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型创造 » 谁发明了邮票

谁发明了邮票

发布时间: 2020-12-27 23:26:49

A. 邮票的发明者是谁

1840年的某一天,罗兰·希尔爵士在乡间的小路上散步,他看见一位邮差正与一位姑娘为一封信的邮费而争执。原来,邮差把信送到姑娘手中时,姑娘只是看了一眼信封,便把信件退还给邮差,而拒付邮费。罗兰·希尔看到这一情景,便为姑娘支付了昂贵的邮费,之后,他问起姑娘拒付邮费的原因。原来姑娘为了免付如此昂贵的邮费,又可与在外的丈夫互通音讯,便约定如果丈夫一切安好,就在信封上画个小圈,妻子只要看到这个标记就放心了,而不必把信留下。姑娘的一番话以及她的行动使罗兰·希尔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经过认真思考,希尔觉得有必要向英国政府建议,废除邮件与邮资付费分开邮寄的操作方式,应该发行一种邮票贴在信封上,作为邮资已付的凭证。英国政府采纳了希尔的建议,实行了新邮政法。

1840年5月6日,世界上第一枚邮票诞生了,这枚邮票的图案是维多利亚女王18岁时的侧面头像,它的底面为黑色,面值为一便士,是英国早期发行的著名的“黑便士”邮票。另一种是面值为两便士的“蓝便士”。希尔爵士虽然没有直接设计世界上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的邮票,但因他的构想得到世人的认可,因而希尔被公认为是邮票的发明人。

