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诈骗学生
Ⅰ 是不是又现新型诈骗了
骗子无处不在,要让骗子消失是不可能的。
但我们可以自我保护,自我防范,不给专骗子创造机会属。
首先,我们不要贪小便宜了,更不要做一夜暴富的美梦。
其次,一旦暴露了信息,对方以公安、法院等要求你汇款时,千万不要听他们吓唬,而给他们汇款。
骗子要的是财物,而不是其它。
Ⅱ “人口普查”新型诈骗已发生多起,为何有这么多人被骗
人口普查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调查工作,目的是为了调查居民的基本信息。但是在普查工作开展的同时,有些不法分子却借用人口普查的旗号进行诈骗。有些不法分子给居民发信息,要求进入网站填写人口普查信息,实际发送的却是诈骗网站,自己的个人信息会被盗取。还有些不法分子通过上门服务,索要居民的银行卡、验证码等信息进行诈骗,有不少人因此上当受骗。受骗的原因是对人口普查不了解,加上自身的防范意识不强,就很容易中了犯罪分子的套路。
只有自己提高警惕才能避免被骗。犯罪分子的一切手段都是以骗钱为目的,利用人口普查只不过是多了一个借口。所以在遇到有关金钱交易的要求,一定要思考再三,不轻易相信。很多骗子的手法其实都是漏洞百出,稍加思考就能识破。如果不幸被骗,要及时报警处理,千万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Ⅲ 近两年有哪些新型诈骗手段
近两年出现了比较多新型的诈骗手段,方式隐蔽,受害群众多,需引起高度重视。
1、冒充公检法诈骗:
例如冒充“警察”出现的新型诈骗套路:
(1)诈骗分子通过电话联系被诈骗人,声称其个人信息被冒用,要求添加“警官”微信,保密并每天汇报动向。
(2)添加微信后,诈骗分子通过出示警官证、通缉令等方式,博取被诈骗人的信任。
(3)然后要求被诈骗人新开账户,将钱转入新卡,并要走账号密码和验证码。
(4)接着要求在飞行模式下通话,并利用这个时间将钱转走。
针对此类诈骗手段,需注意:
(1)在任何情况下,验证码不要随意告知他人;
(2)警察不会通过电话办案,也不会要求当事人将钱转到固定账户。
2、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
通过伪造国家部委印章、证件、公文,冒充中央领导,编造虚假项目发展人员,声称缴纳会费、报名费等费用就能获利,甚至谎称可以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从而实施诈骗。
提醒:
我国没有任何民族资产解冻类项目和组织。
3、话费充值诈骗:
诈骗分子利用伪基站和改号软件向被诈骗人发出充值特惠活动短信,从而实施诈骗。
提醒:
(1)所有要填写银行密码,银行短信验证码的都是诈骗。
(2)对于促销信息,请不要点击信息提供的充值链接。
(3)通过网上营业厅、手机营业厅、实体营业厅等运营商官方渠道充值。
4、网络兼职诈骗:
通过加入微商推广诈骗,采用类似传销的发展模式传播。针对此类诈骗手段,请不要轻信以下几类兼职:
(1)需要先交代理费、会员费、押金等费用的兼职。
(2)轻松获得高额佣金的兼职。
(3)通过发展下线获得收益的兼职。
5、伪基站+网络嗅探诈骗:
诈骗分子以短信嗅探技术获取短信验证码,盗刷银行卡。这种情况下,被诈骗人手机及卡没丢失,也没有进行扫描二维码及点击各种链接的行为,钱就可能被盗。诈骗套路如下:
(1)通过架设伪基站,窃取信号覆盖范围内的手机用户短信息,从中筛查出涉及邮箱链接的短信,获取手机号;
(2)利用手机号登录支付宝、银行等APP支付平台,利用嗅探设备获取验证码;
(3)获取用户的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信息,完成账户资金盗刷。
针对此类诈骗手段,建议:
(1)在第三方平台上绑定银行卡时,尽量只绑定一张,并设置支付限额、次数。
(2)如果条件许可,夜间尽可能把手机关机或设置为飞行模式。
(3)收到不明短信验证码,发现钱被盗刷,应立即冻结银行卡,保留短信内容,并马上报警。
6、编造虚假故事诈骗:
通过编造可怜身世等虚假故事,博取被诈骗人同情,以各种理由实施诈骗。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网等。
Ⅳ 是不是出了新型诈骗手段
最新的诈骗手段,有以下几项:
1、冒充政府、官方部门,以办案需要、电话欠费、快递欠费等手段进行诈骗,受害者因为紧张就可能会向诈骗犯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甚至是银行卡号和密码,这时候诈骗犯就能很容易的窃取财产了。
2、利用QQ,通过假冒视频冒充朋友对其他人进行借钱诈骗,这个中招的人不少,如果遇到朋友借钱,最好是电话确认一下。
3、如果你经过逛论坛或者贴吧,肯定经常会在论坛、QQ、邮箱等地方收到中奖信息,如果你回复了这些信息,对方就会以交纳税金、手续费等借口诈骗。只要是需要你交钱的中奖信息都是诈骗的,不可信。
4、有一些诈骗犯还喜欢拨打电话虚构绑架家人的电话来进行诈骗,不少的老人吃了这招的亏,这也说明了老年人比较好骗,作为家人一定要好好的教育家里的老年人不要轻信这类信息。
Ⅳ 新型电信网络犯罪有哪些手段
