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地质学家
㈠ 填空:李四光是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他小时候()
李四光是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他小时候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㈡ 什么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版家、教育家和社权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大学教务长兼地矿系主任。
㈢ “江南才子”朱夏——记著名地质学家朱夏的丰功伟业
朱夏,是我国石油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国内外享有声誉的著名地质学家。他为发展我国石油地质事业无私奉献了毕生精力。更使人称赞的,他还是位知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伟岸人格、深厚学养受到领导和地学界的高度赞扬和敬仰。
他曾说过:“要是我不搞地质而专心从事诗创作,成就可能不在地质之下,我也很想这样做。”
那么怎样称呼他呢?
是地质学家兼诗人,或诗人兼地质学家?其实,两种称谓他都当之无愧。
论诗作,激越豪放,潇洒飘逸。
论地质,理论创新,独树一帜。
哪里最艰苦,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朱夏的诗。准噶尔的克拉玛依、柴达木的冷湖、松辽的大庆、华北的大港、下扬子的苏北,以及东海陆架……,都有他的足迹,都有他的理论指导和亲身实践!
朱夏父亲朱大可先生也是位诗人,朱夏夫人爱称夫君为“小可”。朱夏一生的丰功伟业,真称得上非同小可!
1955年组建的地质部631队是全国五大石油普查大队中实力最强、人员最多和装备最好的国家队。地质部任命朱夏为大队暨新疆地质局副总工程师,大家尊称他为朱工(公)。
我认识朱夏是在1955年北京召开全国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上。当时,他刚从瑞士留学回国不久,年方35岁,仪表堂堂,风度翩翩,潇洒儒雅。
其实,朱夏的大名,我在南京大学念书时就早有所闻。地史学老师杨鸿达教授曾讲述过有关他的故事:当时他就读南京中央大学地质系,认识了同系低班同学马以思。后来,两人均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马以思在贵州山区做地质调查时不幸被当地土匪杀害。这位不爱红装爱野装的我国早期女地质工作者的悲惨遭遇,使得与她相好的朱夏深受刺激,决定以此激励自己,努力攀登科学高峰,以寄哀思。
在40年风风雨雨的地质生涯中,我和朱夏常有机会相聚。他既是我的良师益友,又是我南大的校友和学长;既是著名地质学家,又是德高艺深的爱国诗人。
1955年春,准噶尔盆地石油普查全面展开,朱夏陪同地质部普查委员会总工程师黄汲清、谢家荣等率领的检查组,从乌鲁木齐经克拉玛依、乌尔禾、和什托洛盖,沿乌伦古河东行,由克拉美丽山越沙漠南返奇台,绕准噶尔盆地一周。
他到二分队检查指导工作时,我们随他一起进行野外观察。他理论知识渊博,洞察力强,在野外时走时停,仔细观察,但很少记录。回住地后,他夜半挑灯,独酌壶酒,便对当日的地质现象进行思考、分析,追忆记述。
他在乌伦古湖触景生情,诗兴即发,便赋诗一首:
沙际遥看翠带浮,滔滔一水独西流。
无心来作磻溪叟,盈天肥鱼自上钩。
他路过克拉玛依时,调查了黑油山沥青丘,高兴不已,认为是重要的油气显示和标志,诗兴陡增,随作诗篇:
黑油山下拭弓刀,和雪春泥满战袍。
莫指黑池悉腐鼠,惊雷破地看腾蛟。
诗中,黑池是指克拉玛依黑油山。油苗粘稠,野鼠误为水塘,来此索饮,陷身腐死。油苗的出现说明准噶尔盆地北部存有良好的生油层和油气运移,朱夏对此评价颇高,增强了我们的勘探信心。他为发现克拉玛依油田,缚住腾蛟而作出了贡献!
