀吉告急,被李舜臣打急了的九鬼嘉隆硬着头皮又派出了三支舰队同时增援。李舜臣利用闲山岛海域有利于朝鲜水军的有力环境,制定出了诱敌深入的计策,一开始朝军就利用小规模攻势诱使增援的一支日本水军进入到包围圈中,待日军全部进入后,隐藏在闲山岛北的朝鲜水军主力立即以鹤翼阵迎敌,同时从正面和侧面展开进攻,一举歼灭日本水军的59艘敌舰、数千日军,这就是被写入马汉《海权论》里的著名战例闲山岛海战,之后李舜臣又在安骨浦完全消灭了这一支增援日军的残余部队,打乱了日军的补给计划。

一开始,明朝廷对敌情的估计过低,1592年6月2日只是命令辽东抚镇发精兵两万援助朝鲜。6月15日,游击将军史儒和戴朝弃率先头部队渡过鸭绿江,6月16日进驻朝鲜国王李昖所在的义州,6月21日副总兵祖承训(关宁铁骑名将祖大寿的父亲)、游击王守官率本部也进入朝鲜。

7月,游击将军史儒率本部亲兵2000人的偏师为先锋首先出征,游击戴朝弃紧随其后,副总兵祖承训率3000骑兵跟进。7月17日拂晓,明军和日军终于开始发生冲突......

【第一次平壤攻防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7000余人
主帅:祖承训
副将:史儒、戴朝弃、王守官

日军:主力为第1军 2万5千余人(号称3万,日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主帅:小西行长(军团长)
副将:大村纯忠、远藤有次郎、如藤安等

战役结果:明军失利,伤亡近5000余人,日军伤亡不到1000人。

明军阵亡将领:史儒、戴朝弃

战役分析: 明军进到平壤附近,道路不熟又遇见夏季暴雨,史儒部和戴朝弃部先后进入了日军埋伏,史儒和戴朝弃力战牺牲,所率本部全军覆灭,祖承训率领3000骑兵一路急进乘日军不备,快速急进攻入了平壤城,随即陷入巷战,辽东铁骑很难施展身手,骑兵和火统的威力无法发挥出来,被日军火绳枪手连番伏击,结果3000骑兵大多数阵亡,只有祖承训等寥寥几人逃回,余部在祖承训率领下一天之内退过大定江,然后全部撤回国内。

小西行长充分发挥日军火器在巷战中的威力,巧妙避开明军的野战的优势,扬长避短,而明军主帅祖承训战前的自大(祖承训认为日军“蛮夷野人,安能于天朝大军抗衡哉?”),连最起码的侦察都没有就轻率地发动进攻,加之正值夏季,连续降雨道路泥泞,日军获胜明军失利在所难免!

而此时,虽然增援的日军岛津义弘部到达了朝鲜,但日军却并未抓住有利的战机乘胜进军义州。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李舜臣所率领的朝鲜水军对海路补给线的打击;二是散落各地的朝鲜官军和各地蜂拥而起的义军逐渐形成抗日的主力(包括由各寺庙和尚组成的僧兵),不断骚扰日军,截击日军逐渐拉长的补给线,打击小股日军,使得日军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和精力疲于应付。可以说日军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只能怪自己预先估计不足,导致不足的兵力还要分散使用,丧失了绝佳的机会,浪费了近三个月的时间。

战役后续: 初战失利,明廷朝野震动,经过一番朝野辩论后,10月17日,神宗命宋应昌为经略、正在宁夏平叛的陕西讨逆军务总兵李如松为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总兵官提督,调兵4万3千人东征。李如松是名将李成梁的儿子,从小就随父生活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对兵机韬略极为精通,加之又非常熟悉朝鲜情况。让他做东征提督,算是神宗的一个英明决断。于是明朝的大军渡过鸭绿江,开始大举援助朝鲜,1593年1月3日进驻肃川。

明军这4万3千人的部队都是从全国范围调集的精锐之师。这支军队的主要构成是:辽东精骑1万人;宣府精骑8000人;大同精骑8000人;江浙步兵3000人;蓟镇精锐步兵5000人;保定府精锐步兵5000人;后续部队为四川副总兵刘铤率领的川军5000人。辽东、宣府和大同共2万多轻骑兵主要是用来突击,备有轻甲、马刀和长矛,同时也备有火统。蓟镇、保定的步兵则来自明军的神机营,以火统、鸟枪和火炮为主要武器,钱世桢率领的江浙兵是原戚继光抗倭时训练出来的部队,拥有丰富的抗倭经验,刘铤的川军多年来一直与西南少数民族作战,山地作战经验丰富。可以说这些部队全是神宗在位前期练兵的精华。

【第二次平壤攻防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4万余人
主帅:李如松
副将:杨元
偏将:吴惟忠、查大受、祖承训、张世爵、李如柏(李成梁另一子)、钱世桢、李芳春等

日军:主力为第1军 2万5千余人(号称3万,日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主帅:小西行长(军团长)
副将:大村纯忠、远藤有次郎、如藤安等

战役结果: 明军获胜,前后毙伤俘日军1万2千余人,“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根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一万一千三百余名,只余六千六百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其中在平壤城被击毙的有1646人,烧死近5000人,生擒5人;而明军共计伤亡1200余人,其中进攻平壤城伤亡796人。

明军阵亡将领:吴惟忠

日军阵亡将领:后藤加义

战役分析: 此战前,小西行长曾佯装与大明朝廷和谈,狂妄地提出以大同江为界,将平壤以西归还朝鲜为条件同明朝谈判。李如松认为日军的这样的行为必定有诈,况且如此划界,让他们吞并平壤以南的大片领土也是不能容忍的,在随军参谋李应试的提醒下,李如松决定将计就计,出奇兵偷袭。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1月6日(正月初六),当明军来到平壤城下时,小西行长的部将看出破绽,登城据守,决战在所难免。李如松决定强攻,李如松竖起一面大白旗,上书“朝鲜军民自投旗下者免死”。

