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创造 » 民国新型考试

民国新型考试

发布时间: 2020-12-26 01:25:13

A. 民国时期怎么考驾驶证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人们学开车、考驾照、开私家车已经是寻常事。1901年,一个匈牙利人将两辆美国轿车带进上海,第二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才批准这两辆外国车上路。也是1901年,袁世凯花重金送给慈禧太后一辆敞篷座驾,该车被认为“中国第一车”。汽车进入中国,也开启了国人的汽车梦想。起初汽车乃稀罕之物,人们在照相馆与纸板或木板做的汽车模型合影便是一种前卫和时尚?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滩已经豪车遍地,别克、林肯、凯迪拉克、奔驰、福特、雪佛兰等各国品牌汽车穿梭于街头。在当时汽车还全靠进口,普及率不高,车价非常之贵。据说,当年一辆普通的福特T型轿车在中国大陆售价是12000块大洋。而当时普通工薪阶层的年收入约为30块大洋,想买一辆车不吃不喝得400年。但在70年前的旧中国,对普通人来说,考驾照还是一件新鲜事。

你知道吗?中国的驾照不是现代才有的,早在民国的时候那些土豪要开车,也必须经过考驾照才能持证驾驶。只是那时候由于汽车是奢侈品,普通民众消费不起,那谢民国土豪是怎么考驾照的呢?上世纪30年代以前,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考取机动车驾驶执照的规定是非常“地方化”的。例如,在上海考取的驾照只能在上海用,在北平考取的驾照只能在北平用。相应的,每个地区考取驾照的流程也不尽相同。比如对驾驶员的要求:北平要求驾驶员年龄二十岁以上,而上海要求年龄在十七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健康人即可申请驾照。北平的驾照考试先要经历类似现在“科目一”的口试,简单说来就是考官提问,学员回答。主要是一些车辆构造、原理及维修,还有驾驶规则。对于汽车性能尚不可靠的当时来说,会一些简单修车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上世纪30年代以前,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考取机动车驾驶执照的规定是非常“地方化”的。例如,在上海考取的驾照只能在上海用,在北平考取的驾照只能在北平用。相应的,每个地区考取驾照的流程也不尽相同。比如对驾驶员的要求:北平要求驾驶员年龄二十岁以上,而上海要求年龄在十七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健康人即可申请驾照。北平的驾照考试先要经历类似现在“科目一”的口试,简单说来就是考官提问,学员回答。主要是一些车辆构造、原理及维修,还有驾驶规则。对于汽车性能尚不可靠的当时来说,会一些简单修车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接下来是实测。分为场地考试和道路考试(不就是科目二、科目三嘛)。场地考试没有现在“单边桥”什么复杂项目的,主要就是车辆启动、换挡、换挡等基础操作。路试则是车辆在路上的转向、倒车、上下坡等基础项目。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考试比较“简单”。

由于上海在政治方面的特殊性,各大租界有着自己一套考试规则。所以,上海有公共租界、法租界及上海市政府三个“交管局”,而且三个“交管局”颁发的驾照相互认可并在上海通用。但是考试流程略有区别。公共租界按照美式流程考驾照,法租界按照法国规定考试,至于上海市政府的规定,虽然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但是相信会与前两者相似。不过,上海的驾照考试没有“科目一”,直接上来就是实操,但是项目比较丰富。例如公共租界的驾照考试要通过大路、小路、弯道、土坡、停车场、灯光等等项目的考试。法租界的考试里还有在光滑玻璃上驾驶的项目,用来模拟雨雪等低附着力时,驾驶员对车辆的控制。

到了1934年,面对越来越多的汽车,国民政府内政部公布了《陆上交通管理规则》,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交通管理规则,对“考驾照”有了明确的规定。由于地域的关系,这个驾照在苏浙皖京(南京)沪是统一样式的,也被称为五省市统一驾照。部分要求如下:1.驾驶执照由首都警察厅保安科办理驾驶员登记手续,经考验合格后发放。2.申请人年龄18-50周岁,并且不得患有妨碍驾驶的疾病及精神失常。3.驾驶执照有效期1年,1年后须再次进行考试方可驾驶上路。4.驾照须随身携带。

此外,从1935年起,如果驾驶人没有驾照,或不是五省市统一驾照的(外省市驾照),需先领一个实习期为6个月的实习驾照(没有驾照的要参加一个简单的培训及考试),之后才能参加正式考试。正式考试项目有六项:1.体格检验;2.交通规则;3.汽车常识;4.本市地理;5.椿考(桩考);6.路考。其中,除了第一项由卫生事务所代办以外,其余都由当时的工务局(类似车管所)考验。考试通过后,颁发统一的汽车驾驶人执照,也就是驾照。

