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发明
『壹』 一篇关于小发明的小论文六百字以上急急急
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用朴素的语言、短小的故事,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让我有信心把《论语》读下去。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一个人只要内心是快乐富足的,内心是安宁淡定的,即使在物质生活中他是贫贱的,他也会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依然是内心欢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所以,一个人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自己想干什么,打算怎样干,怎么个干法。“吾日三省吾身”,反省自己的言行,内心不感到愧疚;扪心自问,问心无愧;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君子坦荡荡”,心胸宽广,内心安静,则“仁者不忧”。在浮躁的环境中,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明白自己该干什么,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不迷茫,不迷惑,则“智者不惑”。“君子尚勇”,“君子义以为上。”义字当先,内心强大,勇往直前,则“勇者不惧”。
充分认识自己,承认现实生活中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怨天尤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于丹老师说: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这种勇敢是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以约失之者,鲜矣!”,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很重要。“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很敞亮,很仁厚,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这个人就可能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你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你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是你的生命饱满、充盈,让你有一种大欢欣,让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你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
《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父母和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恋人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花未全开月未圆”,平等和理性地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言寡尤,行寡悔”。我们做事,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自己日后的悔恨。
人到中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人在这个时期,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这个时候可以谋求更好更大的空间,这就极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争斗,争斗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所以,孔子提醒说,人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你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花若盛开,蝴蝶自来”。
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
『贰』 陶弘景简介
陶弘景(456~536)为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炼丹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史称陶弘景幼有异操,年四五岁乃好书,"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毛诗》《论语》等儒家经典,颇以属文为意。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及长,"神仪明秀,朗眉疏目","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①十五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十七岁以才学闻名,与江斅、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宋升明元年(477)二十二岁时,领军将军萧道成(即齐高帝)发动兵变,除宋后废帝刘昱,控制朝政,后二年代宋称帝,建南齐王朝。齐高帝萧道成及其子萧赜在位时(477~493),陶弘景曾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兼管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的书记职务。由于官场的倾轧,仕途不利,三十六岁时,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请",心甚怏怏。遂于齐永明十年(492),上表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茅山),不与世交。梁武帝萧衍即位(502)后,屡请不出。但念其旧功,"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天监三年(504),遣人送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以供炼丹之用。天监十三年,敕于茅山为之建朱阳馆以居之。天监十五年又为其建太清玄坛,"以均明法教"。且"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②隐居茅山达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岁。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
据记载,陶弘景于永明(483~493)初,曾师事孙游岳。
受上清经法、符图;后又广搜道经,遂为上清经之重要传人。
永明十年(492)正式归隐茅山后,便着手整理弘扬上清经法,撰写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并对天文历算、地理方物、医药养生、金丹冶炼诸方面也都有所著述,据统计,全部作品达七八十种。惜多亡佚。至今尚存者有《真诰》《真灵位业图》《登真隐诀》《肘后百一方》《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导引养生图》《养性延命录》《合丹药诸法节度》《集金丹黄白方》《太清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历》《华阳陶隐居集》等;他还编订了道教的神仙谱系。陶弘景编订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称《真灵位业图》,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诸多仙真,大约3000名,以7个等级排列……
陶弘景(456~536)为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炼丹家。字通明,自号华