黑便士

B. 邮票是谁发明的

17世纪,英国已开始创办国家专营的邮政事业。在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寄信是按邮程距离及信的页数向收信人收费的。昂贵的邮资使一般人难以承受,于是人们想尽办法少付邮费或者免付邮费,结果造成英国实行高邮费而国家邮政收入反而减少。
罗兰·希尔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他从1835年开始研究英国的邮政改革问题。为了宣传他的邮政改革主张,他于1837年1月出版了他那著名的小册子:《邮局改革- -其重要性与现实性》。小册子广为散发,引起舆论界的注意。1839年8月,议会终于通过了著名的1便士邮资法。1840年月1月10日英国决定实行罗兰·希尔的建议,不论远近,信函每盎斯均收费1便士。此即在世界邮政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便士均一邮资制。
英国对邮资已付凭证的图稿进行了公开片集,当时收到的图稿很多,介于匀不合用,后来罗兰·希尔选定一种纪念章上的维多利亚女王侧面像为票图案。图案顶部中间有邮资字样,底部中间是面值1便士。国为是用黑色印刷的,所以又称黑便士,全张横12枚,竖20枚,共240枚,面值恰好1英磅。因当时没有发明打孔机,所以邮票四周没有齿孔。
黑便士邮票原定于1840年5月6日发行,但有的邮局在5月1日就开始发售,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就这样诞生了。为表彰罗兰·希尔对邮政改革做出的杰出贡献,英国女一赐他爵士称号,人们尊称他为邮票之父。
我国第一套邮票发行时间是1840年5月1日。图案为蟠龙,俗称大龙邮票。大龙邮票有三个版式,即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和厚纸大龙。新中国第一套邮票于1949年10月8日发行,邮票名称为《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邮票简介:
邮票是指由国家邮政部门发行的邮资凭证。其最本质的含义有两点:一、是国家(或地区)邮政部门发行的。在一般情况下,除邮政部门以外,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无权发行邮票;二、是邮资凭证。邮票的基本功能是邮资凭证,把它贴在邮件上,起到邮资已付的证明作用。由此派生出来的功能是:1、它的画面具有广泛的主要的宣传作用。2、是国家主权的重要标志,成为权力的象征。3、是智慧的结晶,加之构思.印刷精湛,成为精美的艺术品.它进入集邮领域后,是知识的海洋,形象的网络全书,具有艺术品的收藏价值;4、进入集邮市场,又具有特殊商品的属性,是国家发行的邮资凭证,成为有价证券。5、是历史进程的记录,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具有历史文物、历史研究资料的属性。
【邮票的组成】
一是印有发行单位的铭记
邮票票面上用来表示发行该邮票的国家、地区和发行机构的标记。以文字、缩写字母或特殊记号表示,如"中国邮政"。不同国家(地区)发行的邮票,除个别的未印铭记外,几乎都有自己的邮票铭记。同一国家(地区)在不同时期发行的邮票可有不同的邮票铭记。如英国邮票一直以国王像为铭记,1966年起以女王侧面头像剪影为铭记。邮票铭记可为一种或2种以上。邮票铭记是用来判断一枚邮票的发行国家或地区的重要依据。
二是印有或面值相应的文字
在邮票票面上用文字标明的邮资金额及其货币单位。世界各国(地区)邮票的货币单位多为该国(地区)的法定本位币及其辅币;面值数额多为常用的邮件资费。特例有:双重币制邮票,无面值邮票,以及附捐邮票,与印花税票合用或兼用的邮票。改变的面值邮票称"加盖改值邮票"。改变邮票面值权属邮政主管部门。邮票的面值与邮票的售价一般是相等的,邮局与邮票代售处无权高于或低于面值出售邮票。但有的邮票(包括小全张、无齿票、小型张等)在发售时,邮政主管部门就规定售价超出面值。邮票超过了规定的邮局出售时限,由邮商出售的邮票,其售价与邮票面值不同。
三是图案
包括:
1、邮票票面上的图文。泛指邮票票面上包括的全部印刷内容,其中主要有主图、边饰和边框。此外,还有国名标记或地名标记、邮政票记、邮票面值和反映邮票发行目的的文字以及志号年份等。
2、印在邮资信封、邮资明信片、邮资邮简上的邮资图。 邮票图案是专题集邮分类的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并不具备其中一种或两种要素的邮票。需要指出的是,邮资封、邮筒、明信卡等上面的邮资图,都不能称作邮票,只能称作"邮资符志"。
【邮票的种类】
普通邮票(regular stamp):
普通邮票是邮票的主要类别。它面值种类齐全,适用于各类邮件贴用。这种邮票发行量大、发售时间长、票幅较小、图案基本固定,有些普票色彩不像纪特邮票那么丰富,普通邮票往往多次印刷,因而有不同版别。世界各国的早期邮票大多数是普通邮票,如黑便士、蓝便士,我国的大龙、小龙票等。世界上第一枚普通邮票是1840年5月6日英国发行的黑便士邮票英国的黑便士。我国第一枚普通邮票是1878年清代发行的大龙邮票。新中国第一组普通邮票是1950年2月10日发行的天安门图案邮票。普通邮票是编织传统邮集和邮政史邮集的主要邮品,又是版式研究的对象之一。
