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性发明
㈠ 中国近代有哪些重大的科技发明
1、一种用三聚氰胺中的氮替代蛋白质中的氮通过检测以提高被稀释的牛奶以及原奶含量不足的奶制品检测合格率的方法。
【影响结果:世界各国拒绝进口中国奶制品,中国大量进口或走私境外奶制品,中国第一大奶制品企业老板为了产品得以行销,在媒体上公开保证销往香港的奶制品绝对不含三聚氰胺。】
2、一种利用硝和生物蛋白酶反应生成粉红色化合物用于美化肉制品的方法。
【影响结果:硝作为食品添加剂造就了中国两个传统名吃:平遥牛肉和镇江硝肉(现名肴肉),但在食品添加剂管理下,硝石、尿碱成为非法食品添加剂,导致这两种粉红色的肉变为棕褐色,各肉制品企业(包括但不限于这两家)只能在表面刷色素保持粉红色原状。】
3、一种用硫化物中和发酵面制食品中过量的碱以保持食品原色的方法。
【古代人蒸馒头需要把面粉发酵之后再用,为了中和发酵产生的酸味,需要在发酵后的面团当中添加适量的碱,如果添加过量,馒头会发黄,为了再次中和过量的碱,蒸馒头的人会用硫磺熏蒸发黄的馒头使之变白。这个方法被滥用,用于一切希望发白的食品当中,导致大量硫化物进入食物当中,并影响了中国食品(含原料)的销售和出口。】
4、量化考核。
【严格讲,量化考核不是中国的发明,而是西方近代生产技术进步产生的工业考核方法,但中国人率先将其应用于一切考核领域,无论被考核内容是否可以量化、是否能够量化,一概事先规定量化指标,并在事后按指标进行测评,导致中国各行业(尤其是行政管理方面)出现严重的非科学化、非人性化和非标准化势头,直接造成长官意志和形式主义危害,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㈡ 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文字资料
1、塑料
在本世纪前不存在的塑料已成了我们这个世纪不可少的东西,它始于1909年美国人·贝克兰发明的酚醛塑料的制作方法。在得知塑料的发明之后,全世界最开心的莫过于大象了。几百年来,从小刀的把手到台球,一切都以象牙为标准原料。19世纪80年代,象牙供应的逐步减少与台球运动的兴起就曾引发了一场危机。美国最大的台球生产商费兰与考兰德公司迫不及待地悬赏价值1万美元的黄金,这是一笔很可观的奖赏,招募任何能够提供代替象牙的合成品的“发明天才”。
一直到1907年,利奥·贝克兰,一位曾因发明了用于拍摄快速运动照片的相纸而获丰厚利润的比利时籍发明家,无意中发明了苯酚和甲醛的化合物。这种首创的纯合成塑料——酚醛塑料,具有防热、防电和防腐蚀的功能。它不仅使台球游戏获益,塑料的一大好处在于其用途的多面性,从电话机到马桶,从烟灰缸到飞机零件,一切东西都用得上塑料。到1968年,年轻的毕业生若要在一个有前途而又会成功的行业里找一份工作,就一定要听从一个词——塑料。
2、DNA
1953DNA,2月28日,英国著名遗传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宣布他“发现了生命的秘密”。克里克和他美国的同行詹姆斯·沃森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生命科学的研究,终于从细胞核中发现了决定生命遗传的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分子结构,破译了人类、植物和动物的遗传密码。这个发现初步揭示了生命的秘密,推进对各种疾病的研究和医治,也促进了人类对改善食物结构的研究。
在下世纪的前20年,人类就可能通过采用基因治疗的办法消除遗传缺陷,进而攻克癌症、心脏病、血友病、糖尿病以及其它致命的机能失调症。人类对DNA分子结构的研究成果,无疑是对人类研究生命、治疗疾病具有极大的作用,但是也使人们面临着因此而造成的道德危机,比如克隆技术的发展,就给人类自己出了个难题。
3、核能
1939年实现,1956年始用于发电。彩色相片上个世纪就有了彩色照相的原理,但直到本世纪1940年才有了第一批彩色胶卷,彩色相片走过了漫长的跨世纪之路。
4、核武器
1942年核武器:原子时代开始于1942年。为了打败轴心国法西斯,美国最高当局决定启动旨在研制原子武器的“曼哈顿工程”。年底,作为“曼哈顿工程”的一部分,第一个核反应堆在芝加哥大学一个体育设施下面建成并开始运行。1945年的7月16日,一团蘑菇云从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原子能研究中心腾空而起,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是年的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将两颗取名为“胖子”和“小男孩”的原子弹投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日本天皇随后宣布无条件投降,原子弹似乎为赢得二战的胜利立了大功,但是人类从此便生活在可怕的原子武器的阴影中。
5、计算机
1943年计算机:计算机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基础,但它是因战争而诞生的。1943年,为破译德国的密码,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设计了第一台名为“巨人”电动机械式计算机,虽然这仅仅是一台用于解码的假想计算机,但却开创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先河,从此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1947年,晶体管计算机问世;1959年,集成电路计算机诞生;1970年,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产生;从80年代开始,新一代微型计算机异军突起。在此基础上,人类迎来了网络新时代。
6、人造卫星
1957年人造卫星:10月4日,苏联为了纪念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航天时代的开始。1961年4月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飞船进入太空,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1969年7月20日,美国两名宇航员乘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卫星可以传输电视、广播节目信号,还可以为航空、海航、天气预报、科技信息等提供服务,从而把地球大大地“缩小”了。为了进一步探索宇宙的奥秘,人类在太阳系的主要行星上投放了许多探针,并且一个建立国际太空站的宏伟计划也在酝酿之中。
7、器官移植