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
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史称陶弘景幼有异操,年四五岁乃好书,“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九岁开始
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毛诗》《论语》等儒家经典,颇以属
文为意。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及长,“神仪明秀,
朗眉疏目”,“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①十五岁作《寻山志》,倾慕隐
逸生活。十七岁以才学闻名,与江斅、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宋升明元年(477)二
十二岁时,领军将军萧道成(即齐高帝)发动兵变,除宋后废帝刘昱,控制朝政,后二
年代宋称帝,建南齐王朝。齐高帝萧道成及其子萧赜在位时(477~493),陶弘景曾先
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兼管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的书记职
务。由于官场的倾轧,仕途不利,三十六岁时,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请”,心甚怏怏。
遂于齐永明十年(492),上表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退隐江苏句容句曲山(茅山),
不与世交。梁武帝萧衍即位(502)后,屡请不出。但念其旧功,“恩礼愈笃,书问不绝”
。
天监三年(504),遣人送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以供炼丹之用。天监十三年,
敕于茅山为之建朱阳馆以居之。天监十五年又为其建太清玄坛,“以均明法教”。且
“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②隐
居茅山达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岁。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
据记载,陶弘景于永明(483~493)初,曾师事孙游岳。
受上清经法、符图;后又广搜道经,遂为上清经之重要传人。
永明十年(492)正式归隐茅山后,便着手整理弘扬上清经法,撰写了大量重要的道
教著作,并对天文历算、地理方物、医药养生、金丹冶炼诸方面也都有所著述,据统计,
全部作品达七八十种。惜多亡佚。至今尚存者有《真诰》《真灵位业图》《登真隐诀》
《肘后百一方》《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导引养生图》《养性延命录》
《合丹药诸法节度》《集金丹黄白方》《太清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
历》《华阳陶隐居集》等。
东晋末年以来,杨羲及许谧,许翙等人造作的上清经诀,在江东已广泛流传,但在
传播过程中,多有散失伪谬。南朝宋齐时道士顾欢,曾对杨、许旧籍进行过搜集和整理,
但仍有不少漏失和谬误。陶弘景以顾欢《真迹经》为蓝本,参考自己搜访所得之上清经
诀及有关见闻,加以增删改写,注解诠次,遂成《真诰》一书。该书详细记载了东晋以
来《上清经》出世之源及传布过程,杨羲与二许之家世生平等,引用众多道经,提及大
量道教历史人物、神话故事、仙宫鬼神名称,具体修行方术等等,实为早期道教上清派
教义和历史之集大成者。陶弘景所著之《登真隐诀》一书,是一部抄撮诸《上清经》中
有关方术秘诀,专论上清派养生登仙之术的重要著作。该书继承和总结了东晋以来上清
派思神内视及导引、按摩等内修养生之术,并保存了部分天师道的请神上章、符咒驱鬼
的方术。《真灵位业图》乃系陶弘景构造道教神仙谱系之著作。该书将道教信奉之天神、
地*、人鬼及诸仙真排定座次,构成了一个等级有序,统属分明的庞大完整的道教神仙谱
系。
陶弘景十分重视道教养生学的研究,主张道士的修炼应从养神、炼形入手。为总结
道教在养神、炼形方面的修炼经验,撰写了《养性延命录》一书。强调养神当“少思寡
欲”,“游心虚静,息虑无为”,调节喜怒哀乐情绪,防止劳神伤心;
炼形则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度”,避免过度辛劳和放纵淫乐,辅以导引、行气之
术,方能延年益寿,长生久视。
医药学是与道教养生学密切相关的学科。陶弘景精通医药学,主张治病应因人之虚
实、男女老幼、苦乐荣瘁而异。撰有《本草集注》《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药
总诀》等著作,尤以《本草集注》最为著名。陶弘景首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
米实等分类方法。书中并对各种药物的名称、产地、性状、主治疾病、配制保存方法等
等皆一一注明,内容丰富,条理分明,对隋唐以后本草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中国
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服饵炼丹是道教的重要修炼方术。陶弘景对此非常重视,积极从事炼丹活动。史载,
他从梁天监四年(505)至普通六年(525),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炼丹实践,在梁天监
(502~519)中曾献丹于武帝。在获得丰富炼丹经验的基础上,他撰写了《太清诸丹集
要》《合丹药诸法式节度》《服饵方》《服云母诸石药消化三十六水法》《炼化杂术》
《集金丹黄白方》等炼丹服饵著作。其炼丹成就,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后世本草学,推动
原始化学的进展具有积极作用,是继魏伯阳、葛洪之后又一著名炼丹家。
陶弘景,字通明,晚年号华阳隐居,他是丹阳秣陵(今南京)人,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建三年(公元456年),死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活了八十一岁,经历了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是继葛洪之后我国古代又一个有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家。
陶弘景年轻的时候,家境也并不宽裕,但是他很爱学习,“读书万余卷”,具有“一事不知,以为深耻”的钻研精神。据《南史》本传中记载,他在幼年的时候,就常“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练就一手好书法,草书、隶书写得很好,行书更是妙绝一时。他在青年时期,曾经被宰相萧道成(后来称帝,就是齐高帝)招聘,为诸王侍读,在宫中任职。
因为陶弘景小的时候,曾经看过葛洪著的《神仙传》,受影响很大,从此有了学仙养生的想法。所以在他三十七岁的时候(齐开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就辞去官职,隐居句容(在今江苏省)茅山,继续钻研学问,修道炼丹,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梁武帝萧衍天监四年(公元505年),移居积金东涧。
陶弘景知识渊博,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药物、治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方面,都有一定贡献。如他曾经制造过能够演示天象的天文仪器“浑天象”。而他的最大贡献是在医学上。他总结了自《神农本草经》问世后几百年间药物知识的发展,编了《本草经集注》七卷,在本草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书,成书年代大约在前后汉之间。我国古代把讲述药物知识的学部称为“本草学”。《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朝以前直到远古时期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而《神农本草经》也因为辗转传抄,药味时有增减,产生不了少错误。这在当时雕版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书籍全靠手抄的情况下,是很难避免的。他决心彻底整理补充这部著作.
