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的钨
Ⅰ 是谁发明了钨丝灯
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发明了电弧灯。
钨的硬度大且脆,很难加工。当电流内通过钨丝被加热到一定温度,钨容丝的电阻值也就增加到一定值(一般金属丝的电阻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常温下此物电阻应为1370℃-2000℃但是当钨丝的横截面积长度发生改变时此电阻值既会变化。1909年,库利奇发明了钨丝的加工工艺,为白炽灯泡的生产和推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其基本原理一直沿用到今天。
Ⅱ 钨丝灯是谁发明的不要答爱迪生!爱迪生发明竹丝,但钨丝呢
1906年-美国人库利奇发明钨丝灯。钨丝灯从1907年起一直沿用至今。而1913年,美国人米兰尔发明了功率大、寿命长、效率高的充气钨丝灯泡。
Ⅲ 用钨做灯丝是谁发明的
灯泡的发展史
灯泡,由爱迪生发明。“照明用器具”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而产内生的。
1879年,容美国的爱迪生成功地把白炽灯泡的寿命延长到了40小时以上。
1910年,美国的库利厅用钨丝做灯丝,发明了钨丝灯泡。
1913年,美国的兰米尔在玻壳里充入气体以防止灯丝蒸发,发明了充气钨丝灯泡。
1925年,日本的不破橘三发明了内壁磨砂灯泡。
1932年,日本的三浦顺一发明了双螺旋钨丝灯泡。
网络上有...
Ⅳ 历史上李国钦用钨矿致富,那么他是不是钨字发明人
索尼创始人井深大曾言:“汉字是智慧和想象力的宝库。”确认如此,汉字是世界公认最难学的语言,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美妙语言。李国钦身为国际军火原料巨商,创造出“钨”字,还用钨矿致富,属实厉害。专家却认为: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太平御览》一书中。
在工作室里,他却有了新发现。因为工作任务需要处理浓化锡,他从中得到了2-3%的钨铁。当然了,此时的“钨铁”只有英文名,中文名还不叫“钨”。李国钦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意识到“钨铁”的成分与他带到伦敦的标本非常相似,回到伦敦后,他立即对那块矿石进行分析化验。实验结果表明,它的确是一块品质优良的钨铁标本,含“钨”成分非常高,这个结果令李国钦惊讶不已。
随后战争爆发。战争最缺什么?自然是军火工业原料——钨。钨矿被各交战国争相抢夺,价格暴涨。此时的中国虽然也蕴藏丰富的钨矿资源,但因为无人在意,只有李国钦明白其中蕴藏的财富。
Ⅳ 是谁发明了钨丝灯
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发明了电弧灯。这种电灯用炭棒作灯丝。它虽然能内发出亮光,但是光容线刺眼,耗电量大,很不实用。因此爱迪生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用得上。”
他开始着手于灯丝的材料:从传统的炭条到金属钌、铬、白金等,就这样,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但爱迪生面对试验的一次次失败却没有退却,他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
1879年10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爱迪生尝试用炭化棉线装进灯泡,接通电源后灯泡发出金黄色的光辉,把整个实验室照得通亮,经过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后来1879年10月21这一天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标志着可使用电灯的诞生。
但爱迪生没有满足,他要让灯泡的寿命延长后来他尝试用炭化后的竹丝作灯丝,试验结果表明,用竹丝作灯丝效果很好,灯丝耐用,灯泡可亮1200小时。于是电灯开始批量生产,此后,电灯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Ⅵ 最早的卤钨灯(碘钨灯)是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
1959年人们发现了卤钨循环原理后制造出卤钨灯。(引用自科普中国)
应该是集体的智慧,没有特别的某个人发明的吧。
Ⅶ 电灯泡里的钨丝是谁发明的
