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著名
⑴ 伽利略著名铁球实验在比萨斜塔做的的拜托各位了 3Q
伽利略在另一处倒是明确地提到他曾经在高塔上做落体实验。伽利略在比萨大学当数学教师期间,写了一部没有出版的手稿 《论运动》(写于约1590年),其中5处提到在“高塔”或“塔”上做的落体实验。这5处,只有1处是为了反驳亚里斯多德理论,是以反诘语气提出的(“如果两块石头从一座高塔同时扔出,一块的大小是另一块的两倍,那么谁会相信,在大石头已落地时,小石头只下落了一半路程?”),显然只是假设,而不是对真实实验的描述。剩下的4处是在描述实验,其中1处更是明确地说他本人经常在高塔上做试验,但是不是为了否定亚里斯多德理论,而是为了验证他提出的一个新的落体定律:落体的速度和物体的密度成正比。原来,此时伽利略并不完全否定亚里斯多德理论。他认为,在真空中,如果是相同材料做的物体,那么它们的下落速度和重量无关;但是如果是不同材料做的物体,那么下落速度和它们的比重成正比。假如扔下一个金球和一个银球,由于金的比重大约是银的两倍,伽利略认为金球应领先银球一半的距离先落地。 伽利略说他经常做的实验是同时抛木球和铅球的实验。他报告一个奇怪的现象:一开始木球的下降速度比铅球还快,之后铅球逐渐赶上木球,领先木球落地。根据现在的物理学知识,如果考虑到空气阻力,铅球领先落地是预料中的,但是木球一开始领先铅球,则似乎是荒唐的。因此有人怀疑伽利略是不是真的做了实验。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两名美国科学家米克里奇和塞特尔重复了伽利略的实验。他们让51名学生做实验,一手握铁球,一手握木球(二者重量比约为10倍),两手朝下,同时送手让球下落,并对整个过程进行摄影。对摄影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大多数(占88%)实验中,一开始木球的确明显领先铁球。原因不是由于物理定律不成立,而是由于人们在扔球时,会下意识地先松开负重较轻的那一手 (可能是因为人们要用更大的劲握住重球,因此松开要稍慢一些)。伽利略报道的这个奇怪结果,恰恰证明了伽利略的确在高塔上做过落体实验。既然他用不同材料的物体做过落体实验,那么也应该用相同材料的物体做过。维维亚尼很可能是根据《论运动》中的这些叙述,夸大成当着众人的面在比萨斜塔做演示。在维维亚尼的故事中,伽利略是为了证明用相同材料做成、重量不同的物体的下落速度相同,这与伽利略当时的观点相符。 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如他预料的,比重大的物体的下落速度略快于比重小的,但是并非如他的假说所预言的下落速度与比重成正比。伽利略想出了别的假说,试图解释为什么实验结果与理论的预测不符,以及为什么比重小的物体的下落速度一开始会比比重大的快。他最终放弃了原先的假说,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在真空中(或在介质阻力可忽略时),任何物体,不管其重量、形状和比重,下落速度都是一样的。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的各个方面,分开了看都并非他的首创。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公元前99~公元前55)在承认在介质中落体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的同时,也正确地指出在真空中所有落体的速度都将一样快。早期基督教神学家斐罗庞努士(490~570)在给亚里斯多德的著作做注解时,指出试验能证明亚里斯多德的落体法则是错误的,如果从同一高度扔下重量差别很大的两个物体,它们落地的时间差异将会极其小。这是首次有关落体实验的记载,斐罗庞努士很可能只是在叙述前人的实验。在伽利略时代,也有多人在他之前做了否定亚里斯多德理论的落体实验。1544年,意大利历史学家法奇在一篇有关炼金术的文章中顺笔提及试验否定了亚里斯多德的落体法则。1576年,先于伽利略担任帕多瓦大学数学教授的莫勒提报告说,如果从塔顶扔下相同材料但不同重量的物体,或者相同体积但不同材料(铅球和木球)的物体,它们将同时落地。莫勒提声称他做了多次试验都得到了这个结果。1586年,比利时数学家斯蒂文详细报告说他以前做过实验,从30英尺高处让重量相差10倍的两个铅球落到木板上,将只听到一声落地的声音。
⑵ 著名的“两个球”同时着地的实验是伽利略在哪座建筑物上做的
著名的“两个球”同时着地的实验是伽利略在哪座建筑物上做的-比萨斜塔
⑶ 伽利略做过哪些著名的实验
发明望远镜
比萨斜塔实验
传说1590年,出生在比萨城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在内比萨斜塔上做容自由落体实验,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结果两个铅球同时落地,由此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的重的物体会先到达地面,落体的速度同它的质量成正比的观点。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自由落体实验的故事,记载在他的学生维维安尼(Vincenzo Viviani,1622年—1703年)在1654年写的《伽利略生平的历史故事》(1717年出版)一书中,但伽利略、比萨大学和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关于这次实验的的记载。对于伽利略是否在比萨斜塔做过自由落体实验,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支持和反对两种不同的看法。