陶弘景对《神农本草经》中原有的药物仔细地做了整理和校订,并且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把搜集到的新的用途以及不同的记载,进行了一一鉴别和补充。同时他又汇集汉、魏以来医家新发现的、没载入《神农本草经》的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写成《名医别录》一书,也作为《本草经集注》的一部分。《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七百三十种,比《神农本草经》增加了一倍。这是我国药物学的又一次大整理大提高。为了区别《神农本草经》中原有的药物和新增加的药物,陶弘景用朱红颜色书写原有的药,而用黑色书写新加的药。
作为一个热心炼制仙丹的道士,陶弘景在多年丹鼎生活中发展了无机化学知识。一方面说明了金、银两种金属能够和水银形成汞齐,这些汞齐具有可塑性(“成泥”);另一方面又对这类合金镀银的用途做了首次说明。
在谈及消石的时候,陶弘景指出:“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消石也。”这里的真消石显然是硝酸钾,燃烧的时候起紫青烟。而燃烧芒硝(硫酸钠)却没有这种颜色的烟。这个方法和近代分析化学用以鉴别钾盐和钠盐的火焰分析法是相同的。远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国的化学家就掌握了这种鉴定化学药品的科学方法,并且记录流传焉,不能不认为是一项杰出的成就。
宝剑是道教徒除邪灾的重要法器,陶弘景对刀俞的治锻也有相当的研究,并且著有《古今刀剑录》一书。为研究我国古代刀俞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陶弘景还是古代灌钢冶炼方法的第一个人。“灌钢”冶炼法,是我国早期炼钢技术上的一个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陶弘景在记述中提出,当时已经用灌钢法生产的网制作“刀镰”。说明在公元六世纪初的南北朝时期,这种炼钢方法已经相当流行,钢已经比较普遍地用到家具和手工业工具上了。
陶弘景的许多著作没有流传下来,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他在自然科学的不少领域都是有贡献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之一。 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叁』 古文的由来
楼上两位把古文的特点说得很清楚,我想大概楼主的意思是,古文是如何出现的,小子不才,试着回答一下,以抛砖引玉。
很多人奇怪,为什么古文跟白话文,就是口语,不一样呢?咱现在说什么话,就写什么字儿,为何古代不是这样?这说起来,缘由就大了。
我先说个故事,汉朝的时候,李广兵败,他要自杀之前说了一句话“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呵呵,就是说,我呀,六十多岁啦,再也没能力去对抗那些刀笔小吏啦。
关键就在这儿,刀笔者,何也?言官,御史是也。负责弹劾之职。这大大小小的事儿,无论官吏也好,民治也好,兵事也好,他们认为不妥当的,就要上书皇帝,写个折子,以正朝纲。可怪就怪在,为什么叫刀笔呢?这一方面固然是他们言辞犀利,像刀子一样,另方面,也是因为我要解答的。
众所周知,纸张的发明,东汉才有。在此之前,用什么写字记载呢?我们知道的有甲骨文,竹木简,还有帛书。这最早的时候是用甲骨文,用铁器或者石头在上面刻字,然后是竹木简,也是用刀子在上面刻字。用刀子在骨头,竹子,木头上刻字,这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呢,就尽量从简,那些不必要的字儿就不刻了。另外古时候语言也没现在完备。所以看起来会和现代口语不太一样,这也是原因之一。而文言文从简的条例,也就变成了传统,一代代流传了下来。成为文书的标准,直到五四以后,白话文才逐渐普及起来。
打了那么多字儿,全是自己原创,希望是楼主要的答案,不辱所托。
『肆』 古代文献的主要载体及其特点
而且文献的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前后时代的文化的延续,就像今天习惯于阅读白话文的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会感到吃力、晦涩一样。当唐朝的人去阅读汉代的文学典籍例如史记的时候同样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对前代的文章进行解释、注释等。而且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古典文献的载体大多是纸质书籍,但是作为文献的载体实则有过众多的变迁,因为纸张没发明之前,古人所采用的记录用品可谓多种多样,例如兽骨、竹简等,这些记录品各有优缺点,而且不易书写,极大的影响了当时文化的发展以及文学的传播。
古典文献
而且文献的发展以及应用一直都是由文人来攥写的,文献越往后期发展则越成熟,越来越标准化,但是也就造成了后面的编纂文献的人不得不按照前人已有的格式来进行攥写,但是有的人却觉得这样过于形式单一,过于单调,反而不愿意采用相同的格式。因此就有着众多的大学者开始想办法自创一种文献编纂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因此在文献的编纂中就出现了众多不同的文献类型。
从甲骨文到纸质文献的演变
甲骨文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古典文献以及较为成熟的系统文字,迄今为止在殷墟出土的甲骨以及其上面所刻写的文字多达四千五百个,但是真正可以被解读的甲骨文字却不到一半,由此可见甲骨文的考证之艰难。但是通过已经解读出的文字依旧可以推算出甲骨文上面主要记载的是殷商时期的统治者进行占卜的相关事宜,一大部分是卜辞,有一部分也记载了当时的一些事件,对于研究商代的历史文化有着巨大的意义。之所以称其为甲骨文主要是由于这些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之上,主要是龟的腹板以及牛羊的肩胛骨等,这是我国最早的文献载体,而且甲骨相对之后的竹简等便于保存不易腐烂,但是却不容易获得,数量有限。
甲骨文十二生肖