1967器官移植,1967年,南非外科医师克里斯蒂安.巴纳德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心脏移植手术。此后,随着医药和医疗器械越来越先进,医学家们逐渐解决了移植器官感染等难题,成功地进行了手肢、肝脏、皮肤、视网膜甚至睾丸的移植手术。医学界认为,器官移植的下一个前沿技术就是脑细胞移植,来根治诸如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氏症等医学顽症。下世纪,医学家们将致力于攻克异种器官移植难题,将其它动物的器官移植到人体中。
8、试管婴儿
1978试管婴儿:英国姑娘路易斯.布朗是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现在31岁。当年,她的母亲的卵子和她父亲的精子在试管中交配成功,孕育了她。此后,体外孕技术不断发展完善,1984年,胚胎冷冻技术试验成功;1990年,胚胎移植技术试验成功。试管婴儿的培育成功,给了那些不育夫妇很大的希望,但是这也引起了人们对一个道德问题的忧虑,比如说,一个妇女在50多岁甚至60岁时通过体外孕技术生一个孩子,有可能在孩子还未成年时,老人就会去世,那么谁来抚养这个孤儿呢
㈢ 什么科技是中国发明的
一、指南针
指南针,古代叫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北磁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指南针的发明应当是在一个很漫长的时间中,慢慢地改进的结果,而不同时期的形式,应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唐代堪舆家的活动相当活跃,并开始强调方向的选择,寻找比磁勺更方便的指向器成了当务之急。于是指南铁鱼或者蝌蚪形铁质指向器及水浮磁针应运而生。
活动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的山西堪舆家丘延瀚,被后世堪舆家推崇为堪舆术三针(正针、缝针和中针)中最早出现的正针法的创始人。
二、造纸术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
远古以来,中国劳动人民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三、火药
火药,顾名思义,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剧烈燃烧的药剂。据《范子叶然》的记载,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于民间民生应用,范子计然说“硝石出陇道”。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在适当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进行迅速而有规律的燃烧,同时生成大量高温燃气的物质。
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 (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这里所说的(飞火),就是(火炮),(火箭)之类。(火炮)是把火药制成环状,把吊线点燃后用抛石机抛掷出去;火箭则是把火药球缚于箭镞之下,将引线点燃后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战争接连不断,促进火药武器的加速发展。
四、印刷术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朝虽然出现活字印刷术,但并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
中国的印刷术,源远流长,传播广远。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它随中华文化的诞生萌芽,随中华文化的发展演进。如果从其源头算起,迄今已经历了源头、古代、近代、当代四个历史时期,长达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
早期,中国人民为了记载事件、传播经验和知识,创造了早期的文字符号,并寻求记载这些字符的媒介。由于受当时生产手段的限制,人们只能用自然物体来记载文字符号。例如,把文字刻、写在岩壁、树叶、兽骨、石块、树皮等自然材料上。
五、地动仪
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传世杰作。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
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山崩、房屋倒塌、江河泛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当时利用这架仪器成功地测报了西部地区发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国的重视。这比起西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早一千七百多年。
㈣ 现代的科技发明有哪些
现代的科技发明: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机器人、太阳帆、3D打印机、自动驾驶汽车。
一、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国家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一重要突破标志着,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在稳态运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将继续引领国际前沿。
东方超环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对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计划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由于核聚变的反应原理与太阳类似,因此,东方超环也被称作“人造太阳”。
该成果将为未来ITER长脉冲高约束运行提供重要的科学和实验支持,也为我国下一代聚变装置——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的预研、建设、运行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机器人
