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的发明
1. 僧一行发明了什么
选择 hhh0009的回答啊,我以前的回答是错误的。现已更正。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唐玄宗命令一行主持修订新历法。一行继承了我国天文学上的优良传统,主张在实测日月五星运行情况的基础上编制新历。为此,他和机械专家梁令瓒一起,依靠一批工匠,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水运浑天仪等大型天文观测仪器和演示仪器,为修订新历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一行发起和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活动。测量内容包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正午时分八尺之竿(表)的日影长、北极高度(天球北极的仰角)以及昼夜的长短等等。为了测量北极仰角,一行设计了一种叫“覆矩”的测量工具,还根据观测数据绘制了《覆矩图》二十四幅。 同时,根据测量数据,一行还计算出:北极高度差一度,南北两地相隔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合现代的长度是一五一·○七公里。这个数据实质上就是地球子午线(就是经线)上一度的长,虽然不十分精确,却是世界上大规模测量子午线的开端。在国外,最早实测子午线的是阿拉伯天文学家阿尔·花剌子模等人在公元814年进行的,晚于我国九十年。
开元十三年,在大规模实地观测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一行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开始制订新历,到开元十五年,完成初稿,取名大衍历。可惜就在这一年,一行与世长辞了。
2. 一行有哪些天文方面成就
他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主要在天文仪器、大地测量、大衍历法三个方面。前人对他的回研究颇多,答但遗留问题也不少。尤其是大衍历议中的一些内容,至今不能做出满意的解释,《大衍历》与《九执历》间的瓜葛,一行同印度天文学之间的关系,也是有待研究的问题。就目前的研究来总结他的成就,可有下列6项:
与梁令瓒一起首创黄道游仪,第一次体现了古人理解的岁差现象。这是继李淳风白道环游动的启示以后做出的发展;
与南宫说一起主持天文大地测量,得出北极高度差1度地面南北差132公里多,相当于测出了子午线1度之长(参见本编第五章),从实践上否定了“寸差千里”之说;
发现影长与太阳天顶距间有固定关系,并创立不同太阳天顶距时八尺之竿的影长计算方法,实际上是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正切函数表;
首次基本正确认识太阳视运动不均匀的规律,纠正了刘焯、李淳风以来的错误,但将冬至点误认为近日点,实际上当时尚差9度;
发明不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使历法计算的数学方法向前发展一步;
首创九服食差和九服晷影计算方法。
3. 一行的生平(包括出生年代,生卒年份,籍贯等); 他的主要功绩和发明; 他们的主要著作
一行(683~727),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本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回省南乐县)人
一行答
。生于唐高宗弘道元年,卒于玄宗开元十五年。
张遂的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张公谨。张氏家族在武则天时代已经衰微。张遂自幼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则天的拉拢,剃度为僧,取名一行。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学习佛教经典和天文数学。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后成为佛教一派——密宗的领袖。
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后,李唐王朝多次召他回京,均被拒绝。直到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李隆基派专人去接,他才回到长安。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据李淳风的《麟德历》几次预报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
4. 一行的主要功绩和发明
僧一行(683-727年)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高僧。本名张遂。武则天侄武三思想借重他的声誉回,要与他结交,他拒绝答了,隐入嵩山,削发为僧,一行是他的法名。唐玄宗时礼迎他至长安,向他求教治国之道。721年,玄宗下诏让他修订历法。724-725年,他组织了全国13个点的天文大地测量。这次测量以天文学家南宫说等人在河南的工作最为重要。一行从南宫说等人测量的数据中,得出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合现代131.3公里)的结论。这个数据就是地球子午线一度的弧长。这与现在计算北纬34°5地方子午线一度弧长110.6公里,仅差20.7公里。唐朝测出子午线的长度,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是第一次。一行从725年开始编订历法,至逝世前完成草稿,即《大衍历》,728年颁行。 《大衍历》结构严谨,演算合乎逻辑,在日食的计算上,首次考虑到全国不同地点的见食情况。《大衍历》比以往的历法更为精密,为后世历法所师。733年,此历传入日本。