而在甲骨文之后主要是将文学刻写于金石之上的,金,主要是指当时的青铜器皿,而且上面刻写的也大多是有关祭祀的事件,但是更为详尽,内容丰富;石,则是主要指雕刻于石头上的文字,例如秦刻石鼓文、曹魏时期的"三体石经"等皆是石刻文字,但是金石文字其最大的缺点就是难以刻写尤其是青铜器皿之上的文字,极为耗费人力,而石刻文字又极易磨损,而且重量太大,难以挪动,在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风吹日晒中,早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样子。
青铜器皿
在先秦以及汉代的时候最为常见的书写物品乃是竹简以及帛书,但是其中缣帛作为书写材料极为不便,而且价格昂贵,不易保存,哪怕其质
『伍』 老子与孔子是什么关系
老子和孔子没有关系。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5)论语发明扩展阅读:
一、老子:
1、辩证思想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2、社会理论
老子认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朴,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罪恶等种种社会丑恶现象。
3、美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赞美婴儿“含德之厚”,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古朴、稚拙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在中国古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赞颂,与此对立的华艳轻浮,历来为人们所蔑视,这一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
二、孔子:
1、政治学说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2、经济学说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3、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陆』 论语的介绍要详细的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言行为主的言论汇编,在古书中又别以论、语、传、记等字单称,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在四库全书中为经部。
“论”通行的读音为“ㄌㄨㄣˊ(lún)”,为论纂、编纂的意思,“语”为谈说的意思,如《国语》之类,合起来指言论的汇编。
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涉及多方面内容,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它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手资料。
南宋时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流传
《论语》自战国前期成书问世,《鲁论》和《齐论》则分别为鲁人和齐人所研习的版本。因秦始皇的“焚书”政策,几乎惨遭灭顶之灾。到西汉初年,朝廷明令“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有些冒着生命危险收藏书籍的人,纷纷向朝廷“献书”,因口口相传再手抄笔录辗转反复,字句往往有所差异。
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22篇,比鲁论多了“问王”、“知道”两篇;鲁共王刘余拆毁孔子之宅发现孔子家族所藏古文竹简,即《古论》21篇,其尧曰篇中的“子张问何如可以从政”独立出第二个“子张”篇。
西汉末年,汉成帝帝师张禹以《鲁论》为主,根据《鲁论》删除了《齐论》的“问王”、“知道”两篇,有21篇,称为《张侯论》;西元二世纪中期东汉末年,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定下《论语》今本,并参考《齐论》、《古论》,作《论语注》,《齐论》、《古论》不久亡佚。
不到一百年后,三国时期何晏把郑玄本及其反对派的观点编成了《论语集解》。何晏之后,南北朝时代,皇侃受佛教的影响,编成《论语义疏》。
西元八至九世纪,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对郑玄、何晏所编之本都持怀疑态度,要回到原典。但由于郑玄在世时已与孔子相差600余年,《论语》原典并不可考。今本据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统计,约1万2千字。
2017年1月,中国考古学家宣布于江西省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内出土文物中发现《齐论》竹简,其中包括以“智道”(即“知道”)为题的篇章。
(6)论语发明扩展阅读:
评价
北宋政治家赵普称:临死时对宋太宗道,臣有《论语》一册,一半可用来助君打天下,一半可用来助君治天下。
黑格尔:“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按即“论语”——译者贺麟注),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处的东西。
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至于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我们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如他的书从来未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王品集团前董事长戴胜益曾宣称其可以用半部《论语》创王品。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于2006年11月1日出版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引言“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莲龙居士: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孔子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自汉代以来,一直被中国各朝代政府当作正统,作为国家选拔人才、治国平天下的标准,其影响延绵至今。