机器人(Robot)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它的任务是协助或取代人类工作的工作,例如生产业、建筑业,或是危险的工作。
三、太阳帆
太阳帆(英文名:Solar sails)是利用太阳光的光压进行宇宙航行的一种航天器。由于这种推力很小,所以航天器不能从地面起飞,但在没有空气阻力存在的太空,这种小小的推力仍然能为有足够帆面面积的太阳帆提供 10e-5~ 10e-3g左右的加速度。
四、3D打印机
3D打印机(3D Printers)简称(3DP)是一位名为恩里科·迪尼(Enrico Dini)的发明家设计的一种神奇的打印机,不仅可以“打印”一幢完整的建筑,甚至可以在航天飞船中给宇航员打印任何所需的物品的形状。但是3D打印出来的是物体的模型,不能打印出物体的功能。
2016年2月3日讯,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3D打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林文雄课题组在国内首次突破了可连续打印的三维物体快速成型关键技术,并开发出了一款超级快速的连续打印的数字投影(DLP) 3D打印机。
该3D打印机的速度达到了创记录的600 mm/s,可以在短短6分钟内,从树脂槽中“拉”出一个高度为60 mm的三维物体,而同样物体采用传统的立体光固化成型工艺(SLA)来打印则需要约10个小时,速度提高了足足有100倍!3D打印实现太空工业化。
五、自动驾驶汽车
自动驾驶汽车(Autonomous vehicles;Self-piloting automobile )又称无人驾驶汽车、电脑驾驶汽车、或轮式移动机器人,是一种通过电脑系统实现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在20世纪已有数十年的历史,21世纪初呈现出接近实用化的趋势。
谷歌自动驾驶汽车于2012年5月获得了美国首个自动驾驶车辆许可证,预计于2015年至2017年进入市场销售。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人工智能、视觉计算、雷达、监控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协同合作,让电脑可以在没有任何人类主动的操作下,自动安全地操作机动车辆。
㈤ 科技创造发明创意方案。
科技小创意方案
一、宗旨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展示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举办科技活动。
二、活动主题
为贯彻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的精神,本次科技活动节的主题是:“节约 ,创新,发展”。 要求学生从节省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以及未来的能源入手,主动发现、自主研究、自主创新。
三.活动内容
(一)科普宣传
1. 利用国旗下讲话,做好校主题科技节宣传发动工作。
2. 利用板报、广播进行宣传,班级出一期科普教育橱窗和黑板报或手抄报。
3. 班级通过班会、团会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途径,结合学生特点开展主题教育。
4.各学科也可根据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相关的科普知识教育。
(二)科普实践
1. 利用班级活动,开展各项科普活动竞赛选拔活动。
2.学生每人选读一本科普读物,写出读后感。通过因特网在网络上学习科技知识,收集科技资料,在班会上互相交流。
3.开展一些科普实验、饲养、栽培活动,写一篇科技小论文或观察日记。
4. 举办一次科普知识讲座,召开一次科技教育的班级活动。
5. 组织学生看一场科普录相片。
(三)科普比赛
1、科技创新制作活动
科技创新制作活动分为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按所研究的领域分为数学、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医药与健康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动物学、植物学、地球与空间科学、行为与社会科学等13个学科。以实物、模型或设计图参展。参赛作品应围绕科技节主题,有科技含量、创新性、实用性、美观性与学生课余生活联系密切,提倡利用废旧物品为材料进行科技制作。
可以下几种形式:
(1)“科技创新小制作”——比如利用身边的旧电器、旧玩具、旧包装等物品,运用科学原理自主创新。比如:发现生活、学习用品中的不足、缺陷,发明创造出可以弥补不足与缺陷的小发明。制作成可以操作使用的实物作品或实物模型。
(2)“电脑制作” ——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站(网页)设计、程序设计、自动控制等。将作品制作成光盘参展,另附说明书。
(3)如无制作条件,也可以只写出创造发明创意,包括设计思路、设计原理、设计图纸等。
(4)其它科技小发明或者创意等。
2、科幻绘画比赛
科幻画采用“绘画形式多样化”的比赛方法,绘画形式可以是油画、国画、水粉画、水彩画、钢笔画、蜡笔画、剪纸画、粘贴画、电脑画或综合技法画等多种技巧、风格、材质表现(但不包括非画类其它美术品与工艺品)。作品要具备想象力、科学性、绘画水平(设计、色彩、技巧)、真实性(必须自己原创,不得临摹或抄袭他人作品)。
3、科普手抄报比赛
4、科普小论文
比赛内容:各班通过开展实验、栽培、饲养等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或通过学习查阅书籍、网络资料,结合科技兴国、科技兴县、科技兴校的思想,写一篇科技小论文。体裁不限(如科技小论文、科普童话、科普幻想。)
(四)活动时间
宣传动员阶段: 2013年9月31日——2013年10月8日
活动竞赛阶段: 2013年11月7日——2013年11月24日
㈥ 中国在科技方面有什么发明