是年冬,普查工作结束,队伍集中到乌鲁木齐编写年终地质报告。朱夏为这年普查工作,运筹帷幄,决战千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在地质报告中进行了科学论断,并明确指出:“德伦山南隆起带(陆梁)是寻找隐伏油藏的远景区,进行综合物探详查,搞清深部构造情况;乌兰林格构造,应进一步查清其地表特征,并用钻探了解深部含油性能;对发现含油砂岩的沙丘河背斜,进行1:5万地质详查,配合综合物探和钻探进一步了解构造形态,侏罗系及其下伏地层的含油情况;德伦山南隆起带(陆梁)到北天山山前坳陷之间,以及克拉美丽山至博格达山之间的广大地区,开展综合物探工作,以了解准噶尔盆地的地质构造全貌,应特别注意依希布拉克至滴水泉、昌吉至阜康之间的‘地块’边缘,可能存在隐伏构造是找油有利地区。”
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在条件恶劣、手段落后的情况下,能提出如此精辟结论和建议,无疑是十分宝贵的,为以后的油气勘探从理论到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大决策,受到了地质部和同行的高度赞扬,其中包括当时在新疆的苏联专家和中国专家黄汲清、谢家荣等的好评。
朱夏,1920年9月10日生于上海,祖籍是浙江嘉兴;193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地质系,1940年进中央地质调查研究所工作;1946年考取公费留学,偕夫人严重敏女士赴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技术学院深造;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朱夏夫妇毅然中止学业,于是年8月离瑞士回国。
我们曾问过朱夏,听说你考的是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为何以后改学地质?他的回答是这样的:“青年时学地质是出于科学救国的幼稚思想和山水之癖的个人爱好。”那么50年代初回国后已给你安排在北京工作,为何又要求去大西北呢?他用几句诗来表达:
荷戈负弩请先行,砺面风沙茧足程。
担得书生能报国,何妨诗趣杂豪情。
这道出了他宽大的胸怀,呕心沥血对祖国地质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为发展石油工业而献身的赤子之心!
朱夏先是地质学家还是先是诗人?不了解的人以为他作诗只是业余爱好,其实他先是诗人而后才成名为著名地质学家。朱夏先父朱大可先生便是知名的诗人,著有《耽寂宦诗》。朱夏从小就受家学渊源陶冶,4岁时其母便在枕上课以唐诗,10岁即写出《和父作》4首诗词。尔后步步登高,成就非凡。他的诗笔落惊风雨,雄浑绮丽,情景交融,直入妙境,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强烈感人力量。其最大特点是诗与事业融为一体,他的创作激情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无比热爱,真诚不变,无怨无悔!
1956年春,朱夏离开新疆,率领他22名弟子奉命奔赴青海柴达木盆地和西藏伦坡拉盆地,开展石油普查工作。此时,地质部任命朱夏为632队主任地质师。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西北为阿尔金山、东北为祁连山、西南及南面为昆仑山。盆地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其轮廓呈菱形,地势由西北微向东南倾斜,西北起伏,东南平缓,平均海拔为2700~3000米,西部多被沙漠覆盖。
盆地形成于印支运动以后,地质结构复杂,在古老变质基底上发育成大型的中新生代叠加断坳盆地。
朱夏去柴达木后扩大了队伍,组织了冷湖、柴旦、德令哈等3个中队共14个分队,对20个构造进行了1:5万、1:2.5万详查细测,并对鄂博梁一号构造,冷湖三号、四号、七号构造,马海、乌兰等构造进行钻探。5月,冷湖四号构造A2井于井深319米的第三系中喷出了原油,油柱高达20多米,成为柴达木盆地第一口自喷井,从而发现了冷湖油田。当时,陈毅同志正率中央代表团在拉萨参加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庆祝活动,闻此佳音,便派慰问团前来慰问。朱夏为柴达木盆地油气突破首立战功。