孔子关于“建国军民,教育为先”等理念,是化解世界各种矛盾的关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孔子总结人生最精辟的语言,这是整部《论语》的纲领,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柒』 作业的由来
作业是由意大利教师罗伯特·纳维利斯所发明的。
1905年,意大利教师罗伯特·纳维利斯(Roberto Nevilis)发现学校里的孩子太不听话了,无论怎样苦口婆心,都搞不定爱闹腾的他们,他不清楚这些学生每天都待在一起,怎么还有那么多话要说?
于是他发明出了家庭作业,来对付这些熊孩子,在家庭作业的惩罚下,学生们果然变得听话了。所以说家庭作业一开始是种惩罚手段,后来在全球流传开来。世界各地老师都纷纷效仿他,开始给学生们布置家庭作业,老师们也惊讶地发现家庭作业不仅让学生们变得听话了,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了。
但这个可能并不是真正的最初发明者,因为在1905年(Roberto Nevilis发明作业的那一年)之前也有过少许关于发明家庭作业的记载,不过Roberto Nevilis是比较公认的发明者。
(7)论语发明扩展阅读:
学业的组成:
世界上各国家的作业量与作业形式是不同的。 以作业量为依据,可将世界各国分为二类:课外作业量偏大的国家和课外作业量偏少的国家。
课外作业量偏大的国家主要有中国、新加坡、伊朗、菲律宾、日本。这些国家的小学生的作业时间很长,每天作业量在1小时以上(中国学生平均每天作业时间已经在3个小时以上)。
从我国来看,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已成为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课外作业是过重课业负担的主要部分。许多学生还有课外班作业。
『捌』 材料一: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文艺表演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四大发明、《论语》、丝绸之路、
(1)奥运会开幕式运用大量传统文化元素,向全世界讲述中国灿烂悠久的民版族文化,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权民族性特征。(2分)
(2)①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开幕式出现的宇航员,取材于神舟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的伟大实践,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分) ②文化创新要着眼于文化继承,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民族文化创新的根基。开幕式的成功举办,在于它运用大量传统文化元素,向全世界讲述中国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2分) ③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注入时代精神。开幕式文艺表演如太极、神舟载人航天飞船等后传递当代中国风范,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2分) ④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通过文化交流、借鉴、融合,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开幕式借鉴多哈亚运会开幕式,创造了主线“画卷”,对开幕式的成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分) 『玖』 中国四大发明是指 四书五经是指
中国四大发明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拾』 中华民族祖先创造了哪些奇迹 1、四大发明: (1)造纸术: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术,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 (2)指南针: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_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俗称吸铁石)。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3)火药:用硝石、硫磺和木炭这三种物质混和制成的,而当时人们都把这三种东西作为治病的药物,所以取名火药”,意思是着火的药”。 (4)活字印刷术: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 2、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为奴隶主陪葬,是殉葬品。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3、故宫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4、敦煌壁画 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辖的一个县级市,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一丝绸之路 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 5、都江堰水利工程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 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