正月初八天刚亮,明军开始进攻。李如松命游击将军吴惟忠的精锐步兵在前,副总兵查大受的辽东铁骑居后进攻牡丹亭;副总兵祖承训、副总兵钱世桢、游击骆尚志、朝鲜备边使李镒、防御使金应瑞攻含毬门和南芦门;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攻七星门;左军李如柏、参将李芳春攻普通门;明军主力进攻平壤的南、西、北三个方向,东面给日军留出退军路线。李如松率领亲兵百余骑进逼城下,指挥战斗。(其中祖承训率领的明军乔装为朝鲜军以麻痹日军,力攻城南芦门,日军也一直以为芦门方向的是战斗力很弱的朝鲜军,因而没有重点防范。钱世桢率领的江浙兵也正是率先突破城南的芦门,夺取了日军旗帜攻入平壤城的。)

此战是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的一战,战争形势就此逆转。明军上上下下都表现出了天朝军队的风采,主帅李如松亲率敢死队冲锋陷阵,参战明军充分发挥了明军中火器的巨大优势,而明军的火器是明军中的王牌武器虎蹲炮(虎蹲炮是明军将军炮之一,明军将一些较大的炮封为将军),创制于嘉靖年间,炮长2尺重36斤,上加铁箍配备铁爪、铁绊,发射前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好,每发装5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1个重30两的大石子或大铅子压住)、大将军炮和佛郎机炮,其中威力最大的大将军炮就超过了一百门,此炮射程远,威力大,可见明军的火器编制已占到明军中很大的比例。

明军攻城时,日军将领大友义统率领一支部队来增援平壤,结果被明军震天动地的炮声所吓倒不战而退。平壤城地势易守难攻,小西行长占有地利,明军凭借数量优势强攻,大炮猛轰并辅以火攻,日军防不胜防被烧死在各堡垒中不计其数,日军退缩到平壤城练光亭一带的土窟中用火枪不断射击。双方均伤亡惨重,连李如松坐骑都中弹而死,强攻一天明军疲劳过度,被迫撤退,小西行长元气大伤无力再战。当晚李如松写信给小西行长劝其撤退“以我兵力,足以将你歼灭。但不忍多杀人命,姑为退舍,开你先路”,小西行长回信说“情愿退兵,请不要半路拦截。”日军连夜跨过冰封的大同江向南逃去。李如松撤去半路埋伏的李锰,并命明军追击,同时大炮猛轰冰封的大同江,大同江冰面被炸开,淹死的日军就有近5000余人。残存日军向开城方向逃窜。

日军在日本战国时代基本上没有见过什么真正意义的大炮,日军的火器还是以火绳枪为主,为什么日本没有装备火炮了?按理说日本很早就从西方引进了火枪,这是因为日本天皇明令禁止所有使用车轮的运输方式,人人步行、骑马、乘轿成为了日本社会的独特现象,同时火炮由于没有装置车轮的合适炮架,几乎不可能(而且很明显不切实际的)在野外移动,日军没有装备火炮就不难理解了。(可笑的日本天皇!!!)所以打了无数战争的日军完全不了解火炮的厉害,日军的将领和士兵由于没有应对火炮的经验,不会躲避炮弹。据守平壤的虽然是日军中最精锐的小西行长第1军的部队,非常强悍,死了一批又冲上一批,呵呵,日军的敢死队精神,但日军战国时代神勇的武士依然成为了明军大炮的活靶子。随军的明朝医生在书中记载:“每落炮一发,倭兵辄死伤数百,然毫不在意,仍蚁聚而突之,直至中炮仆地乃止。”(我大明神武啊!)

火炮在冷兵器时代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明军由于驻守的边防要塞常年要受到蒙古骑兵的袭扰,所以火炮成了明军据守城池要塞的利器。当然火炮的机动性还是比较差,特别是在朝鲜多山的环境下,而且一遇到雨天威力就骤减,比如蔚山会战中明军失利的原因中的一条就是火炮的威力未发挥作用,此战后面我还要讲到。

讲到这里就多说说明军中火器状况和编制的情况。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明军就已首创火铳与冷兵器配合作战的战术,各地卫所驻军已有10% 装备火铳。永乐八年,明成祖在京军中组建了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是首屈一指。明成祖在亲征漠北之战中,创造性的制定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神机营逐渐成为军队的一个重要兵种。到了戚继光北疆练兵时,编练的水军营、步营、骑营、车营、辎重营,使用枪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50% 左右,

其中车营编制:官兵3100余名,鸟铳512枝,佛朗机炮256门,大将军8门(火器手共计1320人,占战斗兵的65%),战车128辆,每辆战车配有佛郎机2门、鸟铳4杆、火箭手4人;

步营编制:官兵2700余名,鸟铳1080枝(火器手共1080人,占战斗兵的50%),火箭共6480支(216名党耙手);

到了后期明军一个标准的车营兵力在6600多人(步兵3200人,骑兵2400人),装备有:大将军炮16门,虎蹲炮80门,佛朗机256门,鸟铳256枝,3眼枪1728枝,弓箭1273副,大弩256张,火箭7680枝,腰刀5888口,藤牌256面,长枪、长刀、长斧1280件等;另外在甲胄方面一般只有军官、骑兵、少量步兵和隶属中军的传令兵及亲兵卫队才配备轻型铠甲。

明军的一些精锐火器部队,一名士兵一般配备一把长铳一把短铳外加腰刀,我还曾在一份些资料看到有的骑兵一人就配备6把火铳,没有考证过,不好确定。

所以明军的火器装备、质量和使用水平就大大高于日军。当时明军士兵很多连盔甲都没有同日军和朝鲜军的甲胄齐全形成鲜明对比,朝鲜军和日军一开始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明军强悍,其实这主要是在火器的时代,盔甲基本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成为累赘的原因。

战役后续: 李如松就凭此平壤一战,威名大振,成就其名将的称号。明军在平壤修整十天后,乘胜进军,加藤清正第2军不敢迎战,将开城屠掠一空焚城后南逃,2月19日,明军进驻开城,继而收复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明军继续向南迅速开进,直迫王京(汉城)。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正月二十四日,明军的先头部队查大受部共3000精骑在王京郊区的碧蹄馆遭遇日军加藤光泰部,双方不期而遇的展开了一场大战......