纪念邮票(commemorative stamp):
纪念邮票是为纪念国内外重大事件或著名人物而发行的一种邮票,大多以纪念的事件和人物为主图,并附有相关的纪念文字,时间性很强。纪念邮票的特点一般是票幅较大,印制精美,发行数量较少,在邮局限期出售,不再重印。我国纪念邮票印有志号。纪念邮票("J"字头),这类邮票是指从1974年5月5日发行的"J1"起的新纪念邮票。"J"是"纪"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世界上第一套纪念邮票是1893年美国发行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400周年纪念邮票,共16枚。我国第一套纪念邮票是1894年11月为纪念慈禧太后六十寿辰发行的纪念邮票。新中国诞生后,于1949年10月8日发行的第一套纪念邮票是《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邮票。
特种邮票(special stamp):
特种邮票也称宣传邮票。为宣传和展现某一特定题材而印制发行。特种邮票的票幅较大,枚数较多,设计和印制精美,发行量较小,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不论古今中外、历史地理、科学发明、文化艺术、著名人物、名山大川、土特产品、名胜古迹、珍禽异兽、奇花异草以及建设成就等无所不包。特种邮票的形式和发行情况与纪念邮票相仿只是无具体的纪念对象,无严格的时间限制。有些国家并不单独列为一类。我国第一套特种邮票是1951年10月1日发行的《国徽》。特种邮票("T"字头),这类邮票是指从1974年1月1日发行的"T1"起的新特种邮票。"T"是"特"的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
专用邮票:
是指具有专门邮政用途的邮票,如航空邮票、欠资邮票、快递邮票、挂号邮票等。
1、航空邮票(airmail stamp):专为邮寄航空信件而贴用的邮票。这种邮票一般都印有"航空邮票"字样和飞机图案。通常以飞机、飞禽或象征飞行的飞神、飞马、飞轮、飞艇等作邮票主图。但也有其他图案作主图的,同时印有飞机等图案的邮票不一定都是航空邮票。世界上最早发行航空邮票的国家是意大利1917年发行的。我国第一套航空邮票是1921年7月1日发行的飞机在长城上空飞翔图案邮票,机尾为当时的五色旗。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5月和1957年9月先后发行了两套航空邮票,此后没再发行。
2、欠资邮票(postage e stamp):是寄信人在寄信时未贴邮票或未贴足邮票,邮局发现后加贴的补收邮资的凭证,由收件人交纳邮费。这种欠资邮票邮局不出售,也没有预付邮资的功能,但集邮者有时能从集邮公司买到,只作为集邮品收藏。有的国家也作为集邮品出售。新中国在五十年代发行过两套欠资邮票,此后没有发行。最早的欠资票是1904年清代邮政发行的,在伦敦版蟠龙票上加盖"欠资"字样。新中国成立以后于1950年9月和1954年8月先后发行了两套欠资邮票。目前我国邮政部门如发现欠资邮件,凡无寄件人地址的加盖欠资戳,并填写应补的邮资数额向收件人收取邮费,有寄件人地址的则贴一张退批条,由寄件人补足邮资后再寄出。
3、快信邮票:也称快递邮票,是专供在快递邮伯上贴用的邮票。我国清代邮政于1905年开始发行这种邮票。淮南和苏中解放区邮政也发行过这种邮票。
4、挂号邮票:是专供在挂号邮件上贴用的邮票。中华邮政于1941年发行过"国内挂号邮资已付"邮票,属于未印面值的"单位邮票"。
5、军用邮票(military stamps):也称军邮邮票,是专门供军人寄信贴用的邮票,免费供给或收取较低的资费。我国最早的军用邮票是1938年晋察冀边区发行的"抗战军人"纪念邮票。新中国成立后,于1953年曾发行一套3枚军人贴用邮票,后因使用范围等问题,停止发行。1995年邮电部决定再次发行义务兵专用邮票,并自8月1日起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进行试点,试用范围为三省驻军义务兵战士。
6、公事邮票:又称公文邮票、官用邮票或公务邮票,是专供政府及各部门之间寄发公文贴用的邮票。中国最早的公事邮票是1915年中华邮政在新疆发行的凿孔"公文贴用"。
7、附捐邮票(charity stamp):是在邮票的原有面值上另外增加一小部分捐款费,用来为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筹集基金而发行的附加捐资邮票,也叫福利邮票或慈善邮票,在附捐邮票上,邮资面值和附捐金额的表示方法是:邮资面值+附捐金额 。附捐金额不能充作邮资,故又称"半邮政邮票"。我国最早的附捐邮票是1920年北京一版帆船加盖"附收赈捐" 邮票,所得捐款用于救济黄河决口区的灾民。新中国成立后,发行过多次附捐邮票。1984年2月16日我国发行的《儿童》和1985年3月15日发行的《中国残疾人》两套邮票是建国后发行的附捐邮票,每枚邮票由当时的8分邮资和2分捐资组成,捐资由邮电部门统一拨付给儿童福利和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8、新闻纸邮票: 专供寄递报纸、期刊使用的邮票。最早是1851年奥地利发行的。