1、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出舱。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2、青藏铁路全线铺通 青藏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在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任务,这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壮举。装载着大批援藏物资的列车10月15日陆续抵达拉萨。 3、我国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龙芯2号,其单精度峰值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20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0亿次,最高频率为500MHz,功耗为3瓦至5瓦,远远低于国外同类芯片,其标准测试程序的实测性能是1.3GHz的威盛处理器的2倍至3倍 。信息产业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苏省合作,建立“中科梦龙”龙芯产业化基地,一条以龙芯产业化为目标的高科技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4、中国科考队首次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 北京时间1月18日3时16分,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后,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登上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按照计划,冰盖科考队将在最高点建立科学观测站,开展气候环境监测,进行冰雷达测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综合气象观测。我国科考队成功登上冰盖最高点,是人类南极考察历史上的一次壮举,表明我国南极事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5、全球记载种类最多的《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 与世界上同类著作相比,126卷册的《中国植物志》收载植物种类和所含卷册最多,总体编研水平高,是我国近百年来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统的全国植物志。《中国植物志》是关于中国维管束植物(包括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的全面、系统、科学的总结,它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共5000多万字,9000多幅图版。 6、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人员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巧妙地对吸附于金属表面的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手术”,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单个分子内部的化学反应,并利用局域的化学反应来改变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质,从而实现重要的物理效应,为单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单分子科学研究的广阔前景。《科学》杂志发表了这项研究的论文,并在同期的“透视”栏目中对该成果进行了评价。 7、我国测定珠峰新“身高”8844.43米 国家测绘局宣布了2005年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获得的新数据: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这组数据是迄今为止国内乃至国际上历次珠峰高程测量中最为详尽、精确的数据。与1975年所测得的珠峰高度相比,最新公布的珠峰高度降低了约3.7米。此次精确测定珠峰高程的活动,反映了我国测量珠峰高程的技术水平和权威性,对于体现国家综合国力和测绘科技水平、促进地球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8、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深入地下5158米 经过近4年努力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胜利竣工,在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这标志着我国“入地”计划获得重大突破。这也是当前正在实施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20多个项目中最深的科学钻井。 9、能在血管中通行的“药物分子运输车”研制成功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直径只有200纳米,装载的药物在沿途不会泄漏,直到引导到了某一个特定的疾病靶点、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才释放出来,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完成用“运输车”装载消炎、止痛、抗癌药物的装载控制释放和定向传输的实验。这项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会志》和德国《应用化学》上。 10、最高分辨率“中国数字人男1号”诞生 南方医科大学构建完成的“中国数字人男1号”,高效数码相机像素达2200万,图像分辨率为4040×5880,是目前世界上0.2毫米虚拟人切削中分辨率最高的数据集。此外,按60兆一帧释放,该数据集的数据量超过540千兆,为世界之最。“数字人”在医学、航天、航空、影视制作乃至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㈦ 科技小发明制作方法(初中的)
磁小鸭
把两张纸粘和在一起,剪两只“小鸭子”,并且涂上颜色,每只小鸭子中间专穿一根磁针,两根缝衣针属的针尖要有不同的极性。每只小鸭子都固定在一块软木片上,然后放进水盆。
由于小鸭子身上带有磁针,它一定会受到地磁的作用。你会看到,两只小鸭子将沿着磁力线方向互相靠几近,最后嘴对嘴或是尾对尾地停住不动,而且它们的头尾总是顺着南北方向。
香烟打结
用玻璃纸紧紧地裹在香烟外面,两端拧紧,然后再把香烟打一个结,它不会破裂或折断。
如果没有玻璃纸裹着,香烟在弯曲的时候,压力集中在少数几个地方,那里便破裂了。玻璃纸拉力很强,它把压力平均分配给整个香烟,所以不会破裂。在解结以后,只需要把香烟弄直,扶平,就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㈧ 科技发明 发明人 发明时间 特点
