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自知知名
1. 关于人要有自知之明的名人故事
故事一:
春秋时期,在齐国有一位被公认的美男子,别人都叫他徐公。和徐公家离的不远,有一户人家,那家人的主人叫邹忌。邹忌也是一个长得还算魁伟漂亮的男子。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对着镜子,问他的妻子说:“你看我比那个徐公哪个漂亮些?”
妻子答道:“当然是我相公漂亮了,他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徐公是名闻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更漂亮,所以又去问他的小妾:“你看,我和徐公比,哪个漂亮些?”妾也回答:“徐公虽然漂亮,但他离您还差的远呢!他怎么能和您比呢?”
邹忌听到妻妾都这样说,感到很得意,心想:连妻妾都这样说我,那肯定就是我最美了。过了一天,有个客人来邹忌家拜访他,邹忌就摆下了酒席去招待他,席间,邹忌又顺便问了问客人:“你认为我和徐公比美,哪个更漂亮一点呢?”
客人的回答也同样是:“徐公没有您漂亮。”这句话使得邹忌更加得意了,他现在都不知道自己有多漂亮了。又过一天,徐公来到了邹忌家里,邹忌就把徐公的面貌、身材、姿态等各方面都仔细打量了一番,又暗中和自己相比,始终看不出他什么地方比徐公漂亮。
徐公走了以后,他又去照了一回镜子,更觉得自己比徐公大有逊色。邹忌为这事夜晚睡不着觉。他想了又想,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妻子对我有偏爱,当然要说我漂亮;妾呢,她是怕我的,所以也说我漂亮;至于客人的当面捧我,那还不是因为他有求于我吗?”
自知之明很重要,在古代可以保官,保全家,人在一片赞扬声里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居于领导地位的人,更要有自知之明,才能不至于迷失方向。
故事二:
楚庄王要讨伐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庄王答道:“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士兵战斗力差。”庄子说:“臣认为智慧就像眼睛一样,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曾经兵败给秦国、晋国,丧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士兵战斗力弱了。
庄蹻在楚国境内当强盗为害百姓,官吏却不能将其拿获,这就是政治混乱了。大王政治之乱,兵力之弱,似乎也不在越国之下,但却想讨伐越国,这就说明了大王的智慧也像那眼睛一样了,看得到别人,却看不到自己。”庄王于是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智慧不在于他能够评价别人,而在于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因此说:“能够自我评价才称得上有智慧.” 这个故事说明了“知人易而知己难”的道理,为人处事,莫过于此。
(1)人自知知名扩展阅读:
自知之明出自《老子》:“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这一点,往往是比较难的,解剖别人易,解剖自己难。所以人们又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意思是说能清醒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是最明智最难能可贵的。
人贵有自知之明,难得真正了解自己,战胜自己,驾驭自己。自以为自知同真正自知不同,自以为了解自己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数人的明智。
人生如秤:对自己的评价秤轻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秤准了,才能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对自己了然于心,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有几许价值,才能做到自知之明。
可现实中人们常常秤重自己,过于自信和自重,总觉得高人一等,办事忽左忽右,不知轻重,而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悲剧。当然也有秤轻自己的人,其表现为往往自轻和自贱,多委靡少进取,总以为自不如人,自惭形秽,而经常处于无限的悲苦之中。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说,自知之明来源于自我修养和自我慎独。因为自省才能自制自律,自律才能自尊自重,自重才能自信自立。自尊为气节,自知为智慧,自制为修养。人具备了自知之明的胸臆和襟怀,其人格顶天立地,其行为不卑不亢,其品德上下称道,其事业左右逢源。
在人生道路上,就能经常解剖自己,自勉自励,改正缺点,量知而思,量力而行,及时把握机遇,不断创造人生的辉煌。
自知之明与自知不明一字之差,两种结果。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瓢飘然,忘乎所以,看不到问题,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的支点,驾驭不好人生命运之舟。自知之明关键在“明”字,对自己明察秋毫,了如指掌,因而遇事能审时度势,善于趋利避害,很少有挫折感。
其预期值就会更高,人生道路也会更顺畅。同时,自之不明是受私欲和心境的影响与干扰的。在如今人心浮躁和物欲横流的人际交往中,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缺乏自律意识,就很容易受权、钱、色、欲的诱惑和腐蚀,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至酿成许多人生的苦果。这在现实中是不乏其例的。
从另一层面上讲,自知无知才求知,自知无畏才拼搏。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自知度愈高,求知欲愈强。学然后知不足,知然后更求知。掌握的东西越多,越感到自己学识的短浅。知无止境学无涯。因此,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动力,求知是自知之明的升华。
自知之明通过求知改变自己的无知无识,也是使自己达到自尊自重、自律自信,进而自立自强自如人生境界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徐公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楚庄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 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有大作为的意思
释义:对别人的来了解要达到清源楚,才能清楚的了解自己,才能有大的作为。
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有大作为。”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