9、加字改值邮票(overprinted stamp): 这是一种在其他邮票上加盖文字,改变面值后作为一种新邮票使用的邮资凭证。采用这种邮票,多半是因为新邮票印制不及而采用的一种应急措施。新中国成立后,选择了中华邮政邮票中部分孙中山头像邮票和以飞雁、火车、轮船、宝塔等为图案的邮票,以及部分解放区邮票,加印"中国人民邮政"文字及新面值后,作为新中国邮票使用。这样的加字改值邮票,从1950年发行的"改1"到1951年发行的"改10"一共发行了10套共38枚。
10、包裹邮票(parcel post stamps):这是一种专供寄件人邮寄包裹时贴用的邮票,世界上许多国家如比利时、伊朗、美国、意大利及罗马尼亚等国家都发行过包裹邮票。我国解放区邮政和中华邮政也都发行过包裹邮票。新中国成立后,曾于1951年发行过一套包裹邮票4枚,只限东北地区贴用。
11、卷筒邮票(coil stamp):单行连枚印刷、制作成卷筒形、供自动售邮票机出售的邮资凭证。
特殊邮票:
1、小全张(mimiature sheet,souvenier sheet):是指全套邮票印在一张纸上的邮票,其面值、图案、枚数与同时发行的邮票完全相同。一般在边纸上饰以相关图案、花纹或说明文字。在邮局出售时,一般按面值出售的。但也有高于面值出售的。按面值作邮资使用加价部分不能充作邮资。世界上第一枚小全张是1906年卢森堡发行的纪念威廉四世大公登基小全张邮票。我国第一枚小全张是中华邮政于1941年发行的《节约建国》小全张邮票。建国后邮电部发行了许多小全张邮票,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全国科学大会入《中国历代名楼》《桂花》等。
2、小型张(mminiature sheet):在国外,小型张和小全张不分。但在我国为了与小全张有所区别,小型张是指将一枚或数枚邮票印在一张面积较大的纸上,在邮票四周的空白处一般印有相关文字和图案的小开张邮票,其邮票图案是另外设计的;也有在发行纪念邮票或特种邮票时,选取其中一枚邮票图案,印在一张面幅较大的纸上,并在周围印有文字说明和装饰花纹的小型张邮票,有的小型张编有志号,单独发行。小型张的面值一般比较高,既可在邮件上贴用,又可供集邮爱好者收藏,不是每套邮票都发行小型张。新中国第一枚小型张是1956年1月1日发行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小型张。由于它票幅较大,印制精美,很受集邮爱好者欢迎。
3、小张票: 也叫小版票。四周留有较宽的白纸边,边纸上常有相关文字或边饰图案,是邮票发行部门专门印制的一种印张较小,邮票枚数较少的邮票。如1980年9月10日发行J59《中华人民共和国展览会》邮票,整张枚数为50枚。为适应展览会的要求另特印制了小张票,印张比整张小,小张枚数为12枚。
4、小本票(stamps published in pamplet form):为了便于携带,邮政部门将单一面值或多种面值的邮票印制成连票并装订成册,配有封底称为小本票。使用时按邮资撕下一枚或多枚即可。其上面邮票与原邮票的图案、面值、刷色均相同,只是由于装订、裁切的需要往往有一边、两边无齿孔或二、三边无齿。世界上发行小本票最早的国家是卢森堡,时间在1895年。中华邮政发行过小本票。新中国发行的第一个小本票是1980年6月1日发行的《童话-咕咚》。
5、连印票: 是将两枚或两枚以上不同图案的邮票连在一起印刷的邮票。连印票的形式多种多样,我国发行的连印票有:四方连,即将四枚不同图案的邮票组成四方形印在一起,如1979年9月15日发行的"J43"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运动会》四方连邮票。对于从整张邮票上撕下图案相同的四枚邮票,习惯上也叫四方连,如猴票四方连。其实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四方连;横连,将几枚不同图案的邮票横在一起排印,有几枚邮票就叫横几连。如纪10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邮票是横三连,T25《化学纤维》是横五连等;直连,将几枚不同图案的邮票直连在一起排印,有几枚邮票,就叫直几连。如J120《故宫博物院六十周年》邮票是直四连。这种邮票的优点是可以把几枚邮票的图案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例如J120直四连。看上去,故宫建筑更加金碧辉煌,气势宏伟,加上排版印刷方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艺术性更强,所以特别受到群众欢迎。
6、无齿孔邮票(imperforated stamp):指四周不打齿孔的邮票,世界上早期发行的邮票都没有齿孔。1854年发明打孔机后,各国才开始发行有齿孔邮票,但此后有时因不具备打孔条件,有的邮票也没有齿孔。此外,为了满足集邮者的需要,有些国家也特地发行一些无齿孔邮票,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也发行了《梅兰芳舞台艺术》、《儿童生活》、《熊猫》、《金丝猴》、《桂花》等多种无齿票、无齿小型张。
7、无面值邮票: 指各种未印面值的邮票。1941年中华邮政发行过"国内快递"和"国内挂号" 两种无面值单位邮票。