史丰收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史丰收速算法发明人
史丰收(1956.2.23.-2009.9.29.),男,陕西省大荔县两宜镇人。
198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曾任史丰收速算法国际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史丰收速算法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八、九届委员、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国际速算发明家史丰收教授,从11岁开始钻研速算法,经过10年的努力,成功地打破几千年来四则运算的传统计算法,创立了能够不用计算工具、不列运算程序、从高位算起、一口报出正确答案的快速计算法,因而轰动海内外,获得极高的评价。史丰收教授不但受到国际学术界瞩目,亦被列为中国大陆的数学奇才。史丰收速算法的计算速度甚至比计算器还快,1990年由国家正式命名,现已编入中国大陆九年制义务教育《现代小学数学》教材和马来西亚国家正规教材,史丰收教授的事迹已编入中国大陆小学《语文》课本和《思想品德》课本及中学《政治》课本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赞“史丰收速算法”是教育科学史上的奇迹,对开发人脑智能具有重要意义,应向全世界推广。1991年5月,史丰收速算法国际研究与培训中心在中国深圳成立,美籍华人、世界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分别题词祝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亲自发函祝贺。“史丰收速算法研究所”也随后成立,成为研究“史丰收速算法”的重要学术重地。
目前,史丰收速算法已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推广和传播,学生达上千万。史丰收速算法这项由中国人发明的智慧成果正在造福人类。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连续三届总干事亲切接见史丰收教授,并对史丰收教授在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现在,他正在积极从事推广工作,希望这项中国人发明的智慧成果,能贡献给全人类。
1967年11岁的小丰收与母亲的合影。他母亲信奉基督教,具有勤劳俭朴、善良为人的品德,对子女教育要求非常严格,从小要求他们爱祖国,为人民做好事。这一年,11岁的小丰收正式提出速算法的课题。母亲的期望无时刻不激励着他树立为国争光、刻苦钻研、立志成才的理想。由于当时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被迫停课,于是他无法上学读书,便在家里埋头钻研速算法,有限的练习纸用完了,由于家庭贫困买不起纸和笔,他便在墙壁上练,用木棒在地上坚持练,甚至在被单上、自己身上、手背上都写满数字,被别人误认为“疯子”。 有最了解他的慈母才理解孩子在探索速算法。“天道酬勤”、“功不负人”,他终于在1970年成功发明了速算法。1992年正当史教授要把自己发明的速算法成果向全球推广之际,惊悉在家乡的母亲因心肌梗塞不幸与世长辞,这对工作在离家乡千里之外,深爱自己慈母的长子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为了报效祖国的培养,实现慈母要为人类做好事的嘱托,他化悲痛为力量,孜孜不倦的投入史丰收速算法的推广工作,立志为中华民族争光。
2009年9月29日,速算大师史丰收不幸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逝世,享年53岁。史丰收的骨灰,10月4日从北京护送至陕西省大荔县的故乡安葬。
英雄出少年
史丰收从小就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才能。他上幼儿园时总喜欢把“小”字倒过来写,阿姨说他写错了,他却说“大”字的两条腿向外伸得大大的,“小”字的两条腿就应该向里并得小小的。他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上算术课,他向老师提出了一个怪问题:“算术能不能从左向右算起、从高位向低位算起呢?”此刻老师没有批评他问得奇怪,而是鼓励他说:“古今中外,几千年都是从低位算起的,这是古人总结的经验,你要是有本事,也可以发明创造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站好创新的制高点,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谁也没想到年仅11岁的史丰收真的搞起了发明创造,他开始了从高位算起的艰难探索。那时正逢文革时期,学校停课了,这却正好给史丰收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他每天就趴在家里的大炕上列算式,找规律。练习本写完了,就在废纸上写;废纸写完了,就在自己身上画;身上划不下了,就在地上、墙上画。那时史丰收家的墙上写满了算式,本来雪白的墙壁都成了“麻子脸”,他妈妈说那时家里整个就成了数字的海洋,随便那里都有史丰收写下的数字和算式。有次他妈妈给他两个大馍吃,见他正忙着计算顾不上吃,就把大馍放在他旁边让他等会吃,谁知老半天,他也没吃一口,却在大馍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学校停课七个月,史丰收在家算了七个月,终于摸索出了任何数乘以2至9,从左向右,从高位到低位的速算规律,编出了“算前位,看后位,提前进位”的速算口诀。
“天天算”+“时时算”
史丰收迷上了他自己发明的速算法。文革时搞“天天读”,要求学生上课背毛主席语录,史丰收经常在桌面上立一本红皮书,像搭个小屏风似的,然后就躲在下面算他的算术。后来秘密被老师发现了,他解释说语录本他早在课外时间背熟了,现在可以腾出时间来算算术了,老师一考他语录,他真能背诵如流,因为他的聪明好学,老师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从此格外爱惜他,允许他在别人“天天读”的时候进行他的“天天算”了。
史丰收不仅“天天算”,而且“时时算”。他不放过生活当中的每一个验证他的算法的机会。给别人算帐他最热心,时间久了,人家知道他算帐又快又准也乐意让他帮忙。即使走在街上看见汽车奔驰而过,他也会将汽车后面的号码数字乘一遍,诸如此类的计算他乐此不疲。有一次他和一个小伙伴在街上走,他口里嘀嘀咕咕地默算着数字,手指也不停地掐着。正好一位妇女领着一个小女孩迎面而来,突然小女孩站住不动了,惊疑地看着史丰收对她妈说:“那个人怎么啦?好像是个神经病。”这些话史丰收一点没听到,还沉浸在他一个人的数字世界之中,过后同伴告诉他,他才禁不住大笑起来:“啊,我成了神经病!”史丰收就这样算了三年,终于在解决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一套多位数乘法和加、减、除法的速算规律。