其余的小实验很难说清楚,自己看网络吧
⑷ 意大利亚科学家伽利略做了一个最有名的实验是什么
你好,伽利略做过的实验有很多,有名的实验也有几个比如伽利略斜面实验,自由落体实验(也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实验),加速度实验等。
⑸ 伽利略是哪个国家的人他有哪些著名的言论
伽利略·伽利雷 (1564~1642)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意大利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内理学家、数学家`科学家。容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他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战士。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1564年2月15日生于比萨,1642年1月8日卒于比萨。伽利略家族姓伽利雷(Galilei),他的全名是Galileo Galilei,但现已通一称呼他的名Galileo,而不称呼他的姓。因为翻译问题,所以姓众说纷纭,以伽利略·伽利雷为准
⑹ 著名物理实验列举
1.埃拉托色尼测量地球的周长
古埃及有一现名为阿斯旺的小镇。在这里,夏日正午的太阳悬在头顶:物体没有影子,阳光直射入深水井中。埃拉托色尼是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长,他意识到这一信息可以帮助他估计地球的周长,在以后几年的时间里的同一天、同一时间,他在亚历山大测量了同一地点的物体的影子。发现太阳光线有轻微的倾斜,在垂直方向偏离了大约7度角。 剩下的就是几何学的问题了。假设地球是球状,那么它的圆周应该跨越360度。如果两座城市成7度角,就是7/360的圆周,就是当时5000个希腊运动场的距离。因此地球的周长就应该是25万个希腊运动场。今天,通过航迹测算,我们知道埃拉托色尼的测量误差仅在5%以内。
2.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
在16世纪末,人人都认为重量大的物体比重量小的物体下落的快,因为伟大的亚里士多德已经这么说了。伽利略,当时在比萨大学数学系任职,他大胆的向公众的观点挑战。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已经成为科学中的一个故事:他从斜塔上同时扔下一轻一重的物体,让大家看到两个物体同时落地。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的代价也许是他失去工作,但他展示的是自然界的本质,而不是人类的权威,科学作出了最后的裁决。
3. 伽利略的加速实验
伽利略继续提炼他有关物体运动的观点。他做了一个6米多长、3米多宽的光滑直木槽。再把这个木板的斜槽固定住,让铜球从木槽顶端沿斜面滑下,并用水钟测量铜球每次下滑的时间,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曾预言滚动球的速度是均匀不变的;铜球滚动两倍的时间就走出两倍的路程。伽利略却证明铜球滚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平方成 正比:两倍的时间里,铜球滚动的4倍的距离,因为存在恒定的重力加速度。
4.牛顿的棱镜分解太阳光
埃萨克·牛顿出生那年,伽利略与世长辞。牛顿16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后来因躲避鼠疫在家呆了两年,后来顺利地得到了工作。当时大家都认为白光是一种纯的没有其它颜色的光(亚里士多德就是这样认为的),而彩色光是一种不知何故发生变化的光。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牛顿一面三棱镜放在阳光下,透过三棱镜,光在墙上分解为不同的颜色,后来我们称作为光谱。人们知道彩虹的五颜六色,但是他们认为那是因为不正常。牛顿的结论是:正是这些红、橙、黄、绿、蓝、靛、紫基础色有不同的色谱才形成了表面上颜色单一的白色光,如果你深入地看看,会发现白光是非常美丽的。
5.卡文迪许扭称实验
牛顿的另一伟大贡献是他的万有引力定律,但是万有引力到底有多大?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决定要找出这个引力。他将两边系有小金属球的6英尺木棒用金属线悬吊起来,这个木棒就像哑铃一样。再将两个350磅重的铅球放在相当近的地方,以产生足够的引力让哑铃转动,并扭动金属线。然后用自制的仪器测量出微小的转动。
测量的结果惊人的准确,他测出了万有引力恒量的参数,在此基础上卡文迪许计算出地球的密度和质量。他的计算结果和当今世界公认的值很接近。
6. 托马斯·杨的光干涉实验
牛顿也不是永远都正确的。在多次争吵后,牛顿让科学界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光是有微粒组成的,而不是一种波。1830年,英国医生、物理学家托马斯·杨用实验来验证这点。 他在百叶窗上开了一个小洞,让光线通过,并用一面镜子反射透过的光线。然后他用一个厚约1/30英寸的纸片把这束光从中间分成两束。结果看到了相交的光线和阴影。这说明两束光线可以像波一样相互干涉。这个实验为一个世纪后量子学的创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7.米歇尔·傅科钟摆实验