就算是在那个年代,想如此潇洒的驾驶汽车,也是要经过系统培训及考试的总结:从上文可以看出,虽然民国时期政局比较动荡,但是政府对待汽车驾驶人的管理上还是比较严格的。不仅要参加比较系统和复杂的考试及培训,还会对汽车维修及特殊路况驾驶等做出考察。相比现在为了应付考试的驾校,这差距,真不是一星半点儿。

B. 民国的“国考”是什么样的

民国“国考”保荐免试关系户占尽半壁江山。

每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竞争都异常激烈,可谓是万里挑一选人尖。而在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为选拔基层官员,也举行过类似的考试,称为县知事试验。县知事试验具体如何产生,如何运行,是否如今天的国考般竞争激烈呢?下文将一探究竟。

四届知事考试,报名总人数突破了3万人,最终录取的人数为六千余人,其中保荐免试的却接近3500人。县知事试验的竞争似乎没有今天国考激烈。但是这一考试的社会关注度绝不亚于国考。从规章制度的出台到具体每一次考试的实行,都引起了或大或小的社会讨论。比如针对应试资格问题,比如口试中所存在的随意性和不公平,等等。社会舆论有助于促使知事考试不断完善。

不过,由于全国县知事岗位的缺余逐渐减少,1915年,袁世凯不得不下令停止考试。

北洋政府时期的四届县知事试验,尽管在各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有旧式科举制度的痕迹。但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它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官考试的一个重要尝试,从它的部分考试内容来看,其现代性和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

C.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意义及影响,越详细越好,考试用的。。。谢谢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中华民国於1912年1月1日成立後不久,由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之临时管治机构,也版是中华民国建国以来第权一个中央政府机构,又称南京临时政府[1],简称临政。其存在时间约3个月。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又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或“南京临时政府”。

D. 国民政府时期的"考试院"是干什么的

考试院是国民政府五院(加上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和监察院)之一,是国民政府最高人事管理机构。

E. 中华民国时期如何考取驾照

大家都知道,只要开车上路,就得把驾照带上,无照驾驶是会受到触发的。那么民国时有没有这个规矩呢?看过这几份文件就知道了。

1928年,北平市政府出台《交通守则》:若须在北平市内驾驶汽车,须持有驾驶执照,无执照者罚银十元。没有驾驶照就上路,罚你十块大洋、有驾照没带,罚你4块大洋。

由此可见,在民国开车一样要驾照,不带驾照一样会受罚。

现在的驾照是考出来的,在民国驾照需不需要要经过考试呢?

同样需要、只是民国时四分五裂,政令不一,自始至终没有搞过统一的驾照考试。

以上海为例,在上世纪30年代以前,这座城市有三个部门可以颁发驾照:一、公共租界工部局;二、法租界工部局;三、上海市政府公安局。想拿英美驾照,去公共租界工部局考试;想拿法国驾照,去法租界工部局参加考试;想拿中国驾照,去上海公安局参加考试。好在这三种驾照都能通用。

但是上海的驾照只能在上海用,到了北京就不一定好使了,因为北平市政府有规定:“持外地执照者若需在北平市内驾驶汽车,须到公安局呈验执照,经过考试合格后,放可驾驶汽车。”也就是说,当你从上海开车到北京的时候,必须把车停到郊区,然后搭车去北京公安局去参加一场临时考试,考试通过了才能开车入市。

这一点跟我们现在的大不一样,现在不管是哪个地方颁发的驾照,在大陆每座城市都是通用的,除非你拿的是港澳台驾照或者外国驾照。

为什么民国时期的驾照在国内不能通行无阻呢?

因为各地的驾照考试区别太大,对驾驶员的要求千差万别。比如北京市是这样规定的:年龄在二十岁以上、四肢健全、耳目聪明、无神经病者,方可考取驾驶执照。而上海的条件比较宽松:年龄在十七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经考验合格,即可领取驾驶执照。

再说考试,北京的驾照考试包括两部分,先是口试,再是实地考验。口试相当于现在的“科目一”,主要是汽车构造和驾驶规则,只是我们今天全是电脑答题,而民国的北京却是口头答题。考官发问,考生回答,答得好,让你通过;答得不好,下回再考。

实地考验又分两个环节。先是场考,考启动、挂挡、换挡、转向和熄火;然后上路,考转向、倒车。上坡和下坡。和现在的考试颇有相似之处。

上海的驾照考试一般没有口试环节,直接考你的实战技术。具体怎么考,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又有区别。公共租界按美国办法考,场地先进,无需上路,考场里宽道、窄道、弯道、坡道全部都有。法租界也是这样,只不过考场里又加了一段特别光滑的玻璃路面,这段路面专门用来测试考生的雪地技术。