梦圆科大
1972年,史丰收在西北大学附中学习其间,鉴于他的优异成绩,北京大学决定破格录取他入学,但由于当时正处在“上山下乡”的年代,北京大学的申请未获批准。史丰收高中毕业后,又值“四人帮”掀起“反击右倾翻案风”,他被认定为“修正主义的苗子”受到批判,不得不离开省城回到家乡,史丰收处于极度悲愤之中。1977年恢复高考,史丰收高兴地参加了高考,却因准备不充分未被录取,再一次受到挫折。
1978年1月,史丰收决定进京毛遂自荐,农历大年初四踏上了进京的列车。在北京,史丰收受到了中国科学院教育局的热情接待,他的速算法也受到了中国科学院有关专家、学者的肯定。经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批示,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史丰收为数学系学生。在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杨海波特意委派一位讲师与史丰收住在一起,给予重点培养。杨海波还经常亲自对史丰收谆谆教诲。在中国科技大学期间,史丰收学习了马克劳林级数,解决了对数和任意三角函数的速算问题。1979年3月,史丰收在学校的支持帮助下,撰写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专著<<快速计算法>>一书,先后发行2000多万册。同年9月,中央电视台特邀他举办<<快速计算法>>电视讲座,在全国引起轰动。史丰收立即闻名遐迩、成了全国青少年崇拜的偶像。
他的脑子比电脑快
史丰收速算法不仅获得了国人的认可和青睐,也受到国际人士的关注。1987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访华,特意会见了史丰收教授,并看了他的速算表演,惊叹不已。他当即邀请史丰收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大会。10月23日中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厦,史丰收为参加大会的158个会员国的代表进行了速算表演。出第一道题的是斯里兰卡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的夫人,当这位夫人把891876乘9写在黑板上,手中的粉笔还没有放下的时候,史丰收已经把答案写了出来:8026884。随后,裁判手中的计算器也显示出了相同的答案。接着一位非洲国家的代表出了一道用17个个位数字相加的题目,史丰收不假思索地就得出了答案,而裁判此时还在一个数一个数地在计算器上相加呢!黑板上又出了一道多位数相乘的题目:43879乘以7089。史丰收略一思索,得出了答案:311058231。而这时裁判手中只有8位数字的计算器却无论如何也显示不出9位数的答案,引起了在座观众的一阵大笑。在半个多小时的表演中,史丰收进行了多位数的加、减、乘、除、开方等数学运算,并向观众介绍了速算的原理和推广情况,获得了一阵阵掌声。担任裁判的印尼大使握着这位年轻速算专家的手风趣地说:“我的结论是,你的脑子比计算机的电脑快!”
目录
• 史丰收速算法的4个特点
• 速算大师史丰收逝世 享年53岁
• “史丰收速算法”发明人悄然离世
• 参考文献
史丰收速算法的4个特点编辑本段回目录 1、具有创造性。史丰收速算法打破了几千年来四则运算从低位算起的计算顺序,创造性地建立了一整套从高位算起的速算体系,使读、写、算数的顺序一致。计算时从高位算起(从左到右),基本计算可以不列竖式,一口报出或一下写出计算结果。传统的算法是读写数从高位起,计算却从低位起,使读、写数与计算的顺序不一致,使计算速度缓慢。计算速度慢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解决好"进位"与"相加"问题。史丰收教授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突破,获得了成功,从而提高了计算速度,使他的速算法成为独具特色的史丰收速算法。
2、具有规律性。史丰收速算法有一套别具一格的计算法则,计算口诀,也就是计算规律。在加法方面,发明了一位数加法的指算加法:直加、反手加。减内凑反手加、加外凑反手加,进1减补加;提出了多位数加法的新法则:数位对齐,高位加起,写十记个,升个为十,串加下位,逐位右移,在乘法方面,总结出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8条进位规律共36句口诀和8条个位规律共13句口诀,以及一条求乘积的每位数的公式:本位积=(本个十后进)取和的个位数。有了这三个规律,再加上指算的配合,就可以丢掉乘法九九表进行乘法的快速计算。在减法里,提出了"复合数"概念,用"复合数"作铺垫,把减法转化为用加法来计算,又提出用乘法的"一口清"来定商,加快了求商速度。同时,两位数乃至多位数的乘除法都有心算方法。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加、减、乘、除运算的计算速度。
3、具有系统性。史丰收速算法有自己的计算体系,系统性强,在加法里,先是一位数的直加、反手加、减内凑反手加,加外凑反手加,进1减补加和多个一位数连加,然后是两位数和多位数加法,在乘法里,先是乘数是2、3、4、5、6、7、8、9的一位数乘法,再是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和心算乘法,然后是乘数是三位数的笔算乘法和心算乘法。在减法里,只有基本概念没有计算方法,通过以"复合数"为计算桥梁,把减法转化为用加法来计算。在除法里,先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再是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和心算除法,然后是除数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和心算除法,为了保证整数四则运算的顺利进行,还建立了一套基本概念,例如1至9的指型、内凑、外凑、补数、复合数、偶同数、自倍数、循环数、假小数、本位、本个、后进、本位积等。由此看出,史丰收速算法的内涵体系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具有实用性。少年儿童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史丰收速算法是个崭新的快速算法,所以容易激发少年儿童的兴趣,史丰收速算法道理不深,方法不繁,规律不多,动感性强,所以,少年儿童都爱学。这种速算法,小学生连续学上两三个月就可以基本掌握。成年人来学,时间还可以缩短。所以,儿童、少年、成年人都可以学会。速算大师史丰收逝世 享年53岁编辑本段回目录