柴达木盆地的工作条件极其困难,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朱夏带领地质分队,循昆仑山北麓经格尔木西行,山头积雪未融,山下风沙怒卷,道路未辟,探索而进,如无止境。此情此景有他的诗为证:
沙风直卷昆仑壁,雪岭横拖烂漫霞。
比驭飞车追白日,人间不信有天涯。
在鄂博梁工作时,缺水严重,水贵如油,须从百余公里外运回,每人日惟杯水供洗漱。诗人乏水成诗,以录实情:
黄沙阵阵扑衣襟,一勺蹄涔何处寻。
莫笑诸郎都垢面,此间水价贵千金。
冷湖四号构造喷油后,相继在冷湖三号构造、鄂博梁一号构造发现了油砂层,马海构造钻遇到油气,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632队派出四个地质分队进入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和伦坡拉盆地,进行1:100万石油地质概查。那里是高山缺氧之地,众视为畏途。
朱夏在青藏途中写了六首诗,其中一首描绘了可可西里山的险恶。他含辛茹苦、亲入其境。
呼吸岂真判死生,荡胸奇气看云成。
仰天一啸浑无恙,惊起崖头巨角羚。
耿耿忠心、公而忘私,是朱夏人生的主旋律。他把毕生精力无私奉献给祖国的石油地质事业。这种精神正是鲁迅先生提倡的“傻子精神”。
以油(气)为业,业而报国。
以苦为乐,乐而弃家。
正如他夫人严重敏教授所说:“抛妻别子转战南北,忍受一般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辛勤劳动,终于在地质理论研究和油气勘探实践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卓越的贡献”是他终生梦寐以求的理想。他到柴达木后,曾冷静地思考着新疆的教训是什么?如果当时手里有钻机,岂不发现了克拉玛依、乌尔禾和克拉美丽等油气田,甚至现今的吐哈油田或许在50年代就能发现。当年631队就有一支吐鲁番女子石油分队在那里勘查,我南大同学伍詹玉就在该分队。吐鲁番夏季气温最高记录达47.8℃,火焰山的酷暑非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才能顶住;这里古时称火州,女子队的姑娘们经常脱水晕倒,实在不能坚持便撤下来了。
“新疆教训”给朱夏编织成一个“梦”,那就是勘查队一定要配备钻机。这个梦终于在柴达木基本上如愿以偿。
1957年初,春风吹进了柴达木。在马海构造上试获天然气,日产气量高达14万立方米,从而发现了马海气田。这样,朱夏领导的632队既发现油田又发现气田,对柴达木的评价无疑是可以下结论了:
肯定柴达木盆地是个大型含油气盆地。
肯定柴达木盆地将会成为西北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
朱夏为柴达木盆地早期油气突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59年,朱夏奉令调至东北松辽盆地,协助地质部指挥松辽石油会战,为发现大庆油田功彪青史,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62年,他奉令调至南京地质部华东地质矿产研究所任副所长,从而转入科学研究工作。
岁月悠悠,“文化大革命”开始,大难临头。批斗他,责以“何以归国”?“归来何早”等莫须有罪名,还来势汹汹抄其家,勒令交出“反诗”,他珍爱的诗书尽遭破坏。1968年冬,他被揪到金坛后洋公社搞“斗批改”。同类者集于半舍猪棚中,后被挟持回宁,禁于虎踞关研究所。历经迁徙,衣被尽裂,不解缝补,惟瑟缩而已。时开大会,被揪出“隔离审查”,罚以苦役,扫地拔草,外出运砖搬瓦。作为朱夏弟子,为之遗憾而不平,为之同情而落泪!一位堂堂正正为祖国为人民历经千山万水、日夜操劳的著名科学家竟遭此厄运!而他却泰然处之。坚信党仍然是伟大的党,人民仍然是伟大的人民。在他诗中表白:“双飞不悔归来早,大梦宁嫌悟觉迟”,坚贞不渝、决不后悔!
乌云过后出朝霞。1976年,邓小平同志的战友王震副总理召朱夏去山东烟台参议金矿工作,且随行一月。因朱夏1951年曾写过一本《中国的金》小册子,被王震读到后特邀请他指导。此事还有段传闻:朱夏问王震:“你同我老九打交道不顾忌?”王震笑答:“我就喜欢同老九交朋友,毛主席说过老九不能走。”朱夏听了感到极大欣慰!