【碧蹄馆遭遇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查大受3000骑兵加援军2000人,一共是5000余人
主帅:李如松
副将:李如柏、李如梅(李成梁另一子)、祖承训、查大受、杨元

日军:第3军、第6军、第9军 共计3万6千余人
主帅: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羽柴秀胜、立花宗茂
副将:加藤光泰、久野重胜、小河信章、后藤基次、小野和泉、小野成幸、池边永晟、小川成重、安东幸贞等

战役结果: 日军失利,伤亡超过7000人,明军伤亡2500余人

明军阵亡将领:游击将军李有异(杀死日将小川成重后被日军士兵用钩子钩落马下,惨死于几十名日军士兵的乱矛下)(《明史 李成梁传》中则记载,当时有一武艺高强的金甲倭将拍马直取李如松,李如松力战不支,裨将李有升急忙拍马上前护主,被打下马来,一拥而上的日军武士将其砍作数段。紧要关头金甲倭将被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梅一箭射于马下,此倭将可能就是日本关西悍将十时连久。)

日军阵亡将领:小川成重(被李有升击毙)、十时连久(被李如梅击毙)、久野重胜(被祖承训斩落马下)、池边永晟(被祖承训斩落马下)、安东常久(被查大受斩落马下)、安东幸贞(被查大受斩落马下)

战役分析: 李如松派出的祖承训和查大受率3000明军骑兵原本只是要搜索撤退中的日军主力的位置,日军第1军在后撤中得到第3军,第6军,第9军的增援后停下,也派出加藤光泰部2000人的先头部队搜索警戒,与明军不期而遇,明军3000骑兵可是大名鼎鼎的李如松一手带出的辽东铁骑(和后来的关宁铁骑很有渊源!)迅速消灭了日军的这2000人的先头部队后,与随后赶到的大部队小早川隆景第6军的2万日军遭遇,祖承训和查大受部反被包围在碧蹄馆。碧蹄馆之战其实是一场遭遇战,明军和日军都没有大战的思想准备。

祖承训和查大受被围后,立即令明军骑兵依托佛郎机火炮战车做为工事死战,训练有素的明军依赖火炮优势,向逼近的日军不断开炮及施射火箭,使得日军始终无法冲破防线,李如松获悉战况后亲率1000精骑赶来增援,战至当夜,杨元也率领1000精骑连夜前来救援,日军无力攻破明军防线,加之以为明军主力赶到,急忙撤军退回王京。碧蹄馆之战历时一天一夜,明军精骑死伤过半,日军在明军火炮的打击下,也付出了超过7000人伤亡的代价。

明军胜利最大的原因主要是发挥了辽东铁骑巨大的冲击威力和佛郎机火炮战车和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的杀伤力。明军骑兵装备火器比例达到 50%左右,明军骑兵装备的主要是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3眼枪,明朝末年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已装备了5眼枪,其火力突击能力在当时天下无敌。 (明军中的佛郎机炮分为5号,其中3号和4号是属于轻型的。3号长四五尺,装铅子每个重5两9钱,用药6两;4号长二三尺,装铅子每个重3两,用药3两半;1号和2号是属于重型的,1号长八九尺,装铅子每个重1斤,用药1斤;2号长六七尺,装铅子每个重10两,用药11两。各式佛郎机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达五六里。1、2号佛郎机炮也可用于水战。佛郎机炮身中略大并留有长口,炮身外面用木包裹,并加以防炸裂的铁箍,另有子铳5个--子铳又称提心炮,相当于火炮的药室部分--在子铳内装填弹药,轮流安入中部的长口内发射。佛郎机的特点是母炮和子铳分离,它是后装炮的一种形式,可算作后膛炮的鼻祖?/cn>

⑤ 明万历年间曾有一次抗击倭寇援朝的战役

明末边事春秋之六 鏖战三千里江山 ――万历朝鲜之役
秦大路 编写

与许多人的感觉一样,每读《明史》,特别是读到晚明部分,总会令人感到寒气逼人,脊背上的凉意,胸腑中的悲意,一时不易排遣。孙武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明朝便在这生死存亡的夹缝中度过一个个多事之秋。仅明末军事领域,战事频繁,令人感到畅快淋漓的时候不多。然而万历三大征,特别是三大征之一的万历朝鲜之役,勉强算的上是晚明历史中少有的亮色之一,曲折处惨烈处屡屡让人动容不已。

万历朝鲜之役是四百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日本史书把万历朝鲜之役分为两次战争,分别叫作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朝鲜史书则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整个战争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这场战争,明朝“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用兵数十万,费银近八百万两,历经战与和的反复,最终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战争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日军战略进攻阶段,在短短的时间日军迅速占领朝鲜全境。第二阶段是明军的反攻阶段,明军通过一系列战役,最终收复了平壤、开城等地。第三阶段是相持和议和阶段。第四阶段是日军再次入侵,明军和朝鲜展开战略总反攻,最终日本军队被全部赶出了朝鲜。

万历朝鲜之役对当时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此役,明朝一方在二十年内无力进剿后金力量,使得女真部落日益强大,最后对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胁。由于此役,朝鲜从亡国到复国,付出了数十万军民伤亡的沉重代价。由于此役,日本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彻底垮台,日本从此进入德川幕府时代。因此,从长远来看,万历朝鲜之役实际上起到了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

万历朝鲜之役是明朝战史上较为精彩、较为曲折的战例之一,史称“其军威之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这是一场公平的较量,在战场上,明军和日军均有过良好表现,当然,双方也都在不同时期犯过错误,遭受过败绩。而在停战议和期间,中日双方政治和外交手段的角逐,一波三折。同时,战争期间也有极富戏剧化的人物和荒谬的事件参差其中,颇具野史和演义色彩。战与和期间无休止的纷争,使整个战争的进程诡谲多变。当后人透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时,必会被其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场面和情节所吸引。

1.风雨欲来

丰臣秀吉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代枭雄。十六世纪末,丰臣秀吉结束了日本长期割据的战国时代,统一了全日本。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日本天皇任命丰臣秀吉为“关白”(摄政)。正如历史上所有完成统一大业的枭雄一样,丰臣秀吉也有一个很大的梦想,那就是野心勃勃的向亚洲扩张。《剑桥史》为丰臣秀吉的入侵动机做了辩护,认为日本当时只是企图占领朝鲜,并无侵略中国的意图。但根据日本方面的史料,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丰臣秀吉的目标是中国,例如丰臣秀吉为侵略中国制订了战略计划。日本侵朝前一年,即万历十九年(1591年)六月,日本特使宗义智曾通告朝鲜国王李昖:“有意在明年春天假贵国道路进攻明国,届时还请多多包涵与协助!”