5. 唐朝一行发明的水运浑天仪有什么用与汉张衡的有什么区别
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
6. 一行为中国做的贡献
张衡:
·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
·解释了月食的成因;
·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
·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
·创制了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
·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包括《灵宪》和《灵宪图》等;
祖冲之:
·在数学方面
--写了《缀术》一书,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
--关于圆周率(π)的记载,祖冲之算出π的真值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其中出π的密率精确到小数第7位;
--利用「牟合方盖」解决了球体积的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球体积公式;
·在天文历法方面
--创制了《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采用391年加144个闰月的新闰周;
--首次精密测出交点月日数(27.21223),回归年日数(365.2428)等数据,还发明了用圭表测量冬至前后若干天的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
·在机械学方面
--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等;
郭守敬:
-编制出我国古代最先进、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
-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
-在全国各地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
一行:
·制定《大衍历》,《大衍历》比当时已有的其他历法都更精密;传入日本后,行用近百年。
·主持全国天文大地测量,经一行归算,得出了北极高度差一度,南北两地相距351里80步(唐代尺度)的结论;这实际上就是求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之长;
·制造:黄道游仪 水运浑象
7. 一行的生平介绍
一行法师
一行,是我国古代有数的天文学家,也是密宗教理的组织者。他生于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圆寂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十月,年仅四十五岁。
一行原籍魏州昌乐县(依《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一之说,当今河南省南乐县境,《宋高僧传》作钜鹿),本姓张,名遂,是唐初功臣张公谨的后裔。天资聪敏,过目不忘。二十岁左右,已博览经史,精于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一次,他几天之内写成《大衍玄图》及《义诀》各一卷,阐释杨雄的《太玄经》,得到名藏书家尹崇的奖誉而声名大震。当时武三思独揽朝政,猜忌正士,出于某种意图,想与一行结交。一行鄙薄他的行为,隐而不见,适遇普寂禅师在嵩山弘扬禅要,参听之后,深受感动,就礼普寂为师,落发出家,时年约二十四、五岁。
出家之后,得到普寂的许可,四出参访,《高僧传》说他不远千里到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从一位隐名的大德学习算术,内外学的造诣因而更深,名声也更大了。唐睿宗即位(710,一行二十八岁)之后,曾派东都留守韦安石以礼征聘,一行称疾坚辞,却徒步走到湖北当阳去从悟真律师学习毗尼。
开元五年(717),唐玄宗命一行的族叔礼部郎中洽亲自去湖北请他入朝,协助善无畏翻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
唐玄宗请一行进京,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要整理历法,从新旧《唐书·律历志》的记载看来,一行开始草拟《大衍历》是在开元九年(721),到开元十五年(727)完成,共经过六、七年的时间。在这六、七年中,他的工作非常紧张。在历法方面,他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如《新唐书·艺文志》所载的《历议》十卷、《历立成》十二卷、《历草》二十四卷、《七政长历》三卷等书,都是为草拟《大衍历》所提出的重要文献。此外他还要收集实测的资料,如《旧唐书·天文志》云:“玄宗开元九年,太史频奏日蚀不效,诏沙门一行改造新历。一行奏云:今欲创历立元,须知黄道进退,请太史令测候星度。”这是从天象方面去找立论的客观根据,因此他又必须制造天文仪器以供测候之用。