早在1964年,他就着重研究中国盆地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把古生代盆地分为6种原型,把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7种原型,以新的理论观点重新解释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成因以及拉张裂谷型盆地的结构特点。
1973年,朱夏将其发表的9篇板块构造论著译文组辑成书作了跋语,书名为《板块构造的岩石记录历史实例》,成为最早向中国介绍板块大地构造理论者之一。
他以活动论为基点,首先提出了“两种构造体制”的观点,运用板块理论结合中国地质实际,提出了印支期以前的槽台对立发展体制和印支期以后的板块构造体制;认为不同运动体制的相互叠合配置,以及不同阶段构造形变,为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构造条件。
70年代后期,全国油气勘查形势严峻,选区难度越来越大,勘探深度越来越深,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而所需资金却越来越困难。在此情况下,需要制定新的战略部署和决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朱夏被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江苏省人大常务委员,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出版了《动力地球学》译著,真是喜事多多!从此他更加关心全国油气勘查工作。
1979年10月11日,地质部在长沙召开了石油普查勘探部署座谈会。石油地质局局长塞风特邀朱夏参会作指导。在听取与会代表发言后,朱夏作了长篇讲话。至今我还保存着他的这个讲稿。他首先从油气地学理论出发,分析了中国沉积盆地具有“同堂”特色。有的是“四代同堂”,有些是“两代”、“三代”等盆地叠加,这是与中国处于欧亚、太平洋、印度三个板块之间的特定位置有关,而国外就很少有这样情况。因此,打开新领域、新类型是大有可为的。他从区域展开为导向,对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松辽南、华北、江苏、南方碳酸盐地区和藏北等八大区块作了详细的选区论述。而后这些区块被列为第二轮普查的重点。
在会上他还说:“昨天塞局长批评我们,事业心、搞业务、学业务不如50年代,队伍行动也没有50年代敏捷。那时说上新疆,在北京仅准备不到一个月,一支队伍就杀到了乌鲁木齐。”他激励大家把二轮普查当作第二次长征,像杨家将一样苦战一番。而把自己比作焦赞,愿在两厢伺候!并大叫三声,闯!闯!闯!闯出条路来,第二次为中国石油资源勘查开创一个崭新局面!他的讲话博得了全场热烈掌声!
十年以后,上述八个地区,除藏北和南方碳酸盐地区外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现了塔北等一批大中型油气田,二次创业取得了辉煌战绩,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嘉奖表彰!
1981年,朱夏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兼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3年,朱夏发表了《试论古全球构造与古生代油气盆地》,强调了避免使用“古板块”或“古板块构造”这类名词术语。他认为,按定义来说,“板块”在从岩石圈的结构到动力学、运动学的涵义方面都有一定条件的约束。地球的许多性质是随着时间而有单向变化的,在约占地球年龄1/4的漫长的10多亿年中,这些条件能否保持不变?运动的方式、性质、规模等能否作完美的比较?
