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饭发明
『壹』 筷子被发明出来之前,中国人都是手抓饭的吗
其实抄人类吃饭所用工具是有一个袭发展过程的,在筷子被发明出来并不是一直都是手抓饭。而一般可以被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人们都是习惯于手抓饭,不过那个时候大家都是一起吃饭,所以通常都会在吃饭前洗个手,吃的食物也不是很精致,一般都是熟了就行。
『贰』 我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什么禁忌
民族风俗禁忌——自驾游必备手册之一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6%),习惯上把其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55个少数民族中,100万人口以上的有壮、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布依、侗、瑶、朝鲜、白、哈尼、黎、哈萨克、傣18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达1800万人;10万至100万人口的有畲、傈僳、仡佬、拉祜、东乡、佤、水、纳西、羌、土、锡伯、仫佬、柯尔克孜、达斡尔、景颇15个民族;不足1万至10万人口的有撒拉、布朗、毛南、塔吉克、普米、阿昌、怒、鄂温克、京、基诺、德昂、乌孜别克、俄罗斯、裕固、保安、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不含台湾省高山族人口)、珞巴22个民族,其中珞巴族人口最少,不足3000人。 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的中下游和东北平原。55个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但分布的地区却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3%,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云南省居住着20多个民族,是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一个省份。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以及朝代更迭等原因,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形成了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这种局面,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广泛交流,以及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客观条件。
『叁』 抓饭是哪个民族的发明的
据考证抓饭最早始于北宋(公元960-1127)年间,是一种游牧民族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据说有位叫阿希艾里依比西的医生晚年身体虚弱多病,吃了很多药都无济于事,后来他发明了一种用胡萝卜、大米、羊肉、皮芽子作为原料,加油焖制的饭,称为抓饭,食用一段时间后,身体很快恢复了健康,于是他把抓饭介绍给周围的亲戚朋友,抓饭也就开始慢慢流行起来。
中亚、西亚和南亚地区的许多民族都有吃抓饭的习俗。抓饭的做法依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其中极富盛名的是乌孜别克式抓饭,据说做法有二十余种之多。它们是能干的乌孜别克巧妇们在普通抓饭的做法基础上,变换填加食品和调味品的种类而制成,同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抓饭相比,颇具独特的风味特色。
抓饭,维吾尔语叫“波糯”,是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等兄弟民族执行宾客的风味食品之一。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他们的传统习惯是先请客人们围坐在炕上,当中铺上一块干净餐布。随后主人一手端盆,一手执壶,请客人逐个淋洗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待客人们全部洗净手坐好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布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饮”。现在多数家庭吃抓饭时,一般都备有小勺。
『肆』 中国人为什么用筷子
筷子长,能夹到远处的菜
据说,世界上共有三种吃东西的方式,直接用手拿东西吃的占百分之四十,用刀叉的占百分之三十,还有百分之三十则用筷子。
筷子,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开始命名用筷子,不过最初并不叫“筷”。据古文献记载,那时人们把筷子称为“箸”或“夹(上加竹旁)”。在公元六、七世纪时,筷子也被称为“筋”。“筷”这个称呼是怎么出现的呢?据文献记载说,中国东部江南一带的人认为“箸”和“住”的发音是一样的,在江边行船的人很忌讳“停住”,就取反意叫“箸”为“快”。到公元10世纪的宋朝,人们又在“快”上加了“竹”头,因为筷子大都用竹子做成的缘故。于是,中国人发明的这件食具就有了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名字“筷”。
筷子是如何发明的呢?有人推测,远古人烤东西吃时,随手折两根树枝或竹枝,用来夹着吃,这样既不烫手,又能趁热吃到美味,于是就演变成了筷子。筷子的结构极为简单。从形状来说,是两根小细棍,中国的筷子是上粗下细,上方下贺,这种造型的优点是拿起来方便,不容易滑,也不容易转动放在桌子上不会滚,夹菜入口的一端光滑圆润不会伤着唇吞。筷子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将筷子做成圆锥形,这是因为日本多食生冷食物,如生鱼片之类,用这种筷子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