《新唐书·天文志》说:开元十一年(723),一行和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用铜铁铸成可以测量星宿运动和考察月球运行规律的黄道游仪。测候结果,证实了恒星的位置有移动,画成三十六张图,深得唐玄宗的嘉许,亲为黄道游仪制铭。接着,一行又受诏和梁令瓒等制造浑天仪。浑天仪又称浑仪,是我国古代研究天文的重要仪器,创始于西汉武帝时代的洛下闳。东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张衡就改用漏水来转动;后来又屡有修改,经过一行和梁令瓒的改制,才比较完备。《旧唐书·天文志》说:“铸铜为圆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别置二轮络在天外,缀以日月,令得运行。每天西转一匝,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凡二十九转有余而日月会,三百六十五转而日行匝。仍置木柜以为地平,令仪半在地下,晦明朔望,迟速有准。又立二木人于地平之上,前置钟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动击鼓,每辰则自动撞钟。皆于柜中各施轮轴,钩键交错,关锁相持。既与天道合同,当时共称其妙。铸成,命之曰水运浑天俯视图,置于武成殿前以示百僚。”由此可以考见当时的创造精妙。
《新唐书·天文志》又说:“中晷之法:初(李)淳风造历,定二十四气中晷,与祖冲之短长颇异,然未知其孰是。及一行作《大衍历》,诏太史(按即太史监南宫说、太史官大相元太等)测天下之晷,求其土中,以为定数。”这就是用圭表测量日影于同一时间在各地投影的差数(即所谓“影差”),以计算太阳距离赤道南北远近的方法。如太阳走到最北而位置最高的时候,圭影最短,就是夏至节;太阳走到最南而位置最低的时候,圭影最长,就是冬至节,依此可以区分二十四节气和测定时刻。一行根据当时实测的结果,计算出来大约五百二十六里(唐里小程每里为三百步,合454.363公尺)二百七十步,影差二寸有余,纠正了《周髀算经》“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说法。影差与北极的高度有关,而一地的北极高度即等于该地的纬度。所以一行“大率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极差一度”的议论(《新唐书·天文志》),就是说明纬度一度的长度,亦即子午线一度的长度,比公元814年回教王阿尔马蒙的实测子午线早九十年。《新唐书·天文志》说,一行根据许多资料作《复炬图》,南自丹穴,北至幽都,每极高移动一度,就注明它的差数,可用以确定日蚀的偏全和昼夜的长短。后来昭宗时代(889—903)的边冈重订历法,认为一行此图非常精粹,是不可磨灭的作品。
《大衍历》的主要著作《经七章》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作《开元大衍历》一卷),大约是一行在开元十二年(724)开始写的。一行圆寂后,经过张说的编次,和《长历》三卷、《历议》十卷、《立成法》十二卷、《天竺九执历》一卷、《古今历书》二十四卷(或即《新唐书·艺文志》之《历草》二十四卷)、《略例奏章》一卷,合并为五十二卷,总称为《开元大衍历》。
后来,太史令用灵台候簿核对,证明《大衍历》相合的十之七、八。所以《新唐书·历志》说:“自太初(汉武帝)至麟德(唐高宗),历有二十三家,与天虽近而未密也;至一行,密矣。其倚数立法,固无以易也;后世虽有改作者,皆依仿而已。”
一行关于《大衍历》的著作,可惜流传下来的已经不多;当时以及后代对于他的技术之巧、历算之精,非常景仰,因此别人的许多有关著作,也用一行的名字。查各书所载,用一行名的计有三十二种七十五卷,多数出于依托,因为大都佚失,现已无法详细楷定。至于《旧唐书·一行传》所说的《大衍玄图》一卷、《义诀》一卷和《后魏书》中的《天文志》(《宋史·艺文志》著录后魏《天文志》四卷),可能是一行的作品,可惜也已散失,无从稽考了,但他对于天文学的巨大贡献和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一行的佛教著作见于著录的有:《摄调伏藏》十卷(《宋高僧传》作六十卷)、《释氏系录》一卷、《大日经疏》二十卷、《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一卷、《大毗卢遮那佛眼修行仪轨》一卷、《曼殊室利焰曼德迦万爱秘术如意法》一卷、《七曜星辰别行法》一卷、《北斗七星护摩法》一卷、《宿曜仪轨》一卷,共八种。其中《释氏系录》已佚。《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等,或属于金、胎合部,或属于胎藏部,都是通常的密教仪轨。《七曜星辰别行法》前面有一段似序非序的文字,可以证明它和相传是“一行禅师修述”的《梵天火罗九曜》,皆出于后人的依托。所以一行的佛教著作应以组织密宗教理的《大日经疏》为代表。
据《续古今译经图记》所说,善无畏为一行在洛阳大福先寺翻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是在开元十二年(724)。而崔牧《大日经序》说,译毕之后,一行“重请三藏和上敷畅厥义,随录撰为记释十四卷”;即《大日经疏》的著作年代,大约在开元十三年(725)。至于《经疏》的名称,或称《义释》,或称《义记》,卷数也有七卷、十卷、十一卷、十四卷和二十卷的不同,内容也不完全一致。据说一行临终命弟子智俨、温古改治《疏文》,更名《义释》,因而传抄有异,但理论上并无出入。
《大日经疏》对于中国密宗的贡献,除了把经中“文有隐伏,前后相明,事理互陈”(温古《大日经义释序》)的地方解释明白,保存了善无畏所传的图位,和注明许多事相的作法与意义之外,更重要的是发扬大乘佛教世出世间不二的积极精神,使密宗教理合理化,而一行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