资料图片:史丰收速算法命名仪式举行
核心提示
9月29日,陕西籍速算大师史丰收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逝世,享年53岁。史丰收长年致力于推广以他名字命名的速算法,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多位著名学者专家指出,学习掌握史丰收速算法,提高演算速度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能促进人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昨日,记者专访了史丰收之弟史丰有。
昨日,史丰收速算法发明人史丰收去世的消息获得证实。
史丰收的弟弟史丰有向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
史丰有在陕西省委办公厅工作。他告诉记者,哥哥史丰收是9月29日因心脏病发作,抢救无效,在北京复兴医院去世。
史丰有说,哥哥史丰收的追悼会10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举行,40多人参加。当时,北京正在举行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盛大庆典活动,家属坚持一切从简,不邀请记者参加,故媒体鲜有报道。
10月4日,按照哥哥史丰收的生前嘱托,史丰收的骨灰从北京护送回大荔县的家乡,在父母坟边安葬。县乡村1000多名乡亲闻讯赶来送葬。弟弟说,9月初,史丰收最后一次回陕西,对西安城市建设的大变化感到颇为高兴和惊叹。
通过史丰有的口述,国际速算大师史丰收教授的传奇人生轨迹展现在记者面前。
10岁娃颠覆千年计算方法
1956年2月23日,史丰收出生在渭南大荔县两宜镇一户普通的农户家里。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上算术课,史丰收向老师提出了一个怪问题:“算术能不能从左向右算起、从高位向低位算起呢?”此刻老师没有批评他问得奇怪,而是鼓励他说:“古今中外,几千年都是从低位算起的,这是古人总结的经验,你要是有本事,也可以发明创造嘛!”由此,年仅10岁的史丰收真的搞起了发明创造,他开始了从高位算起的艰难探索。从此,他每天就趴在家里的大炕上列算式、找规律。练习本写完了,就在废纸上写;废纸写完了,就在自己身上画;身上画不下了,就在地上、墙上画。
弟弟史丰有回忆说,那时,家里的墙上到处是哥哥写满的算式,本来雪白的墙壁都成了“麻子脸”,那时家里整个就成了数字的海洋。有次妈妈给哥哥两个大馍吃,没有想到哥哥却在大馍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就这样,哥哥算了七个月,终于摸索出了任何数乘以2至9,从左向右,从高位到低位的速算规律,编出了“算前位,看后位,提前进位”的速算口诀。
为什么要推广速算法?
1980年,史丰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毕业后,一直倾心致力于速算法推广工作,“史丰收速算法国际研究与培训中心”、“史丰收速算法研究所”已在深圳正式成立,并逐步在全世界设立培训中心分部。
在电子计算机盛行的时代,学习和推广史丰收速算法有什么意义?史丰收的弟弟史丰有回答记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先生曾说,长期依赖电脑计算,其副作用是导致人类思维能力逐渐退化,这对全人类来说是灾难性的后果。史丰收的速算方法,正是能够避免过分依赖先进科技工具带来的负效应。著名学者托夫勒、杨振宁、陈省身等都指出,学习掌握史丰收速算法,提高演算速度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能促进人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如果将史丰收速算法与电子计算机相结合,改造它的硬件,那么,电子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是一个待发掘的极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史丰收速算法,用左手五指的伸屈,结合大脑进行快速计算,被国际心理学和脑科学专家肯定为锻炼人类右脑的最佳途径,并被列入当代智能工程。
“速算神童”邂逅大教授华罗庚
史丰收“发明”出任何数乘以2至9,从左向右,从高位到低位的速算规律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更加痴迷速算法的研究。有一次他和一个小伙伴在街上走,他口里嘀嘀咕咕地默算着数字,手指也不停地掐着。正好一位妇女领着一个小女孩迎面而来,突然小女孩站住不动了,惊疑地看着史丰收对她妈说:“那个人怎么啦?好像是个神经病。”这些话史丰收一点没听到,还沉浸在他一个人的数字世界之中,过后同伴告诉他,他才禁不住大笑起来:“啊,我成了神经病!”史丰收就这样算了三年,终于在解决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一套多位数乘法和加、减、除法的速算规律。
1972年,经西北大学刘致和教授推荐,北京师范大学赵慈庚教授带着这位“神童”在北京进行速算表演,引起了轰动。最引人注目的是史丰收和中国著名数学教授华罗庚“竞技”。华老拿算盘,小史用速算,结果,小史战胜了华老!华罗庚高兴地说:“你现在比别人快了一个圈,希望你将来把你的速算法用到电子计算机上,再提高一个圈。”
史丰收速算法扬名世界
史丰收速算法引起世界的关注。1987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访华,特意会见了史丰收教授,并看了他的速算表演,惊叹不已。他当即邀请史丰收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大会。
1987年10月23日中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厦,史丰收为参加大会的158个会员国的代表进行了速算表演。出第一道题的是斯里兰卡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的夫人,当这位夫人把891876乘9写在黑板上,手中的粉笔还没有放下的时候,史丰收已经把答案写了出来:8026884。随后,裁判手中的计算器也显示出了相同的答案。
在半个多小时的表演中,史丰收进行了多位数的加、减、乘、除、开方等数学运算,并向观众介绍了速算的原理和推广情况,获得了一阵阵掌声。担任裁判的印尼大使握着这位年轻速算专家的手风趣地说:“我的结论是,你的脑子比计算机电脑快!”