明:看清(明白)事物的能力。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知人之明:意思就是他有着洞察发现人才的聪慧头脑。属于褒义词。
(2)人自知知名扩展阅读:
关于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有大作为的典故:
1、乾隆的时候,一次殿试,有两个人的文采难分伯仲,于是这皇帝亲自出了一上联,让他们对下联。此上联是:烟锁池塘柳。
考生甲一看就脸色大变,然后快速离去。考生乙皱眉思索一会儿,也怏怏的离开了。后来考生甲就被钦点为状元,乙为榜眼。众臣不解,皇帝说我这个对联看似简单但却包含了金木水火土(偏旁),实属难对。甲一看便知,才高于乙。
2、李白想在黄鹤楼题首诗,然而看见崔颢所题的《登黄鹤楼》后,就连忙罢手,认为自己再写也及不上崔颢的这首诗。
3. 谁知道“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是谁说的
这一句是中国古老的古话,没有谁说的,可能是从以下引论过来的:
[成语词典]
--------------------------------------------------------------------------------
[题名]:自知之明
[拼音]:zì zhī zhī míng
[解释]: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例句]: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的。
[来源]:《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人贵有自知之明
中国有句经典名言:“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古希腊一座智慧神庙大门上,也写着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人还把它奉为 “神谕”,是最高智慧的象征。许多哲人都这样告诫人们,可见,自知之明,对人生,乃至人类是何等的重要!
自知之明,就是自己能了解自己,自己能认识自己。有的人可能说:“我就是自己,怎能说不认识、不了解自己呢?” 其实不然。有的人可以了解他人,了解环境,了解社会,甚至了解世界,但是,就是不会太了解自己,要做到有自知之明,是很难很难的。大千世界,茫茫人海,能够真正认识自己的人极少,而不能认识自己的人却很多很多。要不,何以古今中外,都有“人贵有自知之明”之类的劝戒呢!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谈论起来头头是道,可做起事来,却常常束手无策,力不从心;有的人,心怀鸿鹄之志,可真给他施展空间,却又往往大不如意,令人抱憾。有的人,妄自尊大,目中无人;有的人,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有的人,利令智昏,忘乎所以;……他们大多是,不知自己深浅几何,缺乏做人应有的自知之明。明明是自欺欺人,还动辄腾云驾雾地飘飘然起来。
4. 人贵有自知之明的例子
楚庄复王要讨伐越国,庄制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庄王答道:“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士兵战斗力差。”庄子说:“臣认为智慧就像眼睛一样,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曾经兵败给秦国、晋国,丧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士兵战斗力弱了。庄蹻在楚国境内当强盗为害百姓,官吏却不能将其拿获,这就是政治混乱了。大王政治之乱,兵力之弱,似乎也不在越国之下,但却想讨伐越国,这就说明了大王的智慧也像那眼睛一样了(看得到别人,却看不到自己)。”庄王于是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智慧不在于他能够评价别人,而在于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因此说:“能够自我评价才称得上有智慧。”
这个故事说明了“知人易而知己难”的道理,为人处事,莫过于此。
5. 人要有自知知名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是不是她的字写错笔字了。
自知之明
6. 为什么人贵有自知之名
我深信一点,就是人要成功外在条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内在的素质。如果你想取得成功,就要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当你犹豫不决的时候,很有可能是自己的信心发生了动摇。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心理变化,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远。
人往往只有了解了自己以后,才能够正确地树立起自己的目标。在成功的道路上,人有时会变得犹豫不决。既想做这件事情,又想做那件事情,然而越是希望面面俱到,就越会导致犹豫不决。这时只要把这些迟疑不定的想法抛开,问题就解决了。所以要冷静地考虑自己的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这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自己很难了解自己的才能,当然也有人具有自知之明,但不知道自己的人终究比较多。这时候,可以先请教别人,然后再冷静地加以考虑,就一定能够找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回顾自己过去的半生时,感觉他很少有犹豫不决的经验。因为工作总是接连不断地做,这一次这样做,下一次那样做,怎样做才能够把工作做好,怎样做才能适合自己,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松下幸之助。他在遭遇困惑的时候,就会请教一个第三者,被请教的第三者因为没有利害关系,所以就会看得比较清楚,就会提供客观的意见。松下把这些意见仔细分析一下,觉得应该完全按照这些意见做时,就照做。觉得对于这意见不十分明了时,就再度请教,如果听到三次相同的意见,那么不管怎样,他也会按照这个意见做下去。当时,苏联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全世界的产业工人无不欢欣鼓舞。日本的工人运动也风起云涌,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参加普选、成立工会、管理工厂等等一系列要求,无不使工厂的老板感到恐慌。