据《开元释教录》、《续古今译经图记》、《宋高僧传》等书所说,一行又曾从金刚智咨询密法,请译金刚顶瑜伽中《念诵法》四卷,《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一卷,并受灌顶。因此一行是传承胎藏、金刚两部密法的大阿闍黎。他在我国佛教史上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可惜他积劳成疾(玄宗撰碑文有吐血忘倦之语),不到五十岁就圆寂了。《旧唐书·一行传》说:玄宗赐谥曰大慧禅师,并“为一行制碑文,亲书于石,出内库钱五十万为起塔于铜人之原。明年,幸温汤,过其塔前,又驻骑徘徊,令品官就塔以告其出豫之意。更赐绢五十匹以莳塔前松柏焉”。可以想见当时朝廷对于一行的尊仰和怀念;一行所贡献于我国古代文化的功绩,也将永远昭垂史册。
8. 古代发明
http://211.95.73.80:8080/fmczy-more-zhongwai3.htm
杜诗
中文名称: 杜诗
又名: 字君公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汉代
生卒年: ?—前38
生平简介
杜诗,(?-38)东汉机械工程家。字君公。河南汲县(今河南)人。光武帝时,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力传动机械,使皮制的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铸造农具,用力少而见效多。他还主持修治陂池,广开田池,使郡内富庶起来。有“杜母”之称。南阳人称赞说:“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
杜诗 字公君。河内汲县(今属河南)人。生年不详;东汉建武十四年(公元
38年)卒于南阳郡(今河南南阳)。机械、农田水利。
杜诗青年时期就才能出众,在河内郡(今河南武陟西南)任吏员时,人们赞扬
他处事公平。光武帝初年,为侍御史。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在洛阳民间为非
作歹,老百姓惶恐不安。杜诗通告萧广约束部下,萧广不予理睬。杜诗下令按法
诛萧广,并将经过情形向上汇报,得到表扬。光武帝见他能干,又派他去河东郡
(今山西夏县西北)诛剿降汉复又叛变的杨异等人。杜诗到了大阳(今山西平陆西
南,属河东郡),听说杨异率部下企图北渡,立即派人设法焚烧掉他们的渡船;
另又派人收服河东郡的地方军,并进行突然袭击,终于歼灭杨异等人。杜诗被迁
为成皋(今河南荥阳■水镇)令,任职3年,政绩裴然。再迁为沛郡(今安徽濉溪县
西北)都尉,转汝南(今河南平舆县北)都尉,“所在称治”。建武七年(公元31
年),杜诗迁升为南阳郡太守。在南阳郡任职7年,“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
于计略,省爱民役”,“政化大行”。在此期间,他还做了两件在科学技术史上
有意义的事:一是兴修水利;一是制做水排。建武十四年病死,身后“贫困无田
宅,丧无所归”。最后由朝廷赐赙才得以丧葬。
秦汉时期,长江长江流域的灌溉以汉水支流唐白河地区的发展最为显著,而唐白
河的灌溉又以今河南的南阳、邓县、唐河、新野一带较为发达。唐白河地区为浸
蚀、冲积平原冲积平原,年降雨量约900毫米左右,气候温和,适于作物生长。这里开发
较早,到西汉中期经济已相当发达。农田水利在西汉后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元
帝时(公元前48—前33年),南阳太守召信臣对此地的水利和农业生产有特殊贡献,
因而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誉为“召父”。东汉时期,南阳水利事业进一步兴
盛,杜诗在这方面也作出了很大成绩,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史载,杜诗
“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所谓“水排”,就是利用水力推引鞲鞴鼓风的器具,用于冶金。生铁的早期
发明,是中国对世界冶金技术的杰出贡献。要获得液态生铁,需有较高的炉温。
有风就有铁,鼓风技术对于生铁冶铸的发展有着极重要的意义。《礼记》礼记说: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从商周以来,都用皮囊鼓风,子继父业,年轻工匠必
须学会缝制皮囊的技巧。说明早期冶铸匠师高度重视鼓风器具的制做。鼓风装置
由人力驱动(人排)发展到用畜力和水力驱动(马排、水排),是东汉冶铁技术的重
大创新。由于杜诗的倡导,水排至迟在公元1世纪上半叶于南阳地区已较多地使
用。《后汉书·杜诗传》说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
便之”。水排的功效不仅比人排,就是比马排也高得多,《三国志·魏志·韩暨
传》写道:“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
以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鉴于杜诗的功绩,南阳老百姓把他比之
召信臣,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元代《王祯农书》详细记述了立轮式和
卧轮式水排的形制,并绘有图形。
文献
原始文献
[1](刘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杜诗传,中华书局, 1965。
研究文献
[2]《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上册,水利电力出版社,
1979。[3]华觉民等编译:世界冶金发展史,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科学出版社《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附
中国古代发明家
姓名 领域 年代 发明作品 简介