至于,我们当时的民国时怎么考试的,没有确切的相关记载。

从1935年,南京市工商局公布的难度核发五省统一驾驶执照的统计数据看,725人报考,391人通过,可见当时的通过率还是蛮高的。

F. 啥是考试院长我指的是民国时期的那种

考试院是民国政府的最高人事管理机构,不是教育部。

考试院是民国宪法的五权分立的内构架,掌握事容务官(现在叫公务员)的诠用、升迁、养老等,这是表示文官政府脱离党派的一种姿态。

考试院是管理“考试、任用、铨叙、考绩、级俸、升迁、保险、褒奖、抚恤、退休、养老等事项”的最高机构。

1928年10月20日,国民政府公布“考试院组织法”。1930年1月6日,考试院与所属机关正式成立。1948年7月10日,第一届考试院成立。1949年,“考试院”随国民党政权迁台。

“考试院”设“考试院会议”,由院长、副院长、考试委员及考选、铨叙两部部长组成,以院长为主席。下设秘书处、会计室、统计室、人事室、诉愿审议委员会、考铨丛书指导委员会、“考试院公报指导委员会”等机构。所属机关还有考选部、铨叙部。“考试院”置院长、副院长各一人,特任;考试委员若干人,特任;秘书长一人,特任;秘书处主任秘书一人,简任;人事室、会计室、统计室主任各一人,均简任;参事六至九人;编纂、专门委员、编译、专员各若干人。

G. 民国时期怎么进行高考

  •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高考(废除科举考试),是在1902年10月14日进行的。当时,经过一段时期的筹备之后,京师大学堂准备正式举行招生考试。京师大学堂为了招到最好的学生,向全国各省督抚发出了通知,要求他们给予积极配合和支持。督抚们也很配合,先是在本地进行选拔,择优录取。这相当于初试。初试之后,把优秀学生送到北京,参加京师大学堂组织的统一考试,这就算复试了。这次考试就全面向西方靠拢,采用百分制评定考生成绩,以60分为及格,100分为满分。中国以60分为及格分数,是在1902年开始的。

  • 在1912年到1937年之间,民国高校招生都是各校自己组织进行,命题也是各校自己出。这就是大家现在很提倡的“自主招生”。

  • 民国统一的全国性高校招生考试,跟现在的高考大同小异,也是按计划招生,也分文理科,只不过时间比较短,只存在了短短三年。

  • 1938年,教育部设立了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负责全国统一高考。委员会负责制定招生简章;命题阅卷及录取标准;制定及颁布试题;复核成绩;决定及分配录取学生。同时还负责研究招生制度的改进及其它相关事宜。同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

  • 但是在战争时期,全国统一高考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一个安全的考场。所以到了1942年,全国统一高考就暂时中止了。民国进行全国统一高考时,也曾经采取“灵活”的招生办法,其中有一种叫“保送免试”,跟现在的保送生差不多,把那些平时成绩很优秀的学生直接保送上大学。区别就在于,现在是少数重点中学才有资格推荐保送生,而那时候几乎所有的中学都可以进行推荐。

H. 民国时期的大学国文历史

(1)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会编:《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高等考试试题汇刊》,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印行;
(2)北平师大附中编:《二十四年度全国各大学入学试题解答》,北京出版社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印行;
(3)徐咏平编著:《到大学之路》,列为《学生之友丛刊》第一种,学生之友出版社民国三十二年一月再版;
(4)王省吾主编:《大学投考指南》,新文化出版社民国三十年印行;
(5)于澄编著:《大学投考指南》,上海新生书局印行,出版年不详;
(6)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所编印之历届公费留英生考试试题册;
(7)《清华周刊》、《北京大学日刊》等期刊。
民国时期大学考试试题,特别是入学考试试题,在今天能基本比较完整地看到。不仅当时有大量公开出版发行的试题册、试题解答,各校的档案内也极有可能存有极为丰富的资料,流散於民间的恐亦不在少数。这批材料很可以作为研究民国社会变迁的一个角度,可惜今人尚没有系统地整理利用。

又,“国学常识”一科,就个人浏览所及,在当时入学考试中只有少数学校考到,且皆附於国文试题之後,并无像闻先生所出试题那样全面的考察。各院校“国学常识”试题之分类汇编,可参看姚蕴、储禕:《国学试题总解》,上海东方书店民国二十五年一月印行。此书可以稍见当时国故学教育的总体水平。

由於个人兴趣所在,所搜集的仅限於国文、国史题目,以下按时间顺序排列。

I. 民国时期中学实行什么考试

民国时期的中学考试跟当今类似,具体的考试科目包括公民,国文,英语,数学,地理,物理,化学,自然等十数个科目,另外还有一些专业科目~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