日本在数年内储备了大量的军粮、战船和火器,矛头直指邻国朝鲜,试图把朝鲜的三千里富饶江山变为日本的一个行省,使之成为日本向亚洲大陆扩张的桥头堡。这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企图在亚洲实施它的大陆政策。

此时的朝鲜几乎是明朝的一个缩微翻版。朝鲜当时为李氏王廷统治,党争激烈,政局不稳。和明朝的体制几乎一样,朝鲜也重文轻武。但与明朝不同的是,朝鲜半岛在元末以后一直没有大的战事,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没有城防。君臣上下对日本的虎视耽耽和精心战备一无所知,或者说是毫无反应。还是明朝获得了日本将要入侵朝鲜的情报,特意派使臣去质问朝鲜国王李昖:“听说日本欲假道朝鲜侵略明朝,有这样的事么?”朝鲜国王连连否认。

此时的明朝内政边事相对比较平稳。明神宗一边在紫禁城内悠闲的做着皇帝,一边一步步地毁掉张居正当年的施政成果。以申时行、王家屏等人为首的大学士们吸取张居正生前权倾朝野、死后受到清算的教训,不断弱化和放弃内阁权力,原先的一些重要职权渐渐下放到六部。西部、北部边事一直比较安定。辽东虽不平静,但前方捷报不断传来。可户部做了调查之后,声称“假称捷报,冒功授官者甚多,在蓟镇一边分为四镇,一镇又分三路,设官比原额几二十倍。” (《神宗实录》卷二三四)然而军队系统的这种欺瞒和膨胀,还没有到恶化的地步,当时的明朝还能承受,所以这也没有引起朝廷的警觉。虽然几年内接连发生了太湖农民起义、永昌卫士兵暴动、广东白莲教起义等事件,但很快被平息下去了。这么大的国家,怎么能不出一点事呢?于是神宗皇帝继续过着“每夕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大睡”的逍遥日子。还好,太仓还有粮食,库银还没有耗尽,军饷、火器的供应还算及时。在所有人看来,帝国还远没有到忧心忡忡的时刻。

朝鲜没有觉察到任何危险,明朝虽然看出了丰臣秀吉的野心和举动,但也没有对事态的严重程度做出进一步判断。所以,这一对友邦兄弟,继续在大战前的平静日子里享受着那一份舒坦。

2.一泻千里

日本人做事的认真程度一向令人敬佩。万历十九年(1591年),千余艘战舰已建造完毕,名古屋屯积了足够使用数年的粮草,三十万的军队在动员后已是整装待发。丰臣秀吉看来,一切已是箭在弦上,积蓄了数年的力量终于到了该要爆发的时刻。

万历二十年(1592 年),丰臣秀吉正式发布命令,以9个军共15万兵力(按:不同史料给出的兵力数不一,根据《日本战史》的说法,用于作战的陆军兵力共为9万多人),大小舰艇七百余艘,出征朝鲜。先头部队是小西行长率领的第一军,共1.8万人,分乘350艘舰船。四月十二日,渡过对马海峡后,翌日凌晨抢摊登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釜山朝鲜守军,迅速攻下了釜山。四日之内,朝鲜海防重镇釜山、东莱、梁山等地相继陷落。其余沿海守军闻风而逃,朝鲜的海防线迅速崩溃。四月十八日,加藤清正率第二军2.2万人、黑田长政率第三军1.1万人也相继在南部海岸登陆。前三军登陆后,日军后续主力(8万人)和其余舰队相继入朝。日本倾举国之军力,目的是速战速决,以强大兵力在短时间内控制朝鲜。

日本大军兵分三路向北部快速挺进。惊惶失措的朝鲜王廷,仓猝组织了8千人的朝鲜精锐在乌岭天险据守。朝鲜军队的布防尚未在乌岭山口展开,就被小西行长迅速突破。朝鲜将军申昱受命仓促集结了1万多人,在忠州背江与日军3 万人激战,全军覆没。随后,日军如入无人之境,沿途各道守军望风而逃。不几日日军已经到达王京汉城城下,朝鲜备边使李谥看到日军军容强盛,竟然慨叹说:“今日之敌,似如神兵!”此时汉城守城主将李阳元,竟把兵器沉入汉江,落荒而逃。五月二日,登陆仅十七日,日军便兵不血刃地进入朝鲜国都汉城。

日军稍事整顿,继续北进。守临津江之朝鲜军队,暂时使日军进攻受阻。日军佯装后撤,诱朝军走出工事,然后迅速反击将之击败。守大同江之朝鲜军队,竟坐视日军徒步安然过江,不敢发一矢。随后开城、平壤相继失陷。仅两个月零两天,朝鲜“浃旬之间,三都失守,八方瓦解”,三都(王京汉城、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两个朝鲜王子被俘,朝鲜国王李昖逃到义州。处在绝望中的李昖忙派使臣向明朝求救。(按:朝鲜关于这段叙述时,用了这样的话,“因朝鲜人民奋起抵抗,日军进攻暂告停止。”三都十八道都给占了,当然没什么地方可进攻的了。)

在攻占朝鲜全境的过程中,日军的表现可圈可点。不得不承认,经过了战国时代的日军战斗力很强,战略战术运用的较为成功,武器装备也优于对手。首先,日军往往以偷袭、强攻等闪电式战术打的朝鲜军猝不及防、晕头转向。其次,日军与朝鲜军相遇时尽量打歼灭战,而非击溃战,这样可以起到彻底歼灭朝鲜正规军的作用,也能达到迅速瓦解朝鲜军队斗志的目的。第三,日军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火器。这些火器主要以火绳枪为主,射程在八十到一百米左右。战时采用三排轮射方式,排与排的射击间隔很短(有资料说是7、8秒左右),这样,临阵时就会给对手带来很大的杀伤力。相对于以冷兵器为主的朝鲜军而言,日军的优势是明显的。