朱夏的同行好友刘光鼎院士,将朱夏对中国大地构造研究所作的理论贡献归纳为以下五方面:
一个分界:印支期以前为古全球构造阶段,以后为新全球构造阶段。“两个世代,两种体制”的分野。
两条锋线:西部锋线为特提斯海启闭和印度次大陆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形迹;东部锋线为广义的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的聚敛边缘。
三次变格:中国大陆与海域经受挤压、改造、拉张、聚敛和沉降成盆。①印支—早燕山(J3—K1),金沙江缝合、班公湖—怒江缝合;②晚燕山—早喜马拉雅(K2—
四支转换断层:太平洋板块形成于T3—J1,在四支转换断层控制下作南北扩张,以致使中国大陆在左旋扭动下,形成NE-NNE向的隆起和坳陷。始新世以后,太平洋板块转向西俯冲,以致在中国东部已形成的NE-NNE隆起上,由于左旋扭动形成NE-SW向W挤压而出现滨太平洋区的新生代地堑系。
五幕演化:①前寒武纪的陆核形成,并向克拉通发展阶段;②古生代的古陆拼合阶段;③中生代经受挤压、改造阶段;④晚白垩世—中渐新世出现板缘聚敛,板内拉张阶段;⑤晚渐新世以来板缘俯冲,板块沉降阶段。
我称此经典总结为:“朱夏地学五步哲学”,堪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板块构造理论,长期以来一直为油气勘探与研究所应用。
朱夏颇识刘院士之才,写有《赠石樵》诗赞许:
人天相际在蓬莱,自有仙家降世来。
慧眼回波穿地壳,神拳拆矢护灵台。
乌纱未浣书生气,花甲重抒旷代才。
我愧尘凡沦永谪,甘为旧侣醉新醅。
石樵为刘教授之号,诗中蓬莱为他的山东祖籍,回波是指他是地球物理专家,神拳是指他对太极拳颇有研究,乌纱是指当时任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副局长。
“七五”期间,刘光鼎主编《中国海区及领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时,特聘请朱夏院士为高级技术顾问。该图集获地质矿产部科技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当时,我任该图集副主编,有机会聆听朱夏的指导,受益匪浅。在编图过程中,涉及到有关东部下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碰撞的具体界线问题,曾请教过他。朱夏说:自己不想在会上作报告式讨论,那会影响自由交流,欢迎我到他家摆地质沙龙。这就引出一段朱夏“摆棋子”的故事。
出于运动学的考虑,编图时将下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的分界线确定在胶东地块的五莲至青岛一线。我介绍在威海、荣成一带见有上地幔物质榴辉岩出露,可否以动力学观点将界线往北划至烟台南—威海—荣成一带,东延过黄海,连接朝鲜中部临津江地槽系。朱夏对此十分重视,说:“我已看过你数篇文章,注意到最近发现了新情况,待我研究考虑后再定。准备将同济大学研究生派出去,下几处“棋子”,在山东、江苏沿着这条线做些区域调查研究工作,把小吴分给你青岛所让他去研究。”后来,吴没呆多久,这个“棋子”便去美国留学了。
从最初的新疆到后来执教同济,朱夏非常重视人才,既培养又使用,充分发挥“棋子”作用。言教身传、名师出高徒,成为“车马炮者”的优秀技术骨干不乏其人。可谓:弟子众多、桃李满园。
朱夏作为世界著名地质学家,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1979年,他以中国代表团团长身份赴荷兰参加国际沉积学会北海盆地海洋沉积讨论会;以副团长身份赴加拿大参加联合国长远能源会议。1980年,他赴巴黎参加国际地科联第26届大会,并宣读论文。他还是国际地科联沉积学会(IAS)特别委员会委员。晚年,他还主编《中国沉积盆地》,作为世界沉积盆地丛书首卷,由荷兰埃尔寒佛出版社出版。《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板块构造基本问题》专著也相继出版。
1983年,朱夏回到久别的上海,任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技术顾问,结束了历时28年的野旅生涯。在上海,他仍为东海油气勘探运筹帷幄,出谋划策。早在1980年夏天,在青岛汇泉宾馆召开的地质部海洋地质工作会议上,他以诗人的浪漫情调,建议用杭州西湖名胜地点冠以东海构造名称,如今首先进入开发的平湖油田即是他命名的。他为我国海洋油气事业建立了丰碑!
1990年11月25日,朱夏院士因病久治无效,在上海去世,享年71岁。一代地质大师、共和国杰出的科学家和爱国诗人与世长辞了!