8、盖销票: 从广义上讲,凡是被邮戳盖销了的邮票都是盖销票。但是,邮票公司价目表上的盖销票,指的是将没有使用过的新邮票有意地用邮戳盖销,用来供应集邮者,这种邮票叫盖销邮票。有一部分集邮者喜欢盖销邮票,把盖销票作为一个集邮品种。邮票公司为了满足这部分集邮者的爱好,就供应盖销票。如五十年代的中国集邮公司就曾向国内外集邮者供应过盖销票。盖销票的价格一般低于新票,但有的盖销票价格相当于新票。
9、信销票: 信销票是指实寄信件上被邮戳盖销了的邮票。信销票的出售价格一般低于新票和盖销票。但有的信销票由于发行较早,存在数量稀少,价格昂贵,甚至成为无价之宝,最典型的例子是"红印花小字当壹圆"旧票,这种实寄过的信销票存世仅此一枚,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原由我国著名集邮家刀任全先生收藏,后来刀老将这枚传世孤品捐献给国家,由集邮博物馆收藏。由于信销票容易得到,不用花钱或花钱很少,且有实寄意义,所以对初集邮者提倡从收集信销票开始。
10、对剖票: 因某种面值邮票暂时缺售,为应急将另一种邮票竖向或横向或对角剖开当两枚邮票贴用,其面值按被剖邮票的面值等分出售使用,称为对剖票。如1903年福州邮局因1分票短缺,为了应急就把库存的蟠龙无水印红色2分票斜角对剖当1分票使用。对剖票都是在邮局当面出售贴用,不预售,有的加盖特殊戳记,收集时最好连同实寄封一起收集、保存。
11、"文"字票: 文化大革命发生后,邮票发行工作受到极大干扰,正常工作包括邮票志号的编列工作无法进行,因此,从1967年4月20日发行的《毛主席语录》邮票开始,邮票上原编列的"纪"、"待"、志号被取消,邮票上没有编列志号,但在邮票发行内部仍有编号,从"文1"编起,一直编到"文19",这19套邮票,通称"文"字邮票,共80枚。
12、发光邮票(lumineacent stamps): 指在暗室内经紫外线照射后会发出亮光的邮票,便于信函自动分拣机识别、盖销。这是在纸或油墨里加入发光材料的一种新型邮票。根据发光物质的种类又可以分为荧光邮票和磷光邮票。我国第一套磷光邮票是1980年发行的T.49"邮政运输"。
13、生肖邮票:生肖邮票就是根据我国农历以天干地支记年方法确定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免、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而每年发行的生肖图案的特种邮票。我国从 1980年开始发行庚申年(猴年)邮票开始,目前已经发行第二轮生肖票,每年一月五日开始发行,深受群众欢迎,人们争相购买,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每年也发行这类生肖邮票。
14、有害邮票:有害邮票是违反《适用于万国邮政联盟会员国的集邮准则》而发行的邮资凭证。为抵制各国邮政部门在邮票发行中有损害集邮的健康发展的不道德行为,万国邮政联盟、国际集邮联合会、国际邮票商协会联合会曾于1983年11月联合举行集邮圆桌会议,会议通过了《集邮道德标准》,要求各国(地区)邮政部门共同遵守。但是鉴于有些国家仍在发行违反准则的有害邮票,因此决定每月公布一批有害邮品。并决定这些有害邮品不准参加国际集邮联合会赞助的集邮展览,邮票目录也不得刊登这些有害邮品,迄今已公布了2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数百种有害邮品名单。
15、编号邮票:在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从1970年8月1日发行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邮票开始改变了1967年以来邮票不编号的作法,恢复邮票编号,但没有按原规定分纪、特号编列,而是每枚邮票一个号,不分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第一枚编为 (1)号,以后顺序编列,这种邮票叫"编号邮票",共发行21 套95枚。
16、名贵邮票:名贵邮票就是著名的或珍贵的邮票。著名邮票是在邮政史或邮票发行史上具有突出的文物价值或者经历曲折、脍灸人口的邮票,例如"黑便士"邮票、"大龙"邮票等。珍贵邮票是存世量较少,而又有较多集邮者追求、价格较昂贵的邮票,例如"红印花加盖小字当壹元"邮票、"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等。
17、票中票:票中票就是设计某套新邮票时,将早期珍贵的或具有特殊纪念、宣传意义的邮票作为主图印制成的邮票。票中票在许多国家都有发行,我国最早发行的票中票是1948年发行的 "邮政纪念邮票展览"纪念邮票。近年来我国1983年11月发行的"中华全国集邮展览1983·北京"两枚纪念邮票都是票中票,一枚是"国徽"邮票,一枚是陕甘宁边区发行的"延安宝塔山"邮票。我国1988年7月发行的大龙邮票小型张和 1996年3月发行的中国邮政开办100周年小型张都属于票中票。
18、电子邮票: 又叫自动化邮票。是为适应邮政现代化的需要而产生的。这种邮票与一般邮票不同,这不是整张邮票撕开后出售,而是根据邮资需要由电脑控制的自动售票机加盖面值出售的。这种邮票无齿、无胶,一般是上下两端印有两个半圆的凹槽。为在自动出售机中固定位置,电子邮票1981年由当时的联邦德国首次试验发行。投入硬币后,按一下所需面值的按键,电脑控制的号码机即在空值邮票上加盖面值吐出。