丰臣秀吉看到侵朝战争进行得如此顺利,欣喜若狂。五月二十六日,丰臣秀吉制定了征服朝鲜及明朝的计划二十五条,其中几条为:“高丽都城已于(五月)二日攻克,所以,近期内需迅速渡海……此次如能席卷大明,当以大唐(明朝)关白之职授汝(指丰臣秀吉的侄子丰臣秀次)。宜准备奉圣驾于大唐之京城,可于后年行幸,届时将以京城附近十国,作为圣上之领地。诸公卿之俸禄亦将增加,其中下位者将增加十倍,上位者将视其人物地位而增。……任汝(指秀次)为大唐关白,以京城百国之地封汝。日本关白一职,将视大和中纳言与备前丞相二人情况,择任之。”六月三日,丰臣秀吉下达了进攻明朝的命令。他煽动说:“如处女之大明国,可知山之压卵者也,况如天竺、南蛮乎?”丰臣秀吉把明朝比作任“猛汉”日本宰割的“处女”,可谓狂妄到了极点。侵朝日军将领也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日将锅岛直茂请求丰臣秀吉把明朝大片领土赏封给他,战国名将伊达政宗写下了这样的狂言:“何知今岁棹沧海,高丽大明属掌中。”

当朝鲜举国上下在陆地上溃散而逃的时候,有一个将军和他的军队在海上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胜仗。这个人就是朝鲜名将李舜臣。李舜臣的舰队在整个战争期间给日本海军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噩梦。在日本陆军拿下王京后向北部乘胜挺进时,李舜臣率领他的海军于五月七日偷袭了停留在玉浦港的日本第二运输舰队的主力。此战焚毁日舰二十六艘,击沉五艘。第二日再战,又击沉日军大中战舰十三艘,李舜臣的舰队无一船被击沉!从五月初到八月,在玉浦、合浦、泗川、闲山岛、釜山等地多次进行海战中,共击毁击沉日军舰船300余艘,杀伤无数。这是一个惊人的胜利。

李舜臣在海战中的王牌武器是“龟甲船”。龟甲船船身的防护板由装有硬木制成,形似龟壳,故叫龟甲船。船身长34米,宽4米多,甲板之上有厚木制成的外壳,并且裹上鳞状铁叶,可以抵御敌人弓箭和火器的投射,顶盖上和甲板旁,装着许多尖锐的铁锥和尖刀,使敌人不易攀登。船头呈龙头形,内有两个或四个大炮眼,头尾都装有大型铁锥,可用来撞击敌船。这种龟甲船被现今朝鲜人称为当时世界最强的战船,在世界古代海军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日军的作战主力舰船为安宅船,分为箭船和炮船两种。炮船一般配有四十门大筒(日式火炮),另外可以配备一定数量的火绳枪。日本主力战船安宅船的火力比龟甲船弱,而且没有防护铁甲,所以在海战中一直落于下风。日本在出兵朝鲜之前没有预料到将与朝鲜海军发生如此激烈的海战。准备不足再加上武器装备相对落后,打败仗也是难免的。

由于朝鲜海军的优势明显,日军连战连败,日军已渐渐不能掌握全部制海权。但海战的初步胜利根本无法扭转朝鲜半岛的总体战局。日军已经占据了朝鲜半岛绝大部分城池。王子被俘,国王逃到中国边境,李氏王廷的政权体系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日军在各地大量屠杀抵抗力量和无辜百姓。同时,占领军已经着手在朝鲜半岛展开“日本化”运动。朝鲜人被强迫按照日本的方式改姓名、剃发。日本人开办的学校已经开始为朝鲜儿童教授日语了。毫无疑问,朝鲜已经处于事实上的亡国状态。尽管各地不断有小股义军以游击战术给日军以有限打击,但国王李昖非常清楚,这些义军毕竟力量薄弱,骚扰尚可,退敌无力,终究是无法扭转乾坤的。

幸好,还有一位友邦大哥,他们总不能坐视不管吧?李昖深知,没有明朝的介入,光复朝鲜,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已经有好几批使节去北京求救了,除了正式向皇帝陛下递交国书,他们还分头去游说众多的阁臣,尚书,侍郎,御史,甚至宦官,力图促成大明尽快出兵朝鲜的决定。

3.收复失地

日本对朝鲜的大举入侵,大大地震动了明朝。两个多月以来,明廷上上下下就是否应出兵援助朝鲜,争论不休。由于当年沿海长达百年的倭患,几乎所有的人都很痛恨日本。当年倭寇的凶狠顽强,明朝君臣也是了解的。而现在十数万侵朝日军全都是正规军,战力远非当年倭寇可比。况且明朝在庚子之变之后的几十年里,从未面临过大规模的战争。能否战胜侵朝日本大军,明朝君臣实在没有把握。

这时丰臣秀吉要求琉球、菲律宾臣服朝贡的消息传来,更是激怒了明朝君臣。明朝上下已经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这个东洋强人的野心。明朝君臣早已习惯了自己的天朝地位,古语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从明神宗的角度来看,自然绝不能容忍丰臣秀吉的野心。当时的兵部侍郎宋应昌在上疏中说,“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非止为属国也。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矣。”,“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这种观点在当时有一定的代表性。明廷上下,基本达成了“迎敌于外,毋使入境”的共识。

由于不了解敌情,明初最初只派了一支偏师前往朝鲜。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明朝派辽东游击史儒率骑兵2千出征,副总兵祖承训(即明亡时总兵祖大寿之父)率骑兵3千继后。史儒进到平壤附近,因道路不熟,误中埋伏,适逢大雨,火器也无法发挥作用,后全军覆没,史儒力战牺牲。后祖承训率领3000骑兵乘敌不备,攻入平壤,随即陷入巷战,被七百名日军火绳枪手连番伏击,骑兵和火统的威力无法发挥出来,结果全大多数阵亡,只有祖承训等寥寥几人逃回。

消息传来,明廷象炸开了锅一样,群情激昂。此时主战派也罢,主和派也罢,纷纷要求明朝出动大军远征朝鲜。明神宗命宋应昌为经略,总领抗倭事宜;急调陕西总兵李如松(名将李成梁之子)入辽,为东征提督,总体负责军事。