油踪纪程:油气勘查50年随想
㈣ 近代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是谁
中国近代著名的地质学家很多,如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丁文江等
㈤ 李四光是个著名的地质学家他发现了什么
李四光,地质学家、抄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
主要著作:李四光代表作有《冰期之庐山》《中国北部之蜓科》《地质力学概论》和《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㈥ 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有哪些
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有
李四光、刘东生、孙枢、李廷栋
㈦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中国著名的音乐家、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
他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童年随父亲入村塾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他勤奋好学,爱好劳动。由于常听父亲讲甲午中日海战,中国惨败,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故事,他从小就萌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为中国争气,学会造船,打败帝国主义的侵略。1902年,李四光离开家园,到了省城武昌,考入西路高等小学堂。由于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因此学习未满两年,没有毕业就被湖北省选派官费留日深造。1905年8月,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见其年轻,勉励他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从此李四光更加坚定了刻苦学习,报效中华的决心。他在日本学习造船机械,初步实现了他为祖国学习造船的心愿。辛亥革命失败,李四光心情郁闷,意识到要准备一份更强的力量,必须再读书10年。1913年7月,他被官费保送到英国学习。他考虑到为祖国造船,不能没有钢铁,要钢铁就得先搞冶炼,因此先学了采矿一年,又感到采矿离不开地质,再又决定转到理科地质系,开始专攻地质学,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李四光在英学习期间,在导师教授的指导下,他一面博览群书,一面实地调查,不仅在学术上造诣日深,而且在文字语言上提高也很快。英、日、德、法各国文字,均可运用。他视野辽阔,信息敏捷,基础知识深广。1918年6月,在伯明翰大学通过了毕业论文《中国之地质》的答辩,获自然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婉谢了国外的高薪聘请,回到了北京,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他一面为祖国精心培育人才,一面积极参与北京大学一些重要的校务活动。在不少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
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李四光科学事业崭新的一章。他注重理论学习,也注意自己的思想改造,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地质事业中去,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在他的具体领导下,中国的地质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端的日子里,毛主席、周总理就询问过李四光:“中国天然石油这方面远景怎么样?”早在1915至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一个钻井队,在陕北肤施一带,打了7口探井,花了300万美元,因收获不大就走掉了。美国的大学教授也下了“中国贫油”的结论。但是李四光根据自己对地质构造的研究,乐观地回答了国家领导人的提问:“我们地下的石油储量是很大的...... ”就像李四光所说的,中国有丰富的石油蕴藏,几年里,普查队找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1958年6月,喜讯传来:规模大、产量高的大庆油田被探明。 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中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李四光的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
李四光的一生,经历了祖国几次伟大的社会变革。他由一个朴素的爱国主义者,参加了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最终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毕生为繁荣中国近代科学事业,提高地质科学水平,发展地质工作,做出了光辉的业绩。他留下了数百万言的科学论著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以及他创造性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和奉献精神,都是祖国科学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这笔财富,我们应当也必须继续发扬光大!
㈧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是谁有什么样的品质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是已故的水电部前总工程师李捷。
㈨ 地质探索从未止步,中国古时候最有名的地质学家是谁
徐霞客。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
徐霞客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在去世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明朝万历四十一年至明崇祯十二年间(1613年—1639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㈩ 世界上的地质学家有多少个叫什么谁能说出20个
从事研究形成地抄球的物质和地球构造、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且成绩卓越的科学工作者,称地质学家。
1世界著名地质学家--赫顿 Hutton.James(1726.6.3~1797.3.26)英国地质学家。他所倡导的“均变说”为地质科学奠定了一块基石。早年曾先后学习法律、化学、医学和务农。1768年放弃农业,从事地质科学的研究。
2许靖华,世界著名地质学家,瑞士联邦理工大学教授。 1929年生,江苏南京人。1944年考入中央大学,1948年毕业,并以优等生资格获政府奖学金赴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深造,获硕士学位后即到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深造,1954年获理学博士学位。
3世界著名地质学家-鲍文
加拿大地质学家、岩石学家、矿物化学家。1887年6月21日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顿。1906年在金斯顿女皇大学攻读化学、矿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鲍文曾研究过光学玻璃。战后,他又回到女皇大学任矿物学教授。1921年他返回华盛顿从事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