C. 邮票的来历第一张邮票是谁发明的哪个国家

17世纪,英国已开始创办国家专营的邮政事业。在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寄信是按邮程距离及信的页数向收信人收费的。昂贵的邮资使一般人难以承受,于是人们想尽办法少付邮费或者免付邮费,结果造成英国实行高邮费而国家邮政收入反而减少。

罗兰·希尔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他从1835年开始研究英国的邮政改革问题。为了宣传他的邮政改革主张,他于1837年1月出版了他那著名的小册子:《邮局改革- -其重要性与现实性》。小册子广为散发,引起舆论界的注意。1839年8月,议会终于通过了著名的1便士邮资法。1840年月1月10日英国决定实行罗兰·希尔的建议,不论远近,信函每盎斯均收费1便士。此即在世界邮政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便士均一邮资制。

英国对邮资已付凭证的图稿进行了公开片集,当时收到的图稿很多,介于匀不合用,后来罗兰·希尔选定一种纪念章上的维多利亚女王侧面像为票图案。图案顶部中间有邮资字样,底部中间是面值1便士。国为是用黑色印刷的,所以又称黑便士,全张横12枚,竖20枚,共240枚,面值恰好1英磅。因当时没有发明打孔机,所以邮票四周没有齿孔。

黑便士邮票原定于1840年5月6日发行,但有的邮局在5月1日就开始发售,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就这样诞生了。为表彰罗兰·希尔对邮政改革做出的杰出贡献,英国女一赐他爵士称号,人们尊称他为邮票之父。

我国第一套邮票发行时间是1840年5月1日。图案为蟠龙,俗称大龙邮票。大龙邮票有三个版式,即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和厚纸大龙。新中国第一套邮票于1949年10月8日发行,邮票名称为《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D. 邮票的发明人是谁

1840年5月6日,英国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邮票。邮票是黑色的,上面印有维多利亚女王的浮雕像。邮票的发明者是英国的教师罗兰.希尔。他后来担任了英国的邮政大臣。
邮票的创始人是罗兰·希尔(Rowland Hill ,1795-1879),英国人。19世纪初,英国的邮政收费方式非常复杂,而且很不合理。罗兰·希尔在1837年写了一本题为《邮政制度改革——其重要性和实用性》的小册子,提出一系列改革邮政制度的建议。图案为维多利亚女王十八岁登基时的侧面头像,邮票背面刷有背胶,但没有齿孔,面值一便士(ONE PENNY),采黑色印制,1840年5月6日,英国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正式邮票——黑便士邮票,希尔参与设计了这套邮票,因此世人称罗兰· 希尔为“邮票之父”。
邮票发明人罗兰希尔逝世百年纪念邮票
发行日期:民国68年08月27日
台湾地区邮政发行的

E. 邮票的齿孔是谁发明的

1840年5月6日,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在英国诞生时,邮票是没有齿孔的。邮局工作人员是用剪刀将几十枚连成整张的邮票一张一张地剪开,出售给用户。这样既麻烦,又不容易裁剪整齐。
1848年冬季的一天,英国伦敦下着大雪,一位记者在市中心的一家饭店里,把当天的新闻写成稿件,分装在几个大信封里,准备寄往外地的几家报馆。当他取出刚刚从邮局买来的一大张邮票,准备剪开,贴在信封上。可是到处找不到剪刀。怎么办?他灵机一动,从衣襟上取下别在西装领带上的一根别针,用针尖在邮票空隙间,刺了一连串均匀的小孔,然后轻轻一撕就拉开了。
这时,一个在铁路上工作的名叫享利·阿察尔的爱尔兰青年,目睹了这个情景,他联想起车票票根上的齿孔就自言自语道:如果能制作一架打孔机,把每张邮票的空隙间都打上齿孔,使用起来该多方便啊!
于是,他就凭着新闻记者的启示和自己工作中的联想在1847年10月1日向邮政总长提出了他的申请,经邮局技术师认可,推荐给邮票税票总监批准,终于制造了两台打孔机。第1台装有两个滚轮切刀,用来打出由短切口组成的横向和纵向齿孔。第2台装有双刃刀,用以在纸上冲出许多行切口。
打孔机经阿察尔进一步改进后,在1850年1月转让给萨默塞特印刷厂,1850年8月,由邮票税票总监批准,1852年5月21日,调查委员会认可并批准购进。阿察尔型的新打孔机由戴维·纳皮尔父子公司制造,安装在萨默塞特印刷厂,1854年1月28日,有齿邮票正式使用。
第一个发行通用有齿邮票的国家是英国,随后是瑞典。接着挪威、美国、加拿大也在1856、1857、1858年相继使用打孔机。
邮票上的齿孔度是法国巴黎的雅克·阿马勃勒·勒格朗博士在1866年发明的。这是测量在2厘米长的线段内齿孔数的简单方法,一直沿用到至今,并且能使集邮家精确地表述齿孔的各种变异。一枚标有“齿孔14度”的邮票,就意味着它的四边上每2厘米(0.787英寸)有14个孔。标记“齿孔15×14度”的邮票,就意味着它的上下边线每厘米有15个孔,它的两侧边每2厘米有14个孔。