明朝从全国范围调集了4万精锐。这支军队的主要构成如下:辽东精骑1万;宣府、大同各选精骑8千;蓟镇、保定各选精锐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四川副总兵刘綎率川军5千,做为后续部队,向朝鲜进发。辽东、宣府和大同共2万多轻骑兵主要是用来突击,备有轻甲、马刀和长矛,同时也备有火统。蓟镇、保定的步兵则来自明军的神机营,以火统、鸟枪和火炮为主要武器。江浙兵拥有丰富的抗倭经验,熟悉戚继光传下的鸳鸯阵。刘綎的川军多年来一直与西南夷族作战,山地作战经验丰富。这4万军队在宋应昌和李如松的率领下,浩浩荡荡的跨过了鸭绿江,开进了朝鲜。

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一月五日,大军进抵平壤城下。平壤城易守难攻。东有大同、长庆二门,南有芦门、含毯二门,西有普通、七星二门,北有密台门,有牡丹峰高耸,地形险要。当时日本守军为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共1万5千人,配备了火绳枪等火器。李如松的部署如下:蓟镇游击吴惟忠率领步兵当先,辽东副总兵查大受率领骑兵居后,攻击北部要塞牡丹峰;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领兵进攻城西七星门;左军李如柏(李成梁另一子)、参将李芳春领兵进攻城西普通门;祖承训率领明军乔装为朝鲜军麻痹日军,力攻城南芦门;主帅李如松督阵。李如松同时部署明军的王牌武器――虎蹲炮、大将军炮、佛郎机炮,据说威力最大的大将军炮就超过了一百门,届时全力轰击日军阵地。明军主力将进攻平壤的南、西、北三个方向,东面给日军留出退军路线。

一月八日晨,平壤之役打响了。随着主帅李如松一声令下,金鼓声大作,喊杀声四起,明军开始攻城。明军劲弩齐发,巨炮齐轰,一时火焰蔽空,震天动地。日军火绳枪虽然略优于明军火统,但日军却没有明军威力强大的火炮。明军火炮射出的铅弹不断落入敌阵,给日军造成很大杀伤。日军战斗力非常顽强,拼命死守,火器兵手执火绳枪雨点般射向近距离攻城的明军。明军略微受阻,后续攻击部队继续攻城。当时战况十分惨烈,神机营参将骆尚志冒险登城,腹部被滚石击中,仍然挺立不退。年近60的老将吴惟忠,胸部中弹,犹自大呼督战。李如松的坐骑被敌火绳枪手击毙,李如柏的头盔中弹,兄弟二人都置之不顾,愈战愈勇。主将如此奋勇,何况士卒?

祖承训率领的明军率先突破城南的芦门。日军一直以为芦门方向的是战力很弱的朝鲜军,因而没有重点部署兵力。近距离时日军才发现这是伪装为朝鲜军的明军,这时明军手中的火统已经开火,日军纷纷倒下,开始败退,芦门被明军攻破。接着含谈门、普通门、七星门、牡丹峰也相继被明军攻占。小西行长一看大势已去,率领残兵退守城北一隅风月楼。入夜,日军自东南方向突破,渡过大同江向王京退却。沿途早有李如松部署的李宁和查大受伏兵等候,一阵掩杀,击毙数百日军。

平壤的收复有着相当大的战略意义,整个朝鲜半岛的战争形势就此逆转。平壤之役是很典型的攻坚战,颇具近代化战争的特征。此役中明军有非常杰出的表现。首先明军以优势兵力和火力主攻城西,另以奇兵伪装成朝军强攻城南,这种部署完全出乎日军的意料之外。其次,城东给日军留出退路,使得日军无死守之志。第三,明军动用了当时在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火炮,给日军以极大的杀伤和震撼。明军攻城时,曾有日将大友义统率领一支部队来增援小西行长,结果被明军震天动地的炮声所吓阻,不战而退。第四,在日军撤退路线上设有伏兵,使日军再受重创。李如松就凭此一战,威名大振,可以说平壤大捷超过其父李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

有些日本史料极力淡化平壤之役。根据日本人的记述,日军此役似乎败的很体面。日军由于平壤和王京汉城距离太远,本就打算放弃。在明军攻城后,小西行长特意修书李如松,日军愿意退去,于是乎日军大摇大摆,安然退到了汉城。这种说法显然有“讳言”和“粉饰”败绩之嫌。在明军强大的炮火面前,日军之败是必然的,无论如何也体面不起来的。事实上,因援兵迟迟不来,平壤大部已被明军攻占,日军军粮、兵营悉数又被明军焚毁,小西行长眼看无法固守,遂与日军诸将商议,连夜撤回汉城。迫于明军的压力,孤军深入的日军第二军加藤清正部也撤回到汉城一带布防。根据《日本战史》,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一万一千三百余名,只余六千六百人,减员近三分之二。

明军修整十天后,李如松乘胜进军,继而收复旧都开城和多座城池。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军继续向南开进,直迫汉城。

正月二十四日,明军的先头部队查大受部共3千精骑在汉城郊区与日军加藤光泰部发生激战,日军败退。后日军主帅小早川隆景率军2万将明军查大受部包围在碧蹄馆。在碧蹄馆一战中,明军3千骑兵,抗击了数倍于己的日军,一者依靠明军死战,二来明军骑兵部队配备了佛郎机火炮战车,明军依赖火炮优势,同时以战车做为工事,向敌阵不断施射火药助推的箭,使得日军始终无法逼近。后李如松率领的1千精骑也杀入战团,战斗非常激烈。《明史-李成梁传》载,当时有一武艺高强的金甲倭将拍马直取李如松,李如松力战不支,裨将李有升上前护主,被打下马来,一拥而上的日军武士将其砍作数段。紧要关头金甲倭将被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梅一箭射于马下。之后明将杨元率领1千明军精骑连夜前来救援,日军以为大部明军赶到,率军退回王京。碧蹄馆之战历时一天一夜,明军精骑死伤过半,日军也付出了数千伤亡代价。