去年,科学家们在南极安置一个摆钟,并观察它的摆动。他们是在重复1851年巴黎的一个著名实验。1851年法国科学家傅科在公众面前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用一根长220英尺的钢丝将一个62磅重的头上带有铁笔的铁球悬挂在屋顶下,观测记录他前后摆动的轨迹。周围观众发现每次摆动都会稍稍偏离原来轨迹并发生旋转时,无不惊讶。实际上这是因为房屋在缓缓移动。
傅科的演示说明地球是在围绕地轴自转的。在巴黎的纬度上,钟摆的轨迹是顺时针方向,30小时一个周期。在南半球,钟摆应该逆时针转动,而赤道上将不会转动。在南极,转动周期是24小时。
8.罗伯特·密里根的油滴实验
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在研究电。人们知道这种无形的物质可以从天上的闪电中获得,也可以通过摩擦头发得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J·J·托马斯已经确立电流是由带负电粒子即电子组成。1909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密里根开始测量电流的电荷。密里根用一个香水瓶子的喷头向一个透明的小盒子里喷油滴。小盒子的顶部和底部分别接一个电池,让一边成为正电板,另一边成为负电板。当小油滴通过空气时,就会吸引一些静电,油滴下落的速度可以通过改变电板间的电压来控制。
密里根不断改变电压,仔细观察每一颗油滴的运动。经过反复的研究,密里根得出结论:电荷的值是某个固定的常量,最小的单位就是单个电子的带电量。
9.卢瑟福发现核子的实验
1911年卢瑟福还在曼彻斯特大学做放射能的实验时,原子在人们的印象中就好像是“葡萄干布丁”,大量正电荷聚集的糊状物质,中间包含着电子的微粒。但是他和他的助手发现向金箔发射带正电的阿尔法微粒时少量被弹回,这是他们非常吃惊。卢瑟福计算出原子不是一团糊状物质,大部分物质集中在一个中心小核上,现在叫做核子,电子在它周围环绕。
10.托马斯·杨的双缝演示应用于电子干涉的实验
牛顿和托马斯·杨对光的性质的研究得出的结论都不完全的正确。光既不是简单由粒子构成,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波。20世纪初,麦克斯·普朗克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分别指出一种叫光子的东西发出光和吸收光。但是其他实验还证明光是一种波状物。经过几十年发展的量子学说最终总结了两个矛盾的真理:光子和亚原子微粒(如电子、光子等等)是同时具有两种性质的微粒,物理上称它们:波粒二象性。
将托马斯·杨的双缝演示改造一下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科学家们用电子流代替光束来解释这个试验。根据量子力学,电粒子流被分成两股,被分的更小的粒子流产生波效应,它们互相影响,以致产生象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中出现的加强光和阴影。这说明微粒也有波的效应。到1961年,某一位科学家才在真实的世界里做出了这一实验。
⑺ 著名的意大利科学家有哪些
布鲁复诺、 伽利略 、达芬奇、制卡斯特利、卡瓦利里、维维安尼和托里拆利。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02-15-1642-01-08)。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1] 。伽利略发明了摆针和温度计,在科学上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⑻ 著名的故事有哪些
1、伽利略读书故事
伽利略好奇善问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 “ 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 ” 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
2、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3、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⑼ 著名的“两个球”同时着地的实验是伽利略在哪座建筑物上做的
比萨斜塔 不受任何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而降落的物体,叫“自由落体”。如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由静止状态开始下落的物体。地球表面附近的上空可看作是恒定的重力场。如不考虑大气阻力,在该区域内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恒等于重力加速度g。虽然地球的引力和物体到地球中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地球的半径远大于自由落体所经过的路程,所以引力在地面附近可看作是不变的,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即是一个不变的常量。它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