F. 中国邮票谁发明的

1. 中国的第一邮票是大龙邮票,由此要问“中国邮票谁发明的”,其时就版是问大龙邮票的权设计者;
2. 但大龙邮票的设计者至今没有定论(是个未知数)。
3. 目前有这样三种猜测:
猜测1:费拉尔(上海海关造册处德籍职员);
猜测2:马士(上海海关美籍职员,曾任税务司);
猜测3: 中国艺术家。

G. 邮票是谁发明的

邮票的雏形最复早出现于17世纪中制叶。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区开办邮政的物权赐给维拉叶。维拉叶在巴黎设立了“小邮局”,还在街道设立了邮政信箱,每天收取、投递信件。维拉叶采用一种名为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出信给用户。寄信人把邮资付讫证套在或贴在信封上,写目寄信日期,把信件放入信箱。邮局收取信件以后便把邮资付讫证撕毁,然后把信件投送给收信人。这种邮 资付讫证的标签,可说是邮票的前身。这种标签随用随撕毁,没有留传下来。 在1836年来自卢布尔雅那的奥地利人劳伦斯·科师尔(Lovrenc Ko

H. 邮票是谁发明的

集邮爱好者可能都熟悉罗兰·希尔这位“邮票的发明者”。其实关于世界上第一枚邮票的问世,曾流传有一则小故事:
一天,罗兰·希尔在乡间散步,看到一个邮递员正在把一封信交给一个年轻姑娘,那姑娘接过信只在信封上看了一下就把信塞回给邮递员,执意不肯收下。希尔走到跟前,问她为何不收下这封信,姑娘凄然地告诉他,这是她远方的未婚夫的来信,因邮资昂贵,她付不出这笔钱,只好原信退回。
这一偶然的事件,使希尔下决心要改革邮政制度,于是他向英国政府建议:今后凡寄信,须由寄信人购买邮票,贴在信封上,作为邮资已付的凭证。
1840年1月10日英国政府决定采取希尔的建议,实施新邮政法。信函基价规定为每半盎司(相当于14克)收费1便士。所谓“1便士邮政”就此开始。
1840年5月1日,在罗兰·希尔的提议和促进下,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正式发行,5月6日开始使用。邮票的图案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侧面浮雕像,黑色,面值1便士,人们称为“黑便士邮票”。这枚邮票,除不具齿孔外,已经大体上具有今天邮票的特征,选用带水印的纸张印刷,涂有背胶,并标有“邮政”字样。第一枚邮票发行后,由于使用方便,邮资低廉,深受欢迎,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竟重印11版,售出6800万枚。尔后,或改变印色,或增添齿孔,但图案和印刷方法基本不变,一直沿用了40年之久。这在邮票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由于希尔一生为改革和发展邮政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近代邮政之父”。1850年被任命为英国邮政大臣,1860年获爵士称号,1879年被授于伦敦市名誉市民称号,同年在伦敦逝世,享年85岁。