关于碧蹄馆之战,中朝日三国的史料记述差异很大。根据日军史料,大都宣称日军4万包围了2万明军,给明军了毁灭性沉重打击。并且日方史料引用明朝的记述为证。根据《中日关系史》介绍,实际上明代记述该战役的文献,多半立足于弹劾李如松的上疏,对于失败的情况有所夸大。我们知道,明朝的言官们,弹劾似乎是他们唯一的使命,夸大事实是他们的强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根据朝鲜方面的史料,如柳成龙的《惩毖录》,真正被日军合围的是查大受部和李如松率领的侦察轻骑,共4千余人,这是比较可信的。当时在朝明军总计才4万人,先头部队大都为骑兵,并有炮营,如果真有2万人,4万日军是没有能力完成合围的。所以,最真实的情况应该是,明军数千骑兵被2万日军合围,苦战一天一夜,后日军与明军大部队发生遭遇战,双方便各自退去。

碧蹄馆之战后李如松不敢轻进,再加上当时日军在汉城及周边地区集结了5万多人,兵力上日军有绝对的优势,明军遂退回开城修整。

后来明军得到错误情报,加藤清正率领的日军第二军将从咸镜道进攻平壤,李如松便率领明军二月十六日离开开城回到了平壤。李成梁的撤军是个错误的决定,撤军导致了盟军朝鲜军队刚刚收复的幸州得而复失。李如松得到幸州失守消息后,深悔自己退兵太急。而日本方面的记述是,李如松被日军大败后退回到平壤。事实上,李如松在碧蹄馆之战后败退到开城,完全可以继续修整一段。后来在京的朝鲜使者和明朝言官们都批评了李成梁的此次主动撤退,这也成为李如松日后被弹劾的罪状之一。可见明军并非被日军“击退”,而是主动退却,明军的主力部队却并未因碧蹄馆之败受到很大损失。日本史料说,李如松部由于元气大伤而无力南进。事实上李如松不能南进的主要原因是兵力不足,此时明军只有3万多人,几乎没有可能拿下为5万多日军据守的汉城。

后来探知日军的军粮大都存放在龙山大仓后,李如松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领一支敢死队深夜奇袭了龙山大仓。龙山大仓本为朝鲜国仓,积贮了朝鲜数十年的粮食,汉城被日军占领后,龙山大仓就成为汉城数万日军的军粮库,后来日军运来的粮食都存于此地。明军敢死队到达龙山后,把火箭射向粮仓,十三座大仓,数十万石粮食,一夜间被烧的干干净净。李如松夜袭龙山一计,精彩处堪与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夜袭乌巢相比。军粮一失,朝鲜半岛的日军全线被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4.议和闹剧

至此,中朝军队与日军进入相持阶段。根据《日本战史》的介绍,初入朝鲜时日军数量为9万6千余人,当各队重新集结于汉城时,只有不到5万3千人,减员4万3千余人,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五。关于减员原因,日本史料的说法是由于水土不服,病死占大部分。朝鲜和日本同处东亚,气候环境较为相似,水土不服一说,难以令人置信,况且也没有任何关于瘟疫流行的记录。总之本人相信大多数死亡日军应该都死于战事。

日军减员很严重,再加上粮仓被焚,军心越来越不稳。而明军在碧蹄馆之战后锐气受挫,而且兵力少于日军,并不具备再次决战的条件。既然双方都不想打,那么就有了和谈的可能。

明朝方面的和谈代表是浙江人沈惟敬。沈惟敬是一个很奇怪的角色,他既非明朝官员,又不具有外交谈判才能。只是由于他长期从事与日本的贸易,并会说一口流利的日语而被兵部尚书石星赏识,临时被封为神机营游击将军军衔,负责议和事宜。正史在介绍沈惟敬时多采用野史笔法,称其为不法商人,无赖子。例如《明史-朱国祚传》提到,朱国祚曾对当时的兵部尚书石星谈到沈惟敬:“此我乡曲无赖,因缘为奸利耳,公独不计辱国乎?”

早在万历二十年秋,也就是平壤之役前,沈惟敬做为兵部的全权代表就曾与小西行长谈判议和。小西行长也是商人出身。两位商人相遇,自然十分对路,谈起军机大事就象谈生意一样讨价还价一番。当时的谈判内容没有任何记录,大致是以大同江为界,江东归日本,江西归朝鲜,明朝对日本进行封贡,等等。这个协议并没有通报到高层。恰好当时朝中主战派占了上风,李如松遂率领大军一路开向朝鲜。沈惟敬当时被一心主战的李如松扣留在军中。

却说此时明军和日军陷入僵局后,以石星为首的主和派又卷土重来,沈惟敬再次受到重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三月十五日,经略宋应昌派沈惟敬至汉城与小西行长达成了四点协议:1、明派使节去名护屋会见丰臣秀吉。2、明军撤出朝鲜。3、日军从汉城撤军。4、交还二王子及其被俘官吏。为了监督日军南撤,宋应昌派参将谢用锌、游击徐一贯等带百余随从,同沈惟敬组成明朝使团与日军一道南撤。日方有此使团通行,自然也再不担心明军和朝鲜军的追击。

四月十八日,日军全部撤离汉城,李如松于十九日率明军及朝鲜军进入汉城,五月十五日渡汉江进至庆州。李如松在庆州对明军、朝鲜军和朝鲜义兵作了部署之后,便返回京城。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

五月八日丰臣秀吉在名护屋会见了明朝使团到达日本。由于语言不通,双方的会谈仍就在沈惟敬和小西行长之间进行。丰臣秀吉提出了“大明、日本和平条件”七条:1、迎明帝公主为日本天皇后;2、发展勘合贸易;3、明日两国武官永誓盟好;4、京城及四道归还朝鲜,另外四道割让于日本;5、朝鲜送一王子至日作为人质;6、交还所俘虏的朝鲜国二王子及其他朝鲜官吏;7、朝鲜大臣永誓不叛日本。沈惟敬一口答应了这丧权辱国的七条建议,但对同行的谢用锌、徐一贯等人却诈称丰臣秀吉已同意向明朝称臣,请求封贡,并退出侵朝日军。而小西行长则对丰臣秀吉汇报说,明朝使者已经同意了丰臣秀吉的七条建议,只需派日使与明使一道去北京请大明皇帝最后批准。

就这样,在两位奸商欺上瞒下的斡旋后,双方几乎要达成外交史上最为荒唐的“鸡同鸭讲”协议。于是日本派谈判代表小西如安与明朝使团一道去北京。小西如安早已与小西行长达成了攻守同盟。小西如安到了北京后,与石星进行了谈判,一口答应了石星提出的三项条款:1、日军在受封后迅速撤离朝鲜和对马; 2、只册封而不准求贡;3、与朝