一般来说,愈是大型工厂,愈容易发生工潮。而像松下开办的这类小型工厂,工潮再怎么轰轰烈烈,里面都静如一潭死水。偏偏这时,松下萌发忧虑意识:如果我的工厂规模扩大,难免不发生工潮,我该怎么办?他进一步想:如果我的工厂受外界经济气候及自身经营状况的影响,工人情绪波动,我又该怎么办?这时,松下从旧式的家庭企业受到启发,“对立不如亲善,把工人当成老板的家人,老板则像是工人的父亲”,这样的旧式的家庭企业模式也必定能适应新产业。于是,松下的理论逐渐明朗:“松下电器公司的员工都是松下大家族的一员,谁不是松下大家族的一员,谁就不是松下电器的员工。”松下构想成立一个工会组织,在这个组织里,老板员工一视同仁。就这样,松下摸着石头过河,靠着自己的经营理念,终于把工厂一步步发展壮大。后来,松下电器在大阪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在市场上站住了脚跟。松下正是凭着自知之明,很深刻地了解自己,才使公司的管理日趋完善,最终使松下电器成为世界的知名品牌。松下的策略是从全局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发展,在看似不清楚地方,寻找到一条能够取得突破的道路。而这一切的取得,全都得益于他对大局、对自己的了解。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就是说,只有了解了自己和外界的情况,才能够制定正确地方向和目标。只有自知,才能够审时度势,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方针和策略,找出自己的发展和成功之路。
7. 古代有自知之明的人、事例、最后取得的成就
1、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
事例: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
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
而项羽恰恰相反,用人不利,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
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为张良的字)。”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心计多,善用脑,善用兵。
成就: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按西汉前期以十月为岁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后),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今山东曹县北)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是为汉高帝。
刘邦即皇帝位后,王后吕雉改称皇后,太子刘盈称皇太子。刘邦根据娄敬建议,定都咸阳以东的长安(今陕西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开基肇始,史称西汉。
2、陶渊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释义:富贵不是我所求,修成神仙是没有希望的。
事例: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成就: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7)人自知知名扩展阅读
“自知之明”出处: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释义: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言行不离道之规律中的人能够活得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仍然存在于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2、《韩非子》: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礄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释义:楚庄王想进攻越国,庄子规劝君主道:“大王为什么要进攻越国呢?”他说:“政治混乱,军队弱势。”庄子说:“我担忧这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睫毛。
大王的军队败给秦、晋,丧失土地数百里,说明军队很软弱;庄蹻盗窃于境内,而官吏却不能禁止,这说明楚国的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非在越王之下。
而您却想进攻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这才终止。所以要想知道困难,不在于看清楚别人,而在于自己是否见识到自己。所以说:“自己见识到自己才叫做明智。”
8. 有什么典故名字形容一个人没自知知名
【班门弄斧】bān mén nòng fǔ (班): 鲁班,我国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木版匠。在鲁班权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例}我在各位老师傅面前谈操作经验,实在是~不自量力。(也可用作自谦之词) 古今异义:古代用“班门弄斧”批评那种无知却又好卖弄的人,而现今鼓励人们大胆地表现自我,敢于显露自己的本领,挑战权威,有时会说“弄斧必须到班门”。
原文
采石江头,李太白墓在焉(那里)。往来诗人,题咏殆(dài,几乎)遍。有客书一绝云:“采石江边一抔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摆弄)大斧。”亦确论也。
译文
在采石江头.李太白的陵墓在那里。来来往往的诗人(在那里)写诗吟诗的几乎到处都是。(其中)有过客写了一首绝句道:“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这)也是确切的评论啊。
9. 人贵有自知之明事例
陶渊明,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于是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权南山”,留下了一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
李白,一代诗仙,这位当年名誉京城的御用文人,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出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感慨,做出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豪放行为,书写了一段“四海皆我家”的美谈。
古代文人骚客懂得认知自我,值得我们称颂;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懂得认知自我的人,更令我们钦佩。
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充分认知自我,知道自己能够让苗乡人民更健康地生活,于是在田垄里提着竹篮,用双手捧回了“生命的意义”,因此她感动了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