马来西亚第三电视台称史丰收速算法是继万有引力之后世界的又一大发明。
200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该组织总部会见了史丰收,感谢他“对人类教育事业的积极支持”,鼓励在全球推广史丰收速算法。
首例命名:“史丰收速算法”
史丰收速算法引起陕西省教育厅的重视,他被省教育厅保送到西北大学附中学习。高中毕业后,鉴于他的优异成绩,省教育厅推荐他上北京大学,但由于他没有“上山下乡”,这一申请未获批准。1977年恢复高考,史丰收高兴地参加了,却因准备不充分落榜,再一次受到挫折。
1978年1月,史丰收决定进京毛遂自荐,农历大年初四踏上了进京的列车。他的速算法也受到了中国科学院有关专家、学者的肯定。经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批示,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史丰收为数学系学生。
1979年3月,史丰收在学校的支持帮助下,撰写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专著《快速计算法》一书,先后发行2000多万册。同年9月,中央电视台特邀他举办《快速计算法》电视讲座,在全国引起轰动。史丰收立即闻名遐迩,成了全国青少年崇拜的偶像。
1989年2月21日,10位知名的数学家程民德、丁石孙、江泽涵、段学复、庄圻泰、赵慈庚、孙树本、孙永生、严士健、刘绍学联名给李鹏总理写了一封信,请国家对史丰收速算法予以“法律保护”。李鹏总理接到此信后,曾批示“对史丰收的成就国家要给予保护”。宋健同志专门接见史丰收,并由国家科委发文保护史丰收的发明成果。后来,国家有关部门对“史丰收速算法”正式命名,成为国家对自然科学发明的首例正式命名。
史丰收速算法纪事
1968年,用外移法解决多位数相乘难题。
1969年,相继攻克加减法与乘除法速算堡垒。
1970年,西北大学马家禄讲师等三名教师帮助史丰收总结整理,打印史丰收速算法油印材料40份,标志着史丰收速算法问世。
1971年9月,省教育厅保送史丰收进西北大学附中学习。
1972年受北京师范大学赵慈庚教授邀请赴京,先后在北京师大、中科院数学所、北京大学进行速算表演,得到吴有训、华罗庚等科学家热情支持。
1975年史丰收高中毕业,省教育厅推荐他上北京大学,因没有“上山下乡”经历,被退回。
1976年,史丰收回乡务农,后当民办教师。
1978年2月,经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批示,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史丰收进数学系深造。
1979年3月,史丰收《快速计算法》一书正式出版。同年9月,中央电视台举办史丰收速算法电视讲座,连播20多天,速算法传遍全国。
1984年9月,史丰收出任中国速算法研究所所长。
1990年10月16日,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史丰收速算法”命名仪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这是中国首例被命名的自然科学成果。
1991年4月、5月,“史丰收速算法国际研究与培训中心”在深圳成立。同年,国家教委将史丰收速算法正式纳入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技术教科书。
1992年10月1日,为表彰史丰收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国务院决定从1992年10月起发给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证书。
1997年12月,史丰收速算法被编入《现代小学数学》课本第四、六、七、八册。
新闻链接
史丰收速算法‘ 史丰收速算法是直接凭大脑进行运算的方法,又称为快速心算、快速脑算。它打破人类几千年从低位算起的传统方法,运用进位规律,总结26句口诀,由高位算起,再配合指算,加快计算速度,能瞬间运算出正确结果,协助人类开发脑力,加强思维、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代应用数学的一大创举。史丰收速算法的主要特点如下:从高位算起,由左至右;不用计算工具;不列计算程序;看见算式直接报出正确答案。
这一套计算法,1990年由国家正式命名为“史丰收速算法”,现已编入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现代小学数学》课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之为教育科学史上的奇迹,应向全世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