十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手段
骗术一:假冒公检法诈骗
犯罪分子假冒“警官”、“检察官”、“法官”等角色,谎称受害人涉嫌洗钱、贩毒等严重犯罪,诱导受害人将资金转入实为骗子持有的所谓“安全账户”,此类诈骗造成损失金额最大。
公安机关提醒:警方不会通过电话做笔录,逮捕证由警方在逮捕现场出示,不会通过传真发放,更不会在网上查到。公检法机关从未设立所谓的“安全账户”,更不会通过电话安排当事人转账汇款到“安全账户”。
骗术二:冒充熟人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得受害人熟悉的亲友的手机号码、社交账号密码,并掌握受害人的社会关系,从而骗取受害人信任,进而编造“发生意外急需用钱”“资金周转”“代缴话费”等理由,诱使受害人转账。
公安机关提醒:凡是亲友间涉及借款、汇款等问题,一定要通过拨打对方常用号码,或者视频聊天等方式核实对方身份后再做决定。
骗术三:利用伪基站发送木马链接实施诈骗
犯罪分子使用“伪基站”,冒用银行、运营商等客服电话号码发送短信给受害人,以账户积分兑换奖品等为由诱导受害人点击短信中的木马链接。用户一旦点击,犯罪分子就能在后台获取用户的银行账户信息和密码,进而盗取其账户资金。
公安机关提醒:当收到“银行卡密码升级”、“积分兑换”、“中奖”等含有链接的短信时,要通过银行、运营商的官方网站或客服电话进行核实,不要轻易点击短信中的链接。
骗术四:兼职诈骗
犯罪分子许诺在各种网络平台刷得消费记录后,将返还本金并支付佣金。受害人在完成前几单任务后都会很快收到回报,而当做更多的任务时,骗子就会就会切断与受害人的联系,就此消失。
公安机关提醒:求职者不要轻信网络上“高佣金”“先垫付”等兼职工作,不要轻信没有留固定电话和办公地址的招聘广告。
骗术五:考试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得考生信息,并有针对性的发送短信或邮件,声称“提供考题”“改分”“办假证”等,引诱考生汇款。
公安机关提醒:漏题、改分、改档案、伪造资格证等行为本身就是非法的,请坚持用自己的实力说话。
骗术六:校园贷诈骗
校园贷诈骗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用“免抵押、低利息”为诱饵诱导学生贷款,并要求缴纳贷款手续费、管理费、保证金等费用;二是声称能通过培训提高综合技能,夸大培训效果,签订培训合同,诱导学生贷款支付学费;三是与兼职诈骗结合,要求学生贷款购买手机等产品做“销售代理”。这些贷款的利息和滞纳金很高,学生如不能如期还款,将迅速背上难以承受的债务压力。
公安机关提醒:学生在申请借款或分期购物时,要衡量自己是否具备还款能力。对于关乎自身信息、财产安全的事,要多方求证,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一面之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甚至将身份证借与他人使用。发现危险,及时报警。
骗术七:民族资产解冻骗局
犯罪分子先编造一个民族资产秘密流落海外的故事,然后声称受国家委托对这些海外资产进行解冻,号召受害人缴纳手续费或资料费,称成功后每人可以拿到高额善款补助。除了 “民族资产解冻”,犯罪分子还会编造所谓“养老”、“扶贫”等噱头来吸引投资实施诈骗。
公安机关提醒:此类诈骗的受害人多为中老年人,他们远离社会舆论,缺乏辨别诈骗的能力,年轻人要多关爱长辈,及时传达安全防范知识。此外,留意父母长辈的网络支付使用情况,保障财产安全,及时止损。
骗术八:投资返利诈骗
此类骗局通常标榜具有海外背景,从事的行业能赚取巨额利润,投资者将会获得高额投资回报。投资初期,犯罪分子会按时返利,让投资者尝到甜头,继续追加投资后,将会血本无归。
公安机关提醒:投资理财前,要对所投资的项目进行了解,多咨询评估,做到深思熟虑,谨慎对待。特别要警惕网络上各类标榜“低投入、高收益、无风险”的投资理财项目,切勿盲目追求高息回报,谨防被骗。
骗术九:保健品购物诈骗
犯罪团伙假扮医疗机构的顾问、专家、教授等,以为老年人“问诊”为名夸大病情,再以会员登记、免费体验、国家补贴、中奖等噱头诱骗客户购买各类保健品。而这些“保健品”基本上都粗制滥造,成本低廉却以高价出售。
公安机关提醒:经常给家中老人说一些老人被诈骗的例子,让他们不要相信保健品推销,一旦发现受骗要立即报警。
骗术十:引诱裸聊敲诈勒索
犯罪分子非法获得被害人信息后,通过社交软件建立联系,步步引诱受害人进行“裸聊”,从而获取受害人不雅照片、视频,以此敲诈受害人。
公安机关提醒:应远离网络不良行为,不向陌生人泄露身份和家庭等敏感信息。
防范诈骗须做到“四要四不要”
无论犯罪分子如何巧立名目、花言巧语,只要守住下列安全底线,就可以让犯罪分子无计可施。
“四要”指的是:
转账前要通过电话等方式核实确认;
手机和电脑要安装安全软件;
QQ、微信要开启设备锁及账号保护,提高账户安全等级;
网上聊天时要留意系统弹出的防诈骗提醒。
“四不要”指的是:
不要连接陌生WIFI,有些WIFI容易导致支付账号密码被盗;
不要向他人透露短信验证码;
不要将支付密码与账号登陆密码设为同一个;
不要将身份证等个人身份信息保存在手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