⑥ 戚继光抗倭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的战役是什么

台州之战

明朝东南沿海抗倭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战争。但由于明军腐败无能,抗倭200年倭患未除。直到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戚继光奉调浙江任宁绍台参将后,东南沿海抗倭形势才发生根本改变。
从1555年到1566年,戚继光抗倭百战,节节胜利。期间,戚继光先后在台州九年,他创造出了辉煌战绩和最灿烂的人生。他的“台州之战”九战九捷平倭寇,被《中国军事大辞典》收录为专条永载史册:“台州之战,亦称辛酉台州大捷。嘉靖四十年(1561)明将戚继光台州(今浙江临海)抗倭的战斗。是年春,倭寇大掠浙东桃渚、圻头,戚继光率部急趋宁海,于龙山大败倭寇,追至雁门岭。倭寇乘虚分兵三路进犯台州。倭寇兵至新河,戚继光夫人发动妇女,配合守军守城。城上旌旗招展,铳炮声、喊杀声连天。倭寇远远望去,以为城中早有防备,不敢贸然进攻。戚继光获悉后,即派唐尧臣部援新河,将倭寇击溃。新河战时,戚继光主力进抵台州,同倭寇于离台州数里的花街交战。戚继光率部以火器挫敌势,又穷追,倭寇大半淹死水中。农历四月二十五日,倭寇二千人,抵台州东北的大田。戚继光主动迎战,于白水洋东之上峰山设伏,待敌人入峡谷进伏击圈后,集中兵力拦腰袭击,鸟铳突发,奋勇冲杀。倭寇忙以一字阵以守为攻。戚军以鸳鸯阵对敌,倭寇大败,退居小山,并抢先登上界岭,拼死抵抗,戚军冒死仰攻,一举摧毁之。计歼敌三百四十四人,擒倭寇首领。上峰战后,原自宁海团前逃跑的倭寇,聚众二千,联船十八艘,于五月十七日在长沙(今温岭东南)登岸。戚继光决定水陆联合作战……大败倭寇。戚继光以一个月的时间,连获新河、花街、上峰岭、长沙等役胜利,全歼侵犯台州的倭寇。在东南沿海抗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此,浙东倭寇遂告平定。”

⑦ 明朝领导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是何人,举例说明浙江抗击倭寇的典型战役

明代,共两朝有过重要的抗倭历史,一朝是嘉靖朝,一朝是万历朝,嘉靖朝的抗倭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抗击的是中日两国的海盗,和日本浪人,战败武士,领导明朝军队抗倭的民族英雄最著名的就是戚继光,俞大猷。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50余艘船2000余人聚集于宁波、绍兴海面伺机入侵。四月二十四日,倭寇大肆抢掠新河城外各地。城内精壮士兵大都出征,留守者人心 惶惶。戚继光夫人挺身而出,发动妇女守城,迫使倭寇不敢贸然逼近。二十五日,在宁 海的戚继光令胡守仁、楼楠二部驰援新河。二十六日,倭寇逼进新河城下。这时,援军 赶到,双方展开激战。入夜,戚军打败倭寇,残倭从铁岭方向逃走。次日,乘胜追击, 将残倭打得落花流水。此战杀敌约200人,保住了新河。戚继光击败宁海之倭后,听说进犯桃渚之敌焚舟南流,改进精进寺。他认为敌人这 样做,是想乘虚侵犯台州府城,于是挥师南下,决定急行军先敌到达府城。二十七日中 午,双方于离城仅1公里的花街展开激战。戚军前锋以火器进攻,杀死敌人前锋头目, 并连斩7倭。敌人主力大败退逃。戚军即分兵两路猛追,将一股敌人沉于江水中,另一 股被歼灭于新桥。只一顿午饭的工夫就结束了战斗,共杀敌300余,夺回被掳民众5000 余。
四月二十五日,泊于健跳沂头海面的倭寇,二十八日登陆,五月一日进至台州府城 东北的大田镇,妄图劫掠府城。戚继光率1500余人在大田岭设伏,与倭寇对峙。敌人闻 有备,于初三日沿间道逃至大田,欲窜犯仙居,劫掠处州(今浙江丽水)。大田至仙居 必经上峰山,山南是一狭长谷地,便于伏击敌人。戚继光先敌人到达上峰岭,令每人执 松枝一束隐蔽身体,严阵待敌。五月四日,倭寇列10公里长队向仙居方向行进。五日经 上峰岭南侧,远望岭上满山丛松,未见有兵,毫无戒备。待倭寇进入伏击圈,鸟铳齐发, 戚军列一头两翼一尾阵,居高临下,勇猛冲杀。倭寇措手不及,仓皇应战,当即有数百 人缴械投降。余倭被迫退至白水洋朱家大院,被戚军围攻,全部被歼。这次战斗,戚家 军以少胜多,共斩杀300余人,缴获兵器近1500件,夺回被掳民众1000余。六日,戚军 凯旋台州府城。 五月十五日,戚家军又取得了藤岭战斗的胜利。五月二十日,消灭了窜犯宁海以北 团前、团后占据长沙之倭寇。从四月下旬开始,戚家军以少敌众,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 连续取得了新河、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战斗的胜利,消灭倭寇数千人,使侵犯 台州的倭寇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次年,倭寇窜犯宁波、温州,戚家军和其他明军配合, 全歼倭贼,此后,倭寇未再大规模进犯台州地区,浙江的倭患基本平息。 浙江倭患平息后,倭寇纷纷南下骚扰福建,福建成为倭患中心。嘉靖四十一年 (1562年)七月,戚继光被派往福建剿倭。

⑧ 抗倭战争伤亡情况

你可以看看 万历朝三大战役--朝鲜战役。此役使明朝耗费约八百万两白银,导致国库空虚。名将伤亡惨重如李如梅等战死此处。李成梁从此无力掌控辽东,使金兵做大。为明朝灭亡埋下祸根。

⑨ 拼死酣战,李宗仁山东抗倭 是什么战役

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鲁南会战或血战台儿庄。台儿庄战役的起止时间有几内种说法,一般认为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容至4月15日结束。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1]
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2] (日军自报伤亡11984人[3] )。
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这次战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改变了国际视听,消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