1904年,杰司特和复汉纳门认识到了碳对脆性制的影响,采用无碳的粘结剂与钨的化合物混合,再挤压成丝,然后在氢中加热还原成金属。这种方法制得的钨丝非常脆,但由于它的光效要好得多,还是取代了碳丝、锇丝和钽丝用于制作灯泡。
Ⅷ 钨丝的发展历史
钨丝工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同照明灯泡工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878年,爱迪生(T.A.Edison)发明了碳丝灯泡。但这种灯泡存在着严重的缺点,主要是寿命太短。将近20年后(1897年),碳丝被锇丝和钽丝所取代,但由于Os、Ta熔点较低,因而工作温度和光效低。
1879年爱迪生曾经试用碳灯丝且使用了数百小时。虽然“碳”有极高的熔点 (3550℃),但是却有着低的“升华”温度。在低温时直接由固体升华为气态,因此很容易消耗,使用寿命短。而且必须完全隔绝空气(会在空气内燃烧)。目 前几乎都是使用熔点为(3410℃)的钨丝,优点是低于熔点时其“升华”的速率较低。因此可以加热到较“碳丝”更高的温度。钨丝一样会在空气中燃烧,因此需要灯泡抽成真空。
为了避免灯丝的升华,灯泡内注入了惰性气体,这些气体主要为氩气(argon)并且不包含氧气。藉由碰撞使部份气化的钨原子能够重回灯丝。虽然惰性气体增 加了灯丝的使用寿命,但是也付出了一些代价。原本真空的灯泡内由于惰性气体的存在增加了热的传导与对流,带走了能量,于是降低了平衡的温度。升华的钨气于 惰性气体内形成微弱的粒子也藉由对流在灯泡内表面形成黑点。
1903年,根据杰司特(A.Just)和汉纳门(F.Hannaman)的专利,匈牙利首次制造出钨灯丝。它是将碳丝在含有自由氢的钨的卤氧化物蒸汽中通过电流加热到高温,使碳完全被钨置换。这样制得的白炽灯丝或多或少地含有碳,不仅脆性相当严重,而且灯泡在使用时,灯丝不断致密化,因而灯丝的电参数会发生变化。
1904年,杰司特和汉纳门认识到了碳对脆性的影响,采用无碳的粘结剂与钨的化合物混合,再挤压成丝,然后在氢中加热还原成金属。这种方法制得的钨丝非常脆,但由于它的光效要好得多,还是取代了碳丝、锇丝和钽丝用于制作灯泡。
上述这些方法都不能制备细钨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07年,一种低镍含量的钨合金问世,它是通过机械加工方法制备的,但是严重的脆性妨碍了它的应用。直到1909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库利奇(w.D.Coolidge)通过粉末冶金法制得钨坯条,再利用机械加工生产出在室温下具有延性的钨丝,从而奠定了钨丝加工业的基础,也奠定了粉末冶金的基础。
然而这种“延性”钨灯丝在灯泡点燃后表现出明显的脆性。1913年,平奇(Pintsch)发明了钍钨丝(ThO2的含量为1%~2%),从而使白炽灯丝的脆性大大降低。起初,灯丝的下垂(见钨丝的抗下垂性能)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此时的灯丝是直丝,但1913年以后,兰米尔(Langmuir)将直丝改为螺旋丝,这样,当灯泡使用时,高的工作温度和自重的作用使灯丝下垂,因而纯钨和钍钨都难以满足使用要求。
为了解决钨丝下垂和寿命短等问题,1917年,柏斯(A.Pacz)发明了高温下“不变形”的钨丝。起初,他在制备纯钨时采用耐火坩埚焙烧WO3,无意中发现用这种WO3还原所得钨粉制成的钨丝螺旋,经再结晶后异常神秘地不再下垂。随后,经过218次反复实验验证,他终于发现在钨酸(WO3·H2O)中添加钾和钠的硅酸盐,经过还原、压制、烧结、加工等制得的钨丝,再结晶后形成相当粗的晶粒结构,既不软又抗下垂,这是最早的不下垂钨丝。柏斯的发现奠定了不下垂钨丝的生产基础,直到现在美国仍称不下垂钨丝为“218钨丝”,以纪念柏斯的这项重大发现。
不过,最早生产的不下垂钨丝的脆性比钍钨丝严重,以致有些灯泡厂坚持使用钍钨丝作灯丝。但随着不下垂钨丝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氧化钨中同时添加K、Si、Al的化合物,可以使钨灯丝在高温下具有良好的抗下垂性能,同时经再结晶后又具有满意的室温延性。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AKS钨丝”,即“不下垂钨丝”或“掺杂钨丝”,米尔掺chan纳(T.Millner)在1931年将这种改进的不下垂效应称为“GK效应”。
Ⅸ 钨丝灯泡是谁发明的
有人说是1910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库利奇发明的~~但网上的说法还有很多种,不知道哪种是真的~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