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创新型国家
1. 新型服务名词解释
所谓新型服务业,是指在老的传统的服务行业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化、契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高效、贴心人性化的服务。前几年有本书曾经风靡全球,叫“南海战略”,把市场分为“红海”和“南海”,南海就是新型行业,红海就是传统行业。细分南海下来就是:完全全新的市场、行业与传统行业契合市场的创新服务。以互联网为载体,俗话说的线上线下和分享共享经济的平台,为实现众人参与,利益共享的共创、共赢局面而开展的市场活动。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呈现高文化品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智力素质的趋向。包括:生产线服务业如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金融、租赁、信息服务、批发贸易、电子商务、中介咨询、农业支撑服务等;生活消费服务业如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体育、居民服务等;公益性服务业如卫生、教育、公共设施管理等。
2 依托于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发展起来,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移动通信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健康产业、生态产业、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等;还包括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租赁等现代金融业,房地产、装饰、物业管理等,中介服务业如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还有休闲旅游、互联网娱乐、电子商务等。
3 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在生产中比重越来越大。如产品中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员工培训、管理咨询、销售服务等“软件”投入和移动通信、互联网、金融等“硬件”投入,正在成为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的关键。
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到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是什么
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从九个方面勾画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3. 2035年中国将实现什么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2020年到2034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3)到创新型国家扩展阅读
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 r&d占gdp比重达到多少,算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专竞争优势的国属家。创新型国家是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主要表现为: 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
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1) 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
(2)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
(3) 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
(4) 创新产出高,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是否拥有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区分创新型国家与非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志。人们往往用相关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指标从一个侧面来衡量国家的创新程度,一般来说,创新型国家的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5.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到创新型国家扩展阅读:
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其中,“四个全面”里第一个“全面”的表述,由之前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标志着我国即将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
6. 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要力争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最高多少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时,要力争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以上,
7. 材料中提到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你如何理解
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创新”二字 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才能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种战略 是推动国家快速发展与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动力
8. 谋未来就要谋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把经济建设中心转移到什么提高什么的轨道上
未来的创新需要国家和人民共同去维护。你不仅社会的发展维护经济利益的开发来发挥我们的正能量。
9. 请阐述135脱贫攻坚的总目标是什么,2016年精准扶贫的工作
135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9)到创新型国家扩展阅读:
1、涵盖整个创新链条
“在过去的科技规划中,很少提到科技金融方面的内容。这次规划不但提到了科技金融,还谈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谈到如何支持发展各类风投、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特别重视在新的情况下发展新经济。”许倞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部长吕薇说:“以前叫科技规划,这次叫科技创新规划,这一变化突出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与创新的结合。《规划》的一大亮点就是从整个创新链条出发,涵盖从研究开发一直到产业化的全过程。”
2、构筑国家先发优势
《规划》提出构筑国家先发优势,面向2030年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重点开发移动互联、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0.93%资金研报]、无人驾驶汽车等技术的发展。
同时,围绕增加创新的源头供给,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加强自由探索与学科体系建设,强化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在整个国际科技竞争中,我国在有些领域已经走到了前列,怎样才能走得更快更好呢?针对新形势,《规划》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前沿性、引领性。”
许倞说,如果说制定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时更多处于一种赶超追踪局面的话,《规划》则面向以我国科技发展步入领跑、并跑、跟跑并行的新阶段,更注重构筑先发优势,更加注重颠覆性技术对产业变革的影响。
3、注重“区域”和“文化”
《规划》提出打造区域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创新发展;建设带动性强的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依托北京、上海、安徽等大科学装置集中的地区建设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
在京津冀、上海、安徽、广东、四川和沈阳、武汉、西安等区域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规划》突出了区域创新。”吕薇说,我国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创新发展阶段、创新要素布局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必须要因地制宜地营造创新发展环境,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创新也在全球化。
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新要素在全球流动。哪里环境好,创新要素就流向哪里。所以各地都在努力营造创新环境,来吸引国内外的创新要素。”吕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