I. 谁发明了邮票

十八世纪初叶,英国邮政制度极其复杂,邮资也

很昂贵,邮政事业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内,

要求邮政容进行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1824年,英

国的一位下院议员曾提交一份文件,建议以一

便士作为邮寄普通信件的邮资。1827年,英

国人罗兰·希尔在报刊上发表了题为《邮政制度的



革———其重要性与实用性》的文章,建议在英

国本土对重量在二分之一盎司以内的普通信件

收取一便士的预付邮资。

希尔的文章受到广泛好评和重视,英国议会的邮

政改革特别委员会对此进行了讨论,并于

1939年通过了以罗兰·希尔的建议为主要内容

的邮政改革提案。

罗兰·希尔的方案规定,信件必须装在带有面值的

特制信封内寄出。该方案虽然解决了邮

资问题,但给使用者带来许多不便,于是有人建

议在普通信封上使用粘贴式的邮票,即方便又

表示已付邮资,希尔采纳了这项建议。随后,他

亲自动手设计了邮票。他以维多利亚女王的肖

像为基础,画了两副邮票的画稿交给查尔斯和弗

雷得利克父子雕刻,并由帕金斯·培根公司承

印。

1840年,世界上第一枚邮票诞生了,当时的邮

票是无齿的。直至1847年发明了齿孔机,才

有今天这样带齿的邮票

J. 邮票是谁发明的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是怎样诞生的?

《精彩纷呈的邮票世界——青少年集邮知识600题》 林衡夫编著

在19世纪30年代,英国规定邮资费由收信人支付,钱的多少按路程的远近和重量计算。一封远方的来信,收信人就得付出昂贵的邮费,使一些平民百姓望而生畏。有一天,在一个偏僻的乡村,美国的艾丽丝·布朗姑娘,突然收到了邮递员送来的一封远方亲人的来信。她满面羞红地匆匆从邮递员手中拿过信件,看了片刻,没有将信拆开,又立即还给邮递员。她腼腆地说:“对不起,我没有那么多钱付邮费,请你把信退回去吧?”说完就要回走,邮递员不同意,两人发生争执。于是,许多人围了上来,大家都很同情这位美丽而贫穷的姑娘。当时正巧有一个叫罗兰·希尔的国会议员经过这里,见此情景,好奇心顿生,赶忙走上前去,打听发生了什么事情。当罗兰·希尔明白这位姑娘是由于付不起邮资而拒收信件时,便主动要代姑娘交付邮费,但艾丽丝姑娘却说:“先生,谢谢你的好意,我不需要这封信。”姑娘自己交不起邮资,又拒绝别人的帮助,邮递员只好收回信件走了。这时,罗兰·希尔好奇地问道:“姑娘,远方亲人的来信,字字千金,为何拒绝收下?”艾丽丝嫣然一笑,不好意思地说:“信虽没有收下,但是我看见信封上画有一个小小的圆圈,便知道了亲人的近况很好。”“为什么?”希尔又追问了一句。姑娘接着答道:“是这样的,事先我们已经约好,通信时,只在信封上作一种暗号——划个圈,表明亲人在远方平安健康。其实信封内什么内容也没有,这样,既可以不付邮资,又可以互通音讯了”。“哦,”罗兰·希尔感触很深地点了点头,同时也引起了他久久的回忆:当他还是孩提时,一天,妈妈收到一封邮资很高的信,因没有钱,妈妈叫他去卖掉了一包旧衣服来付清邮资。昂贵的邮资对人们确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他强烈要求改革现行的邮政制度。于是,他及时向国会提出:将邮费由收信人支付,改为寄信人购买凭证,贴在信封上,作为邮资已付的凭证。在这项建议中,他还主张邮资应当低廉,不论路程远近,信件邮资一律为一便士(一英镑合240便士)。他认为这一改革的实施,就不会发生收信人拒收信件的现象,增加邮政收入。英国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委托他付诸实施。1840年1月10日,政府规定信函每重半盎司收费1便士。1840年5月6日,由罗兰·希尔设计的世界上第一枚邮资凭证——邮票,就这样在英国诞生了。邮票以维多利亚女王18岁时的侧面像为图案,面值为1便士,黑色,所以通称“黑便士”邮票。

有关希尔的情况请看
http://ke..com/view/962792.htm

热点内容
美发店认证 发布:2021-03-16 21:43:38 浏览:443
物业纠纷原因 发布:2021-03-16 21:42:46 浏览:474
全国著名不孕不育医院 发布:2021-03-16 21:42:24 浏览:679
知名明星确诊 发布:2021-03-16 21:42:04 浏览:14
ipad大专有用吗 发布:2021-03-16 21:40:58 浏览:670
公务员协议班值得吗 发布:2021-03-16 21:40:00 浏览:21
知名书店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9:09 浏览:949
q雷授权码在哪里买 发布:2021-03-16 21:38:44 浏览:852
图书天猫转让 发布:2021-03-16 21:38:26 浏览:707
宝宝水杯品牌 发布:2021-03-16 21:35:56 浏览:837