石申 天文学 战国时期 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 石申--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汉后,人们尊称“天文”一书为“石氏星经”。书中标有 121 颗恒星的位置,书中还记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及交食等情况。石申编制了最早的星表。并称之“少阳”已认识到能自身发光。
刘焯 天文学 隋代 《皇极历》 刘焯--隋代天文学家。创制了《皇极历》,他首先考虑到了日、月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计算日月视运动的速度。同时他把差岁改为 75 年差一度。
一行 天文学 唐代 《大衍历》 一行--唐代天文学家。他编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大衍历》,它包括十篇历议,是古代非常先进的历法。早在公元前 13 世纪,中国人以太阳和月亮运动为依据,创立了一种阴阳历法。
杨忠辅 文学家 南宋时期 《统天历》 杨忠辅--中国南宋时期天文学家。他创制了《统天历》,他确定回归年长度为 365.2425 日。并发现回归年长度有消长现象。
洛下闳 天文学 汉代 赤道式仪器 洛下闳--中国汉代天文学家。改创了赤道式仪器,定下了赤道式浑仪的基本结构。
苏颂 天文学 宋代 天象仪 苏颂--中国宋代天文学家。和韩公廉合作制成了天象仪及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第一架天象仪。有 8 人高,每层有门,一到时间门开,木人出来报时。(后面有漏壶和机械系统)。
莘七娘 10 世纪 孔明灯,走马灯 莘七娘——在10世纪时发明了松脂灯(孔明灯)作为打仗时的信号灯,这是中国人最早利用热气球。同时发明了走马灯,这是航空燃气涡轮的始祖。
裴秀 224~271 创立了绘制平面地图的理论“制图六体” 裴秀——在中国最早创立了绘制平面地图的理论“制图六体”。并绘制了《禹贡地域图》。
马钧 机械设计 三国时代 龙骨水车(又叫翻车) 马钧——魏国人,杰出机械设计和创造家。三国时代创制了龙骨水车(又叫翻车),他能连续提水,灌溉用的水机具——桔槔。结构非常巧妙,有天下之名巧之称
李春 桥梁设计 605~617 赵州桥 李春—— 605~617 年,首创了在主拱图上设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桥。有名的赵州桥就是他设计的。
丁缓 发明家 汉代 被中香炉、常满灯、旋转风扇 丁缓——汉代,在 180 年生于长安。发明的物品有被中香炉、常满灯、旋转风扇,有长安巧工之称。
沈括 科学家 宋朝 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沈括—— 1031~1095 年,宋朝科学家,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蔡伦 62~121 纸 蔡伦—— 62~121 年,蔡伦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造纸成功。 105 年将此发明报皇帝。于 114 年被皇帝封为龙亭侯。当时人称纸为蔡侯纸。 12 世纪,造纸术间接传到欧洲。 13 世纪,蒙古人用蔡侯纸在波斯发行第一批纸币。 14 世纪,朝鲜、越南、日本也开始使用纸币。纸牌然后经由阿拉伯国家再传到欧洲。
毕升 1041~1048 活字印刷术 毕升—— 1041~1048 年,中国北宋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杜诗 91~不祥 水力鼓风机 杜诗—— 91 年,河南人。首创了水力鼓风设备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动风扇鼓风。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风机,比欧洲早了 1100 年。
浦元 三国时期 淬火技术 浦元—— 300 年,三国时期。首创淬火技术,使钢刀坚而有弹性。
孙子 三国时期 孙子算经 孙子—— 300 年,乘余定理的起源一题为“物不知数”,写了“孙子算经”一书系统论述了筹算记数制。
秦九韶 数学 1202~1247 创立解一次同余式的“大 衍求一术”和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开方术 秦九韶—— 1202~1247 年,中国数学家。写有《数书九章》,创立解一次同余式的“大 衍求一术”和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开方术。
李治 数学 测园海镜 李治——中国数学家,著有“测园海镜”是中国第一本系统改述“天元术”的巨书。
沈括 宋朝 沈括发现用细线系在磁针的中央(指南针),并将其悬挂起来。经过观察、发现,写进了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以后人们把用磁铁制作的针成为指南针,还有指南桌。 13世纪到东方玩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见到了指南针,并把它传到了欧洲。
墨子 公元前 400 年 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论点 墨子——公元前 400 年,墨子一书论述了杠杆平衡,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论点。
参考资料:http://211.95.73.80:8080/fmczy-more-zhongwai3.htm
9. 祖冲之、一行、郭守敬的天文发明
祖冲之:引入岁差 创制大明历
僧一行:子午线的计算
郭守敬:制定授时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